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先,先说一下煤矿地的基本情况: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会有大量矿尘产生,虽然采取综合防尘措施,但仍会有部分矿尘随风漂流并沿着巷道不断沉降下来,因此,巷道周壁或物料、设备上会经常有煤尘沉积。如果不及时把这些落尘清除掉,一旦发生冲击,这些煤尘会重新飞扬到空气中,造成隐患。所以,要及时冲洗和清扫落尘。冲洗或清扫下来的煤尘要及时运上井,否则,水会蒸发,落尘仍有重新飞扬的可能。井下最易沉积煤尘的地方是采掘工作面的回风道、输送机道、溜煤眼。贮煤井上下口、运输转载点等处。采掘工作面是粉尘的主要产生地,又是煤尘事故的多发点,据统计有80%的煤尘事故发生在采掘工作面。因此,搞好采掘工作面防尘是防尘工作的重点。采掘工作面防尘包括贯穿于生产全过程的综合防尘措施。采煤工作面的防尘措施有:煤层注水、水打眼、水炮泥、放炮前后洒水、转载点喷雾、风流静化和巷道冲洗等。机采工作面防尘还有:采煤机内外喷雾、架下水幕和架间冲洗等。掘进工作面的防尘措施有:水打眼(湿式凿岩)、水炮泥、放炮喷雾、扒装洒水、冲洗巷壁、净化风流、转载点喷雾、巷道冲洗等。机掘工作面还要采用机内外喷雾和除尘风机等。锚喷巷道掘进还要采用湿式拌斜和潮喷及个人防护等措施。 2,煤矿采取的安全措施:矿井通风系统是由扇风机和通风网路两部分组成。风流由入风井口进入矿井后,经过井下各用风场所,然后进入回风井,由回风井排出矿井,风流所经过的整个路线称为矿井通风系统。矿井通风方法以风流获得的动力来源不同,可分为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两种。(1)自然通风:利用自然因素产生的通风动力,致使空气在井下巷道流动的通风方法叫做自然通风。自然风压一般都比较小,且不稳定,所以《煤矿安全规程》规定:每一矿井都必须采用机械通风。(2)机械通风:利用扇风机运转产生的通风动力,致使空气在井下巷道流动的通风方法叫做机械通风。采用机械通风的矿井,自然风压也是始终存在的,并在各个时期内影响着矿井的通风工作,在通风管理工作中应给予充分重视,特别是高沼气矿井尤应注意。 3, 矿下的有害气体及防范措施!(1)一氧化碳(CO):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它可燃烧,当含量在13%~75%时,遇火能引起爆炸;一氧化碳极毒,当其含量达0.4%时,人在短时间内就可中毒亡。《规程》规定其最高容许浓度为0.0024%。(2)硫化氢(HzS):是一种无色、微甜、有臭鸡蛋味的气体,易溶于水,遇火后能燃烧及爆炸;硫化氢极毒,它能使血液中毒,对眼睛及呼吸系统的粘液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规程》容许其最高浓度为0.00066%。(3)二氧化硫( SO2):是一种无色、有强烈硫磺味及酸味的气体,同呼吸气管潮湿表皮接触能产生硫酸,刺激并麻痹上部呼吸气管的细胞组织,使肺及支气管发炎。《规程》规定其最高容许浓度为00005%。(4)二氧化氮(NO2):为红褐色,易溶于水,是剧毒气体,对人的眼睛及呼吸器官有强烈刺激作用。《规程》容许其最高浓度为0.00025%。(5)沼气(CH。):沼气是煤矿常见的有害气体,化学名称叫甲烷,无色、无味、无臭、无毒;它比空气轻常聚集在巷道上方,当其在空气中含量高时可降低氧含量,引起窒息;它具有爆炸性,爆炸浓度一般为5%~16%。《规程》中对沼气容许浓度因在井下各点不同,后面详述。(6)氨气(NH。):是一种无色气体,有似氨水的剧臭;它极毒,能刺激皮肤和上呼吸道并能严重损伤眼睛。《规程》规定其最高容许浓度为 0.004%。(7)二氧化碳(COz):是一种无色、微毒、稍有酸味的气体,它不助燃,也不维持久的呼吸,它比空气重,常聚集在巷道的下方及通风不良的下山尽头;易溶于水,生成碳酸,对人的眼、鼻、喉的粘膜有刺激作用。《规程》规定其最高容许浓度为0.5%。由于瓦斯气体本身的危险性和对人民生产生活造成的巨大危害,因此对瓦斯气体的检测和报警是一项必要的工作。瓦斯报警是指利用气体传感器技术,将检测到的瓦斯气体浓度和标准值进行比较,当高过一定浓度值时候进行相应的声光报警,提醒正在作业的人员进行相应的处理,组织人员撤离或对矿井通风排气,避免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瓦斯气体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CH4) , 甲烷是易燃易爆气体,。采掘工作面及其他作业地点风流中瓦斯浓度达到10%时,必须停止使用电钻;瓦斯浓度达到15%时,必须停止工作,切断电源,撤出人员,进行处理。爆破地点附近20米以内风流中瓦斯浓度达到10%时,严禁爆破。 在矿井生产过程中,因地质条件、开采技术和通风管理等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瓦斯积聚现象。瓦斯积聚一般发生在采煤面上隅角、停风的巷道、巷道高冒区等地点。出现瓦斯积聚现象并不可怕,关键是采取正确的措施进行处理。所以时刻要警惕!
柴家庄金矿位于天水北道区南29km,规模已达中型。
4111 区域地质背景
柴家庄金矿位于北秦岭成矿亚带内,元龙-李子园区域性反“S”型构造的李子园背形转折部位,柴家庄二长花岗岩岩株北东侧的分叉岩枝之间。区域出露地层主要有古元古界秦岭群(PtQ),下古生界丹凤群(P1D)、泥盆系(D)、白垩系(K)等;区域岩浆活动较为频繁,从加里东期至燕山期均有岩浆活动,以酸性岩体为主,中性及基性脉岩较少。其中印支期酸性侵入岩最为发育,且与金矿成矿关系密切;区域断裂构造发育,以南北向区域性大断裂及北西向次级断裂为主要构造线,叠加有北东向及近东西向后期断裂,形成了不同期次、不同方向的构造相互交织的错综复杂的断裂构造基本格架。独特的大地构造环境及多期次的构造、岩浆活动,为热液型内生矿产的形成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形成了北秦岭李子园-吊把子以金为主的多金属成矿带。
图41 柴家庄金矿地质图(据杨礼敬等,2004)
4112 矿区地质
(1)地层
矿区内出露地层为下古生界丹凤群木其滩组第三岩性段(图41),按其岩石组合可分为3层:下层为浅灰—灰绿色碎裂状斜长角闪片岩,厚度大于134m;中层为石英片岩夹斜长角闪片岩,厚度大于257m;上层为斜长角闪片岩夹含石榴石二云石英片岩、大理岩,厚度大于210m。下层和中层的斜长角闪片岩为主要赋矿岩石。
(2)构造
矿区总体构造形态为一倾向北西的复式单斜构造,其间发育一些次级小型褶皱。断裂构造发育,大体可分为3组:①北北西向断裂,具有多期次活动特征,表现为早期具压扭性质,晚期具张扭性质,以韧性-脆性变形为特征,带内构造片理化作用强烈,热液蚀变发育,并有闪长细晶岩脉及含金石英脉分布,为控矿构造。②北东向断裂,一般早期为张扭性,晚期具压扭性质,具明显的多期活动性。空间上多条断裂平行展布,常形成较为密集的断裂挤压带,带内岩石常具多种不同程度的蚀变,并发育有含金石英脉,是区内主要的控矿、容矿构造。③近东西向断裂,为一组成矿后断裂,对矿体具破坏作用。
(3)岩浆岩
火山活动主要发生于震旦-奥陶纪秦岭裂陷海槽中,形成了丹凤群火山-碎屑岩建造,其中基性火山岩富含金元素,为成矿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来源;岩浆侵入活动主要在印支-燕山期,形成了柴家庄二长花岗岩体和各种脉岩。柴家庄二长花岗岩体呈不规则港湾状岩株产出,出露面积45km2。与岩体接触带围岩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角岩化、硅化及混合岩化等变质蚀变现象,蚀变带宽数十米。含金石英脉多分布在外接触带500m范围之内。脉岩主要有花岗伟晶岩脉、闪长细晶岩脉、闪长岩脉、闪长玢岩脉、煌斑岩脉等。
4113 矿床地质
(1)矿体特征
柴家庄金矿已发现金矿化带4条,圈出金矿体11个。
Ⅰ、Ⅱ、Ⅲ号金矿化带位于矿区南部,受一组北东向脆性断裂控制,呈北东平行展布,倾向北西,倾角52°~71°。矿化岩石为碎裂状含金石英脉,多呈脉状、透镜状沿断裂面分布。近矿围岩为碎裂状斜长角闪片岩,蚀变较弱,有硅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现象。Ⅳ矿带位于矿区北部,受北北西向脆-韧性断裂控制,走向345°~350°,地表倾向北东东,深部倾向南西西,倾角65°~70°。含矿岩石以碎裂状含金石英脉和绢云母岩为主,局部强蚀变闪长细晶岩亦构成金矿体。近矿围岩为碎裂状斜长角闪片岩,蚀变强烈,有绢云母化、硅化、黄铁矿化等。
金矿体主要赋存于Ⅰ、Ⅲ、Ⅳ矿带中,长15~380m,厚027~270m。金品位391×10-6~3590×10-6,单样最高品位达20864×10-6,伴生银812×10-6~2612×10-6,铜022×10-2~094×10-2。矿体形态以脉状为主,次为透镜状。主矿体为Ⅰ1、Ⅲ1及Ⅳ1,主要特征如下:Ⅰ1矿体:分布于Ⅰ矿带北段,由5个小矿体组成,呈北东向平行并列展布,长15~140m,厚027~075m,金品位391×10-6~3590×10-6。矿体呈脉状,厚度、品位变化较大,受北东向挤压破碎带中的断裂滑动面控制。产状295°~318°∠52°~71°。含矿岩石为碎裂状含金石英脉,围岩及夹石均为碎裂状斜长角闪片岩。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晰,两者接触面上常有1~5cm的断层泥分布。围岩具明显的硅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现象;Ⅲ1矿体:长226m,厚154m,金平均品位3792×10-6,最高9072×10-6。矿体呈脉状,受北东向断裂控制,含金石英脉紧贴断层下盘沿断裂面分布,顶、底板围岩为褐铁矿化碎裂状斜长角闪片岩。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楚。围岩具硅化、绿泥石化、褐铁矿化现象,但蚀变较弱;Ⅳ1矿体:长380m,厚264m,金平均品位1344×10-6,最高达20864×10-6。矿体呈脉状,受F2断层控制,呈北北西向展布,地表倾向北东东,下部翻转而倾向南西西,倾角65°~70°。矿化岩石为碎裂状石英脉、绢云母蚀变岩及少量强蚀变闪长细晶岩。顶板岩石为碎裂状斜长角闪片岩,底板岩石为闪长细晶岩,夹石为绢云母片岩。围岩及夹石均具有较强的绢云母化、硅化、黄铁矿化现象,尤以底板岩石蚀变强烈,局部构成金矿体。
(2)矿石特征
矿石类型:自然类型简单,以石英脉型金矿石为主,次为蚀变岩型金矿石。
矿物成分:矿石中金矿物成分较为简单,以银金矿为主,次为自然金。伴生金属矿物以黄铁矿、黄铜矿为主,其次为方铅矿,少量闪锌矿、磁铁矿、毒砂、辉铜矿、铜蓝、孔雀石等。脉石矿物以石英为主,次为绢云母、绿泥石,少量长石、高岭石、方解石等。
金矿物呈金**,以角砾状、板片状为主,次为枝杈状、浑圆状、叶片状、毛丝状。粒径0005~025mm,平均0023mm,其中小于0037mm的微细粒金占71%。金的赋存状态以裂隙金(占4638%),粒间金(占4300%)为主,包裹体金仅占1062%。裂隙金、粒间金主要赋存于黄铁矿、黄铜矿裂隙及粒间为主,包裹体金则多被褐铁矿、黄铜矿及脉石英包裹。
载金矿物以黄铁矿为主,次为黄铜矿、石英。黄铁矿以半自形—他形晶为主,在矿石中分布不均匀,局部呈团块状、细脉状。粒度变化较大,粗细不均,以具压碎结构的细粒他形黄铁矿含金最佳。黄铜矿多呈他形粒状集合体或单体与晚期细粒黄铁矿相伴产出,它的出现,往往标志着富矿石的形成。石英呈浅灰—烟灰色,他形粒状集合体,常具压碎结构。部分石英有包裹黄铁矿、黄铜矿现象。
矿石结构构造:矿石具自形、半自形和他形不等粒粒状结构,交代、穿插、溶蚀、包含及碎裂结构,鳞片粒状变晶结构;不均匀浸染状、细脉状、团块状、角砾状构造,氧化矿石常见蜂窝状构造。
矿石化学成分:成矿主元素Au含量一般1×10-6~50×10-6,最高可达20864×10-6。其中石英脉型矿石中含量较高,一般大于20×10-6,高于100×10-6者亦常见,而蚀变岩型矿石中金含量一般1×10-6~15×10-6,尚未发现大于20×10-6者。空间上,随两类矿石的交替出现而Au含量急剧变化,在同类矿石中,则含量较为稳定,变化系数一般小于80%。伴生银含量812×10-6~2612×10-6、铜含量022×10-2~094×10-2,可综合回收利用,其他元素含量甚低。
(3)矿化富集阶段
按成矿作用及矿物共生组合,矿区金矿化可分为3期5个阶段。
变质热液成矿期:发生于加里东-海西期,区域变质热液使金活化迁移形成初步富集的基础上,又叠加了构造热液,使金再次活化、迁移至有利构造部位沉淀成矿,形成了绢云母-石英-黄铁矿-自然金组合,形成了蚀变岩型金矿石。
岩浆热液成矿期:发生于印支-燕山期,大规模酸性岩浆侵入活动的发生,岩浆期后热液混合了部分大气水和变质水形成充足的成矿流体,携带大量成矿物质迁移至构造有利部位充填成矿,形成了石英脉型富矿石。按矿物共生组合本期可分为4个成矿阶段。
①黄铁矿-石英阶段:主要由乳白色石英组成,伴有少量黄铁矿及金矿物。黄铁矿以粗粒立方体自形晶呈浸染状分布,金含量一般小于1×10-6;②金-石英-黄铁矿阶段:主要由中粗粒黄铁矿和石英组成。黄铁矿多为半自形粒状晶体,呈脉状、团块状集合体叠加于前一阶段之上,含一定数量的金,是本区金的次要成矿阶段;③金-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主要由中细粒半自形—他形黄铁矿与烟灰色石英组成。黄铁矿多具压碎结构,与黄铜矿、方铅矿、毒砂、银金矿、自然金共生,是金的主要成矿阶段。主要矿物组合为金-石英-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④碳酸盐-石英阶段:主要有纯白色石英、方解石及少量细粒他形晶黄铁矿组成,一般含有少量的金。
表生氧化期:在氧化带,大量硫化矿物被氧化分解、淋滤流失,而化学性质最稳定的金却被残存下来,常与褐铁矿一起嵌布在石英孔洞及裂隙中,相对富集,并易见明金。
(4)围岩蚀变
柴家庄岩体的港湾状外接触带的围岩中,形成各种角岩化岩石;矿脉围岩蚀变较为发育,主要有绢云母化、硅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方铅矿化、碳酸岩化、绿泥石化。
其中绢云母化、硅化主要发生于矿体及近矿围岩中,远离矿体则迅速减弱。黄铁矿化、黄铜矿化、方铅矿化为金矿化不同阶段的产物,亦是金的主要载体,蚀变强度与矿化程度呈正消长关系。碳酸盐化、绿泥石化广布于围岩中,但在断裂破碎带及近矿围岩中表现较强,可能为热液活动的产物,但与金矿化无直接关系。
4114 成因分析
(1)成矿物质来源
柴家庄金矿成矿物质来源主要来自围岩地层,少部分来自柴家庄岩体;矿区丹凤群木其滩组第三岩性段金的丰度为58×10-9~65×10-9,其中,下部斜长角闪片岩含金高达98×10-9,是克拉克值的20~30倍,为成矿提供了重要物质来源。柴家庄岩体金平均丰度为513×10-9,内接触带含金高达56×10-9,且普遍含少量硫化物,并具退色蚀变现象,可能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
Ⅳ矿带南段包裹体样距岩体较近,包裹体较小(5~11μm),气液比为515,形成温度高(154~218℃,平均1815℃),盐度较高(73%~126%,平均60%)。Ⅳ矿带北段包裹体样距岩体较远,包体较大(5~20μm),形成温度较低(134~200℃,平均1653℃),盐度较低(35~67,平均58),金成矿温度较低,且成矿流体有从岩体向外侧迁移现象。
硫同位素:矿石测定结果δ34S=490~782,平均632,小于10,极差较小(392),说明矿质来源与岩浆有一定的成因联系。
(2)成矿热液来源
氧同位素:含金石英脉中共取氧同位素样测定结果为δ18O=952~1163,平均1038,极差小(211),与小秦岭金矿含金石英脉(δ18O=101)接近,说明石英脉型金矿床的成矿热液以岩浆水为主,并有一定数量的变质混合水参与成矿。因此,矿床成因类型为沉积变质-岩浆期后热液叠加改造的变质热液金矿床(杨礼敬等,2004)。不考虑矿床成因类型,而根据矿化类型划分,金矿床属石英脉型金矿。
4115 控矿因素、找矿标志
(1)控矿因素
1)柴家庄岩体周边热晕波及地带的火山岩分布区,尤其是岩体呈“港湾”状凹进并有中基性火山岩分布地带,更有利于成矿。
2)北东向或北北西向断裂及其破碎带,多为成矿和赋矿构造。
3)岩体周围断裂破碎带中的含硫化物石英脉,往往是含金石英脉。
4)Au的地化异常具高值多中心浓集特点,金矿化亦具小而富的特点。
(2)找矿标志
1)在上述有利成矿地区或地段内,具褐铁矿化或含硫化物石英脉、石英脉旁侧黄铁绢英岩化等蚀变岩。
2)Au、Ag、Cu、As、Sb多元素套合地化异常、Au异常为良好找矿标志。
(3)找矿方向
柴家庄岩体外围5km范围内的火山岩分布区,尤其是岩体周边凹进部位的中基性火山岩分布区。
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 活性污泥是微生物群体及它们所吸附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的总称。微生物群体主要包括细菌、原生动物和藻类等。其中,细菌和原生动物是主要的两大类。 (一)细菌 细菌是单细胞生物,如球菌、杆菌和螺旋菌等。它们在活性污泥中种类多、数量大、体积微小,具有强的吸附和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在污水处理中起着关键作用。 在活性污泥培养的初期,细菌大量游离在污水中,但随着污泥的逐步形成,逐渐集合成较大的群体,如菌胶团、丝状菌等。 1菌胶团菌胶团是细菌及其分泌的胶质物质组成的细小颗粒,是活性污泥的主体,污泥的吸附性能、氧化分解能力及凝聚沉降等性能均与菌胶团有关。菌胶团有球形、分枝状、蘑菇形、垂丝形等 2球衣细菌这种细菌对碳素营养需求量较大,常因有大量碳水化合物的存在,使它们过快地繁殖引起污泥膨胀,故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强 白硫细菌能分解含硫化合物;硫丝细菌是一种常见丝状细菌,大量繁殖时可使污泥松散,甚至引起污泥膨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