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每年约有2亿至5亿人被疟疾感染,数百万人丧生,主要是孕妇和5岁以下儿童。全球面临疟疾灵药失效的严峻危机。
1972年11月8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在青蒿这种植物身上发现了青蒿素的奥秘。
从此,这个发现作为世界卫生组织治疗疟疾的“首要疗法”。
所以1972年中国科学家找到的抗疟疾药物就是青蒿素。
2015年10月5日,青蒿素的研究为屠呦呦
赢得了诺贝尔奖的崇高荣誉。屠呦呦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这荣誉,铭刻着屠呦呦的名字,也铭记着一代科学工作者默默耕耘,
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光辉业绩。
青蒿治疗疟疾最早记载于《肘后备急方》。青蒿素是中国科学家、医药学家屠呦呦发现的一种抗疟疾药物成分,而屠呦呦也正是从《肘后备急方》这一书中得到灵感,才发现了青蒿素,从而将无数人从疟疾的苦痛下拯救出来,具有极高的医学价值。
青蒿治疗疟疾最早出自
青蒿素是中国科学家、医药学家屠呦呦从黄花蒿中提取出的一种药物成分。对疟疾具有非常有效的效果。世界上最早关于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记载于中医药方《肘后备急方》中,屠呦呦也正是从《肘后备急方》中得到灵感,才发现了青蒿素这一治疗疟疾耐药性效果最好的药物。
青蒿治疗疟疾最早是中晋代医师葛洪的著作《肘后备急方》中存在记载。原文为:“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意思是:“将一把青蒿用两升的纯水浸泡,然后挤榨出汁液,全部服下”。此为中国医学也是世界医学史上关于使用青蒿治疗疟疾的最早记载。
《肘后备急方》也叫《肘后救卒方》、《肘后方》等,是一部古代中医方剂著作、中医治疗学专著和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肘后备急方》诞生于东晋时期,作者为东晋医师葛洪,全著共分为一百卷,记录了各类急性病症、慢性病症发作时的应急治疗方案。
答案:B、D
根据疟原虫生活史和抗疟药的作用环节,可将抗疟药分为主要用于控制症状的药物如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氯喹、奎宁;主要用于阻止复发和传播的药物如伯氨喹;主要用于病因性预防的药物如乙胺嘧啶。
处方1
组成:生姜。
制作与用法:生姜适量捣烂,于疟疾发病前4小时包敷两膝,连用数天可截疟疾。皮肤发痒时,将药取下。
主治:疟疾。
处方2
组成:山东白菜、绿豆芽、番茄、椰菜、芹菜。
制作与用法:山东白菜加以上各菜的任何一种同煮食用。
主治:疟疾(长期发热)。
心血管疾病。
2015年10月5日,“青蒿素之母”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那么,青蒿素到底是什么呢?
《诗经》曰:“呦呦鹿鸣,食野之蘋。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首诗就是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的名字由来。或许是机缘巧合,或许是冥冥中注定,这位叫“呦呦”的女科学家和她的研究团队,从黄花蒿中发现了专门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从而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疟疾在中国古代被称为瘴气。该病是由雌性按蚊叮咬人体,将其体内寄生的疟原虫传入人体而引起,表现为寒热往来,反复发作,俗称“打摆子”。若治疗不及时,可出现贫血,以及脑、肝、肾、心、肠、胃等受损引起的各种症状。
在青蒿素之前,一直使用喹啉类药物来治疗疟疾。但是,喹啉类药物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应用之后,疟原虫对它产生了强烈的抗药性,药物的疗效急剧下降。人们都期待着新的抗疟药物的出现。
20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高发,难以控制。时值越南战争,美、越两军均深受其害。焦虑中的越南求助于中国。党中央、国务院下令,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一个代号为“523”的项目应运而生。作为该项目的一员,屠呦呦和她的团队随即开展研究。通过查阅本草文献,“青蒿”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早在公元前2世纪,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研究团队两年的艰辛实验都没有突破性进展,这不免让大家产生了困惑。屠呦呦再回过头仔细研读中医古籍,希望从中医古籍上面得到启迪。1971年下半年的一天,她从《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中受到启发。古人为何将青蒿“绞取汁”,而不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之法?屠呦呦意识到,高温煎煮可能破坏了其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重新设计了实验方案,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来提取青蒿素。
这个细节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1971年10月4日,在经历了近200次实验的失败后,屠呦呦终于获得了对动物体内的疟原虫抑制率为100%的青蒿的近亲黄花蒿中性提取物。
从《诗经》到《肘后备急方》、《本草纲目》,再到青蒿素的发现,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这个过程正是中医药传承、发展、创新、提升的一个缩影。
常用抗疟药主要有3类:①主要用于控制症状的抗疟药,代表药物氯喹,对间日疟和三日疟原虫以及敏感的恶性疟原虫的红细胞内期的裂殖体有杀灭作用。能迅速治愈恶性疟;有效地控制间日疟的症状发作,也可用于症状抑制性预防。其特点是疗效高,生效快。②主要用于控制复发和传播的抗疟药,如伯氨喹,对间日疟红细胞外期(或休眠子)和各种疟原虫的配子体有较强的杀灭作用,是根治间日疟和控制疟疾传播最有效的药物。对红细胞内期无效,不能控制疟疾症状的发作。③主要用于病因性预防的抗疟药,乙胺嘧啶是目前用于病因性预防的首选药,对恶性疟和间日疟原虫某些虫株的原发性红细胞外期有抑制作用,用作病因性预防,作用持久,服药1次,预防作用可维持1周以上,不能直接杀灭配子体,但能阻止疟原虫在蚊体内的孢子增殖,起控制传播的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