遒上的意思遒上的意思是什么

遒上的意思遒上的意思是什么,第1张

中卷

方正第五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

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

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

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南阳宗世林,魏武同时,而甚薄其为人,不与之交。及魏武作司空,总朝政,从容问

宗曰:「可以交未?」答曰:「松柏之志犹存。」世林既以忤旨见疏,位不配德。文帝兄弟

每造其门,皆独拜床下。其见礼如此。

3魏文帝受禅,陈群有戚容。帝问曰:「朕应天受命,卿何以不乐?」群曰:「臣与华

歆服膺先朝,今虽欣圣化,犹义形于色。」

4郭淮作关中都督,甚得民情,亦屡有战庸。淮妻,太尉王凌之妹,坐凌事,当并诛,

使者徵摄甚急。淮使戎装,克日当发。州府文武及百姓劝淮举兵,淮不许。至期遣妻,百姓

号泣追呼者数万人。行数十里,淮乃命左右追夫人还,于是文武奔驰,如徇身首之急。既

至,淮与宣帝书曰:「五子哀恋,思念其母。其母既亡;五子若殒,亦复无淮。」宣帝乃

表,特原淮妻。

5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司马。宣王既与亮

对渭而陈,亮设诱谲万方,宣王果大忿,将欲应之以重兵。亮遣间谍觇之,还曰:「有一老

夫,毅然仗黄钺,当军门立,军不得出。」亮曰:「此必辛佐治也。」

6夏侯玄既被桎梏,时锺毓为廷尉,锺会先不与玄相知,因便狎之。玄曰:「虽复刑余

之人,未敢闻命。」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

7夏侯泰初与广陵陈本善,本与玄在本母前宴饮,本弟骞行还,径入,至堂户。泰初因

起曰:「可得同,不可得而杂。」

8高贵乡公薨,内外喧哗。司马文王问侍中陈泰曰:「何以静之?」泰云:「唯杀贾充

以谢天下。」文王曰:「可复下此不?」对曰:「但见其上,未见其下。」

9和峤为武帝所亲重,语峤曰:「东宫顷似更成进,卿试往看。」还,问何如。答曰:

「皇太子圣质如初。」

10诸葛靓后入晋,除大司马,召不起。以与晋室有雠,常背洛水而坐。与武帝有旧,

帝欲见之而无由,乃请诸葛妃呼靓。既来,帝就太妃间相见。礼毕,酒酣,帝曰:「卿故复

忆竹马之好不?」靓曰:「臣不能吞炭漆身,今日复睹圣颜。」因涕泗百行。帝于是惭悔而

出。

11武帝语和峤曰:「我欲先痛骂王武子,然后爵之。」峤曰:「武子俊爽,恐不可

屈。」帝遂召武子,苦责之,因曰:「知愧不?」武子曰:「『尺布斗粟』之谣,常为陛下

耻之!它人能令疏亲,臣不能使亲疏。以此愧陛下。」

12杜预之荆州,顿七里桥,朝士悉祖。预少贱,好豪侠,不为物所许。杨济既名氏,

雄俊不堪,不坐而去。须臾,和长舆来,问:「杨右卫何在?」客曰:「向来,不坐而

去。」长舆曰:「必大夏门下盘马。」往大夏门,果大阅骑,长舆抱内车,共载归,坐如

初。

13杜预拜镇南将军,朝士悉至,皆在连榻坐,时亦有裴叔则。羊稚舒后至,曰:「杜

元凯乃复连榻坐客!」不坐便去。杜请裴追之,羊去数里住马,既而俱还杜许。

14晋武帝时,荀勖为中书监,和峤为令。故事,监、令由来共车。峤性雅正常疾勖谄

谀。后公车来,峤便登,正向前坐,不复容勖。勖方更觅车,然后得去。监、令各给车,自

此始。

15山公大儿着短□(巾合),车中倚。武帝欲见之,山公不敢辞,问儿,儿不肯行。

时论乃云胜山公。

16向雄为河内主簿,有公事不及雄,而太守刘准横怒,遂与杖遣之。雄后为黄门郎,

刘为侍中,初不交言。武帝闻之,敕雄复君臣之好。雄不得已,诣刘,再拜曰:「向受诏而

来,而君臣之义绝,何如?」于是即去。武帝闻尚不和,乃怒问雄曰:「我令卿复君臣之

好,何以犹绝?」雄曰:「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今之君子,进人若将加诸膝,

退人若将坠诸渊。臣于刘河内,不为戎首,亦已幸甚,安复为君臣之好?」武帝从之。

17齐王□(冂内上八下口)为大司马,辅政,嵇绍为侍中,诣□(冂内上八下口)咨

事。□(冂内上八下口)设宰会,召葛□(旗其换与)董艾等共论时宜。□(旗其换与)等

白□(冂内上八下口):「嵇侍中善于丝竹,公可令操之。」遂送乐器。绍推却不受,□

(冂内上八下口)曰:「今日共为欢,卿何却邪?」绍曰:「公协辅皇室,令作事可法。绍

虽官卑,职备常伯。操丝比竹盖乐官之事,不可以先王法服为伶人之业。今逼高命,不敢苟

辞,当释冠冕,袭私服,此绍之心也。」□(旗其换与)等不自得而退。

18卢志于众坐,问陆士衡:「陆逊、陆抗是君何物?」答曰:「如卿于卢毓、卢□

(王廷)。」士龙失色,既出户,谓兄曰:「何至如此,彼容不相知也?」士衡正色曰:

「我父、祖名播海内,宁有不知,鬼子敢尔!」议者疑二陆优劣,谢公以此定之。

19羊忱性甚贞烈,赵王伦为相国,忱为太傅长史,乃版以参相国军事。使者卒至,忱

深惧豫祸,不暇被马,于是帖骑而避。使者追之,忱善射,矢左右发,使者不敢进,遂得

免。

20王太尉不与庾子嵩交,庾卿之不置。王曰:「君不得为尔。」庾曰:「卿自君我,

我自卿卿;我自用我法,卿自用卿法。」

21阮宣子伐社树,有人止之,宣子曰:「社而为树,伐树则社亡,树而为社,伐树则

社移矣。」

22阮宣子论鬼神有无者。或以人死有鬼,宣子独以为无,曰:「今见鬼者,云着生时

衣服,若人死有鬼,衣服复有鬼邪?」

23元皇帝既登阼,以郑后之宠,欲舍明帝而立简文。时议者咸谓:「舍长立少,既于

理非伦,且明帝以聪明英断,益宜为储副。」周、王诸公并苦争肯切,唯刁玄亮独欲奉少主

以阿帝旨。元帝便欲施行,虑诸公不奉诏,于是先唤周侯、丞相入,然后欲出诏付刁。周、

王既入,始至阶头,帝逆遣传诏,遏使就东厢。周侯未悟,即却略下阶。丞相披拨传诏,径

至御床前,曰:「不审陛下何以见臣?」帝默然无言,乃探怀中黄纸诏裂掷之。由此皇储始

定。周侯方慨然愧叹曰:「我常自言胜茂弘,今始知不如也!」

24王丞相初在江左,欲结援吴人,请婚陆太尉。对曰:「培□(土娄)无松柏,薰莸

不同器。玩虽不才,义不为**之始。」

25诸葛恢大女儿适太尉庾亮儿,次女适徐州刺史羊忱儿。亮子被苏峻害,改适江□

(彪下几为林)。恢儿娶邓攸女。于时谢尚书求其小女婚,恢乃云:「羊、邓是世婚,江家

我顾伊,庾家伊顾我,不能复与谢裒儿婚。」及恢亡,遂婚。于是王右军往谢家看新妇,犹

有恢之遗法:威仪端详,容服光整。王叹曰:「我在遣女裁得尔耳!」

26周叔治作晋陵太守,周侯、仲治往别,叔治以将别,涕泗不止。仲治恚之曰:「斯

人乃妇女,与人别,唯啼泣!」便舍去。周侯独留,与饮酒言话,临别流涕,抚其背曰:

「奴好自爱。」

27周伯仁为吏部尚书,在省内夜疾危急,时刁玄亮为尚书令,营救备亲好之至,良久

小损。明旦,报仲智,仲智狼狈来。始入户,刁下床对之大泣,说伯仁昨危急之状。仲智手

批之,刁为辟易于户侧。既前,都不问病,直云:「君在中朝,与和长舆齐名,那与佞人刁

协有情?」迳便出。

28王含作庐江郡,贪浊狼藉。王敦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

咸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此!」敦默然。旁人

为之反侧,充晏然,神意自若。

29顾孟著常以酒劝周伯仁,伯仁不受。顾因移劝柱,而语柱曰:「讵可便作栋梁自

遇。」周得之欣然,遂为衿契。

30明帝在西堂,会诸公饮酒,未大醉,帝问:「今名臣共集,何如尧、舜?」时周伯

仁为仆射,因厉声曰:「今虽同人主,复那得等于圣治!」帝大怒,还内,作手诏满一黄

纸,遂付廷尉令收,因欲杀之。后数日,诏出周,群臣往省之。周曰:「近知当不死,罪不

足至此。」

31王大将军当下,时咸谓无缘尔。伯仁曰:「今主非尧、舜,何能无过?且人臣安得

称兵以向朝廷?处仲狼抗刚愎,王平子何在?」

32王敦既下,住船石头,欲有废明帝意。宾客盈坐,敦知帝聪明,欲以不孝废之。每

言帝不孝之状,而皆云:「温太真所说。温尝为东宫率,后为吾司马,甚悉之。」须臾,温

来,敦便奋其威容,问温曰:「皇太子作人何似?」温曰:「小人无以测君子。」敦声色并

厉,欲以威力使从己,乃重问温:「太子何以称佳?」温曰:「钩深致远,盖非浅识所测。

然以礼侍亲,可称为孝。」

33王大将军既反,至石头,周伯仁往见之。谓周曰:「卿何以相负?」对曰:「公戎

车犯正,下官忝率六军,而王师不振,以此负公。」

34苏峻既至石头,百僚奔散,唯侍中锺雅独在帝侧。或谓锺曰:「见可而进,知难而

退,古之道也。君性亮直,必不容于寇雠,何不用随时之宜、而坐待其弊邪?」锺曰:「国

乱不能匡,君危不能济,而各逊遁以求免,吾惧董狐将执简而进矣!」

35庾公临去,顾语锺后事,深以相委。锺曰:「栋折榱崩,谁之责邪?」庾曰:「今

日之事,不容复言,卿当期克复之效耳!」锺曰:「想阁下不愧荀林父耳。」

36苏峻时,孔群在横塘,为匡术所逼。王丞相保存术,因众坐戏语,令术劝群酒,以

释横塘之憾。群答曰:「德非孔子,厄同匡人。虽阳和布气,鹰化为鸠,至于识者,犹憎其

眼。」

37苏子高事平,王、庾诸公欲用孔廷尉为丹阳。乱离之后,百姓凋弊。孔慨然曰:

「昔肃祖临崩,诸君亲临御床,并蒙眷识,共奉遗诏。孔坦疏贱,不在顾命之列。既有艰

难,则以微臣为先,今犹俎上腐肉,任人脍截耳!」于是拂衣而去,

诸公亦止。

38孔车骑与中丞共行,在御道逢匡术,宾从甚盛。因往与车骑共语。中丞初不视,直

云:「鹰化为鸠,众鸟犹恶其眼。」术大怒,便欲刃之。车骑下车,抱术曰:「族弟发狂,

卿为我宥之!」始得全首领。

39梅颐尝有惠于陶公,后为豫章太守,有事,王丞相遣收之。侃曰:「天子富于春

秋,万机自诸侯出,王公既得录,陶公何为不可放!」乃遣人于江口夺之。颐见陶公,拜,

陶公止之。颐曰:「梅仲真膝,明日岂可复屈邪?」

40王丞相作女伎,施设床席。蔡公先在坐,不说而去,王亦不留。

41何次道、庾季坚二人并为元辅。成帝初崩,于时嗣君未定。何欲立嗣子,庾及朝议

以外寇方强,嗣子冲幼,乃立康帝。康帝登阼,会群臣,谓何曰:「朕今所以承大业,为谁

之议?」何答曰:「陛下龙飞,此是庾冰之功,非臣之力。于时用微臣之议,今不睹盛明之

世。」帝有惭色

42江仆射年少,王丞相呼与共棋。王手尝不如两道许,而欲敌道戏,试以观之。江不

即下。王曰:「君何以不行?」江曰:「恐不得尔。」傍有客曰:「此年少戏乃不恶。」王

徐举首曰:「此年少,非唯围棋见胜。」

43孔君平疾笃,庾司空为会稽,省之,相问讯甚至,为之流涕。庾既下床,孔慨然

曰:「大丈夫将终,不问安国宁家之术,乃作儿女子相问!」庾闻,回谢之,请其话言。

44桓大司马诣刘尹,卧不起。桓弯弹弹刘枕,丸迸碎床褥间。刘作色而起曰:「使君

如馨地,宁可斗战求胜?」桓甚有恨容。

45后来年少,多有道深公者。深公谓曰:「黄吻年少,勿为评论宿士。昔尝与元明二

帝、王庾二公周旋。」

46王中郎年少时,江□(彪几换林)为仆射,领选,欲拟之为尚书郎。有语王者,王

曰:「自过江来,尚书郎正用第二人,何得拟我!」江闻而止。

47王述转尚书令,事行便拜。文度曰:「故应让杜许。」蓝田云:「汝谓我堪此

不?」文度曰:「何为不堪,但克让是美事,恐不可阙。」蓝田慨然曰:「既云堪,何为复

让?人言汝胜我,定不如我。」

48孙兴公作庾公诔,文多托寄之辞。既成,示庾道恩,庾见,慨然送还之,曰:「先

君与君,自不至于此。」

49王长史求东阳,抚军不用。后疾笃,临终,抚军哀叹曰:「吾将负仲祖于此,命用

之。」长史曰:「人言会稽王痴,真痴。」

50刘简作桓宣武别驾,后为东曹参军,颇以刚直见疏。尝听讯,简都无言。宣武问:

「刘东曹何以不下意?」答曰:「会不能用。」宣武亦无怪色。

51刘真长、王仲祖共行,日旰未食。有相识小人贻其餐,肴案甚盛,真长辞焉。仲祖

元:「聊以充虚,何苦辞?」真长曰:「小人都不可与作缘。」

52王修龄尝在东山甚贫乏。陶胡奴为乌程令,送一船米遗之,却不肯取。直答语「王

修龄若饥,自当就谢仁祖索食,不须陶胡奴米。」

53阮光禄赴山陵,至都,不往殷、刘许,过事便还。诸人相与追之。阮亦知时流必当

逐己,乃遄疾而去,至方山不相及。刘尹时为会稽,乃叹曰:「我入,当泊安石渚下耳,不

敢复近思旷傍。伊便能捉杖打人,不易。」

54王、刘与桓公共至覆舟山看。酒酣后,刘牵脚加桓公颈,桓公甚不堪,举手拨去。

既还,王长史语刘曰:「伊讵可以形色加人不?」

55桓公问桓子野:「谢安石料万石必败,何以不谏?」子野答曰:「故当出于难犯

耳。」桓作色曰:「万石挠弱凡才,有何严颜难犯!」

56罗君章曾在人家,主人令与坐上客共语,答曰:「相识已多,不烦复尔。」

57韩康伯病,拄杖前庭消摇。见诸谢皆富贵,轰隐交路,叹曰:「此复何异王莽

时?」

58王文度为桓公长史时,桓为儿求王女,王许咨蓝田。既还,蓝田爱念文度,虽长

大,犹抱着膝上。文度因言桓求己女婚。蓝田大怒,排文度下膝,曰:「恶见,文度已复

痴,畏桓温面?兵,那可嫁女与之!」文度还报温云:「下官家中先得婚处。」桓公曰:

「吾知矣,此尊府君不肯耳。」后桓女遂嫁文度儿。

59王子敬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樗蒲,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门生辈轻其小

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子敬曰:「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遂拂

衣而去。

60谢公闻羊绥佳,致意令来,终不肯诣。后绥为太学博士,因事见谢公,公即取以为

主簿。

61王右军与谢公诣阮公,至门,语谢:「故当共推主人。」谢曰:「推人正自难。」

62太极殿始成,王子敬时为谢公长史,谢送版,使王题之,王有不平色,语信云:

「可掷着门外。」谢后见王,曰:「题之上殿何若?昔魏朝韦诞诸人,亦自为也。」王曰:

「魏祚所以不长。」谢以为名言。

63王恭欲请江庐奴为长史,晨往诣江,江犹在帐中。王坐,不敢即言。良久乃得及。

江不应,直唤人取酒,自饮一碗,又不与王。王且笑且言:「那得独饮?」江曰:「卿亦复

须邪?」更使酌与王。王饮酒毕,因得自解去。未出户,江叹曰:「人自量,固为难!」

64孝武问王爽:「卿何如卿兄?」王答曰:「风流秀出,臣不如恭,忠孝亦

何可以假人!」

65王爽与司马太傅饮酒,太傅醉,呼王为「小子」。王曰:「亡祖长史,与简文皇帝

为布衣之交;亡姑、亡姊,伉俪二宫。何小子之有?」

66张玄与王建武先不相识,后遇于范豫章许,范令二人共语。张因正坐敛衽,王孰视

良久,不对。张大失望,便去,范苦譬留之,遂不肯住。范是王之舅,乃让王曰:「张玄,

吴士之秀,亦见遇于时,而使至于此,深不可解。」王笑曰:「张祖希若欲相识,自应见

诣。」范驰报张,张便束带造之。遂举觞对语,宾主无愧色。

雅量第六

1豫章太守顾劭,是雍之子。劭在郡卒。雍盛集僚属自围棋,外启信至,而无儿书,虽

神气不变,而心了其故,以爪掐掌,血流沾褥。宾客既散,方叹曰:「已无延陵之高,岂可

有丧明之责!」于是豁情散哀,颜色自若。

2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

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

焉。

3夏侯太初尝倚柱作书,时大雨,霹雳破所倚柱,衣服焦然,神色无变,书亦如故。宾

客左右,皆跌荡不得住。

4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

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5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攀栏而吼,其

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

6王戎为侍中,南郡太守刘肇遗筒中笺布五端,戎虽不受,厚报其书。

7裴叔则被收,神气无变,举止自若。求纸笔作书,书成,救者多,乃得免。后位仪同

三司。

8王夷甫尝属族人事,经时未行。遇于一处饮燕,因语之曰:「近属尊事,那得不

行?」族人大怒,便举□(木累)掷其面。夷甫都无言,盥洗毕,牵王丞相臂,与共载去。

在车中照镜,语丞相曰:「汝看我眼光,乃出牛背上。」

9裴遐在周馥所,馥设主人。遐与人围棋。馥司马行酒。遐正戏,不时为饮,司马恚,

因曳遐坠地。遐还坐,举止如常,颜色不变,复戏如故。王夷甫问遐:「当时何得颜色不

异?」答曰:「直是暗当故耳。」

10刘庆孙在太傅府,于时人士多为所构,唯庾子嵩纵心事外,无迹可间。后以其性俭

家富,说太傅令换千万,冀其有吝,于此可乘。太傅于众坐中问庾,庾时颓然已醉,帻堕几

上,以头就穿取。徐答云:「下官家故可有两娑千万,随公所取。」于是乃服。后有人向庾

道此,庾曰:「可谓以小人之虑,度君子之心。」

11王夷甫与裴景声志好不同,景声恶欲取之,卒不能回。乃故诣王,肆言极骂,要王

答己,欲以分谤。王不为动色,徐曰:「白眼儿遂作。」

12王夷甫长裴公四岁,不与相知。时共集一处,皆当时名士,谓王曰:「裴令令望何

足计!」王便卿裴,裴曰:「自可全君雅志。」

13有往来者云:「庾公有东下意。」或谓王公:「可潜稍严,以备不虞。」王公曰:

「我与元规虽俱王臣,本怀布衣之好。若其欲来,吾角巾径还乌衣,何所稍严。」

14王丞相主簿欲检校帐下,公语主簿:「欲与主簿周旋,无为知人几案闲事。」

15祖士少好财,阮遥集好屐,并恒自经营。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人有诣祖,见

料视财物。客至,屏当未尽,余两小簏,着背后,倾身障之,意未能平。或有诣阮,见自吹

火蜡屐,因叹曰:「未知一生当着几量屐!」神色闲畅。于是胜负始分。

16许侍中、顾司空俱作丞相从事,尔时已被遇,游宴集聚,略无不同。尝夜至丞相许

戏,二人欢极,丞相便命使入己帐眠。顾至晓回转,不得快孰。许上床便□(口台)台大

鼾。丞相顾诸客曰:「此中亦难得眠处。」

17庾太尉风仪伟长,不轻举止,时人皆以为假。亮有大儿数岁,雅重之质,便自如

此,人知是天性。温太真尝隐幔怛之,此儿神色恬然,乃徐跪曰:「君侯何以为此?」论者

谓不减亮。苏峻时遇害。或云:「见阿恭,知元规非假。」

18褚公于章安令迁太尉记室参军,名字已显而位微,人未多识。公东出,乘估客船,

送故吏数人投钱唐亭住。尔时,吴兴沈充为县令,当送客过浙江,客出,亭吏驱公移牛屋

下。潮水至,沈令起彷徨,问:「牛屋下是何物?」吏云:「昨有一伧父来寄亭中,有尊贵

客,权移之。」令有酒色,有遥问:「伧父欲食饼不?姓何等?可共语。」褚因举手答曰:

「河南褚季野。」远近久承公名,令于是大遽,不敢移公,便于牛屋下修刺诣公,更宰杀为

馔,具于公前,鞭挞亭吏,欲以谢惭。公与之酌宴,言色无异,状如不觉。令送公至界。

19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

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

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20过江初,拜官,舆饰供馔。羊曼拜丹阳尹,客来早者,并得佳设,日晏渐

罄,不复及精,随客早晚,不问贵贱。羊固拜临海,竟日皆美供,虽晚至,亦获盛馔。时论

以固之丰华,不如曼之真率。

21周仲智饮酒醉,□(目真)目还面谓伯仁曰:「君才不如弟,而横得重名!」须

臾,举蜡烛火掷伯仁,伯仁笑曰:「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

22顾和始为扬州从事,月旦当朝,未入,顷停车州门外。周侯诣丞相,历和车边,和

觅虱,夷然不动。周既过,反还,指顾心曰:「此中何所有?」顾搏虱如故,徐应曰:「此

中最是难测地。」周侯既入,语丞相曰:「卿州吏中有一令仆才。」

23庾太尉与苏峻战,败,率左右十余人乘小船西奔,乱兵相剥掠,射,误中舵工,应

弦而倒,举船上咸失色分散。亮不动容,徐曰:「此手那可使着贼!」众乃安。

24庾小征西尝出未还,妇母阮是刘万安妻,与女上安陵城楼上。俄顷,翼归,策良

马,盛舆卫。阮语女:「闻庾郎能骑,我何由得见?」妇告翼,翼便为于道开卤簿盘马,始

两转,坠马堕地,意色自若。

25宣武与简文、太宰共载,密令人在舆前后鸣鼓大叫。卤簿中惊扰,太宰惶怖,求下

舆,顾看简文,穆然清恬。宣武语人曰:「朝廷间故复有此贤。」

26王劭、王荟共诣宣武,正值收庾希家。荟不自安,逡巡欲去;劭坚坐不动,待收信

还,得不定,乃出。论者以劭为优。

27桓宣武与郗超议芟夷朝臣,条牒既定,其夜同宿。明晨起,呼谢安、王坦之入,掷

疏示之。郗犹在帐内。谢都无言,王直掷还,云:「多!」宣武取笔欲除,郗不觉窃从帐中

与宣武言。谢含笑曰:「郗生可谓入幕宾也。」

28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

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

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29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

计?」谢神意不变,谓文度曰:「晋阼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

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桓惮其旷远,乃趣解

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30谢太傅与王文度共诣郗超,日旰未得前。王便欲去,谢曰:「不能为性命忍俄

顷?」

31支道林还东,时贤并送于征虏亭。蔡子叔前至,坐近林公;谢万石后来,坐小远。

蔡暂起,谢移就其处。蔡还,见谢在焉,因合褥举谢掷地,自复坐。谢冠帻倾脱,乃徐起,

振衣就席,神意甚平,不觉□(目真)沮。坐定,谓蔡曰:「卿奇人,殆坏我面。」蔡答

曰:「我本不为卿面作计。」其后,二人俱不介意。

32郗嘉宾钦崇释道安德问,饷米千斛,修书累纸,意寄殷勤。道安答,直云:「损

米。」愈觉有待之为烦。

33谢安南免吏部尚书,还东;谢太傅赴桓公司马,出西,相遇破冈。既当远别,遂停

三日共语。太傅欲慰其失官,安南辄引以它端。遂信宿中涂,竟不言及此事。太傅深恨在心

未尽,谓同舟曰:「谢奉故是奇士。」

34戴公从东出,谢太傅往看之。谢本轻戴,见,但与论琴书,戴既无吝色,而谈琴书

愈妙。谢悠然知其量。

35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

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36王子猷、子敬曾俱坐一室,上忽发火,子猷遽走避,不惶取屐;子敬神色恬然,徐

唤左右,扶凭而出,不异平常。世以此定二王神宇。

37苻坚游魂近境,谢太傅谓子敬曰:「可将当轴,了其此处。」

38王僧弥、谢车骑共王小奴许集。僧弥举酒劝谢云:「奉使君一觞。」谢曰:「可

尔。」僧弥

后来,读音hòu lái,汉语词语,属于随后的时间或时期的;继…之后出现的。

引证解释

1 迟到,后到。

《楚辞·九歌·山鬼》:“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雅量》:“支道林 还东,时贤并送於征虏亭,蔡子叔前坐近林公,谢万石后来,坐小远。”

2 亦作“后徕”。犹以后。指在过去某一时间之后的时间(跟“起先”等相对)。

《汉书·杜钦传》:“以改前之容侍於未衰之年,而不以礼为制,则其原不可救而后徕异态;后徕异态,则正后自疑而支庶有间适之心。” 唐 李白《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谢朓已没青山空,后来继之有殷公。”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盖先朝之宝臣,而亦后来学士大夫出处之榜样也。”明 冯梦龙 《喻世明言》第一卷:“浑家初时也答应道该去,后来说到许多路程,恩爱夫妻,何忍分离?不觉两泪交流。兴哥也自割舍不得,两下凄惨一场,又丢开了。”民国《河南通志·睢县采访稿·袁可立故宅》:“后楼下为明末许定国刺高杰处,楼上不设棚板,以作后来纪念焉。” 朱自清 《执政府大屠杀记》:“我后来知道,这时有几个清华学生和我同在马粪堆上。”

3 指以后成长起来的人。

《后汉书·卢植传》:“宜置博士,为立学官,以助后来,以广圣意。” 唐 高彦休《唐阙史·崔相国请立太子》:“丞相太保崔公庄严宏厚,清雅公忠,善诱后来。”

后来的拼音是hòu lái。

后来的意思属于随后的时间或时期的,继之后出现的。也有迟到,后到的意思。亦作“后徕”,犹以后,指在过去某一时间之后的时间(跟“起先”等相对)。或指以后成长起来的人。

1、 迟到,后到。引《楚辞·九歌·山鬼》:“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支道林还东,时贤并送於征虏亭,蔡子叔前坐近林公,谢万石后来,坐小远。”

2、亦作“后徕”。犹以后。指在过去某一时间之后的时间(跟“起先”等相对)。引《汉书·杜钦传》:“以改前之容侍於未衰之年,而不以礼为制,则其原不可救而后徕异态,后徕异态,则正后自疑而支庶有间适之心。”

唐李白《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谢_已没青山空,后来继之有殷公。”

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我后来知道,这时有几个清华学生和我同在马粪堆上。”

后来的造句有以下:

1、独身神职后来才出现。

2、她后来又写了一封信。

3、他后来居上超过了我。

4、起初他不适应高原的气候,后来慢慢适应了。

5、后来的事实验证了他的推断是正确的。

6、很多费尽心力追求来的东西,后来发现并不是自己想要的。

王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界三大姓氏之一,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对全国户籍人口的2007年统计分析显示:王姓超过李姓成为中国第一大姓,有大约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除中国外,在朝鲜、韩国也有王姓分布。在广东,“王”与“黄”在粤语上读音相同,为分别两姓,王姓通常被称为“三划王”或“三横王”。河北、辽宁、山西、山东、江苏等省王姓均为第一大姓。古时的太原郡、琅琊郡、京兆郡是王姓重要的发源地,王姓历史悠久,名人众多,如书法家王羲之,改革家王安石,思想家王阳明。

姓氏起源

王姓,是中国大姓,源出有五: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周朝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属于以王族身份为氏。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因本来是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东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民,迁居于琅琊(今山东省),世人称其为“王”家,其后亦以“王”为姓,称为王氏。周灵王太子晋是天下王姓人最重要的得姓始祖之一。太子晋又称王子晋、王子侨、王乔,是东周灵王的太子,本为姬姓。《通志·氏族略》言:"若太原、琅邪王之王,则曰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恭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晋生于洛阳,在周灵王初年被立为太子,当时流经洛阳的谷、洛二水经常泛滥,灵王派人壅塞河道,他力陈不可,主张因势利导以治水,不被灵王采纳,后终因忤逆之罪被夺去太子名位,废为庶人。后代被世人称为王家,便以王为氏。太子晋去世后,楚国诗人屈原在《远游》中有云“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唐代李白也曾写过“吾爱王子乔,得道伊洛滨”的诗句。姬姓之王的另一支京兆王、河间王为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周武王之弟毕公姬高之后。姬高始封于毕,其裔孙毕万入晋为官,封为魏成侯,战国时与赵、韩三家分晋,立魏国。后魏王假在位时,魏国被秦所灭,子孙分散,因号为王家,以王为氏。

例如信陵君魏无忌,先是避难于泰山,至西汉时期入朝,被汉高祖刘邦封为兰陵君, 王姓的起源和迁徙(钱文忠 百家讲坛)其后裔子孙认为自己源于王族显贵之家,便易姓为王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二

源于子姓,出自成汤王子比干后裔,属于以王族身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商纣时王子比干之后,比干被杀后,其子孙为了纪念他,以王子爵号改“子”姓为“王”姓,形成了别一支王氏。子姓之王比干之后,即汲郡王。《通志·氏族略》说:“王氏……出于汲郡者则曰王子比干之后,此子姓之王也。”王子比干是商朝国王文丁之子,亦是商朝末帝纣王的叔父。王子比干生活在国运每况愈下的商朝末年,加之纣王昏庸无道,他不满于时局,多次犯颜直谏, 王最终不被纣王所容,被剖心而死。他为了国家,杀身以成仁,被后世誉为忠于祖国的楷模,并与同时的微子、箕子一起合称为“商末三仁”。王子比干被杀后,就葬在当时的国都朝歌附近,亦即今卫辉市城北15里比干庙村旁。他的子孙在他罹难后,世代居住在今卫辉淇县一带,为他守陵;同时,为了纪念他,改以“王”字为姓。子姓之王是最早的一支王姓人。因为他们居住的卫辉一带原由汲郡管辖,因此又被称为汲郡王氏。

源流三

源于姚姓,出自古帝王虞舜姚姓之后齐王田和后裔,属于以王侯身份为氏。舜生于姚地,即以姚为姓,其后子孙即以父姓和地姓的姚为氏,称为姚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相传为古帝虞舜之后妫满被周武王封于陈,传至公子完,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其裔孙田和成为齐国国君,史称“田氏代齐”,齐被灭后,其后人以王族身份改“妫”姓为“王”姓,称为王氏。出于妫陈一支的为北海王、陈留王,乃舜裔齐田之后。《通志·氏族略》说,王姓“出于北海、陈留者,则曰舜之后也。其先,齐诸田为秦所灭,齐人号为王家,此妫姓之王也”。《通志·氏族略》言:"舜因姚地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 因而史称妫、陈、田、姚、胡为"妫汭五姓"。 "妫汭",古水名,又作"沩汭",舜帝本为姚姓,因居妫汭而得妫姓。舜帝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即以妫为姓。这支王姓的最早的来源是姚姓,部分姚姓族人经过多次的改姓:从姚姓改为妫氏,再改为陈氏,再改为田氏,部分田氏改回到最早的姚姓,部分没有改回,便继续为田氏,田氏有再次改姓的,改为王姓。《唐书·宰相世系》言,舜后代胡公妫满封于陈,至陈敬仲(陈完)仕齐,又改为田氏。齐王田建三子:升、桓、轸,升、桓改姓为王氏,其后代即汉代王莽一族,此为王姓的一大源流。王莽封姚姓同族田丰为代眭侯,后来丰之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徙居吴郡,又改为妫姓,其五代孙妫敷,又改回为姚氏。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为秦所灭,其子孙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姓氏考略》载:“北海、陈留之王,皆舜后。其先,齐诸田为秦所灭,齐人号为王家,考为齐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改田姓为王姓。”新朝皇帝(建兴帝)王莽出于此脉。《汉书·元后传》:“孝元皇后,王莽之姑也。莽自本曰:田和有齐国,三世称王。至王建为秦所灭,项羽封建孙安为济北王,齐谓之王家,因以为氏。”

齐国最后一名国王是齐王田建。他在亡国后被迁到共(今辉县古城),田建之孙名田安,项羽反秦时被封为济北王,及项羽为刘邦所败,田安也失去了王位。但他的子孙为了纪念这一事情,从此便改姓王氏。两汉之际的新朝皇帝王莽、以及魏晋隋唐时期的北海王氏、陈留王氏等等,都出自这支王姓中。 

源流四

出自赐姓或改姓的王姓。如战国燕太子丹的玄孙嘉被王莽赐姓王,隋末王世充本姓支氏。

①刘氏改姓王氏。西汉末,建兴帝王莽建立新朝,公元10年(始建国二年)下诏说:“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言,或捕告反虏,厥功茂焉。诸刘与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罢,赐姓曰王”。

②谢氏改姓王氏。

明朝汀州府(今福建长汀县)经历王得仁,其家本姓谢氏,“父避仇外家,因冒姓王氏”。

清人王树荣所作《王谢世表序》中说:“吾族本系,出晋从事中郎谢万石后。梁天监中,景涤公讳觉官吴兴太守,因家焉,世为吴兴谢氏。建明初,忠烈公讳贵为北平指挥使,与张丙、张信同受建文密诏,监察燕王。张信密与燕棣通款,燕棣伪称疾嗾,信约张丙与忠烈公往侦之,二人同遇害。及靖难兵起,夷族令严,忠烈公幼子公权袭外家姓获免。

③杨氏、孙氏改姓王氏。

明朝都御史王一鹗本来姓杨,大理评事王大崇本来姓孙,都改姓王。 

源流五

出自少数民族有王姓或改王姓。①据《通志·氏族略》称:王姓“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诩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柯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

②隋代的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后,也自改姓王;满族完颜氏,有的改为王姓;契丹族耶律氏,也改为王姓。

③鲜卑族可频氏。北魏孝文帝时把国都从代北平城迁到这里,很多代北鲜卑人也跟随到了这里,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令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把籍贯改为河南洛阳,死后也要埋在洛阳北面的邙山,把姓氏改为汉姓。可频氏改威王氏。

④羌族钳耳氏。羌族钳耳氏 隋唐之际的钳耳宗、钳耳干兄弟。他们两个在隋炀帝大业年间“以王后兄弟并改姓王氏。”钳耳兄弟成为王后的兄弟是从隋炀帝的皇后萧氏论起的。萧氏的从妹曾嫁给羌人钳耳氏,按辈份,可能钳耳兄弟与萧皇后同辈。

⑤高丽人。营州地区的高丽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时屡见不鲜。《周书》卷二十《王盟传》记载:“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后之兄也。其先乐浪人”。《旧唐书》卷一百一十《王思礼传》记载:“王思礼,营州城傍高丽人也”。同书卷一百六《王毛仲传》也说,霍国公王毛仲“本高丽人也”。王毛仲是不是营州地区的高丽人不得而知,但他为高丽人改姓王氏则确定无疑。

⑥回纥人。安东都护府是668年(唐高宗总章元年)设置的,在归属安东都护府的回纥人中,有一支姓阿布思的,是回纥大姓之一。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安东都护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个叫五哥之的人投到了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的帐下,被李宝臣的裨将王武俊收为养子,从此改姓王氏。

⑦匈奴族。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战国时期就在燕、赵、秦以北地区游牧。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之间既有兵戎相见的战争,也有温情脉脉的和亲。公元48年(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匈奴发生了大分裂,北匈奴留居漠北,南匈奴南下降附汉朝,形成了匈奴与中原汉朝交往的第一次高潮。三国西晋十六国时期,大批匈奴人进一步南进中原,并先后建立过几个政权。匈奴人进入中原,在与汉族的交往中也有不少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王姓。

⑧契丹族。据《新唐书》《旧唐书》记载,前面所说的回纥人王廷凑的养父王武俊是契丹怒皆部人,他的祖父、父亲、儿子、孙子、曾孙等六代人在唐和五代时期都地位显贵。至两宗时期,契丹人建立辽国,其皇室耶律氏也有很多人改姓王氏。

⑨女真族。女真族曾在两宋时期建立金朝。金朝皇族完颜氏在金亡国后也有改姓王的。《王思孝墓志》载:王思孝的祖先出于金宗室完颜氏,世居磁州(今河北磁县)。王思孝的父亲完颜远任金统军使。思孝年幼时便逢丧乱,流居大名、濮阳等地,改姓王氏。

⑩出自元朝王室。成吉思汗第六子为逃避因夺位引起的迫害、追杀,逃往中原。因身为王爷,为显示身份改姓王。

今苗族、羌族、彝族、傣族、侗族、佤族、景颇族、哈尼族、土家族、裕固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黎族、高山族、京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王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王氏,世代相传至今。

除了一些原来是王氏的外,有大量的姓氏改为王姓,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中都有曾经为王、称王、做官、称帝的 、称帝的人和后代把自己的本来姓氏不是王姓的姓改为王姓,也有做上大官和有当官、称王、称帝意图、王族、皇族、被赐姓王的人把本姓改为王姓,王姓的由来很复杂

王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名义排行榜上名列第一位,在台湾省名列第六位,人口约一亿一千零七十六万九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92%左右。

王姓在秦汉时期基本生活在今山西芮城、夏县、蒲县、平陆、河南开封、虞城、淮县,陕西咸阳,山东淄博等地,而子姓为王的后裔则由河南卫辉迁至今甘肃天水、山东东平、河南新蔡、新野、焦作等地。两汉时期,开始出现了以新朝皇帝王莽而得名的元城(今河北省大名)王姓;琅琊王姓,以西汉谏议大夫王吉为开基祖;太原王姓,分为晋阳支(以三国魏司空王昶开基),祁县支(以东汉王允为开基)。魏晋南北朝时期琅琊王姓的后裔王导和王敦兄弟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琅琊王氏举族南迁,衣冠南渡,时称“王与马共天下”。太原王姓祁县支在司马懿专权时遭受灭顶之灾。隋灭陈时,原仕于南朝的琅邪王姓被分别迁于关中、河北、河东等地。唐末时,王潮和王审知兄弟南迁福建,建立闽国,由此,王审知被誉为“开闽第一人”。北宋灭后,三槐王姓(以唐末的黎阳(今河南省浚县)令王言为开基祖)的不少人迁居江浙一带,尤以江苏昆山一支贤才辈出,成为望族。明代时在洪洞大槐树集结的山西人被分别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甘肃等地。于是太原王和三槐王等在中原地区有了更为广泛的分布。

王氏南北分布不平衡,长江以北地区,约占北方汉族人口的88%,为第一大姓,而在南方地区仅占45%,为第四大姓。内蒙古王氏的比例最高,广东最低

历史来源:王源出有许多,帝王的后裔称王子,王孙,遂为氏。

姓氏起源

王姓,是中国大姓,源出有五: 太子晋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周朝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属于以王族身份为氏。

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因本来是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

东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民,迁居于琅琊(今山东省),世人称其为“王”家,其后亦以“王”为姓,称为王氏。

周灵王太子晋是天下王姓人最重要的得姓始祖之一。

太子晋又称王子晋、王子侨、王乔,是东周灵王的太子,本为姬姓。

《通志·氏族略》言:"若太原、琅邪王之王,则曰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恭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

"晋生于洛阳,在周灵王初年被立为太子,当时流经洛阳的谷、洛二水经常泛滥,灵王派人壅塞河道,他力陈不可,主张因势利导以治水,不被灵王采纳,后终因忤逆之罪被夺去太子名位,废为庶人。

后代被世人称为王家,便以王为氏。

太子晋去世后,楚国诗人屈原在《远游》中有云“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唐代李白也曾写过“吾爱王子乔,得道伊洛滨”的诗句。

姬姓之王的另一支京兆王、河间王为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周武王之弟毕公姬高之后。

姬高始封于毕,其裔孙毕万入晋为官,封为魏成侯,战国时与赵、韩三家分晋,立魏国。

后魏王假在位时,魏国被秦所灭,子孙分散,因号为王家,以王为氏。

例如信陵君魏无忌,先是避难于泰山,至西汉时期入朝,被汉高祖刘邦封为兰陵君, 王姓的起源和迁徙(钱文忠 百家讲坛)其后裔子孙认为自己源于王族显贵之家,便易姓为王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二

源于子姓,出自成汤王子比干后裔,属于以王族身份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商纣时王子比干之后,比干被杀后,其子孙为了纪念他,以王子爵号改“子”姓为“王”姓,形成了别一支王氏。

子姓之王比干之后,即汲郡王。

《通志·氏族略》说:“王氏……出于汲郡者则曰王子比干之后,此子姓之王也。”王子比干是商朝国王文丁之子,亦是商朝末帝纣王的叔父。

王子比干生活在国运每况愈下的商朝末年,加之纣王昏庸无道,他不满于时局,多次犯颜直谏, 王最终不被纣王所容,被剖心而死。

他为了国家,杀身以成仁,被后世誉为忠于祖国的楷模,并与同时的微子、箕子一起合称为“商末三仁”。

王子比干被杀后,就葬在当时的国都朝歌附近,亦即今卫辉市城北15里比干庙村旁。

他的子孙在他罹难后,世代居住在今卫辉淇县一带,为他守陵;同时,为了纪念他,改以“王”字为姓。

子姓之王是最早的一支王姓人。

因为他们居住的卫辉一带原由汲郡管辖,因此又被称为汲郡王氏。

源流三

源于姚姓,出自古帝王虞舜姚姓之后齐王田和后裔,属于以王侯身份为氏。

舜生于姚地,即以姚为姓,其后子孙即以父姓和地姓的姚为氏,称为姚氏。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相传为古帝虞舜之后妫满被周武王封于陈,传至公子完,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其裔孙田和成为齐国国君,史称“田氏代齐”,齐被灭后,其后人以王族身份改“妫”姓为“王”姓,称为王氏。

出于妫陈一支的为北海王、陈留王,乃舜裔齐田之后。

《通志·氏族略》说,王姓“出于北海、陈留者,则曰舜之后也。

其先,齐诸田为秦所灭,齐人号为王家,此妫姓之王也”。

《通志·氏族略》言:"舜因姚地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

" 因而史称妫、陈、田、姚、胡为"妫汭五姓"。

"妫汭",古水名,又作"沩汭",舜帝本为姚姓,因居妫汭而得妫姓。

舜帝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即以妫为姓。

这支王姓的最早的来源是姚姓,部分姚姓族人经过多次的改姓:从姚姓改为妫氏,再改为陈氏,再改为田氏,部分田氏改回到最早的姚姓,部分没有改回,便继续为田氏,田氏有再次改姓的,改为王姓。

《唐书·宰相世系》言,舜后代胡公妫满封于陈,至陈敬仲(陈完)仕齐,又改为田氏。

齐王田建三子:升、桓、轸,升、桓改姓为王氏,其后代即汉代王莽一族,此为王姓的一大源流。

王莽封姚姓同族田丰为代眭侯,后来丰之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徙居吴郡,又改为妫姓,其五代孙妫敷,又改回为姚氏。

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为秦所灭,其子孙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

《姓氏考略》载:“北海、陈留之王,皆舜后。

其先,齐诸田为秦所灭,齐人号为王家,考为齐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改田姓为王姓。”新朝皇帝(建兴帝)王莽出于此脉。

《汉书·元后传》:“孝元皇后,王莽之姑也。

莽自本曰:田和有齐国,三世称王。

至王建为秦所灭,项羽封建孙安为济北王,齐谓之王家,因以为氏。”

齐国最后一名国王是齐王田建。

他在亡国后被迁到共(今辉县古城),田建之孙名田安,项羽反秦时被封为济北王,及项羽为刘邦所败,田安也失去了王位。

但他的子孙为了纪念这一事情,从此便改姓王氏。

两汉之际的新朝皇帝王莽、以及魏晋隋唐时期的北海王氏、陈留王氏等等,都出自这支王姓中。

源流四

出自赐姓或改姓的王姓。

如战国燕太子丹的玄孙嘉被王莽赐姓王,隋末王世充本姓支氏。

①刘氏改姓王氏。

西汉末,建兴帝王莽建立新朝,公元10年(始建国二年)下诏说:“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言,或捕告反虏,厥功茂焉。

诸刘与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罢,赐姓曰王”。

②谢氏改姓王氏。

明朝汀州府(今福建长汀县)经历王得仁,其家本姓谢氏,“父避仇外家,因冒姓王氏”。

清人王树荣所作《王谢世表序》中说:“吾族本系,出晋从事中郎谢万石后。

梁天监中,景涤公讳觉官吴兴太守,因家焉,世为吴兴谢氏。

建明初,忠烈公讳贵为北平指挥使,与张丙、张信同受建文密诏,监察燕王。

张信密与燕棣通款,燕棣伪称疾嗾,信约张丙与忠烈公往侦之,二人同遇害。

及靖难兵起,夷族令严,忠烈公幼子公权袭外家姓获免。

③杨氏、孙氏改姓王氏。

明朝都御史王一鹗本来姓杨,大理评事王大崇本来姓孙,都改姓王。

源流五

出自少数民族有王姓或改王姓。

①据《通志·氏族略》称:王姓“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诩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柯史布。

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

②隋代的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后,也自改姓王;满族完颜氏,有的改为王姓;契丹族耶律氏,也改为王姓。

③鲜卑族可频氏。

北魏孝文帝时把国都从代北平城迁到这里,很多代北鲜卑人也跟随到了这里,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令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把籍贯改为河南洛阳,死后也要埋在洛阳北面的邙山,把姓氏改为汉姓。

可频氏改威王氏。

④羌族钳耳氏。

羌族钳耳氏 隋唐之际的钳耳宗、钳耳干兄弟。

他们两个在隋炀帝大业年间“以王后兄弟并改姓王氏。”钳耳兄弟成为王后的兄弟是从隋炀帝的皇后萧氏论起的。

萧氏的从妹曾嫁给羌人钳耳氏,按辈份,可能钳耳兄弟与萧皇后同辈。

⑤高丽人。

营州地区的高丽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时屡见不鲜。

《周书》卷二十《王盟传》记载:“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后之兄也。

其先乐浪人”。

《旧唐书》卷一百一十《王思礼传》记载:“王思礼,营州城傍高丽人也”。

同书卷一百六《王毛仲传》也说,霍国公王毛仲“本高丽人也”。

王毛仲是不是营州地区的高丽人不得而知,但他为高丽人改姓王氏则确定无疑。

⑥回纥人。

安东都护府是668年(唐高宗总章元年)设置的,在归属安东都护府的回纥人中,有一支姓阿布思的,是回纥大姓之一。

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安东都护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个叫五哥之的人投到了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的帐下,被李宝臣的裨将王武俊收为养子,从此改姓王氏。

⑦匈奴族。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战国时期就在燕、赵、秦以北地区游牧。

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之间既有兵戎相见的战争,也有温情脉脉的和亲。

公元48年(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匈奴发生了大分裂,北匈奴留居漠北,南匈奴南下降附汉朝,形成了匈奴与中原汉朝交往的第一次 。

三国西晋十六国时期,大批匈奴人进一步南进中原,并先后建立过几个政权。

匈奴人进入中原,在与汉族的交往中也有不少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王姓。

⑧契丹族。

据《新唐书》《旧唐书》记载,前面所说的回纥人王廷凑的养父王武俊是契丹怒皆部人,他的祖父、父亲、儿子、孙子、曾孙等六代人在唐和五代时期都地位显贵。

至两宗时期,契丹人建立辽国,其皇室耶律氏也有很多人改姓王氏。

⑨女真族。

女真族曾在两宋时期建立金朝。

金朝皇族完颜氏在金亡国后也有改姓王的。

《王思孝墓志》载:王思孝的祖先出于金宗室完颜氏,世居磁州(今河北磁县)。

王思孝的父亲完颜远任金统军使。

思孝年幼时便逢丧乱,流居大名、濮阳等地,改姓王氏。

⑩出自元朝王室。

成吉思汗第六子为逃避因夺位引起的迫害、追杀,逃往中原。

因身为王爷,为显示身份改姓王。

今苗族、羌族、彝族、傣族、侗族、佤族、景颇族、哈尼族、土家族、裕固族、 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黎族、高山族、京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王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 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王氏,世代相传至今。

除了一些原来是王氏的外,有大量的姓氏改为王姓,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中都有曾经为王、称王、做官、称帝的 、称帝的人和后代把自己的本来姓氏不是王姓的姓改为王姓,也有做上大官和有当官、称王、称帝意图、王族、皇族、被赐姓王的人把本姓改为王姓,王姓的由来很复杂。

  般若花开

 梁孟伟

 江南第一大佛为何诞生在这里?

 两晋高僧名士缘何聚居在这里?

 佛教天台宗为何缘起于这里?

 唐诗之路为何形成在这里?

 我带着重重疑问,回溯蒹葭苍苍的历史河流,停靠在1700多年前的时光码头,漫步于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剡溪两岸。

 西晋以后,中国分裂。黄河流域五个少数部族割据争霸,南方五个短命王朝频繁更替……无休止的战祸、饥荒、疾疫、动乱,极为残酷野蛮的阶级与民族压迫,中原哀鸿遍野,饿殍满地,“白骨蔽野,百无一存”、“饿死衢路,无人收识”、“道路断绝,千里无烟”、“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北方血雨腥风,战祸频仍;南方经济发展,安逸富足。于是一批批北人,举家带口,扶老携幼,渡过长江,涉过钱塘,沿着娥江,溯流而上。但见“剡山峻绝,竞爽嵩华,涧崖烛银,岫巘蕴玉”,“四嶂相衔,郁如鹫岳”,“曲涧微转,涣若龙池”,真乃“六通之圣地,八辈之奥宇”。这里未经战乱,田园宁静;风光幽奇,峰高林密;水碧山青,人烟稀少。对于饱尝战争离乱之苦的北人,无疑是一处世外桃源,方外乐土,也合了剡字“两火一刀可以逃”的谶语。因此,北方门阀士族,纷至沓来;高僧名士,接踵而至。

 “山从东南来,水向西北去。”剡东南诸山大多由天台山脉延伸而来,“晋前同是一青山”。剡溪数条支流发源于天台,汇入曹娥江最后注人东海。“江到剡溪清见底,山入天台人自迷,”剡东南也就成为“上接台云,下临剡曲”的捩转之地。

 “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夫有非常之境,然后有非常之人栖焉。”白居易在《沃洲山禅院记》中记下当年盛况:“晋宋以来,因山开洞,厥初有罗汉僧西天竺人白道猷居焉,次有高僧竺法潜、支道林居焉,次有乾、兴、渊、支、道、开、威、蕴、崇、实、光、识、斐、藏、济、度、逞、印凡十八人居焉。高士名人有戴逵、王洽、刘恢、许元度、殷融、郗超、孙绰、桓彦表、王敬仁、何次道、王文度、谢长霞、袁彦泊、王蒙、卫玠、谢万石、蔡叔子、王羲之凡十八人,或游焉,或止焉。”宗教文化一代名流,在此风云际会;王谢大族才人集团,几乎网罗无遗。晋时剡县,高僧云集,名流荟萃;星光璀璨,云蒸霞蔚。既是社会因缘的撮合,又是时代思潮的支配,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聚集到地处山陬的弹丸之地,使得剡地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文化中心。

 沃洲山,东邻岇山,南连天姥,西接刘门,为天台山支脉。晋以前松竹蔽天,浓荫覆地,四山围抱,中开灵境,兰芷丛生于溪滨,喧鸟长讴于樾荫,不见波影,但闻流声。风露摇曳枝梢,而不侵及落叶,游人到此不见庐舍,闻鸡犬始知有人。

 一批才华横溢的佛界人物,从全国各地迤逦而来,在剡东组建起一个个佛教僧团。以竺潜为首的东峁山僧团驻足今天的新昌大市聚地区;以支遁为首的沃洲僧团,聚集于今天的新昌沃洲山一带;以于法兰及弟子于法开、于道邃为首的元化寺僧团,驻锡于新昌石城山的元化寺即今天的大佛寺千佛禅院。三个僧团地处毗邻,交往频繁;共究佛典,同辩义理。

 当时印度佛教典籍开始在中国广为流传,特别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般若经》影响更是巨大。“般若”意为佛的智慧,属大乘空宗,又称“无相大乘”,倡导“四大皆空”、“无所有相,无生灭相”、“假号不真,不有不无,不着两边”。这是一种非常精微深奥的思辨哲学,也是佛学精义所在,故《般若经》又称“佛母经”。概其要义有三:事物均由因缘和合而成,其名称只是区别其他形相的一种假名,并无不变之实体;法是镜中缘,法生于心,譬如水月镜花,露珠映日,皆是幻象;有为之法,无得久停,一切事物都在成住坏灭中流转,故物不可得,心无所住。三大僧团承继三国以来研习般若学的风气,将佛教般若与中国本土玄学结合起来,开创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般若学派。

 般若学引进之初,译出的经典并不完备,且多错讹。“《道行》颇多格碍,《放光》言少事约,《光赞》辞质胜文。”因此众解纷坛,莫衷一是,形成了对“空”义的不同理解,产生了不同观点的学术流派,这就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六家七宗”。他们钻研般若,畅玄探幽;结合老庄,进行解读。对空的解释提出不同的说法。

 般若空义存在众多歧义,于法兰深感经文不足,抱着“大法难兴,经道多缺,若闻一圆教,夕死可也”的宏愿,率徒于道邃远适西域,成为我国最早西天取经的高僧之一。惜其“至交州,罹患重疾,卒于象林”(今越南境内)。未能像唐僧一样取经而归,但要比三藏早了百年。

 由于多位高僧在此研究与传播佛法,剡东俨然成为全国佛教研究基地。高僧名士,互相结交,过从密切。既谈佛理(主要是般若)、又谈庄老(即玄学),将道家的“无为”与佛家的“般若”冶作一炉,你唱我和,形成思辩性的宗教哲学。这种佛玄合流的哲学思想,代表了时代精神,打下了文化印记。

 “六家七宗”中的“即色宗”创立者支遁,于东晋建元年间入剡,先后在沃洲和石城山建寺说法10多年;“识含宗”、“缘会宗”的创立者于法开、于道邃,均是名僧于法兰的弟子,他们在石城山创建元化寺即今天的千佛禅院;“本无异宗”的创立者竺潜,隐迹剡东峁山讲经说法30多年,直至东晋宁康二年(374)圆寂;“心无宗”创立者之一的竺法蕴是竺潜的高足,一直跟随竺潜左右;“幻化宗”创立者竺道壹在绍兴嘉祥寺为僧首时,曾游学说教于石城、沃洲,石城山三个寺庙曾是他开讲经论的重要场所。“六家七宗”中只有“本无宗”创立者道安没有到过剡东,其他“五家六宗”的创立者均与剡东有关,或驻锡建寺于剡东,或游学说教于剡东。

 他们各抒己见,思想自由,相互尊重。东峁竺潜创本无异宗不碍其弟子竺法蕴倡心无义;元化寺中于法开、于道邃,同为于法兰弟子而各立一宗,师徒无间;元化寺于法开虽一度与沃洲支遁争名,而支遁晚年归石城却为于法兰、于道邃作了铭赞;“昙光比丘,与晋世于兰,同时并学;兰以慧解驰声,光以禅味消影。”并处石城山中互不干扰。于法开认世情为一场大梦;竺潜讲学时“或畅方等,或释老庄”,佛玄并重;支遁也以佛解玄,注《逍遥游》,被称为支理。这种兼容并蓄的包纳宽容、综合贯通的学术风尚,为后来的天台宗立教作了前导,使其“教观总持,解行并进,破斥南北,融会三教”,形成了集百川以归海的局面。

 我们驱车东峁沃洲,追寻先贤的遗迹。想先找白道猷的遗存,但“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据梁释慧皎所著《高僧传》卷第五记载,白道猷曾写信给另一名高僧道壹,既表达了住锡东峁的悠哉游哉,又流露出未能同游的深深遗憾。他在信中说:“始得优游山林之下,纵心孔释之书,触兴为诗,陵峰采药,服饵鹢疴,乐有馀也。但不与足下同日,以此为恨耳。”并在信后附写一首诗,题目为《招道壹归沃洲》:“连峰数千里,修竹带平津。茅茨隐不见,鸡鸣方知人。闲步践其径,处处见遗薪。如知百世下,犹有上皇民。开此无事迹,以待竦俗宾。长啸自林际,归此保天真。”白道猷可能不知道,自己写下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山水诗!诗里的山水不再是写人的陪衬,而是作为诗歌的独立主体,比公认的山水诗鼻祖谢灵运要早二三十年。

 听说竺道潜讲经台还在,我们来到水帘洞景区。只见东峁山下,一洞天开,门悬飞瀑,喷薄而出,光彩夺目。水帘洞顶有潜公台,片石凌云,传为竺道说法处。想当年,士僧跋山涉水成群结队,来到这里听其讲经,竺潜在一块巨石上盘坐弘法,哗哗水声仿佛他顿挫的话语,金色阳光恰似他灿烂的笑脸。岩下的人们仰观静坐如听天人布道,个个如醉似痴泥塑木雕……如今,瀑布下方还存断壁残垣,据说是竺道潜的住宅遗址;一片树林里有圈石头基座,据说那是竺道潜的坟墓。朱熹到此感叹:“水帘幽谷我来时,拂面飞泉最醒眸;一片水帘遮洞口,何人卷得上帘钩。”

 从水帘洞出来,寻找小岭寺,已找不到任何遗迹。但是这位高僧的风流轶事,还在剡东广为流传:支遁羡慕并想追随竺潜到剡东隐居,派遣使者向竺潜买沃洲小岭,竺潜答复“欲来当给,岂闻巢由买山而隐”,支遁听闻后深表惭愧,最后不用一钱得小岭。他赴剡路过吴地,谢安时任吴兴太守,写信给支遁:“……我等待着我们的会面,等一天就象一千年那样漫长。这里多有山水,环境优雅,可供疗养,各方面都不比剡县差。望能前来,以解思念之苦。”经过会稽,王羲之索看支遁注释的《庄子·逍遥篇》,洋洋千言,惊世骇俗。于是宽衣解带,依依留连,不忍离去。但谢安的苦留,羲之的盛请,都未停止支遁赴剡的脚步。他先到沃洲,建小岭寺;再在石城,筑栖光寺。一次别人送给他几匹马,他精心饲养,有人因此笑话他,他回答说:“我是爱它的神骏,随便养着罢了。”又有人送他两只鹤,他倍加爱惜,不久便对鹤说:“你本是冲天之物,怎能作耳目玩物呢”于是将鹤放飞。现在的沃洲东峁一带,还有不少支竺两人的遗迹行踪,如“放鹤峰”、“养马坡”、“支遁岭”等。

 竺、支、二于是佛教入浙的四位解义之祖,他们研究传播的是“般若学”,可以说是佛教的理论基础,当然也是天台宗的理论基础。

 又过了一百余年,又一位生活在这一带的大师,掀起了佛教史上一个新的高潮,这就是天台山国清寺的智者大师。智者融合当时中国南北方的佛学,创立了中国佛教的第一个民族化宗派——天台宗。天台宗以般若学理论为借鉴,创立了“一心三观”和“三谛圆融”的认识论。这是一种不执着于两个极端的认识方法。般若学认为,人的认识来自于三个方面,一个是世俗的一切认识;一个是超越了世俗的认识,近乎真理的惟一认识;还有一个是达到了最高的认识,即佛的智慧,是最高的智慧。这三种认识皆来自于一心或者说是一念,所以一心或一念之中即可观察到这三种智慧。智者大师根据一心三观的理论,提出了三谛圆融的认识观,强调整个世界没有一样是不变的。认识世界既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更要把握它们的整体性。

 石城大佛寺山门口立有“石城古刹”牌坊,上有对联:“晋宋开山,天台门户;齐梁造像,越国敦煌。” “门户”实有发端、前导之意。这既是对其在宗教文化史上崇高地位的肯定,也是对天台山佛教文化渊源的追溯。

 其实,从新昌到天台只有60公里,就是这短短的60公里,一二百年间不断地出现佛教大师级人物,把中国佛学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从诠释般若学开始,到天台宗创立,中国佛学的建构过程似乎就浓缩在这60公里当中。更为令人惊叹的是,智者大师建构了天台宗理论之后,就离开了天台山,圆寂在新昌大佛寺的弥勒佛脚下,给佛教般若学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隋开皇十七年(597年)十月,晋王杨广再三恳召智顗下山。其时智顗已“将身不慎,遂动热渴”。他安排好后事,规划好国清寺的寺基及殿堂样式,十月十八日下山,骑驴代步,越剡岭到石城。旅途不免劳顿,气病兼笃,卧病石城。对弟子智越说:“大王欲使吾来,吾不负言而来也。吾知命在此,故不须前进也。石城是天台西门,大佛是当来灵像,处所既好,宜最后用心。”卧病愈月,心力日衰,自觉难以复起,延至十一月二十一日开始交代后事:衣钵道具分为两份,一份奉弥勒,一份充羯磨。又留下《遗晋王书》:“乞晋王庄严剡县十丈弥勒。”对石城大佛作了最后关怀。越三日,至十一月二十四日未时入灭。圆寂之际,灵迹疾现,右胁侧卧,忽然风云变色,松桂声鸣,宛然天乐入房,起床合掌,神气熙怡。回顾侍者曰:“观音来迎,该当去矣!”垂手西向,端坐神迁。侍官张达等五人自见石佛倍大,光明满山,直入房内。

 写到这里,我恍然大悟,原来新昌雕凿的 “江南第一大佛”,就是为了纪念东晋时期剡东的佛学文化活动,体现了信仰、思辩相结合的时代特征。而智者大师选择在剡东大佛前圆寂(597),也缘于“般若炽于石城”的缘故,最终他要到这里认祖归宗。那么到了唐代,诗人们人承先辈嘉言遗风,继前贤懿德亮节,最终走出一条唐诗之路,也就不难理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20776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8
下一篇2023-11-08

随机推荐

  • 妮维雅洁面慕斯好用吗 零皂基的洗面奶

    妮维雅新推出的这个洁面慕斯一上市就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和追捧,连女星张钧甯都为他站台,这是一款0皂基,纯氨基酸配方的洗面奶,对皮肤无刺激,很温和。敏感肌和痘痘肌以及孕妈妈们都可以放心的使用哦。妮维雅洁面慕斯好用吗一、0皂基,氨基酸配方

    2024-04-15
    37300
  • 妮维雅630淡斑精华真假

    关于妮维雅630淡斑精华的真假问题,我可以告诉你,这取决于你购买的渠道和产品包装。如果你选择在正规渠道购买,比如官网、专柜或者认可的线上零售商,那么你购买到的产品应该是真品。如果你选择在一些不明来源的小店或者个人手中购买,那么就存在假货风险

    2024-04-15
    35800
  • 请教一下相宜本草、za、卡尼尔、妮维雅、玉兰油、欧莱雅、百草集的明星产品

    1欧莱雅是做头发产品起家的 染发和头发护理产品是它真正的明星产品 毫无疑问的全球第一镇牌之宝 清润全日保湿水精华 ----- 2 我觉得是玉兰油7重修护那个霜。电视天天打广告的那个3相宜本草洗面的:有控油祛痘洗面膏,这个油性的用很不错,控油

    2024-04-15
    45900
  • 植美村灵芝酵母舒缓补水套盒怎么样

    效果好,性价比高。1、效果好:该套盒包含的洁面乳、爽肤水和精华乳,能够全面滋养肌肤,深度补水保湿,提升肌肤水润度,使肌肤柔滑、亮泽。2、性价比高:该套盒价格相对合理,大多数消费者可以承受,同时套盒内的产品组合可以满足基本的护肤需求,使护肤变

    2024-04-15
    32400
  • 妈妈用的护肤品|后天气丹

    针对妈妈们用的护肤品做了个推荐,价位大概是200-600左右,这段时间有好多小仙女私信咨询我,不同肤质以及不同价位的后-津率享套盒后-津率享套盒:抗皱首选,这个系列有淡淡的人参味,滋润不油腻,清爽不干燥,适合30岁以上的干性混干肌肤,改善

    2024-04-15
    33300
  • 平价精华液有哪些 好用平价精华液推荐

    精华液是女人保养皮肤的根本,从最基础的保湿到抗老,只有坚持用才能拥有一个人人都羡慕的素颜好底子。所以今天我就给大家分享几款平价又好用的精华液,一起来看看吧。1、悦诗风吟小绿瓶精华参考价格:180元三重的绿茶乳酸菌加透明质酸和维生素B5的搭配

    2024-04-15
    35300
  • 至本洗面奶好用吗

    至本洗面奶好用。至本洗面奶是上海澄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品牌,坚持以科学配方及高度有效性为产品研制的出发点,传递健康的护肤理念及生活方式,努力构建人与人和人与环境互相信任的友好关系,以理性之姿,追求理想之美。至本洗面奶是一款备受推荐的洗面

    2024-04-15
    289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