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的主要原料是煤烟、松烟、胶等,是碳元素以非晶质型态的存在。通过砚用水研磨可以产生用于毛笔书写的墨汁,在水中以胶体的溶液存在。
墨的水分及胶的成分不同,会影响到墨的黏度。在不同场合使用的墨,其黏度有所不同。另外,初制成的墨的水分亦较多。另有存放时间较长的墨,其致密度较高,并经过长年累月的干燥,使墨色的立体感更高。
扩展资料:
制墨名家
1、南唐徽州李廷圭李廷圭本姓奚,因为南唐后主制墨,赐李姓。李廷圭墨以松烟、珍珠、龙脑、白檀、鱼胶为原料,制成的墨坚如玉,宫中用来画眉毛。到明代李廷圭墨贵如珍宝。
2、清曹素功曹素功墨造型美观,曾制一套“经常应世墨”36锭,每锭刻印黄山一峰,表现安徽黄山36峰全景。与胡开文(绩溪上庄人)、汪节庵(岩寺人)、汪近圣(绩溪尚田人)并称为清代四大制墨名家。
-墨
秦汉时期,是墨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以松烟墨的大量流行及韦诞制墨秘方的出现为标志,我国古代制墨工艺经历了一个大的变革而进入了成熟时期。
这时出现的松烟墨,就是用松木烧出的烟灰,再拌之以漆、胶制成,其质量远远要胜过石墨。
秦汉时期油烟墨的制法是,将易燃的烛心,放在装满了油的锅里燃烧,锅上盖好铁盖或呈漏斗形的铁罩。等到铁盖或漏斗上布满烟炱,即可刮下来,集中到臼里,加入树胶,混合搅拌,使其成稠糊状。然后将成稠糊状的墨团,用手捏制成一定的形状,或放到模具里,模压制成具有一定形状的墨锭。
松烟墨的制法则是通过燃烧松木来获取松烟粉末,然后与丁香、麝香、干漆和胶加工制成。
三国时期学者曹子建曾经写诗道:“墨出青松烟,笔出狡兔翰”,是说墨是松烟制作的。可见松烟墨应用之广。
秦汉时期的墨还没有制成锭,而只是作成小圆块,它不能用手直接拿着研,必须用研石压着来磨,这种小圆块的墨又叫墨丸。这时之所以制成小丸状,是因为用胶不多,加上胶的质量不是很高,很难把墨丸做得大。
这一时期,墨的制作工艺也有所发展,出现了具有一定硬度和形状的墨锭,以隃麋即今陕西千阳制墨最为有名。
东汉时的人们发明了墨模,墨的形式趋于规整,从小圆块改进成墨锭,它经压模、出模等工序制成,可以直接用手拿着研磨。由丸状变化为块状,这与当时用胶配方的改进也有很大的关系。关于块状墨的记载,最初见于东汉学者应劭的《汉官仪》,这类墨的实物曾在河南陕县刘家渠东汉墓出土。
汉代的墨很珍贵,一般人很难得到。当时的松烟墨有个缺点,就是非常不容易保存。因为墨是动物胶加工调合成形的,而动物胶容易受潮生霉,失去黏合性能,墨的形体便由此自行损坏。汉代制墨业已初具规模,出现了一批名墨工和名墨产地。当时的一位名墨工田真擅长制墨,很受后人称道。
名墨产地主要集中在扶风、隃麋、延州等地。汉代宫廷设置掌管笔、墨、纸以及封泥的专职官员。东汉隃麋地区有大片松林,盛行烧烟制墨,墨的质量很好。据汉代古籍说:“尚书令、仆、丞、郎”等官员,每月可得“隃麋大墨一枚,小墨一枚”。
因此,古人诗文中,称墨为“隃麋”。后世制墨者,用“古隃麋”作墨名,以表示其所制之墨,历史悠久,墨质精良。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松烟墨的生产已走向全面成熟。魏初在汉代烧松取烟制墨的基础上,全面改进生产工艺和配料,极大地提高了松烟墨的品质。
秦汉是墨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以松烟墨的大量流行及韦诞制墨秘方的出现为标志,中国古代制墨工艺经历了一个大的变革而进入了成熟时期。
这时出现的松烟墨,就是用松木烧出的烟灰,再拌之以漆、胶制成,其质量远远要胜过石墨。
但是这时期的墨没有制成锭,而只是作成小圆块,它不能用手直接拿着研,必须用研石压着来磨,这种小圆块的墨又叫墨丸。这时之所以制成小丸状是因为用胶不多,加上胶的质量不是很高,很难把墨丸做得大。
到东汉时发明了墨模,墨的形式趋于规整,从小圆块改进成墨锭,它经压模、出模等工序制成,可以直接用手拿着研磨。由丸状变化为块状,这与当时用胶配方的改进也有很大的关系。关于块状墨的记载最初见于东汉应劭《汉官仪》,这类墨的实物曾在河南陕县刘家渠东汉墓出土。
汉代的墨很珍贵,一般人是很难得到它的。当时已形成了全国制墨中心渝麋,就是现在的陕西省千阳县。
不过,当时的松烟墨有个缺点,非常不容易保存。因为墨是动物胶加工调合成形的,而动物胶容易受潮生霉,失去黏合性能,墨的形体便由此自行损坏。
人工制墨的由来
墨作为文房四宝之一是中华特色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国人工制墨最早可追溯至西周,《述古书法纂》载:西周“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相传擅长画画的邢夷在无意间,发现灶炉下的锅灰粉末细腻,颜色又十分乌黑,便将锅灰和水混合,这也就是中国最早的墨汁。随后,邢夷又觉得这样却不是很方便携带,于是将糯米粥、松炭和锅灰混合搅拌,经过揉搓后变成方条,晒干后,只要加些水磨一下,就可以写字作画了。历史称这墨条,以及制作方法为“邢夷墨”。
到了秦汉,大多用松烟、桐煤制墨,后期则分为石墨、油烟墨和松烟墨。三国时期魏朝出现了制墨名手韦诞,字仲将,采用上好醇烟为原料制墨,墨质松软,史称“仲将之墨,一点如漆”。韦诞不但善于制墨,还将自己制墨心得与前人制墨经验相总结,著《合墨法》,详细阐述“墨之大诀”。
墨是怎么跟中药结合在一起了呢?
人工制墨需要用胶来粘合,古代多以动物胶熬制,动物胶有个缺点,就是容易虫蠹变质,出现异味,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制墨大师韦诞选取麝香、珍珠等名贵中药掺入墨中,首开中药入墨先河。
药墨的两层涵义
药墨有两层涵义,一是“以药入墨”,一是“以墨入药”。
以药入墨,是指把不同中药组方加入墨中,制成不同墨块、墨锭、墨丸等。史载有名的药墨有“八宝五胆药墨”、“八宝止血药墨”、“龙香剂”、“万应锭”、“姜墨丸”、“麝月墨”等。
以墨入药,是指把松烟墨作为一味中药加入中药方中,形成不同的中药组方。这里特指松烟墨,因为只有松烟墨方可入药,松烟墨自身具有药用价值,《本草纲目》记载“墨气味辛温无毒,主治止血、生肌肤、合金疮、治产后血晕崩中。”“又称乌金、陈玄、玄香、乌玉块,味辛性平,入心、肝、肾经,具有止血、凉血、清热、消肿之效。”
现代药墨的发展
自宋代以后,老松稀少,制墨材料逐渐以油烟墨为主,松烟墨更多作为贡品及奢侈品供皇室及达官贵人使用,普通百姓多以釜墨(锅底灰)为主,宋代的制墨大师潘古制成“百草霜”,使得药墨广泛流传于民间,八十年代还经常见到有老人用锅底灰治疗小儿腮腺炎。
随着现代制墨工艺的发展,药墨也迎来了春天,药墨被广泛应用于理疗养生市场,还有一些中医院也引入了药墨,药墨在风湿骨痛及脾虚、胃寒、宫寒、阳虚、气虚等常见问题的调理中起到了特别明显得效果,而且具有方法简便易行的特点,深受广大用户喜爱。
制墨工艺
烧烟:松烟,是指松木燃烧形成浓烟经烟道冷却沉降收集而来,并不是指燃烧后留下的灰烬。所以,松烟的造价成本比较高,现代由于取材有限及法规限制,多采用松脂收割的方式,以松脂燃烧取烟,这样取得松烟更加细腻,有人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流传下来的老墨,发现松烟粒径集中在30-50纳米,是真正的天然取材的纳米材料,具有极强的穿透力。(绝大部分细菌的长轴在500~5000纳米,绝大部分病毒的长轴在18~450纳米)
中药发酵:精选当归、黄芪、红花、川芎、乳香、没药等42味中药,陶缸密封6个月发酵,最后通过蒸馏将有效成分充分分离提取,经过发酵,可以提高药材的生物活性,增强吸收效果,从而大大提高药理效果。
熬胶:除了各组份的配比,熬胶是制墨工艺中非常重要的一步,熬胶的火候掌控直接影响药墨成品,我们以蜂胶代替传统动物胶,蜂胶是蜜蜂采集分泌的一种粘稠胶状物,可入药。其性平,味苦、辛、微甘,有润肤生肌,消炎止痛的功效,可治疗胃溃疡、口腔溃疡、烧烫伤、皮肤裂痛,防辐射等病症。
成型:将熬好的胶加入发酵好的中药和松烟,经千锤百炼,无数次捶打,形成药墨雏形,然后放入预制好的模具中,阴干成型。
承爱递康药墨的含义
承爱递康,取义“传承爱,传递健康”,希望将祖辈留下的药墨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人因药墨而健康!
墨丸的网络解释是:墨丸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九:“上古无墨,竹挺点漆而书。中古方以石磨汁,或云是延安石液。至魏晋时,始有墨丸,乃漆烟、松煤夹和为之。所以晋人多用凹心砚者,欲磨墨贮沈(渖)耳。自后有螺子墨,亦墨丸之制遗。”宋陆游《剑南诗稿·掩户》:“香缕映窗凝不散,墨丸入砚细无声。”。
墨丸的网络解释是:墨丸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九:“上古无墨,竹挺点漆而书。中古方以石磨汁,或云是延安石液。至魏晋时,始有墨丸,乃漆烟、松煤夹和为之。所以晋人多用凹心砚者,欲磨墨贮沈(渖)耳。自后有螺子墨,亦墨丸之制遗。”宋陆游《剑南诗稿·掩户》:“香缕映窗凝不散,墨丸入砚细无声。”。 注音是:ㄇㄛ_ㄨㄢ_。 结构是:墨(上下结构)丸(独体结构)。 拼音是:mò wán。
墨丸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古墨的一种。形圆如丸,故名。
二、引证解释
⒈古墨的一种。形圆如丸,故名。引宋陆游《掩户》诗:“香缕映_凝不散,墨丸入砚细无声。”明陶宗仪《辍耕录·墨》:“至魏晋时始有墨丸,乃漆烟松煤夹和为之。”清孙延《烛影摇红》词:“静碾湘_,墨丸写出幽兰。”
关于墨丸的诗句
墨丸夜入枕头收起开砚箧磨墨丸
关于墨丸的成语
跳丸日月画荻和丸探丸借客脱手弹丸弹丸脱手坂上走丸逆坂走丸宽心丸下阪走丸逆阪走丸
关于墨丸的词语
逆坂走丸定心丸坂上走丸逆阪走丸脱手弹丸日月跳丸九转丸成弹丸脱手探丸借客画荻和丸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墨丸的详细信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