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径不同,所以发射药也不同!
比如:
俾斯麦”级战列舰采用的是 SK-C/34型381毫米炮。该炮与1934年开始设计,1939年研制成功并开始生产。单门火炮全重110700千克,全长1963米,身管为47倍口径(1786米),身管内刻有90条膛线,膛线深45毫米,宽776毫米。火炮药室容积为319升。发射最大膛压3200千克/平方厘米。SK-C/34型381毫米炮初速为820米/秒,有效射程36520米/30度仰角。穿甲弹和爆破弹长度为1672米,重800千克,发射药212千克。主炮最大射速约3发/分。 全舰载弹量840发,最大载弹960发。“俾斯麦”主炮有6层,高约17米。炮室甲板下面还有炮塔旋转机构、扬弹机构、供弹机构、供药机构等设备。每座主炮塔重约1100吨,水平旋回角300度(旋回角速度5度/秒),俯仰角-55~+30度(6度/秒)。火炮射击时后坐105米,炮弹装填角在+25度。
依阿华级的主炮
3座3联装MK7型406毫米主炮(射速每分钟2发,普通弹重1017公斤,穿甲弹重1226公斤,有效射程32公里,最大射程416公里,可载炮弹1220发,炮塔由300马力回旋电机带动,转速每秒钟4度)
衣阿华级主炮的炮弹。一颗1吨。发射药几百公斤就可以了,因为装药多了火炮受不了可能会炸膛!
“急救炮弹”头部是一个微电脑控制的声源寻找探测器,尾部有一个引力自控式降落伞,弹体由新型耐火、耐高温的合成陶瓷材料制成。该炮弹可用155毫米、152毫米或122毫米口径的火炮发射,最大射程为32公里。发射后,弹头中的微电脑声源寻找探测器开始工作,并随时根据被救治目标发出的规定声谱自动修正弹道。当到达目标上方100米处,降落伞自动打开,利用惯性落向要寻找的目标。弹头落地后不发生爆炸。弹壳自动分解为两半。所需药品自行弹出来,供抢救使用。
“急救炮弹”的抢救工作是在前后方密切配合下进行的。当深入敌后的作战人员遇到险情时,随队医生在无法救治的情况下,立即向后方救护中心呼救,迅速报告疾病或毒剂类型。救护中心接到呼救,在医疗专家的指挥下,迅速配备药品,规定被救目标必须发出的声谱,通知前方发射时间。当这一切完成后,只一会儿工夫,“急救炮弹”便会出现在被救目标上方。炮弹的降落伞自动打开,缓缓飘落到遇险人员面前,随队医生则可以立刻实施抢救了。
化学弹药是一种装填军用毒剂或军用除莠剂的弹药,主要有火箭和导弹战斗部、身管火炮和火箭炮的化学炮弹、化学航空炸弹、子母炸弹和各种化学容器、化学地雷、毒烟罐和化学手榴弹等,布洒器和喷粉器有时也属化学弹药。化学弹药的主要作用是利用常规弹药或核弹药将军用毒剂运送到目标,用爆炸、布洒和热蒸发等方法将军用毒剂分散于空中、地面或物体表面,使人员等有生力量染毒而丧失战斗能力。
炮弹头、比如说榴弹炮撞针部分就可以理解为炮弹头,除了触发爆炸撞针没什么作用,再安装到弹体前安全的,炮弹皮因该是指弹体爆炸后的弹片,另外弹片做刀未必就那么好,比如榴弹炮的弹片做刀还马马虎虎,如果是迫击炮的炮弹就未必了。
成分
合金钢、 也就是钨钢 、锰钢这些 、还有加入贫铀材料的、
没有。
帆船的炮弹由弹丸、弹药、引信、发射药、底火等组成。
炮弹是指口径在20mm以上,利用火炮发射,完成杀伤,爆破,侵彻及或其他战术目的作用的弹药。
国际上通用的发射药都大多为无烟火药:无烟火药可分为(单基,双基,三基),其主要成分为硝化棉,硝化棉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 (C6H7N3O11)n,又名纤维素硝酸酯,属硝酸酯类,呈白色或微**棉絮状,溶于丙酮。
枪械多用单基药。对于不同的枪械用弹有不同的要求。如:手枪多采用多孔速燃单基药。步枪为表面采用加光并钝化的单孔颗粒单基药。
子弹底火是由传火孔、发火砧及击发剂组成。其作用是击发时产生火焰,迅速而确实的点燃发射药。击发时,击发剂受击针与发火砧的冲击而发火,火焰通过传火孔点燃发射药。
使用原理
子弹弹头在被甲内装有经淬火的高碳钢心和燃烧剂,燃烧剂装在钢芯前面时,发火率高,但燃烧剂损失较多,燃烧力不强。燃烧剂填装在后面,弹头命中目标时靠后部铅盂惯性挤压发火,火焰损失较少。两种弹头在撞击松软目标时,均有可能不发火。
弹壳用以连接弹头、底火并盛装发射药,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弹头与弹壳的结合部涂有密封漆。底火装在弹壳底部的底火室内,其结合部也涂有防潮漆,以保证发射药长期储存和运输时不变质。
弹壳在射击时起密闭火药燃气的作用。发射药点燃后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使弹壳紧贴膛壁,以防止火药气体从枪管后端喷出直接烧蚀枪膛。此外当击针撞击底火时,弹壳还起着支撑作用,有些武器还靠弹壳传递开锁动力。
-子弹
早期的实心弹和霰弹互相配合,但后者射程太短,基本上等于大炮拼刺刀。
在没有解决制造工艺之前,开花弹射程受限,多用于短管臼炮,而且制造难度大。而实心弹多用于长管炮,在射程上有优势,威力也还能接受,制造容易,价格还便宜,所以一直都是主流。
不要小看实心弹!有时甚至比开花弹还可怕。
打个比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步兵都是密集队形,一个实心弹扔过去,就跟保龄球一样,打到的人可能比球瓶还多。而且高速度的铁球,即使是擦到身体边缘,也会造成严重伤害。
由于速度太快,弹丸几乎被人眼看不到,旁观者会错认为死伤者并不是被炮弹直接击中,而是被一股风吹垮。因此明清两代有“中了炮风”之说。
在这种情况下,一炮下去死个几十人都有可能。因此,步兵的大纵深密集方阵不得不被淘汰,改为单薄的扇形队列,这样才令实心弹对人员的杀伤力有所减弱。此后才轮到开花弹体现出价值。
说到大炮,必须提到的两个人。一个是东方的大明永乐皇帝朱棣,一个是欧洲的法兰西皇帝拿破仑。两个人都是创造性的发明了炮兵最初的战法!大明的红衣大炮,也叫“红夷大炮”。是16世纪从欧洲传过来的,据说是荷兰人做的“倒爷”。炮弹的弹芯是铁、铜、铅等材料制作成的实心弹丸。无论是大明面对后元旳残余骑兵势力还是辽东的建州部落。无论是拿破仑的用兵方式。在对待炮兵的用法上几乎出奇的一致。这大概是英雄所见略同吧!首先是炮兵轰,在面对大量的步兵或者骑兵的集团冲锋时,首先是利用炮兵射程远、威力大、吓死人的作用,先是一轮炮兵齐射。打出的实心弹丸可以快速击破敌军的进攻方队和防御阵型。比如,一发炮弹从天而降会把步兵吓个半死,赶紧躲到一边。如果是齐射,地方步兵的阵脚、阵型一下子就乱了。当然,如果能直接轰到对方指挥将领的附近,更有震慑作用。正是这样的,一次炮击能够把敌方的进攻阵型和作战部署打乱,紧接着骑兵发起冲锋。利用敌人重新组织战斗队形和作战部署的间隙。快速的对敌方作战队伍形成杀伤。紧随其后的是带有近距离作战兵器的轻装步兵。在骑兵一次冲锋之后快速补充上去。在敌人尚未形成反抗之前,有效的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所以相对来讲,最初的炮兵,他的炮弹是实心弹丸。同时它的威力并不大,主要是一个震慑的作用,扰乱敌人阵型,破坏敌人的战前部署。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