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动物进行呼吸,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氧气是我们生命必不可少的气体,被我们吸进之后,进入血液,血红蛋白就会与这些氧气结合,通过血液循环,把氧气带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里,来维持人体的一切正常生理活动。我们要是在没有氧气的空气里,一分钟也不能生存。
在我们生存的空间里,空气成分如果按体积算,氧气占21%,氮气占78%,惰性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占003%,所以空气是一种混合物。
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供给其他生物呼吸,所以地球上只要绿色植被不被破坏,生态平衡不被破坏,生物的生命之气——氧气就永远不会用完。
一般情况下,燃烧和呼吸只需要空气就行了,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需要纯净的氧气。
氧气除了供给生物的呼吸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作用呢!比如,在钢铁工业上,把氧气或添加了氧气的空气通过鼓风机送到炼钢炉中,可提高炉子的温度,加速冶炼过程。乙炔在氧气里燃烧,产生的温度可达3000度以上。可用来焊接或切割金属。还可以用氧气制作炸药或作火箭推进剂。医院里抢救病人、高空飞行员及一切从事缺氧作业的人员都需要携带氧气设备。
8世纪时,我国古代一个叫毛华的人在其著作中,谈到大气是由阴阳两部分组成的。他认为水中也有阴气,它和阳气紧密地混合在一起,很难分解。后人认为毛华所说的阴气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氧气。
17世纪时,荷兰化学家德莱贝尔,用加热硝石制作过氧气,但他对这种气体的性质没有进行研究。18世纪时,一个叫舍勒的瑞典人,他出身贫苦,在药房里当学徒。他利用工余时间,做了一系列实验,分离出了“大气”,也就是氧气。直到1777年,他的论著《论火与空气》一书才公布于世。
英国的化学家普利斯特里,用二氧化锰与浓硫酸加热时,生成硫酸亚锰、水及氧气。但由于当时受燃素学说的影响,未能对氧气作出正确的解释。
在1774年,普利斯特里把氧化汞放在玻璃器皿中,用聚光镜加热,分解并放出气体。他用水上集气法把这些气体收集起来,并对这些气体进行研究。他把蜡烛放在这些气体里,蜡烛燃烧得更快了。他把小老鼠放在这种气体里,发现老鼠比在等体积的普通空气中存活时间长了四倍。于是,他亲自尝试了一下,觉得吸入这种气体后,感到非常舒畅。但是由于他认为空气是单一的气体,没能对这种气体作出科学的评价。
不久,法国化学家拉瓦锡了解到了普利斯特里的试验,拉瓦锡马上重复了他的试验。从氧化汞中分解出这种能助燃,助呼吸的气体,称之为“纯空气”,直到1777年,正式把它命名为氧气。
拉瓦锡在前人及同代人工作的基础上,特别在关键时刻得到普利斯特里的帮助,经过大量的实验工作,对氧气作出了科学的分析和判断。尤其是水的合成和分解试验取得成功,氧学说才被举世公认了,所以拉瓦锡被誉为“真正发现氧气的人”。
新能源燃料有三种:
1、新能源醇基燃料的配方是甲醇加水。
2、植物油燃料,甲酯勾兑的,成本高,热值高,一般南方市场用的多。
3、无醇燃料,乙二醇勾兑的,热值低,用量大些,适合北方市场,因为防冻性好。
甲醇燃料有明显的经济可比性——和液化气、柴油、煤油相比,热效率高是它较佳的特点,从08年开始甲醇燃料的优势已引起业内的重视。但它的技术难度大,要合成与汽油、柴油相媲美的燃料需要更高深的技术研究与实践,
截止到2012年年底,国内能够对石化油品和醇基环保油品全性能检测和研发。甲醇燃料是绿色环保能源——和煤、煤焦油、重油、柴油、汽油相比,甲醇燃料燃烧较完全彻底,热转换效率较高,排放是水与二氧化碳为主,是未来较清洁、较环保、较有发展潜力的燃料。
扩展资料:
甲醇燃料是国际上公认的清洁燃料,甲醇为含氧化合物,其燃烧排放比石油燃烧所生成的有害物质明显降低,实验监测结果表明,桑塔纳轿车使用M15甲醇汽油,CO和HC排放比使用93#汽油分别降低232%和285%;
M15甲醇柴油在玉柴――YC6105上使用,CO降低794%,NO降低313%,排气烟度降低859%。
植物油配制成燃料油的比例是4000吨植物油比1吨添加剂等辅料;使用该产品发动机易启动,功率大,油耗与石油产品相同,长期使用不积炭和胶质,机械磨损小,尾气有害物排放低于国家标准,是一种用于任何柴油发动机及柴油燃烧系统的燃料油。
新能源的特点
1、资源丰富,普遍具备可再生特性,可供人类永续利用;比如,陆上估计可开发利用的风力资源为253GW, 而截止2003年只有057GW被开发利用,预计到2010年可以利用的达到4GW, 到2020年到20GW,而太阳能光伏并网和离网应用量预计到2020年可以从的003GW增加1至2个GW。
2、能量密度低,开发利用需要较大空间;
3、不含碳或含碳量很少,对环境影响小;
4、分布广,有利于小规模分散利用;
5、间断式供应,波动性大,对持续供能不利;
6、除水电外,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成本较化石能源高。
--新能源
--植物燃料油
--甲醇燃料
构成煤炭有机质的元素主要有碳、氢、氧、氮和硫等,此外,还有极少量的磷、氟、氯和砷等元素。碳、氢、氧是煤炭有机质的主体,占95%以上;煤化程度越深,碳的含量越高,氢和氧的含量越低。碳和氢是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热量的元素,氧是助燃元素。煤炭燃烧时,氮不产生热量,在高温下转变成氮氧化合物和氨,以游离状态析出。硫、磷、氟、氯和砷等是煤炭中的有害成分,其中以硫最为重要。煤碳燃烧时绝大部分的硫被氧化成二氧化硫(SO2),随烟气排放,污染大气,危害动、植物生长及人类健康,腐蚀金属设备;当含硫多的煤用于冶金炼焦时,还影响焦炭和钢铁的质量。所以,“硫分”含量是评价煤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煤中的有机质在一定温度和条件下,受热分解后产生的可燃性气体,被称为“挥发分”,它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氢气、一氧化碳等化合物组成的混合气体。挥发分也是主要的煤质指标,在确定煤炭的加工利用途径和工艺条件时,挥发分有重要的参考作用。煤化程度低的煤,挥发分较多。如果燃烧条件不适当,挥发分高的煤燃烧时易产生未燃尽的碳粒,俗称“黑烟”;并产生更多的一氧化碳、多环芳烃类、醛类等污染物,热效率降低。因此,要根据煤的挥发分选择适当的燃烧条件和设备。
煤中的无机物质含量很少,主要有水分和矿物质,它们的存在降低了煤的质量和利用价值。矿物质是煤炭的主要杂质,如硫化物、硫酸盐、碳酸盐等,其中大部分属于有害成分。
“水分”对煤炭的加工利用有很大影响。水分在燃烧时变成蒸汽要吸热,因而降低了煤的发热量。煤炭中的水分可分为外在水分和内在水分,一般以内在水分作为评定煤质的指标。煤化程度越低,煤的内部表面积越大,水分含量越高。
“灰分”是煤碳完全燃烧后剩下的固体残渣,是重要的煤质指标。灰分主要来自煤炭中不可燃烧的矿物质。矿物质燃烧灰化时要吸收热量,大量排渣要带走热量,因而灰分越高,煤炭燃烧的热效率越低;灰分越多,煤炭燃烧产生的灰渣越多,排放的飞灰也越多。一般,优质煤和洗精煤的灰分含量相对较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