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台磨墨时,就是磨墨的工具在出墨,磨墨的这个工具叫墨锭。
墨锭是将墨团分成小块放入铜模或木头模后,压成墨锭作为书画类用品的。其精致的样式、文字、图绘、刻工、塑铸及外表装饰等,无一不体现出具有东方气质的艺术价值。
墨锭的鉴别:
看:墨锭是否光滑细润,是否有开裂、变形、残缺,以及墨锭彩绘是否均匀有光彩。
闻:墨锭香味是否纯正扑鼻,墨以有恶臭的煤,易腐的动物胶为主要原料,所以需要加点香料,但是含量也需适中,太多会降低煤与胶之成分,太少又不能达到功效。
听:手指轻弹墨锭听其声是否清脆,声音发闷的质量要差些。
掂:用手掂掂墨锭是否坚实,质地坚硬,浸水不易化为佳。
扩展资料
墨锭的分类:
一、御墨。即封建时代皇帝自己写字用的墨,往往是宫中召集匠人制造。明朝御墨传世的有“永乐国宝”,宣德“龙香御墨”等。清朝从康熙年间起由内务府自造御墨,以后雍正、乾隆、嘉庆、道光朝都继续制造。这类御墨外间流传甚少。
二、贡墨。分为两种,一种是封疆大吏或朝中大臣嘱制墨家制造进呈给皇帝用的;一种是地方上每年向皇帝进贡的,如歙县在道光以前,每年要进贡墨三次,分春贡、万寿贡、年贡。
封疆大吏进贡的墨做工精美,烟料上等,上面有进呈者的名款、年号,有时还有制墨家的名款,如“太平清玩”既有“臣徐元梦恭进”款,又有“康熙乙末年臣曹定远谨制”款。
三、自制墨。文人或书画家向制墨家订制自己设计的墨。明清两代此风甚盛,如明代嘉靖年间罗龙文、清代康熙年间曹鼎望都以制墨著名,但他们都是向制墨家订制,并非自制。此类墨上有时有制墨家的名字,工料、图案、形式都要比门市上出售的要高出一等,向来为藏家重视。
四、珍玩墨。以墨为原料制造的手工艺品,不是为磨用而是为玩赏的,如明代程君房的“百子榴”墨,重仅二三钱,根本不能磨用。
五、普通书写用墨。这是墨的大宗,因质量的差异,同一个制墨家所制,价格相差可以达到十倍以上。
六、礼品墨。专为喜庆送礼用的墨,如送寿礼的“寿屏墨”,送婚礼的“百子图”墨,送学生入学的“手卷墨”等,这种墨注重外表形式,烟料往往较差。
七、药墨。因油烟不能入药,这类墨都用松烟,如乾隆时詹子云所制“八宝药墨”等。
-墨锭
人民网-一锭清墨价值过万:古墨收藏逐年升温
砚砚台我国最有名的砚是歙砚和端砚。歙砚产于安徽歙县,端砚产于广东高要县。
一般书画选择各地产的砚台可以了,选择砚台主要择其石料质地细腻,湿润,易于发墨,不吸水。砚台使用后要及时清洗干尽,保持清洁,切忌曝晒、火烤。砚的优劣,对墨色有很大的影响、最理想的是广东肇庆出产的端溪砚,或安徽的砚,都是石坚致细润,发墨快,墨也磨的细,且能贮墨甚久不易乾,但良质的砚价格昂贵,但不宜选购树脂加石粉灌出来的塑胶品选择砚台虽然以石质细润为佳,但过於光滑(如台湾大理石砚),亦不容易发墨。砚台的形状也有多种款式,以墨海一型最便利,储墨多,使用后可盖上盖子,以免墨水乾涸。经过一段时间后,残墨积的太多,应先用水浸泡,再洗除墨垢,保持砚台清洁
在市面上能买到的瓶装墨汁种类不少像“一得阁”、“曹素功”、“中华”等都是上好的书画墨汁。中国画对墨的质量要求很高,瓶装墨汁胶大颗粒较粗,而墨锭研磨的墨汁墨色滋润细腻,涂于画面无糊腻之感墨有油烟、漆烟、松烟三种,油烟是用油料(主要是以桐柚籽或猪油为原料)燃烧后收集其烟所制的墨。漆烟、松烟分别是用生漆和松树油燃烧后收集其烟所制的墨。
墨的制作非常讲究,选料纯正加工精细,上等的墨极为细腻、香醇而细腻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加工时捣件的次数,捣杵次数愈多愈细腻,据说一臼捣杵有上十万次的。墨的其它成分主要有胶、香料,另外,古时皇家用墨(称贡墨)还掺有麝香、龙脑、珍珠等二十多种名贵作料,价等黄金,珍贵至极。就油烟、漆烟、松烟三者比较而言,各有特色,各有用途。油烟、漆烟有一定光泽,色相偏暖色阶丰富且有光泽,可浓可淡,多用来勾线、渲染。松烟乌黑无光,略呈冷色古人常用于渲染头发、须眉等。作画以当天研磨的新墨最为上乘,隔夜墨汁不宜使用,古人称其为“宿墨”,因为宿墨脱胶,墨的附着力差而写意画有的却利用宿墨的特性表现出独特的水墨效果。墨锭在使用后应将下端的水分擦干,以免墨块下部干裂,影响使用。
砚是“文房四宝”之一,砚与墨锭的配合才能研出墨汁,因而砚的品质就十分重要。砚的种类繁多,有石、陶、瓷、铜、铁、玉等不同材料制成的砚,能用来磨墨作画的则以石砚为佳。我国的“四大名砚”有端砚、歙砚、澄泥砚及洮砚,广东端溪之石加工而成的端砚、安徽歙县龙尾溪所产的歙砚,是砚中历史悠久、质地精良的品种,最为著名。
好的砚台石质比重大,细而坚硬,发墨较快而且墨汁研磨出来细腻无渣,需要提醒的是,在研墨时不宜用力过大、速度太快要心平气和地顺着一个方向研磨,正所谓“磨墨如病夫”,才能研出好墨。
端砚的鉴别方法:看石色和石品花纹端砚之所以名贵,除了有独特的石质外,还有丰富多彩,变化莫测的石品花纹(又称石品)主要石品花纹有冰纹、金线、银线、青花、玫瑰紫、火捺、天青、蕉叶白、鱼脑冻、冰纹冻、天青冻以及名贵的石眼。较常见的石品是冰纹和金线、银线,其次是火捺。鱼脑冻(包括碎冻)和蕉叶白则是稀有的,非常难得。听声音,老坑发出木声为上品。还有手感,摸上去润滑,感觉细腻,如婴儿的皮肤。手摸砚堂,会很湿润,有“呵气研墨”的传说。
砚的使用
砚的使用,主要就是磨墨,磨墨时对砚面,砚堂的保护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新置的墨锭也应注意其使用方法。明代杨升庵说:“新墨初用,有胶性并棱角,不可得磨,恐伤砚面。”《砚笺》云:“在使用新墨时,应在砚池施水,轻轻地旋转墨锭,待墨经浸泡稍软后再逐渐的加力研磨。”
佳砚不可用劣墨,如松烟墨杂质较多,质地不纯,用时易划伤砚面。用油烟墨研磨完毕后,应将墨锭置于墨床之上,或者搁置到别的地方去,不能放于砚面而不取,否则墨干结于砚面,拨墨时则易剥去砚面,造成砚面损伤。新墨胶重,用时尤应注意。
砚的养护
首先是洗砚,砚使用过后,应养成随即洗涤的习惯,不可使砚留存宿墨,以免因墨干燥龟裂而燥损砚面。所以古人有:“宁可三日不洗面,不可一日不洗砚”的说法。《屠隆考 余事》云:“日用砚须日洗去其积墨败水,则墨光莹润。若过一二日,则墨色差减。”看来从用墨的艺术效果来讲,洗砚也是很必要的。关于洗砚的方法,前人总结甚多。《砚林拾遗》载:“有癖砚者,每晨舆面,水注木盆以莲房浸良久,取出风干,水气滋渍,积久有光。忌柬纸拭,能伤砚锋。”《屠隆考 余事》云:“春夏二时,霉溽蒸湿,使墨积久则胶冷滞笔,又能损砚精彩,尤须频洗。以蓖麻子擦砚滋润,不得以滚汤涤砚。不可以毡片故纸揩抹,恐毡毛纸悄以混墨色。”洗砚应以 角清水涤之为妙,也可用半夏擦去砚面滞墨,或者用丝瓜瓤,莲房壳慢慢洗涤。采用这些洗涤方法,即涤去墨垢,又不伤砚。
洗砚要十分的谨慎小心,盛水的器具宜用木盆,若在水泥盆或瓷盆上洗,则易碰伤砚。洗砚的水要干净,不含酸碱性。且水温要适宜,不能用热水,滚水,茶叶水洗砚。古人还告诫说:“涤砚须由成人,不得顽童持洗。”
其次是养砚。砚洗净以后,还须用清水保养,以养砚石之莹润。保养施水的方法是:砚池应每日换清水,不可令干;磨墨处不能有水,以防久浸不发墨。
再其次,一般来说砚用久则不发墨,谓之“失锋”。原因有二,一是砚面磨去了锋芒,因锋钝而不发墨;二是使用了含胶过重的墨,又失于洗濯,致使砚面胶结而失锋。遇到这种情况应重新发砚锋。关于发砚锋的方法,《砚林拾遗》中说道:砚有初发墨久而钝者,亦为刀剑磨淬。用杉木松炭磨一遍则石锋焕发。另外用磨光之瓦片轻擦之;用姜 浸之;莲房擦之;以及用零号砂纸,细软砂石在清水中对砚堂(砚的磨墨部分)进行擦拭,这些都是发锋的可行办
端砚产在广东肇庆。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为名坑成分主要有矿物成分:主要由云母类(水云母)粘土为主组成,还有赤铁矿、石英、绿泥石、碳酸盐类,微量矿物有:电气石、金红石、黄铁矿等。赤铁矿呈微粒状,相对集中成环带状的晕圈时,则谓之为“火捺”。
制作砚台的材料,有徐公砚、易水砚、松花石、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玉砚、玉杂石砚、瓦砚、漆沙砚、铁砚、瓷砚、红丝石、砣矶石、菊花石外等共几十种。
除石砚之外,我国还生产过一些用其他原料制作的墨砚。汉代有玉砚、铁砚、漆砚、瓦砚、陶砚,晋代有铜砚、木砚、瓷砚,宋代有水晶砚、石泥砚、砖砚和天然砚,唐代有泥砚,清代有纸砚,明代有化石砚。
砚称之为研,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砚与墨、纸、笔合称我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魏晋至隋出现了圆形瓷砚,由三足而多足。箕形砚是唐代常见的砚式,形同簸箕,砚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撑。唐、宋时,砚台的造型更加多样化。砚材的运用也极为广泛,其中以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卓尼的洮河砚、山西绛县的澄泥砚被称为“四大名砚”。
砚墨和研墨的区别如下:
1 砚是砚台,墨是墨块或者墨汁,都是书画工具。研墨是把墨块磨成墨汁。
2 磨墨就是用墨石在砚台里磨出来,砚台就是装墨用的。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欢迎告诉我。
原料多种多样,一般多为石头。
砚台历经秦汉、魏晋,至唐代起,各地相继发现适合制砚的石料,开始以石为主的砚台制作。其中采用广东端州的端石、安徽歙州的歙石及甘肃临洮的洮河石制作的砚台,被分别称作端砚、歙砚、洮河砚。清末,又将山西的澄泥砚与端、歙、临洮,并列为中国四大名砚。
汉代由于发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于是砚台开始发展起来,出现了铜砚、陶砚、银砚、徐公砚、木胎漆砂砚等等,六朝至隋朝最突出的就是瓷砚的出现。唐代是砚台的重要发展时期,出现了端石和歙石两大砚材,明清时期制砚的材质更加丰富,出现了瓦砚、铁砚、锡砚、玉砚、象牙砚、竹砚等。
除石砚以外,我国还生产过一些用其他原料制作的墨砚。汉代有瓦砚,陶砚,玉砚,铁砚和漆砚,晋代有木砚,瓷砚和铜砚,唐代有泥砚,宋代有水晶砚,石泥砚,砖砚和天然砚,明代有化石砚,清代有纸砚,而今有橡皮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