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桂花的优秀散文

描写桂花的优秀散文,第1张

亲,葫芦 寓意一 福禄。葫芦谐音“福禄”,福即福气、福星、赐福、幸福;禄即禄位、禄星,古时指高官厚禄,现多指事业财运旺盛。从葫芦的形状上看,葫芦“嘴小肚大”,能吸财聚财,玉葫芦寓意福禄双全,护佑人们幸福吉祥,加官进爵,财源滚滚。

寓意二 求子。葫芦“上小中细下大”,好似一个女子的体型,所以葫芦最早是被喻为繁殖能力强,多子多福的象征。同时,葫芦藤蔓谐音“万”,寓意子孙万代,多子多福。古时就有“送瓜求子”一说,认为送葫芦夫妇可以使他们很快得子,且多子多福,子孙昌盛。

寓意三 辟邪。葫芦能吸收自然界万物之精华,颇具灵性,为道教和佛教的圣物,可以驱邪避灾,保人平安,祝人长寿安康。 寓意四 夫妻和睦。葫芦为两圆球相接,圆润饱满,可以促进夫妻和睦,婚姻幸福圆满。将玉葫芦挂于夫妻床头,效果尤其好,夫妻感情会日益加深。

寓意五 学识和度量。葫芦外形入口小,度量大,滚圆饱满,精神矍铄,寓意人学富五车,气度超人。望采纳亲(^__^)

请你就如何振兴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谈谈个人看法

振兴民族文化 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强化文化认同 一、目标: 1、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绵延不 绝的原因;中华文化的组成;中华文化的特点、地位及影响。 2、具有把握中华文化基本特点的能力;具有以实际行动弘 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正确认同民族文化 的做法。 二、重难点: 1、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原因;中华文化的特点。 2、认同民族文化的正确做法。

如何振兴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

实行产业化

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些传统音乐传统文化,如何才能焕发出生命力,请谈谈你的看法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养浩然正气”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目标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修身立德”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天人和谐”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自强不息”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强不息是激励中国人民变革创新、不懈奋斗,战胜各种风险、经受各种考验的制胜法宝。自强不息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每一个实践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性,积极向上,勇往直前,奋发图强。这种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自古以来就受到广大有识之士的重视和倡导。自强不息表现为自尊自信的品德,不卑不亢,有着独立的人格;表现为坚韧不拔、奋发图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悲观、不丧气,勇于开拓,积极进取;表现为志存高远,为着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执著追求等等。几千年来,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影响了整个民族文化和精神活动的走向,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它都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动力。高等学校的审美教育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这一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青年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的审美精神。

谈谈你对海南传统文化~琼剧的看法

是中国海南省的民间戏曲艺术。琼剧是南方戏剧的其中一个支系,主要以海南话为戏曲语言,因此流行地域亦仅限于海南岛及两广之间。琼剧是当地的本土文化象征之一,已有一段颇长的历史。

虽然我不是很懂琼剧,当时却听过,觉得很有韵味,可以说琼剧是海南的一种本土文化,可是现在懂琼剧的人好像不是很多,希望在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同时,不要忘记了属于海南本土文化之一的——琼剧,希望在以后,来海南旅游的游客能挺到我们海南本土的歌声。

谈谈对继承传统文化的看法?

中国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悠悠五千载,经历了萌生期、形成期、确立期、繁盛期和总结转型期几大时期。在中国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时代,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观,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浪潮。按照两汉司马谈和刘歆的划分,诸子主要为儒、墨、道、法、农、杂、纵横、名家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论的奠基石,深远地影响着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

如今有很多学校开展古典诗文诵读活动,内容基本上都是那个时期的作品,并以儒家的典籍为主,旨在弘扬民族文化,陶冶情操,丰富思想。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于丹的《论语》心得一书的热销,就足以证明这一点。这些专家学者拉近了普通百姓与深奥莫测的古代典籍的距离。虽说对于丹、易中天等人的论述众人褒贬不一,但我觉得其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这些学者毕竟唤起了人民群众对民族文化精髓的关注。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指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缺少人文精神的民族最终会走向虚无、走向异化。如此说来,当前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追随,便是民族凝聚力逐渐增强的体现了,由此可见,诵读千古美文不仅是正确的,也是极其必要的。

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源自《周易》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由此可见一斑。其大意是天体运行体现刚健精神,人亦效法天地而自强不息;君子的胸怀像大地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样深厚,所以能滋长万物,承载万物,容受万物。这句话同时也是清华、北大两座高校的校训。

自立自强,刚健有为是中华民族的主流精神和民族性格之一,使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傲然屹立。这种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志存高远

“志”是指某种坚定的信念,是对某种价值目标的宏愿和决心,同时也是追求人生目标,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强大精神动力。所谓“志不立,天下无可立之事。”“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

二、刻苦坚忍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这种刻苦并非心血来潮、一曝十寒,而是坚忍不拔,持之以恒。古人特别注重“守志”,强调志向的一贯性、稳定性和坚定性。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梁启超说:“人之大患,莫甚无恒。”中华民族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弘毅坚忍的性格。

三、逆境奋斗

中华民族在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历史过程中,面对逆境,从来都没有被艰难险阻所吓倒,反而越是艰险越向前,百折不挠,越挫越勇。正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列举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他本人在惨遭宫刑之后,忍辱负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发愤写成了千古名著----《史记》,成为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四、乐观进取

《论语》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语,表现出乐观进取的精神。

五、革故鼎新

《礼记·大学》中称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历史上每当利弊日久时,总会有改革和革命运动,为清除积弊而变规变法,如北宋时王安石变法,清末时康有为、梁启超维新都体现了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靠着上述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奋发进取,战天斗地,百折不回。这种精神成就了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在四大文明古国中,惟有中国文明绵延不断,生生不息。

“厚德载物”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宽广仁厚、兼容并包的精神特质。也主要是儒家思想,既仁爱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厚德载物”的精神特质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博大胸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使中国文化既有独创性,又有兼容性;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丰富多彩,百花齐放。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的哲学思想虽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确实有很多东西是值得继承和弘扬的,如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自强不息的奋斗、厚德载物的宽容以及“仁爱”精神、“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律己观念、“立己立人,达己达人”的处世原则等。在当今世界,无论是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还是正在崛起的中国,社会生活都面临着过度物质化功利化的问题。作为社会精神支柱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发生了偏差。然而人作为人的存在,还应是以智慧、德行和审美情趣为表现形式的文化存在。从这个意义上看,以注重心性,长于伦理为基础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能为现代人的迷失提供多方面的理性启迪。

因此,我们要主动、积极地阅读文化典籍,欣赏文学作品,考察文物古迹,真正了解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的遗产,将文化精华化为我们的良知、理性、美感等主体存在的一部分。还应该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判断、文化心理中自觉以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准要求自己,做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积极弘扬民族文化、宽厚仁爱、有创新意识的中国人。

谈谈你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的看法

儒学是中国的传统文学,是一个主流文化,然而它却有其弊端,其思想是不全面的,也是有错误的,人们尊重并传承的同时,也不能完全偏信于此,应同时发展其他文化(包括中国的其他学派和西方的先进文化),我们要做到与时俱进。

除了传统节日外请你再举出四个民族传统文化例子

蒙古族的那达慕、傣族的泼水节、僳僳族的刀杆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灯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拉祜族的月亮节、苗族的花山节

求采纳

谈谈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不能抄袭

真正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源于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在这部书的引导下,系统读过了《论语》,《庄子》,《老子》,《周易》金刚经,心经,坛经,分别是 杨伯峻,安德义先生译注论语,陈鼓应先生译注老庄,黄寿祺,张善文先生译注周易,至于佛教经典,皆是大德作注。书并不多,从中体悟万千,很难讲是正解正念,但跟随先贤,总不至于过于偏颇。 我所理解的中国文化,总体上可用两个字概括“通达”。儒家入世与出世的徘徊,道家遁世离世的执着,佛家则是在永远的淡定和超脱中寻求心的宁静,不用假以外道,仅以明心见性之大智慧便可以求得大快乐。总体三教,都是在内心上做功夫,至高境界都是万法圆融的通达和寂静。

民族传统文化的作文“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谈谈你对“国家统、民族振兴”的认识

1、统一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主流,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统一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实现国家的富强和统一是我们面临的两大任务。

2、用“一国两制”的方式和平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在香港、澳门、台湾设立特别行政区,并让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这既符合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和现实,也符合包括香港、澳门、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3、任何特别行政区,都是在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都没有任何主权实体的性质。

4、我们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与“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一国两制”、和平统一,这不是针对台湾人民的,而是针对台湾岛内分裂势力和国际敌对势力的。

中国民俗节日有哪些 中国传统节日DD春节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农历的新年。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这是一个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因为过农历新年的时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们也把这个节日叫“春节”。

中国人过春节有很多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要大扫除,买年货,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做好各种食品,准备辞旧迎新。

春节的前夜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团聚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说说笑笑,直到天亮,这叫守岁。除夕零点的钟声一响,人们还要吃饺子。古时候叫零点为“子时”,除夕的子时正是新旧年交替的时候,人们在这时吃饺子,是取“更岁交子”的意思。这也是“饺子”名称的由来。

过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从初一开始,人们要走亲戚、看朋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节的重要习俗。拜年时,大家都要说一些祝愿幸福、健康的吉祥话。

春节习俗――放爆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高兴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 。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彩。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一大堆讨吉利的话,不绝于口,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南方人还在祭祖之后,查看历书上所载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灯笼火把,提壶挈酒,奉香鸣爆竹,开门出行,迎接喜神,称“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寻”,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为趋吉、祈求神灵保佑一年百事顺遂。除夕守岁是整夜不睡、通宵达旦的。是夜,主妇们忙着挂灯结彩,张贴春联,剪窗花,贴年画,红红绿绿把房子装饰得花团锦簇,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气氛。孩子们最盼望的事也许就是压岁钱了。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

中国七大传统节日分别是 传统的节目文化是民族文明的精华之一,是一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共同享受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会自然形成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巨大的精神影响力。在这里,我们中华民族有重要的七个传统节日:

(一)普天同庆新春至――春节

中华民族第一大节,农历正月初一。春节为寒冬将尽,春阳萌动之时,其源头可追溯至上古时代的“腊祭”,据说原是神农氏时代“索鬼神而祭祀”“合聚万物而索享之”的年终祭祀习俗,感谢百神赐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新年习俗萌芽于先秦,定型于汉,在唐代以后逐渐从祭神转向娱人,明清时期开始转型,礼仪性、应酬性加强。因正月初一离立春节很近,故称为春节。春节时,全家大团圆,除夕守岁,通宵不眠,零点钟声敲过,竞相燃放烟花爆竹,辞旧迎新;年长者给年幼者“压岁钱”;屋里屋外贴门神、对联、年画、福字;初一早上出门,相互拜谒,馈赠礼品;北方人喜欢吃饺子,南方人多食元宵与年糕。

(二)火树银花不夜天――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意指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起源于汉朝,与宗教文化多有关联。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宫,天公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猜灯谜” 又叫“大灯谜”,最早出现在宋朝。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此外,元宵节老百姓家家户户都吃元宵。

(三)艾符蒲酒话升平――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作为农历五月初五的节名,始于魏晋时期,其起源说法颇多,流传最广的是为纪念屈原。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是端午节的习俗。但是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划龙舟以纪念之。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鬃叶包米代替竹筒。挂艾叶菖蒲,插于门楣,有驱魔除鬼之神效。

(四)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我国的中秋节是在上古秋分和月神祭拜的基础上发展变化,最后固定在每年八月十五,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直到唐初,中秋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宋朝盛行,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中秋前夕,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共话丰收,人月双圆,故又叫“团圆节”。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中秋节的传说以嫦娥奔月最为著名。

(五)把酒赏菊倍思亲――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之意愿于《易经》。古代民间在该日又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在唐代被官方正式确立。重阳节的习俗有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现在我国又将九月初九定为敬老节。

(六)寒食东风御杨柳――清明

阳历4月5日。清明节是唯一以节气兼节日的民俗大节,主要指自然节气,后来成为了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真正成为民俗节日是在唐宋之后。祭祖扫墓是清明节的重点,后由单纯的祭祀活动演化为同时游春访胜的踏青,打秋千、放风筝也成为游艺性节目。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有吃寒食的风俗。

(七)年年乞于人间巧――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中国古代的情人节。也有人称为“乞巧节”或“女儿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穿针乞巧是七夕中小女子们的节目之一,据说在汉代已经盛行。七夕坐看牛郎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各有什么风俗 春节的由来: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 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 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冬至节的由来: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

我国民俗节日的特色 5分 我国传统节日有五大特点:

内容丰富多彩。我国的传统节日大多出自农耕文化传统,一年四季主要是以农事、农时和农耕生活为本的节日民俗。比如清明踏青、祭祖,端午临水、包粽子,重阳登高等,国人在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中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是节日的主体。我国的传统节日内容多是以人际关系、人际交往为主。或合家团圆,或归宁省亲,或一声恭喜,或除夕守岁,皆是如此。

每个传统节日几乎都是对生命的颂歌。如春节给孩子压岁钱,清明祭祀故人,无不寄予着对生命的祝福。

节日的祝愿包含着对美好的期望。春节合家团聚、国泰民安,七夕节祈愿美好的爱情和友情,中秋节象征花好月圆、生活美满等。

传统节日是国人展示智慧和才艺的最佳时机。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令每一个中国人情牵梦绕。灯笼、剪纸以及各式各色的节日美食,不一而足。

我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当今爆竹的应用范围很大,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

我国各民族的主要节日有哪些? 彝族 火把节 耍火把、摔交、斗牛、歌舞表演 六月二十四日

插花节 插花、对歌 二月初八

彝族赛衣节 歌舞、鲜艳服饰 三月二十八日

彝族虎节 跳虎笙、虎舞 农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日

彝族密枝节 祭神仪式

牟定“三月会” 物资交流、民间歌舞表演 三月二十七日至二月十九日

白族 大理三月街 物资交流、赛马、歌舞表演 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

白族青姑娘节 歌舞 正月十五日

白族绕三灵 祭祀、栽秧 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

白族栽秧会 祭祀、栽秧、对歌 芒种节令

白族火把节 树火把、赛龙舟、唱大本曲 六月二十五日

白族石宝山歌会 庙会、对歌 七月底

白族梨花会 梨园里野餐 每年梨花盛开时节

白族本主会 祭祀、歌舞、洞经音乐 各村寨不同

傣族 傣族泼水节 赛龙舟、泼水、歌舞 阳历四月中旬

傣族送龙节 祭祀、歌舞 公历一月

傣族关门节 琰佛塔、歌舞 阳历七月中旬

傣族开门节 串寨、放高升、歌舞 阳历10月中旬

哈尼族 哈尼族阿玛突 祭祀、歌舞、摆街宴 农历二月属龙日

“苦扎扎”(六月年节) 打秋千、摔交、歌舞 六月二十四日

哈尼族“里玛主”节 歌舞、摔交 阳春三月

哈尼族捉蚂蚱节 捉蚂蚱来食用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哈尼族姑娘节 秋千、歌舞 农历二月初四

哈尼族祭龙日/新米节 锣、牛皮鼓,巴乌、四弦琴 农历二月二日

哈尼族米索扎节 秋千、歌舞

哈尼族苗爱拿节 篝火、歌舞 五月上旬

苗族 苗族花山节 爬花杆、芦笙、歌舞 正月

僳僳族 僳僳族澡堂会 温泉沐浴、赛歌 正月初二

僳僳族“盍什”节 吃团圆饭、射弩比赛 正月初一至十五

僳僳族刀杆节 爬刀杆、下火海、丢包、歌舞 二月初八

纳西族 纳西族米拉会/棒棒会 野炊、赛马、歌舞、农具交易 二月初八

纳西族三多节 祭祀、对歌、斗牛 六月二十五日

纳西族骡马大会 物质交流、文体表演 农历三月中旬/七月中下旬

纳西族祭天 祭祀 春祭在正月/秋祭在七月

纳西族七月会 物质交流、文体表演 夏历七月中旬

纳西族祭龙节 物资交流、文体表演 正月十五

拉库族 拉祜族库扎节(年节) 象脚鼓舞、对歌 傣历三月底或四月初

拉祜族葫芦节 篝火、歌舞 农历的十月初十

拉祜族祭太阳神 祭祀、歌舞 立夏日

佤族 佤族拉木鼓节 祭祀、歌舞 佤历“格瑞月”/公历12月

布朗族 布朗族冈永节 祭祀、歌舞 四月和九月

独龙族 独龙族卡雀哇(年节) 祭祀、剽牛、歌舞 冬月或正月

景颇族 景颇族目脑纵歌 祭祀、歌舞 农历正月

怒族 怒族年节 敬祖、祭土、歌舞 十二月至次年正月十日

怒族鲜花节 采集鲜花、歌舞 农历三月十五日

阿昌族 阿昌族会街 耍白象、跳象脚鼓舞 农历九月中旬

普米族 普米族“大年”节 荡秋千、赛马、歌舞 腊月初六

普米族转山会 游山、歌舞 五月五日

藏族 藏族草地 节/藏历年 赛马、野餐、跳锅庄 农历正月

藏族“花儿”会 对歌 农历六月十四

藏族跳神法会 祭祀、歌舞 藏历除夕

藏族赛马会 赛马 农历五月初五

古尔帮节 团拜、宰牲 回历十月

开斋节 礼拜、颂经、歌舞 六月

肉孜节 减食 五月二十三日

宰牲节 宰杀一些牛羊、祭祀 回历的+月十二月

圣纪节 教历的3月12日

基诺族 基诺族特懋克节 歌舞、串寨、打陀螺 基诺历法一月

瑶族 瑶族盘王节 祭祀、歌舞 五月二十九日

瑶族“干巴”节 跳铜鼓舞 十二月下旬

瑶族“夕九节” 歌舞 每年>>

我国的民俗节日有哪些 我国传统节日有八个,下面按照公历日期排列(说明:公历日期按照2010年。因传统节日习惯上按农历计算,所以公历日期每年会有差异)。

1 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公历2月13日)。

2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公历2月14日)。

3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公历2月28日)。

4 清明节――农历二月廿一(公历4月5日)。

5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公历6月16日)。

6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公历8月16日)。

7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公历9月22日)。

8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公历10月16日)

请介绍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也叫“大年初一”。 起源 春节的来历,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的新年定为“春节”,因而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相关传说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3] 适用地区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加蕴味无穷。 习俗 守岁 放鞭炮 贴春联 拜年 吃饺子 起源:春节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 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21432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2
下一篇2023-11-12

随机推荐

  • tornado是什么意思啊?

     TornadoTornado代表嵌入实时应用中最新一代的开发和执行环境。   Tornado 包含三个完整的部分:   (1)Tornado系列工具, 一套位于主机或目标机上强大的交互式开发工具和使用程序;   (2)VxWorks 系统

    2024-04-15
    44400
  • 妮维雅止汗露对狐臭有用吗 妮维雅止汗露怎么样

    有狐臭的话不但味道不太好而且也是会影响周围环境的,这个妮维雅的止汗露使用之后会减少狐臭的气味吗?这个牌子的止汗露好不好用?妮维雅止汗露对狐臭有用吗它是一种刺激性臭味,也称为腋臭,是由于青春期激素分泌旺盛,导致大汗腺分泌物增多,汗液中

    2024-04-15
    44500
  • 40岁男士适合妮维雅 哪个系列

    水活畅透保湿系列。妮维雅男士推出的水活畅透保湿系列,蕴含小分子玻尿酸,可密集保湿锁住水分。其中的精华露添加了深海黄金藻成分,能够呵护肌肤、改善肤质,帮助缓解粗糙干纹、水油失衡、暗淡无光等肌肤问题。洁面后使用,能够唤醒肌肤,令肌肤更显年轻光滑

    2024-04-15
    48000
  • 美容院套盒拆了用了一次能退钱吗

    美容院的套盒拆开使用后,通常情况下是不能退钱的。这是因为已经拆封使用的套盒会影响二次销售,且由于其属于化妆品类型,所以可能会影响退换货。如果存在质量问题,您可以与美容院协商退换。如果套盒没有质量问题,那么可能就没有理由要求退货了。不过,具体

    2024-04-15
    27200
  • 精华露和保湿露的区别

    精华液是护肤品中有效含量最高的,同时也是效果最好的,一般精华液都比较贵,欧美的动辄都是几千块,国产的也要好几百。但是这些都真的好用吗?其实很多精华液并没有那么好,相反有些不太知名的精华液倒是效果非常的好,后来才知道,好用是有道理的,比如研发

    2024-04-15
    27200
  • 精华露的正确使用步骤

    精华露是日常护肤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使用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其功效。怎样才是精华露的正确使用步骤呢?下面从多个角度介绍。使用精华露之前应该清洁肌肤。洗脸后,用化妆棉或手指将适量精华液涂抹于脸部和颈部。不要用力搓揉皮肤,以免造成刺激。按摩

    2024-04-15
    35300
  • 天气丹三个版本的区别

    天气丹三个版本的没有区别。虽然它们的叫法不同,但是套盒中的爽肤水和乳液在成分以及含量上都是一模一样的,所以三个版本的天气丹是不分好坏的。天气丹套盒适应的肤质比较广泛,干性肌肤使用以后能够很好的补水保湿,油性皮肤使用以后能够很好的控油祛痘,因

    2024-04-15
    417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