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刚摘下来的时候是青色的鲜果,形状和鸭蛋类似,但是略微短一点。青槟榔是海南岛人民的最爱,东南亚人民也把青槟榔当作美容保健的圣品。
槟榔不仅可以做水果,做干果,做零食,它还能做药材,具有治疗水肿、脚气、虫积、食滞、脘腹胀育的作用。
嚼槟榔是黎、壮等族妇女嗜好。嚼食时,用放有少量灰浆的“扶留叶”包裹,放入口中慢慢嚼咽,直至口中生津、口唇变红。除台湾外,海南、湖南以及广东部分地区也盛行咀嚼槟榔。
汉代已有此俗。嚼食时,用放有少量灰浆的“扶留叶”包裹,放入口中慢慢嚼咽,直至口中生津、口唇变红。明·王佐《咏槟榔》描绘了南方妇女嚼槟榔的情形:“绿玉嚼来风味别,红潮登颊日华匀。心含湛露滋寒齿,色转丹脂已上唇。”槟榔能入药,古人认为嚼槟榔有益健康,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槟榔)与扶留叶合蚌灰嚼之,可辟瘴疠,去胸中恶气。”
造句:
一、槟榔既是民间礼尚往来之信物,也是解决纠纷的中介物,成为台湾乡村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目的研究槟榔南瓜子合剂对猪带绦虫的杀虫机理。
三、槟榔碱是槟榔的最主要功效成分。
四、槟榔是屯昌县第二大支柱产业,是全县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
五、方法用微波提取法提取槟榔碱,用薄层扫描仪检测以考察方法的可行性
学名∶槟榔(Areca catecthu L)
别名∶槟榔玉、槟门、槟楠、尖槟
科属∶棕榈科Palmae,槟榔属Areca L
亦作Areca Nut、Pinang或Penang。
两种不同植物种子的总称,在南亚和东印度人们取之咀嚼。估计世界上有1/10的人有嚼槟榔的习惯。槟榔子是棕榈科(Palmae)槟榔树(Areca catechu)的种子。而槟榔叶是胡椒科(Piperaceae)蒟(Piper betle)的叶。槟榔树在印度、斯里兰卡、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都有栽培。树干不分枝,高达12�6�515公尺(40�6�550迟),直径约45公分(18吋)。叶大,6�6�59枚簇生於茎顶。果略小于鸡蛋,果皮纤维质,内含一粒种子,即槟榔子。胚乳坚硬,具灰褐色斑点。于8�6�511月果实完全成熟之前即予采收,去皮,煮沸,切成薄片晒乾,干后呈深褐色或黑色。咀嚼时,卷少许于蒟叶内,加少量酸橙共嚼,以促使唾液分泌和放出刺激性的生物碱。有时还加入少许小豆蔻、姜黄或其他芳香剂。结果产生大量砖红色的唾液,把嘴、嘴唇和牙龈都染成橘红色。但爱嚼槟榔者的牙齿并不是被槟榔汁液染黑,而是人为染黑的。槟榔子是劣等儿茶(catechu)的原料,其主要生物碱是槟榔碱,兽医用作驱虫药。 种子可入药,有杀虫、破积、下气、行水的功效,是我国名贵的“四大南药”之一。主治虫积,食积、气滞、痢疾、驱蛔、外治青光眼,嚼吃起兴奋作用。
槟榔果实中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和有益物质,如脂肪、槟榔油、生物碱、儿茶素、胆碱等成分。槟榔具有独特的御瘴功能,是历代医家治病的药果,又有“洗瘴丹”的别名。因为瘴疠之症,一般都同饮食不规律、气滞积结有关,而槟榔却能下气、消食、祛痰,所以在药用性能上被人们广泛关注。
草药名: 槟榔(betel nut)
常用的驱虫药。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干燥成熟种子。主产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及中国的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槟榔味苦、辛,性温 。归胃、大肠经。功效杀虫,消积,下气,行水。主治虫积,如蛔虫、绦虫、蛲虫、姜片虫等,食积气滞,脘腹胀痛,水肿,脚气,疟疾等病证。现代药理实验证明,槟榔有驱虫、抗病毒和真菌等作用。
略有人吃了老打咯属正常现像 槟榔果可以食用,沾卤水咀嚼,初次咀嚼者会面红、胸闷,属于正常现象 槟榔本身有致癌性,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已于2003年8月发表专论公布“槟榔果实本身即是第一类致癌物”,亦即槟榔果实即使不加添加物,也有致癌风险。
过量槟榔碱引起流涎、呕吐、利尿、昏睡及惊厥,甚至胸闷,出汗,头昏致休克,不可吞食,如系内服引起者可用高锰酸钾溶液洗胃,并注射阿托品。
害处
根据医学上的统计,嚼食槟榔与口腔癌有密切的关系。例如:
1台湾的口腔癌患者80%以上有嚼食槟榔的习惯。
2口腔癌的发生率因近年来嚼食槟榔人口的增加而逐年上升。
3嚼食槟榔的人罹患口腔癌的机率比一般人高20倍。
由此可见,嚼槟榔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影响很大。
(一)常见之危害:
嚼食槟榔,除了使牙齿变黑、磨损、动摇、牙龈萎缩造成牙周病,口腔黏膜下纤维化及口腔黏膜白斑症外,还会导致口腔癌。据调查,百分之八十八的口腔癌患者有嚼食槟榔的习惯。
(二)严重之健康危害:
1槟榔诱发的癌症前期病变:
(1)口腔黏膜下纤维化:
常见于颊黏膜,其次为颚区。口腔黏膜会有烧灼感,溃疡、变白,最后造成张口及吞咽困难。其中有部分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病人,会变成口腔癌。
(2)口腔黏膜白斑症:
常见于颊黏膜、舌、口底及唇角。黏膜白斑会慢慢由清白变混白,其中亦有一部份白斑病人会变成口腔癌。
2口腔癌:
槟榔俗称菁仔,其成份中的「槟榔素」具有致癌性。其添加的「石灰」则为助癌剂。世界卫生组织经回顾嚼槟榔与癌症之相关文献,所作之结论:
(1)烟草伴同槟榔一起嚼食确定为人类致癌原因。
(2)抽烟且嚼食槟榔,易导致口腔癌及咽喉癌。
为了您的健康请勿嚼槟榔,如吸烟者更须戒除,因为两者合并使用,更容易引起口腔癌、喉癌、咽癌和食道癌,且吸烟、嚼槟榔又合并喝酒,则有更加乘的致癌效果。
3牙齿之伤害
因嚼食动作频繁,超出正常负荷,造成牙齿咬耗(磨损),以及牙床动摇。
嚼食槟榔的人口急剧的在成长,在台湾估计已超过260万人;嚼食槟榔者之平均年龄层亦有逐渐下降之趋势;而嚼食槟榔之普遍性也从低社会经济地位和劳动阶级人口,扩展到白领阶级高知识分子。槟榔为「红唇族」的最爱,农民眼中的「绿色黄金」,但它却是台湾人民健康和水资源的最大杀手。根据统计台湾5万多公顷的槟榔园(相当2个台北市大),除每年造成水资源损失约40亿公吨及严重破坏林地外,国人一年花费在吃槟榔的金额更高达900多亿,相当于半条高速公路之造价,相当惊人。更可怕的是它的致癌和促癌作用,更使得国人之口腔癌,跃升为十大癌症死亡原因之列。因此如何推动槟榔防治工作,减少国人嚼食槟榔之嗜好,亦成为卫生单位的工作重点之一。
·生理的危害:除可能罹患口腔疾病、口腔癌外,食用过量会产生中毒症状,轻则兴奋、眼神呆滞、全身发抖、走路不稳、行为怪异或粗暴;重则导致急性精神病,包括听幻、自我膨胀、被迫狂想、谵妄乱神等。
·经济的危害:随地吐槟榔汁,会被取缔罚锾;食用槟榔价钱昂贵,增加支出负担;医疗费用。
·社交的危害:吃久了,牙齿变黑、嘴巴变红,外观相当不雅。
·环境的污染:随地吐槟榔汁不但污染环境有碍观瞻,吐出槟榔汁中的细菌会随风飘散,吸入大众的肺里。
·水土保持: 由于槟榔树属浅根性,大量面积种植,会严重破坏水土保持。 最后,成“瘾”的东西未必是药物依赖,比如赌博成瘾,上网成瘾,收集古玩成瘾等等
槟榔树(Areca catechu L)又称宾门、槟楠、大白槟、仁频、仁榔、洗瘴丹、仙瘴丹、螺果,是棕榈科植物等,与椰子同属棕榈科常绿乔木,主干可长至二十米,树干挺直,叶子集中生长在树顶,在中国、印度、斯里兰卡、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都有栽培。树干不分枝,高达12~15公尺。槟榔子是棕榈科(Palmae)槟榔树的种子。而槟榔叶是胡椒科(Piperaceae)蒌叶(Piper betle)的叶。槟榔果略小于鸡蛋,果皮纤维质,内含一粒种子,即槟榔子。
胚乳坚硬,具灰褐色斑点。于8~11月果实完全成熟之前即予采收,去皮,煮沸,切成薄片晒干,干后呈深褐色或黑色。咀嚼时可以蒟(ju)叶包覆。槟榔子是劣等儿茶的原料,其主要生物碱是槟榔碱,兽医用作驱虫药。另有同名**作品《槟榔》。另外的槟榔咀嚼物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入一类致癌物名单。
茎直立,乔木状,高10多米,高可达33米,有明显的环状叶痕。叶簇生于茎顶 ,长13-2米,羽片多数,两面无毛,狭长披针形,长30-60厘米,宽25-4厘米,上部的羽片合生,顶端有不规则齿裂。雌雄同株,花序多分枝,花序轴粗壮压扁,分枝曲折,长25-30厘米,上部纤细,着生1列或2列的雄花,而雌花单生于分枝的基部。
雄花小,无梗,通常单生,很少成对着生,萼片卵形,长不到1毫米,花瓣长圆形,长4-6毫米,雄蕊6枚,花丝短,退化雌蕊3枚,线形;雌花较大,萼片卵形,花瓣近圆形,长12-15厘米,退化雄蕊6枚,合生;子房长圆形。果实长圆形或卵球形,长3-5厘米,橙**,中果皮厚,纤维质。种子卵形,基部截平,胚乳嚼烂状,胚基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