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和载体,“产生和演进是人类活动的结果董广杰1999:14。”多样性的语言存在于多样性的文化之中,这种文化的差异,就可以通过语言,尤其是语言表征结构的不同,而得以体现。本文就是分别从语言的各个表征层面——词语、句法、篇章,对汉英语言的差异做出分析,从而探究隐藏于语言差异之中的中西文化的不同,进一步通过分析这一差异,以期为母语是汉语的英语学习者的语言把握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提供一点借鉴和参考。
一、汉英语言的差异
分属不同语系的汉英两种语言,其发生、发展、变化的环境与背景都是迥异的,在语言表征的各个层面,也自然会存在相当的差异。
1词汇的差异
1文字。 语言的口头表达形式先于文字产生,由于这一表达方式的瞬时性,使得其表达资讯无法保留,人类又为语言赋予了具体的形式化表达,于是文字产生。汉字造字的特点是表形表音表义,汉字的象形文字是二维的,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平面介质的维度。汉语中的意义是从单个文字,再向词汇、句子直至篇章扩充套件的。相比之下,英语作为字母文字,单词是一维的,26个字母拆开没有任何意义,一个单词只能从开头到结尾将所有的字母读一遍才能知道整个单词的意思。字母文字也有些词也采用类似的构词方法,比如字尾字首的使用,但总体来说,英语表达一个新事物,更趋向于造一个全新的词,而不是使用音形义的组合。
2词汇。 汉英语言词汇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应用方面。抽象名词的使用,在英语中比在汉语中要经常得多,其数量也较多。英语中表示动作或特征的名词,即名词化的动词和形容词不计其数,如conceptualization、modification,wisdom等,这样形成的抽象化名词,在英语中的应用极为广泛,甚至在英语中,抽象名词的使用,成为比较正式和规范的文章行文的一个特征。而这种情况在汉语中要少见得多。汉语中的抽象名词,在形式上往往与形容词动词等没有区别,更多的是一种理解上的不同,这依赖于语境和交流者的表达意图。如“正确”这个词,在“他是正确的”和“正确是相对的”这两个表达中,分别是形容词和抽象名词两种词性,没有英语中“correct”和形容词名词化的“correctness”这样的区分。而这种词汇层面的差异,一定程度上也与汉英两种语言的句法结构有关。
2句法结构的差异
汉英两种语言,在句法上也存在很大差异。
1静态与动态。 英语是一种静态性语言结构,动作意义常由同源名词这一点在词汇差异部分也有提及或其他词类来表达,而汉语则有动态表达偏向,动作意义就直接用动词表达,所以动词使用频率较高。英语趋向于少用动词,而汉语则正好相反。其原因是英语动词的造句功能比汉语小得多。英语的动词受到严格的主谓关系限制,一个主谓关系中,只能有一个主动词,这种对动词的限制直接导致了动词名词化,即变动为静,既保留了动词的意义,又可以使句子精练、严密、客观。所以在英译汉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需要变静为动的情况。如:I am afraid I can’t teach you swimming I think my little brother is a better teacher than I译为:恐怕我教不了你游泳,我想我弟弟比我教得好。这个例子中的teacher如果直译为老师,对原文的意思和汉语的习惯都不适应,所以转译为动词,其结果就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了。
2树形与竹形。 英语拥有很多形态变化用以表达各种语法关系,而且还有十六种时态变化,加之各类连线词及从句,所以句子结构错综复杂。英语句子的核心框架是主、谓、宾结构,所有句子都依此基础结构为基点向外延伸扩充套件,并不断附以各种次要结构,构成一种葡萄树状结构,即在短短的主干上接挂著丰硕的葡萄。而汉语无形态变化,所以只有靠语序和虚词来表示各种语法关系,动作的先后顺利与语序对称,即先发生先被表达,后发生后被提及,形成了一种线性横向排列式的结构,某一意义或意群的叙述靠一系列的线性句法单位层层推进,逐步展开。这就像竹竿一样,资讯内容是节节相通而延续下去。
3形合和意合。 英语是形态语言,词语和句子的结构关系和思想表达,是通过语言形态变化和语言的形式手段来实现。句子成分之间必须要由连词、介词或关系词相连线,语言间逻辑性较强,强调各成分间的从属、平行、修饰及对比关系,是一种重形合的结构。而汉语则以思维直接外化于语言的方式表达思想,是一种间接表达,所以是非形态语言,词和句是靠本身语义的贯通及对语境的依赖来体现其逻辑关系,成分间的辅助词也比较少,各部分间的所属关系也不会刻意体现,语义搭配的合理性决定其语义资讯的准确性,是重意合的结构。“汉语是意和parataxis语言,结构松弛,形散而神聚,用词简洁……英语是形和hypotaxis语言,结构严谨。”马秉义,2006
3汉英语言篇章结构差异
1角度与篇章铺陈的思维。 汉英语言在行文中阐述观点时的人称用法是不同的。在杂文,评论中,英汉文章都用第一人称,但汉语文章则大多用第一人称复数,即“我们”,英语文章中这样的用法明显少于同题材的汉语文章。而在篇章论述时的思路铺陈方面,英语是直线型;而汉语则属螺旋型。所谓直线型linear,即段落呈直线型展开,先有主题句,后接自然衔接的例证句,而后收尾;或与此相反,先有例证句,最后以主题句收尾,其间不附加任何与主题无关的内容。所谓螺旋型spiral是指作者不直接论证段落主题,而是在主题外围论述,从各种间接角度来说明问题。另外,英语是主语显著的语言,它突出的是主语;除省略句外,每个句子都必须有主语。而汉语则是主题显著的语言,它突出的是主题而非主语。汉语篇章中某些句子的主语有的可以省略,有的必须省略,否则理解起来就会比较别扭。
2汉英语篇的衔接差异。 就句包括完整句与分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而言,英语与汉语所用的方法与手段也有所不同。就像上面讨论的,英语语法比较严密,是重形合的语言。这一点体现在篇章中,就是各个句子、语段或段落通常由一定的功能词,如and,but,if,as,therefore,when,however和某些特定短语、分句等相连线起来。这些功能词表示不同的功能或意念,如因果、比较、转折、让步、条件等等。在主从复合句中,各分句主次分明,从属分句须由主从连线词引导。在并列句中,并列的分句则用并列连线词或分号、逗号相连。而重意合的汉语,一些句子或分句有时不分主从关系,而只是并列在一起,通过意义连线起来,功能词或连线短语用得较少,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往往都会有这样的现象。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
中西语言表征不同体现中西文化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冠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邓炎昌1989:159。”因此,研究文化的差异,从语言表征的不同入手,或许不是惟一的手段,但一定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通过中英两种语言,能看到以下中西文化的不同。
1词汇
词汇应当是语言各要素中与文化关系最为紧密的一项,民族的性格和思维特点,可以由这个民族所使用文字的特点体现。中华民族的思维特征,包括重整体,重综合,重含蓄等。董广杰1999:15这一点正好被完美地反映在中国人的文字形态上。中国汉字,正如中国建筑一样,讲究平衡对称的美感,布局均匀,格调圆满,每个字都体现出和谐之美,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思维特点。我们再把目光投入西方。重视自我,是西方文化和西方民族意识中很重要的一点,可以说,西方是个人主义的社会,这样的社会,自然孕育出个人主义的文化,其强调的是吾生而独立,生而自由,生而平等,生而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生而具有存在的价值。这一切反映在英语语言中,就表现在英语字母没有意义,只有大写的“I”有意义。每个字母都是存立独在的个体,只有经过不同方式的组合成单词,才会具有意义。
2思维
中国人的综合分析思维,注重直觉和具体思维、重悟性、重整体,因而形成一种强调意流的思维定势,而这种思维,却相对忽视了对逻辑的形式论证考量。反观西方,其重逻辑思维、重理性和抽象思维的定势,则比较强调以实证为基础的形式论证和社会规约,因而形成一种理性思维定势。这一切反映在语言表达上,则如上面讨论过的,汉语喜欢用动词,形容词等具体性的词,而英语倾向于用抽象名词表达同样的内容。在句法和篇章上,汉语文章主要靠意合方法衔接,强调归纳,所以“得意而妄言”,“言有尽而意无穷”等思想,一直是中国文人墨客所崇尚的写作理念,故而也同样成为中国人表述思想的风格。而英语靠形合的手段衔接,演绎推理的思维在篇章上也展现无遗。
3重个体与重群体的差异
中国传统哲学以人为中心。不论是孔子的“天地之性,人为贵”还是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都强调人的首要性。中国人受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万物相生相克,有机联络。自古以来,汉民族就把自然与人看成是一个和谐而有机的整体,即所谓的“天人合一”。群体文化,是中国的人文精神的一贯主张,这一主张,自然引发了对集体观念,和社会人格的推崇,而反对个体人格及个人主义。含蓄,往往体现在中国人的说话与文章之中,经常是从很远的相关外围问题入手,先做充分的铺垫,之后才进入主题,这样才觉得够谦虚,够儒雅,不唐突、有余地。人的主体意识和重要性,在中国人的意识中是相当强的,而讲英语的西方民族从最初就把自然界置于与人对立的位置,使自然界成为被人所改造、征服的物件,西方思想中,人生来就是要认识自然、统治自然的,人是主宰世界的万物灵长。个人价值由可独立于群体的自我而体现,个人价值被置于整体之上。他们更加重视客体意识,思维的目标往往指向外界,探求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另外,在中国,古代社会强调的是国家、皇权的权威;现代社会强调的是集体主义和集体的力量。而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意见一直是被弱化的。这种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是汉语喜欢用人的词做主语,而英语则趋向于用非生物的词做主语。在语篇结构中,叙述视角喜欢用第一人称复数。
三、结语
通过以上对汉英两种语言在词、句、篇各个层面表征差异的分析,及由此进一步的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浅析,不难看出,文化的差异,可以从其载体与构成的语言的差异进行探究,而语言的不同,又可以从文化中找到证据与根源。将这一点运用到外国语言的学习中,通过对脱胎与本族文化的母语,和衍生于异族文化的外国语,二者之间的不断地对比、比较进行语言学习,可以想见,在学习效果上必定是事半功倍的。所以,作为外语学习者,对外语所在文化的了解与把握,同样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方面,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样是评判跨语言交际能力一个重要标准。
作为标定的基准物质的条件应有以下几个:
1、标定基准物质化学性质稳定,不与氧气,二氧化碳等空气中的物质反应。
2、基准物与被标定物质反应需要有确定的摩尔比,也就是说按照化学方程式可以完全反应。
3、基准物最好还具有较大的相对分子质量,这是为了在分析天平上称量时减少相对误差。
用于直接配制标准溶液或标定滴定分析中操作溶液浓度的物质。 基准物质的定义越来越准确,分类明确,在许多领域有着重要的作用。
扩展资料:
基准物质应该符合以下要求:
1、组成与它的化学式严格相符。若含结晶水,其结晶水的含量也应该与化学式相符合。
2、纯度足够高,主成分含量在999%以上,且所含杂质不影响滴定反应的准确度。
3、性质稳定,例如,不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二氧化碳以及不易被空气中的氧所氧化。
4、参加反应时,按反应式定量地进行,不发生副反应。
5、最好有较大的摩尔质量,在配制标准溶液时可以称取较多的量,以减少称量的相对误差。
标准物质是特性量值准确、均匀性和稳定性良好的计量标准,具有在时间上保持特性量值,在空间上传递量值的功能。通过使用标准物质,可以使实际测量结果获得量值溯源性。
在生产过程中,从工业原料的检验、工艺流程的控制、产品质量的评价、新产品的试制到三废的处理和利用等都需要各种相应的标准物质保证其结果的可靠性,使生产过程处于良好的质量控制状态,有效地提高产品质量。
——基准物质
现代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每天都有科学家提出新颖观点,不断推翻重构着我们以前想当然的认知,关于人类起源就是这观点中争论最激烈探讨之一。因为科学探查手段越来越丰富,我们现在可以借助电子仪器去辨别千百万年前物质成分,从而论证其组成元素和产生模式,人类演变自然成为"人"最感兴趣的课题之一。
生物课上我们学习过进化论学说,达尔文认为人类都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经过几十万年的演化变成了"智人",又经过优胜劣汰、社会制度演变而逐渐进化至今。可如今有人提出了疑问和质疑,人类真的是由猿猴进化而来吗?猿猴又是从何而来?这时候加拿大科学家出了一篇论文,其中大胆猜测到:人类从鱼演变而来。
从海底走向陆地
这种论断听起来有些玄幻,把现代人放进水里不出10分钟就能淹死,人怎么会从鱼进化而来,而根据进化理论来看未尝不可。地球最早的生命形式是单细胞生物,也就是细菌类,后来经过16亿年的演化出现多细胞生物——红藻,而地球早期生物都是在海洋中生存,最原始的鱼类出现在5亿年前寒武纪时期,而后鱼类进化出各类不同科目。
鱼类向脊椎动物进化的显著特征就是出现颌骨,也就是人类嘴巴张合的骨头,这样能够出现咬合力适应陆地生存。之前的鱼类进食都是吸食方式,把微小生物通过吸力纳入腹中。就这样生存了许多年,鱼类朝着4个方向走去,其中就有硬骨鱼,硬骨鱼中又包含一个亚科——肉鳍类,这个硬骨鱼就是哺乳类动物的祖先。
但到了泥盆纪时期,地球进入干旱阶段,原本水源丰富的地方变得干涸起来;海洋中也进化出了许多大型食肉鱼类,很多肉鳍类鱼开始被迫转向陆地求生,而在陆地不能靠游泳,所以身上的鳍开始率先进化,长出了关节和"手指",结构变得复杂起来,鱼鳔慢慢演化成了腔内肺器。这些新进化出的肢体能帮助肉鳍鱼类在陆地上做短暂停留,在随后的几亿年里,肉鳍类的肋骨也开始变得宽大起来,以便支撑身体重量、便于行走,越来越多的肉鳍鱼开始走向陆地。
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向哺乳类动物进化,可是同一时期伴生的还有恐龙这种超强地球生物,普通哺乳动物根本无法在他们面前生存,尽量把自己体型进化的小一些躲避杀伤,才因此在恐龙制霸地球将近2亿年的时间里活了下来。
适者生存的进化历程
随着时间推移,肉鳍类开始能在陆地上长时间行走停留,恐龙于6500万年前灭绝,捕食场所更换到了陆地,从此便有了海洋生物之外的陆地生物。
长时间的鱼鳍攀爬使其四肢粗壮起来,就像人类的手臂一样,身上鱼的特征开始慢慢褪去,开始向脊椎动物方向走去,逐渐适应陆上生活,向大中型四肢类爬行动物演变。进化方向自然各有不同,其中一部分向早期猿类——南方古猿方向进化,那时大概在3800万年前,大多出现在非洲大陆的东侧与南侧。
南方古猿产生后也向着各个方向进化,到距今3-5万年前出现了晚期智人,跟我们的差别就不是很大了,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捕食方式。但由于种种因素,南方古猿开枝散叶,向红海海峡、进入亚欧大陆、到达印度又跑到中国,这也是现在流行的"非洲起源说",且先不要管他真假。其实这其中省去了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进化过程,但猿类产生大致如此,这样描述简单易懂。
世界现存的四肢鱼类
到现在世界上还存在着带有肢体的鱼类,其中广为人知的就是"蝾螈",它属于两栖类动物,不仅可以在水中生存,陆地上也能呼吸生活;另一种是泰国一种"穴居鱼",长的和蝾螈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它也能够在陆地上行走,长着带有小爪子的四肢,力度甚至能帮助它攀爬瀑布。
这不由得让人怀疑,原始陆生动物和脊椎动物到底和鱼类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是否人类祖先真的来自于鱼类。单看鱼到人的进化大致方向:鱼、肉鳍类、哺乳类,而肉鳍类和哺乳类之间的进化必然少不了"蝾螈"这种生物的存在,不然无法行走、觅食,根本不能生存,所以鱼类进化说也是能站得住脚的。
神话传说中的鱼类祖先
关于人类起源上,不仅有近现代的科学解释,古时候没有这些科学思想,人们便认为是神创造了人,像中华民族的"女娲造人"说,认为人类是女娲娘娘用泥土捏出来的。虽然听着就知道不是真的,但倒是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这样的神话故事不仅中国有,欧洲国家也有,他们认为是亚当夏娃创造了人类,亚当取肋骨造夏娃,两人结为夫妻产生后代,现在全人类都是亚当夏娃后代。
而这些神话里真正和鱼相关的还真有一个——美人鱼,甚至美国科学家认为美人鱼是真实存在的。在《加勒比海盗》和《哈利波特火焰杯》**中都有展示,这种天马行空的想法并非没有依据,美国科学家认为猿类在超远古时代曾有一支回到了海洋中生存,为重新适应海洋生活进化出了鱼鳃和鱼身,而之所以上半身没有变化。
是因为双手这种器官在陆地和海洋里都很好用,本着优胜劣汰的原则而在进化中得以保留。甚至现在还有许多猎奇照片中出现了美人鱼,长的极为恐怖,不过也印证了美人鱼和人类之间很可能是存在现实关系的。它极有可能是猿类"返祖现象"。
关于人类起源一直众说纷纭,我们不反对猿类进化说,因为人和猿的确像是同一种动物;但追根溯源去找世界生物起源,从单细胞生物扒到海洋生命形式,所有动物几乎都是从水中演化而来,人也不可能例外,这个进化观点你赞同吗?
1普洱茶的古六大茶山和新茶山均是沿澜沧江而列。
2寄生于古茶树上的“螃蟹脚”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3“普洱”一词源于当地哈尼族语,“普”为寨,“洱”为水湾,普洱即水湾寨的意思。
4“冬喝普洱,夏喝龙井”成为皇族时尚。
5山高雾多出好茶
6茶园茶是我国茶业界公认的好茶种,茶叶中内含物浓度高,目前以勐海大叶茶,景谷大白茶,云抗10号等作为主要推广种植的普洱茶种,一般采取灌木茶园生产管理。
7江北六大茶山:易武、倚邦、攸乐、曼撒、曼砖和革登。
8江南六大茶山:南糯、勐宋、勐海、景迈、南峤和巴达。
9螃蟹脚是景迈古茶山所独有的,因此,有品饮者就以此来辨别某茶是否为景迈山茶。
10南糯茶山优质茶叶的经典之作——南糯白毫
11勐海茶以黑色为最佳。
12勐海茶厂著名的茶品要数40—60年代的红绿印圆茶,70年代的七子饼茶和80年代末期以来的“大益”牌普洱茶。
13七子饼茶是勐海茶厂在1976年生产的又一著名茶品。七子饼茶,每饼357克,七饼为一筒。
14乔木茶是指用乔木型的茶树芽茶作为茶菁的茶,这种茶叶片较大。
15灌木茶是指用灌木型的茶树芽茶作为茶菁的茶,这类茶的叶片较小。
16干仓普洱:指存放于通风、干燥及清洁的仓库,使茶叶自然发酵,其自然陈化的最佳时期为10~20年。
17湿仓普洱:通常放置于较潮湿的地方,如地下室、地窖等,以加快其发酵速度。
18湿仓普洱陈化速度虽较干仓普洱快,但容易产生霉变,对人体健康不利,所以我们不主张销售及饮用湿仓普洱。
19普洱沱茶以下关沱茶最为著名。
20在近代,生产砖茶最著名的茶庄是周文卿的可以兴茶庄。
21在清明与谷雨之间即3月末到4月初,采摘本年度第一拨新茶,因为此时所采的都是极细的毛尖,所以又称此种茶为“春尖”。春尖是茶青中的上上品。
22在4月以后,采摘的茶青因其茶叶色泽黑润,质重而涩味浓厚,故而又称之为“黑条”,黑条是制造七子饼茶和砖茶的主要原料。
23在黑条之后,于芒种至大暑期间采摘的茶菁是二水茶,二水茶叶色黄黑相间,叶大质粗。
24二水茶之后采摘的是粗条,粗条品质低下,叶老色黄,但可用来制作专销往西藏的紧茶茶心。
25在白露和霜降之间采摘的是白毛嫩茶,这是茶树再次生发的白毛嫩茶,其时正是谷子、禾苗的扬花时期,所以又叫谷花茶或谷花尖。谷花茶的品质上乘,仅略次于春尖,但叶色则比春尖更为光滑鲜亮,不易变黑。通常用来做七子饼的饼面。
26茶质表现在茶叶的外形和内质上。茶的外形可从条索、色泽、净度等方面来看;茶的内质主要表现在茶汤上,一般从茶汤的香气、色泽、滋味及叶底等几个方面来看。
27一般来说,新制生普可以存放10年左右;而已发酵过的“熟茶”存放2~3年就能提升到较好的品质风味了。
28“茶性*”——茶具有很强的吸附性。 因此,在贮藏的时候,必须使普洱茶远离香皂、蚊香、樟脑球、花露水及空气清新剂等刺激物,并且也应远离厨房、卫生间和神龛等地。通风应顺畅,但是如果该地风力过大过强,则会将茶气吹走,剥夺了茶味,饮用时会觉得单薄无味。 相反,如果把茶品放在相对密封的环境中,通风受阻,时间长久会导致茶叶发生变质,这更不是我们所期待的。
29 贮藏普洱茶应避免日光照射,同时也应注意避免被雨淋等事项。很多成年品饮普洱茶的茶客们都选用陶缸,因为陶缸透气性较好且防异味窜入,并且内中 的温度稳定,湿度适中,很方便贮存。同时,贮藏普洱茶忌用玻璃缸、塑料桶或金属容器。因为它们不是透气性差,就是内中有异味。如果贮藏的生普洱茶叶由绿色转变为黑色、黑色转变为红色,芽茶由白色转化为褐色或者熟普由黑变为红褐色,同时,茶的表面油光润泽,此时的茶最好喝。
30对于生普来说,应将盖子盖上;对于熟普来说,不要用盖子盖,要用棉布或宣纸把口封起来,让茶叶透气并保持在最佳状态,这就是紧压茶的贮藏方法。
31第一种是“陶缸堆陈法”:取一广口陶缸,将老茶、新茶掺杂置入缸内,有包装者最好退除,以利陈化;缸口则以木板、棉布覆盖,使其通风、不落尘、不进异物即可。陶缸堆陈法的概念是模拟一个微形茶仓,安排一个适合茶菌生长的环境,让老茶的茶菌顺利繁衍到新茶上,且让新茶的茶气刺激老茶,从而达到新旧并陈、以熟催生、阴阳互补的效果。
32如果您贮藏的是即将饮用的茶品,可采用第二种——“茶气调和法”:将茶饼整片拆为散茶,置入半斤、一斤装的陶罐中(勿选不透气的金属罐),静置半月后即可取用。这是因为一般的茶饼往往外围松透,而内中紧实,中央部位发酵陈化要比周围的迟缓。采用这种“茶气调和法”,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在内外互补中使之均齐。这样一来,陈化速度就加快,陈化期就减短了。
33茶多酚也叫单宁酸,大叶种普洱茶中含的单宁酸远高于其他小叶种的茶。
34事实上,那种口感强烈的阳刚性普洱茶和那种口感温顺的阴柔性普洱茶的重要区别就在于前者茶多酚的含量远高于后者。
35普洱茶的陈化时间越长,茶多酚和咖啡碱就越来越少,茶中的苦涩味就越来越轻;相反,可溶性糖的浓度就越来越大,普洱茶的醇和、爽滑、回甘的特质就越来越显著。
36氨基酸在新茶中的含量最高。在贮藏过程中,氨基酸的转化对茶质而言,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
37普洱茶水浸出物的含量是随着年代的增加而增加的。陈年普洱茶的水浸出物明显高于其他普洱茶。分析研究不同年代的普洱茶,年代越长,水浸出物的含量越高。
38茶叶中的儿茶素类物质和茶黄素、茶红素等茶色素都具有生理活性,前者在绿茶中含量较高,而后者在红茶中的含量较高,但在普洱茶中,它们的含量都已大幅度下降。
39目前的许多研究认为,普洱茶具有降低血脂与胆固醇、抗动脉硬化、抗氧化作用、减肥、抑菌、助消化、暖胃、生津、止渴、醒酒、解毒等多种功效。
40食饮同宗,药食同源
41茶内的茶多酚能明显地抑制体内血脂的主要成分如胆固醇、三酰甘油含量的上升,并且能促进脂类化合物的排解。
42普洱茶中茶多酚含量又远远高于一般的小叶种茶,所以更能降脂,这也就是古人说的“刮油通泄”,这也是近年来人们为什么会热捧普洱茶的原因所在。
43茶多酚还有利于防止动脉硬化,因为它能有效抑制动脉内壁上的胆固醇沉积,抑制动脉平滑肌的增生,改善毛细血管壁的弹性。
44普洱茶要趁热喝,不能喝冷的。
45喝热茶则和于身;如果是冷茶,不仅不化痰,反而会聚痰;空腹喝茶可泻火,但却令脾胃生寒,对之无益。
46含梗多,茶质较差;如果含梗较少,则表明茶的净度较高,茶质一般不错。
47如果新制茶品贮藏较好,它的颜色一般会随着茶品的后续陈化而越来越深,但不会呈现出很黑的颜色,一般是红褐色。
48经过陈化的紧压茶,因长期与空气接触而氧化,茶饼会显得疏松些。
49开汤品评应依据这样一个顺序:先揭盖闻香,再看汤色,再品滋味,最后将叶底倒在叶底盘上,观看叶底。
50樟香、荷香、兰香和枣香。
51普洱茶中的涩味,来自茶中的单宁酸,新制生普的涩感比一般茶更强烈、更厉口、更麻。
52当生普熟化后,在熟化过程中,咖啡碱和单宁酸的含量下降,苦涩感大大地减少,此时的茶叶就呈现出醇和、爽滑和回甘的味道。
53新制的熟普洱茶,没有醇和爽滑且回甘的味道,并且也没有苦涩味,这是因为它虽然经历了渥堆工序而苦涩味大减,由于它的贮藏时间短,熟普的特性特质还尚未形成的缘故。所以新制熟普口感很顺,但细细品尝,觉得回味差。就展开度来说,冲泡后如果茶叶形体完整且逐渐展开。这表明生产者对原料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加工,并且加工技术良好。这类茶的品质一般不会太差。如果茶叶不展开或经多次冲泡仍展开很小,表明该茶的制作工艺很差,其茶质可想而知了。
54就其嫩度来说,如果叶底含芽多、叶子柔软、肥嫩、有弹性,表明叶底的嫩度较好;反之,叶底没有芽毫、叶张较粗大、叶底硬且无弹性,就表明嫩度较差。
55就色泽来看,色泽好的茶叶,其叶底呈红褐色,并且色泽均匀一致;相反,如果色泽花杂不均,或发黑,或碳化等,就表明这类茶茶质较差。
56就匀度来看,如果匀度一致,说明为精选原料;如果茶叶零碎不齐、大小不一,并时有腐泥状的茶叶,就表明生产工艺差,在渥堆处理时,堆温过高致使茶青灼烂,这类茶的品质不会太好。
57不过,叶底品评对于内质品评来说是次要的,可以作为其他几项的参考。
58可将自来水注入洁净的容器,使其静置过夜,使氯气挥发散失。煮水时适当延长沸腾的时间,也可收到同样效果。
59冲泡普洱茶首选宜兴紫砂壶。
60“留根”就是经“洗茶”后从始至终将泡开的茶汤留在茶壶里一部分,不把茶汤倒干。一般采取“留四出六”或“留半出半”。每次出茶后再以开水添满茶壶,直到最后茶味变淡。
61“闷泡”是指时间相对较长,节奏讲究一个“慢”字。“留根”和“闷泡”道出了云南普洱茶的茶性。
62中壶“功夫茶”泡法:就是现冲现饮,每次倒干,不留茶根。对于部分重发酵茶,采取快冲倒干法便于避免茶汤发黑。
63盖碗杯冲泡法,此法有利于提高冲泡温度,提高茶叶的香气,比较适宜于冲泡粗老普洱茶。
64用料较粗的饼砖茶、紧茶和陈茶等适宜沸水冲泡;用料较嫩的高档芽茶(如较新的宫廷普洱)、高档青饼适宜适当降温冲泡。避免高温将细嫩茶烫熟成为“菜茶”。
65一般情况下,普洱茶最好在睡前喝,而在睡前喝普洱茶,一定记住要用冲泡而不是浸泡的方法。
66而用浸泡法所泡之茶却正好相反,会让你提神醒脑,更加清醒。
67酒以火为精神,其烈也必伤身;茶以水为性情,其淡也实养心。
当然,这是个笑话了。只不过,这说明了心理学还是争议很多,或者处在成熟阶段的科学。
心理学是基于实验的科学(弗洛伊德那套事后分析的玩法不是主流)心理学有两项主要的研究方法,一是客观的统计归纳,二是主观的演绎诠释,这些方法算得上是科学吗?所谓科学,从某些方面看,不也是研究者的主观诠释?
本书《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详细介绍了10个影响深远、广为人知的心理学实验,比较客观的介绍了一些细节和褒贬的观点,建议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同学仔细拜读。在本文中,先介绍其中6个对我而言印象比较深刻的给大家:
斯金纳是美国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动物实验不仅广为人知和抨击,也让世人见识到“报酬”(rewards)与“强化”(reinforcements)对于塑造行为的重大影响,同时奠定了他在心理学界的领导地位。
斯金纳在实验中设计出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实验装置——“斯金纳箱”,巧妙地安排食物、控制杆等刺激,使老鼠受到情境暗示,进而出现我们原本认为是自主自发的反应。斯金纳因而认为,人类向来珍视的“自由意志”其实并不存在。他主张通过正强化作用来训练人类或动物完成指定的任务,即所谓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他毕生致力于钻研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务求其周延完备。
他把女儿养在箱子里的实验,虽然没有人知道小女孩的名字,但他们却信誓旦旦地说,女孩因父亲的实验而身心受创,后来她在旅馆房间以手枪和绳索结束了生命,细节就不清楚了。我们知道,女孩名叫德博拉(Deborah),斯金纳想训练她,所以把她关在箱子里整整两年。在这个狭窄的方形空间里,装设有响铃、食物托盘及各式机关,斯金纳还会适时地给予惩罚与奖赏。他站在网架后观察女孩的进步。女孩长大后饱受精神疾病的折磨,31岁那年,她向法庭控告父亲虐待,但败诉了,最后她在蒙大拿州比灵斯市一家保龄球馆举枪自尽。枪声响起,似乎宣告行为主义的全盛时代就此结束,此后的批评质疑始终未见消退。
但之后却又收到斯金纳之女德博拉的相关资料。有人收到一张棕发中年妇女的照片,图释写着:“我是德博拉,谣传说我已经自杀身亡,其实我还活着。斯金纳的箱子并不像你们所看到的那样,我父亲也不是你们所想的那样,他是位聪明的心理学家,也是位慈爱的父亲。我只想破除那些不实的传说。
20世纪后期,临床学家也依据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有系统地使用脱敏法(desensitization)、满灌法(flooding)等技术,治疗恐惧症与焦虑症患者。这些行为疗法目前仍广为应用且效果显著。比如说年轻父母争论的抱孩子的问题,一对父母的谈话:
我说:“也许该让斯金纳来改变她。”他说:“你说什么?”“我们该用斯金纳的理论来改掉她的坏习惯。每次我们过去抱她,她就得到了斯金纳所说的正强化。要消除她这种行为,我们先要减少抱她的次数,到最后,完全不理她。”我们循序渐进,逐渐减少强化,且严格执行。例如,第一次哭,我们抱她三分钟,第二次哭,只抱两分钟。
我们决定要让斯金纳来改变她,因为我们需要休息。一开始这样做很残忍。听她哭喊:“妈妈,妈妈!爸爸!”看着它伸出柔嫩的双臂,我们却将她放回婴儿床。我们还是这样做了,结果宛如魔术一样,或者说是科学吧!不到5天,小朋友就像训练有素的嗜睡症患者,一把她放回婴儿床,脸一碰到床单,她就熟睡10个小时,我们终于可以夜夜安眠了。
我们当中,61%~65%的人会遵照权威下达的指令行事,纵使这样做可能危及他人性命,我们也会照做不误。米尔格拉姆先后在耶鲁大学与邻近的布里奇波特市做过同样的实验,结果差不多。世界各地后续的相关研究也都证实这不是无稽之谈。
“我喜欢我的工作、我的家庭,我有三个小孩……我喜欢在院子里种花,还开辟了一块地种菜,因为我喜欢新鲜蔬果。”这是米尔格拉姆请被试做的自我描述,这两位被试完全听从了主试的指令,对华勒斯施以了最高电压的电击。新鲜蔬果、美丽花朵,实在难以想像。当时米尔格拉姆是耶鲁大学的助理教授,实验前曾做过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多位知名的精神病学家、耶鲁大学学生、纽黑文地区的一般民众。他请这些人预测,被试在他设计的实验情境中会有何反应。所有被调查者的意见相当一致,都认为被试绝不会听命施予电击,就算会,顶多到150伏就会停止。听到对方尖叫哀嚎,却还逐一按下所有按钮的人,必定是近乎病态的虐待狂。米尔格拉姆的研究发表至今已40余年,人们似乎依然坚持“不会是我”。米尔格拉姆的实验之所以震撼人心,或许正是因为它揭露了想像与真实自我之间的巨大落差吧!
事隔多年,社会心理学家仍旧极力强调,关键在于情境,而非人格。
并不是说因为人格不具有稳定性,所以人类的行为是否合乎道德不受人格特质的影响。而是因为人格特质往往不敌时间、地点、同伴等环境因素。”换言之,罗斯等人主张,人类行为只有部分源于稳定的内在人格,绝大部分随外在力量的改变而变化。
“我怕我的心脏受不了。”我复述他的话:“心脏受不了?”查芬转头看着我,说:“我怕这实验会让我太紧张,导致心脏病发作。”他好像想到什么,补上一句:“我也不想伤害那个人。”
所有艺术杰作都独特出众,撼动人心,当然也难免会有瑕疵,从这一点来看,罗森汉的实验或许也算得上是艺术。我还是认为罗森汉的实验结果揭示了若干事实:一是标签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观感。二是如果精神病学可以称得上是一门科学,那么它必定还处在起步阶段。
罗森汉的研究结果让他们更加惶恐不安。这项实验让精神病学界群情激愤,最后更演变为双方的斗法。有一所精神病院的医生自信满满地大声宣称:“好!你以为我们徒有虚名,其实你们才愚昧无知。我们就来试试看,接下来的3个月,假病人随你派来,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放马过来吧!”战帖已下,准备开火。
罗森汉天生不服输,毅然接受挑战。他表示会在3个月内指派若干假病人至该医院就诊。医护人员必须诊断出那些病人其实精神正常。这等于是原先实验的反向操作。3个月过去了。医院极有信心地表示,这段时间他们发现了41名罗森汉派来的假病人。然而罗森汉一个人也没有派。实验到此结束,精神病学自取其辱。
在对于一位夜归妇女遇害,而周围邻居居然没有伸出人手的案件初发时,《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地方版仅以4行字报导这一案件。不久之后,该版主编罗森塔尔得知,当时有许多人目击整起案件,却袖手旁观,因而写下《38名目击者:珍诺维斯命案》(Thirty-Eight Witnesses: The Kitty Genovese Case),《纽约时报》不仅报导了整起案件,还陆续发表了几篇报导,提及这些旁观者的奇异行径,文章引发全美民众哗然,讨伐之声四起。众多读者写信给纽约时报。有位读者说:“我认为贵报应该设法取得这些目击者的名单,并公之于众。这些人坐视不管而导致难以挽回的后果,理当受到社会谴责。”一名教授夫人写道:“他们的沉默,甚至是懦弱、冷漠,简直让人难以置信。假如现行的纽约州法律不能给予这些人惩处,我们认为贵报应该敦促纽约州议会尽快修订法律。此外,既然这38位目击者对道德义务置之不理,我们认为贵报应公布其姓名地址,以示惩戒。”纽约大学的达利与哥伦比亚大学的拉丹和许多纽约人,都看过这些读者的反馈,也都想知道为何没有人伸出援手。是冷漠?还是因为其他心理因素?各领域的专家纷纷提出假设来解释这些目击者的反应。纽约巴纳德学院(Barnard College)社会学系教授福克思(Renee Claire Fox)认为,这些目击者的行为是“假性否认”(affect denial)的结果;换言之,他们因为极度惊吓以致无法反应,甚至毫无感觉。巴内教授(Ralph S Banay)则认为电视应是罪魁祸首,美国人深受电视影响,早已习惯于层出不穷的暴力,因而分不清电视与现实。巴内还以当时流行的心理分析理论解释这一现象,他说:“这些人(目击者)受到外界刺激的催眠,耳朵手脚都不管用了。成熟且人格健全者就不会这样。”十多年后,罗森汉发表了假精神病人实验的结果,着使巴内的说法遭到强烈质疑。知名心理学家门宁格(Karl Menninger)则认为:“群体的冷漠就是一种侵害。”
对于这种指责,心理学家做了一些列实验,让被试在一个屋子,听到(但看不到)边上另一个被试(实际上是工作人员)的求救,看被试的反应。被试听到有人发病,全都惊慌失措。尽管他们没有采取行动,但也不像我们所想的那样无动于衷。主试从麦克风中听到被试说:“天呀,他发作了!”有人不停喘气,有人只说得出:“糟了!”有人说:“天呀!我该怎么办?”假装发病后6分钟,如果被试仍未采取任何援助行动,主试便会进入其所在的房间。被试无不汗流浃背,全身发抖,开口就问:“他没事吧?有人照顾吗?”神情沮丧难过。
我们可以想像,那些目击了《纽约时报》报道杀人事件的人内心应该也饱受煎熬,袖手旁观多半是因为惶恐犹豫,以致手足无措,而非一般所认为的都市人惯有的冷漠无情在作祟。
达利与拉丹推测,没有采取行动的被试并非冷酷无情,而是“还没下定决心要行动”。 他们内心充满矛盾,犹豫不决,不知道要不要反应。这种情绪反映了其内心持续不断的冲突。相对而言,其他采取行动的被试的内心就不会出现矛盾冲突。
拉丹发现,群体规模与采取行动的比率相关。越多人目睹一起事件,个别目击者会自觉责任越少,因为有越多人分摊责任。两人将这种当时还无人知晓的现象,称之为“责任扩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并提出的助人行为五阶段。
1975年费斯汀格发表了其最著名的论著《认知不协调理论》(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他在书中写道:“个体如果同时持有相互抵触的观念(即认知结果),那么思想对立的最终结果就是衍生出一股力量,进而改变个体的行为或态度。个体有时未必如一般所认为的那样,改变行为以符合信念,反而可能改变信念,使其能合理地解释行为。”
认知不协调理论席卷美国心理学界。阿伦森说:“就像暴风横扫一切。只有认知不协调理论能够圆满解释这种令人不解的行为。这就是答案。”我们总认为,洗脑要能奏效,一定得借助酷刑威胁或重金利诱。但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某人从事与其信念相抵触的行为,所得的奖赏越微薄,此人越有可能改变原先的信念。
研究珍诺维斯命案与烟雾实验时的某个星期天,我发现在第一位信众还没拿到捐款篮之前,里头就已经放了一些钞票。几个星期后,在酒吧当调酒师的姐姐告诉我,她每晚都会先放几张钞票在装小费的高脚杯中,“这样可以拿到比较多的小费。顾客以为前面的人给过了,就会跟着做”。模仿是人的本能。
鸦片这种奇特的物质,萃取自细长的**花,它浑圆的果实中满是种子。19世纪英国妇女以**子泡茶喝,并以此安抚哭闹不停的小孩。当年在烟雾迷漫的伦敦街头,鸦片可以公开售卖,号称“婴儿镇定剂”、“温斯洛太太的抚慰糖浆”。鸦片可能是最早用于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也是今日常见的中枢神经兴奋剂利他林(Ritalin)的前身。
于是他到温哥华一家治疗药物滥用的医院实习,在那里,他首度从非药理学的角度来看待成瘾行为。“有位病人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他的工作是在圣诞节前后在某家购物中心扮演圣诞老人。他若不吸食***,就无法工作。只要吸了***,他马上精神抖擞,穿上圣诞老人的服装,套上黑色橡皮靴,一连微笑6个小时都不累。我那时候开始思考,也许有关药物滥用的理论都错了。人类使用药物,并非药物成分致使其不得不一再服用,而是服用药物可以让自己适应环境的苛刻考验。”
这样的解释简单易懂,但不够明确,也不科学。有些研究者于是从药理学角度切入,提出相当有趣的理论。人脑中有一个药物工厂,生产各种化学药物:作用如同鸦片的内啡肽(endorphins)是人体天然的止痛剂,多巴胺(dopamine)、血清素(serotonin)具有安定心神的作用。人脑会根据实际状况,自动调节生产少量的药物,让我们感到舒适,渡过难关。然而一旦我们开始从外界输入药物,如,吸食大麻或纯可卡因,原本处于平衡状态的血液,受到外来药物作用的影响而释放信息,让身体停止生产天然化学物质,而依赖外在供给。
实验到此还不完整。亚历山大、柯姆斯、哈达韦三人顺利证实了,即使是药性最强的药物,如果它会影响得到满足的机会,被试老鼠也会抗拒。不过三人又有另一个疑问:已经形成的瘾又是怎么回事?三人试图让老鼠乐园里的老鼠对某种物质成瘾,结果都失败了。持反对意见者则轻松反驳:“好吧!老鼠享受着五星级豪华饭店的高级设施,随时都能满足性需求,它们当然不会上瘾。可是现实世界里,人类更为脆弱,可能会在人生低潮时开始服用药物,一旦成瘾,就停不下来了。戒除过程相当痛苦,瘾头一再复发,几乎没有例外。
亚历山大的研究意味着,成瘾反应事实上可以受自由意志所控制。老鼠、人类都可以成功戒断,没有任何问题。如果无法放手,并不是因为某些物质难以抗拒,而是因为动物发现在特定的环境中,没有比慢性自我毁灭更好的抉择。亚历山大所谓的成瘾,是一种因应生活方式而采取的策略。而所有人为建构的策略,都可以通过教育、转移注意力等加以改变。会不会上瘾,我们可以抉择。
要找出证据反驳老鼠乐园的实验结果并不难。各种需求都能满足的有钱人常是药物滥用者,还有证据显示,持续接触类鸦片药物或可卡因,确实会造成脑部明显的变化,致使自由意志丧失。亚历山大对此自有解释。有钱人也像平常人一样,受制于社会规范与冲突;脑部断层扫描显示的脑部变化,只能证明两者确有关联,而非因果关系。
青茶亦称乌龙茶,主要品种有:
1、安溪铁观音:产自福建安溪县,中国十大名茶之一,铁观音是乌龙茶的极品,其品质特征是:茶条卷曲,肥壮圆结,沉重匀整,色泽砂绿,整体形状似蜻蜓头、螺旋体、青蛙腿。
2、凤凰水仙:产于广东潮安凤凰乡的条形乌龙茶,分单丛、浪菜、水仙三个级别。有天然花香,蜜韵,滋味浓、醇、爽、甘,耐冲泡。主销广东、港澳地区,外销日本、东南亚、美国。凤凰水仙享有"形美、色翠、香郁、味甘"之誉。茶条肥大,色泽呈鳝鱼皮色,油润有光。
3、东方美人:是台湾独有的名茶,又名膨风茶,又因其茶芽白毫显著,又名为白毫乌龙茶。东方美人茶叶外观颇显美感,叶身呈白绿黄红褐五色相间,鲜艳可爱,茶汤水色呈较深的琥珀色,尝起来浓厚甘醇,并带有熟果香和蜂蜜芬芳。
4、罗汉沉香:产于四川蒙顶山。罗汉沉香兼有红茶和白茶的优点,独特的“果香樟韵”,滋味鲜醇高爽,果香清甜,樟香幽长浓郁,香气高雅持久。
5、红乌龙:红乌龙是结合乌龙茶与红茶之特色所创造的一种新兴特色茶,属重发酵、着重烘焙的半球型乌龙茶,茶汤水色琥珀橙红如红茶,滋味则如乌龙茶、具熟果香、醇厚圆润、耐泡,不但适合一般热水冲泡,冷泡更显其特色。
扩展资料:
乌龙茶中含有机化学成分达四百五十多种,无机矿物元素达四十多种。茶叶中的有机化学成分和无机矿物元素含有许多营养成分和药效成分。
而铁观音所含的有机化学成分,如茶多酚、儿茶素、多种氨基酸等含量,明显高于其他茶类。无机矿物元素主要有:钾、钙、镁、钴、铁、锰、铝等。铁观音所含的无机矿物元素,如锰、铁、氟、钾、钠等均高于其他茶类。
参考资料:-乌龙茶
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
第一条 为指导和规范食品营养标签的标示,引导消费者合理选择食品,促进膳食营养平衡,保护消费者知情权和身体健康,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的预包装食品标示营养标签时,应当符合本规范的管理规定。
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标准另有规定的,按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国家鼓励食品企业对其生产的产品标示营养标签。
卫生部根据本规范的实施情况和消费者健康需要,确定强制进行营养标示的食品品种、营养成分及实施时间。
第四条 本规范所称的营养标签是指向消费者提供食品营养成分信息和特性的说明,包括营养成分表、营养声称和营养成分功能声称。
第五条 营养成分表是标有食品营养成分名称和含量的表格,表格中可以标示的营养成分包括能量、营养素、水分和膳食纤维等。
第六条 食品企业在标签上标示食品营养成分、营养声称、营养成分功能声称时,应首先标示能量和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4种核心营养素及其含量。
除上述成分外,食品营养标签上还可以标示饱和脂肪(酸)、胆固醇、糖、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
食品企业对第一款规定的能量和4种核心营养素的标示应当比其他营养成分的标示更为醒目。
第七条 营养标签中营养成分标示应当以每100克(毫升)和/或每份食品中的含量数值标示,并同时标示所含营养成分占营养素参考值(NRV)的百分比。各营养成分的定义、测定方法、标示方法和顺序、数值的允许误差等应当符合《食品营养成分标示准则》的规定。
营养素参考值(NRV)的具体数值应符合《中国食品标签营养素参考值》。
第八条 营养声称是指对食物营养特性的描述和说明,包括:
(一)含量声称:指描述食物中能量或营养含量水平的声称。声称用语包括“含有”、“高”、“低”或“无”等;
(二)比较声称:指与消费者熟知同类食品的营养成分含量或能量值进行比较后的声称。声称用语包括“增加”和“减少”等。
第九条 营养成分功能声称是指某营养成分可以维持人体正常生长、发育和正常生理功能等作用的声称。
第十条 营养标签中营养成分功能声称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被声称的营养成分的功能作用有公认的科学依据,并具有营养素参考值(NRV);
(二)产品中被声称的营养成分含量应当符合《食品营养声称和营养成分功能声称准则》的要求和条件;
(三)应使用《食品营养声称和营养成分功能声称准则》的相关营养成分功能声称标准用语。
第十一条 营养标签的标示应当真实、客观,不得虚假,不得夸大产品的营养作用。任何产品标签标示和宣传等不得对营养声称方式和用语进行删改和添加,也不得明示或暗示治疗疾病的作用。
第十二条 根据科学发展和实际情况需要,卫生部负责调整食品营养标签所涉及的营养成分标示、营养声称和营养成分功能声称内容,并及时向社会发布。
第十三条 食品营养标签格式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营养成分标示内容应当以一个“方框表”形式表示,营养成分表的方框可为任何尺寸,方框可以设置为与包装的基线垂直。基本格式按照《食品营养成分标示准则》的规定;
(二)营养成分标示内容必须标示于包装的醒目位置;
(三)包装可用标签主面积小于20平方厘米(cm2)或特大规格包装也可使用横排(水平)标示;
(四)营养标签的字体和颜色要求清晰,但营养声称的字体不得大于产品的一般名称和商标;
(五)营养成分应当按照《食品营养成分标示准则》的规定顺序标示,当标示的营养成分较多时,能量和核心营养素的标示应当醒目;
(六)如有外包装(或大包装),可以只在向消费者交货的外包装(或大包装)上标示营养标签,但内包装物(或容器)上必须标明每份净含量。
第十四条 营养标签应当使用中文。如同时使用外文标示的,其内容应当与中文相对应,外文字号不得大于中文字号。
第十五条 食品营养标签中标示的数值,可以通过食物成分计算或者产品检测获得。计算的记录或者检测报告应当完整和真实,以备核查和溯源。
第十六条 下列预包装食品可以不标示营养标签:
(一)食品每日食用量不足10克(g)或10毫升(ml);
(二)包装的生肉、生鱼、生蔬菜和水果;
(三)包装的总表面积小于100平方厘米(cm2)的食品;
(四)现制现售的食品;
(五)酒精含量大于等于05%的产品;
(六)其他法律、行政法规、标准规定可以不标示标签的食品。
第十七条 食品企业应当生产经营符合营养要求的食品,加强食品生产、保存和运输过程等环节的质量控制。
第十八条 食品企业应当对营养标签的真实性负责,配备专业人员负责营养标签的制作和审核。食品出厂前应当对标签标示内容进行核查,合格后方可出厂。
第十九条 由于虚假或者错误的营养标签对消费者产生误导造成健康损害的,食品企业应当依法承担相应责任。
第二十条 本规范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以往有关食品营养标签标示的规定如与本规范不一致的,以本规范为准。
第二十一条 本规范由卫生部解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