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的这个问题本身就错啦。端粒酶目前只在人的胚胎干细胞以及肿瘤细胞中发现。细胞每进行一次分裂,其中每条DNA就经过一次复制,其末端的端粒都会缩短,端粒的存在可以某种程度上保护细胞延缓衰老,所以这些细胞在进行DNA复制时会调用内部的端粒酶,与其他酶一起,将缩短了的部分继续合成,从而保护细胞。所以端粒酶是细胞每一次进行细胞分裂时都会用到的。当然其他细胞中都不存在端粒酶,人从受精卵发育为一个个体,端粒逐渐减少,也是人衰老的原因之一。有空多看看书吧~
更多追问追答
追问
端粒酶无法将失去的端粒完成修复么,为神马?
追答
如果细胞分裂正常,端粒酶可以修补DNA复制后缩短了的端粒。但是如果细胞复制时出现问题,使得合成端粒这个过程不能进行,细胞自身则启动一套修复机制或者直接促进自身死亡。希望能帮到你!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抢首赞
评论
分享
举报
仇锦曦wc
2013-04-05 · TA获得超过276个赞
首先看一段出来很久的视频:http://videosinacomcn/v/b/96349765-2819945365html
目前有科学家证明人体在40-50岁左右体内能合成大量端粒酶,当然这也是最新的研究报告了。
更多追问追答
追问
视频里没说如何激活端粒酶,现在的技术能够激活并运用么,人能永生?
追答
现在技术能激活和运用端粒酶了,而人要永生谈何容易啊,端粒酶给人的永生带来很多希望,但是有一个致命缺点,就是容易使人引发癌变。
现今离人类永生几乎没有太多瓶颈了,但是你要知道,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永生的。我想你是否有资格永生不是已永生的人所来决定的,而在于你自己对生命的态度和理解。
抢首赞
评论
分享
举报
上海瑾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可以的,上海瑾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生物技术邻域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主的产业平台。技术实力可靠,专业团队竭诚为您服务,行业经验丰富,口碑良好,欢迎广大朋友前来咨询!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上海瑾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其他类似问题
2010-03-07一道关于端粒的竞赛题4
2020-06-16癌细胞为何可以在分裂无数后它的端粒酶没有任何变化
2021-03-28解决了端粒酶的问题人是否就可以长生了
2016-01-14端粒是什么?为什么端粒越长,寿命会越长45
2017-09-11如果可以修复端粒酶,那么人类就可以永生,是吧31
2011-07-23端粒学说是什么6
2020-04-20关于癌变时候端粒酶的作用 细胞本身就含有端粒酶,端粒酶的作用是延长细胞的分裂次数(延长端粒)6
2019-01-12生物细胞分裂次数是由端粒控制的,那么为何普通细胞不会像癌变细胞一样一直分裂直到端粒消耗光呢? 2
更多类似问题 >
端粒酶在绝大多数恶性肿瘤中特异性表达,这使得人们对肿瘤的抗端粒酶疗法产生了特别的关注 设想以端粒、端粒酶为靶点,通过抑制癌细胞端粒酶活性或直接抑制端粒延长、稳定,而使细胞无法连续增殖,继而进入衰老途径,直至死亡 同时端粒、端粒酶在肿瘤细胞与正常体组织之间的差别又可以减少端粒、端粒酶抑制剂对机体的毒副作用 现对端粒、端粒酶抑制剂研究进展予以分类介绍��
1 控制端粒延长靶点的物质�
目前对端粒的研究表明,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包含若干的DNA双链重复序列,其末端为含多个G的单链DNA 不同物种端粒的重复序列和长度是不一样的,但每种生物体有其特定的序列和平均长度〔如人的端粒为(TTAGGG)n,大约在�15kb�左右〕 此外,端粒DNA上还结合有蛋白质,有两种结合形式:一种是结合于单链DNA;另一种则与端粒双链进行结合 前者在端粒末端提供帽状结构以稳定端粒;后者可能直接参与端粒长度平衡的维持,是端粒延伸的负调节因子〔1〕 目前所分离到的人端粒结合蛋白hTRF是一种双链结合蛋白,它参与维持端粒长度的稳定〔2〕 改变端粒结构和功能的抑制剂介绍如下�
11 改变端粒结构导致的端粒酶活性失常 端粒是由大量串联的重复序列组成的,其中一条链富含G,另一条富含C 端粒合成时先由端粒酶将端粒重复序列加到富G链上去,再由DNA聚合酶合成富C链 不同生物的端粒G链一般都采用紧实结构 而在所有的结构中,G-四联体是理论上最稳定的结构,它除了可在两条DNA分子间形成外,还可以在含四段重复端粒序列单链DNA中形成 Zahler �et al〔3〕考察了端粒DNA的不同折叠方式作为引物时对四膜虫端粒酶的影响 他们发现端粒G-四联体结构启动端粒酶延伸端粒的效率最差,不能作为端粒酶的引物,另外,他们的进一步研究发现,端粒酶所需的引物可能不应有任何折叠 折叠的端粒DNA结构由于无法作为引物与端粒酶RNA组分碱基配对、结合,或者改变了端粒引物从端粒酶解离的速度而影响端粒的延伸 目前,所有已知生物的端粒都是在富G的那条链上由端粒酶进行端粒合成,因此,能促使或稳定端粒形成G-四联体结构的物质可能对癌症有潜在治疗意义 在Zahler �et al〔3〕�的报道中指出体外生理浓度(�20mmol/L�)下的K+、Na+离子可以形成稳定G-四联体结构,以前者的效果更明显 Sun �et al〔4〕�应用经典的引物端粒酶延伸技术为手段进行实验,发现小分子化合物2,6—二酰胺蒽醌能抑制端粒酶活性,其IC50为�23μmol/L�,在约�100μmol/L�时几乎可以完全抑制端粒酶活性 他们用UV(ultraviolet spectroscopy)和1H-NMR(1H-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检测滴定结果,证明了该种物质对端粒酶的抑制是与端粒G-四联体结构直接相关的 与此有关的细胞内抑制端粒酶作用正在研究之中 Fedoroff �et al〔5〕�也采用NMR的方法进行研究,报道了3,4,9,10-perylenetetracarboxylic diimide-based化合物结合G-四联体结构从而抑制端粒酶活性 另外,Burger �et al〔6〕最新的研究表明,早已被应用于临床的抗癌药物顺铂也是一种序列专一性的G-Pt-G交联剂,研究发现顺铂能抑制人睾丸肿瘤细胞中的端粒酶活性,这可能正是顺铂能有效治疗多种肿瘤的原因之一 类似化合物还有炭花青Carbocynamine�
12 端粒结合蛋白与端粒活性抑制 关于端粒的延伸、加工机制有多种不同的假设模型,无论哪一种都认为,端粒结合蛋白(telomere binding proteins, TBPs)及其他一些附属因子在端粒长度的调节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它们或者通过影响端粒酶活性,或者通过直接对端粒进行加工、剪切来共同完成对端粒长度的调节〔1〕 在对四膜虫单链TBPs的研究过程中发现,该α/β异二聚体蛋白质中α,β蛋白在体内都是磷酸化的;体外研究也表明,β亚基的磷酸化是随细胞周期而调节的 这一磷酸化机制很可能在端粒酶延伸端粒的过程中起作用〔1〕 另外,酵母的Rapl是目前研究最深入的一种端粒双链TBP,它在端粒的长度调节机制中的作用十分复杂,是通过与其他一些蛋白的相互作用来完成的〔1〕 因此,设想以TBPs为靶点,通过抑制或调节TBPs及相关因子的活性来抑制端粒酶,缩短端粒,从而使肿瘤细胞死亡 但目前尚未有关于人端粒结合蛋白特异性抑制物的报道��
2 抑制端粒酶结构和功能靶点的物质�
端粒酶是一种核糖核酸蛋白质复合物 其RNA组分为端粒合成提供模板 现认为,人的端粒酶RNA分为两个区与引物作用:一个是模板区,含有与引物互补的11个核苷酸5’-(CUAACCCUAAC)-3’;另一个是锚定区,与引物的5’端相连,为DNA链向端粒酶外延伸提供路径〔7〕,而端粒酶中的蛋白质则起催化反应合成的作用 目前分离的人端粒酶蛋白质有两种,TPl含2627个氨基酸〔8〕,可能介导端粒酶与端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另一种是hEST2p,它可能是人端粒酶的催化亚基,对端粒酶活性的表达、调节具有重要意义〔9〕�
21 针对端粒酶RNA模板抑制端粒酶活性 Kanazawa �et al〔10〕制备了以端粒酶RNA组分为靶点的榔头样核酶TeloRZ(a hammered ribozyme),试图通过实验搞清楚它是否可以抑制端粒酶 结果表明:TeloRZ对他们所合成的含端粒酶RNA组分的一段核苷酸具有专一的剪切能力,它能在模板区的第一个5’-C↓U处剪切多核苷酸 将TeloRZ加入到肝癌细胞株HepG2或Huh-7细胞提取物中,对两者的端粒酶均起抑制作用,且与剂量成正相关,在大约�10μmol/L�时就可以抑制大约90%的端粒酶活性 另外,Wan �et al〔11〕�报道了具有更高生物稳定性的2’-O-甲基化榔头样核酶能在大约�04μmol/L�时抑制人神经胶质瘤U87-MG细胞中90%的端粒酶活性 能降解端粒酶RNA组分的核酶有希望成为一种抗癌新药物�
Feng �et al〔12〕在体外采用了与模板区互补的反义寡核苷酸来抑制端粒酶活性 转染了反义hTR(human telomerase RNA)的HeLa细胞在经过23~26代倍增后,大部分细胞株(33株中的28株)进入危机期,端粒酶活性受到抑制,细胞开始死亡 Norton �et al〔13〕�设计了针对人端粒酶RNA模板区的反义硫代寡核苷酸(PS)和肽核苷酸(PNA),PNA能专一识别结合人端粒酶,并在从�P mol/L~n mol/L�的范围内达到IC50的抑制活性 他们的实验证明PNA对端粒酶活性的抑制效力比其类似物硫代寡核苷酸PS高出10~50倍;而且后者对端粒酶是非序列选择性抑制,PNA对端粒酶抑制则是高专一性的 最近,Pitts �et al〔14〕�则发现2’-O-甲基RNA能对细胞培养和实验动物产生专一性的影响,其抑制端粒酶的作用要超过肽核苷酸PNA Glukhov �et al〔15〕�以黑色素瘤细胞株SK-Mel-28为对象,研究认为:互补于hTR模板区的反义核苷酸对端粒酶活性的抑制强于其他反义核苷酸,在�5nmol/L�时即可产生强烈抑制,而�20nmol/L�的样品可以完全抑制端粒酶活性 这些研究结果显示了hTR反义寡核苷酸的良好应用前景�
22 针对端粒酶的逆转录酶性质抑制端粒酶活性 端粒酶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专一逆转录酶 Strahl �et al〔16〕�以人B细胞系的JY616细胞和T细胞系的Jurkat E6-1细胞(这两种细胞均表现端粒酶活性)为研究对象,考察已知的反转录病毒逆转录酶抑制剂是否会影响这些细胞的端粒长度和培养时的生长速率 实验表明,ddG可以使分裂细胞的端粒发生复制性的逐渐缩短,并稳定在较短状态 azidothymidine (AZT)也可以使部分细胞的端粒逐渐缩短 Yegorov �et al〔17〕�的类似实验表明,在逆转录酶抑制剂AZT和Carbovir存在下,鼠的胚胎成纤维细胞可以自发转化形成无端粒酶的克隆,发生类似于衰老的过程 但这一抑制过程是可逆的,AZT,ddG这些逆转录酶抑制剂可能是通过优先占据端粒酶的核苷酸结合位点而抑制了端粒合成�
23 针对端粒酶促反应底物抑制端粒酶活性 端粒酶作为一种末端转移酶,它把脱氧核苷酸加到端粒的末端上从而延长端粒 Fletcher �et al〔18〕�的实验表明7-脱氮-dGTP和7-脱氮-dATP会抑制端粒酶活性 7-脱氮-dGTP和7-脱氮-dATP分别在�11μmol/L�和�8μmol/L�时可以抑制人胚肾293细胞株中50%的端粒酶活性 二者可以被端粒酶加入到端粒DNA中去,但因不是端粒酶的正确、高效底物而抑制了端粒酶的活性,导致端粒提前成熟(pre-maturing),表现为缩短的端粒,提示N�7对于端粒酶活性可能是必须的 这一模型可以用来研究DNA二级结构在端粒酶机制中的作用,同时又为设计新的端粒酶抑制剂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思路�
24 针对端粒酶的DNA锚着区抑制端粒酶活性 端粒酶以锚着区与作为引物的端粒DNA的5’端结合,继而延伸端粒 通过破坏端粒酶的DNA锚着区可抑制端粒酶进行端粒合成,使肿瘤细胞端粒缩短而死亡〔19〕 但目前尚末有关于此类物质的报道�
25 磷酸酯酶2A对端粒酶活性的抑制 Li �et al〔20〕以人乳腺癌细胞PMC42为研究材料,发现磷酸酯酶2A(PP2A)与受试肿瘤细胞核提取物共温育时能够显著抑制其端粒酶活性 这种效应呈浓度依赖性(ED50为�10U�±�2U�),并且非常迅速(�10s�即出现显著抑制,2min时出现完全抑制) 但PP2A与受试细胞膜提取物共温育时对其端粒酶活性的抑制稍弱一些,与细胞质共温育时则基本不抑制其端粒酶活性 此外,PP2A对核端粒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可能是专一的,因为蛋白磷酸酯酶1或2B都不影响端粒酶活性 Li �et al�用PP2A的催化抑制剂okadaic acid证明了PP2A诱导的端粒酶抑制是与蛋白去磷酸化有关的 最近Sogawa �et al〔21〕发现了一种从海洋微球藻中分离出来的胞外多糖也具有抑制K562细胞中端粒酶活性的能力,实验表明,当K562细胞与该多糖共培养时,蛋白磷酸酯酶1的催化亚基PP1γ1的表达下降 这些实验表明,某些端粒酶的蛋白质组分或端粒酶调节因子的磷酸化、去磷酸化对于癌症细胞的端粒合成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26 PKC抑制剂对端粒酶活性的抑制 Ku �et al〔22〕�以培养的鼻咽癌细胞NPC-076为研究对象,发现有2种蛋白激酶(PKC)抑制剂bisindoplylmaleimideⅠ和H-7能够显著抑制受试细胞中的端粒酶活性;而另外2种PKC抑制剂中,Staurosporine能中度抑制端粒酶活性,神经鞘氨醇则仅轻微抑制 此外,在实验中还观察到,处理后的细胞大部分仍是可养活的(超过75%),且维持了相当高水平的蛋白质合成能力 这一发现为研究端粒酶机制以及癌症的端粒酶疗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27 一些小分子化合物对端粒酶活性的抑制 Perry �et al〔23〕�报道了1,4-和2,6-双取代氨基蒽-9,10-dione衍生物对端粒酶和Taq酶活性的抑制,如氮己环抑制端粒酶活性的IC50值为�4μmol/L�~�11μmol/L�,它在目前已知的非核酸端粒酶抑制剂中显示出较强效力 另外,Maasani �et al〔24〕的实验表明,茶叶中的主要儿茶酚(catechin)成分—epigallocatechin的没食子酸盐能够直接强烈抑制端粒酶活性,这可能是茶叶抗癌效果的主要机制之一 Bare �et al〔25〕�以铕标记探针和瞬时荧光(time-resolved fluorescence)的新方法对125000种化合物进行筛选,确定了一系列含isothiazolone的端粒酶抑制剂,其中最具效力的物质在次微摩尔水平就可达IC50值 最近的研究还表明DMSO能可逆抑制端粒酶活性��
3 结语�
端粒、端粒酶已成为当今最引人注目的抗肿瘤治疗新靶点之一,近来的一些研究表明,端粒酶抑制剂不但可以直接导致肿瘤细胞的死亡,还可以提高肿瘤细胞对破坏DNA的抗肿瘤药的敏感性以及对凋亡的感受性(U251-MG细胞)〔26〕,这一结果使得端粒酶抑制剂的应用前景更加看好 虽然对于这种疗法并非全无顾虑,比方说担心端粒酶抑制剂会对干细胞和生殖细胞造成不利影响,以及担心端粒酶抑制剂的使用可能会诱发非端粒酶的端粒延长途径等 但就目前的知识来看,对前者的忧虑可以通过设计疗程而得到某种程度的避免(但也有个别报道说肿瘤细胞的端粒并不都比干细胞短),而对后者的担心则还需通过实验的证明以及进一步的实验来解决�
可以肯定的是,对端粒酶抑制剂的寻找和研究工作要依赖于对端粒、端粒酶的研究 伴随着对端粒、端粒酶结构功能和调节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端粒酶抑制剂的研究也一定会越来越深入 但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对端粒酶抑制剂的研究大多尚处于体外细胞实验阶段,体内药理作用及药代动力学情况究竟如何鲜有报道 端粒酶抑制剂应用于临床时的效果及毒副作用也还需要事实的进一步验证
1.2端粒延长机制与端粒酶的发现
在1984年报道酵母端粒序列的同一篇文章中.Elizabeth
H.Blackburn还发现,不论是四膜虫还是酵母自身的端粒序
列都可以在酵母中被保护和延伸。而带着四膜虫端粒的DNA
人T染色进入酵母后。其末端会被加上酵母的而非四膜虫的
端粒重复序列13I。此后,同源重组、转座元件、端粒回文或发卡
结构等很多关于端粒复制分子机制的假说和模型相继被提
出。由于端粒是由重复序列组成的.所以当时人们普遍倾向
于同源重组机制的假说。但同源重组只能复制自身的序列,
而对于四膜虫端粒被加上酵母端粒序列而不是四膜虫本身
端粒序列的现象,同源重组假说根本无力解释。那么会不会
是酵母中存在一种从未被发现的“酶”来复制端粒DNA呢要
证实这个假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找到这个“酶”。
1984年,Carol W.Greider作为博士研究生进入Elizabeth
H.Blackburn实验室.开始了端粒末端合成机制的研究工作。
假设端粒是由某种酶合成,那么在细胞裂解液里应该有这种
酶的存在.如果使用四膜虫细胞裂解液在体外能检测到端粒
序列的复制和延伸.那无疑证实这种“酶”的存在并推翻同源
重组的假说。Carol W.Greider和Elizabeth H.Blackburn沿着
这种思路。并根据四膜虫rDNA端粒重复序列,人工合成了其
互补重复序歹d[TFGGGG],寡聚核苷酸,将其作为端粒合成起
始的引物与高浓度的四膜虫细胞裂解液一起孵育,通过放射
性标记的核苷酸来检测体外端掌6=序列的合成。结果显示,当
四膜虫细胞裂解液加A.[1TGGGG]4或酵母端粒序列DNA时,
其明显被重新加上了DNA碱基.而且以6个碱基递增的方
式延长,与四膜虫端粒重复基本单位为6个碱基正好吻合,
而对于随机序列的DNA引物则并不发生延伸1141。实验结果证
明,端粒DNA的延伸是通过“酶”来完成的,否定了同源重组
的假说。这种酶后来被命名为“端粒酶”(telomerase)。
随后.Carol W.Greider和Elizabeth H.Blackburn继续研
究端粒酶的特性。她们通过RNA酶降解四膜虫裂解液样品
中的RNA.结果发现端粒酶活性竟然消失了,这证明端粒酶
活性依赖于RNA[蜘峒。当时知道端粒酶依赖于蛋白,因为蛋白
酶消化后的样品也不具备端粒酶活性fi4j。端粒酶活性同时依
赖其RNA和蛋白成分,这种特性与核糖核蛋白复合体非常
相似。Carol W.Greider和Elizabeth H.Blackbum据此推测其
中RNA很可能决定了端粒重复片段的序列。1989年,Caml
W.Greider通过跟踪端粒酶活性.用柱子纯化并成功克隆了
四膜虫端粒酶RNA.发现其中一段RNA序列为C从CCC.
CAA.正好与四膜虫的端粒DNA序列互补,端粒酶可能是利
用这段序列作为模板复制端粒DNN切。之后,Elizabeth H.
Blackburn研究小组发现,将这一RNA序列进行突变后会直
接导致端粒序列的相应改变118I。这证明端粒酶RNA组分作为
模板存在于端粒酶复合体中。
端粒酶RNA功能被确定后,其蛋白亚基的鉴定成为下一
个研究目标。既然端粒酶能够利用RNA模板亚基来复制
DNA.那么很容易推测这个蛋白亚摹可能具有逆转录酶的活
性,其中应该包括逆转录酶特有的结构域。1989年,Jack W.
Szostak实验室利用一系歹『J遗传学筛选方法,在酵母中找到了
邱r 1基因。这个基因突变会导致细胞分裂过程中端粒序列
不断缩短。染色体缺失频率增加,最终出现细胞衰老和死亡
的表型四。同时.Elizabeth H.Blackburn实验室在四膜虫上发
现一个突变会引起相似的表型,这说明端粒可能在维持基因
组稳定性和细胞增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旧。此后,多个实验室参与到端粒酶蛋白亚基的寻找丁作
中。1996年,Ceeh实验室用生化手段纯化了四膜虫端粒酶复
合体,其中有一个蛋A根据分子量命名为p123m。同一时期,
在酵母中几个与端粒复制密切相关的基因脚r 2,嬲丁3和
耶T4相继被发现12“。四膜虫蛋白p123及酵母Est 2蛋白后
来被证明是端粒酶的催化亚基:它们含有逆转录酶的结构
域.如果对该结构域的关键氨基酸进行突变,则端粒酶活性
消失五。此后,人们用体外转录和翻译系统共表达了端粒酶的
催化亚基和RNA亚基,在体外重建了端粒酶活性,证明这两
个核心亚基是端粒酶活性所必须的条件嘲。
端粒与端粒酶的一系列发现完美地解释了两个问题:染
色体末端由简单重复的端粒序列构成,端粒保护着染色体末
端使之区别于一般的断裂染色体末端,从而不被各种酶降
解,相互之间也不发生融合:端粒酶负责端粒的复制,端粒酶
的催化亚基利用端粒酶自身的RNA亚基为模板不断复制出端粒DNA,从而弥补在染色体复制过程中的末端缺失.保证
染色体的完全复制。
1 端粒(telomere)
11 端粒(telomere) 的概念
端粒是指真核细胞线性染色体末端的蛋白质-DNA特殊结构,即染色体末端DNA 序列的多个重复,其作用是保护和稳定染色体的末端,它由2~20kb 串联的短片段重复序列(TTAGGG) n 及一些结合蛋白组成。四膜虫(单细胞生物) 端粒的结构是6 个核苷酸5′- TTGGGG - 3′序列的多次重复。人类为5′-TTAGGG- 3′序列的多次重复。随着细胞不断分裂,染色体复制次数增加,端粒DNA 序列进行性缩短。故粒端长度决定了细胞寿命,至一定长度时,细胞停止分化,并出现程序性死亡(细胞凋亡,Apoptosis) 。端粒作为细胞的“有丝分裂钟”(mitosis clock) 调节细胞分裂。早衰的端粒长度明显低于正常人,而人精原细胞的端粒长度比体细胞长数千kb,并不随年龄增长而递减[2]。
12 端粒的结构、功能
1978年,Blackbum发现一种单细胞池塘生物四膜虫的染色体端粒DNA 为一种简单核苷酸序列的大量重复,即(TTGGGG)n,后来证明人和脊椎动物的端粒均为含有丰富鸟嘌呤(G) 的重复DNA 序列,人类端粒DNA 由5′TTAGGG3′的重复单位构成,细胞中端粒DNA 总是和非组蛋白成分的蛋白质结合成一个复合体,其结构虽不清楚,但它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保护染色体末端不被核酸酶降解,防止染色体末端丢失、融合,并参与染色体在核内定位及基因表达调控的作用,从而保持遗传系统的稳定性。
2 端粒酶
21 端粒酶的概念
Kim等(1994) 建立了能稳定、成批、快速分析各组织端粒酶活性的Trap 法,这是Kim 等巧妙引用了PCR 技术形成的粒端重复扩增分析法。端粒酶活性的调节所知甚少,调节细胞凋亡的存活因子Bcl-2可能对端粒酶的激活有正相调节功能。
22 端粒酶结构、功能
端粒酶是一种依赖于RNA的DNA聚合酶,目前认为它由三部分组成:端粒酶RNA组分、端粒酶相关蛋白、端粒酶催化亚基。人类端粒酶基因定位在5P15·33,其编码了1132 个氨基酸的多肽,它是以RNA 为模板的逆转录酶,通过识别端粒单链的富G区引物,合成多个端粒重复序列到3′端,所以端粒酶有端粒再生的作用。人类胚胎发育的早期,很多组织可检测到端粒酶活性,但随着人类组织和细胞的分化,端粒酶活性迅速降低,到成人,仅有包括生殖细胞在内的少数细胞或细胞系仍具端粒酶活性,大多体细胞已检测不到。
3 端粒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最初采用的标准检测端粒酶的方法是:分析细胞提取液在引物3′ 2末端上合成重复序列的能力,通过放射性核苷酸标记、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放射自显影的观察,结果端粒酶酶促反应呈现出6 个核苷酸合成的脉冲性,因而形成典型的间隔6 个核苷酸的端粒酶条带模式图谱。尽管用这种方法检测原代肿瘤样本中的端粒酶较为困难,但还是有两个研究小组设法用该项技术证实了卵巢上皮癌与恶性造血细胞癌的提取物中有活化的端粒酶[3]。此外,亦有人用放射性标记的特异性探针进行原位杂交,通过检测组织细胞中RNA 表达水平来反映端粒酶的有无[4]。人类细胞中正常的46 条染色体,即有92个端粒。通过检测不同组织类型细胞中染色体端粒的平均长度,可以间接地检测端粒酶。端粒DNA 长度的测定,一般采用染色体末端限制片段分析法,以(TTA GGG) 4 为探针的Southern 杂交进行分析,该法的缺陷在于永生细胞中端粒长度并不能真正反映端粒酶的活性。目前,测定端粒酶活性主要采用Kim 等建立的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该法采用了两项革新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端粒酶分析的敏感性(提高了104倍)。首先是对抽提物的准备和预处理,使用去污剂裂解细胞,从少量的细胞中提取有效的端粒酶(旧法采用的是低渗裂解);最主要的突破是允许一个端粒酶反应的产物以倍增指数方式进行扩增。这种扩增是通过应用一个端粒酶催化的引物,延伸反应产物作模板进行PCR,通过连续的以寡聚核苷酸为引物的DNA 合成,扩增产物进行电泳,以此来反映端粒酶的活性。该法涉及到的两对引物是: 正向引物为5′ 2AA TCCGTCGA GCA GA GTT2 3′和反向引物为5′ 2 ( CCCTTA ) 3 CCCTAA 2 3′。本法具有敏感、快速、高效的特点,但易受各种外来因素的干扰和同位素污染。最近Iwama 等对TRA P 法又进行了改进,采用内部端粒酶测定标准的荧光端粒重复扩增法,可克服此点之不足,且可进行半定量分析,是检测端粒酶活性较为理想的方法。
4 端粒酶与肿瘤诊断和治疗
由于端粒酶活性见于绝大多数恶性肿瘤,而人正常体细胞中未见该酶活性,端粒酶活性为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希望。首先,端粒酶活性的检测有希望成为早期恶性肿瘤诊断和判断肿瘤预后的标志物。例如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可作为筛选早期恶性肿瘤的标志物,若能将转移癌细胞与外周血细胞分开亦可作为早期转移癌的标志物。大约20%~30%乳腺癌不伴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病例未见有端粒酶活性,同时伴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病例其端粒酶活性的检出率超过95%,表明端粒酶可作为独立的判断乳腺癌预后及复发的指标[5]。术前对组织进行端粒酶分析可给外科医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敏感的端粒酶分析法可用于细针穿刺组织使得术前判断病人预后成为可能。其次,由于端粒酶活性是保持绝大多数恶性肿瘤细胞继续生长必须之酶,抗癌药物建立在抑制端粒酶活性的基础上可能会得到高效治疗效果和最低的副作用。端粒酶在生殖细胞和其它永久存活细胞内的功能是保持端粒长度,使细胞能不断地分裂。目前看来该酶是治疗癌症比较特异和明确的目标[6~9]。虽然要考虑到抑制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同时也抑制了生殖细胞和造血干细胞端粒酶活性,但是此治疗设想比现用治疗的毒性和副作用低,通常的化疗除了对干细胞有作用外,对所有增生的细胞均起作用。用端粒酶抑制剂会减轻或避免常规化疗所引起的恶心、脱发等副作用。应该考虑到端粒酶抑制剂一定在端粒缩短到一定程度端粒酶被激活后,才能发挥效应,所以可能需要一段时间。设计用该酶抑制剂治疗肿瘤首先应设法加快肿瘤细胞端粒的缩短速度,以尽快使抑制剂发挥作用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5 端粒酶的基因研究初步概况
编码端粒酶全酶的整个基因仍未被人们所认识。但目前认为,端粒酶为RNA 依赖性DNA 聚合酶,端粒酶的亚单位工作是以RNA 为模板合成端粒DNA 片段。在许多生物中包括人类编码端粒酶的这段RNA 模板基因已被克隆。除此之外,还确定了与激活端粒酶有关的3种相关蛋白:P80、P95 和TP1。P80和P95蛋白已从纤毛四膜虫中纯化。编码与P80 相似的哺乳动物的TP1 蛋白的基因已克隆成功。迄今为止这些蛋白在端粒酶中所起的确切功能尚不得而知 。哺乳动物TP1 蛋白与四膜虫P80蛋白的氨基酸顺序极为相似。TP1 蛋白表现出与哺乳动物端粒酶RNA 的特异性结合。TP1 的抗血清与有端粒酶活性的细胞提取液显免疫沉淀反应,提示TP1 在体内与端粒酶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近几年,端粒及端粒酶的研究引起分子生物学家的浓厚兴趣,在酶的三维结构预测、基因的克隆、种系的发生,都取得一定进展[10~12]。在对影响端粒长度的各种分子之间相互作用机制阐清的基础上,相信端粒及端粒酶的研究必将在延长细胞寿命、肿瘤检测与诊治、基因治疗等方面取得广泛的应用前景。
端粒酶软胶囊,其中含有的成分就是端粒酶,可以说,通过端粒酶,可以直接增加细胞的年轻活力,从而能提升细胞的年轻态,使得人们身体内的细胞会再次的生长。尤其是可以直接提高人体的各项机能,对延缓衰老,以及加快细胞的生存是有功效的,尤其是可以促进身体内的活性成分,对预防各种疾病都是由效果的。而且端粒酶与细胞之间还会由一定的关系,端粒越长,那么细胞就会有活力,所以说能直接通过这样的端粒酶软胶囊,从而能够解决细胞老化的问题。端粒酶软胶囊什么作用,这款产品的主要作用,就在于可以为人们的身体提供缺失的端粒酶,只要人体内能补充充分的端粒酶,就可以对自己的身体细胞有不错的功效,从而能恢复年轻体态。
生命之源——端粒酶因子
1)什么是端粒?
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它是由许多简单的重复序列和端粒结合蛋白组成。在正常人体细胞中,端粒随着细胞的不断分裂而逐渐缩短。端粒是细胞必需的遗传成分,其作用是保护和补偿染色体末端遗传信息的丢失,保护它不会被核酸酶识别而免遭降解。但是,在细胞不断复制的过程中,端粒也会因为复制机制的欠缺或者其他多种原因而缓慢地丢失。研究表明,年纪越大,细胞越老,其端粒的长度也越短;细胞越年轻,端粒的长度也越长,端粒与细胞老化有确定的关系。当细胞端粒缩短时细胞端粒功能受损,细胞端粒的功能受损时,细胞就出现衰老现象;而当细胞端粒缩短至关键性的临界长度后,衰老过程则加速。研究表明,衰老细胞中的一些端粒丢失了大部分端粒重复序列之后,致使那些细胞的老化速度加快,于是就出现一个人身体各个部分的衰老速度不一致的现象。细胞每一次分裂,都会使端粒变短一些,分裂一次,缩短一点,就像磨损铁杆一样,如果磨损得只剩下一个残根时,细胞就接近衰老而无法分裂。
2)什么是端粒酶?
细胞中存在一种酶,它能够促进合成细胞端粒。各个细胞端粒的长短,是由这个酶决定的,这个酶就是端粒酶。细胞内端粒酶的活性高低,可影响细胞端粒的长短,并进一步影响细胞的正常分裂、复制与繁殖。端粒酶在保持细胞端粒稳定、基因组完整、细胞的长期活性和潜在的继续增殖能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端粒酶的活性高,就能够增强体内细胞的增殖能力,细胞分裂与复制的能力也大,若端粒酶的活性足够高并且持续的时间足够长,还能够使濒临死亡的细胞再度修复、再度复活,从而使人体细胞保持旺盛活力、有效延缓衰老。
端粒酶的存在,可以滋养、修复和延长细胞端粒,让细胞端粒不会因细胞分裂而有所损耗,使得细胞分裂克隆复制的次数增加。
3)端粒、端粒酶与人体关系
细胞端粒的长短和稳定性决定了细胞寿命,并与细胞衰老和癌变密切相关。端粒酶是使端粒延伸的反转录DNA合成酶,是个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RNA-蛋白复合物。简单地说,细胞要分裂复制,就需要细胞DNA内的端粒有足够长度,否则细胞就无法分裂,这个细胞就会很快衰老、死亡。在正常情况下,细胞端粒的长度足够,细胞的DNA分子通过复制程序就能准确无误地生产出自己的副本。在细胞分裂时,可将相关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细胞,从而保持了细胞的健康接力。“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说的就是细胞复制的意思,是对遗传的最好注解、最恰当的比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