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个民族同唱一首歌!你都知道哪几个少数民族?

56个民族同唱一首歌!你都知道哪几个少数民族?,第1张

中国55个少数民族,我知道的有;蒙古族,回族 ,藏族,羌族,彝族,白族,苗族,壮族,土家族,高山族。这都是人数比较多的少数民族。

壮族旧称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壮族源于先秦秦汉时期汉族史籍所记载的居住在岭南地区的"西瓯"、"骆越"等,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壮族分布,主要聚居在南方,范围东起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至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达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南抵北部湾。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

壮族主要聚居在我国的南方,范围东起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至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达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南抵北部湾。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共有152071万人,占壮族总人口的8781%,主要聚居于南宁市、崇左市、百色市、河池市、柳州市、来宾市、贵港市、防城港市等地,全区均有分布。 

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称礼拜寺。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西域人大批迁入中国,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 

藏族是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云南迪庆、甘肃甘南等地区,此外印度、不丹、美国、加拿大、欧洲、澳洲等地区也有藏族分布。拉萨是藏族人心中的圣地。目前全世界藏族人口约750万左右,中国境内约700万,藏裔人口保守估计在1000万以上。 

羌族源于古羌,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古羌对中国历史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民族语言为羌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分北部和南部方言 。羌族总人口数为309576人。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中部6种方言,其中包括5个次方言,25个土语。彝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的高原与沿海丘陵之间,主要聚集在楚雄、红河、凉山、毕节、六盘水和安顺等地,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彝族人口数为8714393人。

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湖南省的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张家界市的慈利、桑植等县,常德市的石门等县;湖北省主要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建始、巴东、恩施、利川等县市,宜昌市的长阳、五峰两县;重庆市主要分布在渝东南的黔江、酉阳、石柱、秀山、彭水等区县;贵州省主要分布在黔东北的沿河、印江、思南、江口、德江等县,土家族人口数为8353912人。

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已全部转用汉语外,其他54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正在面临消亡的危险。

您好,湖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有汉、土家、苗、侗、瑶、白、回、壮、维吾尔等50余个民族。少数民族中世居人口比较多的有11个,即土家、苗、侗、瑶、白、回、壮、维吾尔、满、蒙古和畲族;因工作调动、婚姻家庭关系而迁入的少数民族有40余个,即布依、彝、黎、佤、仫佬、哈尼、藏、朝鲜、傣、拉姑、水、土、高山、锡伯、纳西、毛南、布朗、僳之、景颇、吉诺、京、善米、羌、塔塔尔、克孜、哈萨克、俄罗斯、门巴、鄂伦春、珞巴、东乡、达斡尔、德昂、独龙、怒、保安、裕固族等等。

人口在一百万以上有的:土家族、苗族。人口在10万以上的有侗族、瑶族、白族。其它少数民族人口均在10万以下。少数民族大多数居住在湘西、湘南和湘东山区。全省总人口中,汉族人口为578254万人,占8979%;各少数民族人口为65753万人,占1021%。

湖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地处中国中南部、长江中游南部,宋代划定为荆湖南路而开始简称湖南,省内最大河流湘江流贯南北而简称“湘”,也称潇湘,省会驻东北部的长沙市。湖南东临江西,西接重庆、贵州,南毗广东、广西,北与湖北相连。 

湖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相传炎帝神农氏在此种植五谷、织麻为布、制作陶器,坐落于炎陵县西部的炎帝陵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舜帝明德天下,足历洞庭,永州九嶷山为其陵寝之地。   

湖南自古盛植木芙蓉,五代时就有“秋风万里芙蓉国”之说,因此又有“芙蓉国”之称。  

湖南土地面积2118万平方千米,占中国国土面积的22%,在各省市区面积中居第10位。下辖13个市、1个自治州(122个县、市、区)。

2016年,湖南省地区生产总值312447亿元,比2015年增长79%。截至2016年末,湖南省常住人口6822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5986万人,城镇化率5275%,比上年末提高186个百分点。

参考资料:

——湖南

曼尼普尔邦的主体民族是梅泰人

 

梅泰语是一种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库基-钦语支中的语言

 

所谓的“库基-钦语支”是西方人在地理上划分出来的,里面的几种语言并不具有统一性。

 

从目前看到资料,认为梅泰语在历史上不同时期受到彝语、景颇语、傣语、孟加拉语影响。

 

从一些风俗上,如对龙的图腾,可能也有汉人的成分。

 

但是,他们本身并不讲汉语。

羌族文化有什么特点 住房建筑

羌族以其独特而精湛的建筑艺术著称于世。其中以碉楼、石砌庄房、索桥和栈道最为有名。碉楼:用石块、石片以稠米浆制的胶泥黏合砌成。通常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形式。可达十三四层,高至十余丈,经久不损。从功能上分,有用于警戒的“哨碉”和用于实战防御的“战碉”。至今阿坝州理县桃坪羌寨还保留三座石砌的碉楼。庄房:这是羌族人对自己住房的称呼。呈方形,一般人家都是五层楼高。第一层用于养家畜;第二层是“咪达屋”和居室,“眯达屋”就是羌家火塘,相当于汉族的厅堂,火塘上方为供祀;第三层是储藏“猪镖”腊肉的地方;第四层是堆放粮食、杂品的贮藏室;第五层是一个小平台和祭台,叫“若基格”,是供奉“阿爸木比塔”(白石神)和朝拜神灵的地方。屋顶是晒坝,用来晒粮食,同时也可供小孩玩耍。其中最古老、最神秘、最具羌族特色的是理县桃坪羌寨,被喻为是“神秘的东方古堡”。

匠心独云的羌寨与碉楼建筑

羌寨多建于高半山上,由几户到一二百户聚寨而居。寨中一般都建有碉楼。羌寨碉楼有古老的历史,2000年前的《后汉书西南夷传》描述的冉�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者十余丈”的所谓“邛笼”即今羌语碉楼之意。

羌族山寨选址考究,几乎都在高半山地势险要地带,向阳背风,地基坚固,不受山洪危害,砍柴取水方便,离耕地近的地方集中建房。每一座房屋院落都在能充分利用有限的平地的前提下,结合地形变化的特点,沿着等高线布局,分台筑室,成长条形排列。房与房、户与户紧密相连,纵横交错的巷道作为全寨的交通之用和与各家各户的大门紧密相连。巷道一般很狭窄,有的1―2米宽,有的只能容二人擦身而过。整个羌寨环环相扣,浑然一体。较大的羌寨,包括碉楼建筑,犹如一处结构严谨、构造复杂的古城堡。

房屋建筑材料大都是就地取材,与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羌锋、羊龙山寨,以块石、片石加黄泥砌成。萝卜寨、布瓦山寨以黄泥夯筑或二者兼用构成。

住房一般为二层或三层平顶房,整体成梯形,后墙和房屋上部高于前半部。下层圈养牲畜,通院门,中层住人,顶层作堆放谷物等用,上层房背小楼顶供白石神。居住安排方式是人在牲畜之上,神在人之上的习俗信仰。

羌寨供水可以流遍全寨,有向每家供水的水道。进水口建在寨子最高处,引渠水或泉水,水口处如都江堰水利工程一般利用水的天然冲力自然分水。水道一般在巷道旁修,渠道下用石板盖起水渠盘绕流过全寨。渠上不少地方开有天窗,为各家取水、洗涤之处,羌锋、桃坪羌寨最为典型。这种取水方式构思巧妙科学,研究水利的专家慨叹为羌族水文化。

服饰

建国前,羌族衣着以“麻布衫”和“毪衫”为普遍。用自产的大麻(俗称火麻)剥皮纺成线,再织成布,用木灰加水煮,加以漂白。“毪衫”是用牛、羊毛纺成细线,织成毪布缝制而成。此外,还有皮褂,用牛、羊皮或狩猎的岩羊、盘羊、山驴等皮缝制而成,短而无袖,套在麻布衫上,经久耐用,美观大方,男女老少均穿。

羌族男子喜欢包青色或白色的头帕,穿自制的长过膝的白色麻布或阴丹蓝布长衫,外套一件羊皮袄,腰束挑花织带。在临近松潘、黑水一带的男子还喜欢留长发,缠成丝线编成辫子饶成发髻于脑后。羌族妇女喜欢缠青色或白色的头帕,衣服一般都有花边,衣领上镶有一排银饰图案,腰系绣花带,足穿钩尖绣花鞋,喜欢带特大的耳环和圈子、毡子、银牌等饰物。最著名的是巧夺天工的“刺绣”,已成为九环线上的一朵奇葩。

随着时代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羌族服饰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但独具民族特色的云云鞋、绣花鞋、尖尖鞋、绣花圈腰以及传统皮褂等至今仍常见。

饮食习俗:

羌族也喜欢喝自己酿成的咂酒,最有特色的是熏制的“腊猪膘”,也是>>

羌族的文化介绍 北川羌民崇拜神灵。所信仰的神共有30余种,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自然界诸神,即太阳神、山神、树神、地神、火神、羊神和其他牲畜神等;二是家神,即角角神(历代祖先),有的地方还有媳妇神(主持家务劳动、照料父母有功者);三是劳动工艺神,如柱柱神(房屋建筑神)、石匠神、石匠妻子神(辅助石匠砌屋有功)、铁匠神、木匠神等;四是地方神(社神),在一些村寨有自己的寨神,有的是狗,有的是羊。诸神中天神和太阳神最崇高,是主宰万物、保护人畜、给人类以光明和温暖的神,旧时早晨和临近黄昏时,羌民都要烧香和烧柏枝祭祀。山神、树神、羊神亦备受崇拜。山神保平安,每年必须举行隆重的祭山仪式;树神(又称生命神)能遮盖神体,保护人入森林的安全,羌民对神林、神树严加保护,且要按期祭祀。我县青片乡上五村的神林,太洪、白坭、都坝、贯岭等乡境内的神树,至今挺拔郁茂,受到羌民的敬仰。

羌族尚白,以白为善,崇拜白石(乳白色的石英石、羌语称阿渥尔)。因而,所信仰的诸神,除火神以锅庄(火塘)为标志,树神以神林、神树为代表,羊神以两羊角为象征外,其余均以白石为象征。白石所代表的神灵以供奉的地点相区别,如供在小塔和房顶上的白石为天神、太阳神,供在山上的白石为山神,供在正房屋角的白石为家神等。旧时羌人走亲访友时,常将白石作为最珍贵的礼物相赠。

羌族执行人神交往的是端公,羌语称为许、释比,或尊称为阿巴许,都坝河流域的羌人又称其为着。只限男性充任,不脱离农业生产。分为上坛、中坛和下坛。上坛与神打交道(神事),不杀牲,主持祭神仪式;中坛与人打交道(人事);下坛与鬼怪精灵打交道(鬼事),除害、招魂、送鬼,自己动手杀牲。使用的法器有猴皮帽、猴头、羊皮鼓、神棍、师刀、令牌、铜锣、铜镜、铜印、羊角卦、兽齿卦等,均被视为极神圣的物品,尤以猴皮帽、猴头最为贵重,不许人乱摸乱动。

羌族端公的巫术,除经、咒外,还有预卜(羊髀卜、白狗卜、鸡蛋卜)、送鬼(送茅人)、踩红锅(踩烧红的铁锅)、舔铧头(舔烧红的铁铧)、吐油火(喝烧烫的菜油吐火)、炭火洗脸等。羌族端公大都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和社会经验,是羌族文化的传承人,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望。大凡祭山还愿、招魂驱鬼、治病禳灾、卜葬送亲均由其操作。

羌族文化源远流长

远古时代,北川境内的羌族人戈基人,与从西北大草原南迁来的党项羌人,实现了大融合,成为今日羌族之先民,古羌人勤劳智慧、骁勇善战、能歌善舞,成为了羌族在人类民族历史上光辉的一页。

北川古羌人的民居大多以众皆依山居止、垒石为室,其住房就地取材,以片石青石板砌成,谓之碉房,兼有居住和防御之功能,近、现代,渐改为木质结构为主,其中吊脚楼最富有特色。

羌民族传统服装的基本色调以蔚蓝色、青色和白色为主,男女均着过膝盖长衫、腰带、衣领、衣袖、裤脚边都有挑花刺绣图案。其饮食以本地所产玉米、荞麦、青稞、小麦、洋芋等杂粮为食,喜饮咂酒,民间膳食和风味小吃,堪称一绝。

羌人能歌善舞,演唱的民歌有情歌、苦歌、喜庆歌、丧歌、酒歌和山歌等,羌族舞蹈以沙朗最为流行,羌人以农历十月初一为新年,即羌历年,是羌族最隆重的节日,多在丰收时节举行祭山会,以宰羊祭山,祈求佑护。羌笛、口弦、、羊皮鼓、唢呐等是羌族喜庆时常用的乐器。羌民最信奉的神灵有30余种,诸多神灵皆以白石为象征,同时对大禹敬若神明。>>

羌族的民风民俗 春节舞龙、舞狮

春节舞龙、舞狮,在惠州的历史已十分悠久。自古以来,从正月初一至正月半(即正月十五),龙队、狮班穿街过巷,天天热闹非凡,颇有惠州的地方特色。

传统的舞龙、舞狮活动由民间自发组成,多为一街一龙,武班、乡村舞狮。

民间的舞龙具有典型的广东风格。所舞的龙自己扎造。龙头主骨架由竹料扎成,外表糊纸上漆,彩布作龙身,整条龙长达13丈,约合42米。舞龙时,最前面由日月牌、匾额、宫灯、扮色队(化装成历代的民间故事人物),鳌鱼、凤、狮、杂水(由人扮装的鱼虾蟹蚌等)在前面引路,最后才是活灵活现的龙。一路鼓乐不断, 一路鼓乐不断,人数从多,浩浩荡荡,穿街过巷,满城轰动。龙过之处,不时有长者带子、孙在龙的肚子下钻来钻去,谓“钻龙架”, 意思是望子成龙,舞龙时的“钻龙架”、“猎龙公”、“派龙贴”等民俗,颇有的地方特色。

民间的舞狮活动与舞龙有相同的特点。把狮扎好后,偿到元妙观“开眼”,并进行“抢青”活动。新春的第一天清晨,各路狮队由师爷携匣领路,狮子、锣鼓镲钹、手持各种冷兵器的武术队伍依序表演,所到之处,店家、住户鞭炮相迎,并封红包,热热闹闹,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才告一段落。

端午节龙舟竞渡

端午节,民间称之为“五月节”。赛龙舟,惠州民间称之为“扒龙船五月节”。节,扒龙船,龙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一至初六,都举行传统的赛龙舟活动,历经千年,常盛不衰。

每年农历“五月节”,多为河水涨满,“龙舟水”使各街(村)的龙船队兴趣倍增。以往的五月节,在东江河畔,完成了赛前仪式的龙船队沿江分批举行龙舟赛。参赛龙舟先是顺水而下,而后逆水而上,最后冲刺决出输赢。奖品多为花江(用竹串吊整幅衣布,上面贴满纸巾),设奖者也多为地方的殷商巨贾。得者把“花江”插在船头,沿江而上,以为荣耀。

中秋赏月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

民间过中秋节仅次于春节的一个大型欢庆节日。

为了能过好中秋节,民间从节羊一个月就着手节日的筹备,购买月光饼(一种用白糯米粉加白糖做成的白饼),风粟、菱角、表榄、红柿、芋头、柚子、花生等吃物,当然,每家必不可少的是月饼和灯笼。

中秋节当天,远出他乡的人们各自回到家中最长者的家吃团圆饭,向家人讲述自己今年以来所做的事和下一步的目标,长年当家的人则多讲一些好话(激励的话)。当月光初升时,合家一起开月饼、点灯笼,开始一年一度的赏月。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的赏月活动正在由庭走公共场所。目前,已具规模的有平湖赏月和汤泉赏月两个场所。

重阳节登高、放风筝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民间重阳节有登高和放风筝的习俗。

据民间传说,重阳节登高能给登高者带来好运,连续三年登高则能时来运转。从锻炼身体的意义上来盾,重阳节登高确实有其独到的益处。重阳节时值初秋,秋高所爽,此时登高,身心收益非平时可比,既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到高山这巅,举目远眺,山河秀色尽收眼底,令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

现在,每年重阳节登高最为壮观的是罗浮山、九龙峰、象头山,市区的高榜山、丰山等,尤其是位于博罗的罗浮山,每年重阳节前夜(农历九月初八)十多万来自本市各县和东莞、增城、广州、深圳的登高者陆续登上罗浮山的顶峰飞去顶,通宵等待日出的人们在山顶围坐,互相祝福。日出时,烟花、炮竹响彻去霄,与初升的太阳交融在一起,颇为壮观,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到罗浮山登高的人数每年都有十多万最多时有三十多万,使罗浮山重阳登高成为岭南重阳节的盛事

重阳节放纸鹞则是较为独特的习俗。民谣中唱道: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鹞,线爱长。按我国传统习惯,放风筝一般多在清时时候。由于气候>>

羌族民族性格特征及风俗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最早是河煌地区的牧羊民族,以后向东向南迁徙,是华夏族的主要族源之一, 也是古代蜀族和今天藏族、彝族的主要族源。它们大部分融合到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之中,只有在四川的岷山 地区保留了全国唯―一块羌族聚居区,这包括阿坝州的茂县、汶川、理县、黑水、松潘,以及绵阳市的北川县 。其中以茂县羌族集中聚居最多,占全部羌族人口总数的60%。

羌族具有独特的物质文化成果和民族风情,绵延几千年而不间断,被称为中国各民族演化史上的一个“活化石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至今仍存的碉楼、栈道和溜索等建筑形式。碉楼在羌语里叫做“邛笼”,“皆依山居止 ,垒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著名的有茂县黑虎乡的群碉、明嘉靖年间修筑的桃坪碉。栈道在羌族地区的特 色是险峻,茂县较场一带的栈道遗迹,传为是蜀人的祖先蚕丛氏的遗作。溜索古称“窄”,是用于渡河的竹 索 ,羌族中心区茂县古有“绳州”的设置,其名称即来源于古羌的绳桥。 现存的历史文物中,以横架于滔滔服江 之上、长达100多公尺的茂县石鼓 “鸳鸯溜”最为著名。

羌族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里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 有蚕丛和大禹的遗迹。“禹兴于西羌”, 汶川刳儿坪和茂县石鼓乡(原名石纽乡)以及北川的石纽,都有大禹诞生的纪念地。茂县县城名“凤仪镇”, 也是源于歌颂大禹的“凤凰来仪”的古语。在茂县维城乡有蜀汉大将姜维修筑“维城”的遗说。叠溪本为古蚕 丛重镇,因地震而变成今日风光秀丽的地震湖。

羌族的民俗亦很有特色,至今保留着白石崇拜习俗,户户羌寨庄房都供奉白石。羌笛传自远古,各种歌舞欢快 多情,羌族服饰有独特的魅力。其民族著名节日有羌历年、祭山会、牛王会,娱乐活动有跳莎朗舞、爬天杆、 射兽馍、放索套。其它如挑花刺绣、云云娃、喝咂酒等,都可令人享受羌族文化的独特风情。羌族地区盛产花 椒,“茂椒”至今仍是烹好川菜的重要调味品。

请问羌族为什么分南羌和西羌,它们的区别是什么,有什么特色文化产品 羌族历史:wapiknowbaidu/question/13895603

羌族文化产品:blogsina/a

桃坪羌寨的文化特色 是桃坪羌寨的主要特色。到桃坪羌寨不看羌族歌舞,你会觉得非常遗憾。羌族人民能歌善舞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以歌声伴随自己的劳动,用舞蹈表现自己的生活,逐渐形成了热情奔放的艺术风格。羌族歌舞中,有表现劳动生活的;有表现爱情的;还有表现祭祀活动或驱除鬼神的。羌族歌舞形式多样,有独唱的、有对唱的、还有集体对歌的,比如改盘歌、花儿纳吉等等。羌族沙朗舞(即类似藏族锅庄,而比其更灵动美观的羌族舞蹈)是最为活跃、奔放的艺术形式,男女老幼均可参与。几十个人、上百个人高歌劲舞,气氛非常热烈。皮鼓舞原来是羌族巫师祭神才跳的,后来也逐渐演化为风格粗犷的羌族舞蹈,成为羌族舞蹈中的一支绚丽的奇芭。每逢过年过节或者村里有人举行婚礼,全村人都要聚在一起,燃起熊熊的篝火,喝着醇香的咂酒,唱山歌,跳锅庄,有时闹到通宵达旦。在桃坪羌寨旅游,你可尽兴地观赏羌家歌舞,也可以参加篝火晚会,在吃完烤羊肉,喝了青稞酒以后,在熊熊篝火的辉映下,跟着羌家姑娘小伙翩翩起舞,从中领略古羌文化的精深内涵。

阿坝州理县羌族文化特色 最具羌民族特色的物质民俗――碉楼和桃坪羌寨独一无二的“地下水网”系统、羌族“千年木锁”的制作技艺。

独具理县特色的羌族非物质文化胆产展示(羌族多声部古歌、唢呐吹奏、口弦表演、羌笛表演、释比祭典表演、羊皮鼓舞表演)

。针对目前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的难题,如一些依靠口传身授方式加以承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法律法规建设的步伐不能及时跟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需要,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还缺乏相关地方性法律法规的保护;羌族地区宣传力度不大,羌族民众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正确的认识,保护意识淡薄等,今后在实施保护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要逐步确立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使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下去,让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鲜活的文化,在当代仍然散发其独特的光彩和魅力。

介绍羌族的风俗习惯 羌族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其余散居在汶川、理县、黑水、松潘等地。人口1982万多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其族源可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左羌人。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中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秦汉以来,古代羌人中的冉、(马+龙)部落居住在今川西北一带。唐时,一部分羌人同化于藏族,另一部分同化于汉族。今天的羌族是古代羌族人中保留下来的一支。

羌族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但有自已的语言。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分南北两大方言。

羌族居住的山区产有世界上稀有的熊猫、飞狐、金丝猴等。这个古老的民族现主要经营农业。工业从无到有,已兴建起制革、造纸、木材、水泥、化肥等工业。刺绣、挑花、编织是羌族人民的传统工艺。

1955年和1956年,茂汶县通过和平协商的方式完成了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1958年7月7日建立了茂汶羌族自治县。

羌族的禁忌有:妇女分娩时在门外挂枷单或背兜,忌外人入内,家有病人时在门上挂红纸条,忌外人来访;不能跨火塘或用脚踩三角架,也不能在三脚架上烘烤鞋袜衣物;忌坐门槛和楼梯;饭后不把筷子横在碗上,也不能倒扣酒杯。

日常食俗 羌族民间大都一日两餐,即吃早饭后出去劳动,要带上馍馍(玉米面馍),中午就在地里吃,称为“打尖”。下午收工回家吃晚餐。主食大都离不开面蒸蒸。经常食用的面蒸蒸是将玉米粉放在甑子内蒸成颗粒状,即可当饭食用,有时将洗净的大米拌到玉米粉里,或将玉米粉拌到大米中蒸,称为“金裹银”或“银裹金”。用小麦粉和玉米粉混合做成馍放入火塘上烤熟,也是羌族日常主要食品之一。许多地区的羌族还喜食用玉米粉加推豆花的连(米+查)浆水发酵,蒸成豆泡子馍馍,或将嫩玉米磨碎做成的水粑馍馍。用麦面片加肉片煮熟称为“烩面”;沸水加玉米粉煮成糊状,称为“面汤”,继续加玉米粉搅稠,以筷子可拈起为度,称为“搅团”,都是常吃的主食。在食用搅团时,要同时吃用白菜、圆根(芜菁)泡成的酸菜作的酸菜汤,能开胃。常用玉米、小麦、豆类先炒熟,再磨制成炒面,一般多在旅行或放牧时食用。在食用马铃薯时,羌族民间喜将马铃薯整个煮熟,然后去皮,再舂成泥状,做成糍粑,称为洋芋糍粑,用油煎或炸后,拌蜂蜜吃。也可用洋芋糍粑切片加酸菜、肉片煮汤吃。

因吃鲜菜的时间只有几个月,常年多食用白菜、萝卜叶子泡的酸菜,以及青菜做成的腌菜。肉食以牛、羊、猪、鸡肉为主,兼食鱼和狩猎兽肉。散居在山区的羌族一般不常食新鲜猪肉,都是将猪宰杀后去毛,剖成两半或切成几大块,吊在房梁上熏烤制成“猪膘”,存放时间一般为一年,食用时一是与蔬菜同煮,熟后捞起猪膘,切成长方形大片盛入碗中即可食用;二是将生腌猪膘切成小块同菜一起炒,作用是以猪膘代油,还要加些花椒和辣椒提味。在宰杀年猪时,羌族喜将猪血等充填到猪大肠内,煮熟后称为血肠。血肠也是宴客吃酒时的一种上肴。有的还将猪血与荞麦和在一起做成血馍馍食用。羌族还常把新鲜的猪肉放在新宰的猪肚子里加盐、花椒等扎紧、风干,作成“瓤肚”久存不坏。

羌族一般饮用的酒称为咂酒,茂县羌语称“日麦希”,意为羌人酒。咂酒的制法是用青稞煮熟拌上酒曲,封入坛内,发酵7―8天后即可饮用。羌族饮咂酒,不用酒具,而是将酒坛开封,用一根细竹管咂吸,咂饮时以长幼为序,轮流咂饮,并不断地注入凉开水,直到味淡为止。

羌族日常灶具很有特点,常在火塘上支起一个铁三足,做饭时将铁锅放在上面加热,或烤制食品,考究的铁三足还要在上面镶制银饰。

节日、礼祭食俗 每逢节日、婚丧、祭祀、聚会、待客或>>

羌族有什么习俗 羌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操这种语言的羌族居民自称“日麦(四川话发音mei,入声)”、“麦”、“尔咩”、“尔玛”、“玛”,这些都是同一名称在不同地区的语音变化,使用羌语的人口约有12万。羌语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黑水,此外还有极少部分分布在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西北部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

经过调查研究证实,羌语可分为南北两大方言。两大方言分歧的主要特点是,南部方言大都有声调,声调有区别词义和形态的作用,北部方言没有声调,但有较为丰富的复辅音韵尾。两种方言的基本词汇是相同的,虽然这些词在读音上有些差异,但有严格的语音对应规律。北部方言的语法表现形式比较复杂,用形态手段来表达语法规律的情况比南部方言多。北部方言内部差别较小,南部方言内部差别较大。北部方言区靠近藏区,使用藏语借词和反映牧区生活的词较多,南部方言区靠近汉区,使用汉语借词和反映农区生活的词较多,并且还可以有和汉语相同的语序出现在口语中。北部方言有镇平、曲谷、回龙、黑虎、渭门、维古、茨木林、麻窝、芦花等9种土语;南部方言有雁门、龙溪、绵篪、蒲溪、木卡、桃坪等6种土语。

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茂县北部的赤不苏区、较场区、中部的沙坝区、黑虎乡、永和乡,黑水县的大部分地区,松潘县的镇江区、热务区,以及北川羌族自治县的部分地区。20世纪80年代,操北部方言的人口约有9万。其特点是,大多数地区有颤音,复辅音比较丰富,单元音都分长短、卷舌与不卷舌,有丰富的辅音韵尾、带辅音韵尾的韵母也比较多,有重音,没有声调,轻重音在构词、构形等方面都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在构词或构形中有许多语音变化现象,如辅音的弱化、换位、交替,元音的和谐、脱落、增加等。北部方言代词没有“格”的语法范畴,指示代词只能单独做句子成分,动词有人称、数、时间、态、体、式的语法范畴。

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理县通化区、薛城区、汶川的威州区、绵篪区。20世纪80年代,操南部方言的人口约有33000人。南部方言的特点是,没有颤音[r],大多数读作[dz]或[l],复辅音较少,北部方言的复辅音在南部方言中大都读成单辅音,有声调,起区别词义和形态的作用,没有重音。南部方言内部各地词汇差异较大,与北部方言相比,同源词所占比例少。

现在,南部方言地区通用羌汉两种语言,在公路沿线,除了老年人、壮年人还能说羌语外,青少年中会讲羌语的丹来越少。北部方言地区和偏僻山区,羌语还广泛使用。 羌族酿酒的历史也非常悠久,原因之一是古羌人的一支首先从事农业。原因之二是,“禹兴于西羌”,而我国酿酒先圣仪狄是禹之臣,杜康是禹的后裔。羌族男人皆有海量,所以虽喜豪饮,但却很少烂醉滋事。独特的饮酒方式是喝咂酒。酒以青稞、大麦、玉米酿成,封于坛中,饮时启封,注入开水,插上竹管,众人轮流吸吮,因而称之为喝“咂酒”。边饮边加清水,直至味淡。饮时先由在场的最年长者讲说四言八句合辙押韵的吉利话,作为“祝酒词”,然后按年龄长幼依次轮咂。平辈们在一起饮咂酒,可以每人插一长竹管于坛中,同时饮用。有诗为证:“万颗明珠一坛收,王侯将相尽低头。双手抱定朝天柱,吸得黄河水倒流。”

羌族民间还有“重阳酒”、“玉麦蒸蒸酒”。孩子和妇女们常饮加了蜂蜜的甜酒。

羌族的建筑特色是什么? 羌族建筑,就近取材,利用附近山上的土、石等资源,先在选择好的地面上掘成方形的深一米至两米左右的沟,在沟内选用大块的石片砌成基脚。宽约三尺,再用调好的黄泥作浆,胶合片石。石墙自下而上逐渐见薄,逐层收小,石墙重心略偏向室内,形成向心力,相互挤压而得以牢固、安定。屋顶结构层次由下至上分别是主梁、掾子、劈材层、竹杆、黄刺。棕耙,颇具民族特色。这些坚韧古朴的建筑不绘图、不吊墨、不划线,结构匀称,棱角突兀,雄伟坚固,精巧别致,全用眼力砌石垒木,把整个山寨一气呵成连成一体,没有单门独户的房子是世界建筑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大奇观,令人叹为观止,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考察。世界上大多数古堡都是传统的设东南西北城门或出口的建筑程式,而桃坪羌寨一反传统古城设东、西、南、北四门的建筑形式,筑成了以高碉为中心的放射状8个出入口。而8个出入口又以13个甬道织成四通八达的路网。寨内人进出自如,而外来人却如入八阵迷宫,非本寨人指引,不可通行。寨内的地底下,挖掘了众多的引水暗渠,上盖石板和土,一定距离间,留有活动石板,揭开即可取水。这些水渠方便、保密,在寨内编织成流经每栋碉楼的水网,为战时提供了巨大的生存空间。桃坪神奇的路网、水网、房顶,组成了羌寨内地上、地下、空中三种立体交叉的道路网络和防御系统,这也是桃坪羌寨建筑的奇特之处。

最少的是珞巴族,029万人。

最多的是壮族, 161788 万人。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129533亿人。其中汉族115940万人,占9159%;少数民族10643万占841%(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11692万人,增长了1122%;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523万人,增长了1670%)。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起察隅,西至门隅之间的珞渝地区,主要从事农业和狩猎。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基本上使用藏文,珞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扩展资料:

珞巴族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孕育和诞生珞巴族原始宗教信仰的现实土壤。由于各氏族部落生产环境有所差别及发展不很平衡,价值取向也不尽相同,因而各部落间原始宗教信仰也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

在珞巴有的观念中鬼和神的概念没有明显的区分。他们把“鬼怪”、“精灵”、“神灵”、“鬼魂”统称为“乌佑”,即“精灵”或“鬼”。他们认为“乌佑”可以凭附在任何自然物和人的身上,使自然物和人有了“精灵”和“鬼”的属性。“乌佑”种类很多,万物皆有,无处不在,左右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的一切领域。

参考资料:

-珞巴族 -少数民族

汉藏语系的特点:

1固定声调

每个音节有固定的声调是汉藏语系语言在语音上的重要特点。声调能区别词汇意义。如汉语的xan35(寒),xan51(汉)。在有些语言里,声调还能区别语法意义。如彝语凉山话的单数人称代词用声调表示格的区别:嬜a33(我,主格)──嬜a55(我,属格)──嬜a31(我,宾格)。水语用声调区别词类,如(锅盖,名词)──(盖,动词)。

声调同声母、韵母的关系很密切。三者在发展过程中互相影响、互为条件。声调因声母清浊而分阴阳,这一规律在整个语系中具有普遍性。从中古汉语到现代各语言的四声,普遍经历了分阴阳的过程。例如,古四声在温州话和潮州话里都分阴阳两类,共有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等8个调。壮侗语族的声调一般也依四声八类的系统发展,数目都在8个上下。例如壮语武鸣话有6个舒声调、2个促声调,与汉语的四声各分阴阳的8个调相当。苗瑶语族也存在这种分化。

古苗瑶语有4个调,后来由于声母的清浊各分阴阳。如苗语凯里话的声调就是由古四声分化为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等8个调。藏缅语族的许多语言也有因清浊分声调的现象,清浊对立造成声调的分化,往往是清声母使声调变高,浊声母使声调变低。如藏语拉萨话分高低两类调,其分化与清浊声母有关,高调来源于清声母,低调来源于浊声母。壮语武鸣话中平、上、去、入的阴调类调值是24、55、35、55(35为长元音),阳调类调值是31、42、33、33,也是阴类高,阳类低。

此外,声母的送气与不送气、单辅音与复辅音的声母、元音的长短、元音的松紧、韵尾的有无等特点,也能影响声调的变化。许多语言的声调,因韵母是否带塞音韵尾而分舒促,舒声调一般都比促声调多。如壮侗语族和苗瑶语族通常有5~6个舒声调,但促声调则以两个为多,有些地方还因元音长短而分为4个。

总的看来,汉藏语系语言的声调发展不平衡。从调值来看,数量上最少的只有两个(如普米语),最多的有12个(如苗语宗地话)。汉语语族语言有3~10个,苗瑶语族有4~12个,壮侗语族有6~10个。相对说来,藏缅语族的声调最少,有2~4个,还有的语言或方言没有声调(如珞巴语和藏语安多方言)。汉语、壮侗语族、苗瑶语族之间声调的特点比较按近,都是四声八类系统,声调对应关系也比较明显。

2元音长短

汉藏语系许多语言的元音分长短,以壮侗语族为最普遍。汉语语族的粤语,苗瑶语族的勉语、藏缅语族的藏语、珞巴语、独龙语等也有这种对立。汉语、壮侗语族、苗瑶语族长短元音的对立大多出带韵尾的主要元音上。例如广州话的 kai55 (鸡)和ka:i55(街),水语的tap55(肝)和ta:p55(挑),勉语大坪江话的nau231(舅父)和 na:u231(老鼠)。就多数语言情况而言,主要元音是长的,韵尾则短,主要元音是短的,韵尾则相对地略长。所以,就整个音节来说,长元音韵母和短元音韵母的音节长短大致相等。元音单独作韵母时,长短不对立,一般念长音。藏缅语族不带韵尾的单元音韵母也分长短,长元音韵母和短元音韵母的长短不同。如珞巴语米林话的o嬜o(五)和o嬜o(鱼)。在长短元音的分布上,有的语言配对整齐。如黎语保定话有 a、e、i、o、 u、噜6个元音,带韵尾时各分长短。而有的语言长短的对立只出个别元音上。

如水语三洞话有 i、e、a、o、u、徲7个元音,单独作韵母时只有长音,带韵尾时只有元音 a分长短,其余都读长音。长短往往影响其他语音特征的变化。一种是长短往往伴随元音舌位上的某些差别:长元音比短元音舌位低的如勉语兴安话的a:,实际音值为u:,a为奃,la:i31(箩筐)读lu:i31,lai31 (菜)读l奃i31(广州话"街"、"鸡"二词中主要元音的实际音值也是这种情况)。长元音比短元音舌位高的如壮语隆安话的u:,实际音值为u:, u为戅, 堭u:n35 (锥)读堭u:n35,kun22(裙)读k戅n22。其次,长元音往往还带有元音性的过渡音,其舌位一般比主要元音低。如黎语黑土话的o:都带过渡音奃,o:m读o:奃m。

广东中山话的o:也带过渡音,另一种更普遍的现象是元音的长短影响声调。如布依语兴义话的第7调,长元音韵调值是13,短元音韵调值是35。例如:za:p13(挑)和zap35(小猪笼)。壮语广南语的入声有4个调,是长短对立消失后分化而成的。汉语广州话的入声分阴入、中入、阳入3类;中入从阴入中分化而出,条件是元音的长短:中入是长元音,阴入是短元音。从发展上看,大多数语言的长短对立有逐渐消失的趋势,所以在有些语言里长短的配对已不整齐。

如侗语北部方言的元音长短对立已消失,只有一个短元音;南部方言的一些短元音韵已合并于长元音韵,长元音韵比短元音韵多。

3清浊对立

许多语言的声母有清浊对立,并存在共同的发展趋势;如汉语语族的吴语,壮侗语族的壮语、水语、毛南语、黎语、苗瑶语族的勉语、藏缅语族的嘉戎语、彝语、哈尼语、僳僳语、拉祜语等。

在多数语言里,清浊对立主要出塞音、塞擦音、擦音上。塞音、塞擦音的清浊对立大多只出不送气音上。有些语言,如苗语、缅甸语、彝语、阿昌语、勉语、拉珈语等的鼻音、边音(或其中一个)也分清浊。如阿昌语陇川话的mu妱55(泼)和怰u妱55(弄泼), 拀婖31(豹子)和 拀婖31(裤子)。

此外,有些语言除了纯浊音声母(如 b、d、ɡ等)外,还有一套带鼻冠音的浊声母(如mb、nd、ŋɡ等)。如纳西语的be55(鸡冠)和mbe33(雪)、dy31(地)和ndy33(慢)。水语的两套浊声母是带鼻冠音的浊声母同带喉塞音的浊声母的对立,如mba33(靠拢)和妱ba33(蝴蝶)、水语的鼻音有3套: 浊鼻音、清鼻音、带喉塞音的鼻音。如ma31(舌头)、怰a24(狗)、 妱ma24(青菜)。声母的清浊同声调的关系最密切,同送气不送气、元音的松紧等还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清浊由对立到不对立,是汉藏语系语言共同的发展趋势。就塞音、塞擦音、擦音而言,一般是浊音清化;就鼻音、边音而言,一般是清音浊化。清浊对立往往引起声调的分化。

4韵尾简化

汉藏语系语言的辅音韵尾常见的有-m、-n、-ŋ、-p、-t、-k、-ʔ等7个(发音只有成阻,无除阻)。有个别的语言还有-r、-徲、-s等延续音韵尾。如门巴语(错那)的嶃ar(东)、 nis(七)、门巴语(墨脱)的ŋul(银)。个别的语言或方言还有复辅音韵尾。如羌语麻窝话有 -st、-zd、-rb、-εp、-xs、-γl、-惒z等22个复辅音韵尾。

韵尾的发展很不平衡,但存在从繁到简的趋势。一般是:塞音韵尾由部分合并(如p并于t)和转化(如k变为妱)到全部转化为-妱,然后-妱又脱落;鼻音韵尾与塞音韵尾发音部位相同的,往往平行发展(如p并于t则m并于n),然后转化为元音的鼻化,直至鼻化成分进一步消失。中古汉语有-p、-t、-k、-m、-n、-嬜等韵尾。到了现代方言,有的全部保留(如粤语),有的局部消失了(如吴语)。

藏语的发展也经历过这过程。7世纪的藏语有-b、 -d、-ɡ、-m、-n、-ŋ等韵尾,到了现代方言,有的地方完全保留下来,如阿力克话仍有-p、-t、-k、-m 、-n、-ŋ等韵尾;有的地方已丢失了一部分,如拉萨话保留了-m、-p、-妱3个韵尾,-t转化为-妱,-n、-ŋ转化为元音的鼻化。有的地方塞音韵尾都转化为-妱,鼻音韵尾都转化为元音的鼻化,如德格话。

缅甸语也经历了多种塞音韵尾转化为-妱、多种鼻音韵尾转化为元音鼻化的过程。彝语支语言的大多数地区,辅音韵尾和鼻音韵尾都已消失。

苗瑶语族也存在韵尾简化、脱落的趋势。如中国境内的苗语一般已无塞音韵尾,鼻音韵尾也只保留了一个(在后元音后读-ŋ,在前元音后读-n)。在苗语石门坎话里,韵尾已全部脱落。

5复辅声母

汉藏语系一部分语言还保留有复辅音声母。复辅音以二合的为多,还有少量三合的。二合复辅音主要有4种类型:①鼻音加其他辅音(前后辅音的发音部位大多数相同)。如彝语凉山话的mbu33(饱),纳西语的nd婖33〔上(去)〕,苗语高坡话的nto15(布)。

②喉塞音加其他辅音。如拉珈语的妱ba:n13(村子),水语三洞话的妱na33(脸),布依语佯僙话的妱va31(傻)。

③塞音(或鼻音)加边音(或颤音,或浊擦音)。如壮语贵县话的prak55(菜)、 mra13(野果)、苗语高坡话的pla24(五)、独龙语的ɡla35(掉)、仫佬语的pγa42(山)。

④擦音加其他辅音。如羌语桃坪话的xt媆55(蛋),藏语道孚话的zɡo(门),藏语阿力克话的γlo(肺)。三合复辅音如拉珈语的妱bla213(摸)、僜语格曼话的 ŋkhloŋ35(翅膀)、嘉戎语的∫kra(细筛子)。复辅音以藏缅语族语言为最丰富,有上述①、③、④3种类型;其次是苗瑶语族,有上述①、②、③3种类型;壮侗语族只有上述②、③两种类型。其发展有简化、脱落的趋势。以藏语为例,7世纪的藏语有丰富的复辅音,不仅有二合的,还有三合、四合的,但发展到,有的方言(如安多方言)还保存较多的复辅音(最多的有90个左右),有的方言(如卫藏方言)很多地方已无复辅音。其变化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脱落部分辅音,如藏文的 dɡu(九),bsad(杀),拉萨话读ku12、sε妱54;一是复辅音合并为单辅音,如藏文的ɡru(船)、druɡ(六),拉萨话读 堮hu12、堮hu妱12。现代汉语除个别地区外,大都无复辅音。一些学者认为,上古汉语有丰富的复辅音。藏缅语族有些语言,如彝语、哈尼语、僳僳语、拉祜语、白语、景颇语、载瓦语等,元音分松紧两类。其作用主要是区别词汇意义,有些语言还能区别语法意义。如载瓦语:kjo21(听)-kjo21(使听),mju21(浮)-mju21(使浮)。松紧的差别常常还伴随着声调、舌位等方面的一些差别。如紧元音音节的调值比松元音音节略高,紧元音的舌位比松元音略低。有的紧元音后还带有喉塞音。松紧对立的来源,一种是由于塞音韵尾的脱落,即带塞音韵尾的元音,韵尾脱落后转为紧元音,与原来不带韵尾的松元音形成对立,如彝语支诸语言。一种是由声母的清浊转化而成,浊变松,清变紧,如景颇语、载瓦语。有的语言,紧元音存在松化的趋势,如哈尼语的碧卡方言、豪白方言。

汉藏语系 Sino-Tibetan family

按谱系分类法划分的语系之一。为通用的名称。过去有些学者曾使用过“藏汉语系”或“印支语系”。

分布和分类 此语系包括的语言,主要分布在亚洲。除中国是主要分布区外, 还分布在泰国、缅甸、 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孟加拉、越南、老挝、束埔寨等国。此外,世界各地还有不少说汉藏语系语言的侨民和移民。

汉藏语系的分类,历来说法不一。首先,所包括的语言数目不同。范围较广的,除汉语、藏缅语族、苗瑶语族、壮侗语族等语言外,还包括南亚语系诸语言,甚至有人认为还包括西伯利亚北部的叶尼塞-奥斯加克语;范围较窄的,只包括汉语和藏缅语族语言。其次,分类也很不一致。李方桂在《中国的语言与方言》(1937)中就已提出汉藏语系分汉语、 侗台语族、苗瑶语族、 藏缅语族的观点,在1973年发表的同名论文中仍坚持这个分类法。罗常培、傅懋�在《国内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概况》(1954)中提出的汉藏语系分类表,与李氏的分类法大致相同。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大都采用罗、傅二氏的分类法,认为壮侗语族、苗瑶语族应属汉藏语系,只是某些语言应属何语族或语支尚存在不同的意见。美国学者R谢飞在《汉藏语系语言的分类》(1955)中分为6大语族:汉语族、台语族、藏语族、缅语族、巴尔语族(阿萨姆)、克伦语族。美国学者白保罗(PK本尼迪克特)在《汉藏语概要》中分汉语和藏-克伦语两大类,又在藏-克伦语下面分藏缅语和克伦语两类。他认为苗瑶语和侗台语在发生学上与印尼语有密切的关系,同属澳泰语系。

中国的汉藏语系语言约有30多种。汉语分北方、吴、湘、赣、客家、粤、闽七大方言,分布遍及全国各地。藏缅语族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中南地区;苗瑶语族分布在中南、西南和东南地区;壮侗语族分布在中南、西南地区。现以罗、傅二氏的分类表为基础,结合近年来的调查研究的成果,将汉藏语系的分类列表如下:

语音 有声调,即每个音节都有固定的音高。声调主要起区别词汇意义的作用,但在有些语言里还能区别语法意义。如藏语拉萨话的 怱ε:14“睡”——怱ε:55“使睡”,par14“燃烧”——par55“点燃”。 水语的k媅m55“锅盖”——k媅m35“盖”(动词),妱jen13“烟”——妱jen33“熏”。 不同语言之间声调发展不平衡。从数量上看,最少的有2个(如普米语),最多的有12个(如苗语宗地话)。相对地说,藏缅语族的声调较少,多数语言只有3或4个。还有无声调的(如珞巴语和藏语安多方言)。藏语安多方言只有习惯的音高,一般是清声母音节读高些,浊声母音节读低些,如夏河话的hka“困难”读高平调,抰ɡa“高兴”读低平调。总的看来,声调在音节中是个最活跃的成分,同声母、韵母的关系很密切,在发展过程中互相制约、互为条件。声调因声母清浊而分阴阳调在整个语系中具有普遍性。中古汉语的四声到了现代,有的方言(如粤方言)各分阴阳,有的方言(如北方方言)只在部分调上分。苗瑶语族和壮侗语族也都经历过四声分阴阳的过程,许多语言和方言有8个调,其中4个阴调,4个阳调。藏缅语族许多语言也有因清浊分声调的现象,如藏语拉萨话分高低两类调,高调来源于清声母,低调来源于浊声母。许多语言还因韵母是否带塞音韵尾而分舒促,舒声调一般都比促声调多。如壮侗语族和苗瑶语族通常有5~6个舒声调,但促声调则以两个为多,有些地方有因元音长短而分4个的。侗语的单数调还因声母的送气、不送气分为两类。如果也在声调上表示这种对立的话,侗语就有15个调。汉语粤方言部分地方也有这个特点。此外,声母的送气不送气、元音的长短、元音的松紧等特点在有些语言里也能影响声调的分化。变调现象比较丰富,多出现在多音节词内部,少数出现在词与词之间。变调与否不仅同词义有关,还同语法结构有关。

许多语言的元音分长短。以壮侗语族为最普遍,汉语的粤方言、苗瑶语族的勉语和藏缅语族的藏语、珞巴语、独龙语等也有这种对立。长短对立大多出现在带韵尾的主要元音上。藏缅语族语言则主要出现在开音节上。长短元音的分布情况不同,有的语言(如黎语)所有的元音都分长短,而有的语言(如侗语)长短对立只出现在个别元音上。元音的长短往往伴随着舌位上的某些差别,如勉语兴安话的a∶,实际音值为[A∶],a为[奃],la∶i31“萝筐”读[lA∶i31],lai31“菜”读[l奃i31]。长元音往往还带元音性的过渡音,其舌位一般比主要元音低。如黎语黑土话的o∶都带有过渡音奃,读为[o∶奃]。长短往往还影响声调的分化,许多语言的入声因长短不同而分化。如布依语兴义话的第七调, 长元音韵是 13调 (za∶p13“挑”),短元音韵是35调(zap35“小猪笼”)。壮语广南话的入声有4个调,也是长短对立消失后分化而成的。从发展上看,大多数语言的长短对立出现逐渐消失的趋势,所以在有些语言里长短的配对已不整齐。如侗语车江话有a∶、a、媅、e、i、o、u、徲8个元音音位,其中只有a∶和a带韵尾时长短对立。

许多语言的声母有清浊对立,并存在共同的发展趋势。如汉语的吴方言,壮侗语族的壮语、水语、毛南语、黎语,苗瑶语族的勉语,藏缅语族的嘉戎语、彝语、哈尼语等,塞音、塞擦音、擦音都分清浊两类。有些语言如苗语、缅语、彝语、阿昌语等,鼻音、边音还分清化和非清化两类。清浊同声调的关系最为密切,同一调类往往由于清浊的不同而分为两类。清浊由对立到不对立是共同的发展趋势。在塞音、塞擦音、擦音上,一般是浊音清化。汉语除吴方言和湘方言(部分地区)外,大多数地区都发生了这种变化。浊音清化后大多是平声变为送气清音,仄声变为不送气清音,但也有全变为送气清音的(如赣方言、客家方言)。藏语的清浊对立消失后转化为不同的声调。在鼻音边音上,一般是清音浊化,对立消失后有的转化为不同的声调(如彝语支诸语言),有的转为元音松紧的对立(如载瓦语)。

韵尾常见的有-m、-n、-嬜、-p、-t、-k、-妱等 7个(发音只有成阻无除阻)。有个别的语言还有-r、-l、-s等持续音韵尾,如门巴语(错那)的嶃ar“东”、nis“七”,门巴语(墨脱)的嬜ul“银”。个别语言或方言还有复辅音韵尾,如羌语麻窝话有-st、-zd、-rb、-宨p、-尣s、-γl、-惒z等22个复辅音韵尾。 韵尾的发展也很不平衡,存在从繁到简的发展趋势。一般是:塞音韵尾由部分合并(如p并于t)和转化(如k变妱)到全部转化为-妱,然后-妱又脱落;鼻音韵尾与塞音韵尾同发音部位的往往有平行的发展(如p并于t则m并于n),然后转化为元音的鼻化,直至鼻化成分进一步消失。中古汉语有-p、-t、-k、-m、-n、-嬜等韵尾,到了现代方言,有的全部保留(如粤方言),有的局部消失(如吴方言)。藏语的发展也经历过这个过程。7世纪藏语的-b、-d、-g、-m、-n、-嬜等韵尾,到了现代方言有的地方完全保留下来,如阿力克话仍有-p、-t、-k、-m、-n、-嬜;有的地方已丢失一部分,如拉萨话保留了-m、-嬜、-p、-妱,-t转化为-妱,-n和部分-嬜转化为元音的鼻化;有的地方,如德格话塞音韵尾都转化为-妱,鼻音韵尾都转化为元音的鼻化。缅语也经历了多种塞音韵尾转化为-妱、多种鼻音韵尾转化为元音鼻化的过程。苗瑶语族也存在辅音韵尾简化、脱落的趋势。如中国境内的苗语已无塞音韵尾,鼻音韵尾也只保留一个,在后元音后读-嬜,在前元音后读-n。在苗语石门坎话里,辅音韵尾已全部脱落。

一部分语言还保留有复辅音声母。复辅音以二合的为多,还有少量三合的。二合复辅音主要有4种类型:①鼻音加其他辅音的(鼻音与后边的辅音的发音部位相同)。如彝语凉山话的mbu33“饱”,纳西语的nd婖“上(去)”。②喉塞音加其他辅音的。如拉珈语金秀话的妱ba∶n13“村子”,水语三洞话的妱na33“脸”,布依语羊场话的妱va31“傻”。③塞音或鼻音加颤音、边音或浊擦音的,如壮语贵县话prak55“菜”,苗语高坡话的pla24“五”,ml媅嬜22“软”,独龙语的ɡla53“掉”,仫佬语的pγa42“山”,苗语宗地话的pl婖“四”。④擦音加其他辅音的, 如羌语桃坪话的尣t媅55“蛋”,羌语麻窝话的st媅“七”,藏语道孚话的zɡo“门”,藏语阿力克话的γlo“肺”。三合辅音如苗语高坡话的mpl�“耳朵”,拉珈语金秀话的妱bla213“摸”,嘉戎语的∫kra“细筛子”。复辅音以藏缅语族语言为最丰富,有二合辅音的①、③、④类型和三合辅音;其次是苗瑶语族,有二合辅音的①、②、③类型和三合辅音;壮侗语族只有二合辅音②、③类型和三合辅音。其发展存在简化、脱落的趋势。以藏语为例,7世纪的藏语有丰富的复辅音,不仅有二合的,还有三合、四合的,但发展到现在,有的方言(如安多方言)还保存较多的复辅音(最多的有90个左右),有的方言(如卫藏方言)很多地方已无复辅音。其变化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脱落部分辅音,如藏文的dɡu“九”、bsad“杀”,拉萨话读ku12、sε妱53。另一是复辅音合并为单辅音,如藏文的ɡru“船”、druɡ“六”,拉萨话读t宨hu12、t宨hu妱12。现代汉语除个别地区外,大都无复辅音。国内外一些学者认为,上古汉语有丰富的复辅音。

藏缅语族有些语言,如彝语、哈尼语、僳僳语、拉祜语、白语、景颇语、载瓦语等,元音分松、紧两类。其对立的作用主要是区别词汇意义,有些语言还能区别语法意义。 如载瓦语:kjo21“听”--kjo21“使听”,mju21“浮”--mju21“使浮”。松紧的差别常常还伴随着声调、舌位等方面的一些差别,如紧元音音节的调值比松元音音节略高,紧元音的舌位比松元音略低。有的紧元音后还带有喉塞音。松紧对立的来源,一种是来自塞音韵尾的脱落,即带塞音韵尾的元音脱落韵尾后转为紧元音,与不带韵尾的松元音形成对立,如彝语支诸语言。一种是由声母的清浊转化而成,浊变松,清变紧,如景颇语、载瓦语。有的语言,如哈尼语的碧卡方言、豪白方言的紧元音存在松化的趋势。

语法 虚词和词序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语序较固定,虚词种类较多。个别语序的变化,大多要靠虚词的帮助。除藏缅语族某些语言(如嘉戎语、羌语)外,大多数语言的形态变化都不大丰富。划分词类的标准主要不是根据形态变化,而是根据词的结合规则和词在句中的功能并参考词的意义。 基本语序有共同点,也有差异。主语都在谓语前,但宾语的位置存在不同的类型。汉语、苗瑶语族、壮侗语族是“主语—谓语—宾语”,藏缅语族是“主语—宾语—谓语”。以“我写字”为例:

藏语(拉萨话):嬜a12(我)ji11ke53(字)堮hi12(写) kij═妱12(正在) 景颇语(盈江话):嬜ai33(我)lai31ka33(字)ka33(写) 嬜a31(在)॑31嬜ai33(句尾词) 彝语(凉山话):嬜a33(我)bu33ma33(字)bu33(写) 苗语(黔东话):vi11(我)嶃ha35(写)tu35(字) 勉语(来宾话):je33(我)fje53(写)扷a∶嬜13(字) 壮语(武鸣话):kau24(我)θi55(写)θa噜24(字) 侗语(榕江话):ja∶u212(我)嶃a13(写)si33(字) 名词作定语时,汉语、藏缅语族、苗瑶语族是“名词定语—名词中心语”,而壮侗语族是“名词中心语—名词定语”。以“哥哥的衣服”为例: 藏语:慯o55慯o妱53(哥哥)ki(的)thu妱11lo妱53(衣服) 景颇语:k╤31phu31(哥哥)a妱31(的)p懳33lo嬜33(衣服) 彝语:v徲55vu33(哥哥)ve55ɡa33(衣服) 苗语:tε22(个)tia22(哥哥)pa॑31(的)pha嬜33(件)u35 (衣服) 勉语:ko24(哥哥)怱ei33(的)lui33hou24(衣服) 壮语:keu24(件)pu33(衣)tak33(个)ko13(哥哥) 侗语:uk323(衣服)慩ai31(哥哥) 形容词作定语时,汉语是“形容词定语—名词中心语”,而藏缅、壮侗、苗瑶等语族一般是“名词中心语—形容词定语”以“白布”为例: 藏语:rε妱12(布)ka55po53(白) 景颇语:pan33(布)ph唗o31(白) 彝语:怰徲s徲(布)a33慯hu33(白) 苗语:怰bu33(布)岶u33(白) 勉语:dje33(布)pε12(白) 壮语:pa嬜21(布)ha∶u24(白) 侗语:ja55(布)pa∶k31(白) 数词或数量词组作定语时,汉语、苗瑶语族是“数量词组定语—名词中心语”,藏缅语族是“名词中心语—数词或数量词组定语”,壮侗语族的数量词组定语有在前的,也有在后的。以“一个人”为例: 藏语:mi12(人)慯i妱53(一) 景颇语:m╤31∫a31(人)l╤55嬜ai51(一) 彝语:堭ho33(人)堭h徲(一)ma33(个) 苗语:i33(一)tε11(个)nε55(人) 勉语:jet12(一)la∶n21(个)mjen21(人) 壮语:pou42(个)vun21(人)妱deu24(一) 侗语:i55(一)mu॑31(个)怱媅n212(人) 有量词。除藏缅语族有些语言如藏语、景颇语等量词还不大发达外,一般都有丰富的量词。量词的作用主要是表示事物和动作行为的量。此外,许多语言的量词还兼表事物的类别、形状、性别、级别等特征。如载瓦语的tu21“只、头、匹、条”用于动物类;kam51“棵”用于植物类;掵ham21“个、粒、丸”用于圆粒形物;khat55“支、根、条”用于长条形物;khji55“块、团”用于成块物或成团物。又如壮语武鸣话的tak42“个”用于男性青少年;koη24“个”用于中年男子;ta33“个”用于女性青少年;me33“个”用于中年女子;je∶p33为“小撮”;ja∶p33为 “大撮”;γe∶k42为“小条”;γa∶k42为“大条”。在壮侗语族语言和苗瑶语族的苗语里,量词还具有标志名词的作用,有些名词在使用时要在前面加量词。如壮语武鸣话:ko24(棵)fai42(树)“树”,keu24(件)pu33(衣服)“衣服”。从来源上看,量词大多来自名词、动词。藏缅语族有些语言,名词称量时用其自身形式当量词(双音节多取后一音节,少数取前一音节)。如哈尼语绿春话:mo31(马)慯hi31(一)mo31(匹)“一匹马”,l婖扷婖(桥)慯hi31(一)扷婖(只)“一座桥”。纳西语:n扷o31(桥)d噜33(一)n扷o31(座)“一座桥”,d懔i31(房子)d噜33(一)d懔i31(所)“一所房子”。量词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是汉藏语系语言过去共同的发展趋势,但是现代又有简化的趋势。

有丰富的重叠式, 较普遍的是形容词、 量词重叠。形容词重叠大多表示性质状态的程度加强。如壮语武鸣话:妱dei24“好”——妱dei24妱dei24“好极”,θa噜24“清”——θa噜24θa噜24“很清”。量词重叠大多表示“每”的意思。如侗语榕江话:nan55“个”—nan55nan55“每个”,ta∶u53“次”——ta∶u53ta∶u53“每次”。勉语来宾话:la∶n21“位”——la∶n21la∶n21“每位”,慯a∶n33“斤”——慯a∶n33慯a∶n33“每斤”。有些语言,名词、代词、动词也能重叠。景颇语重叠名词表示多数,如mu嬜55“国家”——mu嬜55mu嬜55"有些国家", phun55“树”——phun55phun55“有些树”。载瓦语重叠疑问代词表示多数。 如o55“谁”——o55o55 "哪些人",xai21"什么"——xai21xai21“一些什么”。彝语凉山话的人称代词重叠后构成反身代词, 如嬜a33“我”——嬜a55嬜a55“我自己”,嬜o31“我们”——嬜o31嬜o44“我们自己”。纳西语的动词重叠后表示"相互"。如s噜33“认识”——s噜33s噜33“相识”,堭ha55“咬”——-堭ha55堭ha55“互相咬”。彝语凉山话的动词重叠后表示疑问。 如la33“来”——la44la33“来吗”,bo33“去”——bo44bo33“去吗”。

有表示句子成分结构关系的助词。此种结构助词中有表示限制、补充关系的,有指明主语、宾语、主动者被动者的,有用在表示处所、时间、工具等状语后面的,等等。如哈尼语绿春话:嬜a31(我)γ(助词)mj婖ɡ婖(东西)“我的东西”,尶a33(扫)γ(助词)so55(干净)“扫得干净”,嬜a55(我)no31(你)尶婖(助词)ba55x婖(帮)“我帮你”,xu33堭a31(老鼠)a55mi55(猫)ne33(助词)ba31(捉)a55(助词)“老鼠被猫捉走了”,da55堭h徲(棍子)ne33(助词)di31(打)“用棍子打”。这类助词使某些语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如景颇语靠结构助词的作用,形容词定语能移至中心语之前,宾语能移至主语前:phun55(树)k╤31pa31(大)“大树”,也可说k╤31pa31(大)ai33(助词)phun55(树),嬜ai33(我)na嬜33(你)e妱55(助词)ja33(给)te妱31(句尾词)“我给你吧”,也可说成na嬜33(你)e妱55(助词)嬜ai33(我)ja33(给)te妱31(句尾词)。还有用于句末表示各种语气的助词。 如傣语德宏话s噜53(买)ti33saη35(什么)li35(呢)“买什么呢?”ma55(来)thai31(这儿)lε31(吧)“来这儿吧!”

词汇 除藏缅语族有些语言,如景颇语等有较多的多音节单纯词外,大多数语言的词主要由单音节的单纯词和多音节的复合词组成。多音节的单纯词很少,其中有些词在语音上有双声、叠韵的关系。如毛南语:t媅m231t媅η231“螳螂”、tuη213tin213“蜻”、buη213ba24“蝴蝶”、moη231to嬜42“惊慌”。

合成词以复合式为主,派生词较少。复合式一般都有联合、修饰、支配、主谓等格式。如彝语凉山话:o33(头)怰徲(尾)“头尾”、怱u33(牛)峠噜31(月)“(农历)八月”、嬜ɡ噜33(荞)fu33(烧)“荞粑”、m噜33(地)l徲(动)“地震”。 布努语梅珠话:ve43(妻)ka॑31(夫)“夫妻”、n堭e231(鱼)nγ嬜33(蛇)“鳝鱼”、ku21(逃)tu231(火)“失火”、 恄o嬜33(日)ka22(倒)“西方”。傣语西双版纳话:na13(脸)ta55(眼睛)“面子”、nam〃(水)ta55(眼睛)“眼泪”、 m婖n55(垫)ho55(头)“枕头”、fa11(天)h婖η11(叫)“打雷”。 普遍有四音格结构,主要有AABB、ABAB、ABAC、ABCD等格式,音节之间还有双声、叠韵。如拉祜语:ki31ki31mo33mo33“急急忙忙”、pE31lE31pE31lE31“罗里罗嗦”、sE53qh婖sE53l婖“千山万水”、mu53v婖mi31xi53“天昏地暗”。傣语德宏话:la31sau35tsa噜33ki33“笑逐颜开”、x噜n55x噜n55van55van55“日日夜夜”。

在语言接触中,邻近语言相互吸收借词是丰富词汇的一个重要手段。中国境内由于使用汉语的人口多,分布广,所以汉藏语系中的其他语言普遍借用汉语词来丰富自己。有些语言借用汉语词有很久的历史,在现代口语里还保留一些古汉语词。 如纳西语的 py31ly33“不律(笔)”、pi33li31“佊篥”(笛)等都是较早的汉语借词。有些语言,如白语中汉语借词占词汇总数的一半以上。此外,有些语言还从邻近的民族语言里吸收借词,如景颇语借用傣语词,门巴语借用藏语词,拉珈语借用壮语词等。

汉藏语系语言的研究 单一语言的调查研究很不平衡,其中汉、藏、缅等语言都有悠久的研究历史,并留下许多语文学著作,诸如《尔雅》、《方言》、《广韵》、《授记根本三十颂》、《性入法》等。但真正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则是从20世纪开始的。已经出版的比较语言学著作如:英国学者GA格里逊的《印度语言调查》(1909);美国学者SN沃尔芬登的《藏缅语言形态学纲要》(1929);美籍华人语言学家李方桂的《台语比较手册》(1977);美国学者谢飞的《汉藏语导论》(1966);美国学者白保罗的《汉藏语概要》(1972)等。中国现代语言学家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起就开始调查中国境内的汉藏语系语言,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50年代开始的。现已基本弄清中国汉藏语系语言的面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见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反映了这一时期调查研究的成果。

在语言现状描写方面,对大部分语言都已作过调查,并已有不少专题研究成果。其中汉语、藏语、壮语、苗语等许多语言的描写研究已进入比较深入、全面的阶段,摸索出一些适合此语系语言特点的描写研究方法,如音系归纳法、声调分析法等。但也有一些语言,至今仍研究不够,甚至有的尚未开始研究。

在语言历史研究方面,对某些有历史文献的语言,如汉语、藏语等的历史研究受到较多学者的重视,已取得较好的成果。对无历史文献的语言,历史研究主要依赖于语言和方言的比较,还局限在某些较小的范围和某些专题上,如研究苗瑶语的调类、声类,研究汉藏语系的长短元音、 松紧元音等。 汉语和其他语言的比较研究,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于探索汉语史以及整个语系的发展规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语言系属的研究,是许多学者所关心的也是较难解决的一个问题。当前存在着种种意见分歧,有的是由于对语言事实研究不够,真相尚未认清,有的是由于缺乏统一的分类标准。要解决这个问题,除继续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外,还需要进行语言分类的理论研究。有些学者提出壮侗语和苗瑶语的基本词中存在同南岛语系语言同源的词,这个见解值得重视,不管将来结论如何,都将有助于汉藏语系的研究。

参考书目

罗常培、傅懋�:“国内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概况”,《中国语文》1954年第2期。

Robert Shafer, Introduction to Sino-Tibetan, Otto Harrassowitz Wiesbaden,1966

--------------------------------------------------------------------------------

汉藏语系

Sino-Tibetan family

用汉语和藏语的名称概括与其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群。这两种语言文献最丰富,使用人口也较多。"汉藏语系"为通用的名称,有的著作中也曾用过“藏汉语系”和“印支语系”。

分类与分布 汉藏语系的语种及分类历来说法不一,比较通行的有两种分类法。一种是分为汉语、藏缅语族、苗瑶语族、壮侗语族(或称侗台语族、侗泰语族、台语族等)。最早提出这一分类法的是李方桂。他在《中国的语言与方言》(1937)中提出汉藏语系分汉语、侗台语族、苗瑶语族、藏缅语族,在1973年发表的同名论文中仍坚持这个分类法。中国学者罗常培、傅懋�在《国内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概况》(1954)中提出的汉藏语系分类表,与李方桂的分类法大致相同。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大都采用罗、傅二人的分类法,认为壮侗语族、苗瑶语族同汉语、藏缅语族不仅在现状上有许多共同的特点,而且存在发生学上的关系,应属同一语系。另一种分类法以美国学者白保罗为代表。他在《汉藏语概要》(1972)一书中,把汉藏语系分为汉语和藏-克伦语两大类,又在藏-克伦语下面分藏缅语和克伦语两类。他认为苗瑶语、壮侗语同汉语不存在发生学上的关系,其相同或相似之处或来自相互借用,或来自类型学上的一致。他还认为苗瑶语和壮侗语在发生学上同印度尼西亚语有密切关系,应属同一语系,称澳泰语系。并举出一些壮侗语同汉语不同源但同印尼语同源的词,以此证明其论点。早在1942年,白保罗在《台语,加岱语和印度尼西亚语:东南亚的一种新联盟》一文中就已提出台语同印尼语的亲属关系。后来他的观点又进一步发展,于1965年提出了建立澳泰语系的主张。以上两种不同分类法分歧的焦点在于:苗瑶语、壮侗语同汉语之间相同或相似之处是发生学上的同源关系,还是类型学上的一致或是借用关系。

我们采用上述第一种分类法,即苗瑶语、壮侗语属汉藏语系。按这种分类法,汉藏语系的分布地区主要在中国、泰国、缅甸、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孟加拉、越南、老挝、柬埔寨等亚洲各地,此外,在世界其他各地也还有不少汉藏语系语言的使用者。以汉藏语系中的某一语言为国语或主要语言的国家,有中国(汉语)、泰国(泰语)、缅甸(缅甸语)、不丹(宗卡不丹语)、老挝(老挝语)等。由于汉藏语系语言和方言的界限不易划清,对语言数目也有各种不同的估计。美国学者R谢飞认为大约有300种语言和方言,日本学者西田龙雄估计约有400种语言和方言。使用人口在10亿以上,约占世界人口的1/4,仅少于印欧语系。

中国是使用汉藏语系语言的人口最多,语种也最多的国家。到目前为止,已确定的语言有30多种,分属不同的语族、语支。其中汉语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下分官话、吴、湘、赣、客家、粤、闽等7大方言。藏缅语族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中南地区。苗瑶语族分布在中南、西南和东南地区;壮侗语族分布在中南、西南地区。现以罗常培、傅懋�的分类法为基础,结合近年来的调查研究成果,将中国境内的汉藏语系语言分类列表如:

有些语言的分类问题,目前还存在不同意见。如:有人认为应立羌语支,包括羌语、普米语、嘉戎语等;有人则认为这些语言应属藏语支。过去许多人认为白语应属彝语支,而后来有人又认为应分属另一语支。有人认为独龙语应属景颇语支,怒语应属彝语支。对畲语的系属也有两种意见:一些人认为属苗语支,另一些人认为属瑶语支。仡佬语的系属,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应属壮侗语族,国外有的学者认为应属澳泰语系。在藏缅、苗瑶、壮侗3个语族中,藏缅语族悬而未决的问题最多,反映出这一语族分类上的复杂性。此外,京族语言的系属尚有争论:有人认为属汉藏语系,而有人认为属南亚语系。

由于社会和语言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因素,在语言和民族的关系上出现许多复杂的情况。多数情况是一个民族使用一种语言,但也有一个民族使用两种或3种语言的。如瑶族使用3种语言:瑶语支的勉语,苗语支的布努语和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的拉珈语。景颇族使用两种分属不同语支的语言:景颇语支的景颇语和缅语支的载瓦语。藏族除使用藏语外,有一部分使用嘉戎语,等等。还有一种特殊现象:居住在海南岛的苗族,不说苗语而说瑶语。

除了以上已确定的30多种语言外,还有一些"话"是不是独立的语言有待进一步确定。如佯僙话、村话、临高话、木雅话、尔苏话、尔龚话等。随着汉藏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分别是:

阿昌族、鄂温克族、傈僳族、水族、白族、高山族、珞巴族、塔吉克族、保安族、仡佬族、满族、塔塔尔族、布朗族、哈尼族、毛南族、土家族、布依族、哈萨克族、门巴族、土族、朝鲜族、蒙古族、佤族、达斡尔族、赫哲族、苗族、维吾尔族、傣族、回族、仫佬族、乌孜别克族。

德昂族、基诺族、纳西族、锡伯族、东乡族、京族、怒族、瑶族、侗族、景颇族、普米族、彝族、独龙族、柯尔克孜族、羌族、裕固族、俄罗斯族、拉祜族、撒拉族、藏族、鄂伦春族、黎族、畲族、壮族。

我国56个民族当中,除了汉族以外的民族都是少数民族。

1、鄂温克族:鄂温克族(俄语:Эвенки,旧称通古斯或索伦)是东北亚地区的一个民族,主要居住于俄罗斯西伯利亚以及中国内蒙古和黑龙江两省区,蒙古国也有少量分布。在俄国被称为埃文基人。鄂温克是鄂温克族的民族自称,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

2、阿昌族:阿昌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梁河县囊宋阿昌族乡、九保阿昌族乡,其余分布于潞西、盈江、腾冲、龙陵、云龙等县。此外,在邻国缅甸也有部分阿昌族分布。

3、白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重庆市等地也有分布。白族有本民族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

4、保安族:保安族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由于和周围汉族、回族长时期的交往,保安语中汉语借词较多,通用汉文,以汉文作为社会交往的工具。

5、布朗族: 布朗族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布朗语支,可分为布朗和阿瓦两大方言区,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布朗族有着极为丰富的口头文化,至今仍然保留着最具鲜明特征的民族语言、服饰、歌舞、风俗习性。

扩展资料:

分布特点: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甘肃、黑龙江、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湾等省、自治区。中国民族成分最多的是云南省,有25个民族。

-56个民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20660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7
下一篇2023-11-07

随机推荐

  • 抗皱紧致护肤品推荐

    紧致的护肤品推荐:海蓝之谜面霜、眼霜、雅诗兰黛小棕瓶、娇韵诗双萃精华露、修丽可赋颜丰盈精华液、赫莲娜小绿瓶、黑绷带面霜、OLAY超红瓶面霜。1、海蓝之谜面霜、眼霜海蓝之谜面霜的主要原料都是纯天然成分,采自加州南太平洋无污染深海的新鲜海藻。这

    2024-04-15
    1063000
  • 现在黄金卖出去多少钱一克

    2018年国际金融市场波动较往年大,2018年以来黄金原料价格基本在269到275元克之间徘徊。黄金回收价格需要在此基础上减去对应费用,一般是10元每克左右,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可能会相对低一些,如果当地回收价格确实太低的话,可以看看贵金属网

    2024-04-15
    42800
  • 男士护肤品哪个好用

    导语READ男士们在冬季的皮肤问题同样突出,直男们更是不喜欢用护肤品,从而导致皮肤问题越来越严重。其实护肤品并不是女士们的专利,男士们同样需要保养皮肤。荧屏上的小鲜肉并不见得比你帅,他们只是保养得比较好而已。在此,小编将向你介绍十大经典男生

    2024-04-15
    47500
  • 后的套盒有没有防伪码后天气丹套盒真假鉴别

          Whoo后是来自韩国的顶级宫廷护肤名品。而且LG公司每月出的专柜企划版套盒,种类的丰富、包装的华丽以及搭配多变的赠品更是常常让人心动不已。那么,后的套盒有没有防伪码      后的套盒有没有防伪码      后的套盒没有防伪码。

    2024-04-15
    37900
  • 妮维雅男士洁面乳多少钱

    妮维雅男士水活多效洁面乳价格在37元左右,这款洁面乳的价格比较平民,不是太别贵。所以我们在购买的时候只需要根据自己的肌肤状态,选择控油、洁面或者清洁的洗面奶即可。其中妮维雅男士多效洁面乳,有均匀丰富的泡沫,味道很清新,密密麻麻的洁白泡沫,可

    2024-04-15
    43700
  • 初中生防晒霜排行榜10强

    初中生防晒霜排行榜10强有:资生堂安耐晒金瓶、碧柔水活防晒保湿裸妆乳、嘉娜宝防晒霜、香蕉船运动型高效防晒霜、水宝宝防晒霜、妮维雅防晒霜、苏菲娜透美颜美白防晒霜、黛珂多重防晒乳、欧莱雅小金管隔离、雅漾自然倍护防晒霜。1、资生堂安耐晒金瓶:使用

    2024-04-15
    40500
  • 妮维雅洗面奶适合学生洗吗 妮维雅洗面奶敏感肌可以用吗

    对于敏感肌来说在使用的时候是要特别注意成分的,这个妮维雅的洗面奶要是敏感肌使用的话会不会出现过敏的情况?这款洗面奶适合学生用的吗?妮维雅洗面奶适合学生洗吗妮维雅洗面奶适合14岁以上的人群使用。一般情况下,年龄在18周岁以上的女性,可

    2024-04-15
    370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