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精华解读,

《赋能》精华解读,,第1张

荐 语

复杂的世界、变化的挑战,

你的团队是否做好了准备?

深井式的组织架构、封闭的信息系统,

只知发号施令的领导、浑浑噩噩的成员,

你的团队是不是正深受其害?

如何打破深井?如何赋能?

来自美军特种部队的经验,

告诉你打造超强团队的秘诀。

作 者 简 介

[美] 斯坦利·麦克里斯特尔

美国陆军四星上将,美军驻阿富汗以及国际安全援助部队的指挥官,曾担任联合参谋部主任和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的指挥官。在他的领导下,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迅速崛起,成为一个可在全球许多国家开展战地外小规模行动的组织。

精 华 解 读

以下内容为《赋能》一书精华解读,供广大书友们学习参考,欢迎分享,未经允许不可用作商业用途。

目 录

一、应对不确定性

二、突破深井,化繁为简

三、信息共享

四、赋能

正 文

一、应对不确定性

如同我们在《反脆弱》中学到的一样,世界的“脆弱性”正在日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正在发生。在充满变数的世界里,如何应对这种未知的挑战和风险?

1现实:“优势”变得不确定

说起不确定性,没有什么比战场更有代表性了。战场上风云突变,危险此起彼伏。号称强大的美国军队也在这样的环境中吃尽了苦头。

在伊拉克,美军很快击败了独裁者萨达姆,优势明显。但是,面对后萨达姆时代的乱局,面对恐怖分子,美军陷入了意想不到的被动处境。

原来美军的优势被瓦解了。他们之所以能够击败萨达姆的军队,是因为对方和他们一样,是现代体系下的战争机器,而美军的战争机器更为精良,自然可以获胜。恐怖分子则完全不同,他们没有严密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模式,往往神出鬼没,让人难以招架。

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使得指挥官不得不反思他们的系统。

2剖析:团队和组织关系

我们的系统是什么样的?美国军队的系统和恐怖分子的系统有哪些区别?

最明显、也最严重的不同,就在于团队和组织关系的不同。美军有严密的层级组织,有指挥官、有执行人员、有后勤补给,行动时层层协调、层层传令,行动后再总结反思,做出进一步决策。

恐怖分子的组织则完全不同。他们的组织松散、精练,没有严密的架构和纲领,保持高度的灵活性。他们甚至不需要指挥官,三五成群的恐怖分子就能发动严重的恐怖袭击,让人措手不及。

这种区别,也不仅仅存在于军队和恐怖分子这对关系中间。我们的企业、组织,甚至社区和社会,都接近于美国军队的组织模式,而要面临着恐怖分子这样的新型组织的挑战。大企业往往在不起眼的创业者面前不堪一击,正是这个道理。

3追根溯源:还原论的恶果

为什么军队,以及更多的企业和社会组织,都会信奉这样的严密组织架构,即便它可能带来危险?根源在“还原论”。

还原论发端于大科学家牛顿,成熟于近代管理学家泰勒,他创立了“科学管理”的理论体系,打造出一整套严密的管理系统,通过对系统的不断优化和改良,提高效率。

这种还原论指导下的科学管理在现代大行其道,逐渐深入到社会肌理之中,变成现代社会的守则。观察我们的公司、社会组织架构,就会发现它们都与泰勒的主张如出一辙,建立一种整洁而干净的等级制度,再由管理者统一发号施令,变成了一种“自然而然”。

但是,现实已经让人警醒,还原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如同马其诺防线一样,“科学管理”已经不足以应对新一代的威胁,它能实现的效率无法满足新的现实需要。

4还原论的极致表现:KPI和3F-E-A

在现代企业被广泛应用的KPI指标就是还原论的一大极致产物。KPI的原理就是把公司的任务量分配到个人,特定的岗位在特定的时间完成特定的工作,以此完成全公司的绩效目标。

在美国军队中,还原论方法的极致表现是一种叫做“3F-E-A”的行动标准流程。

3F代表的是Find(找到)、Fix(锁定)、Finish(终结),E代表的是Exploit(利用),A代表的是Analyze(分析)。这与著名的OODA流程类似:Observe(观察)-Oriented(定向)-Decide(决定)-Assess(评估),这一流程用于战斗机飞行员的操作流程。

5蝴蝶效应:从复杂到错综复杂

还原论为什么无法应对当下?因为我们面临的局面,已经从“复杂”转换到了“错综复杂”。

复杂

复杂的事物或许有很多个部分,但是这些部分是以比较简单的方式彼此连接的:一个齿轮转动了,其他齿轮也会转动。即使是内燃机这样的复杂装置,也可以被分解成许多有着内在联系的小部件。一旦设备中的某一个部分被激活或改变,我们就能够比较确定地推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错综复杂

错综复杂和复杂不同,它也含有很多个部分,但是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联性更强、更多,互动的密度更高、更活跃。如果说复杂系统的特征是“线性运行”,那么错综复杂的特征就是“非线性运行”。

非线性运行是造成不确定性的重要原因,它使得事物的发展结果难以预测,往往会出现“蝴蝶效应”。这一现象最早由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发现。

蝴蝶效应往往被公众误解,把它和“杠杆原理”等同起来了,但是蝴蝶效应的实际含义是,在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里,任何一个部分的变化都可能产生全局性的影响,也可能产生不了任何影响,最终的结局我们无从得知。

二、突破深井,化繁为简

1打造超级团队:互信、有明确目标

应对世界的不确定性,要求我们打造一个具有韧性的超级团队,这个团队要满足这样的条件:互信、有明确目标。

案例

1978年,美联航173号航班在降落前遇到问题:一个起落架指示灯没有亮起。由于机组对此没有详尽的应急预案,他们选择了保守策略,在机场上空一遍又一遍盘旋,直到燃油耗尽后坠毁。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9年的“萨利机长”事件。利用清晰明确的清单,萨利机长的团队采取了及时的应对策略,在4分钟内完成了掉头、迫降的任务,顺利地迫降哈德逊河,全体乘客安然无恙。

分析

两个机组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团队内部的协调机制。173号的机组成员各持己见、各说各话,无法统一,而萨利机长的团队流程明确、分工清晰,迅速做出决断。事实证明,团队中的“互信互助”和“目标明确”极为关键。

2MECE的迷思

MECE的全称是Mutually Exclusive and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即“相互独立,完全穷尽”。这是咨询业常见的思维方式,它也许对处理组织分类类目而言有效,但对于组织团队而言,它不是好办法。

但是,传统的军事指挥架构、公司运转架构,包括美联航173号机组这样的架构,却都是MECE式的——领导者自上而下地分配任务,每个人待在自己的位置,把自己的工作完成就行,互相之间不需要配合,甚至不需要互相认识。

如此一来,战斗小组不知道情报部门的内部情报,销售部门不了解产品部门的理念设计,整个团队变得七零八落,无法形成凝聚力和战斗力,“深井”就此形成。

3海豹突击队:不要英雄,要泳伴

如何打造小团队,突破MECE式的困局?美军海豹突击队有着自己独特的解决方案。

和大众认知里的形象不同,海豹突击队不培养“超级战士”,也不欢迎想做“超级英雄”的士兵。在这里,团队精神更加重要,团队成功高于个人表现。这就是在打造团队的共同目标。

与此同时,海豹突击队规定每个队员都要有自己的亲密伙伴,队员之间要一起生活、一起训练、一起战斗,游泳也要在一起,所以被称作“泳伴”,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培养团队精神,更是在打造一种互信的氛围。

有了这两方面的帮助,海豹突击队才能拥有卓越的战斗力,他们也成了打造灵活小团队、突破底层深井的典范。

4突破深井:打造灵活大团队

海豹突击队只有一个,它的规模也很小,容易实现对深井的突破。如何把这样的小团队向外扩展,打造由灵活小团队组成的大团队,是更多组织需要解决的课题。

传统的“深井”式组织架构如图所示,小团队各自为政,互不关联,只听从最上面的领导者,层层传递信息和指令。

想要突破深井,就要提升团队的灵活性。于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种改进式的团队架构:灵活的深井。在这个体系中,下层为团队结构,但是上层仍然保持着指挥控制式结构。

最终的目标,是打造一个高度灵活的团队。在这个体系中,不存在深井,而是由灵活的小团队构建灵活的大团队。组织中的每个人没有必要了解其他的所有人,只要和其他团队中的某个人取得联系即可。

这也是美军在战场中的终极形态,得以借此与恐怖分子抗衡。

三、信息共享

1信息沟通的重要性

突破深井并不容易,除了增强组织架构上的灵活性,还要做好信息共享。各部门、各小组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协调,是实现组织整体灵活的必备条件。

案例

2001年9·11事件中,一个名叫米德哈尔的恐怖分子劫持飞机撞向了五角大楼,而他在一年前就进入了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嫌疑名单。但当联邦调查局对他展开调查时,却遭遇了中央情报局的不配合。

中情局明知米哈德尔与一些恐怖分子有联系,却因为部门间的壁垒没有及时告知联邦调查局,最终酿成恶果。

分析

由于缺乏信息共享意识,美国反恐系统这个整体,出现了大量的“信息空隙”,正是这些空隙让恐怖分子有机可乘。而这样的信息空隙存在于几乎所有的深井式组织中,成为组织架构无效的根源。信息沟通与共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培养共享意识

打破物理阻隔

如同硅谷流行的“开放式办公室”和美国国防部的“五角大楼”,好的共享团队应该尽量打破团队间、个人间的物理阻隔,让团队成员能够更顺畅地互相沟通、达成共享。

打造团队文化

与物理开放相对应的,必须打造沟通与共享的组织文化。信息共享与传统的官僚主义、资历主义格格不入,必须让团队成员放松心态、平等和睦共处,激发团队的活力和创造力。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信息共享并不是要人人都成为“多面手”或是打乱团队分工。在非深井的团队中,人人仍然保有自己的专业性,反而会更容易发挥自己的专长。

3嵌入:联络官计划

在美军的实践中,有一套具体而有效的方法:嵌入计划和联络官计划。

这种操作类似于我们传统中的“借调”模式,即抽调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工作人员到其他部门或地区,以外来者的身份加入团队。这样既可以激发原有团队的活力,也方便不同团队之间的沟通,打破壁垒。

在战场的经验中,一位海豹突击队的军官被借调到大使馆担任联络官。大使馆工作人员对他的态度由不屑到信任,促成了军队和政府部门之间的深入理解与协同。

4击败“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是一个经典的人类行为样本,也造成了实践中的种种困局。利用信息共享和全局思维,可以击败组织内部不同分支、不同成员之间的囚徒困境。

在囚徒困境的假设中,决策各方无法达成最优解的原因是大家各自思考、各自决定,而且都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尽量趋利避害。

针对这一原因,利用好组织内部的共享和互信,可以让团队成员都从团队的利益出发,思考如何让团队利益最大化,而不是自身利益最大化,这样一来,大家的目标一致,劲往一处使,自然不会出现囚徒们面临的窘境。

四、赋能

1赋能:应对不确定性的关键

赋能的含义就是赋予他人能力,从领导者的角度出发,就是相信团队成员,不断锻炼成员能力、完善组织架构,避免深井式的发号施令。

这既是打造新型团队、提升竞争力的选择,也是现实挑战带来的必然结果。随着组织环境、竞争环境的日益复杂,组织领导的能见度和控制力经受着更大的考验。

以伊拉克战场为例,指挥官经常要在睡梦中被叫醒,做出是否袭击某个目标的决定。睡梦中的指挥官对现场情况知之甚少,却要做出关乎人命的决定,显然太不现实。赋能不可避免。

2赋能=让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

如何赋能?简言之,就是要让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或者说,让正确的人在正确的时间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

团队中的成员千差万别,往往特色鲜明,每个成员都有着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让成员做自己擅长且满意的工作,会事半功倍,带来整个团队效率的提升。

但这种赋能也不是无休止地满足成员的自我诉求,也要在个人与团队之间找到平衡点。“去中心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领导在团队中仍然很重要,但领导的决策与成员的执行需要磨合、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

3共享意识是赋能的基础

赋能绝不是简单的“放松控制”。让团队成员放手去干的结果往往是一盘混乱,最后还要领导来收拾残局。

好的赋能模式中,领导和团队成员一样,有着强烈的共享意识。对于信息的共享是赋能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让团队既有活力又不混乱。

做好信息共享,可以让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有成为领导者的可能。

在英法之间的特拉法加海战中,英军领袖纳尔逊中弹身亡,但是他的舰队没有慌乱,仍然沉着应对,最终取胜。原因就是纳尔逊做到了真正的赋能。

法国海军中将维尔纳夫评价说:“对于其他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失去纳尔逊这样的高级将领都是无法弥补的损失,但在英国的卡迪兹舰队,每名舰长都是纳尔逊。”

4像园丁一样去领导

赋能的奥义并不是“领导无用”,领导的作用仍然很大,难以想象一个没有领导的团队。那么,优秀的领导应该是什么样?

领导者不应该像英雄,而应该像园丁。英雄身先士卒,有着超出常人的决断力,但在现代社会,英雄越来越少,团队越来越重要,一人之力难敌万人合力。

与英雄不同,园丁式的领导者负责缔造组织环境、维系组织氛围,这是现代领导者的两大任务和首要职责。

做一个园丁式的领导,团队中的成员才能发挥出自己的光和热,才能完成领导者设立的团队目标。未来的世界,需要园丁一样的领导者,需要这样的领导者做好赋能。

结 语

反思我们的组织结构,会发现“深井”无处不在。但是打破深井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组织架构的变革作为基础,共享文化的建立作为保障,领导者转变思路、团队成员发挥特长,经过这样的系统性改造,才有可能打造出一支超级团队,在世界的不确定之中,所向披靡。

荐 语

你是否有过这样一种体验?

迎着风慢跑,坏心情随汗液排出了体外;

地铁上,读到一本好书,竟然坐过了许多站;

某天上班效率奇高,前一天的难题,轻松搞定。

当你全身心地投入某件事,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的秩序与安宁时,一种极大的满足感悄悄地潜入了你的心,使你快乐。这就是本书探讨的“心流”体验。

这本书将为你系统阐述心流的理论、进入心流状态的条件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心流的方法,为你铺就通往稳定幸福的高速公路。

作 者 简 介

[美]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契克森米哈赖,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心流”理论提出者。前美国心理学会主席马丁•塞利格曼誉之为“世界积极心理学研究****”。多年来,他致力于幸福和创造力的研究,提出并发展了“心流”的理论。

他的著作包括《心流》《发现心流》《创造力》等畅销书,对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心流》自1990年出版以来,被翻译成30余种文字,影响了全球千万研究者和读者。

精 华 解 读

以下内容为《心流》一书精华解读,供广大书友们学习参考,欢迎分享,未经允许不可用作商业用途。

目 录

一、心流,快乐的源泉

二、控制意识、改善体验的品质

三、心流的构成要素

四、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心流

正 文

为什么说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是积极心理学的奠基人?心流在心理学界又有着怎样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在开始正文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介绍一下心流理论的背景知识。

20世纪末,积极心理学在学界掀起了一场革命,它质疑心理学不应该只关注病态的心理问题,认为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幸福)也是非常重要的。在2000年1月,马丁·塞利格曼和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发表了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为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而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下文简称米哈里)更是凭借其心流理论,为积极心理学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关于本书的内容,社会学家郑也夫在序言中总结得很妙,他说:“米哈里在本书的全部研讨都是在证明幸福不是人生的主题,而是附带现象。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秩序和安宁时的状态。”

心流能带给你的,不只有幸福感,还有价值更高的东西。

一、 心流,快乐的源泉

社会在进步,几百年前的奢侈品,如今都走进了普通百姓的家中。我们比古人更长寿、更健康、生活条件也更优越了,按理说,应该觉得够幸福了吧?事实却截然相反。

人类不满的根源

月入三四千的时候,不快乐;月入三四万的时候,还是不快乐。追求幸福似乎成了人类永恒的母题,人们永远在追逐,也永远追不到。正如爱默生所言:“我们对生活有种种期许,却从未真正生活过。” 这些感受都源于我们内在秩序的缺失,它是一种生命没有意义、不值得继续的感觉。

1宇宙的混沌

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宇宙初创之时,并没有以人类的安逸舒适为念。个人的力量撼动不了宇宙的运作方式。对与生活质量紧密关联的外在力量,我们的影响力实在是不足为道。归根结底,我们对自己的观感、从生活中得到的快乐,直接取决于心灵如何过滤与阐释日常体验。

2无止境的欲望

每个人对于自己这辈子希望完成的事,大致总有个模糊的概念,目标达成的程度就是衡量生活品质的指标。然而,欲望总是在膨胀,提高生活品质是永远没有尽头的苦差事,就像人们挂在驴面前骗它往前跑的胡萝卜一样。其实,只要我们在奋斗的过程中觉得愉快,设立新目标也没什么不好;但问题就在于一般人总把所有心力放在新目标上,不能享受此刻当下,也因此与知足的快乐绝缘。

人何时最幸福?

心流,是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这种体验本身会带来莫大的喜悦,使人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

为了精确地分析幸福的感觉以及这些感觉形成的原因,米哈里针对大量案例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数百位艺术家、运动员、音乐家、棋坛高手以及外科医生,他们都以自己喜爱的活动为业。(这些研究对象是本书大量结论的依据,后文将反复提及)根据他们的陈述,米哈里在“心流”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了最优体验的理论。

什么是最优体验?当你处于最优体验时,你会感到无比欣喜,觉得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动,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被莫名其妙的力量牵着鼻子走。它是一种你渴望已久的东西,在追寻理想人生的旅途中树立了一座里程碑。

米哈里的“发现”

米哈里发现:幸福并非瞬间发生;它与运气或概率无关,用钱买不到,也不能仗势巧取豪夺;它不受外在事物的操纵,而是取决于我们对外界的诠释。

实际上,幸福要靠个人的修持,事先充分准备、刻意培养与维护。只有学会掌控心灵的人,才能决定自己的生活品质;具备了这种能力,也就相当于接近了幸福的境界了。

通往幸福蜿蜒曲折的路径从控制意识开始。

二、控制意识、改善体验的品质

要控制意识,必须先了解它的运作方式,这就是本章的目的。

关于意识的几组重要概念

1意识与意图

意识是某些我们能感觉到,而且有能力引导其方向的事件,诸如情绪、感觉、思想、企图等。

意图是将意识化资讯为秩序的那股力量。只说概念有点抽象,下面我们结合例子来理解一下。

案 例

由于没吃早饭,A女士有点低血糖,她感到不安,觉得烦躁、多汗、胃痛。(这并不是意识,A女士无法控制它们)于是,A女士开始考虑吃早饭的问题(饥饿的本能动员了她的意识),出门吃顿好的,还是在家煎个蛋凑合呢?(有了吃早饭的意识后,意图帮助她整理感官信息,便于作出决定)最后她选择了出门,去了一家汤包馆,吃下一碗小馄饨和几个汤包后,她终于舒服多了。

2注意力与自我相互塑造

注意力负责从数以百万计位的资讯中挑出相关的资讯,以及从记忆中抽取相关的参考数据,然后评估时间,采取正确的对策。

自我包含了通过意识的一切:记忆、行动、欲望、乐趣、痛苦等。更为重要的是,这个自我代表我们点滴建立起来的目标的先后次序。比如:银行家的自我可能涵盖在他的投资策略里。

注意力塑造自我,也被自我塑造。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故事,来了解这种相互塑造的关系。

案 例

萨姆·布朗宁,一个15岁的少年,他对自己这辈子要做什么完全没有概念。这一年的圣诞节,他父亲带他去百慕大的珊瑚礁旅行并潜水。当萨姆看到这些神秘、美丽而又危机四伏的海底世界时,他被彻底迷住了。自那以后,他在高中选修了多门生物课程,他想成为一名海洋科学家,而非原先打算的那样:浑浑噩噩地升入大学、结婚、生子、住在郊区。

在这个故事中,萨姆是无意间发现海底世界之美的,注意力帮助他重塑了自我;后来,他可以去追求海洋生物学的知识,自我就开始塑造注意力了。

内在的失序

每当资讯对意识的目标构成威胁,就会发生内在失序的现象,也可称之为精神熵。

(拓展阅读:熵,原为热力学名词,用来度量体系混乱程度。所谓熵增原理,就是“在孤立系统中,体系与环境没有能量交换,体系总是自发地像混乱度增大的方向变化,总使整个系统的熵值增大。而在本书中,米哈里借用“熵”,形容精神的混乱程度,此即精神熵。)

视频中讲到的工人胡里欧,他被轮胎撒气的事情困扰着,无法集中注意力在工作上,生活因此变得一团糟糕,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内在失序现象。

而外在事件进入意识时纯属资讯,不一定具有正面或负面的作用,必须由自我根据本身的利害关系,对这些素材加以阐释,才能决定它是否有害。

一条新资讯可能会使我们付出所有心力应付威胁,造成意识的失序。它也可能强化我们的目标,激发出更多的精神能量,这个时候你极有可能进入精神熵的反面——最优体验。

意识井然有序

精神熵的反面,就是当收到的资讯与目标亲和时,精神能量就会源源不断,没有担心的必要,也无须猜疑自己的能力。

最优体验出现时,一个人可以投入全部的注意力,以求实现目标;没有失序现象需要整顿,自我也没有受到任何威胁,因此不需要分心防卫。这被我们称为“心流体验”,有些人将这种体验描述为“一股洪流带领着我”。

一个人若能充分控制意识,尽可能创造心流体验,生活品质势必会提高,里柯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案 例

里柯是胡里欧的同事,在另一条装配生产线上工作。他每完成一个单元,规定的时间是43秒,每个工作日约需重复600次。真是枯燥又繁重呀!但是,这样的工作里柯做了5年,一点儿也不腻,还觉得很愉快。秘诀就在于,当他工作时,他把自己当做奥运选手一样要求,他时常想着如何打破自己的记录呢。

成长,心流的关键词

米哈里在研究中发现,所有心流活动,不论涉及竞争、投机还是其他形式的体验,都有一个共同点:它带来一种新发现、一种创造感,把当事人带入新的现实。它促使一个人有更好的表现,使意识到达过去做梦也想不到的境界。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我们假设下图代表某种特殊的活动(你可以把它联想为你最常在做的事情)。字母A代表你,图形显示的是你做这件事时经历的四个阶段:

<大图>

处于A①阶段时:你刚刚开始做这件事,不懂任何技巧,挑战也很容易。

随着时间的流逝,你进入了A②阶段:技巧增加,挑战不变,你开始感到厌烦;或者进入了A③阶段:挑战增加了,技巧却没有进步,此时你会感到焦虑。

普通人停留在这个状态,或许就会放弃,而你听过了《心流》,作出了更明智的选择:

A②阶段的你:增加对自己的要求(即挑战增加),你很快就感受到做这件事的愉悦感。

A③阶段的你:通过练习,提升了自己的技巧,轻松胜任高难度挑战,让你感到非常自豪。

因此,心流的关键在于成长,它让自我变得更复杂,更与众不同。

三、心流的构成要素

米哈里在研究对象中发现,无论多么不同的活动,在进行得极其顺利时,作为当事人的感觉都极为类似。另外,心流体验还不分文化、现代化程度、社会阶级、年龄与性别,受访者所描绘的乐趣大致相同。据此,米哈里总结了几条心流的构成要素,可以精简为以下几条:

具挑战性的活动

挑战和技巧存在黄金比例,当行动的时机跟当事人的能力恰好相当时,乐趣就会出现。以羽毛球为例,对手实力太强会让你焦虑,对手实力太弱你又会感到无聊。而乐趣仿佛是无聊与焦虑中间的藩篱,在此,挑战与行动能力恰好平衡。

知行合一并且全神贯注

一旦处于心流,你会把生活中的琐事忘得一干二净,这时心灵完全没有容纳不相干资讯的余地,精神熵根本无法趁虚而入。

当事人全神贯注,一切动作都不假思索,几乎完全自动自发;他们的知觉甚至泯灭,人与行动完全合一。然而,这种貌似不费吹灰之力的感觉,还是需要消耗大量体能,或经过严格的心灵训练;需要高超的技巧,而且只要注意力一放松,就可能消失得无影无踪。

明确目标与即时反馈

心流体验之所以能达到完全的投入,是因为目标明确,而且能得到即时的回馈。而回馈只要跟我们投入精神能量追求的目标有合理的关联,就能产生乐趣。例如,文章好坏评判非常抽象,可是,当写作者内心期望自己的作品被人喜欢时,读者的正面评价就会成为一种反馈。

掌控自如

游戏、运动及其他休闲活动经常是乐趣的泉源,这些活动与困难层出不穷的日常生活还有一段距离。输一盘棋并没有什么,买的股票跌停却可能令人倾家荡产。所以对心流的典型描述都提到“控制感”——或说得更精确一点儿,它不像日常生活,时时要担心事态会失控。

浑然忘我

浑然忘我很难用理性的语言说清楚,借用一位日本飞车党的说法,来描述这种状态吧!

“所有的感觉都处于最佳状态时。我有种感悟,一开始奔驰的时候,我们还没有进入完全的和谐状态,等到进入状态,我们的心灵合而为一,这时是一种真正的快乐……忽然之间,我想到:‘如果把速度加到最快,真正狂奔起来该有多好!’这时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踩下油门,像是真正的一体。速度令人飘飘欲仙,这种时刻实在太美妙了!”

当然,我们不鼓励你成为飞车党,如作者所言,乐趣不在于你“做什么”,而在于你“怎么做”。掌握心流的秘诀,任何事情都能让你达到心流体验。

时间感异常

部分研究对象,在体验心流时,会觉得时间感跟平时不一样。往往几个钟头好像只有几分钟;大致多半的人觉得时间过得比较快,但有时正好相反。有一位芭蕾舞者说,做一个困难的转身动作时,现实中的几分之一秒可以延伸成好几分钟。

心流体验跟世间所有的事一样,不可能绝对的好。我们必须认清心流有使人上瘾的魔力,因为精神熵暂时消失的感觉实在是太有魅力了!同时,最优体验的力量也可能会被滥用,他既可以用于造福人类(特蕾莎修女),也可以用于破坏(希特勒)。我们的考验就是一方面从日常生活中找到乐趣,另一方面又不让别人的乐趣因而受到不利的影响。

四、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心流

心流并非易事,但几乎每个人都能提升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只要训练得当,你也可以在走路、吃饭、运动、游戏、做题、阅读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获得心流。

自得其乐的性格

每个人获得心流的潜能是否相同?答案是否定的。正如有些人天生肌肉协调性比较好,有些人也与生俱来就拥有控制意识、获得心流的禀赋,作者将这种天赋称为自得其乐的性格。

简·汉密尔顿博士的实验

要求受测者先看一个自相矛盾的图像,然后在脑海中把它“翻转”过来,即把画面中向外凸出的部分想成向内凹,把内凹的部分看成外凸。

汉密尔顿博士发现:

需要看到较多个点,才能把矛盾图形翻转过来,这一类人非常依赖外在环境,对自己的思想缺乏控制力,相应地不太容易享受到体验的乐趣。

而只需看到少数几个点就能成功,有时甚至只要看到一个点,就能翻转过来,受环境的钳制较少,注意力比较有弹性,能轻易重新调整体验结构,更常达到最优体验。

家庭对心流体验的影响

自得其乐的性格,不仅是先天形成的,还会受到后天家庭环境的影响。

芝加哥大学的一项实验中,凯文·拉森德发现,亲子关系属于某种类型的青少年,在大多数情况下,比没有这种关系的同伴更快乐、满足而坚强。有助于产生最优体验的家庭环境具有五个特征:

第一是“清晰”,青少年知道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在家人互动关系中,目标与回馈都毫不含糊。

第二是“重视”,孩子觉得父母对他们目前所做的事、他们具体的感受与体验都有浓厚的兴趣,而不是一味巴望他们将来念一所好大学,或找一份高薪的工作。

第三是“选择”,孩子觉得自己有很多选择,包括不听父母的话——只是他们准备好自己承担后果。

第四是“投入”,亦即让孩子有足够的信心,放开自卫的护盾和自我意识,全心全意地做他感兴趣的事。

最后是“挑战”,也就是由父母为孩子安排复杂渐进的行动机会。

你要如何培养自得其乐的性格

一个能从生活中找到乐趣的人,和一个被生活压垮的人之间的差别,无非是外在因素的综合和个人对这些因素的阐释,也就是由他把挑战视为威胁或行动的契机所造成的。培养这样一个自我的规则很简单,直接源于心流的构成要素,可以简略地归纳成以下几点:

1确立目标。要体验心流,先得有一个清楚的奋斗目标。

2全神贯注。学会在行动的机会与本身具备的技能之间取得平衡。集中注意的能力越强,投入就越容易。

3避免过于自我。一个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只谋私利的人,自我或许觉得很安全,但是跟一个愿意为了互动而投入周遭活动的人相比,前者的自我显得非常贫瘠。

4从当前体验中寻求乐趣。能控制心灵就能使周遭发生的事情成为乐趣的来源。

工作的悖论

工作时,人们面对挑战、发挥技巧,就觉得快乐、强壮、有创意、满足;闲暇时,他们因无事可干,技巧也无用武之地,以至于觉得悲伤、软弱、迟钝、不满足。但大家仍然宁可少工作,而拥有更多闲暇。

心理体验抽样法

100多位从事不同行业的男女全职工作者,被要求佩戴呼叫器一个星期,每天呼叫器会不定时间响8次,一听到响声,他们就必须填满一本小手册中的两页问卷,记录当时所做的事情以及当时的心情。

除此之外,他们还必须在一个分成10级的量表上,指出他们察觉周遭有多少挑战,自觉运用到多少技巧。当一个人标出的挑战与技巧运用程度,在每周平均值以上,就视为处于心流状态。

这一系列调查中,米哈里回收了4800份问卷,研究结论如下:

心流状态的时间越长,反应的整体体验品质就越高

心流大多出现在工作的时候,占比54%,在休闲时较少发生,占比只有18%;无动于衷的比例,工作时仅占28%,休闲时超过52%

对于工作的不满,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缺乏变化与挑战;工作中的人际冲突以及压力太大。作者为最后一点给出了药方:真正能解决工作压力的方法是把它当做改善体验品质的策略(比看电视更有价值的活动)。

与此同时,作者认为闲暇也很重要。它能让我们在工作之余感到放松,也能像工作一样,应我们的需求发挥作用。学会从工作中发掘乐趣,不浪费闲暇的人,会觉得人生越发有价值。

其它

本书的迷人之处在于,不仅为我们介绍了心流的理论基础,心流的实操指南,还不厌其烦地为我们归纳了生活中各种接地气的心流体验,从感官层面的运动、步行、舞蹈、性爱、瑜伽、武术等,到思维层面的记忆、文字、历史、科学、哲学,再谈到日常的人际交往之乐,挫折中的心流体验,甚至于最形而上的人生观层面的生命意义……

这一部分,解读中将不再赘述,如果感兴趣,不妨读一读《心流》原著。作者米哈里的文字有一股恬淡的美感,某网友评论时说道:《心流》适合读两遍,一遍学习其中心理学知识,另一遍从字里行间获得心流体验。

结 语

正如现代科学的进步,带来了如今繁荣的生活方式,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也让人人获得幸福成为可能。“人生就像钟摆,在痛苦和倦怠中徘徊”,当叔本华说出这句令人绝望的话时,不知他会否感到一丝得意?那时没有心流理论,也没有积极心理学,叔本华也许无法理解,那一丝得意就是人生的第三种可能——幸福。

荐 语

良知是伴随我们行走在人生荒原的白鸽,它有时藏身起来,有时被人抓去,却总会再次回到我们身边。

而有的人,却从无良知,可以毫无内疚地伤害你,他们不是恶魔,却胜似恶魔。

作 者 简 介

玛莎·斯托特博士(Martha Stout, PhD)

美国知名临床精神病学专家,任职于哈佛大学医学院,曾在著名的麦克莱恩精神专科医院(McLean Hospital)接受专业训练。

斯托特博士拥有多部著作,被福克斯新闻、美国公共广播电台、KABC电台及其他许多广播节目介绍和报道过。

精 华 解 读

以下内容为《当良知沉睡》一书精华解读,供广大书友们学习参考,欢迎分享,未经允许不可用作商业用途。

目 录

一、反社会人格概述

二、无良症的案例——一个没有良知的高智商成年人会是什么样?

三、良知是什么

四、良知的起源

五、良知沉睡时——米尔格拉姆电击实验与“煤气灯下”典故

六、反社会人格是如何炼成的

七、反社会人格的特征

八、自我保护的13条原则

正 文

一、反社会人格概述

无良症,又叫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一种无法矫正的性格缺陷。

患无良症的人群被称为反社会人格者,即使做了坏事被抓到,他们也只是受到表面的惩罚,但其内心丝毫感觉不到伤害别人而所受的煎熬。

为什么我们要学会辨认反社会人格者 ?

我们知道灭门惨案、连环杀人案的犯罪嫌疑都是反社会人格者,我们以为这些人都是极少数的存在,事实上,更多非暴力型的反社会人格者潜伏在我们身边,因为反社会人格者占总人口的4%;而精神分裂症只占1%。

二、无良症的案例——一个没有良知的高智商成年人会是什么样?

他,天资聪颖,帅气逼人,特别会讨老师欢心;

他,家境富裕,12岁就开始盘算自己能从父母手里继承多少遗产;

他,是斯基普。

他,最喜欢的事情,是在湖滨别墅度假时,在湖边用剪刀戳死青蛙!

你觉得长大后的斯基普会是什么样?

A高智商罪犯一名,掌握了欧洲最大的犯罪集团

B无固定工作的街头混混

C杀害父母及妹妹谋取遗产的通缉犯

D心理阴暗、能力平庸的普通上班族

E被孤立在社会边缘,自杀

×以上答案皆不正确×

斯基普成年后非但一次都没有进过监狱,而且活得很好。

他顺利地考上了大学,毕业后靠着冒险精神和施放魅力很快成为公司骨干,并迎娶了亿万富翁的女儿为妻,有了两个可爱的女儿。

一切似乎都很完美……

问题出现在看不见的地方:

斯基普是个无良症者,他为公司努力拼搏,只是刚好因为工作适应他源源不断地对冒险和刺激的渴望。

他也不爱他的妻子,只是看上了她带来的财富与背景,并且他清楚地知道她会容忍、包涵他的不负责任和拈花惹草。

他喜欢利用自己的聪明操控他遇到的所有人。

如果有人不服他的操控,他可以恐吓人、攻击人、可以把别人的胳膊弄断,可以毁掉别人的事业和人生。

而公司因为他带来的大量业绩,往往为他的这些劣迹买单,息事宁人。

直到2003年,美国证券委员会指控斯基普犯有欺诈罪,案件正在等待调查结果……斯基普的真面目才慢慢浮出水面……

而此前,他已经度过了50多年逍遥快乐的人生。

三、良知是什么

假设一个人,为了忘记给宠物狗喂食就出门参加一个重要VIP都会参加的会议,并且他开完会就得立即出差,最终,他却选择放弃参加会议,回家先安顿好自己的狗再去出差,我们就可以说他是具有良知的吗?

事实上,在这个简单的故事里,他这么做还可能因为其他动机:

A受不了“出差回来看到家里的狗死在了厨房地板上”

B害怕狗饥饿的哀嚎会让邻居对他产生不好的看法

C他不希望自己是个虐待动物的卑鄙小人

然而,这些都不是良知。

良知是他因为对狗有感情,所以只要一想到在他出差期间,狗会一直又饿又渴,心里就受不了,这就是良知了。

良知,是一种建立在情感依附上的义务感。

它会激励我们做出看似不符合理性判断,甚至有损自我的决定。

四、良知的起源

良知,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

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劳伦斯·科尔伯格对一些6~16岁的孩子做了调查,他发现儿童的道德发展依循一个普适的过程:

7~10岁,处在道德成规前期,他们会顺从成年人的权威,并遵守规矩,因为对赏罚具有了预期判断。

10~13岁,进入道德成规期,他们对权威有了抽象的概念,有了服从的意愿。

13岁以上,处于道德成规后期,形成抽象的道德原则,并按其行事以满足自己的良知,而非他人的认可。

五、良知沉睡时——米尔格拉姆电击实验与“煤气灯下”典故

对于那96%的非无良症者来说,他们的良知曾经动摇或削弱,甚至泯灭过吗?

1 米尔格拉姆电击实验

米尔格拉姆电击实验揭示了良知在什么情况下会陷入深度催眠。

米尔格拉姆是耶鲁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他记录了一项令人震惊的实验,它甚至向我们揭秘了二战时期纳粹分子的行为动机。

实验过程:

主持人向两名实验者解释,该实验是研究“惩罚行为对学习效果起到的作用”。

其中一人被指定为学习者,他需要记一些词汇,如果犯错,就得接受电击,每错一次,电击强度都会增大。

另一人被指定为“老师”,主持人要求他操作“电击发生器”,上有30个不同档次,从15伏一直到450伏。每当学习者犯错误,老师就按规则执行电击。

事实上,学习者是一位训练有素的演员,是主持人的合作者,并且他根本不会受到电击,“老师”才是真正的实验对象。

实验中,主持人米尔格拉姆教授会身穿白大褂站在“老师”身后,冷静地用语言敦促坐在电击发生器旁的老师继续操作,无论“学生”在另一个房间如何痛苦、扭曲地喊叫。

实验目的:

在于揭示研究对象(老师)需要经过多久才会因明确的道德使命而违抗米尔格拉姆的权威。

实验结果:

米尔格拉姆分别对40名不同的实验对象重复了这个实验过程,其结果令人震惊。

最初的40人实验中,有34个人在确信学习者被绑在椅子上并遭到电击的情况下,甚至学习者要求退出试验时,还是会继续电击他们。

并且,其中有25人(即625%)从来没有违背过主持人的要求,一直按到最后一档450伏的电钮为止。

其他几所大学用米尔格拉姆的方法重复了这些实验,很快就对男女两种性别分别累积了1,000个案例,而且涵盖了各行各业的人,但实验结果还是如出一辙。

实验结论:

有相当一部分人会按照别人的要求行事,只要他们认为这个命令来自一个合法的权威,就不会去管要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而且他们也不会受到良知的约束。

补充验证实验:

米尔格拉姆的另一版实验里,他用“普通人”代替了“穿着白大褂的科学家”,服从命令的人从625%下降到了20%。

2 “煤气灯下”典故的由来

典出自1944年乔治·库克执导的心理惊悚片《煤气灯下》(Gaslight),英格丽·褒曼主演的女主角遭人设计,觉得自己就要发疯了。

邪恶的男主角设计在自己外出时,让褒曼独自听到阁楼传来声响,还会把煤气灯弄得忽明忽暗,这一切都发生在这恐怖的房子里,她的姑妈多年前就是在这栋房子里被神秘谋杀的。

然而,当褒曼找人倾诉的时候,没有人相信关于阁楼、煤气灯还有其他怪事的话,她开始慢慢怀疑自己的现实感……

当我们一旦心生疑虑,并设法向其他人讲述自己可能被某个无良症者当成目标了时,就会“被置于煤气灯下”。

有良知的人们通常会用更平常、易接受的视角来为他们解释这些事情:他太忙所以忘记给孩子饭钱了、她一时没看清错拿了同事的公文包等等……

然后我们就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并将疑问藏在心底。我们对自己由良知做出的判断产生了怀疑和动摇,良知被蒙蔽了,真相与人们认为的恰好相反。

六、反社会人格是如何炼成的?

① 基因:

反社会人格特征最多可能有50%的影响来自先天。不过,这种极为复杂的性格特征不太可能由单一基因决定,而是由许多基因共同作用所致。

② 早期情感依附障碍:

婴儿期时,总是独处而破坏了情感依附,便会罹患此类障碍,长大后无法与人建立情感依附。但目前尚无法确证早期情感依附障碍是形成反社会人格的成因。

③ 社会文化:

强调集体文化的一些东亚国家(尤其是中国和日本),反社会人格者相对稀少,但在更强调“个人”、“独立”的西方文化中,反而出现了更多反社会人格者。

七、反社会人格的特征

1 反社会人格的临床诊断特征

① 无法遵守社会规范

② 惯于欺骗和操控他人

③ 行事易冲动,无法提前做出计划

④ 易怒,具有攻击性

⑤ 毫不顾及自身或他人的安危

⑥ 一贯不负责任

⑦ 在伤害、虐待他人或偷窃他人东西之后毫无悔意

以上特征占3条,就足以在临床上被确诊为反社会人格障碍

2 反社会人格者的常用招数与识别

① 毫无顾忌地使用自己的魅力,因此通常魅力惊人

② 对刺激的需求多过常人,且喜欢拉人下水一起冒险

③ 具有超强的识别好人的能力,一看就知道谁好欺负、好控制、容易骗

④ 善使色诱

⑤ 演技高超,扮作正义的化身

⑥ 喜欢装可怜

八、自我保护的13条法则

① 最高法则,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令人痛苦的事实——某些人就是没有良知的。

② 做判断时,从自己的直觉出发,不要受到别人身份的影响。

③ 当考虑跟某人建立新关系时,拿“事不过三”原则检验对方的主张、承诺和责任。

④ 质疑权威。

⑤ 提防马屁。

⑥ 分清尊敬和害怕的区别。

⑦ 不要加入他们的游戏,以为自己能赢。

⑧ 避开无良症者,拒绝与他们接触和沟通。

⑨ 质疑自己的妇人之仁。

⑩ 不要尝试弥补已经无法弥补的事情,咽下这口气,及时止损。

⑪ 千万不要出于同情或其他原因,而帮他们隐瞒其真实性格。

⑫ 捍卫自己的心智,不要让他们说服你相信人性是一种失败,大多数人是有良知的。

⑬ 好好生活就是对他们最大的报复。

结 语

杭州保姆纵火案,一把火,将一个原本美好的家庭烧得支离破碎;

留美学者章莹颖绑架案,嫌犯被捕时竟还自如微笑;

这些案件令人震惊之余又惶惶不安。

谁也不知道,身边是否就潜伏着一个公孙止这样可以瞬间翻脸绝情的熟人,不动声色就能将你的人生摧毁。

这些无良者,或许天生就没有任何良知的感觉,我们能做的,就只能辨认出他们,并远远避开他们。

荐 语

随着《军师联盟》大热,人们对于“三国”后续的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乱世之奸雄曹操,心狠手辣的曹丕,野心家司马懿,以及阮籍、嵇康、山涛这些人在竹林中组成的小团体……精彩人物轮番登场,形成了极富个人色彩的魏晋时期。

而本书《魏晋风华》,则以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为线索,对这一时期做了一次系统解读,揭开魏晋美学的面纱,帮你读懂魏晋,读懂中国人骨子里的情怀~

作 者 简 介

魏风华

历史写作者、小说家、诗人。曾以《唐朝的黑夜》三部曲惊艳于历史写作圈,被誉为“创意历史”和“中国怪谈”写作的开创者、“中国的小泉八云”,本书就是他的代表作!

其诗歌和短篇小说发表于《人民文学》、《花城》、《葵》等国内重要文学期刊,著有长篇小说《平安夜大冒险》、诗集《硬石镇》。2012年以《抗日战争的细节》荣登“新浪中国好书榜2012年度十佳人文社科好书”,其后相继推出畅销续集。

精 华 解 读

以下内容为《魏晋风华》一书精华解读,供广大书友们学习参考,欢迎分享,未经允许不可用作商业用途。

目 录

一  魏晋简介

二  曹魏政权

三  司马政权

四  竹林七贤

五  世族王家

六  世族谢家

正 文

一、魏晋简介

魏晋时期指什么?

魏晋时期,指东汉瓦解后,三国到两晋的时期。

与汉朝的敦实厚重、三国的慷慨激荡、唐朝的盛大开放、宋朝的清丽婉约不同,魏晋人物以率性不羁、旷达玄远著称。这是当时整个社会的精神时尚和审美追求,魏晋也因此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和争议最大的时代。

魏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曹魏政权把持朝政,代表人物有:曹操、曹植、阮籍、嵇康等。

第二阶段,皇位为司马氏所夺,改朝为晋(西晋),代表人物有:司马炎、王导、王衍等。

第三阶段,八王之乱后,西晋为北方诸民族所灭,司马睿于建康称帝,史称东晋,代表人物有:谢安、谢玄等。

魏晋时期三大特征

1 大分裂。中国历史上最漫长的分裂时期,前后达三百年之久。

2 皇权衰退,门阀士族把持权柄。

3 老庄玄学盛行。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甚至喊出了“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号。

二、曹魏政权

海边的曹孟德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出生在一个复姓夏侯的家庭。父亲夏侯嵩投靠当权宦官曹腾做了养子,举家皆改姓为曹。这成了曹操一生最大的污点。

当年袁绍诛杀宦官,曹操也参与其中,曾有清流大臣质问曹操:“阿瞒啊,你本是宦官养子之后,有什么资格参加我们这样高尚而伟大的行动?”

曹操徐徐道:“干君何事?”

四字道尽曹孟德心中苦味,纵有美誉“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又能如何?

辽地平定。秋九月,曹操凯旋。他特意走了一趟河北昌黎,登上附近的碣石山,眺望大海,苍茫如幕。

面对辽阔的大海,迎着潮湿的海风,人们总会结合自己的人生境遇而遐思万千。曹孟德也不例外。在人生的秋天,他在极目远望时,写下那首淡然而又百味杂陈的《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对于曹操来说,观海天之辽阔,感宇宙之无极,想人生之微茫。生命至此,谁能不动情?

难怪有人说,所谓“建安风骨”,孟德一人之风骨而已。魏晋开篇在这样一个浪漫的统治者身上,后面的故事有多精彩可想而知。

帝王亦名士

在曹操死后,曹丕代汉而建魏,并采纳尚书陈群的意见,建立了“九品中正制”。曹丕的才情虽不及父亲和弟弟,却也有着异于常人的风范。

据《世说新语》记载,“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文采斐然,深受曹丕喜爱。

在他死后,曹丕大为悲伤,亲临灵堂,对身边大臣说:“王粲在时,喜欢听驴鸣,你们可以各学一声驴鸣,为他送行。”

一时间,灵堂上响起了此起彼伏的驴鸣,就连曹丕本人也在其中。

七步成诗的曹植

曹丕和曹植兄弟俩,各自遗传了父亲一半的特质,曹丕狠辣有政治天赋,曹植禀赋中透着一股诗意,更受父亲的偏爱。可终究是曹丕夺了皇位,这时曹植是否能够保命,全在兄长一念之间。

《世说新语》中记载,曹丕夺得皇位后,曾让曹植七步中作诗,如果作不出,就要杀了他。曹植听了,当即便念出一首: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听罢曹植所作的诗,曹丕到底还是动了些许恻隐之心,放过了弟弟。

高贵乡公之死

曹魏政权,自曹丕之后传给了曹叡,曹叡之后传到了曹芳。此时,日渐老去的司马懿,被曹氏一族边缘化了。但他不甘心,于晚年发动“高平陵之变”,完全掌握住了魏国的实权,曹家皇帝成了司马家的傀儡。

多年后,魏帝曹髦年轻气盛,不堪被司马昭遥控和凌辱,竟召来三位大臣,意图诛杀司马昭。

一个闷热的早晨,曹髦义无反顾地挥剑登上了辇车。这一去,无疑是以卵击石,虽一路上司马昭的手下忌惮于曹髦皇帝的身份,不敢下手,但最终,他还是被心狠手辣的贾充派人一戈刺穿了,当场毙命!

三、司马政权

发现司马炎

经过高贵乡公一役后,曹家算是气数尽了。

在司马家灭了蜀国以后,魏元帝曹奂干脆就把皇位禅让给了司马炎,因此,司马炎成了晋的开国皇帝。不久后,他又灭了吴国,正式终结了三国时代。

关于司马炎的性格,有两个典型的故事:

司马炎与诸葛靓是小时候的玩伴,无奈一个成了皇帝,一个成了亡国叛臣之后。在一次宴会上,司马炎喝高了,对诸葛靓说,“你还记得小时候一起玩的事情吗?”此时,诸葛靓早已泪流满面,狠狠地说,“我不能学豫让那样吞炭漆身,矢志报仇,已经觉得对不起列祖列宗,你还用这话激我!”司马炎听后非常惭愧,闭门几日不出。

另一次,司马炎到女婿王济家串门,看见大厅里,排列两厢的婢女上百人,一个个都穿着绫罗绸缎。饭桌上的器皿,也都是珍贵的琉璃杯。这排场比向来勤俭的司马炎,不知奢侈多少倍?随后,上了一道烤乳猪,皇帝吃了一口,顿觉鲜美异常,和自己从前吃过的不一样,就问王济,王济轻轻地回答:“这些小猪在被蒸前,都是用人奶喂养的。”司马炎听后,未等宴席结束,便提前告辞了。

司马炎这个人优点多多,别人夸他“仁以厚下,俭以足用”,一点儿都不过分!

傻皇帝司马衷的深情

司马炎死后,他的二儿子司马衷继位了。这位皇帝的智商,着实让人捏了把冷汗。“何不食肉糜”这个典故,就是从司马衷那里来的。

饥荒之年,饿死了许多人,这事传到司马衷耳朵里,他反倒觉得奇怪,“都饿死了?不会吧!没有粮食,为什么不喝肉粥呢?”

司马衷虽傻,却是个极重感情的人。八王之乱中,嵇绍以血肉之躯,掩护司马衷逃跑,在敌人的乱刀砍杀之下,司马衷大声道:“嵇绍是我的大臣,他是‘竹林七贤’嵇康先生的儿子,请你们不要伤害他……”士兵回答:“我们得到的命令是,除了皇帝之外,格杀勿论!”就这样,嵇绍死在了司马衷跟前。

后来,司马衷被劫持到了邺城,侍从要给他洗衣服,他说:“这上面有嵇绍的血,请不要洗!”

不见长安

八王之乱后,西北部少数民族趁虚而入,西晋就此灭亡。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史称东晋。

一日,司马睿膝头抱着年仅几岁的司马绍,恰逢有人从长安来,司马睿就问长安和洛阳一带的消息,想起中原沦陷,不觉间泪流满面。司马睿问儿子,“你觉得我们离长安远,还是离太阳远?”司马绍答道:“当然是太阳离我们远,我只知道有人从长安来,却没听说有人从太阳来。”

司马睿听了非常高兴,觉得儿子很聪明。隔天,司马睿把这件事情说给大臣们听,又问了司马绍同样的问题。可这时,司马绍却说,“太阳近!”正当群臣诧异之时,他徐徐说道,“我抬头就能看到太阳,却看不到长安!”

语毕,在座一些从北方南渡而来的老臣,不禁想起悠悠往事,潸然泪下。

四、竹林七贤

何谓竹林七贤?

竹林会集,主要活动时间在嘉平年间。此时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魏国朝野重新洗牌,时局异常混乱。

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却在机缘巧合之下,碰到了一起,他们啸聚竹林(今河南焦作云台山地区),索琴饮酒,纵情不羁,口言老庄,心怀玄远,以老庄之道慰藉当世情怀。

相视一“啸”

啸,一种歌吟方式,不承担切实的内容,不遵守既定的格式,只随心所欲地吐露出一派风致,一腔心曲,魏晋时期多有名士之啸。史上记载,阮籍善啸,百步之外,都能清楚地听到。

相传,阮籍曾在苏门山遇到隐士孙登,和他谈论上古玄远之道、修身养性之术,孙登寂然无语,只是呆呆地看着阮籍。后来,阮籍不再说话,也与那人对视。良久,阮籍忽有所悟,长啸了一声,兴尽而返。行至半山腰,忽闻山上传来一声长啸,如鸾凤之音,响彻山林,回头望去,那啸者正是孙登。后,阮籍写下《大人先生传》。

金兰之交

山涛,字巨源,河内怀县人。

因在山阳为官,结识了嵇康、阮籍,三人结金兰之好,并入竹林,老在一块儿喝酒。

可是,山涛的妻子韩氏心里却犯嘀咕:几个大男人,这样走得也太近了吧?一天,韩氏便以此事问山涛:“我想偷偷看一下,这两个你整天夸奖的人行吗?”山涛大笑:“有何不可?”

适逢嵇康和阮籍乘车前来拜访山涛,到了晚上,韩氏透过墙上的小洞窥视嵇、阮二人,顿时被迷住了,只见嵇康身高八尺,如玉树临风;阮籍松颜鹤相,颇有得道仙人的气质。

转天,山涛问老婆感想。韩氏说:“我觉得,你的容止与才华,比不上他们俩;之所以跟他们成为朋友,靠的是你的见识和雅量。”

山涛笑答:“正是此话,他们二人也常说我在这方面超过他们!”

知夫者,妻也。

嵇康与山涛绝交?!

嵇康是曹家女婿,十分鄙视司马家的做事风格,因此对司马家采取彻底不合作的态度。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想要推荐嵇康做官,他却写下了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明志。

嵇康藉由 “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一句,矛头暗指司马家。这件事传遍了魏国名士圈子。

其实,嵇康与山涛并非真的绝交,后来嵇康因吕安事件被捕,儿子嵇绍去探望父亲,嵇康说:“不要害怕!我死之后,有山涛叔叔在,你就不会成为孤儿!”父亲被杀之后,嵇绍果然在山涛的抚养下长大,并被荐举为官。

王戎曾说:“与嵇康交往二十年,未见其喜怒。”可以说,嵇康这份雅量,一直保持到了临刑那一刻。传说当日,嵇康被押上刑场,索琴弹了一首《广陵散》,不动声色,从容赴死。

此刻,在杀与不杀之间,司马昭还是犹豫的。毕竟嵇康是名士中的旗帜性人物,杀其人寒士心的事他必须考虑。但当洛阳的三千名太学生为嵇康求情,愿意拜其为师时,司马昭还是下了最后的决心。

于是,刀落了,升起的是光辉,照亮了后世千万名士的情怀。嵇康去了,留给我们一个潇洒的背影……

远远的,依稀听见嵇康说道:“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哎,可惜了当初没有教给袁孝尼,现在《广陵散》要失传了。)

刘伶嗜酒留其名

李白诗云: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这句诗说的是他自己,更是在说刘伶。

刘伶爱酒,数竹林七贤第一,“三十年”专注只做喝酒这一件事。据说,刘伶喝酒喝得很凶,他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带着锄头跟在身边,说:“死便埋我!”

刘伶纵酒放达,常脱衣裸形于屋中,有一次,别人看见了,故意讽刺他,却被刘伶反怼了回去:“我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裤,你们为什么跑到我的裤子里来了?”

小阮的故事

阮咸是阮籍哥哥的儿子,在竹林七贤中,酒量排在刘伶和阮籍后面,位列第三。

爱喝酒的同时,他也是知名的音乐家,为我们留下了由琵琶改造的乐器——“阮”。而在这儿,将为你着重讲述的,是一个源自于他的成语:

按照魏晋风俗,七月初七,要在庭院中晾东西,这实际上是各家炫富的机会。其他各家晾的尽是绫罗,而阮咸却在院子里晾了个粗布裤衩,别人问他,阮咸回答道:“未能免俗!”

当然,这里面充满了讽刺的味道。

向秀心中的矛盾

作为“竹林七贤”之一,向秀自幼喜好老庄之学,是数一数二的庄子研究者。除了研究庄子,他另一个爱好是和嵇康一起“玩耍”。他们或是在大树下,光着膀子打铁;或是一个弹琴,另一个坐在草地上合掌倾听。

在好朋友嵇康被司马昭杀害以后,向秀经一番强烈的心理斗争,最后还是决定到洛阳(司马家掌权之地)当官。

在大将军府,司马昭接见了向秀。对于杀嵇康,司马昭终是后悔的。在一丝愧疚中,他踞席而坐,问向秀道:“我听说先生有箕山之志,欲隐居泉林!可为什么又出现在我面前?”向秀望着司马昭,徐徐道:“巢父、许由自是狂狷之士,不值得去羡慕。您就说给我什么职位吧。”司马昭大笑,继而默然。

向秀终究不是个极端的人,他主张自然与儒教合一,认为天性即逍遥,而君臣之道也是天性之一。

王戎与妻子卿卿我我

王戎是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小的,琅琊王家人,是王祥(卧冰求鲤者)的族孙。王戎后来当了官,最终以司徒之位,位列三公。

王戎跟妻子感情非常好。妻子常称王戎为“卿”。在魏晋时,“卿”是不能随便叫的,所以王戎就对妻子说:“一个女人家,老称自己的丈夫为‘卿’,不合礼法,以后别这样叫了。”王妻娇嗔道:“亲你爱你,才叫你卿;我不叫卿,谁叫你卿?!”王戎听后默许。

嵇康、阮籍死后,某一天,王戎穿着公服,坐着专车,路过黄公酒垆。王戎回头对车上同坐的人说:“当年我跟嵇康、阮籍曾共酣饮于此酒垆!现在嵇公去了,阮公又去了,而我又为政事羁绊。今日视此酒垆虽近,却有山河之远。”

五、世族王家

琅琊王家

刘禹锡诗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中“王”“谢”原指魏晋时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他们虽不是家族鼎盛的唯一一个,却是魏晋最具代表性的。

王家的兴旺,始于魏晋南北朝第一孝子,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被认为是中国式孝顺的极致。孝是魏晋时所推崇的,虽然王祥家贫,却因“举孝廉”而出仕,一路官至太保,被授予公爵。

经过曹魏时的奠基,西晋时的发展,到了东晋王朝,王家官至五品以上的有161人,其中做到一品官的达15人之多,一度出现了“王(琅琊王家)与马(司马家),共天下”的局面。

王家人物关系图(局部)

东床快婿

魏晋时期,世族之间以联姻的形式互为支持,盘根错节。西晋时,王家、羊家、裴家、阮家就互联姻缘;东晋时,王家、郗家、谢家等也是如此。世族的婚姻,大多是先确定对方的家族,随后才确定具体人选的。

话说当日,太傅郗鉴在京口,遣门生带给王导一封信,求女婿。王导说:“君往东厢房,任意选之。”

门生归来对郗鉴说:“王家诸位公子郎确实都不错,听说来选女婿,一个个都挺矜持的,只有一个哥们儿坦腹东床,好像没听到这回事儿一样。”

郗公说:“就是他了!”

你道那人是谁?正是鼎鼎大名的王羲之!

这个故事后来演变为成语“东床快婿”,用来形容为人豁达,才能出众的女婿。

“雪夜访戴”的王徽之

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儿子,生性放旷自由,最具魏晋名士风度。

冬日傍晚,王徽之坐在庭院中,遥望暮色中大雪纷飞的世界,一阵欣喜,忽然想起了老朋友戴逵。徽之心血来潮,命侍从备船,当即要去拜访。经过一夜行船,黎明时分,王徽之终于看到戴逵的住处。可在戴逵宅前,他将拍门之时,居然出人意料地收了手。还没有见到朋友,他便转身上船,原路而返。

后来有人问他原因,他回答道:“我本是乘兴去的,兴尽了便返回,何必一定要见到戴安道?”

在另一个故事中,王徽之放旷,遭遇到他人雅量的正面交锋,故事就变得更有趣了。

在会稽山阴,王徽之曾去拜访郗恢。去时,郗恢还在里屋小睡。王徽之便在厅里等了一会儿,一眼瞥见郗恢那张珍稀的西域地毯,于是问郗恢的手下:“阿乞(郗恢)从哪儿得到此物?”

还没等手下回答,王徽之便命自己的随从把那毛毯卷起来送回自己家了。等郗恢来到厅里,看到自己珍稀的毛毯没了影子,便问毛毯去哪儿了。

王徽之随口答道:“刚才有个大力士背着跑啦!”说话时,脸色自然极了。

郗恢知道十有八九是王徽之在捣鬼,竟也没露出不高兴的神态。

这是魏晋时期最典型的故事,一个人放旷,另一个人就有雅量,放旷是一种高级的表现,而雅量就是一种更高级的表现。王徽之的放旷是自然不造作,而郗恢的雅量则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内在涵养。

六、世族谢家

芝兰玉树

陈郡谢氏,魏晋时期另一个顶级门阀。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以谢安为首的谢氏家族为晋军大胜立下汗马之功,奠定了陈郡谢氏为东晋以及南朝的士族地位。谢家子弟,多有出类拔萃之辈。

有一天,谢安把子侄们召集到一起,提了个问题:“为什么我总希望谢家子弟出类拔萃?”他的侄子谢玄,站起来,回答道:“就好比芝兰玉树,都希望能长在自己家的庭院里。”

这话虽自私,但也是人之常情,听完谢玄的话,谢安抚掌大笑。自此以后,成语“芝兰玉树”即用以比喻德才兼备有出息的子弟。

谢家人物关系图(局部)

谢安携妓出风尘

四十岁之前,谢安隐于会稽东山,是为高卧东山。这期间,朝廷屡次召其为官,均被拒绝了,最后朝廷急了,以谢安历年征召不至,而下令终身禁锢其仕途。

谢安中年时,家族遭遇了一系列变故,谢家位高权重的三人非死即废,家族在朝廷中眼看着就要失势了。此时谢安决定起于东山,出仕为官!当然,朝廷一听谢安要出山,巴不得呢,早把前面说的气话都给忘了。就这样,谢安带着一大帮美丽的歌妓来到京城建康,同时也带出了“东山再起”的成语,李白在诗中赞誉道:“安石东山三十春,傲然携妓出风尘。”

小儿辈大破贼

在“淝水之战”中,谢玄一招诱敌之计,将敌人打得落花流水。得胜的消息传到京城建康时,在幕后指点江山的谢安,正在跟人下围棋。

看完书信后,谢安默然无言,把信件放在一边,继续慢悠悠地下着棋。

客人知是前线急报,便问战局如何,谢安并不抬头,二指夹着一枚棋子,徐徐答:“小儿辈大破贼。”其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谢安所表现出的,正是典型的晋人雅量,并非该喜而不喜,而是该喜而不露喜悦之情。

谢灵运之死

谢安死的那一年,其侄谢玄的孙子谢灵运出生了。谢灵运自视甚高,赞誉曹植时,不忘自夸道:“天下有才一石,曹植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只可惜,谢灵运成年时,恰逢魏晋门阀政治行至末路,东晋政权被刘裕所夺,后者出生寒微,建立宋政权后,崇尊儒术,并对二百年放诞不羁的世家大族进行打击。这样的背景下,有着魏晋名士风度的谢灵运生不逢时,一再被贬,终为奸人所害,以“谋逆罪”被处斩。

谢灵运死了,这不只是他个人的死,也标志着魏晋风度的消亡。

结 语

从曹魏到司马晋,从竹林到兰亭,从嵇康之死到谢灵运之死,一个时代,慢慢合上了自己的书册。用作者魏风华的话说:

“在当下的时代,我们追寻魏晋,是因为那一代名士人格独立、精神自由、性情率真、爱惜自我,他们高旷美好的品格,透过千年的时光震撼着我们的内心。我们追慕,是因为我们缺乏我们迷失并准备在污浊中继续执迷。很多时候,我们并不了解人生的真相;我们怀念,是因为我们的祖辈曾经拥有远比我们纯粹的深情。”

荐 语

你有没有遇到过,“听了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知道怎么做,但却做不到”“训练时好好的,一上场就掉链子”?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又该如何破解?

作者说,人生的每一次比赛,其实都有两场,一场外在的,一场内在的。外在比的是技术,但内在的比赛,则是人内心的较量,是否能避免自我指责、紧张、焦虑……

我们为外部比赛积极准备,但只有改变固有习惯,赢得内部比赛,才能释放全部能量,实现惊人突破。

如何赢得内部比赛?放松的专注,从根本上找到自信,不心存执念,头脑冷静、身心合一。

胜了内在才能赢得外在!

作 者 简 介

美提摩西•加尔韦

美国运动心理学第一人,教练技术的先驱,他将运动场上的教练方式转移到企业管理和人生规划上来,通过改善被教练者心智模式,来发挥其潜能和提升效率。他为可口可乐、IBM、AT&T等许多著名公司提供教练支持。他写作了“内在游戏”系列畅销书,其中《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入选全球50部心灵励志经典。

精 华 解 读

以下内容为《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一书精华解读,供广大书友们学习参考,欢迎分享,未经允许不可用作商业用途。

目 录

一、知道怎么做,却做不到

二、发现两个“自我”

三、一旦计算,反而误算

四、信任身体的本能

五、不与旧习惯战斗,直接开辟新习惯

六、专注的力量

七、赛场上为什么难以专注

八、对手才是最好的教练

正 文

一、知道怎么做,却做不到

视觉图像比语言效果好

你猜,什么样的教练能教出高水平学生?

喜欢说的教练?一直大喊“随球挥拍,要挥到肩膀高,不要只到腰部……重心移向前脚,抓住引拍时机。”学员会竭尽全力按教练说的做,嘴唇绷紧,眉头紧皱,小臂肌肉紧张,完全做不出流畅的动作。

只做不说的教练?他亲自示范十次正手击球,学员会认真观察,在脑海里重现图像,用身体模仿,然后接过球拍,抛起球,完美向后拉拍,向前挥拍,随球挥拍,姿势刚好是标准的高度。

视觉图像比语言效果更好,示范比讲解效果更好,指导得太多不如完全不指导。

抛开一切想法

你知道比赛时对手在想什么吗?如果他发挥特别好,反应敏捷,动作流利,好像不用经过大脑。那他多半什么都没想。他正身心合一,凭本能打球。当然,这并不是说他所有动作都无意识。

你不信?你只要不介意违背体育精神,略耍花招,就能验证。在中场交换场地时问他:“你今天右手怎么打这么好?” 他就会开始思考怎么继续保持。一旦他开始努力抓住,那完美流畅的感觉立马就消失了。

他破功的原因就是,输了内在的比赛,没能在比赛中抛开一切想法。

知道怎么做到

考试之前,老师是不是总跟你说:“你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最好充满自信、充满求胜欲望。”他说的就是内在比赛。

但怎么才能“充满自信”,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心态”呢?老师也不知道。

其实,所谓良好的心态,是一种有意识的无意识,即:集中精神、全神贯注、心如止水。至于如何达到这种状态,那就是这本书接下来要探讨的啦。

二、发现两个“自我”

脑子里谁在说话

你发挥不佳时,脑海是不是会响起自己的骂声:“你这个笨蛋,老奶奶都比你灵活”。你有没有想过,这是谁和谁说话?说话的自己是谁,被骂的自己又是谁?

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两个“自我”,一个是下达指令的“我”,一个是执行动作的“我”。我们把前者称为自我1,后者称为自我2。自我1和自我2之间的关系,是我们能不能把技术、知识转化成有效的行动的关键因素。

自我1不信任自我2

自我1和自我2和谐统一之时,就是你发挥优秀之日。自我2体现了你体内蕴含的全部潜力,包括了所有的潜意识和神经系统。我们无意识做到的一切,都要归功于自我2。可自我1的存在感实在太强,经常努力过头。理顺二者关系,需要掌握以下诀窍:

1清晰描绘希望的结果。

2学会信任自我2的能力。

3学会不带“评判意识”地观察。

最重要的,是要“放松的专注”。

三、一旦计算,反而误算

小心变成自己讨厌的样子

不进行评判,是打赢内在比赛的关键。

每次击球、演讲、考试之后,绝大多数人都习惯进行评价-指令-表现-再评价。可过多、要求过高的指令,除了让人更焦虑、僵硬,表现更不理想外,没有任何好处。

自我评价也会陷入恶性循环,从“这次发球真差劲”,变成“我的发球完全不行”,再到“我是个差劲的运动员”,最后发展到“我干什么都不行”。

值得警惕的是,自我1不断对自我2进行评价,重复太多次之后,就会产生催眠效应,你的这些自我评价往往会像预言一样,自行实现了。你会发现你真的干什么都不行了!

只需客观看待,不必努力纠正

当然,不评判并不意味着无视失误,而是说只看事实本身,不添加其他想法。50%发球下网,你可以描述为发球不稳定,冷静寻找原因。但如果贴上“发球差劲”的标签,评判意识就会带来沮丧、焦虑、努力过头,影响接下来的发挥。

使用陈述性而非评判性的语句来描述你所看到的事实。没有评判意识的干扰,一切都会以本来面目呈现,意识就能更加冷静。

接受自己的成长阶段

当我们种下一颗玫瑰种子,就把它当成种子。发芽时不会抱怨它弱小,抽条时不会骂它怎么还不开花。从种子到凋零,玫瑰始终是玫瑰,成长变化的同时,始终如一地展现它最真实的自我。

我们会有不足、会犯错,这些都是你打网球,甚至是人生的路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着镜子,感受你的动作本身,对照脑海里正确的图像。那些来自自己和别人的评判,无论是批评还是赞扬,其实都是浮云。而且,有时候更要警惕赞扬,因为赞扬就是伪装起来的批评。

四、信任身体的本能

像孩子一样学习

走路、吃饭、读书,都是高度复杂的动作,孩子虽然没有经过各种指令式学习,却能自然而然地完成。每个人都存在自然学习的能力。所以,在网球场和生活其他场合,自我2应该得到信任和尊重,让那些事顺其自然发生。

这不是说你从未打过球,踏上球场就能自然而然会打球。而是说,如果你的身体知道怎么正手击球,那就顺其自然;如果不知道,那就让它学会。

自我2的行动,不靠各种指令,而是基于记忆存储,包括自己过去的行动,和观察到的别人的行动。如果语言指令所描述的动作没有存在你的经验记忆库中,你就无法理解指令。

保持专注,自我2能记住每一个行动和结果。要记住视觉图像胜过千言万语。

想象成功的画面

和自我2沟通时,最有效的方法是,把你期待的结果用尽可能清晰的画面描绘出来。

球打不远,那就想象下球高高打过球网,沿着弧线远远飞向球场另一边。把这幅画面在脑海中保持几秒。不必刻意,放手交给自我2去做,但描绘期待画面一定要尽可能地清晰,以供自我2模仿。

切记,不要刻意让这个实验成功,小心自我1又在你脑袋里响起。

安放你的自我1

在为自己描绘出期待的图像和感觉之后,就可以练习击球。把目光和意识都集中在网球接缝处,顺其自然地击球,观察结果。然后再来一次,不要进行分析,只需观察自我2所做的事情和你的期待有多大差距。如果差距过大,那就再想象一遍,再尝试。

以超然的心态专注观察。继续这个过程,你的自我1就会随着一次次击球变得越来越放松。

扮演你心中的英雄

如果一个人不断接收到负面评价,形成强烈的负面形象,那么,他就会逐渐进入这个角色,再也看不到自己的真正实力。

尝试赋予自己完全不同的角色,选一个你最欣赏的优秀选手、偶像,进入他的角色。脸上不流露任何缺乏自信的表情,全力击球,真正融入角色中。不必夸大自己的实际水平,在有意识地扮演英雄的过程中,你也许会更加了解自己真正的能力。

五、不与旧习惯战斗,直接开辟新习惯

凹槽效应

身体每次做出一个动作,都会在大脑中留下一点痕迹,之后每一次重复同样的动作,都会让痕迹变深。这种现象被称为凹槽效应。而凹槽痕迹越明显,我们的动作越容易自动落入凹槽,形成根深蒂固的习惯。

摆脱深刻的精神凹槽,是个十分痛苦的过程。所以我们在提升效率、克服旧习惯、改进动作时,会感觉非常艰难。

但是儿童在学习时,有一种方法,不理会旧习惯,直接开辟新习惯。面对移动速度的追求,孩子并不会想办法让自己爬得更快点,而是尝试站起来行走。

4步建立新习惯

1不带评判地观察

清空大脑里所有成见,顺其自然发球,观察发球的状态,体会自己动作的节奏。不要评判。很快,你的凹槽就现身了。

2描绘期待的画面

像前文说的一样,找一个你的偶像,观察他,试着体会他的感觉,然后,想象自己像他一样发球的画面,细节尽可能清晰完善。

3信任自我2

再次发球,自然而然地,给身体一个机会,探索未知的可能。无论结果如何,都不要让自我1干涉。如果很久之后仍没改善,回到第一步,再次思考或找外援,剖析自我。

4不带评判地观察变化和结果

这个过程的关键是不要太关注击球的结果。把球抛向空中,全神贯注去看网球接缝处,如果身体自然而然以新的方式发球,就说明动作已经自动进入新形成的凹槽。

提防个人成就感

很多人通过顺其自然的方法取得进步后,会很兴奋。但是,到第二天,他们往往又恢复到以前拼命努力的样子。这是因为,拼命努力就好像手洗衣服,会让你觉得自己是控制者,成就感十足。而顺其自然的方式,就好像是那台自动洗衣机,无法归功于己。但只要理智看待效率,正确取舍不言而喻。

切记,不要被个人成就感所迷惑。

六、专注的力量

放松的专注

让自我1安静下来,是能够顺其自然的基础,但这种状态却很难实现。想让意识平静下来,最好的办法是学会专注。专注时,你不会去思考这一球好打还是难打;该怎么迎击;如果没击中,汤姆、迪克、哈利会怎么想……网球运动中被重复最多的指令就是“注意看球”,但很少有选手真正做好紧盯网球这件事。但其实,有意识地保持无意识,全神贯注、心如止水是所有诀窍的基础。这种状态就是所谓放松的专注。

专注的秘诀

形、声、闻、味、触,都可以用来达到专注。专注的秘诀之一,就是看。加强注意力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把视线放在不易察觉的细微处。把注意力集中于网球接缝处,意识沉浸在观察模式,就会忘掉拼命努力,也不会分神考虑过去和未来。

听,也是保持专注的有效办法。如果你仔细倾听一次又一次击球的声音,用不了多久,就能根据网球击中球拍的声音,判断出上旋球、下旋球。感受自己的动作,感受球拍的震荡,也是专注的秘诀之一。

在比赛中保持专注

在比赛中,最好只选择一种最适合自己的专注方式,然后始终专注于唯一的对象。两个回合之间,则可以把呼吸作为专注的对象。呼吸的节奏,以及无时不在的特点,会让我们避免焦虑,获得安宁、平和。

焦虑是因为担忧未来,但只有注意力集中于此时、此地,需要完成的事情、动作上,成功的可能最高,未来的可能也才最好。

当专注排除了自我1的干扰时,即使在非常激烈的比赛中,也能产生和谐、宁静的感觉,这种状况,菲尔·杰克逊和比尔·拉塞尔都有过切身的描述。

七、赛场上为什么难以专注

为什么从当下溜走

如果专注于此时、此地,活在正念之中,我们会感到平静、和乐。但是,我们的意识总是轻易从当下滑走,因为没几个人满足于眼前正在发生的事情,我们总是急切地希望事物呈现出另一种面貌。我们在赛场上,但想要的却远远不止网球。

赛场上的欲望的派别

如果你仔细看比赛,那么你会察觉选手们种种情绪变化;如果你持续仔细看比赛,你还会发现虽然每个人想要的都不止网球,但具体动机又各不相同。

第一类,是成绩派。他们的动机是证明自己是优秀的。这一派又具体分为扣问“我能做到多好”的完美派,希望证明“我比你强”的竞争派,执意表现“瞧我多棒”的形象派。第二类,是希望保持友谊的友谊派。这一派也细分为地位派、集体派、夫妻派。第三类,是追求健康或乐趣的健康、乐趣派。这一派细分为健康派、乐趣派、学习派。

人人都变完美派

绝大多数人,无论因为什么开始打球,哪怕只是周末放松下,也会渐渐变成完美派,在球技不稳时感觉沮丧、僵硬。

人们为什么如此看重球技?因为我们生活在竞争的社会,人们以成败论英雄。无论什么比赛,一旦步入赛场就有胜负。当爱和尊敬取决于胜利时,失败者不可避免会更加拼命努力,希望重新赢得尊重,胜利者也会更加努力,抓紧已赢得的尊重。但是,我们为什么需要衡量呢?个人价值真的跟竞争中的特定表现有关吗?

八、对手才是最好的教练

我们目前的竞争信条

我们该如何理解竞争?

如今,人们大多认为,竞争中的结果可以衡量自我价值。问题是,这样的信条,让成功的欲望压倒一切。因此,有人完全陷入压力,有人则想方设法逃避竞争。

当竞争作为一种和他人比较、建立自我形象的工具时,反而会暴露一个人最大的弱点,害怕、沮丧种种情绪都会强烈放大,而这样的情绪,又会导致发挥失常。而且,人们以为随着成功而来的爱和尊重,也并非总会如期而至。而一心一意追求可衡量成功的我们,反而会错失生命中其他难以衡量的美好。

竞争的意义是激发全部潜能

证明“瞧,我比你优秀”,是大多竞争中求胜欲望的动力。但是,在冲浪运动中,冲浪者等待大浪,用尽所有技巧和勇气,并不是想要证明自己,也不是要打败大海,而是用最大的障碍,探索自身潜力的上限,发现自我,感受自我。

胜利的本质,应该是跨越障碍,实现目标。真正的竞争,等于真正的合作。因为对阵双方为彼此设立了障碍,彼此都希望对方表现优秀,以便激发出各自的全部潜能。对手才是最好的教练。

结语

尝以为,“天人合一”、“身心合一”这些高级词是禅宗、哲学里的,跟我们普通人没有关系。但也许我们之所以普通,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机会走入这些高级词!

身心合一绝不只适用于竞技。作者曾在零下二十度抛锚在荒野,当他接受了死亡的可能性,反而平静地向未知的前方走。注意到夜晚满天繁星的美丽,他不由自主跑了起来。一个小时后,看到了一扇窗子的灯火。他说,那时他放弃了忧虑,但没有放弃努力,反而产生了新的力量,全身心朝着生命奔跑!

荐语

如果稀里糊涂地当了爸爸妈妈,面对孩子带来的种种问题一定会束手无策。

凭借本能,我们可能会发脾气,可能会纵容,可能会不理他。但从专业的角度讲,这都是错误的做法,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伤害。

很多人为了做一份工作会去学习、读书、考研。但其实人生中哪一份工作会比做父母更重要呢?不学习一下就瞎当父母,风险很大的。

这本书我无意中得来,看完后觉得是我人生中最幸运的一本书。我原以为这是一本关于如何和孩子玩耍的书,而原来这是一本心理学的书,教给我们一个叫作“情感引导”的方法。真的很神奇!

作 者 简 介

金伯莉·布雷恩

金伯莉·布雷恩,最早在世界上提出“情感引导式教育”的儿童教育专家,注册家庭与儿童心理治疗师,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金伯莉是网络教育电视台wwwTheGoToMomTV的创始人和制作人,同时还是雅虎的节目制作人、雅虎妈妈博客协会的成员。

她还经常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开办早期儿童大脑发育和正面管教策略方面的讲座,并担任美国健康和人文服务部下属的SAMHSA分支发起的一项早期儿童心理健康促进活动的社会推广总监。

精 华 解 读

以下内容为《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书精华解读,供广大书友们学习参考,欢迎分享,未经允许不可用作商业用途。

目 录

一、父母管教孩子的常见误区

二、情感引导

三、与婴儿期孩子的亲密关系

四、与2-3岁孩子的亲密关系

五、与4-7岁孩子的亲密关系

六、最重要的原则

正 文

一、父母管教孩子的常见误区

控制型父母

- 都给我停下来!不许乱跑!再捣乱就别想看电视!

- 命令和威胁是控制型的典型表现

- 这样不会让孩子有责任感,孩子长大后会更容易放纵自己

放任型父母

- 不理他,我没办法,小孩子闹一闹没关系的

- 孩子学不会应有的社会规则

- 孩子长大会缺乏约束和规矩,没有群体归属感,更容易涉及毒品、早孕和帮派、网络成瘾。因为他们需要极强的团队依赖

轻视、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

- 你怎么会饿?摔一下没什么大不了吧?你要再不吃我就再也不给你买了!你到底是不是个男子汉?

- 当很多父母炫耀说自己的孩子不用大人管就自己站起来了的时候, 父母并没有教会孩子如何去面对痛苦,只是学会装出一副坚强的模样。孩子并不知道如何面对痛苦,更不会关怀别人的痛苦。

- 孩子摔倒后正确的做法是:立即赶到现场,确认孩子的状况,并询问:嘿,宝贝,你没事吧?如果孩子受到了惊吓,要告诉他:妈妈看到了,你荡秋千荡得很高,掉下来确实吓人,要不要我们一起休息一下再去玩?

- 想想看,你摔了一跤,你老公跑来说:快起来,根本就不疼。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采用外部激励和奖赏的手段

- 用小贴纸奖励孩子的新习惯;用玩具来让孩子听话;成绩好就带孩子去旅游……

- 这种行为叫做贿赂

- 被贿赂教育长大的孩子并不喜欢遵守规矩或者好好表现这件事本身,他只是为了得到外部奖励。他并没有学会究竟为什么要这样做。

以消极后果作为惩罚

- 你以后还敢这样吗?暂停一切活动,去站着;我数三下,1,2,3!

- 分清楚直接后果和消极后果:孩子贪玩错过了晚饭时间,结果没饭吃。这叫做直接后果,家长可以给孩子解释为什么没饭吃,不用生气。孩子贪玩打碎了花瓶,家长惩罚不许看动画片,这就叫做消极后果,孩子会感到家长负面的情绪,并学会用暴力沟通的方法对待他人。

体罚

- 惩罚性的威胁可能会暂时奏效,但孩子从中学到的唯一道理就是害怕家长发火或者不要自己而不得不服从。他迟早还是会再次犯错的。因为骗人被打的孩子,只会撒更好的谎。

- 最重要的是,孩子从你这里学会了暴力是管用的。

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以及忽略孩子的性格特征

- 希望孩子超越年龄的懂事

- 希望孩子和心目中的理想孩子一样

二、情感引导

什么是情感引导?

情感引导就是向孩子传授情感规则,让他们知道如何辨认情感并且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

我的解读:孩子哭闹、吵嚷、冷暴力对待你,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从小没有学会用正确的方法表达和处理自己的情感,可能父母也不会。情感引导是在孩子表现出情绪的时候准确地教会他这种情绪叫作什么,我们可以怎么做。

接下来我们会通过大量实例帮助大家学会情感引导。

问自己几个问题吧

当你管教孩子的时候,请自问:

- 我有没有否定、忽视或者轻视孩子的感受?

- 有没有用打击孩子的方式去惩罚或者教训他们?

- 有没有用消极的方法去驱动他们?

如果回答是肯定的,请思考你的替代方案。

情感引导的重要性:奠定父母与孩子一生的亲密

情感引导的作用

案例:一个受过情感引导教育长大的4岁小男孩Tom,在公园里玩,他的两个小伙伴撞到了一个小女孩,没有停下来就跑了。Tom来到小女孩的妈妈面前说:我为我朋友这样做感到很抱歉,他们甚至没有停下来避开她。(我的儿子5岁,在学跆拳道的时候他的同伴欺负一个小同学,他也曾代表他的同伴向小同学的家长道歉,并且说他这样做是不符合跆拳道精神的。我相信,这的确是情感引导的作用。)

情感引导的好处

- 帮助孩子认识、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 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 因为表达顺畅,所以减少发脾气的现象

- 促进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加深感情

- 孩子学会结交新朋友

- 学会忍耐,学会面对逆境

- 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的情感,成为好的父母

情感引导的关键步骤

1、播下种子

- 提前清晰准确地告诉孩子你的要求是什么,比如:今天晚上咱们要一起出去吃饭,也就是说我们要在包厢里安安静静地吃饭,不可以到处乱跑,也不能大喊大叫哦。

- 出发前说一次,路上说一次,进饭店之前还可以问一次:还记得之前爸爸说过的话吗?……好的,我们要开始享受晚餐啦!

2、观察和判断

- 观察和判断的本质是关注

- 观察的目的还在于体察孩子的需要

3、聆听

- 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聆听

4、体察并理解孩子的感受

- “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你需要爸爸的帮助吗?”“我能感受到你很难过,可以说说吗?”……

- 这在成年人的领导力课堂上叫做反应情感,准确的说出孩子的感受,孩子会觉得被理解和尊重,反而会情绪平复比较快。鼓励孩子把自己的感觉用语言表达出来,而不是发泄在别的人身上。

5、引导孩子解决问题

- 不是简单地告诉孩子怎么做,而是引导孩子学会怎么做。

- “那你看咱们怎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太好了,你的这个想法就叫作分享!

- 这时候孩子才学会了什么叫分享,也更乐于去实现分享,因为他知道了意义。

三、与婴儿期孩子的亲密关系

婴儿期:开始种下亲密基因

1、新生儿不会被宠坏

- 六个月以下的婴儿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自我安慰能力也极其有限,完全依赖成人。经常被拥抱和安抚的婴儿哭的更少,更信任他人,也更独立。

- 六个月以后的孩子腹肌强壮到可以自己坐在小床上的时候,才可以让他入睡前哭闹一会。之前在孩子哭闹的时候他需要被摇晃或拥抱。

- 孩子不需要电视或者玩具卡片,他需要的是你。

2、一些有效的方法

- 反复模仿宝宝的声音,会让他有自信和自尊

- 多种触觉游戏,培养孩子的感知

- 通过动作和歌唱让孩子和你一起做运动

- 在和孩子互动时一直说话,解释你在做的事

- 开始情感启蒙,用语言描述出孩子的情绪状态

四、与2-3岁孩子的亲密关系

2-3岁,建立亲密关系的关键时期

1、学会设定限度

- 仅有情感引导是不够的,家长必须对孩子设定限度,让他们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绝对不可以做。原则是:温柔但是有边界。

- 父母可以解释为什么可以或者为什么不可以,能讲道理的‍‍父‍‍母更能让孩子信服。

2、孩子需要自信心

- 给孩子一些自己决策的空间,不要否定他所有的要求

- 打屁股会让孩子缺乏自信,今后在学校表现更糟;而且等于鼓励孩子使用暴力;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用情感引导的方法处理孩子的情绪

-让自己的视线和孩子平齐,进行充分的眼神交流,问他认为自己做的是对还是错;

-如果孩子没有平静下来或者停止错误行为,带他到一个“安静区”或“思考区”,与他一同坐下来。记住,你不是在惩罚他;

-抱着孩子,说出他的感受,表示你理解他的感受,这样有助于他平静下来;

-平静下来之后,问孩子“这是怎么回事?”“哪里做的不对了?”孩子不明白的话你可以解释给他听;

-问问孩子“下次你会怎么做?”如果他不知道,告诉他怎么做才是恰当的;

-感谢孩子帮你想出了解决方法;

-让孩子设想一下“下次又犯了同样的错误会发生什么事情?”告诉孩子,你可以帮助他改正,但你不会容忍不适当的行为。

通过情感引导而不是赞扬的方法

-简单地告诉孩子你真棒,对孩子是没有帮助的,因为孩子不知道为什么棒,甚至会觉得棒很廉价。

-情感引导的方法是更加关注孩子自己的感受,让他知道这件事本身的乐趣和意义。家长不是评判他的裁判,而是一个真心的交流对象。“你一定可以的”“你还可以更好”这样的话会让孩子更加失去兴趣,因为这简直就是责怪。

-正确的方法比如:“你现在的这种感觉就叫作成就感,怎么样,很开心吧!”“你刚才的表现叫作有毅力,有毅力是很重要的哦!”“你这件艺术作品真漂亮,我可以收藏它吗?”“你现在有什么感觉呢?”

五、与4-7岁孩子的亲密关系

与4-7岁的孩子保持亲密关系

当孩子难过的时候

- 允许孩子难过,每个人都需要宣泄悲伤的通道,不要因为孩子情绪激动而生气;

- 允许孩子哭泣,哭泣是悲痛的一个步骤,会有助于孩子的恢复。不要期待孩子任何时候都勇敢坚强;

- 同情孩子,让他知道你也会有难过的‍‍时候,倾听孩子的心声;

- 鼓励‍‍孩子用语言或图画来表达情感,做好一些特殊的心理准备,比如孩子会出现一些行为上的退步;

- 关键是让孩子明白悲伤和表达悲伤都是正常的,而且任何时候你都会帮助他。

培养良好的社交习惯

- 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所以你要先做好社交的示范;

- 培养孩子尊重他人的隐私,先要解释什么叫隐私,为什么要尊重隐私;

- 教会孩子如何道歉,但不要强迫他们不真诚的道歉;

- 让孩子知道抱怨无法让你明白他的需要,教会他如何正确地表达,在他停止抱怨的时候对他表示感谢;

- 游戏当中要学会保护别的孩子,不专横。

几种常见状况

1、孩子害羞

- 种子:在体验新鲜事物之前帮孩子做好心理准备;

- 同情:耐心听孩子诉说,你可以说“有时候我也在刚开始的时候觉得不好意思”;

- 和孩子进行角色扮演游戏,预演和陌生人的见面;

- 不给孩子贴上害羞的标签,可以说“我知道你不喜欢被别人盯着看”;

- 给孩子示范社交生活的乐趣;

- 要有耐心;

- 鼓励孩子和成年人交流时进行眼神交流;

- 永远不要强迫孩子变得活泼外向,也不要逼着他和人交流。

2、孩子说谎

- 向孩子解释现实和幻想的区别;

- 明确界定真话和假话;

- 说明在家和在外都要诚实的重要性;

- 让孩子知道除了说谎之外还有别的方法。

六、最重要的原则

- 不要让我们的情绪左右了和孩子的沟通;

- 如果你连自己的情绪都控制不了,怎能要求你的孩子做‍‍到事事听话?

- 真正无条件的爱,意味着你不会忽略父母这份最重要的工作,愿意为之学习和改变;

- 无条件的爱不是溺爱,而是任何时候都愿意理解、倾听、帮助孩子成长。无论他一岁,三岁,十四岁,还是二十岁。

结 语

孩子们并不需要智力玩具或者电视节目,他们需要的是你!

他们真正看重的是和你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他们需要被重视,需要和父母单独相处而不被打扰的时间,需要和父母建立一生的亲密关系!

一、本书和作者

本书长期荣登《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商业周刊》等畅销书排行榜首位。畅销30多年,先后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出版,销量超过1500万册。它告诉你如何将被奉为企业管理速成经典的“一分钟管理法”在现实环境中行之有效地应用。

本书作者有两位,分别是:

肯·布兰佳博士,全球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他一手创办了国际管理咨询公司“肯·布兰佳公司”和旨在培养“服务型领导”的世界性组织“Lead Like Jesus”在人才管理、企业管理及演讲领域获得了无数奖项与荣誉,入选了美国《培训》杂志HRD名人堂。

斯宾塞·约翰逊博士,全球非常受欢迎和受尊敬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有《谁动了我的奶酪》《礼物》等,长踞《纽约时报》《出版家周刊》等畅销书榜。

二、本书核心内容

作为一个经理人,管理下属的关键在于:给下属及时有效的的反馈。

一分钟管理法的整个流程就是为了打造一个正确及时的反馈系统。分为三个部分:

一分钟目标,一分钟称赞,一分钟更正

(一)一分钟目标

1制定目标容易出现的问题

常见问题:经理人制定的是目标A,但员工做的是事情B

目标不应该是领导给员工单方面布置的,一个目标的制定过程,应该是经理人和下属、同事一起商讨达成一致的。

2好目标的三个要素

一个好的目标要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

明确目标内容

明确衡量标准

明确完成期限

3如何制定一分钟目标

通过一张纸,用大约一分钟的时间,把每个目标单独写下来,每个目标都要包括目标内容、衡量标准和完成期限这三部分内容,让无论上司还是员工都能花大概1分钟的时间就看完。

只对那20%的重要目标进行“一分钟目标”的制定。因为二八原理,获得重要成功的80%都来自于20%的目标。

4一分钟目标为什么有效

一分钟目标是把预期清晰化的管理工具,核心在于能让上下级之间达成统一明确的工作预期。而员工能通过一分钟目标实现自我管理。

(二)一分钟称赞

当制定的目标达成了,经理人需要给员工正面的反馈,进行一分钟称赞。

1称赞的误区

一是因为传统的“严师出高徒”理论,二是不知道如何表扬员工,三是担心员工受到表扬会骄傲。如果鼓励很少或者说经常被批评,不利于员工的成长。事实上,称赞需要技巧。

2一分钟称赞的方法

按时间分成了前半分钟、中间几秒钟和后半分钟,这三个时间段采取的称赞策略是不一样的。

前半分钟,要及时称赞:描述成就、细节,描述感受,和对其他人的帮助。

中间几秒钟,要沉默:让员工享受表扬带来的喜悦。

后半分钟,趁热打铁:给员工信心鼓励。

3一分钟称赞为什么有效

下属需要上级及时的正面反馈。这种正面的反馈,能对缺乏信心和经验的员工给予鼓励,循序渐进地指引他们从一开始的大概做对,到最后完全做对。

(三)一分钟更正

当制定的目标没有达成,经理人需要给员工反馈,进行一分钟更正。

事实上,批评也是有技巧和方法的。

1批评的误区

不好意思去批评:要么反馈不清晰,要么过很长时间才集中反馈,给员工的感受非常不好,而且根本得不到改进。

不会批评:很多经理人没学习过如何批评员工。

2一分钟更正的方法

前半分钟,对事不对人:明确地具体地指出问题出错在哪儿,告诉员工你的感受,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和影响

中间几秒钟,沉默:让员工审视自己犯的错

后半分钟,对人不对事:即使犯了错你对他们仍然有信心的,仍然信任他,希望他能够改正错误,之后做得更好。

3一分钟批评的关键

不能把员工做的事等同于员工本人,要把员工行为和员工自身价值区分开。

三、本书金句

1目标引发行为,结果巩固行为。

2我们不仅能够表现自己,我们还能管理自己。

3拿出一分钟,重温你的目标,审视你的工作表现,看看你的行为与目标是否一致。

4我最好的投资,就是把时间花在人的身上。

5通过发现人们做对了什么,帮助他们充分发挥潜力。

6自我感觉良好的人,才能做出优秀的业绩。

7如果你能意识到你管理的是人,而不仅仅是他们最近的行为,你就能把事情处理好。

8训练成功者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发现他们作对的事情,开始的时候只是大概做对,渐渐地引导他们做得越来越完美。

9你获得重要成功的80%都来自于你20%的目标,所以我们只对那20%设定一分钟目标。

10既然一分钟就能把目标再看一遍,我们就会常常停下来看看自己在做什么,是否与目标一致,不一致就调整自己的工作,这样就会更快获得成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21920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6
下一篇2023-11-16

随机推荐

  • 精华的拼音

    精华的拼音是jīng huá。引证解释:⒈、指事物之最精粹、最优秀的部分。(汉)刘向《九叹惜贤》:“扬精华以炫燿兮,芳郁渥而纯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自古执笔为文者,何可胜言。然至於宏丽精华,不过数十篇耳。”(清)李渔《闲情

    2024-04-15
    47400
  • 精华露怎么用

    1、首先精华露在使用时需要倒在手掌上,将它搓热之后再全部涂抹到脸上,这样可以使精华露中的营养物质和小分子,在掌心的温度下乳化后迅速被肌肤吸收。2、其次就是采用从下往上拍打的方式,来加速肌肤对精华露的吸收。如果是把精华露涂抹在脸上之后随意的用

    2024-04-15
    44200
  • 妮维雅唇膏好用吗?

    说到妮维雅的产品许多人首先会想到就妮维雅男士洗面奶以及平衡爽肤水等等,而除了这些产品之外,许多人同样也都是非常喜欢用妮维雅的唇膏的,那么妮维雅唇膏真的好用吗?妮维雅的唇膏哪一款最好用呢?妮维雅唇膏效果怎么样?1、妮维雅唇膏好用吗妮维雅天然型

    2024-04-15
    35800
  • 缩小毛孔的护肤品

    缩小毛孔的护肤品一般来说,在生活当中,如果说随着年龄的增大或者是日常护肤的不注意,很容易导致毛孔粗大,而且毛孔粗大会对身体造成比较大的一些美容性的影响,那缩小毛孔的护肤品有哪些呢。缩小毛孔的护肤品雅诗兰黛的细嫩修护精华露,它对于身体来说,能

    2024-04-15
    28300
  • 爽肤水,精华液,润肤露,隔离霜,防晒霜怎么排序啊?

    护肤步骤1 洗脸 要是化妆的话那么第一部就应该是卸妆。。洗面奶或者洁肤皂绝对替代不了卸妆液,因为彩妆的残留是洗面奶卸不掉的。。彩妆的天敌就是卸妆液。爱美的MM们这个钱绝对不能省。。要不然就等着30岁以后色斑的突显吧!2爽肤水或者柔肤水 爽肤

    2024-04-15
    37100
  • 先用精华露还是柔肤水呢?

    先用爽肤水再用精华,爽肤水有很好的二次清洁皮肤的作用,可以使精华更容易吸收。在洁面完成之后,需要将面部残留的水分擦干,然后拍化妆水,以达到补水保湿的作用。化妆水的选择也是因人而异,有柔肤水、紧肤水和爽肤水这几种类型,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肤质,

    2024-04-15
    363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