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格的含义
人格是指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独特行为或内在行为倾向性,这种独特性反映了个体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行为模式。
1、人格的形成离不开个体的遗传素质。
2、人格的最终行成还会受到后天环境的职业。
3、个体独特的人格不仅仅体现在外在的行为模式上,也体现在内在的心理倾向性上,比如内在的价值观等,也是人格的重要构成要素。
4、个体人格对于其后天的环境有着适应性的功能。
二、人格的特点
1、人格的整体性:指人格虽然由多种要素组成,但是各要素之间并非孤立无关的,而是相互整合,协调一致的。人格的整体性是人格的基本特征。
2、人格的独特性:指每个人的人格特征总是有别于其他人,而表现出仅属于他本人的特色和模式。
3、人格的稳定性:指个体的人格一旦形成,会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和较广泛的情景中保持一致性。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是说人格一旦形成之后再也不会发生改变。
首先,人格的稳定性主要是针对个体的核心人格特征和行为模式而言的,一些次要的特征的稳定性可能并不明显。其次,稳定性的人格特征和模式在遭遇重大生活事件的时候也是有重新塑造,重新定型的可能性的,否则我们的人格的适应性功能就会丧失掉。
4、人格的社会性:指人格的养成,是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发生的,具有很强的社会制约性的特点。人格的社会性使得个体的人格表现受到社会情景的制约,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
三、人格的构成要素
1、个性倾向性:心理和行为活动的动力系统方面的稳定的差异,简单来说就是每个人出现某种心理和行为的原因,可能是不一样的。
2、人格特征:心理和行为活动的特征系统方面的稳定的差异,简单来说就是心理或行为模式、特点、风格、方式上可能也是不一样的。
人体特征包括个体的气质特征、性格特征和能力特征。个性倾向性系统和人格特征系统彼此关联。把他们的整合协调起来的系统,我们称之为自我调控系统,完整的人格就由这三个系统共同构成。
3、自我调控: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是指我们的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四、自我意识:作为人格的调控系统,对于个体的人格起着统领整合的作用。
1、自我意识的含义:简单的说,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意识。心理学将自我意识定义为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存在状态的察觉和调控。
2、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意识包含三个相互关联的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①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在认知上的体现,它要回答的是“我是个怎样的人”、“我以后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有哪些优势,又有哪些缺点”等问题;
自我认识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觉知和自我评价,是以自己为认识对象进行各种认识活动并对自己的现况获得认识结果;
自我觉知是指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感知和察觉。自我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自己感知到的自我现状进行判断和评价。
②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绪和情感上的体现。它回答的是“”我喜欢自己吗”、我对自己满意吗”等问题。
自我体验是将自己作为情绪和情感活动的对象而产生的对自己的情感,自我体验是伴随着自我认知而发生的。
③自我控制是指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划、调整和控制,是自我意识在行动上的体现。它回答的问题是“我要控制自己不发火吗”、“我对自己的承诺的按时起床能做的到吗”等;自我控制包括自我监督、自我激励、自我教育等多种形式。
3、自我意识的内容:我们的自我意识中包含着关于自己的丰富的内容,从服饰相貌、言谈举止到我们的内在感受都包含在内。
①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
②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和投射自我。
四、自我意识的调控机制自我概念和自尊
自我意识对人格系统的调控机制是通过自我概念和自尊来实现的。自我概念是一个动态的心理结构是由自我图式对自己的有关记忆信息,进行加工之后形成的关于自己的概括化的信念模式。自我概念是自我认识的核心系统。自尊是在自我概念的基础上获得的自我体验,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的主观情绪感受。
五、自我意识的功能
1、保持个体人格的内在一致性
2、为个体的行为选择和经验解释提供依据
3、促进自我监控和自我教育
六、小结:人格是指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以后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独特行为和内在行为倾向性,这种独特性反映了个体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行为模式。
人格具有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和社会性等特征。人格系统由个性倾向性系统、人格特征系统和人格的调控系统构成。自我意识是人格的调控系统,它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成分,通过自我概念和自尊的动力性,将人格系统统合为一个稳定的整体。
一、个性倾向性的概述
1、个性倾向性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意识倾向,是个体选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动力系统,它决定着人对客观事物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的方向。
①个性倾向性具有动力性
②个性倾向性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个性倾向性与行为的持续时间和活动效率关系密切。
2、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等内容。
二、需要
1、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需要一直在不断地发展。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产生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不平衡状态,是个体对内部和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是个体心理和行为的根本动力源泉。需要建立在个体对自身状态与达到生理和社会平衡的条件之间相距的觉知。
2、需要的种类
①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②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需要的结构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基本需要之间的关系是下一级的需要比上一级的需要更具有优先满足的力量,上一级的需要必须在下一级的需要得到相对满足之后才能够产生。
三、动机
1、动机是指直接推动一个人的行为的内部动力,需要加对象就会产生动静。
2、动机的作用:激活功能、定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
3、动机与行为效率:动机与行为选择、动机与行为后果、动机与行为效率。
四、动机理论
1、强化理论:认为强化是建立或改变行为的关键。
2、自我效能理论:人类的行为不仅受到外部强化的影响,也受到通过个体的认知因素而形成的对结果和自身能力的预期的影响。
3、期望-价值理论:个体从事某种行为的动机强度有两种力量决定:期望和价值。期望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该任务的概率的主观估计,对于个体越是觉得容易的任务,取期望值越高;越是困难的任务,其期望值越低。
价值是指个体对所从事的行为如果成功能够为自己带来多大利益的主观估计,一件事情能为自己带来的利益也是被个体认为重要、不可替代,那么这件事情的价值就越高;如果这件事情带来的利益被个体认为是不大的,那么它的价值就低。
4、成就动机理论:个体的成就动机由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逃避失败的动机两种成分共同构成。前者表现为对成功的向往和追求,激发趋向目标的行为,后者表现为对意料中失败结果的逃避。
五、小结
个性倾向性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意识倾向,是个体选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动力系统,它决定着人对客观事物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的方向。
个体的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等。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产生的生理上或心理上的不平衡状态,是个体对内部和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是个体心理和行为的根本动力源泉。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五种需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可以构成一个逐级生成发展的金字塔结构。动机是需要在诱因的激发下生成的直接推动行为的内部动力。动机与行为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其与行为效率之间的关系受到任务难度的影响,主要的动机理论有强化论,自我效能感理论、期望价值理论和成就动机理论,这些理论从不同的方面解释了影响动机水平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一、气质
1、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包括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敏捷性、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
2、气质理论:体液说、体型说和高级神经系统活动说。
①体液说是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最早总结提出的,并有古罗马医生盖伦发展成气质的体液说。体液论认为个体的气质差异主要由他体内的体验类型比例决定。人的身体里有四种体液,分别是来自心脏的血液、来自脑的粘液、来自肝脏的黄胆汁、来自胃的黑胆汁。不同的人体内这四种体液的混合比例不同,就表现出不同的气质类型特征。分别是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②体型说是来自德国精神病学家克瑞奇米尔的临床观察。他发现人的气质与体型有关,肥胖型的人感情丰富善交际、乐观,容易患躁狂抑郁症;瘦长型的人内向沉默,易患精神分裂症;强壮型的人比较固执认真,较易患癫痫症。
③高级神经系统活动学说又没人的大脑皮质的神经过程有三个基本特征强度、灵活性和平衡性。根据这三种基本特征的组合方式,可以发现四种基本的气质类型以及相对应的行为风格方面的特征: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抑制型。
3、气质类型:现代心理学对气质类型的研究表明,个体的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强度、灵活性和平衡性三种类型特征在气质的行为层面上分别表现为:强度特征主要表现为感受性和耐受性;灵活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反应敏捷性、可塑性和情绪兴奋性上;平衡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心理和行为的指向性。
①胆汁质。强-不平衡型,感受性低-耐受性高-反应敏捷性高-可塑性强-情绪兴奋性高-高外向性。其行为的主要特征是急躁、热情、兴奋性高、攻击性强、情绪外露。典型人物如《水浒传》里的黑旋风李逵等。
②多血质。强-平衡-灵活型,感受性低-耐受性高-反应敏捷性高-可塑性强-情绪兴奋性高-较高外向性,其行为特征是活泼好动、灵活、善交际、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典型人物如《红楼梦》里的王熙凤等。
③粘液质。强-平衡-不灵活性,感受性低-耐受性高-反应敏捷性低-可塑性弱-情绪兴奋低-较内向。其行为特征是稳重、安静、迟缓、节制、不善交际。典型人物如《水浒传》里的林冲等。
④抑郁质。弱型,感受性高-耐受性低-反应敏捷性低-可塑性弱-情绪兴奋性高-内向。其行为特征是孤僻、退缩、敏感、情绪体验深刻持久、多愁善感,典型人物如《红楼梦》里的林黛玉等。
二、性格
1、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已知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倾向的总和。
2、性格与气质的关系:性格与气质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气质是性格形成的基础之一,影响性格的发展和形成;气质使性格染上了特殊的风采;性格对气质有统领和改造的作用。
3、性格特征分析:性格的态度特征指一个人对现实生活各个方面的稳定的态度倾向;性格的理智特征指个人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倾向和风格;性格的情绪特征指个体在情绪情感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倾向和风格;性格的意志特征是个体在意志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倾向和风格。性格的各个方面是互相关联的,表现出一定的内在一致性。
4、性格的类型分析
①T型人格。这是一种以单一标准来划分人格类型的分析方法,T型人格是一种好冒险、爱刺激的人格特征。
②认知风格类型:冲动型和沉思型、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同时加工型和系列加工型。
③斯普兰格和霍兰德的性格类型:理论型、经济型、审美型、社会型、权力型和宗教型。
④荣格的性格类型:荣格根据个体的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将性格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类型。外倾的人将心理活动投射于外在刺激,热情开朗爱交际,独立、自主、行动快捷也比较冲动;内倾的人更热衷于对内在感受的体验和分析、自我体验和自我剖析,容易疑虑重重,比较谨慎敏感,不善交际。
⑤A型性格和B型性格:A型性格是指那种争强好胜,苟求结果的性格。这种人时间紧迫感很强,总是想同时将几件事情都做好,因此很容易让自己时时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中。B型性格则是指那种悠然自得,从容不迫、不争不斗、宽容忍耐的性格。
5、性格的特质分析
①、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②卡特尔16种人格特质理论(略略略~~~)
③大五人格理论:情绪稳定性、外向性、开放性、随和性、谨慎性。
三、小结: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包括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敏捷性、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它是个体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类型特点在行为动力风格上的反应,气质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很高的稳定性,典型的气质类型是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性格是个体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倾向和与之相适应的稳定的行为方式的综合。性格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分成不同的类型。如内向型-外向型;冲动型-沉思型;同时加工型-系列加工型;场依存型-场独立型;a型-b型-c型等。
“今朝有酒今朝醉”不是李白的诗句,“明朝散发弄轻舟”是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诗句。
“今朝有酒今朝醉”出自唐·罗隐的诗《自遣》:“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今天有酒喝今天就喝醉,明天的犯愁明天去愁。常用作比喻人得过且过,只顾眼前,但是,却也不失为一种乐观的心态。
盛唐诗人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浇)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些矛盾是无法解决的,因此,诗人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有些消极,包含着逃避现实的成分,是对作者长期以来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个艺术概括。
“昨日之日”意思是:昨天的日子;昨天的光阴;昨天的时光。
原文: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唐代〕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译文:
弃我而去的昨天,早已不可挽留。
乱我心绪的今天,使人无限烦忧。
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
先生的文章颇具建安风骨,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
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
拔刀断水水却更加汹涌奔流,举杯消愁愁情上却更加浓烈。
人生在世不能称心如意,不如披头散发,登上长江一叶扁舟。
注释:
宣州:今安徽宣城一带。
谢朓(tiǎo)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并改名为叠嶂楼。
饯别:以酒食送行。
校(jiào)书:官名,即秘书省校书郎,掌管朝廷的图书整理工作。
叔云:李云,又名李华(此诗《文苑英华》题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是当时著名的古文家,任秘书省校书郎,专门负责校对图书。李白称他为叔,但并非族亲关系。
长风:远风,大风。
此:指上句的长风秋雁的景色。
酣(hān)高楼:畅饮于高楼。
蓬莱: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后汉书》卷二三《窦融列传》附窦章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李贤注:“言东观经籍多也。蓬莱,海中神山,为仙府,幽经秘籍并皆在也。”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汉末建安(汉献帝年号,196—220)年间,“三曹”和“七子”等作家所作之诗风骨遒上,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小谢:指谢朓,字玄晖,南朝齐诗人。后人将他和谢灵运称为大谢、小谢。这里用以自喻。
清发(fā):指清新秀发的诗风。发:秀发,诗文俊逸。
俱怀:两人都怀有。
逸兴(xìng):飘逸豪放的兴致,多指山水游兴,超远的意兴。王勃《滕王阁序》:“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李白《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壮思飞:卢思道《卢记室诔》:“丽词泉涌,壮思云飞。”
壮思:雄心壮志,豪壮的意思。
揽:摘取。
销:另一版本为“消”。。
称(chèn)意:称心如意。
明朝(zhāo):明天。
散发(fà):不束冠,意谓不做官。这里是形容狂放不羁。古人束发戴冠,散发表示闲适自在。
弄扁(piān)舟:乘小舟归隐江湖。扁舟:小舟,小船。春秋末年,范蠡辞别越王勾践,“乘扁舟浮于江湖”(《史记·货殖列传》)。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是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此年秋天李白来到宣州,客居宣州不久,他的一位故人李云行至此,很快又要离开,李白陪他登谢朓楼,设宴送行。宣州谢朓楼是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李白曾多次登临,并写过一首《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赏析:
本诗是作者在宣州谢朓楼上的饯别之作。诗人感怀万千,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时时掩抑不住郁闷和不平,感情回复跌宕,一波三折。语言明朗,似脱口而出,音调激越高昂。
此诗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日”,是指许许多多个弃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也就是说,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心烦意乱,忧愤郁悒。这里既蕴含了“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精神苦闷,也融铸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他的“烦忧”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烦忧”者也非止一端。不妨说,这是对他长期以来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个艺术概括。忧愤之深广、强烈,正反映出天宝以来朝政的愈趋腐败和李白个人遭遇的愈趋困窘。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所引起的强烈精神苦闷,在这里找到了适合的表现形式。破空而来的发端,重叠复沓的语言(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以及一气鼓荡、长达十一字的句式,都极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两句突作转折:而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这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的境界,仿佛变化无端,不可思议。但这正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正因为他素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又长期为黑暗污浊的环境所压抑,所以时刻都向往着广大的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间。目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不觉精神为之一爽,烦忧为之一扫,感到一种心、境契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也就油然而生了。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东汉时学者称东观(政府的藏书机构)为道家蓬莱山,唐人又多以蓬山,蓬阁指秘书省,李云是秘书省校书郎,所以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指刚健遒劲的“建安风骨”。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下句则以“小谢”(即谢朓)自指,说自己的诗像谢朓那样,具有清新秀发的风格。李白非常推崇谢朓,这里自比小谢,正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这两句自然地关合了题目中的谢朓楼和校书。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两句就“酣高楼”进一步渲染双方的意兴,说彼此都怀有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想登上青天揽取明月。前面方写晴昼秋空,这里却说到“明月”,可见后者当非实景。“欲上”云云,也说明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豪放与天真,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这正是李白的性格。上天揽月,固然是一时兴到之语,未必有所寓托,但这飞动健举的形象却让读者分明感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这两句笔酣墨饱,淋漓尽致,把面对“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扬情绪推向最高潮,仿佛现实中一切黑暗污浊都已一扫而光,心头的一切烦忧都已丢到了九霄云外。
“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比喻是奇特而富于独创性的,同时又是自然贴切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谢朓楼前,就是终年长流的宛溪水,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本就极易产生联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由于比喻和眼前景的联系密切,从而使它多少具有“兴”的意味,读来便感到自然天成。尽管内心的苦闷无法排遣,但“抽刀断水”这个细节却生动地显示出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这就和沉溺于苦闷而不能自拔者有明显区别。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结论当然不免有些消极,甚至包含着逃避现实的成分。但历史与他所代表的社会阶层都规定了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李白的可贵之处在于,尽管他精神上经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并没有因此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诗中仍然贯注豪迈慷慨的情怀。“长风”二句,“俱怀”二句,更象是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高昂乐观的音调,在黑暗的云层中露出灿烂明丽的霞光。“抽刀”二句,也在抒写强烈苦闷的同时表现出倔强的性格。因此,整首诗给人的感觉不是阴郁绝望,而是忧愤苦闷中显现出豪迈雄放的气概。这说明诗人既不屈服于环境的压抑,也不屈服于内心的重压。
全诗如歌如诉,情感起伏涨落,韵味深长,一波三折,章法腾挪跌宕,起落无端,断续无迹,语言明朗朴素,音调激越高昂,达到了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善意的谎言是当人们说谎的根本目的是出于希望防止伤害某人的感情或举止好意的时候,所讲的一种谎言。虽然这种谎言可能会提供一些暂时上的好处,比如避免伤害别人的感情和保持融洽的关系,但它也可能会导致长期的负面影响。
假的信息可能会导致误解和误导,甚至可能导致人们基于虚假信息做出不当决策。此外,一些人可能会误解并认为被告知的假话是真实的,这可能会削弱他们对讲话人的信任度。因此,在多数情况下,说真话比说善意的谎言更好,尽管有时候说真话可能不够舒适或者自己也有些逃避责任的成分存在。
本能理论
所谓本能是指有机体生而具有的、程序化的行为模式或行为倾向。主要代表任务有: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美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等。其中买独孤认为人类具有18种本能,包括:逃避、争斗、好奇、繁殖、乐群等,并提出每种本能有三种成分:能量成分、行动成分、目标成分。本能理论过分强调了先天遗传的作用,忽视了人的社会性。
恶性疟原虫的死亡率最高。恶性疟原虫不是一个大问题。一般来说,疟疾有四种类型: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和卵型疟原虫,其中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最常见。事实上,只要你及时得到疟疾治疗,寄生虫不会吞噬你所有的红细胞,就有很大的机会恢复。
恶性疟原虫基因组包括大约2400万个碱基对,这些碱基对分布于14条染色体上,编码大约5,300个基因。基因组的分析中,发现了许多寄生虫的代谢途径,例如寄生虫产生能量和自身组成成分以保持生存的途径。疟疾寄生虫的代谢能力比其它自由生活的寄生虫(例如酵母)低很多,它主要依赖于宿主提供生长所需要的大多数营养。然而,在疟原虫中发现了一些酶蛋白,它们在人宿主中没有类似物,这为化学治疗提供了很好的途径。疟原虫作为一种病原体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能够逃避人体免疫系统的清除作用。基因组分析过程中发现了大约200种编码蛋白质的基因,这些蛋白质参与了免疫逃避。以前的研究显示,疟原虫在红细胞中发育的生活史阶段,至少产生了两类暴露于红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在某种复杂的掩护机制之下,寄生虫通过在细胞表面表达不同的蛋白质(以此来混淆免疫反应,有助于破坏被感染细胞)来逃避宿主的免疫反应。编码逃避作用蛋白的多数基因位于染色体的末端。这一位置使寄生虫(在蚊子携带进行繁殖的阶段)易于通过改变编码基因而改变这些蛋白质的结构。基因组序列第一次详细阐明了一种寄生虫的一整套逃避免疫的蛋白质。而且,对于从疟疾病人分离出的其它恶性疟原虫基因组的进一步研究,将发现其它的变种并有助于认识病原体免疫逃避的过程。疟疾是世界上破坏性最厉害的传染病之一,在发展中国家,每年有超过100万人死于该病。这一成果对于研究治疗疟疾的有效药物和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意思: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
出处:唐代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原文: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翻译:
昨天的日子渐渐离我远去,已经不可能挽留;今天的日子扰乱了我的心,充满了无限烦忧。长风吹过了几万里送来秋雁,对此可以开怀畅饮酣醉高楼。校书您的文章颇具建安风骨,又有我的诗如谢朓秀朗清发。
我们都是心怀逸兴壮思飞动,想登上九天去摘取一轮明月。拔刀断水水却更加汹涌奔流,举杯消愁愁情上却更加忧愁。人生在世上不能够称心如意,不如明天披头散发驾舟漂流。
扩展资料: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
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结论当然不免有些消极,甚至包含着逃避现实的成分。但历史与他所代表的社会阶层都规定了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自然与豪放和谐结合的语言风格,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相当突出。必须有李白那样阔大的胸襟抱负、豪放坦率的性格,又有高度驾驭语言的能力,才能达到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这首诗开头两句,简直象散文的语言,但其间却流注着豪放健举的气势。
察言观色是一切人情往来中操纵自如的基本技术。不会察言观色,等于不知风向便去转动舵柄,世事国通无从谈起,弄不好还会在小风浪中翻了船。 言谈能告诉你一个人的地位、性格、品质及至流露内心情绪,因此善听弦外之音是“察言”的关键所在。如果说观色犹如察看天气,那么看一个的脸色应如“看云识天气”般,有很深的学问,因为不是所有人所有时间和场合都能喜怒形于色,相反是“笑在脸上,哭在心里”。 “眼色”是“脸色”中最应关注的重点。它最能不由自主地告诉我们真相,人的坐姿和服装同样有助于我们现人于微,进而识别他人整体,对其内心意图洞若观火。一、能辨风向才会使好舵 我们如能真的在交际中察言观色,随机应变,也是一种本领。例如在访问中我们常常会遇见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访问者应全神贯注地与主人交谈,与此同时,也应对一些意料之外的信息敏锐地感知,恰当地处理。 主人一面跟你说话,一面眼往别处看,同时有人在小声讲话,这表明刚才你的来访打断了什么重要的事,主人心里惦记着这件事,虽然他在接待你,却是心不在焉。这时你最明智的方法是打住,丢下一个最重要的请求告辞:“您一定很忙。我就不打扰了,过两天我再来听回音吧!”你走了,主人心里对你既有感激,也有内疚:“因为自己的事,没好好接待人家。”这样,他会努力完成你的托付,以此来补报。 在交谈过程中突然响起门铃、电话铃,这时你应该主动中止交谈,请主人接待来人,接听电话,不能听而不闻滔滔不绝地说下去,使主人左右为难。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的言语、表情、手势、动作以及看似不经意的行为有较为敏锐细致的观察,是掌握对方意图的先决条件,测得风问才能使舵。 二、善于捕捉“弦外之音” 由话题知心理。人们常常将情绪从一个话题里不自觉地呈现出来。话题的种类是形形色色的,如果要明白对方的性格、气质、想法,最容易着手的步骤,就是要观察话题与说话者本身的相关状况,从这里能获得很多的信息。 措词的习惯流露出的“秘密”。 语言表明出身,语言除了社会的、阶层的或地理上的差别外,还有因个人的水平而出现差别的心理性的措辞。人的种种曲折的深层心理就会不知不觉地反映在自我表现的手段——措辞上。即使同自己想表现的自我形象无关,通过分析措辞常常就可以大体上看出这个人的真实形象,在这种意义上,正是本人没意识到的措辞的特征比词语的内容远为雄辩地告诉我们其人自身。 说话方式反映也对方真实想法。 一般说来,一个人的感情或意见,都在说话方式里表现得清清楚楚,只要仔细揣摩,即使是弦外之音也能从说话的帘幕下逐渐透露出来。 听话方式看破对方心理。 构成谈话的前提包括了两种不同立场的存在者,即说话者与听话者。我们可以根据对方对自己说话后的各种反应,来突破对方的深层心理。 三、从脸上的表情辨心情 观色是指观察人的脸色,获悉对方的情绪。这与老猎人靠看云彩的变化推断阴晴雨雪,是一个道理。 人类的心理活动非常微妙,但这种微妙常会从表情里流露出来。倘若遇到高兴的事情,脸颊的肌肉会松驰,一旦遇到悲哀的状况,也自然会泪流满面。不过,也有些人不愿意将这些内心活动让别人看出来,单从表面上看,就会让人判断失误,在以表情突破对方心理时要注意以下两方面: 一是没表情不等于没感情。 生活中,我们有时会看到有些人不管别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他都一副无表情的面孔。其实,没表情不等于没感情,因为内心的活动,倘若不呈现在脸部的筋肉上,那就显得很不自然,越是没有表情的时候,越可能使感情更为冲动。 二是愤怒悲哀或憎恨至极点时也会微笑。 这种情况眼光表情不同,通常人们说脸上在笑,心里在哭的正是这种类型。纵然满怀敌意,但表面上却要装出谈笑风生,行动也落落大方。 由此可见,观色常会产生误差。满天乌云不见得就会下雨,笑着的人未必就是高兴。很多时候,人们去苦水往肚里咽着,脸上却是一副甜甜的样子。反之,脸拉沉下来时,说不定心里在笑呢。 四、透过“眼神”辨人心 从医学上来看,眼睛在人的五种感觉器官中是最敏锐的,大概占感觉领域的70%以上,因此,被称“五官之王”。孟子云:“存之人者,莫良于眸子,眸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降,胸中不正,则眸子眩。”从眼睛里流露出真心是理所当然的,“眼睛是心灵之窗”。 深层心理中的欲望和感情,首先反映在视线上,视线的移动、方向、集中程度等都表达不同的心理状态,观察视线的变化,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爬上窗台就不难看清屋中的情形,读懂人的眼色便可知晓人们内心状况。 五、通过座位画一张“人心地图” 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坐什么座位,怎样坐,都反映了人的深层心理。首先,坐什么位置,直接反映出社会、集团传统的上席下席或优势、劣势的意识,就是现在,拘泥于形式的聚会或老年人多的聚会上,谁坐什么位置就使主持者头痛,在会议参加者之间常常发生不必要的相互推让或争执。其次,是所有的人都有在自己身体的周围保持自己专用空间的心理,如果被侵犯就会不悦,并产生不安。这个空间称为“身体范围”。对一个人的坐的位置、坐姿进行标记、分析,简直就可以画出一张人心的“地形图”来。座位的物理距离也表示着跟对方的心理距离、座位的方向意、深坐与浅坐的坐姿都能识破对方的心理。 六、通过穿戴看透内心 人本来是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为了隐藏自己的庐山真面目,才穿衣服。 其实,人类不曾想到,为了要穿上自己喜爱的衣服,包括颜色、质料,反而把自己毫无掩饰地呈露出来了。因为每个人所选购的衣服把自己的心理状态表现得袒露无遗。衣着华丽者自我显示欲强,爱出风头;衣着朴素者缺乏自信,喜欢争吵;喜欢时髦服装者有孤独感,情绪常波动;不理时尚者常以自我为中心,标新立异;突变服装嗜好的人想改变生活方式,也有逃避现实的成分;有一类人对流行既不狂热,又不会置之不理,改变穿衣也是渐渐实行。这一类人处事中庸,情绪稳定,一般不会做什么出格的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