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使用萤石,就是氟化钙,例如手表的夜光;也可以使用颜料掺上玻璃微珠,微弱的光就能造成全反射的夜光效果!你晚上在公路上见到的路标,或者电线杆子的牵拉线外面的红白相间的杆子,实际上都市后者而不是真正的萤石。夜光粉实际上就是微小的夜光石粉末,夜明珠是块子比较大的球体。
夜光石就是莹石: 夜明珠在我国古代民间又名叫「夜光壁、夜光石、放光石」相传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夜间能发出光芒的奇石。有专家指出「夜明珠」事实上就是能发光的萤石。我国虽然是萤石矿产大国,但夜晚能发光的萤石并不多,所以就显得珍贵和价值连城了。英国着名学者李约瑟在巨着《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记载,古代中国人喜爱夜明珠,就是因为认为夜明珠有灵性,是镇山之宝。所以人们对它看得很珍贵之宝物。它能镇宅,能除掉一切邪恶。永保全家平安、给人带来好运之说法。印度一些人把夜明珠称为「蛇眼石」,日本学家玲木敏于1916年编《宝石志》称夜明珠为神圣的宝石。
夜明珠究竟是一种什么样性质的奇石古今中外的说法颇不一致。据一些专家考证,夜明珠并不是象某些人所吹嘘的那样神秘,而是几种特殊的矿物或岩石,经过人们加工后才变成圆珠形。夜明珠发出的光,并不像神话中传说的那样能把「龙宫照得如同白昼」。但在吸收热能后(光照或热水淋烫)便会发出光亮,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暗室或黑夜中,将它置于较高的自然常温中欣赏,10分钟后,人们在距离它半英尺的地方就能清楚地见到它逐渐主动地发出震撼而激动人心的通体透白,如一轮明月。
为什么夜明珠在夜间会发出较强而又绮丽的亮光呢?对此众说纷纭。一些宝石学家认为,因为夜明珠的萤石成分中混入了硫化砷,所以有「灵性」,而白天这两种物质发生「激化活化剂」到晚上则释放出能量,变成美丽的夜光。并且能在一定的时间内持续发光,甚至永久发光。经实验,如夜明珠白天不见天日,夜晚则发光时间较迟,反之则较快,是否激化活化剂灵性在显现呢?这要见仁见智了。以上只是一部分专家的看法,不一定全面准确。夜明珠还有许多奥秘,至今还没有被专家们了解,但其中的发光物质究竟是什么原因,至今还不太清楚。总之:夜明珠至今仍是尚未彻底揭开的一个千古奇谜。
夜光石内含有大量的磷,所以会发光!!
据宝石专家栾秉敖在其《怎样鉴定古玉器》一书中介绍“夜明珠”的发光现象,同矿物中电子的移动有关,它与矿物含有某些元素杂质以及晶体缺陷的关系更大。当能量(如光能)作用于某些杂抽元素,其中一部分电子被“激发”从低能带跃入高能带,而当电子从高能带再返回低能带时,便将获得的能量以可见光的形式释放出来,从而形成了“夜明珠”。
一,什么是夜明珠?
“夜明珠”是一种名叫“荧石”的普通矿石,一种并不稀罕的工业原料,主要成分为二氟化钙,是生产氢氟酸的一种化工原料。夜明珠是晶体要加工成一定形状有一些难度,但加工成本也不大。夜明珠的主要材料有萤石、方解石和一些钻石,其中萤石最为常见。
二,夜明珠的发光原理
物理学中,夜明珠的发光原理是由具有磷光物质的石头在受日照之后,吸收外来能量,然后又在黑暗中将这些能量释放出来,形成银白的光华;这与矿物晶体中微量杂质有密切关系。
三,夜明珠真的”价值连城“吗?
夜明珠根本算不上宝石,其价值根本无法与单晶体的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翡翠等相比。之所以历来人们对其有一种神秘感,一是由于古书上有很多传奇记载,二是“会发光”。
“会发光”并不神奇,含锰解理石、含稀土矿石、钡镍矿等都会发光。“荧石”夜明珠在吸收外来光后,会发出荧光或磷光。随着现在科技的发达,要“人造夜明珠”就像人造大理石、人造钻石、人造水晶一样容易,在普通矿石中加入一些发光物质,即会发光,“就像以前的钟表夜光一样”。
四,这种光线对人体是否有害?
专家说,假的夜明珠经过强的放射源照射之后,会发出荧光,有的可以保持三五个月甚至一年。许多发光矿物质都含有放射性,如果没经过放射性安全检测,最好不要靠近或长期接触。
A、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不仅满足自身的需要,还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来源;A正确;
B、动物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属于消费者,物质和能量通过食物链物质和能量进入生物体内;B错误;
C、细菌、真菌属于分解者,分解者靠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把有机物转化成简单的物质被植物吸收;C错误;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错误.
故选:A.
叶绿体由叶绿体外被(chloroplast envelope)、类囊体(thylakoid)和基质(stroma)3部分组成,叶绿体含有3种不同的膜:外膜、内膜、类囊体膜和3种彼此分开的腔:膜间隙、基质和类囊体腔
(一)外被
叶绿体外被由双层膜组成,膜间为10~20nm的膜间隙外膜的渗透性大,如核苷、无机磷、蔗糖等许多细胞质中的营养分子可自由进入膜间隙
内膜对通过物质的选择性很强,CO2、O2、Pi、H2O、磷酸甘油酸、丙糖磷酸,双羧酸和双羧酸氨基酸可以透过内膜,ADP、ATP已糖磷酸,葡萄糖及果糖等透过内膜较慢蔗糖、C5糖双磷酸酯,C糖磷酸酯,NADP+及焦磷酸不能透过内膜,需要特殊的转运体(translator)才能通过内膜
(二)类囊体
是单层膜围成的扁平小囊,沿叶绿体的长轴平行排列膜上含有光合色素和电子传递链组分,又称光合膜
许多类囊体象圆盘一样叠在一起,称为基粒,组成基粒的类囊体,叫做基粒类囊体,构成内膜系统的基粒片层(grana lamella)基粒直径约025~08μm,由10~100个类囊体组成每个叶绿体中约有40~60个基粒
贯穿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基粒之间的没有发生垛叠的类囊体称为基质类囊体,它们形成了内膜系统的基质片层(stroma lamella)
由于相邻基粒经网管状或扁平状基质类囊体相联结,全部类囊体实质上是一个相互贯通的封闭系统类囊体做为单独一个封闭膜囊的原始概念已失去原来的意义,它所表示的仅仅是叶绿体切面的平面形态
类囊体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类(60:40),脂类中的脂肪酸主要是不饱含脂肪酸(约87%),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光能向化学能的转化是在类囊体上进行的,因此类囊体膜亦称光合膜,类囊体膜的内在蛋白主要有细胞色素b6/f复合体、质体醌(PQ)、质体蓝素(PC)、铁氧化还原蛋白、黄素蛋白、光系统Ⅰ、光系统Ⅱ复合物等
(三)基质
是内膜与类囊体之间的空间,主要成分包括:
碳同化相关的酶类:如RuBP羧化酶占基质可溶性蛋白总量的60%
叶绿体DNA、蛋白质合成体系:如,ctDNA、各类RNA、核糖体等
一些颗粒成分:如淀粉粒、质体小球和植物铁蛋白等
二、光合作用机理
光合作用的是能量及物质的转化过程首先光能转化成电能,经电子传递产生ATP和NADPH形式的不稳定化学能,最终转化成稳定的化学能储存在糖类化合物中分为光反应(light reaction)和暗反应(dark reaction),前者需要光,涉及水的光解和光合磷酸化,后者不需要光,涉及CO2的固定分为C3和C4两类
(一)光合色素和电子传递链组分
1.光合色素
类囊体中含两类色素:叶绿素和橙**的类胡萝卜素,通常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比例约为3:1,chla与chlb也约为3:l,全部叶绿素和几乎所有的类胡萝卜素都包埋在类囊体膜中,与蛋白质以非共价键结合,一条肽链上可以结合若干色素分子,各色素分子间的距离和取向固定,有利于能量传递
2.集光复合体(light harvesting complex)
由大约200个叶绿素分子和一些肽链构成大部分色素分子起捕获光能的作用,并将光能以诱导共振方式传递到反应中心色素因此这些色素被称为天线色素叶绿体中全部叶绿素b和大部分叶绿素a都是天线色素另外类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分子也起捕获光能的作用,叫做辅助色素
3.光系统Ⅱ(PSⅡ)
吸收高峰为波长680nm处,又称P680至少包括12条多肽链位于基粒于基质非接触区域的类囊体膜上包括一个集光复合体(light-hawesting comnplex Ⅱ,LHC Ⅱ)、一个反应中心和一个含锰原子的放氧的复合体(oxygen evolving complex)D1和D2为两条核心肽链,结合中心色素P680、去镁叶绿素(pheophytin)及质体醌(plastoquinone)
4.细胞色素b6/f复合体(cyt b6/f complex)
可能以二聚体形成存在,每个单体含有四个不同的亚基细胞色素b6(b563)、细胞色素f、铁硫蛋白、以及亚基Ⅳ(被认为是质体醌的结合蛋白)
5.光系统Ⅰ(PSI)
能被波长700nm的光激发,又称P700包含多条肽链,位于基粒与基质接触区和基质类囊体膜中由集光复合体Ⅰ和作用中心构成结合100个左右叶绿素分子、除了几个特殊的叶绿素为中心色素外外,其它叶绿素都是天线色素三种电子载体分别为A0(一个chla分子)、A1(为维生素K1)及3个不同的4Fe-4S
(二)光反应与电子传递
P680接受能量后,由基态变为激发态(P680),然后将电子传递给去镁叶绿素(原初电子受体),P680带正电荷,从原初电子供体Z(反应中心D1蛋白上的一个酪氨酸侧链)得到电子而还原;Z+再从放氧复合体上获取电子;氧化态的放氧复合体从水中获取电子,使水光解
2H 2O→O2 + 4H+ + 4e-
在另一个方向上去镁叶绿素将电子传给D2上结合的QA,QA又迅速将电子传给D1上的QB,还原型的质体醌从光系统Ⅱ复合体上游离下来,另一个氧化态的质体醌占据其位置形成新的QB质体醌将电子传给细胞色素b6/f复合体,同时将质子由基质转移到类囊体腔电子接着传递给位于类囊体腔一侧的含铜蛋白质体蓝素(plastocyanin, PC)中的Cu2+,再将电子传递到光系统Ⅱ
P700被光能激发后释放出来的高能电子沿着A0→ A1 →4Fe-4S的方向依次传递,由类囊体腔一侧传向类囊体基质一侧的铁氧还蛋白(ferredoxin,FD)最后在铁氧还蛋白-NADP还原酶的作用下,将电子传给NADP+,形成NADPH失去电子的P700从PC处获取电子而还原
以上电子呈Z形传递的过程称为非循环式光合磷酸化,当植物在缺乏NADP+时,电子在光系统内Ⅰ流动,只合成ATP,不产生NADPH,称为循环式光合磷酸化
(三)光合磷酸化
一对电子从P680经P700传至NADP+,在类囊体腔中增加4个H+,2个来源于H2O光解,2个由PQ从基质转移而来,在基质外一个H+又被用于还原NADP+,所以类囊体腔内有较高的H+(pH≈5,基质pH≈8),形成质子动力势,H+经ATP合酶,渗入基质、推动ADP和Pi结合形成ATP
ATP合酶,即CF1-F0偶联因子,结构类似于线粒体ATP合酶CF1同样由5种亚基组成α3β3γδε的结构CF0嵌在膜中,由4种亚基构成,是质子通过类囊体膜的通道
(四)暗反应
C3途径(C3 pathway):亦称卡尔文 (Calvin)循环CO2受体为RuBP,最初产物为3-磷酸甘油酸(PGA)
C4途径(C4 pathway) :亦称哈奇-斯莱克(Hatch-Slack)途径,CO2受体为PEP,最初产物为草酰乙酸(OAA)
景天科酸代谢途径(Crassulacean acid metabolism pathway,CAM途径):夜间固定CO2产生有机酸,白天有机酸脱羧释放CO2,进行CO2固定
我觉得这个与分子内能有关。
任何一种化合物都有内能,一般指该化合物各原子间互相结合的化学键的键能,或是把化学键打开时所需要的能量。煤的主要成分是碳,确切地说,是无定形碳,可以认为它的原子间没有化学键。
煤的燃烧是碳的氧化反应,完全燃烧时,生成物是二氧化碳,是化合物,就有了键能。而氧气是双原子分子,本身就有化学键。碳在氧化时,氧的双原子分子的化学键打开了,分别与碳形成了新的化学键。
任何一种物质都有保持最小能量状态的趋势,这样它才会更稳定。就像是一个放在斜坡上的铁球,总是会向斜坡下滚动,直到落在坡下最低的地方一样,因为那里的能量更低。化学反应也是一样的。
一般来说,如果反应物的分子内能大于生成物的分子内能,化学反应就能够自发发生。或者说,反应生成物的分子内能需要小于反应物的分子内能。但也不一定。多数情况下,也需要先给反应物提供一些能量,使至少其中一种反应物的化学键能够打开。而煤的燃烧(碳的氧化反应)就是这种情况。
当碳在氧气中被加热时,氧分子与碳原子接触,氧分子的化学键打开,氧原子分别与碳反应,形成新的化学键,并构成二氧化碳分子。
由于二氧化碳分子中,氧-碳键的键能小于氧-氧键的键能,所以二氧化碳分子比氧分子更加稳定。而在这个反应发生时,由于反应物的分子内能大于生成物的分子内能,在二氧化碳形成时,就会多出一部分能量,这一部分能量就会以热的形式释放出来,而释放出来的热能,又维持了碳的继续氧化燃烧。这就是煤燃烧会放出热的原因。
至于发出的光,是高温气体加热后,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吸收能量,跃迁到了能量较高的电子轨道上,而能量高了就不稳定(与上面说的分子内能的道理是一样的),一段时间后,电子又会放出吸收的能量,回到原来能量较低的轨道上。这些放出的能量就以光子的形式发射出来了。于是,燃烧的高温气体就会发出光来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