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风湿寒邪侵犯人体的偏重不同,中医把风湿寒性关节痛辨证分五类型 (1)风重型关节痛 主证:全身各关节、肌肉游走窜痛(酸痛),脉浮缓或弦缓,舌质淡、苔薄白,其特点是每遇刮风则病情加重(酸痛难忍),疼痛部位不固定。 主证分析:本型关节痛是由风寒湿邪侵犯人体,但以风邪偏胜为主所致。多因营卫不和,腠理开泄失常,感受风寒湿邪,侵袭肌表经络,闭阻气血筋脉,故见关节疼痛。风为阳邪,善行变,故疼痛呈游走性。风性轻扬,其侵多在肌表,故脉浮,苔薄白。 治则: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方药:防风汤加减。 防风10g,秦艽10g,麻黄6g,羌活10g,独活10g,肉桂4g,当归10g,威灵仙10g,葛根10g ,茯苓10g,甘草9g,生姜5片。 方解:方中用防风、秦艽、羌活、独活、麻黄、肉桂祛风散寒;当归、威灵仙、葛根活血通络,解肌止痛;茯苓健脾渗湿;甘草、姜和中调营。全方共奏祛风散寒除湿之功,又兼能养血通络。 (2)湿重型关节痛 主证:患病局部沉重、酸楚或麻木不仁,关节屈伸不利,活动时多有骨擦音(软骨磨擦),脉缓或濡,舌质淡,苔白腻或微黄腻。其特点是遇阴雨或接触冷水时病情加重。 主证分析:本型关节痛以湿邪为主侵犯人体所致,多由居处潮湿,涉水冒雨,食凉饮冷等致风寒湿邪侵入肌肤经络,留着不去,闭阻气血,故见关节痛。因湿性重着,其性粘滞,故见局部沉重酸楚,麻木不仁,苔白腻,脉濡或缓,均为湿胜之征象。 治则: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方药:薏苡仁汤加减。 薏苡仁30g,苍术10g,羌活10g,独活10g, 莶草15g,防风10g,制川乌6g,麻黄6g,桂枝 6g,当归10g,川芎10g,甘草10g,生姜3片。 方解:方中用苡仁、苍术健脾除湿;羌活、独活、防风、 莶草祛风胜湿;川乌、桂枝、麻黄温经散寒除湿;当归、川芎养血活血止痛;甘草、生姜健脾和中。全方共奏除湿健脾、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之功效。 (3)寒重型关节痛 主证:患病局部肌肉、关节皮肤发凉,固定性剧痛或挛缩拘急,疼处有冷感,脉弦紧或沉紧,舌质淡苔白或白滑。其特点是遇冷病情加重,遇热则病情好转。 主证分析:本型关节痛是以寒邪偏胜为主侵犯人体所致,多由机体阳气不足,寒邪侵袭,寒凝气血,经脉不通,故见关节疼痛;寒性凝滞,故多呈挛缩,拘急剧痛;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气不达,故皮肤发凉,病处有冷感;寒遇热则散,气血流畅,故得热病情好转。脉弦紧,舌淡,苔白均为寒胜之象。 治则: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方药:乌头汤加味。 制川乌10g(加白蜜先煎),麻黄6g,芍药15g,黄芪15g,鸡血藤30g,乳香、没药各6g,甘草 10g。 方解:方中用制川乌、麻黄温经散寒,除湿止痛;芍药、甘草缓急舒筋止痛;黄芪益气固表,且以黄芪之补、白芍之收、甘草之缓以牵制、缓和川乌、麻黄;用鸡血藤化瘀通络;乳香、没药以加强化瘀止痛之功。诸药配伍,可使寒湿之邪微汗而解,病邪去而又不伤正气。 (4)风湿型关节痛 主证:肌肉、关节既有游走窜痛又有沉重感,脉多浮缓,舌质淡红,苔微黄腻。其特点是遇刮风下雨则病情加重。 主证分析:本型关节痛是以风湿相兼侵犯人体所致。风湿侵袭关节经脉,气血瘀闭不通故见关节疼痛;风善行而数变,故有游走性窜痛感;湿性重着,故又有沉重感。余均为风湿之征。 治则:祛风胜湿,散寒通络。 方药:羌活胜湿汤加减。 羌活10g,独活10g,防风6g,藁本6g,川芎6g,川萆 15g,蔓荆子3g,甘草6g。 方解:方中以羌活、独活为君药,散周身风湿,舒利关节而通痹;防风、藁本为臣药,祛太阳经风湿,且止痛。佐以川芎活血,祛风止痛;蔓荆子祛风止痛;川萆 以加强祛湿之力;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合用,共成祛风胜湿之功,并微发其汗,使风湿尽去,其痛自止。 (5)寒湿型关节痛 主证:患病局部发凉(出冷汗),固定性剧疼,且沉重发板,严重者活动困难,甚至呈瘫痪状态,失去劳动能力,脉沉缓或沉紧,舌质淡,苔滑或白腻。其特点是遇冷或阴天下雨病情加重。 主证分析:本型关节痛是寒湿相兼侵入人体所致。寒凝骨节,湿阻脉道,故关节冷痛,局部发凉;湿邪滞浊,寒邪凝聚,流注关节,故疼有定处,且发沉重,活动困难。余均为寒湿之征象。 治则: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方药:益火散寒汤与海桐皮汤合并加减。 桂枝10g,肉桂4g,干姜6g,制川乌6g,羌活10g,海桐皮15g,苍术10g,防己10g,乌蛇10g ,丹参15g,陈皮10g,甘草6g。 方解:方中以桂枝、肉桂、干姜、川乌温经散寒;羌活、苍术、防己、海桐皮祛风除湿止痛;乌蛇、丹参通络活瘀止痛;陈皮、甘草理气和中。全方合用,共奏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通络化瘀止痛之功。
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痛剧昏厥者,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西医将痛经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经以月经初潮1~2年开始发病的青年妇女为多见。
辨证治疗
1气滞血瘀
临床表现:每于经前一二日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紫暗有块,血块排出后痛减,经净疼痛消失。常伴胸胁,乳房胀痛,烦躁易怒,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滑。
立法:理气化瘀止痛。
主方: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加减:若兼口苦,苔黄,月经持续时间延长,经色紫暗,质稠粘,为肝郁化热象,当佐以清泄肝热,上方加栀子、夏枯草、益母草等;若肝郁伐牌,证见胸闷,食少者,加炒白术、陈皮、茯苓;若痛甚而见恶心呕吐者,为肝气挟冲气犯胃,上方加吴萸、黄连、生姜,以和胃降逆:若兼前后二阴坠胀者,加川样子、柴胡。
2寒凝胞中
(1)阳虚内寒
临床表现: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喜按,得热则舒,经量少,经色黯淡。腰腿瘦软+小便清长:舌苦白润,脉沉。
立法:温经暖宫止痛。
主方:温经汤(《金匮要略》),加附子、艾叶、小茴香。
加减:若手足不温,面色青白,舌质淡嫩,宜去麦冬、阿胶,以其阴柔碍阳滞血。
(2)寒湿凝滞
临床表现:经前数日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量少,经色黯黑有块。畏寒身疼,菩白腻,脉沉紧,立法:温经散寒除湿,化瘀止痛。
主方: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加苍术、茯苓。
加减:痛甚而厥,证见手足不温或冷汗淋漓,为寒邪凝闭阳气之象宜于方中加附子、细辛,温壮阳气而运血行。
3湿热下注
临床表现:经前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或伴腰低胀痛,经色黯红,质稠有块。平时少腹时痛,经来疼痛加剧,低热起伏,带下黄稠,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而腻·脉弦数或糯数。
立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瘤。
主方: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加红藤、败酱草、苡仁,加减:若兼有月经不调或带下异常者,参照有关章节处理
4气血虚弱
临床表现:经后一二日或经期小腹隐隐作痛,或小腹及阴部空坠,喜揉按,月经量少色淡质薄,神疲乏力,面色不华,纳少便溏,舌质淡,脉细弱:
立法:益气补血止痛,
主方:圣愈汤(《兰室秘藏)),去生地,加白芍,香附、延胡索。
加减:血虚肝郁,证见胁痛,乳胀,小腹胀痛,上方加川楝子、柴胡、小茴香、台乌药;血虚甚,证见头晕,心悸,眠差者,加鸡血藤、大枣、酸枣仁;兼肾虚,腰腿疫软者,加丝子、续断、桑寄生
5肝肾虚损
临床表现:经居一二日内小腹绵绵作痛·腰部瘦胀,经色黯淡,量少质稀薄,潮热,耳鸣,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立法:益肾养肝止痛。
主方:调肝汤(K傅青主女科》)
加威:痛及腰骶,加续断、杜仲;尿频清长,加益智仁、桑螵蛸、菟丝子;兼少腹两侧或两胁胀痛,乃挟肝郁所致,宜佐以调气,上方加川楝子、延胡索,或加小茴香,橘核、郁金等。
其它疗法
1体针
取穴关元、中极,次髎,地机、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实证用泻法,留针15~20分钟。
2耳针
取子宫、内分泌、交感、肾穴,每次选2~4穴,用中、强刺激,留针15~20分钟,或用耳穴埋针。
3穴位敷贴痛经药
痛经膏主药为丁香,白芷、生草乌、生川乌、川椒、川芎、麝香等加入皮肤渗透剂。有活血止痛,温经散寒,祛瘀开窍等作用。于月经来潮时或经前腹痛时+进行穴位(气海、子宫、三阴交)敷贴。
4单方、验方
(1)云南白药,每次2丸,每日4次。
(2)伤科七厘散,每次1支,每日2~3次,于经前或经痛时温开水送服。
(3)田三七末2~3克·经前或经痛时温开水送服,每日1~2次。
治风热感冒的三汤
风热感冒表现为发热加重、头痛、咽喉红肿干涩疼痛、鼻塞涕黄,咳嗽痰黏或黄,且口渴喜饮,怕风。对镜可观察到舌尖边红、苔薄白微黄。
还有可能加重头面部痤疮、便秘等。治法应以辛凉解表为主。
第一汤:薄荷粥(选自《送余录》)
薄荷15克煎取药汁候凉,取粳米60克加水煮粥,待粥将成时,加入薄荷汁及适量冰糖。稍温即服,得汗最佳。
薄荷为疏散风热之要药,加粳米、冰糖制粥,能促使出汗,又有护胃作用。此汤饮对新感风热者最适宜。
第二汤:桑菊薄荷饮
桑叶6克,菊花6克,薄荷3克,苦竹叶15克,蜂蜜少许,加适量水,煮沸,代茶频服。桑叶清肺热;菊花疏散风热,明目平肝;薄荷为疏散风热之要药,能迅速解除发热头痛等症状。有高血压或头痛、目糊之患者也较为适宜。
第三汤:贝母沙参蒸雪梨
将雪梨1个去皮去核,把贝母6克、沙参10克、薄荷2
克及冰糖适量填入,合起放在碗内加水蒸熟,早晚分食,连吃数日。此汤润燥止咳,化痰宣肺,尤其适用于老年人、儿童感冒后热病伤阴引起咽干咳嗽、肺热痰黄,或津伤口渴、大便燥结等症。
解语汤的组成用量及功用如下:
本方治证属气血虚弱,肝失所养,风痰直中经络,引动肝风所致。治宜祛风化痰,补益气血,平息肝风。方中羌活、防风、南星、白芷祛风痰,通经络;肉桂温经祛风散寒,党参补气,当归、酸。
药物组成:羌活、防风、川芎、天麻、肉桂、南星、陈皮、白芷、党参、甘草、酸枣仁、羚羊角各3g,竹沥15ml。
功效主治:祛风化痰,补虚扶正。治风痰壅盛之中风失音不语,或语音謇涩。
方解:本方治证属气血虚弱,肝失所养,风痰直中经络,引动肝风所致。治宜祛风化痰,补益气血,平息肝风。方中羌活、防风、南星、白芷祛风痰,通经络。
肉桂温经祛风散寒,党参补气,当归、酸枣仁养血,川芎活血行血,陈皮理气健脾化痰;天麻、羚羊角平肝息风,加人竹沥尤善去经络之风痰。诸药合用,共奏其功效。
药理研究:解热,镇痛,镇静,抗惊厥,降血压,祛痰,调节中枢神经,增加脑血流量。其中川芎对聚集的血小板有解聚作用,预防血栓形成,增加脑和肢体的血流量,镇静,降血压;防风、羌活解热,镇痛;羚羊角、天麻镇静,抗惊厥,镇痛,降血压。
酸枣仁镇静,催眠;党参、甘草增强吞噬和免疫功能,改善消化功能。党参镇静,抗应激。甘草保肝,抗炎,抗微生物,祛痰,解痉。
临床应用:本方是治中风失音不语的常用方剂。以失音不语或语言謇涩为据。用于脑血管疾病后遗症之半身不遂,中风失语属风痰较盛,体虚血弱者。
现代制剂:汤剂。
用量用法:水煎,后人竹沥,一日一剂,分3次温服。
资寿解语汤,中医方剂名。出自《医方大成》卷一引《简易》。具有熄风化痰,通络开窍之功效。主治风中心脾,舌强不语。症见恶风发热、牙关紧急、项背强急、四脉弦紧者。临床上常用于肾阳虚衰,痰浊上泛,堵塞窍道,以致舌强不能言者,宜用地黄饮子,非本方所宜。破伤风初起,风痰壅滞经络肢抽搐、痰涎涌盛、苔白腻。
可乐中有一种重要成分——咖啡因,咖啡因是一种黄嘌呤生物碱化合物,是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能够暂时的驱走睡意并恢复精力,能缓解感冒带来的头痛、疲劳等多种症状。因此以可乐喝生姜为主要成分的可乐姜汤,可以用于早期的风寒感冒,如果受到风吹雨淋、风寒侵袭时,及时服用姜汤,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疗的效果,如果是风热感冒,则不宜使用。
扩展资料:
姜可以祛风散寒,有增强发汗的作用,可乐可以调和生姜的味道,增加热量,暖胃,对于感冒引起的喉咙胀痛,扁桃腺炎有奇效,最适用于冬季 。味道甜辣,可以增加热量,暖胃,有防寒去痰的功效,最适用于冬季。
吃生姜后,可促进体内血液循环加快,使全身产生温热感,故可发汗、散寒。可乐可以中和姜汁的味道,特别适合不爱吃药人群,尤其是儿童。且制作简单,食材价廉易买,适合家庭常备。
人民网-感冒喝可乐姜汤真的有效吗?
瓜蒌薤白半夏汤是一种古老的中药汤剂,由瓜蒌、薤白和半夏等多种药材组成。其主要成分包括:瓜蒌素、薤白素、半夏酮等。
瓜蒌,为葫芦科植物瓜蒌的果实。其性味甘、微苦、凉,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功效。薤白,为百合科植物薤白的根茎。其性味辛、微苦、凉,具有祛风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其性味辛、苦、温,具有化痰止咳、降逆止呕的功效。
瓜蒌薤白半夏汤的主要作用是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在临床上,该药汤常用于治疗急性肠胃炎、腹泻、水肿、疟疾、胃痛等症状。此外,瓜蒌薤白半夏汤还具有活血止痛、祛风散寒、化痰止咳等功效,可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炎、头痛、咳嗽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瓜蒌薤白半夏汤属于辛凉之品,不宜过量饮用,特别是体质虚寒、脾胃虚弱者不宜饮用。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按照医嘱正确使用,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总之,瓜蒌薤白半夏汤是一种具有多种功效的中药汤剂,其成分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活血止痛、祛风散寒、化痰止咳等作用,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用量和使用方法,以避免不良反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