分析题图可知,几种液体中C占的比重最大,可能是细胞内液,消化道内的物质先进入A,且A与B是相互渗透的,因此A是血浆,B是组织液,C与B相互渗透,C就是细胞内液,B组织液形成D,D又通过淋巴循环进入A,D是淋巴液,因此A、B、C、D内的液体依次是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液.
故选:B.
Pitcher(1982)曾研究过花岗岩类型与构造环境的关系,提出“I型花岗岩产于火山弧(岛弧活动陆缘),与壳-幔岩浆作用有关;S型花岗岩产于大陆碰撞带,与陆壳泥质沉积岩熔融有关;A型花岗岩产于造山后及非造山区(裂谷、克拉通),多与深处陆壳熔融残留物再熔及幔源玄武岩分异作用有关”。Loiselle(1979)也把花岗岩按构造环境分为造山(Orogenic,简称O型)与非造山(Anorogenic,简称A型)花岗岩。O型花岗岩主要由I型、S型花岗岩组成”。按前述中酸性岩的岩石类型组合和岩石化学成分特征,由实验岩石学资料提示,北侧陆块中性的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同质安山岩的中-低钾钙碱性的Ⅰ型花岗岩和部分TTG组合不可能是源于地幔橄榄的部分熔融,因为地幔橄榄岩的低熔组分只能是玄武岩,不可能形成SiO2>55%的安山岩和更酸性的岩浆(Nicholls and Carmicheal,1972)。邓晋福(2004)则提出“其源岩不是玄武岩就是闪岩相的下地壳。因为,只有拉斑玄武岩、钙碱性和碱性玄武质角闪岩的局部熔融,形成的长英质岩浆或I型花岗岩类才在中-低钾成分范围”。对这方面,笔者已经在前面第一篇—第二节中讨论过,并提出“该陆块或古陆系统的下地壳可能是辉长质的,且这种辉长质的下地壳可能从中-新元古代就开始存在或形成了。其后便成为加里东和华力西期的中-低钾钙碱性的Ⅰ型花岗岩类的主要岩源,这也同TTG组合要求的岩源成分相一致”。
图2-6-9 塔里木古陆块中酸性侵入岩、火山岩w(SiO2)% -w(K2O)%成分图解
图2-6-10 塔里木古陆系统、中酸性侵入岩、火山岩w(SiO2)% -wFeO/(FeO+MgO)%图 (据Frost,2001)
图2-6-11 塔里木古陆系统中酸性侵入岩、火山岩SiO2-K-Na-Al203成分图解
图2-6-12 东天山古陆系统中酸性侵入岩、火山岩SiO2-K﹣Na-Al2O3成分图解
而对高钾钙碱性的I和A型花岗岩类,从Na2O-K2O 和SiO2-K-Na-Al2O3图解(见图2-6-11、图2-6-12)中可知其主要属低Al203型的长英质岩浆成分系列。Roberts&Clemens(1993)曾从实验岩石学角度评述过高钾钙碱性的Ⅰ型花岗岩类的岩浆起源问题,认为“只有钙碱性和高钾钙碱性的安山质角闪岩的脱水熔融,才能产生大量的偏铝高钾钙碱性Ⅰ型花岗岩岩浆。或者反过来说大量高钾钙碱性Ⅰ型花岗岩的分布,指示在陆壳深部存在大量钙碱性和高钾钙碱性的安山质岩源。而拉斑玄武岩,钙碱性和碱性玄武岩质角闪岩或英安岩局部熔融产生的局部熔浆的K2O 低,不能进入高钾钙碱性区”。这就是说,这套包括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石英闪长岩或安山质I型花岗岩类并非与中-低钾钙碱性的闪长岩、英云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的高钾钙碱性的I型花岗岩类同源,或者说岩源不是辉长质的下地壳。特别是对那些更高钾含量的A 型花岗岩类,应另有岩源区所在,这可从SiO2-K20、SiO2-K-Na-Al203和SiO2-TFeO/(TFeO +MgO)系列图解反映的成分两元性所说明。
对高钾钙碱性A型花岗岩浆的起源,Sylvester(1998)提出“玄武岩在低压条件下可熔出A型花岗岩浆,但按照Roberts&clemens(1993)的观点,对更高钾含量的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的A 型花岗岩,无疑就要求更高钾含量的安山岩或玄武质安山岩作源,这样它既不会是玄武质或辉长质下地壳,也不会是中-低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类的闪长岩、石英闪长岩或安山岩源区的局部熔融产物,或者说三者之间并无源区成因关系”。依照此类岩石主要为二长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类,按Pitcher(1993)对花岗岩构造环境的判别分析,它应与深部陆壳熔融残留物再熔有关,邓晋福等(2004)也提出过“A 型花岗岩在下地壳麻粒岩相的条件下,源区已丢失含水长英质岩浆后再熔融产物”。有关这方面,如注意到构成该陆块基底变质岩系敦煌群中的变基性火山岩类(角闪岩和斜长角闪岩),成分也是低钾钙碱性的(K2O 012%~064%),显然也不是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类的岩源。但若同样注意到,在这种高钾钙碱性的A 型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中除含先期的闪长岩、石英闪长岩、云英闪长岩包体外,还有大量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石英片岩、石英片岩、大理岩等的围岩捕虏体或包体。因此,推断它可能为一种中-低钾钙碱性的安山质岩源与陆壳变质沉积岩类的混合熔融产物。
对双峰式火成构造组合中长英质岩浆的形成,目前一般认为它是一种幔源岩浆底侵使下地壳发生熔融所产生的长英质岩浆,即在一定的构造条件下,地幔源区部分熔融所产生的镁铁质岩浆在上升到莫霍面时,因其密度大于下地幔但小于上地幔而留在下地壳底部。镁铁质岩浆带来的巨大热量(可能还有流体),将促使下地壳的深熔作用而产生花岗质岩浆(莫宣学等,2007;湛宏伟,2005;刘成东等,2003)。不过,这种岩浆底侵使下地壳发生深熔的壳幔岩浆混合成因机制,在北山地区似乎可同时发生在大陆裂谷和岩浆底侵隆升造山两种构造环境中。邱家骧(2004)曾提出“大陆地区地幔之上有大陆壳,其幔源基性岩浆与壳源酸性岩浆可能形成双峰式共生。而这种双层岩浆房源区性质的模型,应由地幔岩浆的直接上侵以及同时使下地壳岩石发生部分熔融生成长英质岩浆,并通过不混熔或部分混熔结晶分异两种机制形成”。这就是说,分界断裂北侧陆块中的中酸性侵入岩的成分和成因类型的差异,明显是由不同成分源区岩石部分熔融所产生,包括上地幔、辉长质下地壳、中-低钾钙碱的安山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敦煌群古老变质岩系等,其机制是一种较典型岩浆底侵使下地壳深熔的壳幔混合成因模式。
与上不同,塔里木古陆系统中的中酸性岩形成构造环境和源区物性,首先是出现在闪长岩、石英闪长岩与石英二长闪长岩间成分的两源性。这可提示在该陆块的中下地壳应存在两种不同成分的安山质物性结构层:一种是中-低钾钙碱性的,另一种是高钾钙碱性的。按Roberts&Clemens(1993)的观点,前者岩源不是拉斑玄武岩,就是钙碱性或碱性玄武质角闪岩,后者应源于较高钾含量的岩源熔融。据有关资料,塔里木地区基底的敦煌群中的变基性火山岩类(包括斜长角闪岩、阳起透闪斜长片岩和阳起石片岩等)的成分也是低钾钙碱性的(角闪岩类的K2O为040%~199%,平均为1%)。它可能是中低钾钙碱性Ⅰ型花岗岩类(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少量英云闪长岩)的重要岩源,但不会是高钾钙碱性的石英二长闪长岩的岩源。实际上,所见这类岩体主要为一些二叠-三叠纪(300-200Ma)时段较新时代的岩体。其内除含有闪长岩、角闪辉石岩深源岩石信息包体外,还同时含有大量黑云母析离体。这样,从包体和黑云母析离体分析,它可能是源于早先形成的中-低钾钙碱性安山质或闪长质的物性层与包括高钾钙碱性敦煌群变英安岩在内的陆壳岩石深熔作用的一种混染模型。
其次,就中高钾钙碱性的I型花岗岩类(见图2-6-9)的源区物性分析,就所见岩石组合,除少数正长花岗岩外,主要以二长花岗岩类为主,部分可包括花岗岩闪长和英云闪长岩,成岩时限以华力西期(420~250Ma)和印支期(250~200Ma)为主,加里东期(580~420Ma)不是主要峰期时段(见图2-6-9)。有关这类中-高钾钙碱性的Ⅰ型花岗岩类的起源。在塔里木地块除二叠纪在红柳园—大奇山一线发育有大陆裂谷型双峰式火成构造组合外,总体上缺少像北侧地块那样的幔源基性超基性岩浆底侵事件,这样就无法完全用壳幔岩浆混合模型解释。实际上,从此类花岗岩中普遍含有闪长岩,石英闪长岩、深源岩石包体的情况分析,他们的岩源可能就是先期由敦煌群变基性火山岩-角闪岩部分熔融形成的中-钾钙碱性安山岩的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物性层,某些方面也可视作是敦煌群变基性火山岩局部熔融形成的安山质岩源再熔融的一种长英质组分。当然,除安山质、闪长质的岩源外,据这类花岗岩中还含有大量先期二长花岗岩、英云闪长岩、石英二长岩等包体揭示,它似乎更接近一种陆壳岩石循环熔融的成因模型。
此外,再就正长花岗岩类为主的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的A型花岗岩类分析,在这类岩石中除正长花岗岩外,部分可包括二长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按成分大部为粗面岩类区。岩石的SiO2>70%,Na2O+K2O>4%,总体上有向富SiO2和K2O演化趋势(见图2-6-14)。对这类岩石的成因或岩浆起源,邓晋福等(1998,2004)从相平衡角度论证并提出过“陆壳岩石在正常陆壳厚度和加厚陆壳中上部局部熔融产生的是花岗岩(流纹岩)岩浆,相当由陆壳岩石系统的低压最低点(或其结点)组成,在加厚陆壳底部产生粗面岩(正长岩)岩浆,相当于高压其结点组成。划分出高压型和低压型粗面岩,前者(高压型)熔融残余矿物中已无斜长石,相当于榴辉岩矿物组合”。W yllie(1977,1984)也明确提出“在加厚陆壳的底部陆壳岩石局部熔融形成的低熔岩浆是粗面岩(正长岩)不是花岗岩。”。据资料,这类花岗岩也像I型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类一样,除含有黑云石英片岩,大理岩、砂岩、石英片岩等围岩地层捕虏体外,也同样见大量先期侵入岩石(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的包体和黑云母析离体。这说明他们同中-高钾钙碱性Ⅰ型花岗岩类一样,可视作一种加厚陆壳底部陆壳岩石循环熔融作用产物。据邱瑞照等(2008)资料,塔里木盆地的陆壳结构为正梯度,壳内无低速层,有大陆根,属大陆克拉通型岩石圈结构。也就是说,塔里木地块的陆壳是一种更具成熟陆壳的物性结构模型。
这样,依据其内少量幔源岩浆底侵事件,以及它们在产出上某些线型展布特征,特别是北东向阿尔金断裂系和北西向阿拉善和北祁连断裂系的线型关系,似乎表明它们可能是一种由构造热点引起底部陆壳岩石局部熔融的岩浆作用产物。Zan E-an(1992)通过计算机模拟曾提出过“不论俯冲,地壳逆掩增厚或是地壳减薄都不能导致发生熔融作用,只有地幔上隆或热点才为熔融事件提供主要热源”。一般来说,在一些大断裂近房由地幔上隆或地幔物质上涌引起地壳物质的重熔应较其他地段来得更加强烈。在某种意义上或许可以说它是一种更近似克拉通化的演化模式。
同位素年龄资料表明,区内的中酸性侵入岩类主要发育于800~650Ma和430~350Ma两个时段内,并以后者为主体,是构成区内重要岩石谱系之一。按构造单元归属(见第二章第四节),前一时段的侵入体主要出露于窑洞努如前泥盆纪古陆增生地体的南部边缘一带,在区内仅见独山东、西两个岩体,并属1:25万马鬃山幅区调报岩中划分的勒巴泉南片麻岩套的一部分或其中的花岗闪长质片麻岩单元(766Ma);而430~350Ma时段的岩体,按构造单元可分解为哈尔根头口布、火石山、平头山一沙井和交瑞口布序列等。
(一)勒巴泉花岗闪长质片麻岩(Nhgnrδ)
分布于营毛沱幅北部边缘和东北角,出露不全,大部在图幅外,呈不规则或长条状产出。围岩为晚太古代敦煌岩群和长城纪古硐井群,呈构造-侵入关系,内见较多饼状、扁球状地层捕虏体。岩石变形强烈,常见糜棱岩化、眼球状构造,以及“δ”碎斑、拉伸线理和韧性变形等。
岩石为中细粒结构、片麻状构造,由长石(60%)、黑云母(5%)、石英(20%~30%)、角闪石(0~15%)构成。副矿物有锆石、磁铁矿、磷灰石等。岩石部分绢云母、绿泥石和帘石化。
岩石化学成分:SiO2变化于6856%~7356%之间(表1-1-10),A/NCK值130~161,属过铝质系列;Na2O/K2O小于1,在K20-SiO2图中为钾玄岩-高钾钙碱性,具S型花岗岩类特征(图1-1-27);稀土元素为微具铕异常的轻稀土富集的右倾型模式(表1-1-8,图1-1-28)。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上(图1-1-29),相对富Rb,K,Ba,Th大离子亲石元素而损亏Nb,Zr,Hf,Y,Yb等高场强元素,反映壳源物质部分熔融的成因属性。
表1-1-7 甘肃北山营毛沱地区中酸性侵入岩岩石化学成分 单位:wt%
续表
表1-1-8 营毛沱地区中酸性侵入岩类岩石稀土元素分析 单位:×10﹣6
图1-1-27 甘肃北山营毛沱地区中酸性侵入岩、火山岩SiO2wt% -K20wt%成分图解(据邓晋福等2004)
图1-1-28 勒巴泉片麻岩套岩石REE分配模式
图1-1-29 勒巴泉片麻岩套岩石微量元素蛛网图
中细粒花岗闪长质糜棱岩体获锆石U-Pb法同位素年龄766±47Ma,时代为南华纪。
(二)哈尔根头口布序列
出露于勒巴泉花岗片麻岩体之南,为窑洞努如前泥盆纪古陆增生地体最南缘的一条构造岩浆带,由大小8个岩体构成,呈透镜状、长条状近东西向产出。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等岩石单元组成。
1二长花岗岩单元(Dηr)
出露于哈尔根头口布一带的花岗闪长岩体外缘。围岩为长城系古硐井岩群和中-上志留统公婆泉群,侵入关系明显,部分可见外接触带有烘烤、褪色边,岩体内含大量石英片岩、变砂岩,大理岩地层捕虏体,部分岩石具弱—中等程度的叠加韧性剪切变形,暗色矿物被拉伸定向,浅色矿物细粒化和眼球化等。
岩石为中-粗粒结构,部分斑状结构,块状和片麻状构造。斑晶主要为钾长石。矿物有斜长石(45%)、钾长石(30%)、石英(20%)、黑云母和角闪石(2%~10%),副矿物有钛铁砂、磁铁矿、磷灰石、榍石和锆石,蚀变矿物有绢云母、绿泥石、绿帘石和方解石等。
2花岗闪长岩单元(Dγδ)
出露于哈尔根头口布和独山东南,呈东西向和北东向长透镜体状产出,与二长花岗岩呈脉动侵入接触。围岩为长城系古硐井岩群、中-上志留统公婆泉群和二叠系哲斯组等。与前二者呈侵入接触,后者为断层接触。岩体内可见少量地层捕虏体和角砾状细粒石英闪长岩包体。岩石具弱—强烈叠加韧性剪切变形,部分被细粒化和眼球化。
岩石具中细粒结构、部分含斑结构,块状、片麻状构造。由斜长石(40%~70%)、石英(20%~30%)、黑云母(5%)和少量白云母构成。副矿物有磁铁矿、磷灰石、绿帘石、锆石、榍石等,次生蚀变有碳酸盐化、绢云母化、绿帘石化和绿泥石化等。
3闪长岩单元(Dδ)
出露于独山东与哈尔根头口布之间,呈北东向长条状产出。侵入于长城系古硐井岩群内,侵入关系明显,岩体内可见地层捕虏体。
岩石具中细粒结构,块状、片麻状构造。由斜长石(55%~60%)、黑云母(0~10%)、黑云母(0~10%)、角闪石(10%~35%)及少量石英(2%~5%)组成。副矿物有磁铁矿、磷灰石、锆石、榍石和绿帘石等。蚀变主要为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黝帘石化和碳酸盐化等。
该序列岩石化学成分见表1-1-7,属过铝性钙碱性系列;在K2O-SiO2图中落入高钾钙碱性到钾玄岩成分区(图1-1-27);在Na-Ca- K成分图中,除部分二长花岗岩落在TTG组合成分区外,其余岩石大都具TTG组合特点(图1-1-30),为“I”和“A”型花岗岩类。稀土元素为右倾富集型模式,铕异常有从闪长岩的微正铕异常到二长花岗岩的明显负铕异常的变化趋势(图1-1-31)。在大洋花岗岩标准化蛛网图(图1-1-32)中,岩石微量元素相对富K,Rb,Ba,Th大离子亲石元素和Zr,Hf,Yb高场强元素,而Nb,Ta,Y则略亏损,总体表现为一种壳幔混合岩浆成因属性。
据巴乌林口段北二长花岗岩体锆石U-Pb法同位素3299±23Ma年龄,时代为早石炭世。于营毛沱北含铜石英脉花岗岩体中获锆石U-Pb迅谱年龄为410~386Ma(图1-1-33),时代为泥盆纪。
(三)火石山序列
出露于火石山东西一带,南以火石山南断裂为界,北至中-上志留统公婆群出露范围。由大小20余个岩体组成,呈大透镜体状、脉状和长条状近东西向产出分布。围岩为长城系古硐井岩群、蓟县系平头山组、下寒武统双鹰山组、中-上志留统公婆泉群和下二叠统哲斯组等。除后者为断层接触外,其余均为构造-侵入接触关系。主要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以及部分石英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花岗岩等单元岩石构成。
1花岗岩(Pr)
见于拾金滩一带(D1659点),规模较小,图中未标出。
图1-1-30 甘肃北山营毛沱及相邻地区中酸性侵入岩、火山岩Na-Ca-K成分图解(据Defant等,2002)
图1-1-31 哈尔根头口布序列岩石REE分配模式
图1-1-32 哈尔根头口布序列岩石微量元素蛛网图
岩石为不等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钾长石、正长石、石英、黑云母和少量角闪石矿物组成。副矿物有磷灰石、锆石、金红石、钛铁矿和榍石等。钾长石(含量约50%)主要为条纹长石和微斜长石,具轻微绢云母和高岭土化,石英为他形粒状,含量约45%。
图1-1-33 哈尔根头口布肉红色花岗岩锆石U-Pb法年龄
2二长花岗岩单元(Pηr)
主体出露于拾金滩西和以北两地带内,呈长条或长透镜状近东西向产出和分布。围岩为中-上志留统公婆泉群,两者为构造-侵入接触,部分与二叠系哲斯组呈断层接触。
岩石为似斑状结构,基质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由斜长石、钾长石、石英和少量黑云母、磁铁矿、榍石、锆石等矿物构成。斑晶主要为钾长石(25%),基质矿物为钾长石、石英和少量黑云母,含量45%。
3英云闪长岩单元(Pγ0)
见于拾金滩以北,由数个小侵入体构成。围岩为中-上志留统公婆泉群和下二叠统哲斯组,与前者为侵入接触,后者为断层接触。
岩石具细—中粒结构,块状构造。由斜长石(50%~70%)、石英(20%)、黑云母(8%~10%)、角闪石(20%)和少量磁铁矿、锆石、磷灰石矿物构成,次生蚀变矿物有绢云母、绿泥石、和绿帘石。
4花岗闪长岩单元(Pγδ)
广泛出露在火石山东西地段内,但规模一般较小,呈长条状和不规则透镜状零星产出。围岩有长城系古硐井岩群、蓟县系平头山组、下寒武统双鹰山组、中-上志留统公婆泉群及下二叠统哲斯组等。大部为构造-侵入接触,与下二叠统哲斯组为断裂接触。
岩石具中细粒结构、部分为斑状结构,块状构造。由斜长石(30%~60%)、角闪石(10%~20%)、石英(20%~30%)、黑云母(5%)和少量白云母(1%~2%)及磷灰石、磁铁矿、锆石、榍石等副矿物构成。斑晶主要为长石类,次生蚀变作用有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和方解石化等。
5闪长岩单元(Pδ)
主体出露于火石山南,呈岩基或大透镜体状产出,另在拾金滩西和红石滩一带也有零星分布,但规模较小。围岩有长城系古硐井岩群、蓟县系平头山组和中-上志留统公婆泉群等。为构造-侵入接触关系。
岩石具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由斜长石(55%~60%)、角闪石(10%~35%)和少量石英(2%~5%)、黑云母(0~10%)组成。长石多已绢云母化、绿帘石化,角闪石为绿泥石化。副矿物有磁铁矿、磷灰石、榍石、锆石等,次生蚀变作用有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和方解石化等。
岩石化学成分见表1-1-7,属过铝系列;在K2O-SiO2(%)图中(图1-1-27),花岗岩为高钾钙碱系列,闪长岩(含石英闪长岩)为中-低钾钙碱性;在Na2O-K2O(%)成分图中,前者为“A”型,后者为“I”型花岗岩类。稀土元素前者为明显具负铕异常的右倾富集型模式,后者则微具正铕异常的近平坦富集型模式(表1-1-8,图1-1-34)。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中(表1-1-9,图1-1-35),闪长岩类的K、Rb、Th、Ta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较花岗岩类低,而高场强元素的丰度和图式则基本相同。反映出一种较典型壳幔岩浆混合成因属性。
图1-1-34 火石山序列岩石REE分配模式
图1-1-35 火石山序列岩石微量元素蛛网图
对该序列岩体目前还未见同位素年龄数据。据脑安口布呼都格一带所见的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体侵入到二叠纪哲斯组地层内,时代暂定为二叠纪。
(四)平头山-沙井序列
广泛出露于平头山西至沙井及以西一带,是区内重要的填图岩石单元之一。围岩有中-晚太古代-早元古代敦煌岩群、中元古代古硐井岩群、蓟县纪平头山组、早寒武世双鹰山组、中-晚寒武世西双鹰山组和早奥陶世罗雅楚山组等。岩体与各时代地层间多为构造-侵入关系。据野外观察,在沙井子一带,岩体与寒武-奥陶系间多为顺层侵入并被同褶皱。在岩体裸露地段中的寒武-奥陶系多呈残留顶盖平缓地伏于岩体顶面之上,热接触变质作用不强,除有少量角岩化外,多以褪色蚀变为主,说明该序列岩体不是以岩基形式产出,极可能是一种岩席或岩床状顺层侵入体,推测主要沿蓟县系与寒武-奥陶系间的不整合侵入。产状总体较平缓,由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等岩石单元构成。
1二长花岗岩单元(Dηγ)
主体出露在沙井和平头山南,部分见于营毛沱和平头山西,总体呈北西西向长条状或似层状产出,与花岗闪长岩和英云闪长岩似有某些边缘或顶部相的相带关系。
岩石具粒状和似斑状结构、基质花岗变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由钾长石(8%)、酸性斜长石(12%)和石英(20%)构成,基质为钾长石、酸性斜长石、石英和少量黑云母,个别为碱性闪石。副矿物有磁铁矿,榍石、独居石、磷灰石和锆石等。
表1-1-9 营毛沱地区中酸性侵入岩类岩石微量元素分析 单位:×10-6
2花岗闪长岩单元(Dγδ)
大面积出露于平头山一带,以椭圆似岩基状产出,内含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超基性岩类分异相体,后被稍晚的辉长辉绿岩、辉绿岩和侏罗纪钾长花岗岩侵入,内还有零星的奥陶系地层残留顶盖。
岩石具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由斜长石、石英、角闪石和少量黑云母构成。斜长石为板状半自形晶,多具环带,牌号为中长石,含量65%;石英呈他形填隙状,含量25%;角闪石和黑云母多为半自形晶,含量约5%,其中的角闪石多绿泥石化,斜长石绢云母和帘石化。副矿物有磁铁矿、锆石和磷灰石。
3英云闪长岩单元(Dγ0)
主要出露于沙井南和三道梁西,其余地段仅零星见及,呈透镜状、长条状近东西向产出。围岩为蓟县系平头山组、下奥陶统罗雅楚山组及同序列的二长花岗岩、花岗岩长岩和闪长岩等,与前二者为构造-侵入接触,与后几者为相带产出关系,并被稍晚的辉长辉绿岩侵入。部分地段亦可见奥陶系地层残留顶盖。
岩石具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由斜长石(50%~70%)、石英(20%)、黑云母(8%~10%)和少量角闪石构成。副矿物有磁铁矿、锆石、磷灰石、褐帘石等。次生蚀变作用有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和绿帘石化等。
4石英闪长岩单元(Dδo)
呈透镜状或长条状出露于平头山南和沙井西,围岩为长城系古硐井岩群和下奥陶统罗雅楚山组,以及同序列的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与前二者为构造-侵入接触,与同序列其他岩石为相单元产出关系。
岩石具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由斜长石(50%~70%)、正长石(0~5%)、角闪石(30%~35%)、石英(5%~10%)组成。副矿物有磁铁矿、磷灰石、锆石、榍石等,蚀变矿物有绿泥石、绢云母、绿帘石等。
5闪长岩单元(Dδ)
大面积出露在沙井和平头山地区,与下奥陶统罗雅楚山组地层残留顶盖掺半产出,接触带内烘烤褪色蚀变现象明显,而与同序列的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英云闪长岩等为相带产出关系,并属该序列的下部相或岩石单元。
岩石具粒状结构、块状构造。由斜长石(50%)、角闪石(35%)、石英(10%)和少量磁铁矿(5%)组成。角闪石为半自形粒状,但多已纤闪石化和绿泥石化,斜长石为半自形板状,具环带,属中长石类,部分遭绢云母化。
该序列岩石化学成分列于表1-1-7,属过铝系列。在K2O-SiO2图中,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为高钾钙碱性,石英闪长岩和闪长岩则属低-中钾钙碱系列(图1-1-27),在Na-K-Ca成分图解中却基本都落于TTG组合范围(图1-1-30)。而在K2O-Na2O图中,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为A型,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则为I型花岗岩类。总体显示一种壳幔岩浆混合成因特性。岩石稀土元素可分两组,一组为铕异常不明显的轻稀土富集右倾型模式,岩石为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类;另一组为负铕异常明显的近平坦富集型模式,岩石为二长花岗岩和花岗岩类(图1-1-36),也显示壳幔岩浆混合成因的两源属性。而微量元素方面,由于样品少,无法进行比较,而所见花岗岩类的蛛网图形式与火石山序列大体相似(图1-1-37)。
图1-1-36 平头山序列岩石REE分配模式
图1-1-37 平头山序列岩石微量元素蛛网图
据获得三道梁斜长花岗岩锆石U-Pb迅谱年龄418~386Ma(图1-1-38),与前人获得平头山辉长辉绿岩-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序列Rb-Sr法等时线年龄351Ma、U-Pb法年龄379Ma和389Ma的年龄数据较一致,岩体时代为早泥盆世是较可靠的。
图1-1-38 三道梁斜长花岗岩锆石U-Pb法年龄
(五)交瑞口布序列
出露于交瑞口布,呈东西向带状断续展布,主要由花岗闪长质片麻岩构成,应属晚太古-早元古代敦煌岩群古老变质岩系的组成部分。
岩石具变余花岗变晶结构,定向或片麻状构造。由斜长石(55%)、石英(25%)、角闪石和少量黑云母、磁铁矿构成。斜长石具轻微钠黝帘石化、黑云母发生绿泥石化等。
岩石化学属过铝系列(表1-1﹣7),岩石相对富铁、钛、磷,在K2O-SiO2图中(图1-1-27),为中钾钙碱性,属Ⅰ型花岗岩类。稀土元素为负铕异常不太明显右倾富集型模式(图1-1-39);微量元素以富Rb、Th和Hf、Yb,而有Nb、Y谷为特征(图1-1-40)。
图1-1-39 交瑞口布序列岩石REE分配模式
图1-1-40 交瑞口布序列岩石微量元素蛛网图
据1:25万马鬃山幅区调资料,花岗闪长岩U-Pb法年龄为419Ma,应属热变质事件年龄,实际年龄应接近敦煌岩群的形成年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