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可见分光光度计:对物质进行定量或定性的分析
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物质进行定量或定性的分析,可测定核酸和蛋白的浓度等
3、原子吸收光谱仪:可测钙、镁、铜、锰、镍、锌、金、银、铅、镉等
4、原子荧光光度计:可对样品中砷、汞、硒、锡、铅、铋、锑、碲、锗、镉、锌等元素的痕量分析测量
5、火焰光度计:可测钙、镁、铜、锰、镍、锌、金、银、铅、镉等
6、测汞仪:可准确测定天然水、食品、土壤、生物样品中的微量汞,特别适用于各级环境监测部门、食品卫生、质量监督检验等部门
7、凯氏定氮仪:通过测定样品中氮的含量从而计算蛋白质含量的仪器
8、离子色谱仪:对阴阳离子进行测量,无机阴离子检出种类:F-、Cl-、NO2-、PO43-、Br-、SO42-、NO3-、ClO2-、BrO3-、ClO3-;无机阳离子检出种类:Li+、Na+、NH4+、K+、Ca2+、Mg2+、Sr2+、Ba2+,广泛应用于自来水、环境监测、质量检验、石油化工、地质勘探等领域。
9、气相色谱仪:对多组分的复杂混合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仪器,如挥发性有机物、有机氯、有机磷、多环芳烃、酞酸酯等。
10、液相色谱仪:食品营养成分分析:蛋白质、氨基酸、糖类、色素、维生素、香料、有机酸(邻苯二甲酸、柠檬酸、苹果酸等)、有机胺、矿物质等;食品添加剂分析:甜味剂、防腐剂、着色剂(合成色素如柠檬黄、苋菜红、靛蓝、胭脂红、日落黄、亮蓝等)、抗氧化剂等;食品污染物分析:霉菌毒素(黄曲霉毒素、黄杆菌毒素、大肠杆菌毒素等)、微量元素、多环芳烃等;广泛用于应用它合成化学、石油化学、生命科学、临床化学、药物研究、环境监测、食品检验及法学检验等领域的分析检测。
11、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广泛应用于环保行业、电子行业、纺织品行业、石油化工、香精香料行业、医药行业、农业及食品安全等领域;环境中有机污染物分析(空气、水质、土壤中污染分析);农残、兽残、药残分析;香精香料香气成分分析;纺织品行业中的有害物质检测。
茶叶中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x0d\\x0d\1、有机酸茶叶中有机酸种类较多,含量约为干物质的3%左右。茶叶中的有机酸多为游离有机酸,如苹果酸、柠檬酸、琥珀酸、草酸等。在制茶过程中形成的有机酸,有棕榈酸、亚油酸、乙烯酸等。茶叶中的有机酸是香气的主要成分之一,现已发现茶叶香气成分中有机酸的种类达25种,有些有机酸本身虽无香气,但经氧化后转化为香气成分,如亚油酸等;有些有机酸是香气成分的良好吸附剂,如棕榈酸等。虽然茶叶中柠檬酸对人体无直接危害,但可以促进体内钙的排泄和沉积,如长期大量摄入,有可能导致低钙血症。\x0d\\x0d\2、茶多酚:茶多酚是茶叶中酚类物质及其衍生物的总称,并不是一种物质,因此常称为多酚类,约占干物质总量的20%~35%。过去茶多酚又称作茶鞣质、茶单宁。茶多酚的功效主要有:能消除有害自由基、抗衰老、抗辐射、抑制癌细胞、抗菌\x0d\杀菌、抑制艾滋病病毒。可以与食物中的铁元素发生反应,生成难以溶解的新物质,时间一长引起人体缺铁,甚至诱发贫血症。\x0d\\x0d\3、氨基酸:分析表明,茶叶中至少含有25种氨基酸,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是8种,茶叶中就含有6种。氨基酸是构建生物机体的众多生物活性大分子之一,是构建细胞、修复组织的基础材料。\x0d\\x0d\4、蛋白质:茶叶中的蛋白质含量占干物质量的20-30%,能溶于水直接被利用的蛋白质含量仅占1-2%,所以茶叶中蛋白质含量不是很高,这部分水溶性蛋白质是形成茶汤滋味的成分之一。蛋白质是维持机体的生长、组成、更新和修补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通过氧化作用为人体提供能量。需要说明的是,蛋白质遇到茶多酚,会产生很难溶解的鞣酸蛋白,对人体不利。\x0d\\x0d\5、生物碱:茶叶中的生物碱包括咖啡碱、可可碱和条碱。其中以咖啡碱的含量最多,约占2%~5%;其他含量甚微,所以茶叶中的生物碱含量常以测定咖啡碱的含量为代表。咖啡碱易溶于水,是形成茶叶滋味的重要物质。咖啡碱,具有兴奋大脑神经和促进心脏机能亢进的作用。过量饮(食)用,能扰乱胃液的正常分泌,影响食物消化,还能使人产生心慌、头晕、四肢乏力等症状,是导致“醉茶”的主要因素。茶叶中的咖啡因可促进胃酸分泌,升高胃酸浓度,促进食物消化。但因此也可诱发胃溃疡甚至胃穿孔。
据已有的研究资料表明,茶叶的化学成分有500种之多,其中有机化合物达450种以上,无机化合物约有30种。茶叶中的化学成分归纳起来可分为水分和干物质两大部分。其具体类别如表1所示。
表1—茶叶化学成份的分类:
分 类 名 称 占鲜叶重% 占干物重%
水份 75~78
干物质(占鲜叶重22%~25%) 无机化合物 水溶性部分 2~4
水不溶部分 15~30
有机化合物 蛋 白 质 20~30
氨 基 酸 1~4
生 物 碱 3~5
茶 多 酚 20~35
糖 类 20~25
有 机 酸 3左右
类 脂 类 8左右
色 素 1左右
芳 香 物 质 0005~003
维 生 素 06~10
酶 类
从表中可知,茶叶中化学成分种类繁多,组成复杂,但它们的合成和转化的生化反应途径有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1、水分
水分是茶树生命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成分,是制茶过程一系列化学变化的重要介质。制茶过程中茶叶色香味的变化就是伴随着水分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在制茶时常将水分的变化作为控制品质的重要生化指标。茶鲜叶的含水量一般为75%~78%,鲜叶老嫩、茶树品种、季节不一,含水量也不同。一般幼嫩芽叶、雨水叶、露水叶、大叶种,雨季、春季的含水量较高,高的可达84%左右。老叶、中小叶种和旱季、晴天叶含水量较低。制茶过程含水量控制的指标如表2所示。
表2—炒青茶加工过程水分的变化(%):
名 称 含 水 量
鲜 叶 75~78
杀 青 叶 60~64
揉 捻 叶 60左右
二 青 叶 35~40
三 青 叶 10~15
足 干 叶 5~6
2、蛋白质与氨基酸
茶叶中的蛋白质含量占干物质量的20%~30%,能溶于水直接被利用的蛋白质含量仅占1%~2%。这部分水溶性蛋白质是形成茶汤滋味的成分之一。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物质,含量占干物质总量的1%~4%。茶叶中的氨基酸主要有茶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天门冬酸胺、精氨酸、丝氨酸、丙氨酸、组氨酸、苏氨酸、谷氨酰胺、苯丙氨酸、甘氨酸、缬氨酸、酪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等25种以上,其中茶氨酸含量约占氨基酸总量50%以上。氨基酸,尤其是茶氨酸是形成茶叶香气和鲜爽度的重要成分,对形成绿茶香气关系极为密切。
3、生物碱
茶叶中的生物碱包括咖啡碱、可可碱和条碱。其中以咖啡碱的含量最多,约占2%~5%;其他含量甚微,所以茶叶中的生物碱含量常以测定咖啡碱的含量为代表。咖啡碱易溶于水,是形成茶叶滋味的重要物质。红茶汤中出现的“冷后浑”就是咖啡碱与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生成的大分子络合物,是衡量红茶品质优劣指标之一。咖啡碱可作为鉴别真假茶的特征之一。咖啡碱对人体有多种药理功效,如提神、利尿、促进血液循环、助消化等。
4、茶多酚
茶多酚是茶叶中三十多种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包括儿茶素、黄酮类、花青素和酚酸等四大类物质。茶多酚的含量占干物质总量的20%~35%。而在茶多酚总量中,儿茶素约占70%,它是决定茶叶色、香、味的重要成分,其氧化聚合产物茶黄素、茶红素等,对红茶汤色的红艳度和滋味有决定性作用。黄酮类物质又称花黄素,是形成绿茶汤色的主要物质之一,含量占干物质总量的1%~2%。花青素呈苦味,紫色芽中花青素含量较高,如花青素多,茶叶品质不好,会造成红茶发酵困难,影响汤色的红艳度;对绿茶品质更为不利,会造成滋味苦涩、叶底青绿等弊病。茶叶中酚酸含量较低,包括没食子酸、茶没食子素、绿原酸、咖啡酸等。
5、糖类
茶叶中的糖类包括单糖、双糖和多糖三类。其含量占干物质总量的20%~25%。单糖和双糖又称可溶性糖,易溶于水,含量为08%~4%,是组成茶叶滋味的物质之一。茶叶中的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物质,含量占茶叶干物质总量的20%以上,多糖不溶于水,是衡量茶叶老嫩度的重要成分。茶叶嫩度低,多糖含量高;嫩度高,多糖含量低。
茶叶中的果胶等物质是糖的代谢产物,含量占干物质总量的4%左右,水溶性果胶是形成茶汤厚度和外形光泽度的主要成分之一。
6、有机酸
茶叶中有机酸种类较多,含量为干物质总量的3%左右。茶叶中的有机酸多为游离有机酸,如苹果酸、柠檬酸、琥珀酸、草酸等。在制茶过程中形成的有机酸,有棕榈酸、亚油酸、乙烯酸等。茶叶中的有机酸是香气的主要成分之一,现已发现茶叶香气成分中有机酸的种类达25种,有些有机酸本身虽无香气,但经氧化后转化为香气成分,如亚油酸等;有些有机酸是香气成分的良好吸附剂,如棕榈酸等。
7、类脂类
茶叶中的类脂类物质包括脂肪、磷脂、甘油脂、糖酯和硫酯等,含量占干物质总量的8%左右。对形成茶叶香气有着积极作用。类脂类物质在茶树体的原生质中,对进人细胞的物质渗透起着调节作用。
8、色素
茶叶中的色素包括脂溶性色素和水溶性色素两部分,含量仅占茶叶干物质总量的1%左右。脂溶性色素不溶于水,有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等。水溶性色素有黄酮类物质、花青素及茶多酚氧化产物茶黄素、条红素和茶褐素等。脂溶性色素是形成干茶色泽和叶底色泽的主要成分。尤其是绿茶、干茶色泽和叶底的黄绿色,主要决定于叶绿素的总含量与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组成比例。叶绿素a是深绿色,叶绿素b呈黄绿色,幼嫩芽叶中叶绿素b含量较高,所以干色多呈嫩黄或嫩绿色。在红茶加工的发酵过程中,叶绿素被大量破坏,产生黑褐色物质和茶多酚的氧化产物,茶叶中的蛋白质、果胶、糖等物质结合,使红茶干色呈褐红色或乌黑色,叶底呈红色。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六大茶类的色泽均与茶叶中色素的含量、组成、转化密切相关。
9、芳香物质
茶叶中的芳香物质是指茶叶中挥发性物质的总称。在茶叶化学成分的总含量中,芳香物质含量并不多,一般鲜叶中含002%,绿茶中含0、005%~0、02%,红茶中含001%~003%。茶叶中芳香物质的含量虽不多,但其种类却很复杂。据分析,通常茶叶含有的香气成分化合物达三百余种,鲜叶中香气成分化合物为5O种左右;绿茶香气成分化合物达1O0种以上;红茶香气成分化合物达300种之多。组成茶叶芳香物质的主要成分有醇、酚、醛、酮、酸、酯、内酯类、含氮化合物、含硫化合物,碳氢化合物、氧化物等十多类。鲜叶中的芳香物质以醇类化合物为主,低沸点的青叶醇具有强烈的青草气,高沸点的沉香醇、苯乙醇等,具有清香、花香等特性。成品绿茶的芳香物质以醇类和吡嗪类的香气成分含量较多,吡嗪类香气成分多在绿茶加工的烘炒过程中形成。红茶香气成分以醇类、醛类、酮类、酯类等香气化合物为主,它们多是在红茶加工过程中氧化而成的。
10、维生素
茶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类,其含量占干物质总量的0、6%~1%。维生素类分水溶性和脂溶性两类。脂溶性维生素有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维生素K等。维生素A含量较多。脂溶性维生素不溶于水,饮茶时不能被直接吸收利用。水溶性维生素有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3、维生素B5、维生素B11、维生素P和肌醇等。维生素C含量最多,尤以高档名优绿茶含量为高,一般每100克高级绿茶中含量可达250毫克左右,最高的可达500毫克以上。可见,人们通过饮用绿茶可以吸取一定的营养成分。
11、酶类
酶是一种蛋白体,在茶树生命活动和茶叶加工过程中参与一系列由酶促活动而引起的化学变化,故又被称为生物催化剂。茶叶中的酶较为复杂,种类很多,包括氧化还原酶、水解酶、裂解酶、磷酸化酶、移换酶和同工异构酶等几大类。酶蛋白具有一般蛋白质的特性,在高温或低温条件下有易变性失活的特点。各类酶均有其活性的最适温度范围,一般在30C~50℃范围内酶活性最强。酶若失活、变性,则就丧失了催化能力。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如多酚氧化酶,只能使茶多酚物质氧化,聚合成茶多酚的氧化产物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等;蛋白酶只能促使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茶叶加工就是利用酶具有的这种特性,用技术手段钝化或激发酶的活性,使其沿着茶类所需的要求发生酶促反应而获得各类茶特有的色香味。如绿茶加工过程中的杀青就是利用高温钝化酶的活性,在短时间内制止由酶引起的一系列化学变化,形成绿叶绿汤的品质特点。红茶加工过程中的发酵就是激化酶的活性,促使茶多酚物质在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下发生氧化聚合反应,生成茶黄素、茶红素等氧化产物,形成红茶红叶红汤的品质特点。
12、无机化合物
茶叶中无机化合物占干物质总量的35%~70%,分为水溶性和水不溶性两部分。这些无机化合物经高温灼烧后的无机物质称之为“灰分”。灰分中能溶于水的部分称之为水溶性灰分,占总灰分的50%~60%。嫩度好的茶叶水溶性灰分较高,粗老茶、含梗多的茶叶总灰分含量高。灰分是出口茶叶质量检验的指标之一,一般要求总灰分含量不超过65%。
蓝莓果实特征是以花青苷为主的深蓝色,味酸甜,梢有粘性的果胶质,并有香味。 1. 糖、酸和维生素类 果实中糖的含量随着成熟而增加,糖度可达13%左右。蓝莓成熟果实中的糖主要是果糖和葡萄糖,占90%以上,果糖与葡萄糖的比例维持在1:12左右。果实中有机酸含量随成熟而减少,成熟时维持在1%左右,有机酸几乎全是以枸橼酸形式存在,占83%~93%,少部分为奎宁酸和苹果酸。 2. 维生素 维生素C含量平均在10mg/100g鲜果左右,大约是温州蜜桔的1/3。维生素B5是B族维生素中最稳定的复合体,即使加热也不被破坏。维生素B5被称为抗糙皮病因子,对人类糙皮病和犬类黑舌病有一定疗效。 3. 食物纤维 蓝莓果实中植物纤维含量极高,栽培种可达45g/100g鲜果,日本栽培种也达到41g/100g鲜果,这一数值比猕猴桃(29g)分别高14倍和3倍。另外,蓝莓的果皮可直接食用,特别是由于种子极细小,一般野生种达77粒,栽培种达50~64粒,可与果实一起直接食用。在果肉中还含有少量石细胞。这些可摄取的食物纤维对于整肠、消除便秘有卓越功效,同时可预防大肠癌。 5. 丰富的花青苷色素 蓝莓果实中花青苷色素含量很高而且种类丰富。野生种花青苷色素含量高达033~338g/100g鲜果,栽培种一般为007~015g/100g鲜果。 蓝莓果实成熟时的深紫色或蓝色是由5种花青苷(花翠素、花青素、樱草素、矮牵牛配基、甲基花青素)和3种糖(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各自结合共形成15种花色素。花青苷的含量和比例因种类不同而明显不同,野生种中花翠素比花青素多。兔眼蓝莓中樱草素含量多(达336%),黑果蓝莓含花青素和樱草素最高(52%)。蓝莓的果皮颜色是由15种花青苷的含量及比例而决定。 6. 香气成分 根据美国农业部对蓝莓果实的分析,香味成分主要有沉香木醇氧化物、沉香木醇、香叶醇、丁香油精。随果实成熟沉香木醇含量增加,香叶醇稍微增加,其他减少。日本对兔眼蓝莓3个品种测定,香气成分含量在440~1670ppb,主要成分有沉香木醇、转二乙烯酮、香叶醇、转三乙烯醇、橙花醇、转二乙烯醇、癸酸、月桂酸、棕榈酸、香芹酮酸。 7. 微量元素 蓝莓果实中铁、钾、锰的含量很高,果汁中锰含量可高达400mg/100g,在医学上正在研究利用果汁中高浓度的锰作造影剂。 8. 其他未知成分 蓝莓果皮中除色素外,还含有多酚氧化物等有效成分。最近研究发现,蓝莓果实中绿原酸含量较多。野生种含有**槲皮苦素、杨梅酮的黄酮醇配糖体。这两类物质都有抗癌和抗肿瘤的作用。像这一类具有医学价值的特种成分尚有许多未被发现
邢其毅是一位造诣很深、洞察力敏锐的有机化学家,他早在50年代初就断言:在未来年代里蛋白质和多肽化学必将成为有机化学研究的前沿阵地。1951年他就提出并进行蝎毒素中多肽成分的研究,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项研究未能正常开展,事后证明,这个计划比国外同行早15年。
多肽合成研究中,氨基酸的端基标记是一个重要问题,邢其毅是我国进行接肽方法和标记氨基酸研究的第一人。他提出用硝基苯甲酸酐与氨基酸发生德肯-威斯特(Dakin-West)反应使氨基酸末端生成一个带色的氨基酮化合物,这是一个识别氨基酸羧端的好方法。
在多年的多肽化学研究中,邢其毅和他的助手们还成功地合成了九种多肽的新试剂,并因此获得了国家教委1988年科技进步二等奖。
蛋白质合成是一个神秘诱人的领域,50年代前后,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有机化学家都在注视着这个问题。1955年,英国的弗雷德里克·桑格用生物降解和标记方法确定了第一个活性蛋白质——牛胰岛素分子的氨基酸连接顺序(一级结构)。1958年,中国的几位有机化学家和生物化学家在北京讨论了胰岛素人工合成的可能性问题,邢其毅就是其中之一。他们认为胰岛素人工合成中最关键的问题之一,是对含半胱氨酸片断的接肽方法和端基保护问题。随后,邢其毅等就开展了含半胱氨酸小肽的合成研究。1959年,在国家科委的组织领导下,由北京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和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等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研究队伍,开始胰岛素合成研究,邢其毅是这个研究集体的学术领导者之一。经过数年的共同努力,人类第一个用人工合成方法得到的活性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终于在1965年降生在中国大地上。结果公布之后,立即引起世界科学界的极大关注,它标志着中国科学家在蛋白质和多肽合成化学领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它为我们这个伟大的科学文明古国又赢得了新的荣誉。为此,1982年国家特发给邢其毅等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以表彰他们在合成胰岛素工作中的贡献。(本段说明:1982年“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会后邢其毅教授与北大参加人工合成牛胰素的同仁们合影留念。前排右起:陆德培、邢其毅、施溥涛,后排右起:季爱雪、李崇熙、叶蕴华、汤卡罗。) 邢其毅对于我国特有的天然产物丰富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始终怀有极大的热情。他回国后的第一篇论文就是关于云南河口地区金鸡纳树皮的成分分析研究的报告,那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完全没有正常从事研究工作的条件,但他凭着一心抗日救国的热情,不畏艰难,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千方百计地开展研究工作。邢其毅对这一段经历始终铭记不忘,并经常对学生们讲起这段历史,激励青年学子们要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并要有始终不懈地为之奋斗的精神。
在这期间,邢其毅还进行了从蓖麻油中分离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工作,并提出了一个测定不饱和脂肪酸的简便易行的方法,后来这个方法得到了普遍使用。
在中央研究院工作时,在庄长恭领导下开展防己生物碱的研究,从中分离出了一种新的生物碱,命名为防己诺林碱,并做完了它的全部结构测定研究,这是我国在生物碱研究方面较早和较完整的一项研究成果。
天然香料的开发和利用是当今世界“回归大自然”大潮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国际市场上人们对天然香料的需求越来越大。以往天然香料都是通过精馏方法提取其液体成分。邢其毅注意到我国各种新鲜花果香气成分的研究还是一块“处女地”,于是他和他的同事们自己设计了一个提取装置,到花果产地当场收集它们的“香气”,1978年他们首次完成了白兰花头香成分的全分析。对西藏扎布耶盐湖杜氏藻的香气成分进行了研究,取得了有意义的结果。这些研究成果在国内开创了花果头香成分研究的先例。随后,他们又对玫瑰、荔枝等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花果头香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中有的成果已被有关企业生产部门所采用。
中药是我国的一大财富。对于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邢其毅一直倾注了极大的精力,他甚至在去西藏开会时,还不忘记收集有关藏药的许多资料。他还特别注意到我国的大部分草药都是使用水煎剂,因此他多次提出开展中药水溶性成分的研究。这是一个十分困难的研究课题,但是为了开发祖国的中药宝库,他决定要闯这个难关。他选择我国人参作为研究对象,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令人喜悦的成果,分离出了几种水溶性小肽成分,并研究了它们的化学结构和生理活性,为此他得到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50年代初,高等院校的科学研究条件还非常困难,尤其是原料药品和试剂十分缺乏。邢其毅一如既往,仍然采取就地取材的办法,根据当时所能得到的原料和条件,确定研究课题。他找来了几瓶丙烯腈,立即开展麦克尔反应的研究。他先后合成了一系列硫代四氢噻唑环系、含β-5,5二取代乙内酰胺的衍生物和多螺环化合物,其中有些具有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七年以后发现,日本化学家发表了一些完全相同的研究工作。
苯骈七元杂环化合物,是近20年来人们在合成新药过程中涉及最多的一个新领域。因为这类化合物很多都具有良好的药理性质,其中有些已经被用作镇痛、安神等药物。邢其毅及其助手们近年合成了一系列不同结构类型的稠合七元杂环化合物,发现了一些新的杂环体系,并对这些新的杂环的构象和立体选择性反应等进行了许多深入的研究工作。
葡萄鉴别方法
(一)观察的形态
1观察倒时产生的气泡
葡萄的气泡是指将倒入杯中时,在液面上产生的、不就则会消失的气泡把葡萄倒入杯中时,好的葡萄液的流动性好且有响声,杯中液的表面形成一些小气泡和几个较大的气泡,小气泡不久就消失,较大的气泡保留的时间稍长些;较新的葡萄的气泡有时有色,成年葡萄的气泡则无色;若在体与杯壁间产生气泡,或在液面产生泡沫,则表明该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有些葡萄倒入杯时无响声、无气泡、流动性差,甚至呈油状,这是由于它含有过多的网状胶体,这些胶体可能起源于受灰腐病危害的葡萄,也可能是由乳酸菌引起的油脂病
2观察葡萄的液面
倒好后,用食指和拇指捏住杯脚,将杯放低于腰的高度,低头观察葡萄的液面或者将杯置于白色的桌面上,站立弯腰观察正常葡萄的液面应呈现圆盘状,纯净、光亮;如果的液面失光,呈彩虹状或呈现蓝色色调等,则表明该葡萄不正常;如果葡萄的透明度良好,也可以从杯的下方向上方观察液面
(二)观察液边缘与澄清度
将杯举至双眼的高度,向外倾斜45°以便观察液的挂杯情况观察重点一个是的边缘部分,另
一个是眼或窝(指的是葡萄杯最中心的部分)这一部分知识我也不熟,有兴趣的话你可以在网上查一下
(三)观察柱与挂杯现象
按顺时针方向轻轻摇动杯,让葡萄以圆形旋转,使液在杯里上扬当液完全静止后,有些液会附着在杯子的内侧,并且凝聚成小柱往下回流,这就是挂杯现象有些人还给这些柱起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名字——泪挂杯的形成,首先是由于水和精的表面张力,其次是由于葡萄的粘稠性柱的数量以及流速是观察这一现象的重要依据通过观察葡萄的柱,大致上可对葡萄的度、含糖量以及非挥发性物质的含量做出定性的判断当然,杯的表面和杯子本身的干净与否会影响柱的形成及挂杯现象,干扰判断因此,作为判断精及黏性指标的方式,观察柱和挂杯现象并不是完全可以信赖的
(四)闻香技巧与方法
1闻香方法
想要充分地享受葡萄香气,并且以此作为品评葡萄的重要依据,需要掌握一定的闻香技巧和方法将鼻子置于杯里,鼻孔靠近杯的不同位置会有不同的收获将杯倾斜,鼻孔靠近杯的下缘内侧,接近液表面,可嗅到较重、猛烈的气;将杯倾斜,鼻孔靠近杯的上缘,可以闻到比较清淡、雅致、纤细的气味
2闻香步骤
(1)第一次闻香
第一次闻香,即在葡萄处于静止状态时分析葡萄的香气慢慢地吸进杯中的空气,可让液里的微分子经由挥发过程带出短暂的细致气味
(2)第二次闻香
旋转杯,使葡萄呈圆周运动,促使挥发性弱的物质释放,进行第二次闻香,可重复进行一共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液面静止的"圆盘"被破坏之后立即闻香,这一摇动可以提高葡萄与空气的接触面,从而促进香味物质的释放;第二阶段是摇动结束后闻香葡萄的周运动使杯内壁湿润,并使其上部充满了挥发性物质,这时香气最为浓郁,最为幽雅
(五)品饮技巧及方法
1品的时机
理想的品时间约于用餐之前,同时又可当作餐前的开胃早上11时或傍晚6时左右的时间都符合这样的时段
2品顺序
无甜味葡萄先于甜味葡萄,白先于红(正常情况应如此),淡质葡萄先于浓质葡萄,浅龄葡萄先于陈年葡萄
3品饮的量与持续时间
品饮的过程中每次入口的量应适中,在6-10毫升之间根据品尝的目的不同,葡萄在口内保留的时间可为2-5秒(不能品尝到葡萄的单宁味道),亦可延长到12-15秒(全面深入的分析葡萄的口味,不过需要同时搅动)如果保留时间过长,葡萄会逐渐被唾液稀释,或渐渐被吞进喉咙
以上回答,来源于网络,希望我的回答对你帮助,仅供参考
茶:茶中主要包含水分、蛋白质与氨基酸、生物碱、茶多酚、糖类、有机酸、类脂类、色素、芳香
物质、维生素、酶类、无机化合物等。
烟:虽然香烟内的化学物质主要是干烟草,但是经过化学处理又加了很多添加成份。点燃香烟的烟
雾含约4000种化学物质,很多是有毒物质,引致异变物质及有数千种致癌物质。
放射性同位素
是吸香烟者罹患肺癌的原因之一。香烟的钋210无法排出身体。可进入血管而导致心肝胃等出现病变。香烟也有镭226及铅210。放射性同位素是由矿物肥料而来。六十至八十年代已有人发现吸烟者的体内有放射性同位素。燃点香烟的烟雾亦含亚硝胺,苯并芘等致癌物。
叶子烟:因为属于“烟”的一种,所以两者的化学组成成为类似。
详细内容摘自《 普洱中国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学堂 > 茶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功效》
1、水分
水分是茶树生命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成分,是制茶过程一系列化学变化的重要介质。制茶过程中茶叶色香味的变化就是伴随着水分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在制茶时常将水分的变化作为控制品质的重要生化指标。茶鲜叶的含水量一般为75%~78%,鲜叶老嫩、茶树品种、季节不一,含水量也不同。一般幼嫩芽叶、雨水叶、露水叶、大叶种,雨季、春季的含水量较高,高的可达84%左右。老叶、中小叶种和旱季、晴天叶含水量较低。
2、蛋白质与氨基酸
茶叶中的蛋白质含量占干物质量的20%~30%,能溶于水直接被利用的蛋白质含量仅占1%~2%。这部分水溶性蛋白质是形成茶汤滋味的成分之一。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物质,含量占干物质总量的1%~4%。茶叶中的氨基酸主要有茶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天门冬酸胺、精氨酸、丝氨酸、丙氨酸、组氨酸、苏氨酸、谷氨酰胺、苯丙氨酸、甘氨酸、缬氨酸、酪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等25种以上,其中茶氨酸含量约占氨基酸总量50%以上。氨基酸,尤其是茶氨酸是形成茶叶香气和鲜爽度的重要成分,对形成绿茶香气关系极为密切。
3、生物碱
茶叶中的生物碱包括咖啡碱、可可碱和条碱。其中以咖啡碱的含量最多,约占2%~5%;其他含量甚微,所以茶叶中的生物碱含量常以测定咖啡碱的含量为代表。咖啡碱易溶于水,是形成茶叶滋味的重要物质。红茶汤中出现的“冷后浑”就是咖啡碱与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生成的大分子络合物,是衡量红茶品质优劣指标之一。咖啡碱可作为鉴别真假茶的特征之一。咖啡碱对人体有多种药理功效,如提神、利尿、促进血液循环、助消化等。
4、茶多酚
茶多酚是茶叶中三十多种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包括儿茶素、黄酮类、花青素和酚酸等四大类物质。茶多酚的含量占干物质总量的20%~35%。而在茶多酚总量中,儿茶素约占70%,它是决定茶叶色、香、味的重要成分,其氧化聚合产物茶黄素、茶红素等,对红茶汤色的红艳度和滋味有决定性作用。黄酮类物质又称花黄素,是形成绿茶汤色的主要物质之一,含量占干物质总量的1%~2%。花青素呈苦味,紫色芽中花青素含量较高,如花青素多,茶叶品质不好,会造成红茶发酵困难,影响汤色的红艳度;对绿茶品质更为不利,会造成滋味苦涩、叶底青绿等弊病。茶叶中酚酸含量较低,包括没食子酸、茶没食子素、绿原酸、咖啡酸等。
5、糖类
茶叶中的糖类包括单糖、双糖和多糖三类。其含量占干物质总量的20%~25%。单糖和双糖又称可溶性糖,易溶于水,含量为08%~4%,是组成茶叶滋味的物质之一。茶叶中的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物质,含量占茶叶干物质总量的20%以上,多糖不溶于水,是衡量茶叶老嫩度的重要成分。茶叶嫩度低,多糖含量高;嫩度高,多糖含量低。
茶叶中的果胶等物质是糖的代谢产物,含量占干物质总量的4%左右,水溶性果胶是形成茶汤厚度和外形光泽度的主要成分之一。
6、有机酸
茶叶中有机酸种类较多,含量为干物质总量的3%左右。茶叶中的有机酸多为游离有机酸,如苹果酸、柠檬酸、琥珀酸、草酸等。在制茶过程中形成的有机酸,有棕榈酸、亚油酸、乙烯酸等。茶叶中的有机酸是香气的主要成分之一,现已发现茶叶香气成分中有机酸的种类达25种,有些有机酸本身虽无香气,但经氧化后转化为香气成分,如亚油酸等;有些有机酸是香气成分的良好吸附剂,如棕榈酸等。
7、类脂类
茶叶中的类脂类物质包括脂肪、磷脂、甘油脂、糖酯和硫酯等,含量占干物质总量的8%左右。对形成茶叶香气有着积极作用。类脂类物质在茶树体的原生质中,对进人细胞的物质渗透起着调节作用
8、色素
茶叶中的色素包括脂溶性色素和水溶性色素两部分,含量仅占茶叶干物质总量的1%左右。脂溶性色素不溶于水,有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等。水溶性色素有黄酮类物质、花青素及茶多酚氧化产物茶黄素、条红素和茶褐素等。脂溶性色素是形成干茶色泽和叶底色泽的主要成分。尤其是绿茶、干茶色泽和叶底的黄绿色,主要决定于叶绿素的总含量与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组成比例。叶绿素a是深绿色,叶绿素b呈黄绿色,幼嫩芽叶中叶绿素b含量较高,所以干色多呈嫩黄或嫩绿色。在红茶加工的发酵过程中,叶绿素被大量破坏,产生黑褐色物质和茶多酚的氧化产物,茶叶中的蛋白质、果胶、糖等物质结合,使红茶干色呈褐红色或乌黑色,叶底呈红色。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六大茶类的色泽均与茶叶中色素的含量、组成、转化密切相关。
9、芳香物质
茶叶中的芳香物质是指茶叶中挥发性物质的总称。在茶叶化学成分的总含量中,芳香物质含量并不多,一般鲜叶中含002%,绿茶中含0、005%~0、02%,红茶中含001%~003%。茶叶中芳香物质的含量虽不多,但其种类却很复杂。据分析,通常茶叶含有的香气成分化合物达三百余种,鲜叶中香气成分化合物为5O种左右;绿茶香气成分化合物达100种以上;红茶香气成分化合物达300种之多。组成茶叶芳香物质的主要成分有醇、酚、醛、酮、酸、酯、内酯类、含氮化合物、含硫化合物,碳氢化合物、氧化物等十多类。鲜叶中的芳香物质以醇类化合物为主,低沸点的青叶醇具有强烈的青草气,高沸点的沉香醇、苯乙醇等,具有清香、花香等特性。成品绿茶的芳香物质以醇类和吡嗪类的香气成分含量较多,吡嗪类香气成分多在绿茶加工的烘炒过程中形成。红茶香气成分以醇类、醛类、酮类、酯类等香气化合物为主,它们多是在红茶加工过程中氧化而成的。
10、维生素
茶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类,其含量占干物质总量的0、6%~1%。维生素类分水溶性和脂溶性两类。脂溶性维生素有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维生素K等。维生素A含量较多。脂溶性维生素不溶于水,饮茶时不能被直接吸收利用。水溶性维生素有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3、维生素B5、维生素B11、维生素P和肌醇等。维生素C含量最多,尤以高档名优绿茶含量为高,一般每100克高级绿茶中含量可达250毫克左右,最高的可达500毫克以上。可见,人们通过饮用绿茶可以吸取一定的营养成分
11、酶类
酶是一种蛋白体,在茶树生命活动和茶叶加工过程中参与一系列由酶促活动而引起的化学变化,故又被称为生物催化剂。茶叶中的酶较为复杂,种类很多,包括氧化还原酶、水解酶、裂解酶、磷酸化酶、移换酶和同工异构酶等几大类。酶蛋白具有一般蛋白质的特性,在高温或低温条件下有易变性失活的特点。各类酶均有其活性的最适温度范围,一般在30C~50℃范围内酶活性最强。酶若失活、变性,则就丧失了催化能力。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如多酚氧化酶,只能使茶多酚物质氧化,聚合成茶多酚的氧化产物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等;蛋白酶只能促使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茶叶加工就是利用酶具有的这种特性,用技术手段钝化或激发酶的活性,使其沿着茶类所需的要求发生酶促反应而获得各类茶特有的色香味。如绿茶加工过程中的杀青就是利用高温钝化酶的活性,在短时间内制止由酶引起的一系列化学变化,形成绿叶绿汤的品质特点。红茶加工过程中的发酵就是激化酶的活性,促使茶多酚物质在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下发生氧化聚合反应,生成茶黄素、茶红素等氧化产物,形成红茶红叶红汤的品质特点。
12、无机化合物
茶叶中无机化合物占干物质总量的35%~70%,分为水溶性和水不溶性两部分。这些无机化合物经高温灼烧后的无机物质称之为“灰分”。灰分中能溶于水的部分称之为水溶性灰分,占总灰分的50%~60%。嫩度好的茶叶水溶性灰分较高,粗老茶、含梗多的茶叶总灰分含量高。灰分是出口茶叶质量检验的指标之一,一般要求总灰分含量不超过65%
(1)研究不同贮存条件下β-D-葡萄糖苷酶含量(β-D-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变化规律或探究不同贮存条件对β-D-葡萄糖苷酶含量(β-D-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 (2)①.结合态的呈香物质 ②.β-D-葡萄糖苷酶的含量 颜色(或吸光值) 对硝基苯酚 β-D-葡萄糖苷酶的含量(β-D-葡萄糖苷酶的活性) (3)①.保持β-D-葡萄糖苷酶含量(抑制β-D-葡萄糖苷酶失活、排除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②.此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pH 60是β-D-葡萄糖苷酶的最适pH,37℃是β-D-葡萄糖苷酶的最适温度)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