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氦气通电时发出有色光,是可用于制造霓虹灯的气体,其化学式为:he(或ne、ar等).
(2)溶洞中钟乳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其化学式为:ca2co3.
(3)氢氧化钙是农业上可用于消毒杀菌的碱,其化学式为:ca(oh)2.
(4)可被人体直接吸收的糖是葡萄糖,其化学式为:c6h12o6.
(5)乙醇能溶解油污,是可用于除去衣服上油污的有机物,其化学式为:c2h5oh.
故答案为:(1)he(或ne、ar等);(2)ca2co3;(3)ca(oh)2;(4)c6h12o6;(5)c2h5oh.
溶洞的形成:是由于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经过长期和多次的重复,从而形成各种奇特壮观的溶洞。
溶洞是一种自然景观,一般都出现在山洞里面。现在称为一种旅游景观,深受人们的喜爱。那么溶洞是什么形成的呢?下面来给大家具体的介绍一下。
详细内容 01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
02溶有碳酸氢钙的水,当从溶洞顶滴到洞底时,由于水分、压强以及温度等因素的变化都会使二氧化碳溶解度减小而析出碳酸钙的沉淀。这些沉淀经过千百万年的积聚,渐渐形成了钟乳石、石笋等奇特而又美丽的地貌。
03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由此形成的地貌一般称为喀斯特地貌。
04当受热或压强突然减小时溶解的碳酸氢钙会分解重新变成碳酸钙沉淀。大自然经过长期和多次的重复上述反应。从而形成各种奇特壮观的溶洞。
05我们常见的洞穴是喀斯特洞穴,也称溶洞。喀斯特洞穴主要发育在碳酸盐岩中,碳酸盐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碳酸钙、镁。世界上出露的碳酸盐岩约占陆地面积的20%,主要集中分布在中美洲、环地中海和中国西南。中国的碳酸盐岩出露面积约为50万平方千米。
溶洞是可溶性岩石中因喀斯特作用所形成的地下空间,又称喀斯特地貌
溶洞就是由于水和二氧化碳的缓慢侵蚀而创造出来的杰作。溶有碳酸氢钙的水,当从溶洞顶滴到洞底时,由于水分的蒸发或压强减少,以及温度的变化都会使二氧化碳溶解度减小而析出碳酸钙的沉淀。
这些沉淀经过千百万年的积聚,渐渐形成了钟乳石、石笋等。如果溶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溶洞顶上滴落,随着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挥发,则析出的碳酸钙就会积聚成钟乳石、石幔、石花。洞顶的钟乳石与地面的石笋连接起来了,就会形成奇特的石柱。
扩展资料:
地貌特征
洞里宽的地方像广场,窄的地方像长廊,高的地方有30m高,整个洞平面上迂回曲折,垂向上可分出三层。雨季,整个洞内都有流水,成为地下河流在坡折处河水跌落,形成瀑布;旱季,局部地区有水,成地下湖泊,可能还有积水很深的潭,不妨称之为无底潭。
世界上最大的溶洞是北美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猛犸洞,位于肯塔基州境内,洞深64km,所有的岔洞连起来的总长度达250km。
参考资料:
1、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层是先决条件,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当这种水在地下深处有一定压力时,溶解更甚。石灰岩中的钙被水溶解带走,经过几十万年、百万年甚至上千万年的沉积钙化,石灰岩地表就会形成溶沟、溶槽,地下就会形成空洞。当这种含钙的水,在流动中失去压力,或成分发生变化,钙有一部分会以石灰岩的堆积物形态沉淀下来,由于免受自然外力的破坏,便形成了石钟乳、石笋、石柱等自然景观。由于这种地理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为喀斯特地形。
2、岩溶,顾名思义,就是岩石受到了水的溶解和侵蚀。自然界中的各种岩石,绝大多数是不可溶的,但也有少数能被水所溶解,如岩盐、石膏和黄土。石灰岩等碳酸盐岩,对于普通水来说几乎是不可溶的,但是当水中溶解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碳以后,就使其对石灰岩的溶解能力提高了几十倍。不过即使这样,石灰岩的溶解仍是十分微弱的,是肉眼所难于察觉的。但经历漫长的地质岁月以后,就可以水滴石穿,在石灰岩地区形成规模极其宏大的各种岩溶地形。如溶沟、溶槽、溶蚀漏斗、溶蚀湖、暗河、溶洞等。溶洞的形成不仅有溶蚀作用,还有沉积作用。在石灰岩地区,从地上流入地下的水大多已溶解有一定量的碳酸钙,但当其到达溶洞时由于环境中温度、压力的变化,会使水中含有的二氧化碳被释放出来。于是水对碳酸钙的溶解力降低,使本来溶解在水中的碳酸钙结晶析出。此外,滴落到溶洞中的水有时也会因蒸发而使在洞顶的碳酸钙晶体向下生长,便成为钟乳石;若滴在洞底再凝结出来,向上生长便形成石笋;钟乳石和石笋在生长中逐渐衔接成为一体,就是石柱。
3、当然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比如,由于滴水的石缝被析出的石钟乳所堵塞,或者由于地壳运动,使得地形、水流以及渗水的通道发生了变化,致使水的滴落方向、速度、水量也随之发生变化,结果,有些才生长到一半的石钟乳和石笋不再继续生长了,这样又在边上长出新的钟乳石和石笋这些变化后形成的钟乳石、石笋和石柱相互交错、叠接,便构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各种瑰异的景观。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岩層是先決條件,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時發生化學反應生碳酸氫成鈣[Ca(HCO3)2],後者可溶于水,當這種水在地下深處有一定壓力時,溶解更甚。灰岩中的鈣被水溶解帶走,經過幾十萬、百萬年甚至上千萬年的沉積鈣化,石灰岩地表就會形成溶溝、溶槽,地下就會形成空洞。當這種含鈣的水,在流動中失去壓力,或成份發生變化,鈣有一部分會以石灰岩的堆積物形態沉澱下來,由於免受自然外力的破壞,便形成了石鐘乳、石筍、石柱等自然景觀。 由於這種地理現象在南歐亞德利亞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區的這種地形籠統地稱之喀斯特地形。
喀斯特地貌是岩溶作用形成的,岩溶作用不仅包括溶蚀作用,还包括沉淀作用。
溶洞就是溶蚀作用形成的(石灰岩的主要矿物成分碳酸钙被以非常缓慢的速度溶解)
石钟乳是地下水中溶解的碳酸根离子与钙离子达到过饱和时沉淀结晶形成的,具体地来说是溶洞中顶部裂隙地下水渗出后沉淀的,长年累月地沉淀,就会逐渐长大,象个倒挂的钟。
地下河就是地下水在地下溶洞中汇集成自由水后,自然流动,如果水量大,就成地下河了。
边槽,就是地下河原来所在的高度。因为地下河在流动过程中也可能会溶解周围的石灰岩,形成河槽状的溶蚀微地貌。经过很长时间后,这条河流可能消失了,也可能继续向下溶蚀,也可能改变位置了,那么原来的溶蚀槽的痕迹就留在了溶洞侧壁,称为边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