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铁矿,Fe2O3
2、磁铁矿,Fe3O4
3、黄铁矿,硫铁矿,FeS2
4、铜绿,孔雀石,Cu2,OH,2CO3
5、菱铁矿,FeCO3
6、赤铜矿,Cu2O
(一)矿石的矿物组成
1矿石矿物
矿石矿物共14种。铁矿物以磁铁矿为主,次为赤铁矿、假象赤铁矿,镜铁矿少见。与之伴生的金属硫化物以黄铁矿最为常见,黄铜矿次之,铜蓝、闪锌矿、硫盐类较罕见。氧化矿物为褐铁矿、孔雀石、蓝铜矿。自然铜仅见于个别地段,铁矾、铜矾数量不多。
磁铁矿约占金属矿物总量的90%以上。宏观上可划分为两种:细粒磁铁矿和粗粒磁铁矿,前者粒度多在01mm以下,形成早并构成磁铁矿的主体,为矿浆成矿期形成;后者粒径在1~2mm以上,呈自形晶粒并穿切早期细粒磁铁矿集合体,常呈晶簇围绕早期矿石或围岩的隐爆角砾生长,同时伴有红褐色石榴子石晶簇,阳起石,绿帘石,碳酸盐,铁、铜硫化物相继生成,为热液期产物(图5-11)。
图5-11 斑杂状及条带状矿石
金属硫化物在矿石中多以少量存在,黄铁矿是最主要的硫化物,约占金属矿物总量5%。黄铁矿可以分为细粒黄铁矿和粗粒黄铁矿,前者属矿浆期产物,多呈微细粒针状、页片状(长2~5mm,宽多为05mm左右)分布,或呈他形粒状与针状透闪石等透明矿物共生呈雾迷状、阴影状或条纹条带状不均匀地分布在微细粒磁铁矿基质中,少量黄铁矿分布在与磁铁矿反应所形成的残留体附近。粗粒黄铁矿是热液交代富含硫化物的火山碎屑岩而形成的热液期金属矿物,粒度较粗,呈集合体或细脉状(脉宽1~2mm),与热液晚期绿帘石、碳酸盐伴生或穿切矿浆期磁铁矿矿石(图5-11,中部)。
黄铜矿含量约占金属矿物总量的1%,呈他形粒状、细脉浸染状、团块状零星分布于磁铁矿之间,粒径003~200mm。在黄铜矿中包有自形和半自形粒状磁铁矿,说明黄铜矿的形成晚于磁铁矿,属热液期局部聚集形成(图5-11,下部)。在晚期热液脉中可见有少量镜铁矿、磁黄铁矿。
2脉石矿物
脉石矿物以石榴子石为主,也可划分为矿浆期和热液期两种,矿浆期石榴子石主要见于包体的反应边,呈深浅不同的蜜**,从主矿体上部到中下部,石榴子石反应边厚度和蜜**的浓度都有增加的趋势。矿体夹石裂隙或角砾上也可见该期的石榴子石晶簇生成(图版27-1)。热液期石榴子石以红褐色或红棕色为特征,广泛见于主矿体和上部贯入角砾岩脉矿石之中,围绕隐爆角砾(围岩和矿浆期矿石)呈环带状、对称条带状生长,总是与热液期磁铁矿伴生(图版27-2,27-3,27-4)。由于热液期红褐色、红棕色石榴子石广泛发育和叠加改造,矿浆期蜜**石榴子石常被掩盖(特别是在叠加改造处)。阳起石、绿帘石以及碳酸盐等矿物和热液期矿化形影相随(图版27-2,27-3,27-7,27-8),它们也是常见的热液期形成的脉石矿物。需要强调的是,围岩包体和角砾在热液期矿石中占有更大的比例,估计在50%左右。
(二)矿石组构特征
矿区中矿石构造种类较多,有浮渣状、斑点状、块状、角砾状、阴影状、对称条带状、脉状及网脉状等。各种构造的矿石都反映了矿床形成过程,以下按成因逐一叙述。
1矿浆成矿期构造特征
矿浆成矿期与隐爆作用形影相随,铁质矿浆隐爆后由于大量的挥发分和热量逸失而急剧过饱合,形成特征的微细粒他形粒状磁铁矿集合体。由于大量隐爆角砾、碎屑粉尘成为铁质矿浆的包体,因而两种组分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同化混染,由此形成一系列与同化混染有关的构造特征。由于隐爆产生的负压空间,导致部分铁质矿浆在铁矿体上方形成贯入脉状角砾型磁铁矿矿石。
浮渣状构造矿石中包体含量不少于70%,通常为毫米级或厘米级大小不等的隐爆碎屑或粉尘,偶尔可见厘米级以上的次棱角、次浑圆状角砾悬浮于其中。包体被磁铁矿胶结,并且包体之间接触程度较高,同化程度较弱,主要呈机械悬浮状分布于磁铁矿中。该类矿石多位于主矿体顶部及其附近贯入角砾岩脉中。矿体内部夹石附近也可见少量该类矿石,但包体反应边在矿体顶部更明显(图版11-1,11-2)。
豹纹状或豹斑状构造矿石中包体含量不少于70%,显著缺乏微细粒级以及毫米级碎屑,粒度较均匀(05~15cm),多为次棱角状-次浑圆状,普遍有细粒石榴子石反应边。包体之间局部接触,被黑色微细粒磁铁矿胶结,显示出有规律的斑纹。该类矿石多位于浮渣状矿石下方,也可含砾(直径可达数厘米以上)(图版12-1,12-2)。
斑点状构造包体含量为30%~70%,粒径多在05~15cm之间,多呈次浑圆状。该类矿石中包体普遍有石榴子石反应边,包体分布较均匀并被微细粒磁铁矿胶结。矿石可含砾,多位于豹纹状、豹斑状矿石下方,是主要矿石类型之一。随着深度的增加,石榴子石反应边蜜**程度增加(图版13-1,13-2)
角砾状矿石矿浆成矿期的角砾状构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主矿体中较大夹石附近,角砾多呈次棱角状、次浑圆状,直径多在数厘米之间,有显著的石榴子石反应边(蜜**),角砾被磁铁矿胶结。该类矿石远离夹石向斑点状矿石过渡,在粒度较大的角砾附近,常出现尘点状或更细粒级的包体,缺乏分选(图版14-1,14-2)。另一类角砾状矿石是位于主矿体上方的贯入角砾岩型矿石,该类矿石是由隐爆产生的大小不同的围岩(偶尔有矿浆或矿石)角砾、碎屑、粉尘以及铁质矿浆(富含热液流体)沿裂隙贯入并被磁铁矿胶结成矿,角砾多呈次棱角状、次浑圆状。矿石中有较均匀的粉尘状磁铁矿化及蚀变晕圈,被微细粒磁铁矿胶结。贯入角砾岩型矿石碎屑含量多在70%以上,呈脉状产出,分布不均,与主矿体常被夹石隔开(图版15-1,15-2)。ZK2401孔中该类矿石分布厚度达100m以上,与主矿体有渐变过渡的趋势(见图5-4)。
阴影状、雾迷状构造该类矿石主要见于主矿体中下部富矿石中(或块状矿石中),由于强烈同化混染,包体成分已被新生的微细粒磁铁矿、黄铁矿以及透闪石等浅色矿物(常呈针状,叶片状)取代,保留了包体的外形—阴影状构造。由于强烈的同化混染和流动,上述新生矿物集合体呈云朵状、纹层状分布,与相邻微细粒磁铁矿的组成明显不同(图版17-1,17-2)。该类构造在富矿石中多局限分布,与其他构造类型(致密块状、斑杂状)伴生。
斑杂状构造这是主矿体中最主要的一类构造,由于包体大小不一以及同化程度不同,包体在矿浆中分布不均,从而矿石构造极不均匀。上述各类构造(也包括致密块状构造)在数厘米至数十厘米的尺度上渐变或突变,形成斑杂状外貌(图版19-1,19-2)
致密块状构造位于主矿体中下部或贯入的薄层矿体中(厚度为数米或小于1m),在主矿体中分布较局限。在矿体底部常构成矿石主体,其特点是微细粒磁铁矿含量在80%以上,均匀分布。可出现少量阴影状、雾迷状构造或残留包体,晶洞构造常见(图版20-1,20-5)。
2热液成矿期矿石构造特征
热液成矿期同样与隐爆作用形影相随,以红褐色石榴子石和粗粒磁铁矿为特征,多呈自形晶簇产出,形成特征的角砾状构造(或帽章构造)和对称条带状构造,具有高温浅成充填成矿作用的特点。由于是二次隐爆,当它叠加到主矿体上时,可使矿浆成矿期形成的矿石角砾岩化;当其叠加在贯入脉状角砾类岩型矿石之上时,则形成复角砾状矿石,复角砾状矿石是二次隐爆的可靠证据。热液成矿期伴随热液充填作用,可有不同程度的交代蚀变现象,如晶洞构造、磁铁矿-阳起石-绿帘石脉等。
图5-12 条带状及帽章状矿石
对称条带状及帽章构造伴随隐爆产生的张性裂隙,粗粒磁铁矿晶簇垂直裂隙壁生长,其上为红褐色粗粒石榴子石晶簇,进而可有少量阳起石生成,内部空隙有少量绿帘石、碳酸盐、黄铁矿、黄铜矿生成,并伴随隐爆角砾岩的形成。上述矿物组合可围绕角砾依次形成,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角砾状构造,即形成于浅成张性角砾岩中,常称为帽章构造(图5-12,图版21)。
角砾状、复角砾状构造围岩或已结晶的主矿体在二次隐爆中形成张性角砾,被红褐色石榴子石和粗粒磁铁矿的自形晶簇充填胶结,其内部空隙常为晚阶段阳起石、绿帘石、方解石、黄铁矿和黄铜矿充填,形成角砾状矿石。
复角砾状构造,特指矿浆成矿期贯入脉状角砾岩型矿石在二次隐爆过程中,形成张性角砾并被热液期红褐色石榴子石和粗粒磁铁矿及其伴生矿物胶结而形成的构造(图版22)。
热液脉状网脉状构造该类矿石由隐爆产生的震裂隙或网格状裂隙被热液阶段矿化充填交代形成。该类矿化规模小,没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图版23-1,23-2)。
晶洞构造主要指矿浆成矿期微细粒磁铁矿结晶后,后期热液沿晶洞结晶形成,在致密块状磁铁矿中常见,晶洞直径在1cm左右,热液阶段粗粒磁铁矿垂直洞壁生长,纤维状阳起石、白色碳酸盐、黄铁矿和黄铜矿充填晶洞孔隙。显微镜下此类晶洞常见,是矿浆成矿期微细粒磁铁矿矿石中常见的构造,这表明矿浆成矿期演化晚期阶段的确有热液作用相伴(图版23-3,23-6)。
新疆和田玉是多种矿物质的集合体。矿物组成以透闪石——阳起石为主,并含微量透辉石、蛇纹石、石墨、磁铁等矿物质,形成白色、青绿色、黑色、等不同色泽。
因此,新疆和田玉多数为单色玉,少数有杂色,玉质为半透明,抛光后呈油脂状光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