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已出土的青铜文化鼎盛时期的商代青铜器进行化学分析后,可将它们分为两类。一类是铜锡二元合金,其中含铅小于2%;另一类是铜锡铅三元合金,即含铅大于2%。
在铜锡二元合金中,铜和锡的比例大都接近4:1。而在铜锡铅三元合金中,铜与锡铅含量和之比也维系在4:1。锡与铅之间似乎没有明显的比例关系。
青铜名称的由来:青铜是现代人给予的名字,古时青铜是**偏红,而埋在土里后颜色因氧化而青灰,称为青铜。
与纯铜(红铜)相比,青铜强度高且熔点低(25%的锡冶炼青铜,熔点就会降低到800℃。纯铜(红铜)的熔点为1083℃)。青铜铸造性好,耐磨且化学性质稳定。
青铜的主要成分:青铜是是金属治铸史上最早的合金,在纯铜(红铜)中加入锡或铅的合金。
中国的青铜器主要指4000多年前用铜锡合制的青铜器物,简称“铜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
出现并流行于4000年前直到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青铜器在2000多年前逐渐由铁器所取代。
扩展资料:
中国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
虽然从考古资料来看,中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
--青铜器
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
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
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
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
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
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鉴是镜,燧是取火工具)。
六齐中锡之含量:钟鼎之齐为1/7,斧斤之齐为1/6,戈戟之齐为1/5,大刃之齐为1/4,削杀矢之齐为2/7,鉴燧之齐为1/2。根据近代金属学知识,凡含锡20%左右的青铜最为坚韧,适合于制斧斤、戈戟;含锡30—40%的青铜,硬度最高,适合于大刃、削杀矢之用。六齐中锡之含量,与此基本一致,因而它是符合科学原理的。硬度越高,脆度也会增加的。
青铜是铜与锌、镍以外的元素的合金,主要有锡青铜、铝青铜等。紫铜是铜含量较高的铜,其他杂质的总含量在1%以下。普通黄铜这是铜和锌的合金。当锌含量小于39%时,锌可溶于铜中,形成单相A,称为单相黄铜。可塑性好,适合冷热压制。当锌含量大于39%时,存在单相和以铜、锌为主的B固溶体,称为双相黄铜。b使塑性变小,抗拉强度增加,只适合热压。如果锌的质量分数继续增加,抗拉强度会下降,没有使用价值。代号用“H+数字”表示,H代表黄铜,数字代表铜的质量分数。例如H68表示铜含量为68%,锌含量为32%的黄铜,在符号前加“Z”字表示铸造黄铜,如ZH62例如,Zcuzn38代表锌含量为38%,其余为铜的铸造黄铜。H90、H80为单相,金**,故称黄金,称为电镀、装饰品、勋章等。H68和H59属于双相黄铜,广泛用于电器的结构件,如螺栓、螺母、垫圈、弹簧等。一般来说,单相黄铜用于冷变形,双相黄铜用于热变形。
主要是铜锡合金,明清铜器大都是合金铜冶炼而成。
我国古代青铜主要包括锡青铜、铅青铜和铜锡铅三元青铜三种。锡青铜成分主要是铜、锡(含量均高于2%),其他元素微量(均低于2%)。
铅青铜成分主要是铜、铅(含量均高于2%),其他元素微量(均低于2%);铜锡铅三元青铜,其成分主要是铜、锡(含量高于2%)、铅(含量高于2%)。
其他元素微量(均低于2%)。青铜即是合金铜,与纯铜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一是熔点低。
纯铜熔点一般高达1083℃,烧成温度的要求太高,不易达到,如加铅15%,熔点就可降到960℃,如加锡25%,熔点就降低到810℃,合金后的优势明显。二是硬度大。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发明。纯铜制成的器物太软,易弯曲。人们发现把锡掺到铜里去,可以制成铜锡合金──青铜。青铜器件的熔炼和制作比纯铜容易的多。铜与金的合金,可制成各种饰物和器具。加入锌则为黄铜;加进锡即成青铜。青铜比纯铜坚硬(假如把锡的硬度值定为5,那么铜的硬度就是30,而青铜的硬度则是100~150)。为什么要在铜器里加铅呢?这是因为铜的熔点很高,达到1083℃,在这样的高温下,把铜水倒出来时,它的流动性很差。而铅的熔点只有327502℃,加了锡和铅以后,就降低了铜的熔点,改善了流动性,使得铜器光滑美观。 铅和锡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增加铜的韧性。纯铜有很好的延伸性但硬度不够,而青铜剑如此薄却是杀人利器,是因为里面添加了锡、铅。
铜锡合金称为锡青铜,铜铅合金称为铅青铜,其他还有铅锡青铜、镍青铜等。青铜最初的颜色并非绿色,而是金**,只是深埋地底氧化之后生出一层青绿色的铜锈,故称之为青铜。我国在商殷至汉代青铜器中铅的含量有增大的趋势。青铜中铅的增加对于液态合金流动性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使铸件纹饰毕露。青铜中,铜和锡的成份比例,依所铸器物的用途不同而不同。锡加少了,铜的硬度达不到使用标准,加得太多又会使铜太脆,缺乏韧性。现有考古资料表明,我国早在夏代(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就掌握了红铜冷铅和铸造技术,夏末商初(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就有了青铜冶炼和铸造,商代中期以后就创造了高度发展的青铜文化。在当时中国已经认识到合金成份与青铜的性能用途之间的关系,并于春秋时期将其总结成文字,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合金配比的科学著作——《考工记》,其中记载“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六齐”的成分配比规定是我国古代青铜技术高度发展的表现,其成分配比规定和现代科学的基本原理是完全相合的。我们知道铜锡合金的含锡量是百分之十四左右的,色黄,质坚而韧,音色也比较好,所以用于制作钟和鼎。铜锡合金含锡量是百分之十七到百分之二十五,强度、硬度部比较高,所以宜于制作斧斤、戈戟、大刀和削杀矢。斧斤是工具,既要锋利,又要承受比较大的冲击载荷,所以含锡星不宜太高,否则太脆。戈戟、大刀、削杀矢都是兵器,都需要锋利。戈戟受力比较复杂,对韧性要求比较高,所以在兵刃中含锡量最低。大刀既需要锋利,也要求一定的韧性以防折断,所以含锡星比较高而又不太高。削杀矢比较小,主要考虑锐利,所以在兵器中它的含锡量最高。铜锡合金合锡量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三十六的,颜色最洁白,硬度也比较高。色洁白,就宜于映照;硬度高,研磨时效不容易留下疤痕。所以这种铜铝合金宜于制作铜镜和阳燧。
青铜由于坚硬,易熔,能很好的铸造成型,在空气中稳定,因而即使在青铜时代以后的铁器时代里,也没有丧失它的使用价值。
青铜是指黄铜、白铜以外的铜合金。铜锡合金称为锡青铜,其他青铜成为特殊青铜。特殊青铜又分为铍青铜和铝青铜。
青铜是金属冶铸史上最早的合金,在纯铜中加入锡或铅的合金,有特殊重要性和历史意义,与纯铜相比,青铜强度高且熔点低,25%的锡冶炼青铜,熔点就会降低到800℃。纯铜的熔点为1083℃。青铜铸造性好,耐磨且化学性质稳定。
青铜具有熔点低、硬度大、可塑性强、耐磨、耐腐蚀、色泽光亮等特点,适用于铸造各种器具、机械零件、轴承、齿轮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