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长安谚语有所谓“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唐代宫廷妇女的艳装,往往在遥远的新疆,甘肃各地的石窟壁画或墓室俑塑人物中表现得更为显著。这里举出一件在新疆唐墓出土,现藏辽宁旅顺博物馆的女俑残段,造型显得特别优美。就其装扮说,无疑是当时中原地区,特别是长安京城宫廷贵族妇女最流行的样式。其颜面的花饰,似与古《木兰诗》中所描述的“对镜贴花黄”是很一致的。据考,这一俑像的出土地,是在新疆东部的吐鲁番附近,在唐代,仍是属于中原文化庇及的势力范围。我们从这件残俑头还可以取得唐代宫廷美妇人装扮的一个良好的标本。
《执镜之典》是执镜俑舞蹈的原创音乐,由作曲家陈武基和编曲家柏杨共同完成。
该曲以古风为主题,表现了古代秦人对生命、时间、历史的感慨与思考,与执镜俑类似,铭刻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印记。
:
1《执镜之典》具有浓郁的中国古风,那种悠远、深厚的气息渗透在每一个音符中,充满了历史感和文化底蕴。整首曲子的乐器使用非常丰富多样,既包括传统乐器如箫、琵琶、二胡等,也运用了现代乐器的元素。
2曲子由序曲、主题、变奏、回旋、尾声五个部分组成,通过层层推进和变化,展开了智慧与勇气、信念与爱情这一系列主题。值得一提的是,在音乐中融入了声音效果设计,通过模拟和数字处理技术制造了一系列独特的声效,如人声、马蹄声、雨声、钟声等,更加生动地再现了古代汉族文明。
3更重要的是,音乐和舞蹈的结合给观众带来了无与伦比的视听享受,它既震撼人心,也让人沉醉其中,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礼仪之道。执镜俑是中国古代士兵塑像的代表之一,它以手持巨大青铜鼎作为特征,被认为是古代军事文化的珍贵遗产。
4而执镜俑舞蹈则是对这种文化遗产的一次传承和创新,使之以音乐和舞蹈的形式重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有机结合,执镜俑舞蹈不仅榜样着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是我们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和传播的象征。
5《执镜之典》是中国本土原创的作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巧妙地结合起来,以崭新的视角展示了古代汉族文明的灿烂辉煌。随着文化的全球化趋势,希望更多的人们能够了解和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体验其博大精深的内涵。
主要是陶塑,也有一些瓷塑、泥塑、木雕和石雕。陶俑中,除一般陶质或施彩绘外,也有釉陶俑。特别是这一时期创制出一种三彩俑,器表施有黄、绿褐、蓝、黑等彩釉,胎色有红、白2种,其烧成温度较瓷器略低,以釉色绚烂多变而受人喜爱(见唐三彩)。隋至初唐的俑群中,人物形态的塑造处于由南北朝向盛唐的过渡阶段,还常常显露出北齐、北周时期形成的地方特征。镇墓武士俑仍继承着以前的按盾伫立的姿态;镇墓兽姿态呆板地蹲坐在地上;侍女长裙曳地,面容呆滞,缺乏生气。盛唐时期,俑群的塑造风格一变,人物形体趋向肥满丰腴,造型准确,姿态传神。镇墓武士改作天王状,全装甲胄,体态雄健,足踏小鬼,风仪威猛。镇墓兽也从蹲坐改为挺身直立状,伸臂,鬃毛飘张,狰狞可怖。女侍的形象最为传神,高髻长裙,面容丰腴,显示出唐代崇尚的杨玉环式的美感。造型比例准确,姿态颇为生动,轮廓曲线富于变化,代表了唐代人物圆雕的高度成就。至于动物雕塑,也极传神,特别是骏马和骆驼。骏马体态劲健,或伸颈嘶鸣,或缓辔徐行,或昂首伫立,神骏异常,加上马具华丽,釉色晶莹,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同时唐俑中还不乏造型生动而富有想像力的佳作,如体高达584厘米的驼背上,驮载着成组的乐队和正在翩翩起舞的舞蹈家。再如将威猛的狮子,塑成蹲坐在地上,以后肢搔颈的憨态,逗人喜爱。此外,也有的俑生动地显示了当时的生活习俗,如西安十里铺出土的三彩对镜梳妆俑、杨思□墓出土抱有成套兵器的武士石雕(见杨思□墓雕塑)、韦□墓出土的骑马击球俑、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庖厨操作泥俑和舞狮子、演杂技的泥俑,都极生动传神,从不同角度反映出那时社会生活的真实情景。还应指出,俑群制作的目的,并不是供人观赏的艺术雕塑,而是埋进坟墓的明器,因此它只能从一个侧面表现出唐代雕塑的成就。陕西礼泉县出土的唐代彩绘釉陶载物骆驼及牵驼俑。
《唐宫夜宴》只是《我们这十年》中上线的第一个单元故事。除了剧情魅力和制作美感,这个单元中亮相的演员,也是直接抓住观众眼球的看点。
白百何饰演的女编舞陈冉气质温婉,从容淡定,从始至终都有一种舞者的风范,在气质上就立住了人设。而在剧情发展的过程中,她饰演的角色更凸显了绝对的大局观。
在遇到首席撂挑子的练舞危机时,她镇静淡定,与浮躁的舞者对话时总有一种来自前辈的睿智。剧中的白百何,基本上没有情绪冲动的戏份,即便是面对难题,她说话时也是温吞的语速,把角色身上的沉淀感,演绎到了极致。
而白百何的出色其实一直在观众的预料当中,毕竟她在荧幕上的表演风格一直都以贴合人物角色,烟火气十足的真实感著称,能演好陈冉这个角色对她来说并不困难。
而除了白百何和张慧雯之外,《唐宫夜宴》这个单元里的很多女演员都做到了惊鸿一瞥。饰演林蓓蓓的万鹏,在镜头里美得惊心动魄,她仿佛就是为舞蹈和镜头卫生,哪怕穿着常规的训练服也能气质脱俗。
至于董思怡饰演的宝圆则是靠性格魅力圈粉,剧中的她一出场就是喜剧画风,充当着高压训练中开心果一般的角色,尤其是那段为了减肥眼馋别人吃着午饭,但她只能大口喝水的戏,简直不要太可爱了。
总的来说,《唐宫夜宴》是一个靠女性角色撑起看点的作品。而作为《我们这十年》里的第一个单元故事,它很好地展现了献礼剧的品质,同时也让观众对之后的单元充满了期待。
当然,《我们这十年》毕竟是一部单元献礼剧,第一个篇章的成功,并不能保障之后故事的水准。但可以肯定的是,这部剧在演员阵容上是下了血本。之后的篇章里,多得是比白百何、张慧雯还要出彩的演员。
昆明2023年的花朝节具体时间、地点、活动内容等信息都已经公布啦,届时会有很多汉服**姐小哥哥去参加,大家一起赏花、参加各种传统活动。接下来为大家带来2023昆明花朝节攻略。
活动信息主题:“百花争放共赴花朝”
时间:2023年3月18日(星期六)10:30——16:00
地点:金殿名胜区文物区和植物园区
活动方介绍第七届金殿花朝节将是疫情之后的高调重启与回归正式纳入:第43届盘龙江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
主办:盘龙区城市管理局、盘龙区文化和旅游局、盘龙区青云街道办事处
承办:昆明市金殿名胜区、盘龙区文化馆
协办:云南汉服文化研究协会
活动内容天女散花
凡入园,着中华传统服饰的游客,在繁花似锦的太和宫至铜殿游路上,各执鲜花一支入场(鲜花由主办方提供)
散花地点:太和宫山门时间:10:00-11:30
祈花愿仪式
地点:太和宫紫禁城时间:11:30-12:30
前来助阵的,着中华传统服饰的游客代表在紫禁城铜殿前列队,共祈花愿,祝百花齐放,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祈愿仪式将由甲士护卫。
《虢国夫人游春图》人物全复原表演
地点:太和宫紫禁城游仙馆下时间:14:30-16:00
觅云棠古典美学团队将选取宋代摹本《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的六位人物形象,进行完整复原,包括发型,发饰、妆容,服饰,体态,表情等,再现杨玉环三姊虢国夫人及眷从盛装春游的情形。
表演团队:觅云棠古典美学团队
由觅唐记古典妆造工作室,虞阳阁汉服摄影工作室以及汉衿阁古风摄影工作室组成。主力成员均为87版红楼梦妆造大师,有“天下第一梳”之美誉的杨树云先生的亲传弟子。谨承“以古为源,融古为己,化古为新”的师训,通过复原秦汉、魏晋、隋唐五代、宋明等朝代的画卷、壁画、陶俑等人物的妆束,敦煌莫高窟、法海寺、永乐宫等壁画人物妆束,以及创作类的山海经神兽拟人妆造系列致力于传承发扬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服饰、妆容首饰、礼乐、画卷书籍等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现华夏儿女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甲胄服饰展示与战斗对抗表演(演示兵器均为木质仿制)
地点:太和宫紫禁城时间:15:00-16:00
由云南铁骑卫甲胄联盟组织的男女甲士混编队伍为游客带来许花愿仪式护卫及甲胄服饰与战斗对抗表演,将充分体现传统服饰的阳刚之美与青年传统文化爱好者的英武之气。
表演团队:云南铁骑卫甲胄联盟
由云南省的甲胄爱好者们参加组建而成,保有甲胄50套,是目前云南省建制最大、装备最全、知识体系最专业的甲胄爱好者团体,团内有男子甲队和女子甲队,秉承宣传中国传统甲胄、普及中国古代军事历史、让男生更加英武正气、让女生更加英姿飒爽的目标进行活动,长期组织各种铠甲展示、历史复原、战阵重演、相关知识普及活动。
传统服饰赛美暨才艺比赛(舞蹈、乐器、书画等)
地点:太和宫紫禁城铜殿前
时间:13:00-14:30
着中华传统服饰游客可于比赛时刻到达比赛地点现场报名,自带表演曲目u盘及乐器等。凡表演者均能获赠礼物一份。
非遗体验(滇剧画脸、瓦猫制作工艺、传统刺绣工艺、荷包工艺、绒花工艺等)
地点:秋园(陈圆圆雕塑清池一侧)
时间:10:00-16:30
花朝游园
地点:紫禁城、老君殿时间:11:00-16:00
游客可免费参与其中任意项目。
传统文化集市
地点:太和宫紫薇园、铜文化走廊
时间:10:00-17:30
最近很火的中国风舞蹈有唐宫夜宴。凭借惟妙惟肖的唐装扮相以及幽默诙谐的舞蹈风格,河南卫视用全新的方式展现了一群憨态可掬的唐宫侍女赶着参加宴会的画面,很多网友都直呼爱了爱了,这支舞蹈也成为了众多观众“梦开始的地方”。
《唐宫夜宴》创作灵感来自1959年河南安阳张盛墓出土的隋代乐舞俑,一组13件,包括8件乐俑和5件舞俑。运用5G AR技术,将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现代科技和古典舞蹈巧妙结合,展现了唐东都洛阳上阳宫设宴宫女表演的情景,细节精致,文物考究,呈现出了更加震撼的视觉效果。
《唐宫夜宴》的介绍
《唐宫夜宴》共分5小段,其一是博物馆中的“定格”;其二是乐俑“活化”之后,在花园中穿行嬉戏;第三段是夜幕降临,少女们路遇一弯湖水,纷纷以水为镜敛起了妆容,有的忽然被触动了思乡之情,举起手中的笛子吹奏,有的在舒缓的音乐中恹恹欲睡;
但是紧接着,第四段是庄严的号角声响起,所有人立即整装列队步入殿堂,呈现出专业的一面,在夜宴上奉献了一场精妙的演出;最后一段,少女们逐渐背向观众,回到一开始的定格造型,重新化作“远去的历史”。
执镜俑舞蹈展示东坡学子的风范。
执镜人物形象主要出土于四川、重庆地区墓葬中,墓葬形制有崖墓和画像砖、石室墓,墓葬年代大都在东汉晚期,有的可能晚到蜀汉。
执镜人物包括三维立体图像,即陶“执镜俑”和二维图像,即“执镜人”画像砖。
唐代的俳优俑,一般与舞乐或唱乐俑颇相类似,所不同的是后者多数为女性,而俳优则多为男性扮演。这反映了形成于宋元时代的中国戏剧艺术,在唐代已处于萌芽阶段。
为了欣赏唐代杰出的俑塑艺术,这里举出了四件属于俳优一类的作品。这几件俑人的服饰装扮以至神态表情各不相同,这当然是由于扮演的角色内容来决定的。现在既难以指出每人所表演的具体内容,只有从雕塑艺术欣赏的角度,即从表现人物精神动态的造型手法上,来评价唐代俑塑所达到的水平。因为这种俑多为身高不过20到30厘米的小型塑作,实际仅是一种雕塑架上的速成稿。在塑人的过程中,雕塑作者当然是有具体的人物对象作为依据的。但它是一千二三百年以前的古代艺术匠师们的制作,可以设想,在这些俑人成型之前,不可能有人物速写以作为蓝本,因此,这些比例合度、形态自然并各有不同表情的雕塑速成稿的完成,从当时来说,是极其难能可贵的,这就更足以证明写实手法的优越成就了。
除上述四件俑塑以外,还有两件更为出色、但已流失国外的唐代俳优俑,其一头戴软帽,身着窄袖短袍,平举右臂,正在神情专注地说唱着惊动听众的故事,其颜面表情的深刻而富有吸引力,实足以与四川成都出土的东汉说书俑相媲美,而且这一俑人的颜面表情刻划,远比说书俑显得细微真实。
另一件满头卷发盛饰项链、臂钏。身着印度式装扮的舞蹈俑,其身份也应属于俳优一类。唐宫廷是喜尚中亚人的“胡装”、“胡服”并喜爱“胡乐”、“胡舞”的,这件奇装异服的俑人的出土,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旁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