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非皂化物以橄榄油、乳木果油非皂化物为主,富含植物甾醇和角鲨烯。常见的动植物油脂主要成分为脂肪酸甘油酯、游离脂肪酸和植物甾醇等,前两种在皂化反应中都容易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相应的脂肪酸钠盐,由于脂肪酸钠盐具有亲油亲脂双亲性质,可以作为很好的表面活性剂,这就是肥皂的去污原料。而植物甾醇、角鲨烯等成分与氢氧化钠不发生皂化反应,因此称为非皂化物。非皂化物是天然油脂中对肌肤除了保湿滋润外具有其他调理功能的功效性物质,更加珍贵,因此是同名油脂,比如同样是乳木果油分级标准,不同级别价格会差别很大。暂时不知道动物油脂是否也含有不皂化物,知道的仅是植物油脂。有了解的可以补充。如果我回答有误欢迎纠正。
功效:
乳木果油具有很好的深层滋润的功效,一般被各大企业制成适合干性,混合性肌肤使用的产品。
长期使用乳木果油或者含有乳木果油的护肤品,不仅能防止干燥开裂,还能进一步恢复并保持肌肤的自然弹性,具有良好的深层滋润功效。
应用:
虽然乳木果油在国内的市场还处于待开发培育阶段,但是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应用已经非常成熟,从种植,销售,粗加工,细加工,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链。
乳木果像鳄梨果一样有美味的果肉,果核中的乳木果油,大约占果核体积的一半。
每一株成熟的果树一年只能生产15至20公斤的乳木果。
扩展资料:
乳木果是乳油木的果实,其果肉可供食用,果仁则用来生产乳木果油。
乳木果像鳄梨果一样有美味的果肉,果核中的乳木果油,大约占果核体积的一半。
每一株成熟的果树一年只能生产15至20公斤的乳木果,由于气候及种植业方面的原因,乳木果树只能在非洲大陆存活。
因此,乳木果油极其珍贵
-乳木果
一、胆固醇测定的方法包括:直接皂化比色法、氧化酶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本实验使用的是直接皂化比色法。
1直接皂化比色法:当固醇类化合物与酸作用时,可脱水并发生聚合反应,产生颜色物质。因此可先对食品样品进行皂化和提取,用硫磷铁试剂作为显色剂,测定食品中胆固醇的含量。步骤:①抽提;②皂化;③毛地黄皂苷沉淀纯化;④显色比色四个阶段。
2氧化酶法:血清中的胆固醇酯(CE)被胆固醇酯水解酶(CEH)水解成游离胆固醇(Chol),后者被胆固醇氧化酶(CHOD)氧化成△4—胆甾烯酮,并产生过氧化氢,再经过氧化物酶(POD)催化4—氨基安替比林与酚(三者合称PAP),生成红色醌亚胺色素(Trinder反应)。醌亚胺的最大吸收在500nm左右,吸光度与标本中总胆固醇呈正比。步骤:在样品的冰乙酸提取液中加磷硫铁试剂,胆固醇与试剂反应产生紫红色化合物,颜色的深浅与胆固醇的量成正比,可用分光光度计在波长560nm•处测定。
3气相色谱法:取样时,由于气相色谱仪进样少,应严格控制样品质量。由于内标物5-α-胆甾烷不被皂化,可先加入与样品混匀。利用皂化反应RCOOR′+NaOH→RCOONa+ROH的原理,使样品中的主要成分油脂通过遇苛性碱水解成用来制造肥皂脂肪酸钠或钾和甘油,而非皂化物胆固醇和内标物仍稳定存在。利用皂化的水解产物(脂肪酸钠或钾和甘油)易溶于水而胆固醇和内标物不溶于水的特点进行萃取,得到溶有胆固醇和内标物的石油醚溶液。弃去的的水相经两次石油醚提取后基本回收残留在水相中的胆固醇和内标物。得到的石油醚溶液进行吹干后可取1μL进行气相色谱法检测。
4高效液相色谱法:提要样品中胆甾醇用适当有机溶剂提取,得到胆甾醇和脂类物质的混合物,经皂化后除去脂类干扰物,再用适当的有机溶剂提取胆甾醇,以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 。
二、实验中样品皂化的作用是:
利用皂化反应RCOOR′+NaOH→RCOONa+ROH的原理,使样品中的主要成分油脂通过遇苛性碱水解成用来制造肥皂脂肪酸钠或钾和甘油,而非皂化物胆固醇和内标物仍稳定存在。利用皂化的水解产物(脂肪酸钠或钾和甘油)易溶于水而胆固醇和内标物不溶于水的特点进行萃取,从而去除其他脂类干扰物,减少干扰,提高测试精度。
椰子油手工皂基础油脂之一 可做出起泡度高、洗净力强的皂(色泽偏白),而且质地也够硬。做家事皂时,若搭配芥花油或橄榄油,洗净力更佳,又不会伤手;不过,如果是做沐浴皂,椰子油用量建议控制在20%以内,过高的比例会让肌肤干涩。冬天时,椰子油容易成固态,需隔水加热后再使用。
棕榈油手工皂基础油脂之一,可让皂更加扎实耐用 属于硬性油脂,可提高皂的硬度,作出温和且厚实的手工皂,不易溶化、软烂。但因为洗起来泡沫较少,通常会搭配椰子油使用,建议用量约10%-20%。冬天时,棕榈油会变得较为浓稠,需隔水加热后再使用。
橄榄油手工皂基础油脂之一,滋润度高,让肌肤紧致有弹性 属于软性油脂,含有天然维生素E及非皂化物成份,可促进胶原蛋白增生,维持肌肤弹性与活力,具有极佳的保湿与滋润度。除了与其他油脂混合之外,也适合做100%纯橄榄皂,洗起来非常滋润,但泡沫较少,而且油性肌肤不适用(可能会长痘痘)。
三种手工皂基础油任意比例混用~
中文名鸦胆子(《纲目拾遗》)
类别果实类
异名老鸦胆(《生草药性备要》),鸦胆、苦棒子(《吉云旅钞》),苦参子(《纲目拾遗》),鸦蛋子(《植物名实图考》),鸭蛋子(《医学衷中参西录》),鸭胆子(《中药志》),解苦楝(《广西中药志》),小苦楝(《广西中草药》)。
来源为苦木科植物鸦胆子的果实。
植物形态鸦胆子
常绿大灌木或小乔木,高达3米,全株均被**柔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长10~30厘米,有长柄;小叶5~11枚,对生,长卵状披针形,长5~10厘米,宽2~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两侧不对称的斜圆形,边缘有三角形粗齿,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圆锥聚伞花序腋生,雌雄异株,雄花序长10~30厘米,雌花序长4~18厘米;花极小,红**;雄花萼片4,披针形,花瓣4,线状披针形,雄蕊4,着生在花盘下方,花盘4裂;雌花萼片4,三角形,花瓣4,长圆状披针形,子房由4心皮组成,大部离生,下部被花盘包围,花柱下弯,柱头长尖形。核果长卵形,先端略向外弯,成熟时黑色,具突起的网纹。花期3~8月。果期4~9月(海南岛、广西)。
生长在草地、灌木丛中及路旁向阳处。分布福建、广西、云南、台湾、广东等地。
本植物的根(老鸦胆根)、叶(老鸦胆叶)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净枝叶杂质,晒干。
药材干燥成熟的果实呈长圆形或卵形,两头稍尖,长6~10毫米,直径3~7毫米。表面灰黑色,有不规则多角形的网纹,底端有凹陷的果柄痕。外壳质硬而脆,破开后内向灰红色或灰**,光滑而油润。内有黄白色种仁,呈卵形,长4~7毫米,直径3~5毫米,外包抽皱的薄膜,富有油性。无臭,味极苦。以质坚、仁白、油性足者为佳。
主产广东、广西。福建、台湾亦产。
化学成分鸦胆子含生物碱(鸦胆子碱和鸦胆宁等)、糖甙(鸦胆灵、鸦胆子甙等)、酚性成分(鸦胆子酚等)和一种羟基羧酸称鸦胆子酸等。
鸦胆子仁含脂肪油(鸦胆子油)5623%。油中不皂化物占136%,内含挥发油少许;皂化物9247%,内含油酸(占原油的%-下同)8187%、亚油酸337%、硬脂酸265%、棕榈酸662%等;还有熔点为152℃的绢丝状结晶体459%。
种子中含多种结构上类似苦木素的苦味成分:鸦胆子苦醇、鸦胆子素A、B、C、D、E、F、G、H等。
药理作用①抗阿米巴作用
鸦胆子仁及其有效成分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等没有抑制作用,而对原虫如阿米巴、草履虫乃至疟原虫均有杀灭效力。去油鸦胆子水浸液加入溶组织阿米巴之培养基中,发观1:1000之稀释中性液需与培养基接触48小时后,方能杀灭三种阿米巴中之二种,因此,认为试管内杀灭阿米巴之效力,尚不足以说明临床的疗效。从鸦胆子中提得的粗制结晶配糖体,在试管中有更强的作用,但进一步精制后,效力反而降低,因此其有效成分迄未解决。从鸦胆子中分离出的结晶性成分-甙甲,1:10000的水溶液在玻片上可于4小时内杀灭阿米巴;甙乙则较弱,需1:1000的浓度,方有作用。动物(猫、犬、猴)人工或天然感染的阿米巴痢疾,用鸦胆子及其有效成分治疗,也证明具有抗阿米巴作用,多数或全部可达症状消失,1/3~1/2达到根治,在过去对动物进行实验治疗的文献中,死亡率常较高,因而影响了治疗率。
④抗疟作用
自1950年发现鸦胆子仁或其水浸液对鸡疟有效以后,进一步证明了它的抗疟作用大于常山而与奎宁相似,但从其中提得的结晶成分,疗效不够满意。鸦胆子温浸剂或醇-水提取液对鸡疟原虫的繁殖确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剂量必须在接近半数致死量时方有效。经治疗的小鸡,体重显著减轻、甚至死亡,凡接受治疗后未死的鸡,停药后皆复发而死亡。对间日疟患者,鸦胆子水提浸膏虽有一定疗效,但反应(主要是恶心、呕吐)较重。
③驱肠虫作用
曾发现用鸦胆子治疗阿米巴痢疾时,肠内寄生虫如鞭虫、蛔虫、绦虫等也被驱出,因此,可能鸦胆子对上述寄生虫也有毒性。鸦胆子中的苦味甙性成分在较高浓度时能杀灭肺吸虫成虫,但在犬肺吸虫病的实验治疗中,并无效果。对钩虫似亦无效。
④治疣及 瘤
鸦胆子仁或油对正常皮肤或粘膜面有 作用,系一种细胞毒,临床上治疣或 状瘤有效。对小鼠的实验性 状瘤,用鸦胆子仁或水剂(油剂效果较差)能使瘤组织细胞发生退行性变与坏死;作用于正常皮肤组织与癌组织时,也具有类似的作用。
⑤其他作用
静脉注射小量去油鸦胆子仁粉浸剂和各种粗制有效成分,可使哺乳动物血压暂时下降;切断二侧迷走神经,不影响原有的降压作用。此外还抑制在体和离体心脏的搏动,扩张后肢血管;对蛙的血管相反,呈收缩现象,提纯后的鸦胆子甙则无降压作用;较大剂量亦不影响猴的心电图及肝功能。鸦胆子仁浸剂兴奋离体子宫及离体和在体小肠而增进蠕动;鸦胆子甙则无上述作用,但小量注射,使犬在体小肠发生强烈的收缩运动。从鸦胆子中提出的甙甲对离体兔心有短暂的抑制作用,能引起兔的血压下降,对离体兔耳或蛙下肢血管呈收缩作用,对离体兔子宫无明显作用;甙乙对兔及蛙心也有短暂的抑制;酚性化合物能引起离体兔、蛙心的收缩不全。此外,鸦胆子冷浸液(5~10%)可杀灭蚊幼虫:其茎、叶放入积水缸内亦有效。
毒性鸦胆子挥发油有 性。其有毒成分为溶于水、具苦味的部分。鸦胆子仁或有效成分的大剂量,使动物内脏血管显著扩张,甚至出血;对中枢神经系统呈普遍的抑制现象;白细胞增多,多核细胞比率增加。治疗量在临床上常遇到的症状是恶心、呕吐,有时发生血压降低。去油鸦胆子对猫灌胃的最小致死量为01克/公斤。鸦胆子中酚性成分的毒性最强,甙甲、甙乙次之,它们对小鼠皮下注射之半数致死量分别为:065、10、74毫克/公斤。死亡前呈全身抑制及四肢麻痹。
炮制簸净杂质,洗净,晒干,剥去外壳,取整仁。
性味苦,寒,有毒。
①《医学衷中参西录》:"味极苦,性凉。"
②《本草正义》:"大苦,大寒。"
③《广西中药志》:"味极苦,性寒,有毒。"
功用主治清热,燥湿,杀虫,解毒。治痢疾,久泻,疟疾,痔疮,疔毒,赘疣,鸡眼。
①《生草药性备要》:"凉血,去脾家疮,理跌打。"
②《纲目拾遗》:"治痢,痔。"
③《岭南采药录》:"治冷痢,久泻。又能杀虫。"
④《医学衷中参西录》:"凉血解毒,善治热性赤痢,二便因热下血。""治梅毒及花柳毒淋。捣烂醋调敷疔毒。善治疣。"
⑤《科学的民间药草》:"截疟和治阿米巴痢疾。""制成油质,可治外耳道乳状瘤, 瘤,以及尖锐性湿疣。"
⑥《广西中药志》:"治疳匿。外用(油亦可)治皮肤瘤。"
用法与用量内服:用龙眼肉或胶囊包裹,饭后吞服,每次5~20粒,1日3次。外用:捣敷。
宜忌脾胃虚弱,呕吐者忌服。
《广西中草药》:"孕妇和小儿慎用。"
选方①治里急后重:鸦胆去壳留肉,包龙眼肉,每岁一粒,白滚水下。(《吉云旅钞》)
②治热性亦痢,及二便因热下血:鸦胆子去皮,每服二十五粒,极多至五十粒,白糖水送下。此物囫囵吞服,去皮时仁有破者,去之勿服,服之恐作呕吐。(《医学衷中参西录》)
③治疟疾:鸦胆子果仁十粒,入桂圆肉内吞服,日三次,第三日后减半量,连眼五日。(《广西中草药》)
④治早期血吸虫病:鸦胆子果仁十粒,日二次,连服四、五天。(《广西中草药》)
⑤治痔:鸦胆子七粒,包圆眼肉,吞下。(《纲目拾遗》)
⑥治疣:鸦胆子去皮,取白仁之成实者,杵为末,以烧酒和涂少许,小作疮即愈。(《医学衷中参西录》)
⑦治脚鸡眼;鸦胆子二十个,砸开取仁,用针尖戳住,放灯头以上少烤,烤至**,再放一小块胶布上,用刀将该药按成片,粘于患处(在粘前用开水将患处洗净,用刀将厚皮割去),每日换一次,二十天左右即痊愈。(《新中医药》8(12):583,1957)
⑧治滴虫性 炎:鸦胆子二十个,去皮,水一茶杯半,用砂壶煎至半茶杯,倒入消毒碗内,用消过毒的大注射器将药注入 ,每次注二十至四十毫升。轻者一次,重者二至三次。(《河北中医药集锦》)
临床应用①治疗阿米巴痢疾
据50例和65例的观察,近期治愈率分别为72%和94%。其中50例组的复发率为6%。治愈病例大都在2~7天内症状消失,大便镜检多数在3~5天转为阴性。从大便转阴时间的长短看,鸦胆子对滋养体作用似较包囊为佳。或认为鸦胆子对急、慢性病例均有效果。副作用有恶心、呕吐、头晕、腹痛,腹泻等,其中以腹泻较多见,但不影响治疗。用法:大多采取口服法与 法并用,7~10天为一疗程。口服每日3次,成人每次用鸦胆子仁10~20粒,也有少至4粒的;小儿每岁1~2粒。装胶囊吞服。 用鸦胆子仁15~20粒,打碎后浸于1%碳酸氢钠溶液200毫升中2小时,然后行保留 每日1次,或隔日1次。与口服法同时进行,或在口服4天后再单独使用。
②治疗疟疾
对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均有效果,多数病例服药后可控制发作。用法:成人每次用鸦胆子仁10粒装入胶囊吞服,每日3~4次,连服至第4、5天剂量减半,全治程为5天。小儿10岁以下每次6粒,14岁以下每次8粒。副作用较大,主要为消化道反应,如上腹部不适,饱胀,食欲减退,大便次数增加,少数病人发生呕吐。
③治疗滴虫性及阿米巴原虫性 炎
用鸦胆子仁20粒加水100毫升,煎成20毫升,以注射器套导尿管注入 内,每日1次。治疗6例滴虫性 炎,经2~3次用药即获痊愈,随访年余未见复发。另一报告用鸦胆子仁40粒打碎后加水400毫升,煎成40毫升,行 灌洗,每日1次,治疗1例阿米巴原虫性 炎,经7天后亦获痊愈。
④治疗赘瘤
用鸦胆子油涂搽患部,对于外耳道 状瘤、喉 状瘤,及寻常疣、扁平疣等均有治疗效果。外耳道 状瘤用鸦胆子油滴入,每日1~2次,3~7天即可脱落。单发性的喉 状瘤,可先将瘤体摘除,然后用鸦胆子曲在基底部擦拭;多发性的先将易摘除的瘤体摘除,再用鸦胆子油在瘤体表面涂拭。小儿直接喉镜下涂拭,成人在间接喉镜下涂拭,每周1~3次。一般施用5~6次后肿物即可消失,但最多有用至30次的。鸦胆子油对喉部无不良副作用,涂后局部无红肿或溃疡发现, 状瘤处形成瘢痕,对正常粘膜无破坏作用。经鸦胆子油治疗的病例未见复发。对于寻常疣、扁平疣等,可先用小刀将疣体表皮轻轻刮破(不宜刮得过深及损伤周围皮肤),将鸦胆子劈开直接在患部摩擦,或蘸少量鸦胆子油滴于疣上,每4~7天1次,10次为一疗程。涂油后5~6小时内切勿用水或毛巾洗擦,以免拭去药油或波及周围皮肤;面部用药须防止进入眼内;再次用药如遇皮损结有痂膜时,须先将痂膜轻轻刮除再涂药油。用上法治疗扁平疣47例,治愈39例,大多在5次以内治愈。多数病人用药后皮损及健康皮肤出现红肿、瘙痒及灼热感等炎症现象,但对治疗无效病例则此现象很少出现。炎症反应出现后,继续涂擦,原来发炎之处逐渐变为棕黑色,数日后痂膜脱落而疣即消失。用鸦胆子油较鸦胆子仁效果迅速,但局部发炎也较剧烈。也可将鸦胆子捣成细末,加水调成糊状,涂于疣上,每日早晚各1次,涂至结痂为止。一般2周左右即可结痂而愈。鸦胆子油对于软而作线状之 状瘤较寻常疣、扁平疣作用迅速,其治疗作用可能是由于它的毒性作用使细胞发生退行性变,细胞核固缩,最后坏死而脱落。
用鸦胆子仁内服,对于 裂和内痔等引起的出血,血吸虫病合并乙状结肠肉芽肿,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此外,鸦胆子外敷曾引致过敏1例。患者于右足中趾上皮角化处敷药后20分钟突发呼吸困难,旋即进入半昏迷状态,经抢救后始恢复。恢复后以鸦胆子仁浸液作皮肤划痕试验,结果涂药后20秒钟局部发生红润,1分钟时出现直径12厘米大的丘疹,并觉呼吸有紧迫感,持续12小时之久;同时以健康人用同法作对照,结果阴性。在此以前患者曾两次用鸦胆子仁外敷,亦均在用药后1~2小时左右发生不同程度的过敏症状,如荨麻疹、呼吸迫促、恶心呕吐等。
名家论述《医学衷中参西录》:"鸦胆子,性善凉血止血,兼能化瘀生新。凡痢之偏于热者用之皆有捷效,而以治下鲜血之痢,泻血水之痢,则尤效。又善清胃腑之热,胃院有实热充塞,噤口不食者,服之即可进食。审斯,则鸦胆子不但善利下焦,即上焦有虚热者,用之亦妙,此所以治噤口痢而有捷效也。"
毒性《南方主要有毒植物》:"鸦胆子,有毒部位:果壳和种子。中毒症状:成年人吃12粒有中毒危险。症状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昏,全身无力,呼吸慢或困难,昏睡,最后四肢麻痹。解救方法:洗胃;内服蛋清或牛奶及活性炭;内服或注射维生素B1;静脉滴注葡萄糖盐水及维生素丙。腹剧痛时给止痛剂;昏睡时给兴奋剂等对症治疗。广州草药医师介绍:先用甘草三钱煎水服或嚼烂吞下原汁,后吃红糖和冻白粥。"
提醒您:鸦胆子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