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种植技术

茶叶种植技术,第1张

一、地块选择与土壤管理

地块选择是茶树栽培过程当中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一般来说,综合茶树生长所需的土壤条件、海拔高度以及地势状况等方面的内容来考察选定种植的地块。在茶树种植的土壤选择方面,倾向于腐殖质含量较高、土层肥厚的微酸沙质土壤,这一类土壤一般具有比较良好的透气、排水优势。

平稳是茶树种植过程当中对于地势的最基本要求,建议茶农选择坡度在25度以下的山坡进行茶树的种植。对茶园的土壤进行日常管理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土地肥力的保持,通过使用草叶的覆盖可以稳定土壤对于水分的保持促进茶园土地的活性,还能够非常有效地抑制杂草的发育以及蔓延。

二、平衡施肥

茶树种植的施肥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步骤的内容,一方面是基肥的施加,另一方面则是追肥的应用。茶农应当选择秋天时节在茶树之间挖掘土沟,进行肥料的施加,推荐史丹利纯硫基17-17-17。

基肥的施加最为重要的原则就是保证肥料的充足性。理想的施肥方法是采用生物肥料与史丹利的纯硫基混合施加以丰富土地的营养成分。追肥的工作则是集中在茶树发芽的早春时节,首选尿素为主,有机肥为辅。土壤的填盖一定要注意搅拌的充分性与均匀性,为了避免土沟的下沉,应当是铺盖的填土高到地平线以上。

三、气候灾害和病虫害防治

茶树病虫害防治要注意的问题包括干旱的预防以及害虫的防治。由于昭平县具有夏季高温少雨的基本特点,因此要在茶园的开辟上加强对抗旱能力的注意。为了预防干旱,理想的茶园应当选择在土层厚实的近水源地。病虫害的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防治茶尺蠖可使用苦参碱、高效氯氟氰菊酯,防治小绿叶蝉可选用藜芦碱、茚虫威、丁醚脲;

防治茶橙瘿螨可选用矿物油、炔螨特,防治芽叶病害可选用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在病虫害防治技术施用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农药使用的频率与课题应当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对于茶树天敌应当尽量采用利用而非杀灭的方式;加强对生物农药的积极应用与推广。

四、茶叶修枝与摘采

在适宜的时期对茶树树枝进行正确的修剪,对茶树的长势协调、茶叶的产量提高以及质量保证都是非常必要的。茶叶的修枝主要包括主干确定、抹蕾工作以及整形修剪三个环节。一般情况下通过三到四次的植株修剪就可以突出茶树的主干,在首次的修剪当中一般落在茶树上挑选三四条比较粗壮的枝条来作为留用的主枝以备进一步培养;

第二次修剪在上次的留选枝干中再选定两到三个分支。如此反复,就可以修剪出一米左右的主干,确定出整株茶树的树形。

采茶时间的科学确定具有两层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所采集到的茶叶在质量上能够得到保证,另一方面则是可以避免对茶树健康发育造成的负面影响。在实践当中,根据茶树特有的“早采早发”特点,形成了一套采茶的基本方法。

在理论上,茶叶摘采的一般部位出于中开面以及小开面的中间,无论是在春秋季节还是在冬夏季节都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是在实际生产的茶树栽培管理当中,一般在春季将茶叶的摘采稍作提前,这样的茶叶采集方法有利于延长茶叶生长周期,处理好茶叶生长与采摘、质量与数量之间的矛盾。

一、茶叶:

茶叶源于中国,茶叶最早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但从春秋后期就被人们作为菜食,在西汉中期发展为药用,西汉后期才发展为宫廷高级饮料,普及民间作为普通饮料那是西晋以后的事。发现最早人工种植茶叶的遗迹在浙江余姚的田螺山遗址,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

饮茶始于中国。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可以用开水直接泡饮,依据品种和制作方式以及产品外形分成六大类。依据季节采制可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以各种毛茶或精制茶叶再加工形成再加茶,包括分为花茶、紧压茶、萃取茶、药用保健茶、茶食品、含茶饮料等。

茶叶中含有儿茶素、胆甾烯酮、咖啡碱、肌醇、叶酸、泛酸等成分,可以增进人体健康。茶叶饮品-茶被誉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参考资料:

茶叶

环保专家认为,对于污染风险评估,美国要求如果百万人中有一人可能致癌,土地必须修复;荷兰则要求,若10万人中有一人可能致癌就得修复。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土壤修复试验是参照欧洲和美国的技术标准,但与我国实际存在着巨大差距。

当前,化工污染已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存在着多种治理难题亟待化解。

第一,土壤污染重,修复成本大。苏州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杨积德算了一本账,苏州化工厂600多亩,按60%的受污染面积进行治理,每亩666平方米,如挖5米深,即3330立方米,每立方米19吨,如每吨土修复需1000元左右,治理要20亿元。如按3米深进行治理,也要10多亿元。修复方法包括火烧、淋洗等,如进行生物修复时间需达数十年。

第二,缺乏相关法律与国家技术标准。杨积德说,目前,我国尚未出台《土壤修复法》,缺乏土壤修复技术标准。一块地如何才算修复好了,这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是法律问题,否则可能带来二次污染。

第三,管理体制不顺,修复时间长。当前,各地土壤修复的主管部门不尽相同。苏州设在土地部门、无锡设在建设部门,牵扯发改委、规划、土地、建设、环保、财政等多个部门,协调困难。 对于治理中存在的诸多难题,杨积德等专家提出土壤修复的几点建议:

首先,国家要尽快出台《土壤修复法》等相关法律与土壤修复的国家技术标准,使土壤修复有法有据。政府还应支持在国内的高校设立相关的土壤修复专业,培养专门人才。

其次,要尽快明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理顺管理体制,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应成立由环保局来管理的专业化土壤修复管理平台,形成理性发展机制。

此外,要立足预防,建立相关的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基金,为生产中的污染及搬迁后土壤修复做好资金准备。据了解,目前我国重金属污染防治基本上都是污染后急救式的“遭遇战”,源头阻控形同虚设。长期从事土壤化学与环境污染控制研究的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徐建明教授等专家认为,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微观分析,都应加强重金属污染源解析方面的研究,探明污染源排放清单,定量识别污染来源,实现源头削减目标。同时加大民间资本注入,减轻融资压力,探索土壤修复的市场化机制,发展土壤修复相关产业。 既然重金属污染危害这么大,那么那些受到重金属污染的蔬菜水果我们能不能通过多浸泡、多清洗或多煮来去除重金属呢?这些效果都不大,因为重金属污染是从植物根系中上来的,它存在于植物的体内,不像农药那样大部分都喷洒在农作物外表,多洗就可以清除干净。

有一种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注意选购一些蔬菜品种,比如生菜、莴苣容易富集镉,可以尽量少食。另外,叶类菜是所有蔬菜中最容易受重金属污染的,最好也要少食用。

种堇菜、蜈蚣草可以有效治理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问题,目前治理土壤问题最有效的办法还是植物修复法。也就是说在一些受重金属污染严重的土壤里种那些能强烈吸收重金属的植物。研究证明蕨类植物蜈蚣草对砷具有很强的超富集功能,其叶片含砷量高达8‰。蜈蚣草能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砷,然后把它们存到叶片中。还有一种也是修复的能手,它就是堇菜,它的主要作用是除铅、镉。而且这种植物非常赖活,南方北方都能生长。假如人们在地里、自家花园里或居住的整个小区里种上一定量的蜈蚣草或堇菜等植物,一方面能美化环境,另一方面又能清除土壤内的重金属隐患,可谓一举两得。 对于土壤污染,必须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环保方针。首先要控制与消除污染源。同时看到土壤具有强大的净化能力,在防治土壤污染时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

控制与消除土壤污染源

控制与消除土壤污染源,是防止污染的根本措施。土壤对污染物所具有的净化能力相当于一定的处理能力。控制土壤污染源,即控制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的数量与速度,通过其自然净化作用而不致引起土壤污染。

1)控制与消除工业“三废”排放

大力推广闭路循环,无毒工艺,以减少或消除污染物的排放。对工业“三废”进行回收处理,化害为利。对所排放的“三废”要进行净化处理,并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量与浓度,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2)加强土壤污灌区的监测与管理

对污水进行灌溉的污灌区,要加强对灌溉污水的水质监测,了解水中污染物质的成分、含量及其动态,避免带有不易降解的高残留的污染物随水进入土壤,引起土壤污染。

3)合理施用化肥与农药

禁止或限制使用剧毒,高残留性农药,大力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发展生物防治措施。例如禁止使用虽是低残留,但急性、毒性大的农药。禁止使用高残留的有机氯农药。根据农药特性,合理施用,制订使用农药的安全间隔期。采用综合防治措施,既要防治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威胁,又要把农药对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危害限制在最低程度。

4)增加土壤容量与提高土壤净化能力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砂掺粘改良性土壤,以增加与改善土壤胶体的种类与数量,增加土壤对有害物质的吸附能力与吸附量,从而减少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活性。发现、分离与培养新的微生物品种,以增强生物降解作用,是提高土壤净化能力的极为重要的一环。

5)建立监测系统网络,定期对辖区土壤环境质量进行检查,建立系统的档案资料,要规定优先检测的土壤污染物与检测标准方法,这方面可参照有关参照国际组织的建议与中国国情来编制土壤环境污染的目标,按照优先次序进行调查、研究及实施对策。

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

1)施加改良剂

施加改良剂的主要目的是加速有机物的分解与使重金属固定在土壤中,如添加有机质可加速土壤中农药的降解,减少农药的残留量。

施用重金属吸收抑制剂(改良剂),即向土壤施加改良抑制物(如石灰、磷酸盐、硅酸钙等),使它与重金属污染物作用生成难溶化合物,降低重金属在土壤及土壤植物体内的迁移能力。这种方法起到临时性的抑制作用,时间过长会引起污染物的积累,并在条件变化时重金属又转成可溶性,因而只在污染较轻地区尚能使用。

2)控制土壤氧化-还原状况

控制土壤氧化-还原条件,也是减轻重金属污染危害的重要措施。据研究,在水稻抽穗到成熟期,无机成分大量向穗部转移,淹水可明显地抑制水稻对镉的吸收,落干则促进水稻对镉的吸收。

重金属元素均能与土壤中的硫化氢反应生成硫化物沉淀。因此,加强水浆管理,可有效地减少重金属的危害。但砷相反,随着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降低而毒性增加。

3)改变耕作制度

通过土壤耕作改变土壤环境条件,可消除某些污染物的危害。旱田改水田,DDT与六六六在旱田中的降解速度慢,积累明显;在水田中DDT的降解速度加快,利用这一性质实行水旱轮作,是减轻或消除农业污染的有效措施。

4)客土深翻

污染土壤的排除,特别是重金属的土壤污染,在土壤中产生积累,阻碍作物的生长发育。防治的根本办法是彻底挖去污染土层,换上新土的排土与客土法,以根除污染物。但如果是地区性的污染,实际采用客土法是不现实的。

耕翻土层,即采用深耕,将上下土层翻动混合,使表层土壤污染物含量减低。这种方法动土量较少,但在严重污染的地区不宜采用。

5)采用农业生态工程措施

在污染土壤上繁殖非食用的种子、种经济作物或种属,从而减少污染物进入食物链的途径。或利用某些特定的动植物与微生物较快地吸走或降解土壤中的污染物质,而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

6)工程治理

利用物理(机械)、物理化学原理治理污染土壤,主要有隔离法,清洗法,热处理,电化法等,是一种最为彻底、稳定、治本的措施。但投资大,适于小面积的重度污染区。

近年来,把其它工业领域,特别是污水、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引入土壤治理过程中,为土壤污染治理研究开辟了新途径,如磁分离技术、阴阳离子膜代换法、生物反应器等。虽然大多数处于试验探索阶段,但积极吸收、转化新技术、新材料,在保证治理效果的基础上降低治理成本,提高工程实用性,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7)制定农药的容许残留量

根据农药的“最大一日容许摄取量”(容许摄取量/(kg.d),用ADI值表示)乘以安全系数(一般定为1/100)。

残留容许量=ADI×体重(kg)/食品系数[kg/(人.d)]

想要迅速改善土壤土质的问题,可以采用轮作的方式,这样是能够促进土壤的营养成分,而且能做时也应该根据植物的不同种类来进行种植。与此同时再配合肥料的高质量地面覆盖是能够有效让土壤的土质进行改善,还可以用已经完全充分腐熟好的堆肥来改善土壤土质,也可以增加一些有机肥和农家肥,减少使用单一的化肥,特别是复合肥的使用量,要适当的控制一下。

有一些土壤在大棚种植一段时间之后会出现土壤板结和土壤盐渍化的问题,这是非常常见的,这也是因为土壤当中的菌群失调,导致微量元素缺乏所引发的问题,而土壤一旦恶化之后,就会让农作物的产量受到影响,目前很多蔬菜产区普遍存在的问题都是土壤板结和盐渍化。所以想要解决土壤板结和土壤盐渍化的话,可以进行有效的返利,再平衡施肥,补充微量元素,也可以用滴灌节水的灌溉方式来让土壤获得充足的营养,也是能够让土壤改良。

在种植农作物以及蔬菜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减少对化肥的依赖,尤其是一些复合肥,可以用有机肥,比如土杂肥饼肥,粪肥都是可以有效的改善土壤环境,只有让土壤条件变好,对于农药和肥料的投入也会减少也能够生产出高品质的农作物和蔬菜。还可以选择秸秆还田的方式,要秸秆充分腐熟之后再施入土壤是能够增加土壤当中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保水保肥的质量。也可以深翻土壤,让生产的紧实土壤变得更为疏松一些,是能够促使土壤当中一些潜在的养分转化成有效的养分。

最后只有改善土壤的环境,才能够促使土壤当中是有充足的养分提供给农作物和蔬菜,才能够保证农作物和蔬菜的质量。

(一)滑坡损毁土地特征

滑坡是指构成斜坡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或“土溜”等。

一个滑坡从孕育到形成,需要经历裂、蠕、滑、稳四个阶段(图4-9)。

图4-9 滑坡形成示意图

滑坡现象其实就是动力学规律,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动力学方程组来表示。

灾害损毁土地复垦

式中:P——控制滑坡现象发生的驱动力;

F——合力;

R——阻力;

E——滑坡体的不稳定性质特征值;

T——滑坡体的稳定性质特征值。

驱动力(P)由重力、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和泥石流等提供,通过观测滑坡物质密度、地表水、地下水以及泥石流流量便可以获得,所以,P值是可获得值。合力F等于滑坡质量与它的加速度之积,其中,质量可以用单位质量(即密度)代表,加速度可以测得,由此可算出合力F的值。阻力R等于合力与驱动力之差,也可通过简单计算获得。因此,稳定性特征值与不稳定特征值都是很容易获得的参数值。T和E都不是简单的调整系数,可以根据公式(4-2)确定。

T+E=1 (4-2)

控制滑坡运动的驱动力P和不稳定性质特征值E都是变化的,所以,设驱动力由P0变为Pt,则有驱动力变化率ε与驱动力P0和Pt以及作用时间t之间的关系式:

Pt=P0+ε·t (4-3)

设不稳定性质特征值由E0变为Et,则有不稳定特征值的变化率β与特征值E0和Et以及时间t之间的关系式:

Et=E0+β·t (4-4)

将式(4-3)和式(4-4)代入式F=EP,得:

灾害损毁土地复垦

这就把滑坡运动规律的动力学方程的完整形式进行了描述。

研究滑坡形成机理不能忽视滑坡角的作用,滑坡角是控制滑坡现象孕育、发展与发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它与滑坡现象和其他因素共同产生了滑坡动力学方程。滑坡角是通过控制驱动力的有效作用力和滑坡方向来控制滑坡运动的。在垂直方向上,由于存在地层物质,不存在可以滑动的空间余地,所以,只有在存在可以滑动空间的方向上进行滑动,即向可以滑坡的边界方向滑动。这样一来,驱使滑坡运动的驱动力P就随滑坡角α减小或增大。

P′=P(1+cos2α)sinα (4-6)

图4-10 边坡现状与预计示意图(据于洪德等,2011)

图4-11 力作用关系示意图(据于洪德等,2011)

图4-10和图4-11所示,滑坡角对滑坡产生的控制性被包含在式(4-1)的不稳定性质特征值E和稳定性质特征值T之中。滑面产生的支承力是一种不平衡力,它在滑坡方向上也产生一个驱动滑坡物质运动的分力,其大小等于Pcos2αsinα。这个分力也叠加在驱动滑坡运动的驱动力之上。这个力虽然很小,但对巨大的滑坡体来说,这个力是不可忽视的一种强大动力。如果将滑坡角看作是控制滑坡现象孕育、发展与发生的一种因素进行单独考虑,那么,滑坡动力学方程组的力学形式就应该表达为:

灾害损毁土地复垦

因此,滑坡动力学方程的完整形式可以表达为:

灾害损毁土地复垦

简单来说,滑坡是滑动的山体沿着一个滑动面向下移动,是势能转化为动能,直至动能消失的全过程。滑坡体向下滑动的过程中,由于地势变缓,势能降低,同时摩擦阻力增大,动能会逐渐减小,直至为零而停止滑动。滑坡体表面一般坡度较小,滑坡体土层结构也未发生较大变化,因而滑坡体上损毁的土地具有较大的复垦潜力。

滑坡类型主要有抛掷型滑坡、重力滑坡和剥离式滑坡,其中抛掷型滑坡在大地震发生后比较常见(如汶川地震中,虽然抛掷型滑坡只是少部分,但规模都较大)。但总体来讲,还是以重力滑坡和剥离式滑坡居多。滑坡对土地的一系列破坏,包括山体破坏、滑坡体自身土地破坏、滑坡经过地区土地破坏、滑坡前缘土地破坏。

(二)泥石流损毁土地特征

泥石流对土地的损毁无疑是灾难性的。泥石流的危害主要受其规模和浓度的影响,因为泥石流的浓度不但影响其运动机理及动力作用产生,还反映其颗粒组成特征。

陡峭的地形和一定储量的松散固体物质是泥石流形成的外部因素,一定强度的降雨是激发泥石流的外在动力因素。泥石流产生的概率和规模取决于流域因素、固体物质补给和降雨因素。泥石流形成的流域因素包括流域形状、面积、山坡或沟床比降,泥石流沟则分为山坡型和沟谷型两类。固体物质来源是坡面侵蚀、滑坡和崩塌等,而且以后者较多,这也就容易解释地震地区泥石流多发的原因了。暴雨是激发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因素,陡峭的地形和大量松散物质的积累如果没有强的降雨是不可能形成泥石流的。在骤降暴雨形成较强烈地表径流的条件下,具有丰富松散碎屑物质的沟谷或山坡凹陷处容易发生泥石流。

泥石流分类方法很多,按诱发原因分为洪水泥石流、地震泥石流、冰川泥石流和火山泥石流等;按侵蚀原因分为水力类泥石流、土力类泥石流或滑坡泥石流;按地形地貌可分为标准型泥石流、山坡型泥石流和河谷型泥石流;按物质状态可分为稀性泥石流和黏性泥石流。稀性泥石流和黏性泥石流的特征分别是:稀性泥石流以水为主要成分,黏土成分含量少,固体物质一般小于40%,有的甚至在10%以下,有很大的分散性,其含的水则是作为搬运介质,石块以滚动或跳跃方式向下运动,其堆积物在堆积区呈扇形状散流;黏性大、固体物质占40%~60%,有的甚至更高,其中泥石流的所含水分并不是搬运介质,而是组成物质,稠度很大,石块呈悬浮状,爆发突然,持续时间短、破坏力巨大。

泥石流损毁土地的主要特征是:

(1)冲击损毁。泥石流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其携带的巨大石块对下游耕地、林地、园地和建设用地等直接撞击,这些土地因冲击而毁坏。

(2)冲刷损毁。泥石流损毁土地冲刷毁坏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是受暴雨作用,沟域内大量坡面土地被水携带冲蚀,山坡土层因冲刷减薄,造成水土流失;二是冲刷贯穿整个泥石流沟,强烈的侵蚀冲刷沟谷和土地,损坏程度不断增高。

(3)淤埋损毁。泥石流淤埋危害是泥石流堆积区和流通区最常见的危害方式。泥石流在流通过程中受夹杂的树木残体或较大块石堵塞影响,来不及排泄,大量泥砂、石块越过沟岸停留下来,淤埋农田、农田基础设施和村庄院落。

(4)土壤特征。泥石流泥浆将大小颗粒物包裹,颗粒分选性差,沉积层理不明显,形成的堆积物并无明显分层;同时,因成土时间短,受气候和生物影响不深,致使土壤剖面层次不明显。

(三)崩塌损毁土地特征

崩塌种类较多,按崩塌发生地点分为山崩、岸崩(水流冲刷、掏空坡岸所成);按物理特性分为岩层崩塌、土体崩塌、混合体崩塌和雪崩;按成因分为顺断层或风化夹层的崩塌、沿完整节理面(层理面、片理面)的崩塌、多组节理崩塌、沿垂直节理产生的崩塌、X节理切割的V字形崩塌、覆盖层或风化层沿较完整基岩的崩塌和探头崩塌。

崩塌是在受到应力作用,即重力作用下,山体一部分失稳下坠,形成堆积物的过程。崩塌堆积体形成可分为三个机制:一是应力重分阶段,即是区域内曾发生过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如泥石流),对斜坡产生了一定的侧蚀作用,斜坡的一定范围内应力做了重新调整,引起局部应力集中;二是潜在崩塌体形成阶段,岩体受其岩性及风化作用,在地震、降雨等外营力因素影响下,岩体结构面逐渐崩裂,这也为风化、降雨等外营力作用提供了改造岩体的途径,经反复作用,岩体完整性和强度逐渐降低,从而形成潜在崩塌体;三是诱发崩塌阶段,由于地震、山洪等灾害引起地面的强烈运动,坡体受到外力作用,产生反复拉张、剪切,导致岩体松动,在外力和自身重力的双重作用下,块体被抛出或滑落,经翻倒、滚动、跳跃、坠落及崩塌物质间的相互撞击,最后堆积于坡脚,地震后常见的崩塌有拉裂—滑移型崩塌、震动—错落型崩塌和偏心—滚落型崩塌。

崩塌损毁土地的主要特征是:发生地区的坡度较大,大多在60°~70°间的斜坡上。崩塌主要是破坏堆积区的原有土地(如耕地、林地、设施用地等),堆积体一般较大;但崩塌倒石堆则不同,它结构疏松、空隙多且杂乱无序、无层理、规格大小不一。同时崩塌过程中产生强大气浪,细小颗粒在气浪冲击下被弹飞出去,由于大小不一,质量大的必先落地,从而使其崩塌物在水平上呈现一定的分选性。其对土地破坏的主要表现为破坏堆积区的原有土地,如为耕地,崩塌堆积体巨大,则一般很难再复垦为耕地。堆积体——崩积物一般坡度较大,且大块的崩积物堆积在前缘,复垦难度大。因此一般来讲,堆积体也不具有复垦为耕地的条件。只有小型崩塌或以土壤为崩塌的堆积体具有复耕可能。

(四)堰塞湖损毁土地特征

堰塞湖发生区域往往具有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河谷两侧的坡体在动力作用下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冰川、融雪活动或火山喷发等所产生的堆积物可内筑起自然堤坝横向阻塞河床、沟谷或山谷,致使上游段壅水而形成了堰塞湖。堰塞湖主要分布在海拔相对较高的地区,如汶川地震形成的唐家山堰塞湖,坝体高、蓄水量大,其横河宽度最大达611米,集水面积355平方千米,蓄水量达145×108立方米,最大可蓄水量达316×108立方米,潜在威胁性巨大。

堰塞湖可分为降水堰塞湖、地震堰塞湖、火山堰塞湖和冰川堰塞湖,其形成因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是区域内具有一定的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和河床动力河谷斜坡可以造成河道堵塞;外因是有促使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发生的诱发因素作用于沟谷斜坡上,如地震、暴雨、火山爆发、坡脚岩石侵蚀、人类的不当开采等。也就是说堰塞湖的形成一般具备以下条件:①形成区有河流、河道或沟谷经过;②河道两边有能形成堰塞湖的物质(如山体),且稳定性一般较差;③存在促使稳定性较差的物质在失稳而阻塞河道的诱发因素或作用力。

堰塞湖破坏土地类型主要有两种:一是堰塞湖的水位上涨,淹没土地,特别是耕地,这种土地的破坏,其耕作层未被破坏,在水位降低后,完全可以复垦;二是堰塞湖泄洪冲毁的土地,由于洪水冲刷,原耕作层基本被冲走,但地形较为平坦,在有客土来源的条件下,具有土地复垦潜力。

(五)地面塌陷损毁土地特征

地面塌陷可分为岩溶型塌陷和松散土体型塌陷。

岩溶型塌陷一般发生在喀斯特地貌区域,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现代暗河形成溶蚀通道,不断发育致洞顶塌陷而成。这种类型的塌陷一般是从覆盖层内部形成土洞开始,经过缓慢的渐进破坏过程发育至临界状态,形成临界土洞。临界土洞形成后受降雨、地震或地下水变化等外界因素影响,则发生地面塌陷。

松散土体型塌陷是指地表以下存在一定厚度的松散层,土层级配良好,含有大量的粉土、细砂等无黏性土。松散型塌陷一般发生在地下水位变化大、第四纪松散覆盖层不厚、含粉质黏土或砂土且土质疏松的环境。

地下土体具备自稳能力,如应力调整、土拱效应和骨架效应等,能使其保持一种临界稳定状态。该状态下若发生外部扰动或地下水升降、含水量变化,都将诱发临界稳定状态发生突变,造成地表迅速下沉,从而形成塌陷。塌陷发生的内部原因主要是:

(1)地面条件。地表的地形地貌和植被覆盖情况对塌陷的发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地形地貌有利于汇水且积水后不能及时排泄的区域是地面塌陷的多发区,当地表径流汇集在地形的低洼处,会产生地表荷载。同时,地表水的不断入渗不但增大了土层的含水量和自重,还降低了土层的强度和形变参数,以上都是诱发地面塌陷的重要因素。

(2)土壤条件。土壤中发生的渗流产生的动力能将土体中的细颗粒带走,致使原土体中只存在起骨架作用的粗颗粒。所以当土层中含有一定的砂土、粉土,则很容易造成塌陷。

(3)含水条件。塌陷与地表水和地下水有关,地下渗流会使土体中的胶结物质、盐分被溶解、稀释而被带走,造成颗粒间凝聚力下降,结合力下降;渗流产生的水动力带走细小颗粒,形成粗颗粒骨架。

(4)地表超载和扰动(如地震)及气候(如干旱)也是造成塌陷的外部因素。

地面塌陷对土地的损毁特征主要是:由于形成塌陷盆地、塌陷坑、塌陷裂缝等对土地和地面设施的损坏。造成地面下沉、产生积水,增加地面坡度,增大排灌难度、地下水位上升容易造成土壤盐渍化、沼泽化,致使耕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农作物产量下降甚至绝收;地表设施被破坏、房屋倒塌,造成人口搬迁、财产损失。

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过程中,稳定化材料的用量为表观参数之一。在实验室小试试验和工程应用中,多以“投加比”的概念量化稳定化材料的用量。以固体稳定化材料为例,其投加比为稳定化材料与污染土的质量比,常见数值范围为05%~100%,在个别极端的稳定化修复情景中,如使用固化剂成分或酸碱调节剂成分时,总体投加比可能会超出100%。基于稳定化工艺的实际条件需求,从以下几个方面简略分析稳定化材料投加比的设计思路和实用方法。

一、基于理论反应的材料用量设计思路

材料用量的设计思路,与材料自身的设计密切相关。此部分内容可参考《重金属污染土壤稳定化修复材料——基于理论原理和实践条件的设计思路》。单独针对稳定化材料投加比的设定,也需严谨遵循物质反应的客观过程。基础思路可分为两类,即准确化学计量条件和可预期化学平衡条件。

1)准确化学计量条件下

在水溶液中,物质的物理化学反应过程,是可以通过检测和监测手段完成精确计量的,但需要提前确认该过程所产生的产物化学组成。在原理相对清晰或反应较为简单的情况下,可以基于产物组成,逆向计算转化特定量污染物所需修复材料的用量(前提是,修复材料也具有精确的化学组成分析数据)。

2)可预期化学平衡条件下

在某些过程如溶解/沉淀过程、酸/碱过程、吸附/解吸过程中,体系条件参数是随着反应进行而变化的,仅仅基于化学计量比的简单方式,所得结果误差较大。利用化学平衡方法,引入条件参数的变化影响,可使预期修复材料的用量计算更为精准。

二、基于溶液体系的材料用量设计方法

土壤环境中,基于风险评估方法所设定污染物和稳定化材料的相互作用,本质上为基础物理化学反应为形式的过程。与水相等均相体系的物理化学反应过程相似,土壤体系的稳定化过程更多是通过水溶液体系完成传质以使物质固相表面直接接触反应、或直接在水溶液体系中完成反应历程。从这个角度来看,忽略掉部分环境因素条件,建立与土壤环境体系对应的水相修复体系,对于前者有很直接的数据参考价值。

1)材料遴选

在相似反应机理和条件下,不同反应物也对应不同的实际效果。如反应物向产物的物质转化率、化学反应速率、产物稳定性等,均可能有很大差异。在这些性能中,选择优势性能作为评价标准,更有可能筛选出潜力组分,其所形成的产品也更高效性,在用量上同比具有更大优势。

2)材料组合

当涉及多种组分材料组合或搭配时,其在水相中不同的作用过程可能会相互干扰,甚至,组分间发生反应形成新产物也是有可能的。这些过程均可能消耗原始组分或功能性组分,且消耗量有可能高于实际发挥效果的用量,从而造成实际使用量要远远大于理论设计量。

3)机理验证

不同材料用量在水相中的作用机制类似,但亦有可能产生不同的反应结果。当用量梯度足够大时,更有可能发生“拐点”现象,反而效果适得其反。针对此,验证用量与性能的关联规律,往往可得到最佳用量值。

4)性能评价

随着材料用量变化,可能出现的性能曲线类型包括“突跃”、“拐点”、“平台”等等,可根据实际数据截取最富效果阶段作为参考来完成材料用量的精细控制。

5)经验校正

在很多情况下,如修复材料非高纯度化学品、无法获知具有修复能力的活性元素或活性组分的真实含量,或反应过程对体系条件参数敏感等,往往可基于上述思路进行参数盲设,在得到多批次批量试验数据后,形成稳定的经验性数据供参考。

三、基于土壤体系的材料用量设计策略

土壤系统,因组成涉及三相,更为复杂、多变。稳定化材料在水土气三相中均可能存在或传质。如,粒径或密度较小的粉体材料易受物理扰动形成粉尘扩散、漂浮至空气中,造成少量损失;易溶性材料在水分过量环境中,受空间过大影响,无法全部充分与污染物接触,实则为无效用量。此种现象,在土壤颗粒为主的固相环境中,易有不同形式的体现。

1)土壤颗粒封闭性

在很多修复场景中,黏土质土壤经常存在,其遇水形成厘米级团块或更大泥块,具有一定的黏性和封闭性,无法快速风干、破碎或混拌,外加材料往往附于块体表面,形成“元宵体”,且在大方量堆存时多滚落于底部位置。再者,除了黏性较高土壤外,具有一定硬度的土壤或固废、危废,也存在着表面可触、内部封闭的问题,如埋深较大的胶质土,高硬度的渣类物质,均属于“自闭型”修复对象。即便通过遴选或试验,寻找到了合适的稳定化材料,但从物理工艺上,是无法支撑稳定化材料充分发挥效果的,甚至过量施用亦无济于事,故,有计划的安排时间、人力、设备,提前将污染土等做好晾干、破碎等预处理,反而更有利于控制稳定化材料的用量和提升其修复效果。

2)其他污染物竞争消耗

一般来讲,材料的设计是针对项目所设计的目标污染物的。但客观来看,污染土壤中不只存有目标污染物,还有可能存在其他的无机重金属物质或有机类物质,甚至大量的微生物群落。这些客观存在的、计划外的物质,是有可能与外源性稳定化材料进行一定接触且消耗的。当此类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占比过大时,可以将外源性稳定化材料消耗殆尽,而于施用者而言,主观上仅仅得到修复无效的表观结论。如此,竞争消耗反而带来了思路误导,影响了材料的选用和用量的控制。此种前提,需在初始调查摸排阶段尽量了解真实的复杂情况,以便做好非目标污染物干扰的排出,必要时,加大设定用量或引入其他特异性屏蔽物质。

3)非污染物类物质消耗(包括土壤颗粒本身)

除了所关注的目标污染物和其他存在潜在竞争消耗的非目标污染物,行业内亦常常忽视土壤本体作为一种固相介质所具有的消纳能力。当土壤颗粒足够细小时,其表现出来的活跃性亦符合常规材料类的尺寸效应规律。其固相界面可大量吸附结合甚至反应掉离子态、固态的外源性物质,当这种形式的作用足够强烈时,外源性稳定化材料对于目标污染物已是减量的、低活性物质,效果自然不济。一般来讲,这种背景消耗是无法避免,也是需要设计材料用量时必须考虑到的一部分必要消耗。

图1 几种稳定化修复材料用量在污染土壤修复实践中的相关性

四、基于土修工程的材料用量设计策略

鉴于上述提到的几个角度,材料的用量设计和经验校正,需要参考的前提条件是比较多的。而在规模化施工过程中,这些前提条件则会更加直白的展露于从业人员面前。

1)土壤粒径更大

在实际工程项目中,由于场地特殊性质,土壤团块的直观尺寸往往令人伤神。笔者曾经历过方级或半方级大小的土壤团块。此种情景中,所谓稳定化效果的保障,更多还是依靠施工计划的前瞻性准备和大量的工程操作。如此,才算是“有药可用,且药有可用”。

2)污染不均质

当场地污染面积或涉及方量较大时,如万方级别,或十万方级别,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差异性较为显著,一般来讲,若能实行精细化施工,则可形成细化方案,设置含不同用量在内的材料工法参数,而不能实行精细化施工时,则需从重修复,以避免局部出现缺量修复。

3)混拌限度

目前,行业常用的药土混合设备多为一体式或单体式的搅拌装置,其在1 ~ 2次重复操作后,基本上可完成工程要求,但其混拌精细程度多停留在公斤级,在当前技术和经济双重条件要求下,无法更进一步细混。

鉴于此,对于土壤稳定化材料用量的设计,一般需要从以下几个点来出发:一是基于理论原理和基础性试验确定精准的理论用量,即“理论畴”;二是基于土壤特性和工程条件确定稳妥的保险用量,即“实践畴”;三是结合材料设计经验和临场施工经验,确认介于“理论畴”和“实践畴”之间的中间值,在能“包”住风险、保障修复效果的同时,也能将尽量提升材料的经济效率,即“容错畴”。

第二节 茶厂

武夷岩茶厂,昔日盛时,凡遍设全山三十六峯九十九岩之间,达百三十余家之多(如今遍地都是,从机场到星村,一步一茶店),近年因地方变故,景气不祥,茶商多未北来,或听其荒芜,或仅派代理人前来,而仅汇款委托代办亦不少,致岩山荒芜衰落。就调查所得,在山尚能闻其名者之茶厂,其中现尚成厂制茶者为五十五厂,茶山局部荒芜而并入其他岩厂制者二十二厂,听任荒芜者十九厂,兹复列表说明于后:

武夷全山岩厂概况调查表(一)(成厂制茶者)一九四一年五月调查

武夷全山岩厂概况调查表(二)

(茶山局部荒芜并入他厂采制者)调查时间同前表

武夷全山岩厂概况调查表(三)

(荒芜无制茶者)调查时间同前表

妞注

在1943年调查报告中记载了当时在岩茶业已经不景气时期,在山岩厂成厂制茶的茶庄,以及小规模甚至荒芜的茶厂状况。

今天只解表一

表一基本代表了岩茶在西客衰落后,后起的“下府帮”大部分有百年历史的茶庄,在山岩厂的区域以及当年的产量。除去下府帮即:惠安、安溪、潮州、晋江、南安、汕头,外还有崇安本地茶厂以及民国政府茶厂的调查记载。下注释分析按照图表顺序罗列一二。

因为民国战乱,外茶市场倾销导致岩茶产量一落千丈,武夷茶园荒芜,许多茶厂倒闭,茶庄门可罗雀。为了茶业振兴,民国政府开始在全国各地茶产区施行茶复兴计划,武夷山就是复兴计划重点产地之一,兴办福建示范茶厂,开展茶叶生产与科研。而当时在武夷山负责科研以及生产的人里面,后许多成为之后茶界的学术专家。他们有庄晚芳、张天福、吴振铎、林馥泉、陈书省等。为谋求福建茶业的发展,1934年由协和大学推荐,他们中的许多人参加福建省政府考察实业考察团东渡日本,台湾考察。回来编写了《台湾之茶业》。为什么要写《台湾之茶业》呢?因为前文已经说过的,当时作为日属殖民地的台湾茶,被日本当成殖民物资种植地,种植出来的茶用于倾销东南亚以及国际市场,用及其低廉的价格打击国茶,从而让我国茶业贸易受到威胁。所以,那时候写《台湾之茶业》主要为了分析利弊,来进行自身改革。于是在1935年福建省建设厅,教育厅决定创办福安茶叶学校与茶业改良场。张天福出任当时校长兼厂长。形成了建教合一。林馥泉以及吴振铎就是当时福安农校的首届学生。 1940年,福建省政府与中国茶叶总公司联合在崇安创办示范茶厂,张天福负责厂长职务,设立岩茶制所2个,内山岩厂12个,建立机械初制,精制工厂。当时的林馥泉还是年轻人,在张天福的指导下开始把岩茶工艺从“口传心授”升华总结,理论化,并编辑成册。为岩茶的研究以及流传保存了资料。

福建示范茶厂就是由当时的福建省政府以及中国茶叶公司合资创办的,即建国之后的“武夷山市茶厂”的前身。而下方的崇安县地方公产,则在当年也属于福建示范茶厂管筹范围。所以备注中写明:本岩原系崇安地方公产由省府划归示范茶厂管理。1941年总产量6505斤。福建示范茶厂总厂设在武夷山麓(整个武夷山脉总称)下设福安分厂聘技师陈绍辉为副厂长;福鼎白琳厂聘游通儒为厂长;陈椽为政和制茶所主任;林馥泉为企山(现在武夷山)直属制茶所主任;吴心友为星村制茶所主任。当时的福建示范茶厂聚集了最早期,中国茶界的有志精英。他们后或成为我国的农业中坚,或成为解放后振兴台茶的中坚力量而存在。

《武夷山志》记载:“岩茶为僧道制造,是为寺院名枞、单枞,市上并无出售,茶商都是在寺庙觅购,在制造上,多为业主岩厂及家庭作坊”分散经营。所以当时的福建示范茶厂为了改变这种资源上分配的不均以及手工的落后,先后调查在山名枞,进行无性繁殖而在手工上则进行机械改良增加效率。1940年全山岩厂制造者有佛国岩、碧石等10岩厂归福建示范茶厂支配管理。而林奇苑、集泉等茶庄的在山岩厂有34所,崇安茶厂岩厂10所,天心寺庙产岩厂1所。

建立初期张天福、胡浩川、廖存仁等深入天心寺的庙产,进行调研,在册60种名从。由天心寺主持妙常和尚委托包头陈礼乐私下制作并不外传。后经过示范茶厂的调查,天心寺那种紫红芽叶的茶最早见于文字的是清代道光年间,郑光祖撰写的《一班录·杂述》卷四:“若闽地产‘红袍’‘建旗’五十年来盛也,每年所受天心不能一斤,天游亦十数两。推翻了当时大红袍已经有350年历史,仅仅庙产才有的说法。才有了前文时候提到的对‘九龙窠大红袍’乃奇丹’的解谜。

当时林馥泉为了搞清楚被寺庙和尚深藏的‘大红袍’的秘密,春节带上礼品拜访当时为天心寺制作茶的包头陈礼乐,以自己还未毕业资质尚浅,拜陈为师为由,想让陈收自己为徒弟传授其中技艺。陈推说已经受聘天心寺不能兼职,但可以就技术进行切磋。一时间俩人来往甚密,情如兄弟。后得到天心寺和尚信任,参观采摘以及制作。林详细记录并且试验揣测,在次年试制大红袍成功。

关于福建示范茶厂更详细的记录,在我书籍出版的时候会有更多详细考证。这里篇幅有限。不详细论述。

接下去的私人茶庄里,籍贯惠安的‘集泉茶庄’许是因为林老的书私下神传,导致近年出现了许多‘集泉茶庄’标志的小包茶,其中大多数是伪造,伪造的也并不高明,印刷的纸张与当时的印刷技术不吻合,明显先进于那时所在年代的纸·墨。

这里也需要花大篇幅对集泉茶庄进行记述分析。1983年6月10日的《惠安文史资料》里记载,集泉茶庄的创始人系施大成,创立于乾隆四十六年,原址在惠安县城关霞梧街。作为家族茶庄,施的孙子施济候负责到崇安选购茶叶,并在武夷山购置“刘官寨”岩茶厂,为其家族奠定了茶业发展的基础。集泉以经营武夷岩茶为主,兼营闽北地区中低档乌龙茶。咸丰年间,施济候捐了一个四品的道台,上武夷山途径南平·建瓯时候地方官吏都会礼仪迎送,在林馥泉文章里记载的在鼎盛时期但凡春茶季节,每每茶商采购时候途经地官员热烈迎送指的就是施济候。

集泉茶庄经营多种商品茶,记述当时铁罗汉每斤四十八元,水仙种每斤十六元,雪梨每斤六元四角,雪花每斤三元二角,玉茗每斤一元六角,梅占每斤八角。其中以铁罗汉最为名贵,系精选武夷大岩茶拼配所得,逐渐成为驰名中外的商品茶。而现在流行的集泉的铁罗汉,假的尚且不说,真的其实也仅仅是拼配岩茶的花名而已。这些在史料里暴露无遗。

施死后,集泉茶庄尚能保持茶叶质量,茶价格也比较稳定,一律银元计值。1921年前后,是集泉茶庄业务鼎盛时期,每年营业额十二万银元。其中铁罗汉占总经销额的30%。

1924年,施的后代以一万三银元购买慧苑西茶厂。是武夷山黄金山场中心地带的著名岩厂,品质及好,产量较多。集泉包销了该茶厂。1924年在晋江县石狮镇设立分店,每年营业额三万银元。

集泉的铁罗汉以陈旧的武夷岩茶为味精原料进行新老拼配。而由于近福州港,许多常年来往海路的东南亚商人,争相购买当作日常防暑,祛病的饮料。沿海居民对集泉品牌当时极为信任。于是出现贪利的伪冒。集泉为此还在外包装加盖了:“假冒天诛”的字样。

集泉在管理上比之后记载原籍贯泉州的泉苑高明之处就在:敢于聘用家族外人员进行管理。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方便华侨采购,在厦门中山路设立分店。但由于族人夺利,时有变动,导致茶叶品质下降,出现铁罗汉品种的信任危机。

1949年,临近解放时候菲律宾神农药房负责人来厦门,经引荐,在7月与集泉达成协议,作为菲律宾全权代理,每年包销十五万泡铁罗汉。后因为茶业品质把关不好,质量低劣,有多有假冒,致此一落不振,到1956年公私合营后,一代百年茶庄就此消声灭迹,品质辉煌不再。

关于集泉流通现在市场的铁罗汉之类茶,除去假冒不算,即使是真的也是其低落时期产品。与其说饮用,不如摆着看,详细了解历史,知其辉煌足矣。

其他茶庄能在一九四三年时期存在,多是在鼎盛时期三帮分力里面的中坚分子。这里不再一一详述。就以公:福建示范茶厂,为表。私:集泉茶庄 为表。做一个浅层次的解析。真正深入部分,成书时候会记录详细。

前两年曾经有台湾某老茶人到访武夷山,在刘家喝岩茶之余唏嘘感慨:还是四几年的岩茶好喝呀!刘铮马上问到:您有么?给我喝一次就能给您做出来。对方尴尬无语。相对于四几年那个岩茶还未复兴各种低迷的尴尬年代,现在的武夷岩茶好好做的肯定比那时候好喝。这茶里,话里,唯一变味儿的可能就是一去不回的中华民国了。相对台湾,那个年代的 茶,也许格外需要回味吧……在下过于年轻,实在难以揣测。

今天是在长途开车行进中写下来的这些文字。如有谬误日后改正。

昨天注释的表(一)的许多茶号、茶场,即使在武夷茶最低迷的时候,仍顽强的妥善经营着。其中公有的带着复兴岩茶的历史使命,私有的在战乱年代仍旧凭借自己独特的生意经,与妥善的经营维持一个稳定值。

今天的表(二)里是在1940年左右逐渐开始荒废的山场以及茶号。表二里的许多茶号在建国前基本上就已经消声灭迹了。而表(三)则是完全荒废的山场,坍塌的废弃茶厂了。

在表(二)里面除去位列前一的崇安地方公产外,第二位的杨文圃茶庄曾经在前文讲历史的时候提起,在下府帮最鼎盛的时期,杨文圃曾经势力壮大到把四曲的“御茶园”都买下的程度。杨文圃茶庄的历史悠久,创始人祖籍福建漳州,创始具体时间无从考据。清中期,杨文圃曾经是西客过后下府帮里实力比较强大的,那时候仰仗繁荣的消费市场,杨文圃茶庄的产品近的销售闽南、厦门、粤东。远得可以到达新加坡、菲律宾、港澳、旧金山。同时期的生意兴隆的茶庄有泉州的泉苑茶庄、惠安的集泉茶庄、漳州的林奇苑茶庄、粤东的李瑶珍茶庄。这些在清中期鼎盛的茶庄里,在晚清民国时候依旧保存实力发展均衡,品质优良的茶庄茶号,只剩下惠安的集泉茶庄。在所有的这些茶庄里,惟有集泉以保证品质,敞开用外人当作各号掌柜,妥善平稳经营着。所以在昨天的表格里,集泉仍旧在低迷期拥有自己的销路,在武夷山保有自己优良的山场。那时候杨文圃茶庄的特色产品就是:“名色种”,名种色种在前文已经介绍过,与集泉高品质的拼配铁罗汉来说,名色种的茶在价格以及品质上都更接近平常人家。因为杨文圃茶庄主号后来在厦门,厦门人叫茶叶为“茶米”,设为开门七件事之一。那时候厦门的茶庄比米店都多,英国人记载:“厦门乃昔日中国第一输出茶港口”。即使在现在,厦门人仍旧喜欢重口味的海堤牌,第一因为焙火都是中火以上,另一个就是海堤牌的价格不高,容易消费,家家都可以喝。顺治年的时候,英国就把厦门当作港口,运输茶到英国。

厦门水仙码头旧景

康熙时候东印度公司就在厦门设立代理公司,有十几艘茶船运用海路运输武夷茶。 乾隆时期,厦门望石一带就有千家多的商铺其中,以茶铺居多。光绪时期从厦门出口的武夷茶,乌龙茶就多达九万担,以“小种包”跟散茶行销海内外。那时候的杨文圃茶庄的“茗色种”每斤三十多元。小种泡市价五元,是当时大米价格的一倍。晚清时候杨文圃茶庄由杨砚农主持,但他迷恋官场,商人不能迷恋官场,经商的生意经一旦扯上自我膨胀以及控制欲,就愈发背离妥善经营的初衷,最后即使胡雪岩那样精明的商人在带上顶子后,仍旧难得善终。杨砚农那时候斥巨资捐了个“通奉大夫”的官衔,平时嗜好抽鸦片,挥金如土,追求奢靡,最终让茶庄元气大伤,步入衰败。在杨文圃在世的时候,为了扩展海外市场,聘请洋人当外事务,让杨砚农学习通番礼仪跟洋文。但老父逝去后,杨砚农终抵不过骨子里的阔少爷气质,终将家业挥霍一空。今天厦门的大中路与民立小学附近就是那时杨文圃茶庄旧址。

但据说这样的败家子,也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即:熟悉国际语言,敢于创新,在那个时候就懂得设计精美的明信片来宣传自己的茶庄。就像现在淘宝或者厦门,许多仍旧在意,外来设计及包装的群体。但我想说,所有的金玉其外,都不能跟随败絮其中。杨文圃老铺就是例子,即使面对庞大的海外市场以及众多机遇,还是要做到“内在根本”即 为人要低调踏实,不贪功虚荣,为商要注重品质,其后才是产品的外在设计。所以即使现在设计横行天下的时候,满怀喜悦欣赏的心情拆开精美别致的包装后,真正杯里茶汤的味道却让人无尽失望。设计没有不行,但没有品质直接谈设计最后只能让消费者喝“包装”,当然,更不行。

杨砚农设计的企业名片

表二里只注释杨文圃茶庄就可见当时一系列表二其他茶庄的状况。不多叙述。

在表一里面,昨天提到后来逐渐不如集泉经营好的泉苑茶庄,是由张伟人创始,其祖父就是贩茶为生。嘉庆十八年,张伟人与其子张满水在泉州,涂山街头摆摊经营,销售武夷茶以及闽北粗茶,几年后依靠勤恳经营设立泉苑茶庄,主要经营水仙种,铁罗汉。 喜欢选用蓄藏的陈年、质厚、色浓 耐泡的旧茶,掺和醇香新茶添加桂花、树兰创制调香品种乌龙茶,销往东南亚,港澳地区。泉苑的包装那时候也极为讲究,包装钱要捡干净茶枝,筛净茶末,统一颜色,每一泡都要包成扁四方,五泡为一束,两庄合一,装进锡罐,价格昂贵。但仍旧为东南亚广泛追捧。民国六年发生火灾,被烧毁,损失惨重。但张父子凭借200多箱武夷茶以及高价从另一茶庄批进的岩茶,配制出售,不到一年就又恢复元气。但随后泉苑面临族人之间的勾心斗角,随着生意壮大,开始挥霍吸食鸦片。终也败掉了。泉苑也是辉煌的百年茶庄,跟集泉一样,光泉苑的发展历史就是整个清朝从鼎盛到衰败的历史,中间故事都够写成剧本拍**的了。所以这里不过多详细记述,等集成出书的时候,自然要详细的娓娓道来。

表三里面多是本就没什么规模的一些厂家以及个人,只是在鼎盛时期投机路过而已,在农业来说不属于勤恳的农人,在商业来说不属于勤奋经营的商人。自然在国家落在最低处的时候,他们也都鸟兽散去,留下荒芜的山茶以及坍塌的厂房。不足奇。

在所有茶庄、茶商里购置的茶也不全是武夷主产区多产。有一部分数量系他山茶,运至武夷销售。这在清代已经有记载。

1706年崇安县令王梓记载:“邻邑近多栽植,运至星村墟市卖售,皆冒充‘武夷茶’更有安溪为产,尤不为堪。” ,安溪人虽然带来了许多改良的武夷茶种,但是就水土来说即使是在不涉及化学、农药的年代,安溪的水土养育的茶品质仍旧不如武夷山。导致许多安溪茶农带来工艺以及茶种 。而现在仍旧有人,用武夷山之外的茶菁冒充品质优良武夷茶,做假销售。这种状况也并不是现今才有的,自古人性无不同,代代慨叹世风日下,乃可知世风曲线上去下来,犹如历史的重叠。

与清晚期至民国逐渐荒芜衰落的武夷茶市场不同,现在许多当时荒废的山场逐渐被恢复耕种,又变得全山上下无处恨不能磊石客土种茶谋利。即使那时候那么多茶业学术大家 ,抱着复兴岩茶的使命与努力,但不敌国内外严峻堪忧的形式。一代精英的许多精华就那样随着历史落满了灰尘。他们中的谁都没想到,武夷茶的另一个高峰竟然由于一种完全没有历史,创新出来的红茶带动了整个武夷市场的繁荣,记得那款红茶刚刚制作之初,曾经带给张天福品尝,他说此款茶没有市场以及前途,对于武夷茶来说完全是浪费原料。但张天福没想到的却是,在之后的几年内,此茶迅速膨胀,带动了红茶的再次火爆,虽然中间有许多泡沫成分,但却恰恰歪打正着的同时带动了岩茶的复兴。整个武夷山的岩茶价格,市场产量,都达到了一个高峰。偶然在微博里看到有人戏虐那款红茶的俗气。概觉得这样的角度过于狭隘。那款茶真正的历史意义就是,无意间完成了十九世纪那些试图复兴武夷茶的长辈们的心愿。对于当时的那几个北京爱茶的人来说,也许就足够了。

通过这几天对民国时期茶的生产经营的分析,可以看到一个大时代的缩影。有人说喝茶是为了追求“安静”,但即使你把自己家安置的犹如仙境,但对于大环境的真实来说,那种小环境都显得狭隘虚幻。真的追求“安静”的话,就用我们的生命精华,为这些茶土地贡献点儿可以持续发展的建设养分。让我们的子孙不用追捧什么一去不复返,利高难求的陈茶,让他们每年随着春天的清朗气息,作出属于他们的茶,不是更好么。南方嘉木,本为乎食,为乎饮,何必贪慕虚荣营造幻境。

(林馥泉·虎妞 本文转自扫叶山房)

土壤容量是指在作物不致受害或过量积累污染物的前提下,土壤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土壤容量包括绝对容量和年容量。绝对容量是指土壤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年容量是土壤在污染物的积累浓度不超过土壤环境标准规定的最大容许值情况下,每年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微生物防治

细菌产生的一些酶类能将某些重金属还原,且对镉(Cd)、钴(Co)、镍(Ni)、锰(Mn)、锌(Zn)、铅(Pb)、铜(Cu)等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如Citrobactersp产生的酶能使U、Cd、Pb形成难溶磷酸盐;意大利从土壤中分离出的某些菌种,可抽取出酶复合体,能降解2,4-D除草剂;日本研究出土壤中红酵母和蛇皮藓菌,能降解剧毒性聚氯联苯达40%和30%。Barton等人分离出来的Pseudomonasmesophilica和Pmaltophilia菌种能将硒酸盐和亚硒酸盐还原为胶态硒,将二价铅转化为胶态铅,胶态铅和胶态硒不具有毒性且结构稳定。

利用植物进行土壤污染的防治

在长期的生物适应进化过程中,少数生长在重金属胁迫土壤中的植物产生了适应能力。这些植物对重金属胁迫的适应方式有3种,即不吸收或少量吸收重金属元素;将吸收的重金属元素结合在植物地下部分使其不向地上部分转移;大量吸收重金属元素并保存在体内,并能正常生长。因此可利用第三种植物来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如铁角蕨属的一种植物,有较强的吸收土壤中重金属的能力,对土壤中镉的吸收率可达10%,连种多年,可降低土壤含镉量。除了重金属外,植物还可以净化土壤中的其他污染物如砷类化合物、石油化工污染、农药等。

此外,某些鼠类和蚯蚓对一些农药也有降解作用。应用微生物和其他生物降解各种污染物的处理技术尚需进一步探索。

工程手段治理

工程手段治理土壤污染包括客土、换土和深翻。客土法就是向污染土壤加入大量的干净土壤,覆盖在表层或混匀,使污染物浓度降低或减少污染物与植物根系的接触,达到减轻危害的目的。换土法就是把污染土壤取走,换入新的干净的土壤,该方法对小面积严重污染且污染物又易扩散难分解的土壤是有效的,可以防止扩大污染范围,但换出的污染土壤要合理处理,以免再度形成污染。在污染较轻的地方或仅有表土污染的地方,可采取将表层污染土壤深埋到下层,使表层土壤污染物含量减低。

改变土壤的氧化还原条件

大多数重金属形态受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因此改变土壤氧化还原条件可减轻重金属危害。据研究,水稻在抽穗到成熟时,大量无机成分向穗部转移,此时保持淹水可明显减少水稻籽粒中镉、铅等的含量。在淹水还原状况下,这些金属可与H2S形成硫化物沉淀,降低重金属活性,从而减轻土壤污染的危害。

增施抑制剂

对于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施用石灰、磷酸盐、硅酸盐等,使之与重金属污染物生成难溶性化合物,降低重金属在土壤及植物体内的迁移,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生物监测

有关土壤污染的生物监测,国内外文献报道尚少,但也有人利用动植物变异性特征和耐性来做土壤污染的生物监测,如用土壤动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以及生长在受污染土壤上的植物形态特征的变化进行监测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20020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2
下一篇2023-11-02

随机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