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质膜名词解释

细胞质膜名词解释,第1张

细胞质膜(plasma membrane) 曾称细胞膜(cell membrane)是指包围在细胞表面的一层极薄的膜,主要由膜脂和膜蛋白所组成。细胞质膜的基本作用是维护细胞内微环境的相对稳定,并参与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能量和信息传递。另外, 在细胞的生存、生长、分裂、分化中起重要作用。

细胞膜介绍

细胞膜(cell membrane)又称质膜(plasma membrane),是指围绕在细胞最外层,由脂质、糖类和蛋白质组成的生物膜细胞膜只是真核细胞生物膜的一部分,真核细胞的生物膜(biomembrane)包括细胞的内膜系统(细胞器膜和核膜)和细胞膜(cell membrane)

特化结构

细胞膜与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

细胞膜的化学组成

细胞膜的结构模型及特点

骨架与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膜脂

膜脂主要包括磷脂,糖脂和胆固醇三种类型

(一)磷脂

是构成膜脂的基本成分,约占整个膜脂的50%以上磷脂为双型性分子(amphipathic molecules)或双亲媒性分子或兼性分子

细胞膜的化学组成

磷脂的结构

亲水的

头部

疏水尾部

心磷脂

磷脂分子的结构特征:

a 一般有一个极性头(磷酸和碱基)和两

个非极性的尾(脂肪酸链);

b 脂肪酸碳链为偶数;

c 含有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

类型:分为甘油磷脂和鞘磷脂

糖脂

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细胞的质膜上,其含量约占膜脂总量的5%以下,在神经细胞膜上糖脂含量较高,约占5-10%糖脂也是两性分子,结构与磷脂相似,由一个或多个糖残基代替磷脂酰胆碱而与鞘氨醇的羟基结合

最简单的糖脂是半乳糖脑苷脂,它只有一个半乳糖残基作为极性头部;变化最多,最复杂的糖脂是神经节苷脂儿童所患的家族性白痴病(Tay-sachs disease)和神经节苷脂有关神经节苷脂本身还是一类膜上的受体,破伤风毒素,霍乱毒素,干扰素等的受体就是不同的神经节苷脂

⒈半乳糖脑苷脂,2GM1神经节苷脂,3唾液酸

胆固醇

只存在于真核细胞膜上,含量一般不超过膜脂的1/3,植物细胞膜中含量较少它是一种双性分子功能是提高脂双层的力学稳定性,调节脂双层流动性,降低水溶性物质的通透性

脂质体

脂质体(liposome)是根据磷脂分子在水相中形成稳定的脂双层膜的趋势而 将少量的磷脂放在水溶液中,它能够自我装配成脂双层的球状结构,这种结构称为脂质体,所以脂质体是人工制备的连续脂双层的球形脂质小囊脂质体可作为生物膜的研究模型,并可作为生物大分子(DNA分子)和药物的运载体,因此脂质体是研究膜脂与膜蛋白及其生物学性质的极好材料在构建导弹人工脂质体时,不仅要将被运载的分子或药物包入脂质体的内部水相,同时要在脂质体的膜上做些修饰,如插入抗体便于脂质体进入机体后寻靶

膜脂的功能

1)支撑,膜脂是细胞膜结构的骨架;

2)维持构象并为膜蛋白行使功能提供环境;

3)是部分酶行驶功能所必需的。

骨架与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

膜骨架指细胞膜下与膜蛋白相连的由纤维蛋白组成的网架结构(meshwork),它参与维持质膜的形状并协助质膜完成多种生理功能它的特点是粘质性高,有较强的抗拉能力

膜骨架

红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内膜系统,细胞膜既有良好的弹性又有较高的强度,并且细胞膜和膜骨架的蛋白比较容易纯化,分析红细胞经过低渗处理,质膜破裂,内容物释放,留下一个保持原形的壳,称为血影因此,是研究膜骨架的理想材料

血影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血影蛋白主要成分包括:血影蛋白,锚蛋白,带3(Band3)蛋白,带41蛋白,肌动蛋白(actin)和血型糖蛋白

改变处理的离子强度:血影蛋白和肌动蛋白条带消失,血影的形状改变,膜的流动性增强

用Triton—100处理:带3蛋白和一些血型糖蛋白消失,血影的形状基本不变

用非离子去垢剂处理:所有的脂质和血型糖蛋白及大部分带3蛋白消失,血影的形状基本不变

膜蛋白

膜蛋白是膜功能的主要体现者核基因组编码的蛋白质中30%左右的为膜蛋白根据与膜脂的结合方式以及在膜中的位置的不同,膜蛋白分为内在(integral protein),外周蛋白(peripheralprotein)和脂锚定蛋白(lipid-anchored protein)

蛋白与膜的结合方式

①,②整合蛋白;③,④脂锚定蛋白;⑤,⑥外周蛋白

内在蛋白

内在蛋白又称为整合蛋白,以不同程度嵌入脂双层的内部,有的为全跨膜蛋白(tansmembrane proteins)膜蛋白为两性分子它与膜结合非常紧密,只有用去垢剂(detergent)才能从膜上洗涤下来,常用SDS和Triton-X100

内在蛋白的跨膜结构域形成亲水通道有两种形式,一是由多个α螺旋组成亲水通道;二是由β折叠组成亲水通道

内在蛋白与脂膜的结合方式:

膜蛋白的跨膜结构域与脂双层分子的疏水核心的相互作用

跨膜结构域两端带正电荷的aa残基与磷脂分子带负电的极

性头形成离子键,或带负电的氨基酸残基通过Ca2+,Mg2+等

阳离子与带负电的磷脂极性头相互作用

膜蛋白在细胞质基质一侧的半胱氨酸残基上共价结合脂肪

酸分子,插入脂双层之间,还有少数蛋白与糖脂共价结合

外周蛋白

外周蛋白又称为外在蛋白(extrinsic protein),为水溶性的,分布在细胞膜的表面,靠离子键或其它较弱的键与膜表面的蛋白质分子或脂分子的亲水部分结合,因此只要改变溶液的离子强度甚至提高温度就可以从膜上分离下来

高中生物1-3章综合练习(生物)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每题1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哪项不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    )

 

A.池塘中的一只青蛙  B.池塘中阳光等环境因素以及生活在池塘中的青蛙等各种生物

 

C.表皮细胞中的水和蛋白质分子   D.青蛙的表皮细胞

 

2真核细胞的形态千差万别,但都有相似的基本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这反映了细胞的(    )

 

A.差异性      B.统一性           C.多样性           D.单一性

 

3组成水稻细胞的基本元素是(    )

 

A.C        B.C、H、O         C.C、H、O、N         D.C、H、O、N、P、S

 

4以下颜色反应叙述错误的是(    )

 

  A斐林试剂—还原糖—砖红色     B苏丹Ⅲ染液—脂肪—橘**

 

C双缩脲试剂—蛋白质—蓝色     D甲基绿--DNA—绿色

 

5生物大分子以什么结构为基本骨架(   )                                             

 

A.碳链         B.磷脂分子        C.核苷酸链       D.肽链

 

6 生物体内的蛋白质结构千差万别,其原因不可能是(   )

 

A组成肽键的化学元素不同        B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和数量不同

 

C氨基酸排列顺序不同            D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

 

7下列对核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核酸是生物的遗传物质                B.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

 

C.核苷酸由含氮碱基、五碳糖和磷酸组成  D.核酸只存在于细胞核中

 

8纤维素是一种多糖,在下列哪一种生物中最易找到(   )

 

A草履虫         B芹菜           C竹节虫         D水螅   

 

9生物体新陈代谢旺盛,生长迅速时,生物体内(   )

 

A.自由水/结合水的值与此无关       B.自由水/结合水的值会升高

 

C.自由水/结合水的值会降低         D.自由水/结合水的值不变

 

10人在剧烈运动中如果发生肌肉抽搐,这可能由于血液中缺乏(   ) 

 

A.水           B.钙盐          C.钠盐            D.尿素

 

11在生物体内,作为生命活动的承担者、遗传信息的携带者、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依次分别为(   )

 

  A糖类、蛋白质、核酸        B蛋白质、核酸、磷脂

 

C磷脂、蛋白质、糖类        D蛋白质、核酸、糖类

 

12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   )

 

A.蛋白质和多糖       B.多糖和脂质       C.蛋白质和脂质     D.脂质和核酸

 

13下列哪种物质的形成与内质网及上面的核糖体、高尔基体和线粒体都有关(   )

 

A.血红蛋白     B.呼吸氧化酶    C.胃蛋白酶       D.性激素

 

14细胞核内行使遗传功能的结构是(   )

 

A核膜         B核孔           C染色质         D核仁

 

15利用高浓度的盐水杀菌的原理是(   )

 

A盐水中的氯有杀菌作用         B高浓度盐水中水分不足,不利于细菌生长

 

C由于渗透作用,细菌失水死亡          D钠有杀菌作用

 

16 下列哪项不属于细胞膜的功能(   )

 

  A.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B.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C.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提高细胞内化学反应的速率

 

17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   )

 

A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可以运动 B 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可以运动

 

C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是静止的 D   构成生物膜的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

 

18变形虫能吞噬整个细菌,这一事实说明(   )

 

A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B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细胞膜具有一定的全透性        D细胞膜完整的保护作用

 

19下列说法不符和史实的是(   )

 

A.19世纪的细胞学说建立者主要是两位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

 

B.1864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二氧化碳

 

C.1972年桑格和尼尔森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

 

D.1926年萨姆纳用丙酮作提取液获得了脲酶结晶,并证明了脲酶是蛋白质

 

 

 

20某种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如图,则下列哪种物质与其有相同的运输方式(   )

 

A.

     B.

           C.甘油      

D.乙醇

 

21下列有关酶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催化剂        B.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C.酶在催化过程中要消耗自身      D.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

 

22

下图中能正确反映PH对酶活性影响关系的图示是( 

 

  

 

 

 

 

 

  A甲           B 乙         C 丙         D 丁

 

23ATP的分子式可以简写成(   )

 

    A.A-P-P~P    B.A~P-P~P   C.A~P~P~P    D.A-P~P~P

 

24下列生命活动中可以不直接依赖于ATP水解的是(   )

 

A.蛋白质的分解   B.细胞的有丝分裂    C.细胞的生长   D.矿质元素的吸收

 

25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能量最多的是(   )

 

A.形成二氧化碳时    B.形成[H]时     C.形成水时     D.形成丙酮酸时

 

26有氧呼吸过程中,氧的作用是(   )

 

A.直接氧化体内有机物            B.在酶的催化下使水分解     

 

C.与反应物中产生的氢结合形成水          D.与有机物中的碳结合形成水

 

27雨水过多时,农作物发生烂根现象的原因(   )

 

 A.土壤中缺乏氧气,根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对根细胞有毒害作用

 

 B.土壤中水分充足 ,微生物繁殖而引起烂根    C.土壤中有毒物质溶解到水中,使根遭到毒害       D.土壤因水涝温度低,使根受到低温损害

 

28光合作用的实质是:(   )

 

A.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把有机物里的能量释放出来

 

B.分解有机物,释放氧气,把光能转变成有机物里的能量

 

C.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把光能转变成有机物里的能量

 

D.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把有机物里的能量释放出来

 

29在“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不让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的原因是(   )

 

A.滤纸上几种色素扩散不均而影响实验结果  B.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会变粗而使色素太分散

 

C.色素会溶解在烧杯内的层析液中而使实验失败  D.滤纸上的几种色素会混合起来不分散

 

30光合作用过程中,不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的反应是(   )

 

A.ATP变成ADP       B.CO2的固定     C.ADP变成ATP       D.[H]的利用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31科学家通过对动植物细胞的研究,提出了细胞学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B.多细胞生物体内的单个细胞对整体生命不起作用

 

C.老细胞通过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   D.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32分子式为C12H22O11和C1864H3012O576N468S21的这两种物质最可能是(   )

 

A脂质和蛋白质   B脂质和核酸     C糖类和核酸     D糖类和蛋白质

 

33玉米根尖细胞所含的核酸中,含有碱基A、G、C、T的核苷酸种类数共有(  )

 

A8种           B7种           C5种             D4种

 

34甜菜块根细胞的液泡中有花青素,使块根变为红色。将块根切成小块放在蒸馏水中,水无明显的颜色变化。但用盐酸处理这些根后,则能使水变红。其原因是(  )

 

A花青素不溶于水而溶于盐酸          B盐酸破坏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C盐酸破坏了原生质层的选择透过性   D细胞壁被盐酸破坏

 

35下图表示某植物相邻的3个细胞,其细胞液浓度依次为甲>乙>丙,正确表示他们之间水分子渗透方向的是(   )

 

 

 

  36如图2所示,是测定了某种生物的细胞对甲、乙两种物质吸收的速率与该物质浓度的关系绘制成的曲线,请仔细分析后,你认为下列四种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甲物质是主动运输    B甲物质是自由扩散

 

C乙物质是自由扩散   DK+进入细胞的方式与甲物质相同

 

 

 

37右图为叶绿体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1具有选择透过性功能  B.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布在2上

 

C.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只分布在3中

 

D.把ATP中能量转移到糖等有机物中储存起来的过程是在3中完成的

 

38右图是利用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实验示意图。图中A物质和B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比是(   )

 

A.1∶2      B.8∶9    C.2∶1     D.9∶8

 

39酵母菌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在无氧的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如果它在这两种呼吸过程中产生了等量的CO2。那么,进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和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之比为(   )

 

    A.1:2         B.2:1           C.3:1          D.1:3

 

40用含18O葡萄糖跟踪有氧呼吸过程中的氧原子,18O的转移途径是(   )

 

A葡萄糖→丙酮酸→水B葡萄糖→丙酮酸→氧C葡萄糖→氧→水 D葡萄糖→丙酮酸→CO2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41(6分)在下列分子中,有的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的不是。请认真分析后回答:  

 

(1)以上5种化合物中属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是        ,这些氨基酸种类的不同在于        基不同。

(2)氨基酸可通过          的方式生成多肽。①和⑤形成的化合物中含有氨基       个。

 

(3)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叫        ,表示为                。

 

42(8分)下图是一个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图,请仔细观察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该细胞是           细胞,做出此判断的依据是:此细胞具有[   ]          、[    ]          和

 

[     ]            等结构;

 

(2)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    ]        ;

 

(3)该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是[    ]         ;

 

(4)“生产蛋白质的机器”是[    ]          ,能够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是[    ]            ;

 

43(6分)下图为物质出入细胞某结构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科学家将人的成熟红细胞放进蒸馏水中,造成红细胞破裂出现溶血现象,再将溶出胞外的物质冲洗掉,剩下的结构在生物学上称为“血影”,血影的主要成分是A和B,则A代表         分子,它在物质运输等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该结构的基本支架是         (用字母表示)。

 

(2)可能代表氧气转运方式的是图中           ;d所示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          ,钾离子进入红细胞的过程是图中             。

 

(3)根据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可知它是一层           膜。

 

44(5分)下表是H2O2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据表回答:

 

 

 

试管号

 

 

 

处理

 

 

 

现象(略)

 

 

 

1

 

 

 

2ml H2O2

 + 2滴蒸馏水

 

 

 

产生气泡很少

 

 

 

2

 

 

 

2ml H2O2  + 2滴FeCl3

 

 

 

产生气泡较多

 

 

 

3

 

 

 

2ml H2O2  + 2滴肝脏研磨液

 

 

 

产生气泡很多

 

 

 

4

 

 

 

2ml H2O2  + 2滴(煮沸)肝脏研磨液

 

 

 

基本同1

 

 

 

5

 

 

 

2ml H2O2  + 2滴肝脏研磨液 + 2滴5%HCl

 

 

 

基本同1

 

 

 

6

 

 

 

2ml H2O2  + 2滴肝脏研磨液 + 2滴5%NaOH

 

 

 

基本同1

 

 

(1)比较2号与3号试管的实验现象,说明酶具有          ,其作用原理是                

 

               。2号与3号的对照中,自变量是             ,比较4号与3号试管的实验现象,说明                        。

 

(2)设置5号、6号试管对照实验是要探究                      

 

45.(11分)下图为生物体内部分的细胞代谢过程。据图回答:

 

(1)A过程发生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的          中,影响A过程的主要因素有        、      等。A过程包括        阶段和        阶段,其前阶段能量来源为              ,后阶段的能量来源为                。

 

(2)稻田若不定期排水,水稻幼根会变黑腐烂,这是因为进行了上述      过程所致(填字母)人体剧烈运动导致肌肉酸痛的生理过程为        (填字母)。

 

(3)上述代谢过程中,能生成ATP的是            过程(填字母)。

 

(4)硝化细菌和蓝藻都能进行A过程,但两者利用的        不同。

 

46.(14分)下图测定植物细胞呼吸的装置。

 

 

 

 

 

 

 

 

 

 

 

 

 

 

 (1)A瓶内NaOH的作用是             ,B瓶内石灰水的作用是              ;D瓶内溴麝香草酚蓝的作用是        ,其颜色由       变绿再变     。(2)为什么要用不透光的玻璃罩来罩住植物?                       。

 

(3)如果将植物换成萌发的种子,实验结果怎样?                      。

 

 

 

 

 

 

 

 

 

 

   

这篇《高中生物教案: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 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课标要求

1、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

3、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4、细胞膜的成分与功能

5、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过程

知识网络体系

基本支架 磷脂双分子层

蛋白质镶嵌不对称

生物膜 结构特点 流动性

细胞膜的外表有糖被和糖脂

主要成分 磷脂、蛋白质和少量糖类

功能特点 选择透过性

重难热点归纳

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时间 科学家 科学实验 假说

19世纪末

欧文顿

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透性实验,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1925年 两位荷兰科学家 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 细胞膜中脂质为连续的两层

1959年 罗伯特森 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 生物膜为三层静态统一结构

1970年 弗雷和埃迪登

分别用绿色和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两种细胞的蛋白质,并将两细胞融合,发现荧光均匀 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1972年 桑格和尼克森

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基础上 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生物膜的分子结构模型有多种,较为流行的如“流动镶嵌模型”

2、生物膜分子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1)镶嵌性:膜的基本结构是由脂双分子层镶嵌蛋白质构成的

(2)流动性:膜结构中的蛋白质和脂类分子在膜中可作多种形式的移动。膜整体结构也具有流动性。流动性的重要生理意义:物质运输、细胞识别、细胞融合、细胞表面受体功能调节等。

(3)不对称性:膜两侧的分子性质和结构不相同

(4)蛋白质极性:多肽链的极性区突向膜表面,非极性部分埋在脂双层内部。故蛋白质分子既和水溶性也和脂溶性分子具有亲和性。

3、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结构特点:

(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

(其中磷脂分子 的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尾部朝向内侧)

(2)蛋白质分子:在膜表面,或部分或全部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

糖被(少量):细胞膜外表

功能特性:

(3)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具有流动性;

(4)膜的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也体现膜的流动性)

(5)细胞膜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

形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糖被与细胞识别、胞间信息交流等有密切联系)

4为什么说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水分子跨膜运输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其他物质的跨膜运输并不都是这样,这取决于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细胞对物质的吸收是有选择的。

结论:细胞膜不仅是半透膜,还是选择透过性膜

经典例题剖析

例题1 变形虫可以吞噬整个细菌,这一事实说明( )。

A、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B、细胞膜具有全透性;

C、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细胞膜具有保护作用。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为细胞膜的结构特性,但却是通过一个实例请同学分析,要求同学们能将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从而得出正确答案。很多同学会误选A,该选项是细胞膜的功能特性,但与题目情境不符。

例题2(2004年湖北模拟题)苋菜的细胞液中有一些红色的物质,无论用清水怎么洗,清水仍不见红色物质,但若把苋菜放入沸水中一烫,水立刻变成红色。这个现象是因为

A沸水使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 B在清水中细胞膜没有选择透过性

C沸水中色素分解成小分子物质 D在清水中没有物质出入

[解析]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流动性,细胞膜的生理功能是具有选择透过性,这是活细胞所特有的功能。通常情况下,色素等物质是大分子,又是细胞需要的,活细胞的细胞膜是不会让其轻易外出的,所以在清水中,红色色素是不会出来的。若放入沸水中,高温杀死了细胞,破坏其结构,使细胞膜失去活性,细胞膜就成为通透性的了,失去了选择性后,细胞里的色素物质就可以不受限制地出来了,故使水变成红色。

[答案] A

基础试题训练

一、选择题

1、据研究发现,胆固醇、小分子脂肪酸、维生素D等物质较容易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 )

A 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 B 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

C 细胞膜的结构是以磷脂分子层为基本骨架 D 细胞膜上镶嵌有各种蛋白质分子

2、下列哪一种膜结构能通过生物大分子( )

A 细胞膜 B 核膜 C 线粒体膜 C 叶绿体膜

3、一分子CO2从叶肉细胞的线粒体基质中扩散出来,进入一相邻细胞叶叶绿体基质内,共穿过的生物膜层数是( )

A 5 B 6 C 7 D 8

4、细胞膜上与细胞识别、免疫反应、信息传递和血型决定有着密切关系的化学物质是( )

A 糖蛋白 B 磷脂 C 脂肪 D 核酸

5、变形虫的任何部位都能伸出伪足,人体某些白细胞能吞噬病菌,这些生理过程的完成都依赖于细胞膜的( )

A 保护作用 B 一定的流动性 C 主动运输 D 选择透过性

6、下列物质中,不能横穿细胞膜进出细胞的是( )

A 维生素D和性激素 B 水和尿素 C 氨基酸和葡萄糖 D 酶和胰岛素

7、生物膜上的蛋白质通常与多糖结合成糖蛋白。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糖蛋白在细胞的识别以及细胞内外的信息传导中有重要的功能。下列生物结构中,糖蛋白含量可能最多的是( )

A类囊体的膜 B线粒体的膜 C细胞膜 D内质网膜

8、水溶性染色剂PI,能与核酸结合而使细胞核着色,可将其应用于细胞死活的鉴别。细胞浸泡于一定浓度的PI中,仅有死亡细胞的核会被染色,活细胞则不着色,但将PI注射到细胞中,则细胞核会着色。利用PI鉴别细胞的基本原理是 ( )

A.死细胞与活细胞的核酸结构不同 B.死细胞与活细胞的核酸含量不同

C.活细胞能分解染色剂PI D.活细胞的细胞膜阻止PI的进入

9、结合表中数据,指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成分

线粒体膜 蛋白质

(质量分数/%) 脂类

(质量分数/%)

外膜 52 48

内膜 76 24

A内膜含有许多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B内膜比外膜具有更多的功能

C内膜、外膜的化学组成大致相同 D内膜表面积大,导致蛋白质含量高

10、一位科学家发现,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细胞膜的厚度变小而面积增大,这是由于细胞膜的什么特性所决定的?( )

A是选择透过性膜 B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具有专一性 D具有运输物质的功能

11、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

A、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可以运动

B、构成生物膜的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

C、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是静止的

D、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

12、细胞膜具有识别功能主要决定于

A、胆固醇 B、蛋白质 C、磷脂 D、糖类

13、不是细胞膜成分的是

A、蛋白质 B、糖类 C、脂质 D、核酸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磷脂分子在细胞膜的功能上起重要作用,所以功能复杂,磷脂分子种类和数目就多

B、磷脂分子在细胞膜的功能上起重要作用,所以功能复杂,磷脂分子种类和数目就要一样

C、蛋白质分子在细胞膜的功能上起重要作用,所以功能复杂,蛋白质分子种类和数目就多

D、蛋白质分子在细胞膜的功能上起重要作用,所以功能复杂,蛋白质分子种类和数目就一样

15、细胞壁的功能特点是

A、全透性 B、半透性 C、不透性 D、选择透过性

16、细胞壁的化学组成是

A、胆固醇与纤维素 B、纤维素与果胶 C、果胶与磷脂 D、磷脂与蛋白质

17、血液中的氧气进入肌肉细胞的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至少要经过的膜和磷脂层的数目是

A、3、6、 B、3、3 C、2、4 D、2、2

18、大分子蛋白质能够通过的结构是

A、线粒体膜和叶绿体膜 B、细胞膜和液泡膜 C、选择透过性膜 D、细胞壁和核孔

19、科学家将哺乳动物或人的成熟红细胞放进蒸馏水中,造成红细胞破裂出现溶血现象,再将溶出细胞外的物质冲洗掉,剩下的结构在生物学上称为“血影”,那么,血影的主要成分有( )。

A.无机盐、蛋白质 B.蛋白质、糖类  C.脂肪、蛋白质  D.脂质、蛋白质

20、下列对细胞内各种生物膜的结构和组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主要由蛋白质、脂类和少量糖类组成

B.磷脂双分子层是各种生物膜的基本骨架

C.不同生物膜上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D.内质网膜能生成高尔基体膜,说明两者化学组成完全相同

21、一般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植物细胞的细胞膜,而在下列的哪种情况下,可以看到细胞膜( )。

A.细胞进行分裂时 B.发生质壁分离时

C.显微镜视野调亮时 D.细胞吸收水和离子时

22、科学家将细胞膜中的磷脂成分提取出来,并将它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发现这个单分子层的表面积相当于原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这说明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上的分布状况是( )。

A.单层排列 B.均匀稀疏排列 C.双层排列 D.均匀紧密排列

23、下列有关细胞膜性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具有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B.蛋白质均匀分布于磷脂双分子层上

C.脂类小分子易于自由扩散通过 D.磷脂双分子层内外表面都亲水

24、下列哪项叙述不是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

A.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B.细胞膜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

C.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具有流动性 D.有些蛋白质分子可在膜的内外之间移动

25、使磷脂类特别适于形成细胞膜的特性是( )。

A.它们是疏水的 B.它们是亲水的

C.它们迅速吸水 D.它们既是亲水的又是疏水的

26、如果植物细胞膜由选择透过性膜变成了全透性膜,则该细胞将( )。

A.缩小 B.膨胀 C.死亡 D.生长

27、(多选题)以下关于细胞膜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A、 磷脂分子排列成双分子层

B、膜两侧物质分子排列不对称

C、球形蛋白质分子覆盖或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

D、组成膜的物质的运动使其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二、非选择题

1、根据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和结构特点,分析下列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1)1895年Overton在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通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类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这表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_________________。

(2)1925年Gorter Grendel用丙酮提取红细胞膜的类脂,并将它在空气一水接面上展开时,这个单层分子的面积相当于原来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由此可以认为细胞膜由_________组成。

(3)科学工作者用绿色和红色荧光染料,分别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然后将两个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起初,一半膜发绿色荧光,另一半膜发红色荧光。一段时间后,两种颜色的荧光点均匀分布,如下图所示:

① 该实验结果说明细胞膜____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在两个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后,将融合细胞置于0℃条件下保持40分钟,则融合细胞仍是一半膜发绿色荧光,另一半膜发红色荧光,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细胞融合时常用的病毒促融剂是_________。

2、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9世纪末,欧文顿的实验和推论:膜是由 组成的;

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 和 组成;

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的“三明治”结构模型:所有生物膜都由 三层结构;

1970年,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指出细胞膜具有 ;

1972年,桑格和 提出了 。

3.构成细胞膜相邻的磷脂分子之间每分钟换位100万次,这表明细胞膜具有_________的特性。

4.科学家研究细胞膜结构的历程是从_______________的现象开始的。__________是了解结构的基础,__________又提供了探究结构的线索。人们在__________的基础上提出假说,又通过进一步的__________来修正假说,其中__________的进步起到关键的作用。

5.有人研究未受精卵细胞的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很容易通过细胞膜,而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则不容易通过细胞膜。由此可见,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中一定有某种物质,有利于脂质物质的通过。将这种物质提取出来,并将它在空气-水界面是铺成单分子层是,这个分子层的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表面积的两倍。根据以上事实推测:

(1)细胞膜上的这种化学成分是__________。

(2)这种化学成分在细胞膜上的分布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人和鼠的细胞融合实验中,用两种荧光物分别标记两种抗体,使之分别结合到鼠和人的细胞膜表面抗原物质上(如图4-7)。实验结果表明,细胞开始融合时,人、鼠细胞的表面抗原“泾渭分明”,各自只分布于各自的细胞表面;但在融合之后,两种抗原就平均地分布在融合细胞的表面了。请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图4-7

(1)细胞融合的实验表明了组成细胞膜的__________分子是可以运动的,由此也证明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的特点。

(2)在细胞融合实验中,一种抗体只能与相应的抗原结合,说明了这类物质在分子结构上具有__________性。

(3)细胞融合实验若在20℃条件下进行,则两种表面抗原平均分布的时间大大延长,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在1℃条件下,两种表面抗原便难以平均地分布,这又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创新应用训练

1、下面材料显示了研究人员对细胞成分及结构的研究情况,

请据材料分析:

材料一 研究人员将哺乳动物(或人)的红细胞低渗处理,造成溶血现象,使血红蛋白和无机盐等溶出细胞外,剩下“空壳”(称为血影),并对其进行化学成分分析。通过血影研究以及其他方法,测得多种膜的化学成分,如表:

蛋白质(%)

脂类(主要是磷脂)(%)

糖类(%)

人红细胞膜

49

43

8

小鼠肝细胞膜

44

52

4

变形虫膜

54

42

4

线粒体内膜

76

24

0

菠菜叶绿体片层膜

70

30

0

(1)从以上处理可推知血影即为纯 材料,可用于研究。

(2)以上数据显示,构成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主要是 ,构成细胞膜与细胞内膜(构成细胞器膜)的化学物质的种类有一些差异,这些差异有可能造成两者 上的差异。

材料二 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主要是磷脂),然后将提取的脂质放在一个特制的水槽中,将其制成单分子层,并测量其表面积,将测量结果与红细胞表面积比较,发现前者是后者的两倍。

右图是磷脂分子的模式图,一个磷脂分子是由一个亲水的极性头部和疏水性尾部构成。

(3)根据材料二所给信息可以推测,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是

以 形式排列的,根据细胞膜内外的水溶液环境和磷脂分子的特性,请推测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中的排列形式(参照磷脂分子模式图)并绘简单示意图。

材料三 研究人员用红色荧光标记人细胞膜的抗体(蛋白质),用绿色荧光标记小鼠细胞膜上的抗体,然后将二者融合。开始时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在37℃下40分钟后发现两种荧光呈均匀分布。

(4)该实验说明 。

综合以上实验及其他实验,科学家提出了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2、利用以下材料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而死细胞的细胞膜则失去选择透过性。

实验材料和用具:颜色鲜艳的鲜花、试管、小烧杯、酒精灯、火柴、试管夹、培养皿、清水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预测实验结果:

实验步骤: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选择题

1—5 CBAB 6—10 DCDDB 11—15 DBDCA 16—20 BADDD 21—26 BCBADC 27 ABD

二、非选择题

1、(1)脂类分子

(2)磷脂双分子层(或两层磷脂分子)

(3)①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蛋白质分子的运动性引起的 ②蛋白质分子的活动受温度的影响 ③仙台病毒

2、脂质 脂质 蛋白质 蛋白质-脂质-蛋白质 流动性 尼克森 流动镶嵌模型

3、运动(流动)

4、物质跨膜运输 分析成分 现象和功能 实验观察 实验 方法和技术

5、(1)磷脂 (2)连续的两层

6、(1)蛋白质等 流动性 (2)特异 (3)随环境温度的降低,膜上蛋白质分子的运动速度减慢 环境温度很低时,膜上蛋白质分子的运动几乎停止

三、创新应用题

(1)细胞膜

(2)脂质(或磷脂)和蛋白质;功能

(3)双分子层;

(4)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磷脂双分子层也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或细胞膜的流动性)

2、提出问题:

鲜花的活细胞里的色素是否被选择能出来吗死细胞又如何

作出假设:

活细胞中的色素不被选择排出,死细胞的膜失去了选择性,渗出

预测实验结果:

鲜花放入水中,水不变色;加热杀死细胞,一段时间后,水变色

实验步骤:

1、把鲜花放入水中浸泡一段时间,水不变色。(作为对照组)

2、再把一些鲜花放入水中加热煮沸,杀死细胞,冷却,一段时间后,水变色

结论:

实验现象与预测一致,说明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而死细胞的细胞膜则失去选择透过性,物质可以自由扩散进入

  血液

  血液是流动在心脏和血管内的不透明红色液体,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和血小板三种。血细胞又分为红细胞和白细胞。血液中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如无机盐、氧、代谢产物、激素、酶和抗体等,有营养组织、调节器官活动和防御有害物质的作用。人体各器官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往往会引起血液成分的改变,故患病后常常要通过验血来诊断疾病。

  人体内的血液量大约是体重的7 ̄8%,如体重60公斤,则血液量约4200 ̄4800毫升。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破裂都可导致出血,如果失血量较少,不超过总血量的10%,则通过身体的自我调节,可以很快恢复;如果失血量较大,达总血量的20%时,则出现脉搏加快,血压下降等症状;如果在短时间内丧失的血液达全身血液的30%或更多,就可能危及生命。

  血液有四种成分组成: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约占血液的55%,是水,糖,脂肪,蛋白质,钾盐和钙盐的混合物。也包含了许多止血必需的血凝块形成的化学物质。血细胞和血小板组成血液的另外45%。

  有两种血细胞:红细胞和白细胞。红细胞占大部分,看起来像凹下的圆环,不能到处穿梭,它没有细胞核。红细胞里含有一种特殊的含铁的蛋白质称为血红蛋白,使红细胞看起来是红色的,它能携带吸收肺内的氧至全身,集中全身的二氧化碳到肺。虽然血液含有很多非红细胞成分,但红细胞数目太大了,以至于血液本身也呈现红色。

  白细胞是圆形的,它有细胞核,比红细胞大得多,能产生一种称为抗体的蛋白质,帮助机体抵抗细菌、病毒、外来物质引起的感染。

  血小板其实不是细胞,只是细胞的碎片,它没有细胞核。当我们外伤后,血小板就聚集起来,粘附在伤口周围,产生启动凝血机制的化学物质,血液就止住了。

  血液分静脉血和动脉血

  动脉血

  在体循环(大循环)的动脉中流动的血液以及在肺循环(小循环)中从肺回到左心房的肺静脉中的血液。动脉血含氧较多,含二氧化碳较少,呈鲜红色。

  静脉血

  血液中含较多二氧化碳的血液,呈暗红色。注意并不是静脉中流的血是静脉血,动脉血中流的是动脉血,因为肺动脉中流的是静脉血,肺静脉中流的是动脉血。

  如何从化验单中观察出是否一样贫血或炎症呢?

  如果白细胞含量超过正常值,那个人就有炎症.

  如果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少过正常值,那个人就患有贫血.

  血液是流体性状的结缔组织,充满于心血管系统(循环系统)中,在心脏的推动下不断循环流动。如果流经体内任何器官的血流量不足,均可能造成严重的组织损伤;人体大量失血或血液循环严重障碍,将危及生命。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一)血浆

  血浆相当于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为浅**液体,其中除含有大量水分以外,还有无机盐、纤维蛋白原、白蛋白、球蛋白、酶、激素、各种营养物质、代谢产物等。这些物质无一定的形态,但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1L血浆中含有900~910g水(90%~91%)。65~85g蛋白质(65%~85% )和20g低分子物质(2%)低分子物质中有多种电解质和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如代谢产物和其他某些激素等。血浆中电解质含量与组织液基本相同。由于这些溶质和水分都很容易透过毛细血管与组织液交流,这一部分液体的理化性质的变化常与组织液平行。在血液不断循环流动的情况下。血液中各种电解质的浓度,基本上代表了组织液中这些物质的浓度。

  (二)血细胞

  血细胞分为三类: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1、红细胞呈双面凹陷的圆盘状,直径约为75微米,没有细胞核,细胞质内没有细胞器而有大量血红蛋白。血液的颜色就是由血红蛋白决定的。血红蛋白具有与氧和二氧化碳结合的能力。所以红细胞能供给全身组织所需要的氧,并带走组织内所产生的二氧化碳。

  2、白细胞在血液中呈球形,能以变形运动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周围组织中。根据细胞质中是否含有特殊颗粒,可把白细胞分为粒细胞和无粒细胞。

  粒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呈圆形,直径约10-12微米,细胞核形态不一,细胞质内的特殊颗粒细小、分布均匀;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能力,当机体某一部分受到细菌侵犯时,以变形运动穿出毛细血管并吞噬细菌。嗜酸粒细胞呈圆形,直径约10-15微米,细胞核多为两叶,颗粒粗大、大小一致、分布均匀;也能以变形运动穿出毛细血管,但吞噬能力较差,当机体出现过敏性反应或寄生虫感染,数量往往增多,估计有减轻过敏反应和杀伤虫体的作用。嗜碱粒细胞呈圆形,直径约10-11微米,细胞核形状很不规则,颗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特殊颗粒内含有肝素、组织胺、和慢反应物质。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有利于血液保持液体状态。组织胺和慢反应物质参与过敏反应。

  无粒细胞分为两种,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3、血小板也称血栓细胞,在流动的血液中呈双面凸的圆盘状,侧面看呈梭形,直径2-4微米。血小板的功能是参与止血与凝血。

  在机体的生命过程中,血细胞不断地新陈代谢。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颗粒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生存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淋巴细胞的生存期长短不等,从几个小时直到几年。

  血细胞及血小板的产生来自造血器官,红血细胞、有粒白血细胞及血小板由红骨髓产生,无粒白血细胞则由淋巴结和脾脏产生。

  血液具有很重要的功能,完成这些功能,还要有足够的血量。

  成年人的血量约占体重的8%,即每公斤体重约有80毫升血。在此数上下10%左右,都为正常。在人体安静情况下,并非全部血液都在心、血管中迅速流动着,有一小部分常储存在肝、脾、肺及皮肤等部位。当人体激烈运动及紧张劳动时,这些血液就释放到循环血液中,从而增加了循环血量,以适应当时人体的需要。

  人类最基本的血型为A、B、O血型。

  ABO血型是根据红细胞所含的凝集原而划分的。根据A和B两种凝集原的组合,有四种类型:①含有A凝集原的称为A型;②含有B凝集原的称为B型;③含有A和B两种凝集原的称为AB型;④既无A,也无B凝集原的称为O型。

  应当指出的是,除A、B、O血型之分外,还有Rh血型阳性和阴性之分。我国汉族人Rh阳性率达99%,塔塔尔族人为842%;苗族人为877%。因此输血时,还需注意Rh血型的鉴定。

  Rh血型抗体是一种免疫抗体,输入Rh抗原后才在体内产生。Rh阴性的人,如接受Rh阳性的血液后,即产生Rh抗体,当他第二次接受Rh阳性的血液时,输入血液中的红细胞即出现凝集反应,造成严重后果。另外Rh阴性的母亲,如怀的胎儿为Rh阳性血型,胎儿的红细胞可因胎盘绒毛脱落等原因而进入母体循环,使母亲产生Rh抗体。她再次妊娠时,Rh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如胎儿仍为Rh阳性血型,则发生红细胞凝集反应而死亡,成为死胎。

  各类血细胞发生经历了从原、幼年到成熟等各个阶段。各类细胞发生过程的一般规律是:

  (一)细胞由大变小。

  (二)细胞质的嗜碱性逐渐减退。

  (三)细胞核由大变小,最后消失(红细胞)或分叶(颗粒白细胸),核染色变深。

  各类血细胞通常在成熟后才进入血液循环,所以我们在正常血涂片中只能见到各类成熟的红血细胞。只有网织红血细胞例外,正常时占红血细胞总数的 03—2%,当骨髓内细胞生成加快时,血液中网织红血细胞数随之升高,反之则降低。临床上常检查血液中的网织红血细胞数作为骨髓造血功能指标之一。

  如抽取红骨髓作涂片染色检查,便可观察到红血细胞、颗粒白血细胞和血小板发生的各个原始和幼年阶段的细胞。

  相关参考:贫血病||胆红素||呼吸机制

  人体的血液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

  人体的血液由血细胞与血浆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又合称全血。而血浆基本上是晶体物质溶液加上血浆蛋白,故也可认为血液由血细胞、晶体物质与血浆蛋白三种成分组成。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与贫血关系最密切的是红细胞。

  血液的功能是什么

  血液在人体生命活动中主要具有四方面的功能。

  ①运输。运输是血液的基本功能,自肺吸入的氧气以及由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都依靠血液运输才能到达全身各组织。同时组织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与其他废物也赖血液运输到肺、肾等处排泄,从而保证身体正常代谢的进行。血液的运输功能主要是靠红细胞来完成的。贫血时,红细胞的数量减少或质量下降,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血液这一运输功能,出现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②参与体液调节。激素分泌直接进入血液,依靠血液输送到达相应的靶器官,使其发挥一定的生理作用。可见,血液是体液性调节的联系媒介。此外,如酶、维生素等物质也是依靠血液传递才能发挥对代谢的调节作用的。

  ③保持内环境稳态。由于血液不断循环及其与各部分体液之间广泛沟通,故对体内水和电解质的平衡、酸碱度平衡以及体温的恒定等都起决定性的作用。

  ④防御功能。机体具有防御或消除伤害性刺激的能力,涉及多方面,血液体现其中免疫和止血等功能。例如,血液中的白细胞能吞噬并分解外来的微生物和体内衰老、死亡的组织细胞,有的则为免疫细胞,血浆中的抗体如抗毒素、溶菌素等均能防御或消灭入侵机体的细菌和毒素。上述防御功能也即指血液的免疫防御功能,主要靠白细胞实现。此外,血液凝固对血管损伤起防御作用。

  血 液

  血液(blood)约占体重的7%,在成人循环血容量约5L。血液由血浆(plasma)和血细胞(blood cell)组成。从血管取少量血液加入适量抗凝剂(如肝素或枸橼酸钠),有形成分经自然沉降或离心沉淀后,血液可分出三层:上层为淡**的血浆,下层为红细胞,中间的薄层为白细胞和血小板(图5-1)。血浆相当于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约占血液容积的55%,其中90%是水,其余为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脂蛋白、脂滴、无机盐、酶、激素、维生素和各种代谢产物。血液流出血管后,溶解状态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解状态的纤维蛋白,于是凝固成血块。血块静置后即析出淡**清明的液体,称血清(serum)。血液保持一定的比重(1050~1060)、PH(73~74)渗透压(313mosm)粘滞性和化学成分,以维持各种组织和细胞生理活动所需的适宜条件。

  图5-1 血浆、白细胞和红细胞比积

  血细胞约占血液容积的45%,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血细胞和血小板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并有相对稳定的数量。血细胞形态结构的光镜观察,通常采用Wright或Giemsa染色的血涂片标本。血细胞分类和计数的正常值如下:

  血细胞形态、数量、比例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称为血像。患病时,血像常有显著变化,故检查血像对了解机体状况和诊断疾病十分重要。

  (一)红细胞

  红细胞(erythrocyte,red blood cell)直径7~85μm,呈双凹圆盘状,中央较薄(10μm),周缘较厚(20μm),故在血涂片标本中呈中央染色较浅、周缘较深(彩图5- 2)。在扫描电镜下,可清楚地显示红细胞这种形态特点。红细胞的这种形态使它具有较大的表面积(约140μm2),从而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其功能――携O2和CO2。新鲜单个红细胞为黄绿色,大量红细胞使血液呈猩红色,而且多个红细胞常叠连一起呈串钱状,称红细胞缗线。

  红细胞有一定的弹性和可塑性,细胞通过毛细血管时可改变形状。红细胞正常形态的保持需ATP供给能量,由于红细胞缺乏线粒体,ATP由无氧酵解产生;一量缺乏ATP供能,则导致细胞膜结构改变,细胞的形态也随之由圆盘状变为棘球状。这种形态改变一般是可逆的。可随着ATP的供能状态的改善而恢复。

  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也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红蛋白是含铁的蛋白质,约占红细胞重量的33%。它具有结合与运输O2和CO2的功能,当血液流经肺时,肺内的O2分压高,CO2分压低,血红蛋白即放出CO2而与O2结合;当血液流经其它器官的组织时,由于该处的CO2分压高而O2分压低,于是红细胞即放出O2并结合CO2。由于血红蛋白具有这种性质,所以红细胞能供给全身组织和细胞所需的O2,带走所产生的部分CO2。

  正常成人每微升血液中红细胞数的平均值,男性约400万~500万个,女性约350万~450万个。每100ml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男性约 12~15g,女性约105~135g。全身所有红细胞表面积总计,相当于人体表面积的2000倍。红细胞的数目及血红蛋白的含量可有生理性改变,如婴儿高于成人,运动时多于安静状态,高原地区居民大都高于平原地区居民,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的改变、以及血红蛋白的质和量的改变超出正常范围,则表现为病理现象。一般说,红细胞数少于300万/μ1,血红蛋白低于10g/100ml,则为贫血。此时常伴有红细胞的直径及形态的改变,如大红细胞贫血的红细胞平均直径>9μm,小红细胞贫血的红细胞平均直径<6μm。缺铁性贫血的红细胞,由于血红蛋白的含量明显降低,以致中央淡染区明显扩大。

  红细胞的渗透压与血浆相等,使出入红细胞的水分维持平衡。当血浆渗透压降低时,过量水分进入细胞,细胞膨胀成球形,甚至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称为溶血(hemolysis);溶血后残留的红细胞膜囊称为血影(ghost)。反之,若血浆的渗透压升高,可使红细胞内的水分析出过多,致使红细胞皱缩。凡能损害红细胞的因素,如脂溶剂、蛇毒、溶血性细菌等均能引起溶血。

  红细胞的细胞膜,除具有一般细胞膜的共性外,还有其特殊性,例如红细胞膜上有ABO血型抗原。

  外周血中除大量成熟红细胞以外,还有少量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称为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在成人约为红细胞总数的05%~15%,新生儿较多,可达3%~6%。网织红细胞的直径略大于成熟红细胞,在常规染色的血涂片中不能与成熟红细胞区分。用煌焦蓝作体外活体染色,可见网织红细胞的胞质内有染成蓝色的细网或颗粒,它是细胞内残留的核糖体。核糖体的存在,表明网织红细胞仍有一些合成血红蛋白的功能。红细胞完全成熟时,核糖体消失,血红蛋白的含量即不再增加。贫血病人如果造血功能良好,其血液中网织红细胞的百分比值增高。因此,网织红细胞的计数有一定临床意义,它是贫血等某些血液病的诊断、疗效判断和估计预指标之一。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衰老的红细胞虽无形态上的特殊樗,但其机能活动和理化性质都有变化,如酶活性降低,血红蛋白变性,细胞膜脆性增大,以及表面电荷改变等,因而细胞与氧结合的能力降低且容易破碎。衰老的红细胞多在脾、骨髓和肝等处被巨噬细胞吞噬,同时由红骨髓生成和释放同等数量红细胞进入外周血液,维持红细胞数的相对恒定。

  (二)白细胞

  白细胞(leukocyte,white blood cell)为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体积比红细胞大,能作变形运动,具有防御和免疫功能。成人白细胞的正常值为4000~10000个/μ1。男女无明显差别。婴幼儿稍高于成人。血液中白细胞的数值可受各种生理因素的影响,如劳动、运动、饮食及妇女月经期,均略有增多。在疾病状态下,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值皆可发生改变。

  光镜下,根据白细胞胞质有无特殊颗粒,可将其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两类。有粒白细胞又根据颗粒的嗜色性,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用嗜碱性粒细胞。无粒白细胞有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两种(图5-2)。

  1.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 granulocyte,neutrophil)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胞呈球形,直径10-12μm,核染色质呈团块状。核的形态多样,有的呈腊肠状,称杆状核;有的呈分叶状,叶间有细丝相连,称分叶核。细胞核一般为2~5叶,正常人以2~3叶者居多。在某些疾病情况下,核1~2叶的细胞百分率增多,称为核左移;核4~5叶的细胞增多,称为核右移。一般说核分叶越多,表明细胞越近衰老,但这不是绝对的,在有些疾病情况下,新生的中性粒细胞也可出现细胞核为5叶或更多叶的。杆状核粒细胞则较幼稚,约占粒细胞总数的5%~10%,在机体受细菌严重感染时,其比例显著增高。

  中性粒细胞的胞质染成粉红色,含有许多细小的淡紫色及淡红色颗粒,颗粒可分为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两种。嗜天青颗粒较少,呈紫色,约占颗粒总数的20%,光镜下着色略深,体积较大;电镜下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06~07μm,电子密度较高(图5-4,5-5),它是一种溶酶体,含有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物酶等,能消化分解吞噬的异物。特殊颗粒数量多,淡红色,约占颗粒总数的80%,颗粒较小,直径03~04μm,呈哑铃形或椭圆形,内含碱性磷酸酶、吞噬素、溶菌酶等。吞噬素具有杀菌作用,溶菌酶能溶解细菌表面的糖蛋白。

  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当机体某一部位受到细菌侵犯时,中性粒细胞对细菌产物及受感染组织释放的某些化学物质具有趋化性,能以变形运动穿出毛细血管,聚集到细菌侵犯部位,大量吞噬细菌,形成吞噬小体。吞噬小体先后与特殊颗粒及溶酶体融合,细菌即被各种水解酶、氧化酶、溶菌酶及其它具有杀菌作用的蛋白质、多肽等成分杀死并分解消化。由此可见,中性粒细胞在体内起着重要的防御作用。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胞后,自身也常坏死,成为脓细胞。中性粒细胞在血液中停留约6~7小时,在组织中存活约1~3天。

  2.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ic granulocyte,eosinophil)占白细胞总数的05%-3%。细胞呈球形,直径10~15μm,核常为2叶,胞质内充满粗大(直径 05~10μm)、均匀、略带折光性的嗜酸性颗粒,染成桔红色(图5-2)。电镜下,颗粒多呈椭圆形,有膜包被,内含颗粒状基质和方形或长方形晶体。颗粒含有酸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过氧化物酶和组胺酶等,因此它也是一种溶酶体。

  嗜酸性粒细胞也能作变形运动,并具有趋化性。它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释放组胺酶灭活组胺,从而减弱过敏反应。嗜酸性粒细胞还能借助抗体与某些寄生虫表面结合,释放颗粒内物质,杀灭寄生虫。故而嗜酸性粒细胞具有抗过敏和抗寄生虫作用。在过敏性疾病或寄生虫病时,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它在血液中一般仅停留数小时,在组织中可存活8~12天。

  3.嗜碱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basoophilic granulocyte,basophil)数量最少,占白细胞总数的0~15。细胞呈球形,直径10-12μm。胞核分叶或呈S形或不规则形,着色较浅。胞质内含有嗜碱性颗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成蓝紫色,可覆盖在核上。颗粒具有异染性,甲苯胺蓝染色呈紫红色。电镜下,嗜碱性颗粒内充满细小微粒,呈均匀状或螺纹状分布。颗粒内含有肝素和组胺,可被快速释放;而白三烯则存在于细胞基质内,它的释放较前者缓慢。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组胺和白三烯参与过敏反应。嗜碱性粒细胞在组织中可存活12-15天。

  嗜碱性粒细胞与肥大细胞,在分布、胞核的形态,以及颗粒的大小与结构上,均有所不同。但两种细胞都含有肝素、组胺和白三烯等成分,故嗜碱性粒细胞的功能与肥大细胞相似,但两者的关系尚待研究。

  4.单核细胞单核细胞(monocyte)占白细胞总数的3%~8%。它是白细胞中体积最大的细胞。直径14~20μm,呈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形态多样,呈卵圆形、肾形、马蹄形或不规则形等。核常偏位,染色质颗粒细而松散,故着色较浅。胞质较多,呈弱嗜碱性,含有许多细小的嗜天青颗粒,使胞质染成深浅不匀的灰蓝色。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非特异性酯酶和溶菌酶,这些酶不仅与单核细胞的功能有关,而且可作为与淋巴细胞的鉴别点。电镜下,细胞表面有皱褶和微绒毛,胞质内有许多吞噬泡、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颗粒具溶酶体样结构。

  图5-6 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超微结构模式图

  单核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明显的趋化性和一定的吞噬功能。单核细胞是巨噬细胞的前身,它在血流中停留1-5天后,穿出血管进入组织和体腔,分化为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消灭侵入机体的细菌,吞噬异物颗粒,消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并参与免疫,但其功能不及巨噬细胞强。

  5.淋巴细胞淋巴细胞(lymphocyte)占白细胞总数的20%~30%,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直径6~8μm的为小淋巴细胞,9~12μm的为中淋巴细胞, 13~20μm的为大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数量最多,细胞核圆形,一侧常有小凹陷,染色质致密呈块状,着色深,核占细胞的大部,胞质很少,在核周成一窄缘,嗜碱性,染成蔚蓝色,含少量嗜天青颗粒。中淋巴细胞和大淋巴细胞的核椭圆形,染色质较疏松,故着色较浅,胞质较多,胞质内也可见少量嗜天青颗粒(图5 -2)。少数大、中淋巴细胞的核呈肾形,胞质内含有较多的大嗜天青颗粒,称为大颗粒淋巴细胞、电镜下,淋巴细胞的胞质内主要是大量的游离核糖体,其他细胞器均不发达。

  以往曾认为,大、中、小淋巴细胞的分化程度不同,小淋巴细胞为终末细胞。但目前普遍认为,多数小淋巴细胞并非终末细胞。它在抗原刺激下可转变为幼稚的淋巴细胞,进而增殖分化。而且淋巴细胞也并非单一群体,根据它们的发生部位、表面特征、寿命长短和免疫功能的不同,至少可分为T细胞、B细胞、杀伤(K)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等四类。

  血液中的T细胞约占淋巴细胞总数的75%,它参与细胞免疫,如排斥异移体移植物、抗肿瘤等,并具有免疫调节功能。B细胞约占血中淋巴细胞总数的10%~15%。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详见免疫系统)。

  人体中含养料最丰富的血液是肝门静脉中的血液。

  人体中含有毒物质最少的血液是肝静脉中的血液。

  人体中含尿素最多的血液是入球小动脉中的血液。

  人体中含尿素最少的血液是出球小动脉中的血液。

  ALT (谷丙转氨酶) 0~4O IU/L

  AST (谷草转氨酶) 0~45 IU/L

  TP (总蛋白) 60~80 g/L

  ALB (白蛋白) 35~55 g/L

  ALP (碱性磷酸酶) 40~160 IU/L

  GGT (丫谷氨酪转肽酶) 0~50 IU/L

  TBIL (总胆红素) 17~171μmol/L

  DBIt (直接胆红素) 0~60 µmol/L

  Crea (肌酚) 44~133 µmol/L

  Ua (尿酸) 90~360 µmol/L

  UREA (尿素氮) 18~71 mmol/L

  GLU (血糖) 361~611 mmol/L

  TG (甘油三脂) 056~17 mmol/L

  GHO (胆固醇) 284~568 mmol/L

  Mg (血清镁) 08~12 mmol/L

  K (血清钾) 35~53 mmol/L

  Na (血清钠) 136~145 mmol/L

  Cl(血清氯) 96~108 mmol/L

  Ca (血清钙) 22~27 mmol/L

  P (血清磷) 22~27 mmol/L

  Fe (血清铁) 107~27 µmol/L

  NH (血清氨) 0~58 µmol/L

  CO2 (二氧化碳) 21~31 mmol/L

  CO2Cp (二氧化碳结合力) 2O~30 mmol/L

  CO (一氧化碳定性) (—)

  HBDH (a羟丁酸脱氨酶) 90~22O IU/L

  CPK (磷酸肌酶激酶) 25~170 mmol/L

  LDW (乳酸脱氢酶) 40~100 mmol/L

  CPK-MB (激肌酸激酶同功酶) 0~16

  A/G (血清白/球蛋白) 35~55/2-3g

  HDL (高密度脂蛋白〕 114~191 mmol/L

  VLDL (低密度低蛋白) 011~034 mmol/L

  LDL (极低密度脂蛋白) 1~3 mmol/L

  CRP (C反应蛋白) (—)

  IgA (免疫球蛋白) 09~45 mg/ml

  IgG (免疫球蛋白) 9~23 mg/ml

  IgM (免疫球蛋白) 08~22 ml

  SF (铁蛋白) 20~200 ng/ml

  α(蛋白电脉) 3~49 %

  β(蛋白电脉) 31~96 %

  γ(蛋白电脉) 66~137 %

  δ(蛋白电脉) 95~203 %

  Fdg (纤维蛋白原) 2~4g/L

  SCR (血肌酐) 44~133 µmol/L

  CCR (肌酐清除率) 80~120 ml/分

  GLU (血糖) 39~61 mmol/L

  AMLY (血淀粉酶) 40~160 U

  C3 (补体) 065~15/L

  ASO (抗链O) 1:400以下

  RF (类风湿因子) (—)

  WR (肥达氏反应) (—)

  WFR (外裴氏反应) (—)

  CEA (癌胚抗原) <5mg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20067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2
下一篇2023-11-02

随机推荐

  • 十大公认的美白身体乳

    十大公认的美白身体乳:凡士林美白身体乳、三豆奇异果身体乳、sesderma美白身体乳、Olay美白身体乳、AlphaHydrox果酸身体乳、ASDM强效美白身体乳、森田全净白保湿乳液、日本DAISO大创美白乳液、妮维雅美白身体乳、MENEM

    2024-04-15
    39200
  • 精华露怎么用

    1、首先精华露在使用时需要倒在手掌上,将它搓热之后再全部涂抹到脸上,这样可以使精华露中的营养物质和小分子,在掌心的温度下乳化后迅速被肌肤吸收。2、其次就是采用从下往上拍打的方式,来加速肌肤对精华露的吸收。如果是把精华露涂抹在脸上之后随意的用

    2024-04-15
    43800
  • 男士护肤套装哪款好

    男士护肤套装哪款好?相信很多直男内心都是大写的头疼!在“小鲜肉”簇拥的当下,钢铁直男也会萌发一颗精致的心。又何况是在秋冬如此干燥的时节,就算是再厚的皮脂也是无法消受的。因此男士们也是需要用上一套合适自己的护肤品来解决各种皮肤问题,下面将推荐

    2024-04-15
    48600
  • 在网上买护肤品靠谱吗?

    在网上购买护肤品是一种方便快捷的方式,但很多人对其可靠性持怀疑态度。他们担心商品质量、真实性以及售后服务等问题。在网上买护肤品靠谱吗?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虽然网上购物存在着一些风险,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网购平台都不可信。事实上,如今市场上存在许

    2024-04-15
    37000
  • 爽肤水和乳液之间一定要用精华露吗?

    一般的护肤顺序爽肤水和乳液之间是要用精华露的。爽肤水:相信爽肤水大家都很熟悉,事实上,爽肤水属于化妆水的一类,能够起到二次清洁和收缩毛孔的重要作用,不要认为化妆水可以取代润肤乳,这个想法是完全错误的,由于化妆水的主要功能是调整肌肤,而不是润

    2024-04-15
    38700
  • 精华露和精华液一样吗?

    精华水、精华液、精华露、是一样的吗,还是有区别的? 精华水就是比较粘稠比较营养的化妆水。 精华液就是用在化妆水之后那一步,精华露要比精华液稍微稀一点。精华素和精华液一样吗?什么区别 精华液的分子比较小,质地较稀,易吸收,用了之后

    2024-04-15
    37600
  • 最近对苏秘家比较感兴趣,它的护肤品哪些不错用啊?

    说到苏秘,不得不说它的自然发酵护肤品,是没有人工色素、香料之类的添加物滴,成分安全,孕妇和敏感肌也能用。还有奇迹精华露,相当于SK2的神仙水哦,我用了几年了,感觉比神仙水要温和保湿一些。它的升级版是鎏金瓶系列的奇迹精华,也叫女神水,看到欢乐

    2024-04-15
    359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