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其受风蚀作用后形成基部小,上部大的蘑菇形状,故称风蚀蘑菇。特别是水平成层,软硬相间的岩石更易发育成风蚀蘑菇。其形成原因:主要是距一定高度的气流含沙量少,磨蚀作用弱,而近地面处的气流含沙量多,磨蚀作用强,因此下部就被磨蚀的越来越细小,从而形成蘑菇石。如果风蚀蘑菇顶部岩石的重心和基部岩石的不一致,上部岩石易坠落下来,其坠落下来的大石块如在地面上不稳定,当刮大风时,随风摇摆,称风动石或摇摆石。
在干旱地区的许多地形的形成如蘑菇石的形成与流水的侵蚀过程相类似大家都感受过风沙天气,特别是北方地区,这种现象更普遍在干燥地区,由于近地面的风含沙粒较多,磨蚀力较强,使岩石形成顶部大,底部小的蘑菇状外形,称为"风蚀蘑菇"而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当风速减少时沙粒沉积形成沙丘沙丘可埋没村舍,道路,牧场,带来流沙危害
石头是形成原因如下:
石头,一般指由大岩体遇外力而脱落下来的小型岩体,多依附于大岩体表面,一般成块状或椭圆形,外表有的粗糙,有的光滑,质地坚固、脆硬。可用来制造石器,采集石矿。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是用石头来生火。石头一般由碳酸钙和二氧化硅组成。
是由于风化作用形成的!!
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指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由于温度变化、水及水溶液的作用、大气及生物等的作用下发生的机械崩解及化学变化过程。风化作用一般分三类: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 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在温度的变化下,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膨胀与收缩,长期作用结果使岩石发生崩解破碎。在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都较突出的地区,岩石中的水分不断冻融交替,冰冻时体积膨胀,好像一把把楔子插入岩石体内直到把岩石劈开、崩碎。就有可能形成类似蘑菇样的大岩石!以上两种作用属物理风化作用。
主要原因有两个:
1、近地面风沙磨损严重。
2、岩石上下层的坚硬程度不同,下层松软,上层坚硬。
蘑菇石的形成与流水的侵蚀过程相类似。大家都感受过风沙天气,特别是北方地区,这种现象更普遍。在干燥地区,由于近地面的风含沙粒较多,磨蚀力较强,使岩石形成顶部大、底部小的蘑菇状外形,称为“风蚀蘑菇
岩浆岩岩体的产状系指岩浆岩岩体的形态、大小及其与围岩的关系。岩浆岩(侵入、喷出岩)的形成是构造热事件的产物,具有复杂的构造背景。岩浆在地下深处沿深大断裂侵入至地壳或喷出地表形成各种各样的产状。下面着重叙述侵入岩体和喷出岩体的产状识别。
一、侵入岩体产状的识别
根据侵入岩体与围岩接触关系,侵入岩体产状划分为协调侵入岩体和不协调侵入岩体。
(一)协调侵入岩体
协调侵入岩体亦称整合侵入岩体,它是岩浆受到地壳运动产生构造应力的作用,顺着层理面或片理面侵入而成的,其特点是侵入岩体的边界面(接触面)与围岩层理、片理平行或大致平行,依据其规模和形态,可分为岩床、岩盘、岩盆和岩鞍等四类。
(1)岩床:岩浆顺层面、片理面侵入形成的一种层状侵入体(图8-1)。岩体与围岩的接触面平行或近平行围岩层面、片理面。岩床规模不等,厚度从几十厘米至数百米。岩床以超基性、基性岩浆成分为主形成岩床,但也有少量酸性、中性、碱性岩浆在特殊地地质环境下形成岩床。
图8-1 内蒙古西部某铬铁矿区纯橄榄岩岩床剖面图
(据翁礼翼)
1—纯橄榄岩岩床;2—石炭系片岩;
3—石炭系不纯大理岩;4—石炭系大理岩
(2)岩盘(岩盖):侵入于水平或近水平的岩层中的一种形似上凸下平的似透镜状侵入体(图8-2)。岩盘规模一般不大,直径数十米至数百米不等。通常认为黏度较大的酸性岩浆和碱性岩浆因不易扩散,容易形成岩盘;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中黏度小的超基-基性岩中亦可形成岩盘。
图8-2 济南开元寺辉长岩岩盘示意剖图
(据黄春海)
(3)岩盆:侵入于水平或近水平的岩层中的一种形似下凹上平的盆状侵入体(图8-3)。岩盆规模巨大,直径达数百十千米至数千千米不等,厚度达几百米至数千米。通常认为它的形成和产出与构造盆地有关,并且主要由基性、超基性岩组成。在岩盆中心底部常形成特大型的铬、镍矿床。
例如,世界著名的南非布什维尔德岩体,为一东西向开阔的椭圆体,由超基性、基性岩构成的巨型岩盆(图8-3)。岩盆东西长约480km,南北宽约300km,厚度约7km。岩相垂直分带明显,巨型的铬铁矿体赋存在岩盆底部,被人们誉为非洲的聚宝盆。
图8-3 南非布什维尔德岩盆剖面图
(据Holmes)
1—古老的结晶基底;2—苏长岩;3—红色花岗岩;4—罗盘格统;5—匹兰特斯盘格火山中心;
6—斯匹科特普火山岩筒;7—金伯利岩筒
(4)岩鞍:是侵入于褶皱转折端虚脱处的一种形似马鞍状的侵入体。在平、剖面上均表现为马鞍状或新月形(图8-4)。岩鞍规模不大,厚几厘米至数十米。通常与褶皱构造同时或稍晚侵入定位,是褶皱构造区代表性的小型协调小型侵入体,岩鞍的成分大部分是中、基性岩。
(二)不协调侵入岩体
不协调侵入岩体的边界面(接触面)与围岩的层理、片理截交。它是在地壳运动过程中构造力与岩浆热力的共同作用下,穿透和熔蚀岩层层理面或片理面侵入而成。根据其规模与形态的不同,侵入岩体分为岩基、岩株和岩墙或岩脉三类。
图8-4 岩鞍示意图
(据MPBillings,1972)
1—页岩;2—花岗闪长岩;3—砂岩;4—砾岩
(1)岩基:地表出露面积大于100km2的不协调侵入体,称为岩基。岩基顶部与围岩的接触面倾角较缓,两侧倾角较陡;两侧与围岩接触面一般产状向围岩(外)方向倾斜。值得指出的是,侵入岩体出露的面积与岩体剥蚀深度有着因果关系:剥蚀深,出露面积大。岩基通常是由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它们往往沿大的褶皱构造或复背斜构造的核(轴)部侵入,这类侵入体的分布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因此,岩基的侵入与分布受区域构造所控制或制约。例如,江西九岭花岗岩岩体,地表出露面积达2100km2,为一巨大岩基(图8-5),就是受控于近东西向的区域大断裂。
图8-5 江西九岭地区地质图
(据南京大学地质系)
1—碎屑带;2—雪峰期花岗岩;3—雪峰期花岗闪长岩基;4—燕山期花岗岩;
5—板溪群浅变质岩;6—南沱组砂岩;7—地层符号
(2)岩株:地表出露面积小于100km2的不协调侵入体,称为岩株。如图8-6所示为北京房山花岗闪长岩岩株的强力侵入,造成了侵入体与围岩呈陡立接触;又如图8-7云南个旧花岗岩岩株在剖面上表现为蘑菇状。此外在野外岩浆岩发育区的围岩中,常可见规模很小数厘米至数米的小岩枝穿插在围岩中,被人们誉为“潜入敌后的侦察兵”,遇见这种分枝现象,说明不远或不深处有规模不等的侵入岩体存在。
图8-6 北京房山花岗闪长岩岩株
(转引自路凤香等,2002)
图8-7 云南个旧花岗岩岩株剖面示意图
①花岗岩;②花岗闪长岩; —中三叠统;SK—矽卡岩;
CuSn—铜锡矿体;Cu,WO3—铜钨矿体;CK2—钻孔及编号
(3)岩墙或岩脉:一种明显截切围岩层理、片理等构造的墙状侵入体,称为岩墙。岩墙是由基性岩浆沿断层节理充填形成,其规模一般延伸长度远远大于宽度。如图8-8是天山东南部的粗面粗玄岩岩墙在地貌呈一座厚度达数十厘米长长的墙。又如世界著名的津巴布韦基性岩墙长达1000km,宽3~14km在地表抗风化的岩墙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也是当地民众遮风避雨,建造房屋的天然墙壁。若岩浆沿节理、断层充填,在地表不呈现墙状,而是脉状,则称岩脉,如伟晶岩脉、花岗细晶岩脉、煌斑岩脉等。
图8-8 天山东南部侏罗系砂岩内的粗面粗玄岩岩墙
(据ИBΜyшкетсвы,1935)
自然界中常见底辟构造或穹隆构造的顶部形成放射状或环状岩墙群(图8-9)。
图8-9 美国蒙大拿州克雷奇山放射状岩墙群
(据WHWeed)
二、喷出岩体产状的识别
图8-10 岩浆岩岩体产状关系示意图
①岩基;②岩株;③岩墙;④岩床;⑤岩盖;⑥被剥蚀露出的岩盖;⑦火山颈;⑧复式火山锥;⑨熔岩流;
⑩火山灰流; 小型破火山口; 大型破火山口; 火山碎屑流; 小火山;
具有放射状岩墙的火山颈; 熔岩台地; 熔岩高原
喷出岩体产状根据喷出方式、熔岩性质和熔岩构造形态分为:
(1)熔岩被(熔岩盖):熔岩被是一种喷发规模巨大、展布面积数百平方千米至上万平方千米、厚度从数百米至数千米,形似被状的喷出岩体(图8-10⑤)。熔岩被的成分多为基性岩浆。以裂隙式和中心式喷发为主。例如河北张家口北部汉诺坝一带,在古近纪时,大量玄武岩浆沿东西断层裂隙及火山口溢出达二十余次,厚约300m,分布面积在100km2以上,构成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
(2)熔岩流:熔岩流是一种喷发规模较小、产在宽阔的河谷或低洼地带呈带状、舌状展布的熔岩体。沿流动方向的长度比宽度和厚度要大得多。熔岩流的成分一般以基性岩浆为主。以中心式火山喷发为主,熔岩表面发育流动的绳状构造,而底面随下伏地形变化起伏不平。
(3)火山锥:火山锥是火山喷发物环绕火山口堆积而成的锥状体。其形态取决于火山喷发的猛烈程度(爆发指数)和熔岩的物化性质。根据组成火山锥的火山喷发物质成分的不同,可将火山锥分为火山渣锥、火山碎屑锥、熔岩锥和复合锥四类。它是中心式火山喷发的产物。
1 关于梵净山蘑菇石的诗句
关于梵净山蘑菇石的诗句 1 求描写贵州铜仁梵净山奇特风景的七言绝句诗,很急
1,出塞二首·其一
唐代: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2,唐代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3,唐代刘禹锡《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
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真的令人浮想联翩。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4,唐代李商隐《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译文:
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
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5,宋代王安石《春夜》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译文:
夜已经深了,香炉里的香早已经燃尽,漏壶里的水也快漏完了。后半夜的春风给人带来阵阵的寒意。
然而春天的景色却使人心烦意乱,只看见随着月亮的移动,花木的影子悄悄地爬上了栏杆。
2 我的家乡梵净山诗歌鉴赏
谈诗,必言李杜,论山,必举五岳,又有几个人知道,除了五岳之外,别有高
山,如果每座山都是一位诗人,我的家乡梵净山,可称是群山中的李太白。众所皆
知,明朝万历皇帝曾称之为“众名岳之宗”
问天下间,哪座山有他一般雄伟磅礴,
莫测奇诡,飘逸豪放,情韵俊朗,四种味道,溶为一体
梵净山系武陵山脉主峰,方圆八百里,山壁陡峭,峰峦巍峨,群山若怒涛骇云,
似骏马驰骋,远看苍茫起伏的梵净山像一些喝醉酒的老翁,紧紧地靠着,沉睡着,
不知过了几千万年,从没有人惊醒它们的酣梦,论梵净风景,不得不谈高山中的蘑
菇石,绝壁上的万卷书,直指云天的红云金顶,神奇瑰丽的梵净佛光,天仙桥„„
蘑菇石是梵净山的象征,上重下轻的形态总是令人担心,可它至今屹立千万年仍然
姿态飞扬,风雷莫动。万卷书,风侵雨蚀造就,巨大的石头被刻化成一层层石片堆
摞的模样,峭壁如削,跌石千层,型如万卷藏书。新金顶直插苍穹,孤峰兀立,从
山脚到山顶八千台阶,没有毅力的人是攀登不上去的,与《蜀道难》中“猿猱欲度
愁攀援”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金顶一分为二,中间就是金刀峡,两峰对望千年,
互不争吵,共享人间烟火。在金顶上面建造了两座寺庙,释伽居左,弥勒归右,如
你在上面看群山,层林叠翠山外山,那些没来得及散去的雾气像淡雅的丝绸一样缠
在它腰间,山中气候变化万千,时而睛朗,时而雾雨霏霏,转化之间变化出佛影,
仿佛若有光,仰望天台,峰山云雾缭绕,像条彩带从云间飘落下来,游人似一个小
白点,星星零零地散落在彩带上,天仙桥,连接金顶两庙,横跨金刀峡,地势之险
要,梵净山风景各异,巧若天工。
梵净山一带有八十一条溪流在山间婉蜒而行,灵动而秀美,它用清脆的歌喉去
慰问沿途的游客,用生动的舞姿去陪衬那孕育出春华秋实的一方热土。有的从高峰
上腾空而下,像一匹永不断头的银色长绢,潺潺清唱;有的顺山沟峰回路转,玉花
飞溅;有的静若处子温情脉脉,作无声之流„„这一条条溪流使绿意葱珑的梵净山
获得了灵感。梵净山是联合国全球“人与生物园”保护网的成员,其中以黔金丝猴
和珙桐最为著名。高山上满是绽放的杜鹃,每朵花儿都空灵含蓄,如诗如画,美不
胜收;珙桐花开,一树繁花,如栖息枝头的鸽群张开可爱的翅膀,山风吹拂,像千
万只白鸽翩跹起舞,芳香醇郁;
“天降”紫薇,苍翠挺拔,风吹树摇,具有“盛夏绿
遮眼,此花红满堂”的美赞。梵净山的花四季各呈异彩,似陶渊明的“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景。或许这些动植物才是梵净山真正的主人,千百年来
在这里生生不息,因它们的存在,梵净山才有仙镜的味道。看着可爱的金丝猴在林
中欢乐的跳跃,声如娃娃的大鲵在清水中游动;形如鸽子的珙桐花在山野上洁白的
开放„„它们在梵净山活得快乐,自由自在,有了它们,梵净山才鲜活起来,才是
一座烟火情味,有生命的气息的不死之山。
这里的居民,与外界联系很少,地域的偏僻的思想的封建,反映了这片土地民
族的民风,粗犷、诚实、热情、古朴,使人发现一种人与大自然亲密无间的契和,
领略到一种充满原始生命力的乡土情调,这里青山环水,气候宜人,数百年来,他
们世代于此生息劳作,享受着这里的田园野趣,也享受着这块世外桃源的美丽风光。
梵净山真正犹如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是人间仙境,是世外桃源,如果有人问起
我桃花源真正的发源地在哪儿
我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他道:我的家乡梵净山。
3 有哪些赞美“梵净山”的诗词
1、
望庐山瀑布水二首
唐代:李白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
别东林寺僧
唐代:李白
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
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
3、
自咏示客
宋代:陆游
衰发萧萧老郡丞, 洪州又看上元灯。
羞将枉直分寻尺, 宁走东西就斗升。
吏进饱谙箝纸尾, 客来苦劝摸床棱。
归装渐理君知否? 笑指庐山古涧藤。
4、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唐代:李白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5、
庐山瀑布
唐代: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4 梵净山的“蘑菇石”与“万卷书”是一个景点吗
梵净山的“蘑菇石”与“万卷书”不是一个景点。
蘑菇石
其名字就如形象一样,上大下小,酷似蘑菇。高约十米观音瀑布
亭亭玉立,看似一触即倾,其实岿然不动(它已经在风霜雨雪中飘摇10亿年以上)。蘑菇石是造物主举世无双的一座魔幻现实主义经典雕塑,是许多画家、摄影家 都以它为题材,创作出了数不胜数的艺术杰作。它如今作为梵净山的形象大使,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还走进了富丽堂皇的人民大会堂。
梵净山诸山峰却相形一本本书籍叠垒而成,相形见奇。原来,梵净山的岩石,均由片岩、页岩,以及千枚岩构成。梵净山上群峰傲立,群峰显示出独特的相形书籍山,难怪梵净山别称“万卷书”。
5 贵州:梵净山风景区,听说很好玩,蘑菇石很有特色
在与湘、渝、鄂三省、市交界的黔东北边陲,在横亘楚蜀大地、绵延数百公里的武陵山脉,有一座充满神秘色彩而又雄奇伟岸的山峰,这就是贵州省铜仁地区的梵净山。几百年来,梵净山的名字一直在黔、湘、川、鄂、桂等南国地域久久流传。虽然朝代有更替,人世有变迁,但梵净山的魅力依然历久不衰。是什么原因,是哪些因素造就了梵净山的无穷魅力和巨大诱惑呢?
梵净山位于铜仁地区的江口、印江、松桃三县结合部,海拔2572米,不仅是贵州的第一山,更是武陵山脉的主峰,是屹立于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大斜坡上的巨人。其古老的山体距今已有10~14亿年的历史,是黄河以南最古老的台地。再加上山体庞大深邃,峰峦巍峨雄奇,主峰高耸入云,故明朝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奉皇帝诏令而建的古碑上称之为“众名岳之宗”。
从贵阳坐火车到铜仁 站下车, 再从铜仁坐客车 去梵净山(时间大概一个半小时,车费大概25元)从江口方向走 (如果选择印江方面走要远二个小时坐车)。梵净山古代东南西北四条朝山道,现今主要建设开放的西线、南线,南线从江口县黑湾河谷上山,8888级台阶又号称万步云梯,登山爱好者可大力挑战;西线从印江县棉絮岭起步,沿山脊而走相对平缓。
玩得开心点!
信步往上,登过一段陡峭的石梯,来到一处叠石遍布的小山头,眼前豁然开朗,历经六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沿途埋头登山,举目皆为树的单调在这一瞬间得到释放和扩展。巍然屹立的蘑菇石就在眼前,游人如织,走马灯似的驻足停留,不停地拍照留念;山头向上最高处的峰顶在云雾散尽中灰瓦白墙清晰可见,比照着景区地图,确认了上面的山峰即为老金顶所在;往下看,一座拔地而起壮硕的山峰隔着中间绿意盎然、叠石矗立的坡地与老金顶山峰遥遥相对,俨然一对为看护蘑菇石屹立不倒、默默相守相望、情同手足的兄弟。
蘑菇巨石,傲视群山,赫然眼前。我念小学时候自然书中关于梵净山“书本样”叠石的介绍,一直铭记于心几十年,在这视线触及的瞬间复活,一切是那么真真切切却又是那么不可思议,心情抑制不住的激动,一阵狂跳,禁不住走近仔仔细细地打量起这世界级地壳运动的奇迹。
蘑菇石高约十米,由上下两块巨大的页岩石构成,上面是一正方体巨石错位覆盖叠放在下面长方体巨石上,浑然一体,上面的巨石大,形如蘑菇的伞盖,下面的巨石小而长,形如蘑菇的伞柄,蘑菇石由此得名,蘑菇石看起来明显的重心不稳,似乎一触即倾,居然岿然不动在风雨飘摇中屹立数亿年,我不由得对大自然创造的伟大奇迹肃然起敬。
蘑菇石断面形如书页,又像一层一层的'“威化饼干”,纹理清晰,石头上布满了细细密密的苔藓,数亿年来雨雪风霜中即使枯死,也牢牢攀附在表面不离不弃,苔藓已经与巨石融为一体,浑然天成,斑斑驳驳,似乎就是巨石的肌肤,呈现出古朴厚重、地老天荒的一片褐色。巨石顶端石缝间隙,迎风飘飞着几须野草,摇曳着诉说顽强的生命奇迹。我不由得久久凝视,掂量着十四亿年前到现在时间的沉重厚度,恍然间,巨石又如一位神情漠然的老者,头型方正,脖颈分明,目视远方-----
风声呼啸,一阵阵凉意袭来,不由得把穿在外面的雨衣帽立起来罩在头上,重新检查起雨衣,把遗漏的扣子盖上。雾气随风时而把叠石群遮盖得密不透风,时而消散得无影无踪,队友们趁着雾气散开的绝佳时机赶紧拍照留念。
置身叠石,环顾四周,叠石山峰随处可见,纹路清晰的页岩有序堆砌,歪歪斜斜,错位叠放而终究不倒,太子岩、万卷经书、翻天印、老鹰石——无不形态逼真,栩栩如生,不由感叹自然之手鬼斧神工创造的惊天奇迹,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自然遗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