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麻薯预拌粉是小麦粉、白砂糖、全脂奶粉等成分,不同商家的配料会略有不同,将其按比例混合做成了包装食品,可以直接使用。烘焙预拌粉是与一般意义上的单一原料,有着本质区别,将一些烘焙技术含量以复配粉的方式,包含在内的一个复配半成品。它是一个含有技术(有时是含有非常先进的物理,化学,生物等高尖端技术)的产品,但以非常普通的相貌及简单而通俗的形式展现在烘焙人员面前。
2、麻薯,世面写法多为“麻_”,其实应写作“麻糍”,麻糍是一种由糯米粉或其他淀粉类制成的糍粑,是一种有弹性和粘性的食品,来源于中国。日本称为饼实为年糕(与中国与韩国年糕较大区别在于日式年糕较为软糯、无韧性),台湾音译之为“麻吉”。在大陆又叫做草饼,浙江地区也有直接叫麻集的说法,实则叫做“麻糍”。大连地区称之为“馍饥”。
黄河源区的第四纪湖相地层基本上覆盖了整个第四纪时期,从早更新世到全新世地层均有出露,只是在发育程度、出露面积、分布范围和厚度上有所差别(图4-1)。
早更新世地层,南起巴颜喀拉山脉北麓,北至布青山南缘均有分布,主要为一套较粗的砂砾石层。北部主要分布在沿布青山山脚一带,在哈玛里滩一带形成侵蚀台地,岩性为一套灰绿色、棕色的次圆状、圆状砾石层,下部砾石层砾石含量达60%~70%,砾径一般为1~4cm,扁平状,分选好,定向排列,地层向南缓倾斜,覆于上新世地层曲果组之上(程捷,2006)。南部主要分布在巴颜喀拉山脉北坡,黄河源头支流卡日曲及其支流两岸,岩性主要为褐红色、褐**含砾粗砂层、砾石层,在卡日曲支流扎根加陇河一带的早更新世地层中发现有裸子植物及脊椎动物骨骼化石(张森崎等,2006)。沿214国道的野牛沟、野牛河等地的陡坎地带也发现有早更新世地层,主要为褐**粗砂层、砾石层,在我们实测的野牛沟剖面中发现有动物骨骼化石。这套以粗砂、砾石为主的地层表明当时水动力条件非常强,王绍令等(1992)研究认为这显示了河流相-湖相的沉积特点。因而,可以认为该时期为古湖水进时期冲积扇亚相沉积物,代表了古湖早期快速发展、黄河源古湖盆形成初期的产物。
中、晚更新世地层,西起约古宗列曲、东到优云乡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黄河河谷中,野外露头不多,但在钻孔中比较常见,而且厚度较大。野外地质调查中,更多的是以高位湖相阶地的形式出现,包括有多级湖岸堆积阶地、基座阶地。主要分布在鄂陵湖东南野牛沟、隆埂曲上游、小野马岭、大野马岭、擦曲上游、黑河上游、卡日曲、麻多乡、约古宗列曲、优云乡、玛多县“四姐妹湖”、鄂陵湖北岸、花石峡南坡、巴颜喀拉山口(查拉根)北麓等地(图4-1),分布较广的有4级阶地,分别高出现代扎陵湖(其湖面海拔为4287m)、鄂陵湖(其湖面海拔为4285m)3~12m、15~22m、25~30m、35~45m,以及拔湖更高的高位湖相沉积。岩性主要为分选良好的砂、粉砂、黏土、亚砂土和亚黏土,水平层理发育,有时有清晰的微层理。有的地点还产有野牦牛化石(隆埂曲上游一级阶地)、鼠兔和鼠类牙齿化石(大野马岭一、二级阶地)。在小野马岭、大野马岭、鄂陵湖北、牛头碑等地的基岩山丘上,还发现有高出现代扎陵湖和鄂陵湖湖水面50~350m的高位湖相沉积分布。其保存厚度在10~20cm至1~2m不等,逾向上逾薄,并与坡积物一起构成一个个高度不等的小台阶,因而难以区分出它们究竟属于哪一级阶地。在拔湖40m以下的湖滨平原上,往往有多达30~50道由扁圆的湖滨相砾石组成的沿岸堤分布,其中规模较大的有10多道,多沿湖呈断续分布。另外,在鄂陵湖-扎陵湖分水岭、鄂陵湖-冬给措纳湖分水岭、岗纳格玛错周缘、花石峡南坡、巴颜喀拉山口北麓等地,也发现有海拔4400~4810m的高位湖相沉积和古湖蚀壁龛、湖蚀洞分布。前人资料(程捷等,2005;程捷,2006)显示在黄河源区的扎根加陇、拉哈涌、洛云年渣北西、阿莫清桑、棒咯涌、野牛河西岸、莫柔河东岸、卡日曲、尕日阿强咯曲、龙根工区、查涌、尕拉曲等地也有分布。钻孔揭露出来的地层比较厚,有的地方超过200多米。该区中更新世地层大致可以划分为3段。下段以角砾石层或泥砾为主,沉积物比较粗,以角度不整合直接覆盖在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砂岩或者新近系曲果组之上;中段以黏土层为主,夹有砂层和含砾石黏土层,沉积物的粒度明显小于下段,而且水平层理发育,为典型的湖相沉积地层;上段角砾石层夹含砾黏土层,沉积物的粒度又变粗。以上沉积特点说明自早更新世以来黄河源盆地湖泊水进期一直延续到中更新世,中更新世中、晚期沉积了一套深湖相细碎屑物,代表古湖泊已进入湖泊水位加深的扩张时期。晚更新世沉积物主要为一套深湖相细碎屑沉积物,常见的岩性有中细粒砂层、细砂层、粉砂层、亚砂土层及亚黏土层,但在上更新统顶部出现泥砂砾石层及腐殖层。这一变化说明晚更新世早、中期绝大部分时期均继承了中更新世晚期的古湖面貌,仍处于湖泊扩张的半深—深湖环境,只在晚更新世末古湖泊才转入湖泊收缩期,湖泊范围变小,湖水变浅,沉积了滨浅湖相粗碎屑物,湖泊有沼泽化趋势。
季泉蛇毒肽眼霜是一款非常受欢迎的护肤产品,它的成分非常丰富和独特。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为大家介绍季泉蛇毒肽眼霜中的成分。
季泉蛇毒肽眼霜的主要成分之一是蛇毒肽。这是一种来源于蛇毒的精华成分,具有卓越的抗衰老和紧致肌肤的效果。蛇毒肽可以刺激胶原蛋白的合成,提高皮肤弹性,减少细纹和皱纹的出现,使眼部肌肤更加紧致年轻。
季泉蛇毒肽眼霜还含有多种植物精华成分。比如甘根提取物、茶叶提取物等。这些植物精华成分具有舒缓修复皮肤、淡化黑眼圈和消除浮肿的功效。它们可以缓解眼部疲劳,改善暗沉和松弛问题,让双眼焕发光彩。
季泉蛇毒肽眼霜还添加了透明质酸和胶原蛋白等保湿成分。透明质酸可以深层保湿,增加皮肤水分含量,提高肌肤弹性;胶原蛋白则能够修复受损的眼部组织,增加皮肤弹性,改善细纹问题。
季泉蛇毒肽眼霜中还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如维生素C和E等。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减少黑色素的生成,淡化黑眼圈和色斑;维生素E则能够滋养和修复眼部肌肤,提供充足的营养,让双眼焕发健康光彩。
季泉蛇毒肽眼霜是一款功能强大、成分丰富的护肤产品。它不仅含有蛇毒肽等紧致抗衰老成分,还添加了多种植物精华、保湿成分和营养成分。这些成分共同作用,可以改善眼部肌肤问题,使双眼焕发年轻活力。如果你想要拥有年轻紧致的双眼肌肤,我强烈推荐你选择季泉蛇毒肽眼霜。相信它会给你带来惊喜的效果!
花草和树脂,
直到19世纪的晚期,虽然动物身上的提炼物偶尔也会被用到,但是液体成分的香氛还几乎都是从植物那里收集来的香油混合制成的。有的时候,提炼的过程是比较容易的,有的时候就比较费时而且收获很少。在有些情况下,提炼某种香料更是几乎不可能做得到,所以香水师往往把工夫花在研究怎样使混合香料具有类似动物提炼物的气味。
大多数人提到制香的植物就会联想到花香,其实让人惊讶的是,原来一棵植物有那么多的部位可以用来制成香水。最初的精华油也就是香油,可以从花瓣、苞蕾、叶子、茎、主干、果实、种籽、树皮、树胶和根等部位中提炼。有时整棵植物都可入香,有时同一棵植物的不同部位都可以发展出不同的香调。就拿苦橘树(也叫塞维利亚橘树)来做个例子吧,它可以制成橙花油,同时,用另一种工序,也可以从花朵中提炼出橘花油,还可以从橘皮中提炼橘皮油,和从叶子、枝条和未成熟的小小的果实里提炼出枝蕾油。所有这些产品都散发着不同的香味,可以进而混合出不同的香水。
花瓣厚的花通常可以提炼出更多的油,而白色的花一般香味较浓,不过玫瑰是个例外。
·合成香氛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从越来越多的植物中发现并提炼出了精华油。所以一般具有化学家资格的香水师,现在还得兼有植物学家的资格,有差不多500~600种植物的香味可以供他们选用。但是这些香型种类虽多,却还是不能与合成香料的数量相提并论,已经被香水业普遍启用的这些合成香料有很复杂的化学名称,而其数量则是以千计的。在香水的宣传中,它们的名称很少会被提及,像六羟基六甲基四胺环戊烷苯并在这样的称呼显然和香水的浪漫风格不协调,但是它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合成麝香上。在沃斯的香水“我”(JeReviens)中,的确就有化学成分戊烷基水杨酸盐,就是它提供了香水中的花香基调。
如今,化学成分通常会构成香水的主要成分,不仅增加香味而且可以使别的香料味道变浓。使一款香水中的所有成分有更好的相容性,留香也更为持久。
这些化学成分往往是以固香剂的形式出现的。虽然我们用不着更多地提及这些化学成分,因为这只是高科技的产物,但有一种成分却是不可不提的,那就是醛。它是从酒精或者天然植物中提取的,在19世纪末被发现。阿内斯特·包克斯(ErnestBeaux)在创制夏奈尔5号香水(ChanelNo5)的时候把它引入了香水业。醛的用处很多:比如甲苯醛可以模拟出山楂味;另一种醛可以模拟出紫罗兰味;它们还可以使香水有鲜明的识别味并且表现出新的丰富的味觉特征。使用它们的时候也要很小心并且控制用量,不当心滴在你身上的一点原液会让你散发出不妙的异味。
·动物性成分
让香味保持更长的时间的能力,是衡量香水师的技巧的重要指标。近来,老年妇女们总是抱怨那些经典的香水似乎比她们年轻的时候更容易走味了。其中的一个原因是现代的香水是通过大规模的、适合大批量生产的工业方法制造的,只含有极少量纯粹的动物性提炼物,而动物性的提炼物不仅有更浓郁的香味,而且有更持久的留香效果。
香水师常用的主要动物性原料有:
龙涎香 有很长时间都没有人知道它的来源,其实那是抹香鲸在吃了墨鱼以后的分泌物,一团团地漂浮在热带的海面和浪潮冲刷过的海滩上,形状和大小不一。在使用前最少要晾吹3年。
麝香 是从雄性喜马拉雅麝鹿身上提取的颗粒状晶体,囊体约有胡桃大小,提取过程毋需杀害麝鹿。这是所有香料品种中,香味最浓烈的,在手帕上滴一滴可以留香40年。
麝猫香 是从香猫尾部的一个囊体里面提取的分泌物,看起来有点像黄油,埃塞俄比亚、缅甸和泰国都有这种香猫出产。
海狸香 是从海狸的液囊里面提取的一种红棕色的奶油状分泌物。从公元9世纪起就有人用,最早的使用者是阿拉伯人。
植物源食品风味成分的形成途径有生物合成和对脂肪酸的作用。
经查阅植物源食品风味成分相关资料,主要有两个形成途径生物合成、植物中脂肪氧合酶对脂肪酸的作用,该作用比较普遍。
植物源性的食品和动物源性的食品在蛋白质构成上并不完全相同。
来源于植物界的有效成分主要有黄酮类、生物碱类、多糖类、挥发油类、醌类、萜类、木脂素类、香豆素类、皂苷类、强心苷类、酚酸类及氨基酸与酶等。现将主要成分简介如下: 多糖(polysaccharide)又称多聚糖(polysaccharides),由单糖通过苷键连接而成,是聚合度大于10的极性复杂大分子,基本结构单元是葡聚糖,其分子量一般为数万甚至达数百万。广泛分布于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中,作为来自高等动植物细胞膜和微生物细胞壁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是构成生命活动的4大基本物质之一。目前已发现的活性多糖有几百种,按其来源不同,可分为真菌多糖、高等植物多糖、藻类地衣多糖、动物多糖、细菌多糖5大类。
植物多糖结构组成非常复杂,不同种的植物多糖的分子构成及分子量各不相同,植物的不同部位,因功能不同,多糖的种类和功能各不相同,生物活性也不同。多糖的结构与蛋白质一样也具有一、二、三、四级结构,植物多糖是由许多相同或不同的单糖以α一或β一糖苷键所组成的化合物,不同种的植物多糖的分子构成及分子量各不相同。淀粉、纤维素等多糖,大多为无定形化合物,无甜味和还原性,难溶于水;除淀粉、纤维素、果胶以外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多聚糖,是一般,易溶于水,不溶于乙醇。 挥发油(volatile oils)又称精油(essential oils),是一类在常温下能挥发的、可随水蒸气蒸馏的、与水不相混的油状液体的总称。大多数挥发油具有芳香气味,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但能使水具有挥发油的特殊气味和生物活性,挥发油常存于植物组织表皮的腺毛、油室、油细胞或油管中,大多数成油滴状态存在。有时挥发油与树脂共存于树脂道内(如松茎),少数以甙的形式存在(如冬绿甙、其水解后的产物水杨酸甲酯为冬绿油的主成分)。
挥发油在植物体内的分布有多种多样。有的全株植物都含有(荆芥、紫苏);有的则在根(当归)、根茎(姜)、花(丁香)、果(柑橘)、种子(豆蔻)等部分器官中含量较多。挥发油为多种类型成分的混合物,一种挥发油往往含有几十种到一、二百种成分,其中以某种或数种成分占较大的分量。其基本组成为脂肪族、芳香族和萜类化合物。挥发油中存在的萜类主要是单萜和倍半萜,通常它们含量较高,但无香气,不是挥发油的芳香成分。挥发油易溶于醚、氯仿、石油醚、二硫化碳和脂肪油等有机溶剂中,能完全溶于无水乙醇。 醌类化合物(quinonoids)是植物中一类具有醌式结构的有色物质,在植物界分布较广泛,高等植物中大约有50多个科100余属的植物中含有醌类,集中分布于蓼科、茜草科、豆科、鼠李科、百合科、紫葳科等植物中。天然药物如大黄、虎杖、何首乌、决明子、丹参、番泻叶、芦荟、紫草中的有效成分都是醌类化合物。醌类化合物多数存在于植物的根、皮、叶及心材中,也有存在于茎、种子和果实中。
醌类化合物包括醌类或容易转化为具有醌类性质的化合物,以及在生物合成方面与醌类有密切联系的化合物,醌类化合物基本上具有α、β-不饱和酮的结构,当其分子中连有OH、OCH3等助色团时,多显示黄、红、紫等颜色。主要分为苯醌、萘醌、菲醌和蒽醌四种类型,在中药中以蒽醌及其衍生物尤为重要。游离的醌类多具升华性,小分子的苯醌类及苯酮类具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汽蒸馏,可因此进行提取、精制。游离醌类极性较小,一般溶于甲醇、乙醇、丙酮、醋酸乙酯、氯仿、乙醚、苯等有机溶剂,不溶或难溶于水;与糖结合成苷后极性显著增大,易溶于甲醇、乙醇中,溶于热水,但在冷水中溶解度较小,几乎不溶于乙醚、苯、氯仿等极性较小的有机溶剂中。 木脂素(lignan)又称木脂体,由两分子苯丙素衍生物(C6-C3)聚合而成,单体主要是肉桂酸和苯甲酸及其羟甲基衍生物。是一类植物小分子量次生代谢物,在体内大多呈游离状态,也有与糖结合成甙存在于植物的树脂状物质中。木脂素常见于夹竹桃科、爵床科、马兜铃科植物中,广泛分布于植物的根、根状茎、茎、叶、花、果实、种子以及木质部和树脂等部位。因为从木质部和树脂中发现较早,并且分布较多,故而得名木脂素。木脂素类化合物可分为两大类,即木脂素和新木脂素。木脂素类是指C6-C3单位通过边链的β位碳连接而成的化合物,常见的有芳基萘、二苄基丁内酯、四氢呋喃、二苄基丁烷和联苯环辛烯等类型。C6-C3单位不通过边链β位碳连接形成的聚合体被归为新木脂素。
木脂素多数为无色或白色结晶(新木脂素除外),多数无挥发性,少数能升华,如去甲二氢愈创酸。游离木脂素偏亲脂性,难溶于水,能溶于苯、氯仿、乙醚、乙醇等。与糖结合成苷者水溶性增大,并易被酶或酸水解。木脂素分子结构中常含醇羟基、酚羟基、甲氧基、亚甲二氧基及内脂环等官能团,具有这些官能团所具有的化学性质。具有酚羟基的木脂素还可溶于碱性水溶液中。 香豆素类化合物(Coumarins)是邻羟基桂皮酸的内酯,具有芳香气味,广泛分布于高等植物中,尤其以芸香科和伞形科为多,少数发现于动物和微生物中。在植物体内,它们往往以游离状态或与糖结合成苷的形式存在。香豆素的母核为苯骈α-吡喃酮。该类化合物的母核结构有简单香豆素类、呋喃香豆素类、吡喃香豆素类三种类型,是生药中的一类重要的活性成分,主要分布在伞形科、豆科、菊科、芸香科、茄科、瑞香科、兰科等植物中。
游离的香豆素多数有较好的结晶,且大多有香味。香豆素中分子量小的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汽蒸馏,并能升华。香豆素苷多数无香味和挥发性,也不能升华。游离的香豆素能溶于沸水,难溶于冷水,易溶于甲醇、乙醇、叙情和乙醚;香豆素苷类能溶于水、甲醇和乙醇,而难溶于乙醇等极性小的有机溶剂。 皂苷(saponins)是广泛存在于植物界的一类特殊的苷类,它的水溶液振摇后可生产持久的肥皂样的泡沫,因而得名。是由甾体皂苷元或三萜皂苷元与糖或糖醛酸缩合而成的苷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界,在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中均有分布,尤以薯蓣科、玄参科、百合科、五加科、豆科、远志科、桔梗科、石竹科等植物中分布最普遍,含量也较高,例如薯蓣、人参、柴胡、甘草、知母、桔梗等都含有皂苷。此外在海洋生物如海参、海星和动物中亦有发现。按皂苷配基的结构分为两类:甾族皂苷,多存在于百合科和薯蓣科植物中;三萜皂苷,多存在于五加科和伞形科等植物中。根据水解后生成皂苷元的结构,皂苷可分为三萜皂苷与甾体皂苷两大类。
皂苷大多为白色或乳白色的无定形粉末,味苦而辛辣,具吸湿性,能刺激粘膜而引起喷嚏,无明显的熔点。可溶于水,易溶于热水、热甲醇、热乙醇,不溶于乙醚、苯等极性小的有机溶剂。皂苷易溶于水饱和的丁醇或戊醇,因此常从水溶液中用丁醇或戊醇提取,借以与糖、蛋白质等亲水性成分分开。皂苷经酶或酸水解生成皂苷元为结晶状物质,可溶于丙酮、乙醚、三氯甲烷等有机溶剂。 强心苷类(cardiac glycosides)是指天然界存在的一类对心脏有显著生理活性的甾体苷类,可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及节律障碍等心脏疾患,由强心苷元及糖缩合而成,其苷元是甾体衍生物,所连接的糖有多种类型。强心苷的基本结构是由甾醇母核和连在C17位上的不饱和共轭内酯环构成苷元部分,然后通过甾醇母核C3位上的羟基和糖缩而合成。根据苷元部分C17位上连接的不饱和内酯环的类型分为甲型和乙型两类。甲型,是目前临床应用的强心苷及植物体中发现的绝大多数强心苷都是属于这一类型,如洋地黄、毛花洋地黄、毒毛旋花、羊角拗、黄花夹竹桃、夹竹桃、福寿草、侧金盏花、北五加皮、铃兰、万年青等所含的强心苷。
强心苷类成分多为无色结晶或无定形粉末,味苦,对黏膜有刺激性。可溶于水、丙酮及醇类等极性溶剂,略溶于醋酸乙酯、含醇三氯甲烷(2∶1或3∶1),几乎不溶于醚、苯、石油醚等非极性溶剂。它们在极性溶剂中的溶解性,随分子中糖数目增加而增加。苷元难溶于极性溶剂而易溶于三氯甲烷、醋酸乙酯中。强心苷的苷键可被酸、酶水解,分子中具有酯键结构的还能被碱水解。
1、ST12是德国标准(DIN1623),JIS的SPCC,美标的ASTM A1008 CS,宝钢企标的Q/BQB 403 DC01 。
2、冷轧钢是我们最常见和最常用的冷轧产品。其牌号一般可分为:ST12,ST13,ST14,ST15,ST16等;机械性能:其是最普通的,最基础的钢号,原则上(钢厂规定)只能折弯,成形,不允许冲压。
3、冷轧板带用途很广,如汽车制造、电气产品、机车车辆、航空、精密仪表、食品罐头等。
4、ST12成分:碳(C)≤010,锰(Mn)≤050,磷(P)≤0035,硫(S)≤0035,Alt a≥0020。
扩展资料:
st12 的其他含义:
(1)ST12是普通冷轧刚,ST13冲压级冷作刚,ST14是深拉伸级的
(2)ST12:表示为最普通的钢号,与q195、SPCC、DC01牌号材质基本相同
(3)ST12力学性能:屈服强度a MPa≤280;抗拉强度 MPa≤270~410;断后伸长率(L0=80mm,b=20mm)%≥28
- st12
- DC01冷板
- 空轧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