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酒精灯火焰上罩一干冷烧杯,干冷烧杯内壁有液滴(水)产生,说明酒精燃烧会生成H2O;再在火焰上罩一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石灰水变浑浊,说明酒精燃烧会生成CO2。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说明酒精的中一定含有C元素和H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2此方案确定了酒精中含有H和C元素和可能含有O元素。要确定O元素是含有还是不含有,应该做定量的分析,即需要测量出燃烧了的酒精质量和生成CO2和H2O的质量。
资料1 1985年科学家欧文在研究受精卵时,发现脂溶性物质极易穿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很难穿过细胞膜。后来提取该细胞的细胞膜用脂质溶剂溶解,很容易就溶解了。——脂质 这是相似相容的原理
资料2科学家艾伦伯特用脂质做成膜,试图让葡萄糖分子通过该膜,结果很难通过。但葡萄糖分子却可以通过红细胞的细胞膜。原来在红细胞膜中存在一种专门供葡萄糖进入的透过体, 将这种透过体水解后得到多种氨基酸。如果将该透过体嵌入人工合成的脂双层中,葡萄糖分子就能很快穿过脂双层。——蛋白质
(1)NaOH溶液使酚酞试液变红,滴加氯水后,氯水中含有的HClO具有漂白作用,所以红色会褪去;氯水中的盐酸与Na2CO3反应生成CO2气体,所以有气泡冒出,Na2CO3+2HCl=2NaCl+CO2↑+H2O;
(2)检验氯水中是否含有Cl2,应用湿润的KI-淀粉试纸。具体操作过程是取一小段KI-淀粉试纸,置于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氯水,滴在试纸上;
(3)实验②现象产生的原因如果是氯水中的酸与NaOH溶液发生了中和反应使得NaOH减少而导致酚酞不变红的话,那么继续加NaOH溶液,溶液就又可以出现红色。
因此第(3)问的答案是:不同意,向褪色后的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碱性,溶液不再显红色,就可以证明红色的消失不是由于中和反应引起的,而是由于HClO的漂白作用引起的。
大理石主要是石灰石 石灰石的化学成分是CaCO3 ——碳酸钙
CaCO3+2HCL=CaCL2+H2O +CO2↑ 生成的二氧化碳是看不出来的 需要将生成二氧化碳的导管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有沉淀现象产生就能证明 因为又生成了碳酸钙
1 加盐酸有气体冒出,通入氢氧化钙变浑浊。
说明是碳酸根或者碳酸氢根
2 加热后有气体生成,通入氢氧化钙变浑浊。说明是碳酸氢根
3 加热后产物溶解于水,说明为碳酸氢钠或碳酸氢钾
4 钠焰色是**,钾焰色呈浅紫色 若为** 最后确定碳酸氢钠
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在常温和压强为60798千帕压力下,把二氧化碳冷凝成无色的液体,再在低压下迅速蒸发,便凝结成一块块压紧的冰雪状固体物质,其温度是零下785℃,这便是干冰。干冰蓄冷是水冰的1.5倍以上,吸收热量后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无任何残留、无毒性、无异味,有灭菌作用。它受热后不经液化,而直接气化。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固态,由于干冰的温度非常低,温度为摄氏负785度,因此经常用于保持物体维持冷冻或低温状态。
在室温下,将二氧化碳气体加压到约101325Pa时,当一部分蒸气被冷却到-56℃左右时,就会冻结成雪花伏的固态二氧化碳。固态二氧化碳的气化热很大,在-60℃时为364.5J/g,在常压下气化时可使周围温度降到-78℃左右,并且不会产生液体,所以叫“干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