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总共有多少位皇帝?

中国历史上总共有多少位皇帝?,第1张

  秦朝: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47年——公元前210年)

  秦二世胡亥(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7年)

  西汉: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95年)

  汉惠帝刘盈(公元前195年——公元前188年)

  汉文帝刘恒(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57年)

  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57年——公元前141年)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

  汉孝昭刘弗陵(公元前87年——公元前74年)

  汉宣帝刘询(公元前74年——公元前48年)

  汉元帝刘奭(公元前49年——公元前33年)

  汉成帝刘骜(公元前33年——公元前7年)

  汉哀帝刘欣(公元前7年——公元1年)

  汉平帝刘衎(公元元年——公元5年)

  孺子刘婴(公元5年——公元8年)

  新朝:新帝王莽(公元8年——公元23年)

  更始帝刘玄(公元23年——公元25年)

  建世帝刘盆子(公元25年——公元27年)

  东汉:汉光武帝刘秀(公元25年——公元57年)

  汉明帝刘庄(公元57年——公元75年)

  汉章帝刘炟(公元75年——公元88年)

  汉和帝刘肇(公元88年——公元105年)

  汉殇帝刘隆(公元105年——公元105年)

  汉安帝刘祜(公元106年——公元125年)

  汉顺帝刘保(公元125年——公元144年)

  汉冲帝刘炳(公元144年——公元145年)

  汉质帝刘缵(公元145年——公元146年)

  汉桓帝刘志(公元146年——公元167年)

  汉灵帝刘宏(公元168年——公元189年)

  汉少帝刘辩(公元189年——公元189年)

  汉献帝刘协(公元189年——公元220年)

  三国·魏:魏文帝曹丕(公元220年——公元226年)

  魏明帝曹睿(公元226年——公元239年)

  魏·齐王曹芳(公元239年——公元254年)

  高贵乡公曹髦(公元254年——公元260年)

  魏元帝曹奂(公元260年——公元265年)

  三国·蜀:汉昭烈帝刘备(公元221年——公元223年)

  汉·后主刘禅(公元223年——公元263年)

  三国·吴:吴大帝孙权(公元229年——公元252年)

  会稽王孙亮(公元252年——公元257年)

  吴景帝孙休(公元257年——公元264年)

  吴末帝孙皓(公元264年——公元280年)

  西晋:晋武帝司马炎(公元265年——公元290年)

  晋惠帝司马衷(公元290年——公元306年)

  晋怀帝司马炽(公元306年——公元311年)

  晋愍帝司马邺(公元313年——公元316年)

  东晋:晋元帝司马睿(公元317年——公元322年)

  晋明帝司马绍(公元322年——公元325年)

  晋成帝司马衍(公元325年——公元342年)

  晋康帝司马岳(公元342年——公元344年)

  晋穆帝司马聃(公元344年——公元361年)

  晋哀帝司马丕(公元361年——公元365年)

  晋废帝司马奕(公元365年——公元371年)

  晋简文帝司马昱(公元371年——公元372年)

  晋孝武帝司马曜(公元372年——公元396年)

  晋安帝司马德宗(公元396年——公元418年)

  晋恭帝司马德文(公元418年——公元420年)

  十六国·汉·前赵:光文帝刘渊(公元308年——公元310年)

  昭武帝刘聪(公元310年——公元318年)

  灵帝刘粲(公元318年——公元318年)

  秦王刘曜(公元318年——公元329年)

  十六国·成汉:武帝刘雄(公元303年——公元334年)

  幽公李期(公元334年——公元338年)

  昭文帝李寿(公元338年——公元343年)

  归义侯李势(公元343年——公元347年)

  十六国·前凉:昭王张寔(公元314年——公元320年)

  成王张茂(公元320年——公元324年)

  文王张骏(公元324年——公元346年)

  桓王张重华(公元346年——公元353年)

  哀公张曜灵(公元353年——公元353年)

  威王张祚(公元354年——公元355年)

  冲公张玄靓(公元355年——公元359年)

  归义侯张天锡(公元363年——公元376年)

  十六国·后赵:高祖石勒(公元319年——公元333年)

  海阳王石弘(公元333年——公元334年)

  太祖石虎(公元334年——公元349年)

  彭城王石遵(公元348年——公元348年)

  义阳王石鉴(公元349年——公元349年)

  新兴王石祗(公元350年——公元351年)

  十六国·冉魏:武悼天王冉闵(公元350年——公元352年)

  十六国·前燕:文明皇帝慕容皝(公元333年——公元348年)

  景昭皇帝慕容儁(公元348年——公元360年)

  幽帝慕容暐(公元360年——公元370年)

  十六国·前秦:惠武帝符洪(公元350年——公元350年)

  明帝符键(公元350年——公元355年)

  历王符生(公元355年——公元357年)

  宣昭帝苻坚(公元357年——公元385年)

  哀平帝符丕(公元385年——公元385年)

  高帝符登(公元386年——公元394年)

  后主符崇(公元394年——公元394年)

  十六国·后秦:武昭帝姚苌(公元384年——公元393年)

  文桓帝姚兴(公元394年——公元416年)

  后主姚泓(公元416年——公元417年)

  十六国·后燕:成武帝慕容垂(公元384年——公元396年)

  惠愍帝慕容宝(公元396年——公元398年)

  昭武帝慕容盛(公元398年——公元401年)

  昭文帝慕容熙(公元401年——公元407年)

  十六国·北燕:惠懿帝高云(公元407年——公元409年)

  文成帝冯跋(公元409年——公元430年)

  昭成帝冯弘(公元431年——公元437年)

  十六国·西燕:济北王慕容泓(公元384年——公元384年)

  威帝慕容冲(公元385年——公元386年)

  西燕王段随(公元386年——公元386年)

  西燕王慕容凯(公元386年——公元386年)

  西燕王慕容瑶(公元386年——公元386年)

  西燕王慕容忠(公元386年——公元386年)

  河东王慕容永(公元386年——公元394年)

  十六国·西秦:宣烈王乞伏国仁(公元385年——公元388年)

  武元王乞伏乾归(公元388年——公元412年)

  文昭王乞伏炽磐(公元412年——公元428年)

  后主乞伏暮末(公元428年——公元430年)

  十六国·后凉:懿武帝吕光(公元386年——公元399年)

  灵帝吕纂(公元399年——公元401年)

  后主吕隆(公元401年——公元403年)

  十六国·南凉:武王秃发乌孤(公元397年——公元399年)

  康王秃发利鹿孤(公元399年——公元402年)

  景王秃发傉檀(公元402年——公元414年)

  十六国·北凉:武宣王段业(公元397年——公元401年)

  武宣王沮渠蒙逊(公元401年——公元433年)

  哀王沮渠牧犍(公元433年——公元439年)

  酒泉王沮渠无讳(公元439年——公元444年)

  河西王沮渠安周(公元444年——公元444年)

  十六国·西夏:武烈帝赫连勃勃(公元407年——公元425年)

  废主赫连昌(公元425年——公元428年)

  后主赫连定(公元427年——公元431年)

  南北朝·南朝·刘宋:宋武帝刘裕(公元420年——公元422年)

  宋少帝刘义符(公元422年——公元424年)

  宋文帝刘义隆(公元424年——公元453年)

  宋孝武帝刘骏(公元453年——公元464年)

  前废帝刘子业(公元464年——公元465年)

  宋明帝刘彧(公元466年——公元472年)

  后废帝刘昱(公元472年——公元477年)

  宋顺帝刘准(公元477年——公元479年)

  南北朝·南朝·南齐:齐高帝萧道成(公元479年——公元482年)

  齐武帝萧赜(公元482年——公元493年)

  郁林王萧昭业(公元493年——公元494年)

  海陵王萧昭文(公元494年——公元494年)

  齐明帝萧鸾(公元494年——公元498年)

  东昏侯萧宝卷(公元498年——公元501年)

  齐和帝萧宝融(公元501年——公元502年)

  南北朝·南朝·南梁:梁武帝萧衍(公元502年——公元549年)

  梁简文帝萧纲(公元549年——公元551年)

  豫章王萧栋(公元551年——公元551年)

  武陵王萧纪(公元552年——公元553年)

  梁元帝萧绎(公元552年——公元554年)

  贞阳侯萧渊明(公元555年——公元555年)

  梁敬帝萧方智(公元555年——公元557年)

  南北朝·南朝·陈朝:陈武帝陈霸先(公元557年——公元559年)

  陈文帝陈茜(公元559年——公元566年)

  废帝陈伯宗(公元566年——公元568年)

  陈宣帝陈顼(公元568年——公元582年)

  陈后主陈叔宝(公元582年——公元589年)

  南北朝·北朝·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公元386年——公元409年)

  明元帝拓跋嗣(公元409年——公元423年)

  太武帝拓跋焘(公元423年——公元452年)

  隐王拓跋余(公元452年——公元452年)

  文成帝拓跋濬(公元452年——公元465年)

  献文帝拓跋弘(公元465年——公元471年)

  孝文帝元宏(公元471年——公元499年)

  宣武帝元恪(公元499年——公元515年)

  孝明帝元诩(公元515年——公元528年)

  孝庄帝元子攸(公元528年——公元530年)

  长广王元晔(公元530年——公元530年)

  节闵帝元恭(公元531年——公元531年)

  安定王元朗(公元531年——公元532年)

  孝武帝元修(公元532年——公元534年)

  南北朝·北朝·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公元534年——公元550年)

  南北朝·北朝·西魏:文帝元宝炬(公元535年——公元551年)

  废帝元钦(公元551年——公元554年)

  恭帝拓跋廓(公元554年——公元557年)

  南北朝·北朝·北齐:文宣帝高洋(公元550年——公元559年)

  废帝高殷(公元559年——公元560年)

  孝昭帝高演(公元560年——公元561年)

  武成帝高湛(公元561年——公元565年)

  后主高纬(公元565年——公元577年)

  幼主高恒(公元577年——公元577年)

  南北朝·北朝·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公元557年——公元557年)

  明帝宇文毓(公元557年——公元560年)

  武帝宇文邕(公元560年——公元578年)

  宣帝宇文赟(公元578年——公元579年)

  静帝宇文阐(公元579年——公元581年)

  隋朝:隋文帝杨坚(公元581年——公元604年)

  隋炀帝杨广(公元604年——公元617年)

  隋恭帝杨侑(公元617年——公元618年)

  唐朝:唐高祖李渊(公元618年——公元626年)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626年——公元649年)

  唐高宗李治(公元649年——公元683年)

  唐中宗李显(公元683年——公元684年)

  唐睿宗李旦(公元684年——公元690年)

  武周圣神皇帝武则天(公元690年——公元705年)

  唐中宗李显(公元705年——公元710年)

  少帝李重茂(公元710年——公元710年)

  唐睿宗李旦(公元710年——公元712年)

  唐玄宗李隆基(公元712年——公元756年)

  唐肃宗李亨(公元756年——公元762年)

  唐代宗李豫(公元762年——公元779年)

  唐德宗李适(公元779年——公元805年)

  唐顺宗李诵(公元805年——公元805年)

  唐宪宗李纯(公元805年——公元820年)

  唐穆宗李恒(公元820年——公元824年)

  唐敬宗李湛(公元824年——公元826年)

  唐文宗李昂(公元826年——公元840年)

  唐武宗李炎(公元840年——公元846年)

  唐宣宗李忱(公元846年——公元859年)

  唐懿宗李漼(公元859年——公元873年)

  唐僖宗李儇(公元873年——公元888年)

  唐昭宗李晔(公元888年——公元904年)

  唐哀宗李柷(公元904年——公元907年)

  五代十国·五代·后梁:梁太祖朱温(公元907年——公元912年)

  郢王朱友珪(公元912年——公元913年)

  末帝朱友贞(公元913年——公元923年)

  五代十国·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公元922年——公元926年)

  明宗李嗣源(公元926年——公元933年)

  闵帝李从厚(公元933年——公元934年)

  末帝李从珂(公元934年——公元936年)

  五代十国·五代·后晋:高祖石敬瑭(公元936年——公元942年)

  出帝石重贵(公元942年——公元946年)

  五代十国·五代·后汉:高祖刘知远(公元947年——公元948年)

  隐帝刘承祐(公元948年——公元950年)

  五代十国·五代·后周:太祖郭威(公元951年——公元954年)

  世祖柴荣(公元954年——公元959年)

  恭帝柴宗训(公元959年——公元960年)

  五代十国·十国·南吴:武帝杨行密(公元902年——公元905年)

  景帝杨渥(公元905年——公元908年)

  宣帝杨隆演(公元908年——公元920年)

  睿帝杨溥(公元920年——公元937年)

  五代十国·十国·南唐:烈祖李昪(公元937年——公元943年)

  元宗李璟(公元943年——公元961年)

  后主李煜(公元961年——公元975年)

  五代十国·十国·吴越:武肃王钱镠(公元907年——公元932年)

  文穆王钱元瓘(公元932年——公元941年)

  忠献王钱弘佐(公元941年——公元947年)

  忠逊王钱弘倧(公元947年——公元947年)

  忠懿王钱弘俶(公元947年——公元978年)

  五代十国·十国·前蜀:高祖王建(公元907年——公元918年)

  后主王衍(公元918年——公元925年)

  五代十国·十国·后蜀:高祖孟知祥(公元934年——公元934年)

  后主孟昶(公元934年——公元965年)

  五代十国·十国·闽国:太祖王审知(公元909年——公元926年)

  嗣主王延翰(公元926年——公元927年)

  惠宗王延均(公元927年——公元935年)

  康宗王昶(公元935年——公元939年)

  景宗王曦(公元939年——公元944年)

  天德帝王延政(公元943年——公元945年)

  五代十国·十国·北汉:世祖刘崇(公元951年——公元954年)

  睿宗刘承钧(公元954年——公元968年)

  少主刘继恩(公元968年——公元968年)

  英武帝刘继元(公元968年——公元979年)

  五代十国·十国·南汉:高祖刘龚(公元916年——公元942年)

  殇帝刘玢(公元942年——公元943年)

  中宗刘晟(公元943年——公元958年)

  后主李鋹(公元958年——公元971年)

  五代十国·十国·荆南:武兴王高季兴(公元924年——公元928年)

  文献王高从诲(公元928年——公元948年)

  贞懿王高保融(公元948年——公元960年)

  侍中高保勗(公元960年——公元962年)

  侍中高继冲(公元962年——公元963年)

  五代十国·十国·楚国:武穆王马殷(公元927年——公元930年)

  衡阳王马希声(公元930年——公元932年)

  文昭王马希范(公元932年——公元947年)

  废王马希广(公元947年——公元950年)

  恭孝王马希萼(公元950年——公元951年)

  后主马希崇(公元951年——公元951年)

  北宋:宋太祖赵匡胤(公元960年——公元976年)

  宋太宗赵光义(公元976年——公元997年)

  宋真宗赵恒(公元997年——公元1022年)

  宋仁宗赵祯(公元1022年——公元1063年)

  宋英宗赵曙(公元1063年——公元1067年)

  宋神宗赵顼(公元1067年——公元1085年)

  宋哲宗赵煦(公元1085年——公元1100年)

  宋徽宗赵佶(公元1100年——公元1125年)

  宋钦宗赵桓(公元1125年——公元1127年)

  南宋:宋高宗赵构(公元1127年——公元1162年)

  宋孝宗赵昚(公元1162年——公元1189年)

  宋光宗赵惇(公元1189年——公元1194年)

  宋宁宗赵扩(公元1194年——公元1224年)

  宋理宗赵昀(公元1224年——公元1264年)

  宋度宗赵禥(公元1264年——公元1274年)

  宋恭宗赵显(公元1274年——公元1276年)

  宋端宗赵昰(公元1276年——公元1278年)

  宋末帝赵昺(公元1278年——公元1279年)

  辽朝:太祖耶律阿保机(公元916年——公元926年)

  太宗耶律德光(公元927年——公元947年)

  世宗耶律阮(公元947年——公元951年)

  穆宗耶律璟(公元951年——公元969年)

  景宗耶律贤(公元969年——公元982年)

  圣宗耶律隆绪(公元982年——公元1031年)

  兴宗耶律宗真(公元1031年——公元1055年)

  道宗耶律洪基(公元1055年——公元1101年)

  天祚帝耶律延禧(公元1101年——公元1125年)

  金朝:太祖完颜阿骨打(公元1115年——公元1123年)

  太宗完颜晟(公元1123年——公元1135年)

  熙宗完颜亶(公元1135年——公元1149年)

  海陵王完颜亮(公元1150年——公元1161年)

  世宗完颜雍(公元1161年——公元1189年)

  章宗完颜璟(公元1189年——公元1208年)

  卫绍王完颜永济(公元1208——公元1213年)

  宣宗完颜珣(公元1213年——公元1223年)

  哀宗完颜守绪(公元1223年——公元1234年)

  末帝完颜承麟(公元1234年——公元1234年)

  西夏:景宗李元昊(公元1032年——公元1048年)

  毅宗李谅祚(公元1048年——公元1067年)

  惠宗李秉常(公元1067年——公元1086年)

  崇宗李乾顺(公元1086年——公元1139年)

  仁宗李仁孝(公元1139年——公元1193年)

  桓宗李纯佑(公元1193年——公元1206年)

  襄宗李安全(公元1206年——公元1211年)

  神宗李遵顼(公元1211年——公元1223年)

  献宗李德旺(公元1223年——公元1226年)

  末帝李睍(公元1226年——公元1227年)

  元朝:太祖铁木真(公元1206年——公元1127年)

  太宗窝阔台(公元1229年——公元1241年)

  定宗贵由(公元1246年——公元1248年)

  宪宗蒙哥(公元1251年——公元1259年)

  世祖忽必烈(公元1260年——公元1294年)

  成宗铁穆儿(公元1294年——公元1307年)

  武宗海山(公元1307年——公元1311年)

  仁宗爱育黎力八达(公元1311年——公元1320年)

  英宗硕德八剌(公元1320年——公元1323年)

  泰宗帝也孙铁木儿(公元1323年——公元1328年)

  天顺帝阿速吉八(公元1328年——公元1328年)

  文帝图帖睦尔 (公元1328年——公元1332年)

  明宗和世琜(公元1329——公元1329年)

  宁宗懿璘质班(公元1332年——公元1332年)

  惠宗妥欢贴睦尔(公元1333年——公元1368年)

  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公元1368年——公元1398年)

  明惠帝朱允炆(公元1398年——公元1402年)

  明成祖朱棣(公元1402年——公元1424年)

  明仁宗朱高炽(公元1424年——公元1425年)

  明宣宗朱瞻基(公元1425年——公元1435年)

  明英宗朱祁镇(公元1435年——公元1449年)

  明代宗朱祁钰(公元1449年——公元1457年)

  明英宗朱祁镇(公元1457年——公元1464年)

  明宪宗朱见深(公元1464年——公元1487年)

  明孝宗朱祐樘(公元1487年——公元1505年)

  明武宗朱厚照(公元1505年——公元1521年)

  明世宗朱厚熜(公元1521年——公元1567年)

  明穆宗朱载垕(公元1567年——公元1572年)

  明神宗朱翊钧(公元1572年——公元1620年)

  明光宗朱常洛(公元1620年——公元1620年)

  明熹宗朱由校(公元1620年——公元1627年)

  明思宗朱由检(公元1627年——公元1644年)

  南明:明安宗朱由崧(公元1644年——公元1645年)

  明绍宗朱聿键(公元1645年——公元1646年)

  明文宗朱聿鐭(公元1646年——公元1646年)

  明昭宗朱由榔(公元1646年——公元1662年)

  清朝:清太祖努尔哈赤(公元1516年——公元1626年)

  清太宗皇太极(公元1626年——公元1643年)

  清世祖福临(公元1643年——公元1661年)

  清圣祖玄烨(公元1661年——公元1722年)

  清世宗胤禛(公元1722年——公元1735年)

  清高宗弘历(公元1735年——公元1795年)

  清仁宗颙琰(公元1795年——公元1820年)

  清宣宗旻宁(公元1820年——公元1850年)

  清文宗奕詝(公元1850年——公元1861年)

  清穆宗载淳(公元1861年——公元1875年)

  清德宗载湉(公元1875年——公元1908年)

  宣统帝溥仪(公元1908年——公元1911年)

上古时代

炎帝 神农氏

黄帝 轩辕氏

少昊 金天氏

颛顼 高阳氏

帝喾 高辛氏

帝挚 高辛氏

唐尧 放勋

虞舜 重华

夏:(启以后)公元前2197--1766 共432年 姓,共传十四世,

十七王,建都:安 (今山西雯县)。

1、宗神夏禹 ??年 2、帝启 9年 3、太康 29年 4、仲康 l3年

5、帝相 28年 --(羿-寒浞) 40年 6、少康 22年 7、帝抒 17年

8、帝槐 26年 9、帝芒 l8年 lO、帝泄 l6年 l1、不降 59年

l2、帝扃 2l年 l3、胤甲 2l年 l4、帝孔甲 3l年 l5、帝皋 l1年

l6、帝发 l9年 17、履癸 53年。

周;分西周、东周,姬姓,建都:镐京(西安)、洛阳。

西周:公元前l122--770 共353年。历十二帝。建都:镐京。

l、武王发 7年 2、成王诵 37年 3、康王钊 26年 4、昭王瑖 5l年 5、穆王满 55年

6、共王紧扈 l2年 7、懿王囏 25年 8、孝王辟方 15年 9、夷王变 16年

l0、厉王胡 37年 -共和时代 l4年- ll、宣王靖 46年 12、幽王宫湼 ll年。

武王之前还有:古公亶父(太王)、季历、文王,虽有强大的势力,但在名义上

仍是商朝属下的一个诸候国。

东周:公元前77O--225 共545年,历二十六帝。建都:洛阳。

l、本王宜臼 5l年 2、桓王林 23年 3、庄王铊 15年 4、厘王胡齐 5年 5、惠王阆

25年 6、襄王郑 33年 7、顷王壬臣 6年 8、匡王班 6年 9、定王瑜 2l年

1O、简王夷 14年 11、灵王泄心 27年 l2、景王贵 25年 13、悼王猛 1年

l4、敬王匈 44年 15、元王仁 7年 l6、贞定王介 28年 17、哀王去疾 1年

18、思王叔 1年 19、考王嵬 15年 20、威烈王午 44年 2l、安王骄 26年

22、烈王喜 7年 23、显王扁 48年 24、慎靓王定 6年 25、赧王延 59年

26、东周君杰 7年。

春秋战国:

春秩,公元前77O--475,战国,公元前475--22l年。周东迁后,实力大为削弱,全国

处于四分五裂割据的状态,大小国家约有一百二十多个。经过不断兼并,到战国初年,

也有十几个国家,大国有秦、楚、韩、赵、魏、齐、燕七国,即有名的“战国七雄”。

因为太多,各王室姓氏一下难以查找,敬请原谅。

秦:(统一后)公元前22l--2Ol 共15年,历三帝,嬴姓,建都:咸阳。

1、始皇帝政 12年 2、二世胡亥 3年 3、子婴 l年。

汉:公元前206--公元22O年,包括西汉和东汉(也和前汉和后汉)。在两汉之际,还有

王莽、刘玄两个短暂的统治时期。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共214年,刘姓,历十三帝,建都:长安。

l、高祖帮 12年。

2、惠帝盈 7年。

3、少帝(吕后专政) 8年。

4、文帝桓 23年。

5、景帝启 l6年。

6、武帝彻 年号:建元,54年。

7、昭帝弗陵 始元,l3年。

8、宣帝询 本始,25年。

9、元帝爽 初元,16年。

lO、成帝骜 建始,26年。

ll、哀帝欣 建平, 6年。

12、平帝珩 元始, 5年。

l3、孺子婴 居摄, 3年。

新朝:公元9--25 共17年,建都:长安。

l、王莽,始建国,l5年。

2、淮阳王刘玄 更始,3年。

东汉:公元25--220,共195年,刘姓,历十三帝,建都:洛阳。

1、光武帝秀 建武 33年。

2、明帝庄 永平 l8年。

3、章帝炟 建初 l3年。

4、和帝肇 永元 17年。

5、殇帝隆 延平 1年。

6、安帝佑 永初 19年。

7、顺帝保 永建 l9年。

8、冲帝炳 永加 l年。

9、质帝钻 本初 l年。

lO、桓帝志 建和 2l年。

ll、灵帝宏 建宁 22年。

12、少帝辨 光熹 1年。

l3、献帝协 初平 32年。

三国:三国始于22O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国代魏。但史家往往以l9O年董卓挟汉献

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O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

魏: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历五帝,建都:许昌。

l、文帝丕 黄初 7年。

2、明帝睿 太和 13年。

3、齐王芳 正始 14年。

4、高贵乡公髦 正元 7年。

5、常道乡公奂 景元 6年。

曹:建安十八年,曹封为魏公,建魏国,虽已是皇帝,但名义上还为汉臣。

后子曹丕追尊魏武帝。

蜀:公元22l--243,共43年,刘姓,历二帝,建都:成都。

l、昭烈帝备 章武 3年。

2、后主 禅 建兴 4l年。

吴:公元222--28O 共59年,孙姓,历四帝,建都:建业。

l、大帝 权 黄武 31年。

2、会稽王亮 建兴 7年。

3、景帝 休 永安 7年。

4、乌程候皓 元兴 l7年。

晋:

西晋:265--316 共5l年,历四帝,先都洛阳,后迁长安。

1、武帝司马炎 泰始 25年。

2、惠帝司马衷 永熙 17年

3、怀帝司马炽 永加 5年。

4、憨帝司马业 建兴 4年。

东晋:317--4O2 共1O4年。历十一帝,建都:金陵

l、元帝司马睿 建武 6年。

2、明帝司马绍 太宁 3年。

3、成帝司马衍 咸和 17年。

4、康帝司马岳 建元 2年。

5、穆帝司马聃 永和 l7年。

6、哀帝司马丕 隆和 4年。

7、废帝司马奕 太和 6年。

8、简文帝司马昱 咸安 2年。

9、孝武帝司马曜 宁康 24年。

l0、安帝司马德宗 隆安 22年。

ll、恭帝司马德文 元熙 2年。

十六国:304--439 十六国建立可分前后二期:前期的政权有:蜀(成汉)、汉和前赵、

后赵、前燕、前秦、前凉。还有鲜卑拓跋部的‘代’和冉闵的‘魏’不在十六国

内。后期的政权有:后秦、后燕、南燕、北燕、后凉、南凉、西凉、北凉、西秦、

夏。此外还有‘西燕’不在十六国内。

蜀: 303--347 共七个皇帝 建都:成都。

l、李 特 2年 2、李 流 l年。3、李 雄 30年 4、李 班 l年 5、李 期 3年

6、李 寿 5年 7、李 势 5年。

前赵:304--329 匈奴 建都:平阳(山西临汾) 历五帝

l、刘 渊 6年 2、刘 和 l年 3、刘 聪 8年 4、刘l 杰 l年 5、刘 曜 l3年

后赵:319--352 历7帝,羯族人,建都:襄国(河北邢台)。

l、石 勒 l5年 2、石 弘 l年 3、石 虎 l5年 4、石 世 l年 5、石 遵 l年

6、石 祗 ?年 7、冉 闵 3年。

前燕:357--37O 历三帝,鲜卑族,建都:邺(河北临漳)。

l、慕容皝 15年 2、慕容儁 1l年 3、慕容暐 1l年。

前秦:351--394 历六帝,氐族,建都:长安

l、符 健 4年 2、符 生 3年 3、符 坚 27年 4、符 丕 2年 5、苻 登 9年

6、符 荣 l年

前凉:313--376 汉族,历7帝,建都:姑臧。

l、张 茂 5年 2、张 骏 22年 3、张重华 9年 4、张耀灵 l年 5、张 祚 3年

6、张玄靓 9年 7、张天钖 l2年。

后秦:384--4l7 羌族,历3帝,建都:长安。

l、姚 苌 8年 2、姚 真 22年 3、姚 弘 2年。

后燕:384--409 鲜卑族,历5帝,建都:中山。

l、慕容垂 l3年 2、慕容宝 3年 3、慕容盛 3年 4、慕容熙 7年 5、高 云 3年。

南燕:398--4lO 鲜卑族,历二帝,建都:广固(山东益都)。

1、慕容德 7年 2、慕容超 6年。

北燕:409--436 汉族,历二帝,建都:昌黎。

l、冯 跋 22年 2、冯 弘 6年。

后凉:386--4O3 氐族,历四帝,建都:姑臧。

1、吕 光 13年 2、吕 绍 l年 3、吕 篡 1年 4、吕 隆 1年。

南凉:397--4l4 鲜卑族,历三帝,建都:乐都。

l、秃发乌狐 3年 2、秃发利鹿狐 3年 3、秃废傉檀 13年。

西凉:4O0--42O 汉族,历二帝,建都:敦煌。

l、李 暠 17年 2、李 歆 4年。

北凉:397--439 匈奴,历三帝,建都:张掖。

1、段 业 4年 2、沮渠蒙逊 33年 3、沮渠牧犍 7年。

西秦:385--43l 鲜卑族,历四帝,建都:金城(皋兰)。

1、乞伏国仁 3年 2、乞伏乾归 24年 3、乞伏炽磐 l6年 4、乞伏暮末 4年。

夏:4O7--43l 匈奴,历三帝,建都:统葛(陕西横山)。

l、赫连勃勃 19年 2、赫连 昌 4年 3、赫连 定 4年。

南北朝:

南朝为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建都:建康(南京)

宋 42O--479年。共6O年八个皇帝。

一、武帝刘 裕 永初 3年。

二、少帝刘义符 景平 2年。

三、文帝刘义隆 元加 30年。

四、孝武帝刘骏 孝建 11年。

五、废帝刘予业 永元 l年。

六、明帝刘 彧 秦始 8年。

七、后废帝刘昱 元徴 5年。

八、顺帝刘 准 升明 3年。

齐:479--5Ol,共23年,七个皇帝。

一、高帝肖道成 建元 4年。

二、武帝肖 赜 永明 ll年。

三、废帝肖昭业 隆昌 l年。

四、废帝肖昭文 延兴 l年。

五、明帝肖 鸾 建武 5年。

六、东昏侯宝卷 永元 13年。

七、和帝肖宝融 中兴 l年。

梁:502--557,共56年,四个皇帝。

一、武帝肖 衍 天监 48年。

二、简文帝肖纲 大宝 2年。

三、元帝肖 绎 承圣 4年。

四、敬帝肖方智 绍泰 3年。

陈:557--589,共33年,五个皇帝。

一、武帝陈霸先 永定 3年。

二、文帝陈 倩 天加 7年。

三、废帝陈伯宗 光大 2年。

四、宣帝陈 顼 太建 l4年。

五、后主陈叔宝 至德 7年。

北朝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王朝。

北魏:386--534,共l49年,ll个皇帝。鲜卑拓跋氏,建都:盛乐(今内蒙和林格尔。)

l、道武帝珪 23年 2、明元帝嗣 15年 3、太武帝寿 28年 4、文成帝睿 14年

5、献文帝弘 6年 6、孝文帝宏 29年 7、宣武帝恪 l6年 8、孝明帝诩 12年

9、孝庄帝子攸 3年 1O、节闵帝恭 1年 l1、安定王朝 l年。

东魏:534--550,共l7年,只有一个皇帝:孝静帝善见,建都:邺。

西魏:535--557,共23年,四个皇帝,建都:长安。

l、孝武帝修 2年 2、文帝宝炬 17年 3、废帝钦 2年 4、恭帝廓 3年。

北齐:55O--577,共28年,五i个皇帝。高姓,建邱。

1、文宣帝洋 lO年 2、孝昭帝演 l年 3、武成帝湛 4年 4、后主纬 11年

5、幼主恒 1年。

北周:557--58l,共25年,五个皇帝,宇文氏,建都:长安

1、孝愍帝觉 l年 2、明帝毓 4年 3、武帝邕 l8年 4、宣帝赟 l年

5、静帝阐 2年。

隋朝:58l--6l8 杨姓 建都:长安(西安)

一、文帝杨坚 开皇 24年。(文帝有二个年号:开皇58l--60O、仁寿60l--6O4)

二、炀帝杨广 大业 12年。

三、恭帝杨侑 义宁 l年。

隋朝只有三帝,共37年。

唐朝 618--9O7 李姓 建都:长安

一、高祖 渊 武德 9年。

二、太宗世民 贞观 23年。

三、高宗 治 永徽 34年。

四、中宗 显 嗣圣 1年。

五、武则天 垂拱 21年。

六、中宗(复辟) 神龙 5年。

七、睿宗 旦 景云 3年。

八、玄宗隆基 先天 43年。

九、肃宗 亭 至德 7年。

十、代宗 豫 宝应 17年。

十一、德宗 适 建中 26年。

十二、顺宗 诵 永贞 l年。

十三、宪宗 纯 元和 l5年。

十四、穆宗 恒 长庆 4年。

十五、敬宗 湛 宝历 2年。

十六、文宗 昂 太和 14年。

十七、武宗 炎 会昌 6年。

十八、宣宗 忱 大中 13年。

十九、懿宗 漼 咸通 l4年。

二十、僖宗 儇 乾符 l5年。

二十一、昭宗 晔 龙纪 16年。

二十二、哀帝 祝 天佑 3年。

唐朝二十二位皇帝(有的记载二十位,武周政权不计在内),统治唐朝29O年。

五代十国 9O7--96O

五代:

后梁:9O7--923,共16年。 朱姓 建希:汴梁

一、太祖全忠 开平 6年。

二、末帝友贞 乾化 11年。

后唐:923--936 共14年。 李姓 建都:洛阳

一、荘宗存勗 同光 4年。

二、明宗嗣源 天成 8年。

三、愍帝从厚 应顺 l年。

四、废帝从珂 清泰 2年。

后晋 936--946 共1l年 石姓 建都:汴梁

一、高祖敬塘 天福 7年。

二、出帝重贵 开运 4年。

后汉 947--95O 共4年 刘姓 建都:汴梁

一、高祖知远 天福 2年。

二、隐帝承佑 乾佑 2年。

后周 951--960 共lO年 郭姓、柴姓 建都:汴梁

一、太祖 威 广顺 3年。

二、世宗 荣 显德 6年。

三、恭德宗训 l年。

十国:

前蜀:9O7--925 建都:成都

一、王 建 12年。

二、王 衍 8年。

吴: 892--937 建都:杨卅

一、杨行密 15年。

二、杨 渥 3年。

三、杨隆演 lO年。

四、杨 溥 l7年。

楚: 896--95l 建都:长沙

一、马 殷 35年。

二、马希声 2年。

三、马希范 l5年。

四、马希广 3年。

五、马希萼 2年。

六、马希崇 l年。

闽: 897--946 建都:福州

一、王审知 4O年。

二、王延均 3年。

三、王 昶 4年。

四、王延义 4年。

五、王延政 3年。

南唐: 937--975 建都:金陵

一、李 升 7年。

二、李 璟 l9年。

三、李 煜 l6年。

荆南:9O7--96建都:荆州

一、高季兴 22年。

二、高从海 20年。

三、高保融 l2年。

四、高保勗 l年。

五、高继冲 l年。

南汉:9O5--97l 建都:广州

一、刘 隐 12年。

二、刘 32年。

三、刘 玢 1年。

四、刘 晟 l6年。

五、刘 鋹 l3年。

吴越:893--978 建都:钱塘

一、钱 鏐 41年。

二、钱元瓘 lO年。

三、钱 佐 6年。

四、钱 倧 l年。

五、钱 俶 40年。

北汉:951--979 建都:太原

一、刘 崇 4年。

二、刘 钧 l4年。

三、刘继恩 l年。

四、刘继元 1l年。

后蜀:933--965 建都:成都

一、孟知祥 l年。

二、盈 昶 3O年。

宋朝(分北宋与南宋)

北宋 960--1127,共l68年。赵姓,历九帝。建都:汴梁

一、太祖匡胤,建隆。在位16年。

二、太宗光义,太平兴国,在位22年。

三、真宗 桓,咸平,在位25年。

四、仁宗 祯,天圣,在位41年。

五、英宗 曙,治平,在位 4年。

六、神宗 顼,熙宁,在位18年。

七、哲宗 煦,元佑,在位15年。

八、徵宗 佶,建中靖国,在位25年。

九、钦宗 桓,靖康,在位2年。

南宋:1127--l279,共152年。历九帝,赵姓。建都:临安(杭州)。

一、高宗构,建炎,在位36年。

二、孝宗昚,隆兴,在位27年。

三、光宗敦,绍熙,在位 5年。

四、宁宗扩,庆元,在位3O年。

五、理宗盷,宝庆,在位4O年。

六、度宗禥,咸淳,在位10年。

七、恭帝显,德佑,在位 2年。

八、瑞宗昰,景炎,在位 3年。

九、帝 昺,祥兴,在位 3年。

元朝:l279--l368,共90年。历十一帝奇渥温氏,建都:燕京(北京)。

一、世祖忽必烈,至元,在位15年。

二、成宗铁木耳,元贞,在位13年。

三、武宗 海山,至大,在位 4年。

四、仁宗爱育万拔力八达,皇庆,在位 9年。

五、英宗硕德八刺,至治,在位 3年。

六、泰定帝也孙铁木耳,泰定,在位 5年。

七、大顺帝阿速吉八,大顺,在位 1年。

八、明宗和世瑓,天历,在位 2年。

九、文宗图铁木耳,至顺,在位 5年。

十、宁宗懿璘质班,至顺,在位 l年。

十一、顺帝托权铁木耳,元统,在位36年。

明朝皇帝有的记载十位,天顺未列入。

据明初官修《元史》记载,自成吉思汗建国迄元顺帝出亡(l206--l368),通称元朝。

明朝:1368--l644,共277年,历十六帝,朱姓,建都:南京,成祖移至北京。

一、太祖元璋,洪武,在位3l年。

二、惠帝允炆,建文,在位 4年。

三、成祖 棣,永乐,在位22年。

四、仁宗高炽,洪熙,在位 1年。

五、宣宗瞻基,宣德,在位l0年。

六、英宗祁镇,正统,在位14年。

七、景帝祁钰,景泰,在位 7年。

英宗祁镇,天顺,在位 8年。(复辟)

八、宪宗见深,成化,在位23年。

九、孝宗佑樘,弘治,在位18年。

十、武宗厚照,正德,在位l6年。

十一、世宗厚熜,嘉清,在位l6年。

十二、穆宗载垕,隆庆,在位 6年。

十三、神宗翊钧,万历,在位47年。

十四、光宗常洛,泰昌,在位 l年。

十五、熹宗由校,天启,在位 7年。

十六、思宗由检,崇祯,在位17年。

李自成

大西

张献忠,年号大顺

南明

福王 朱由崧,年号弘光 Z}(n

唐王 朱聿键,年号隆武 g

桂王 朱由榔,年号永历

清朝:l644--l9ll 共268年,历十帝(入关前两个皇帝:清太祖,年号天命和清太宗,

年号天聪不计在内)。满族,爱新觉罗氏。建都:北京。

一、世祖福临,为顺治,在位l8年。

二、圣祖玄烨,为康熙,在位61年。

三、世宗胤禛,为雍正,在位13年。

四、高宗弘历,为乾隆,在位6O年。

五、仁宗颙琰,为嘉庆,在位25年。

六、宣宗旻宁,为道光,在位30年。

七、文宗奕詝,为咸丰,在位1l年。

八、穆宗载淳,为同治,在位l3年。

九、德宗载湉,为光绪,在位34年。

十、溥 仪,为宣统,在位 3年

秦:(统一后)公元前221--201,共15年,历三帝,嬴姓,建都:咸阳。

1、始皇帝政 12年

2、二世胡亥 3年

3、子婴 1年。

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包括西汉和东汉(也称前汉和后汉)。在两汉之见,有王莽、刘玄两短暂的统治时期。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共214年,刘姓,历十三帝,建都:长安。

l、高祖帮 12年。

2、惠帝盈 7年。

3、少帝(吕后专政) 8年。

4、文帝桓 23年。

5、景帝启 16年。

6、武帝彻 年号:建元,54年。

7、昭帝弗陵 始元,13年。

8、宣帝询 本始,25年。

9、元帝爽 初元,16年。

10、成帝骜 建始,26年。

11、哀帝欣 建平, 6年。

12、平帝珩 元始, 5年。

l3、孺子婴 居摄, 3年。

新朝:公元9--25 共17年,建都:长安。

l、王莽,始建国,15年。

2、淮阳王刘玄 更始,3年。

东汉:公元25--220,共195年,刘姓,历十三帝,建都:洛阳。

1、光武帝秀 建武 33年。

2、明帝庄 永平 18年。

3、章帝炟 建初 13年。

4、和帝肇 永元 17年。

5、殇帝隆 延平 1年。

6、安帝佑 永初 19年。

7、顺帝保 永建 19年。

8、冲帝炳 永加 1年。

9、质帝钻 本初 1年。

10、桓帝志 建和 21年。

11、灵帝宏 建宁 22年。

12、少帝辨 光熹 1年。

l3、献帝协 初平 32年。

三国:三国始于220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国代魏。但史家往往以190年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0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

魏: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历五帝,建都:许昌。

l、文帝丕 黄初 7年。

2、明帝睿 太和 13年。

3、齐王芳 正始 14年。

4、高贵乡公髦 正元 7年。

5、常道乡公奂 景元 6年。

曹:建安十八年,曹封为魏公,建魏国,虽已是皇帝,但名义上还为汉臣。

后子曹丕追尊魏武帝。

蜀:公元221--243,共43年,刘姓,历二帝,建都:成都。

l、昭烈帝备 章武 3年。

2、后主 禅 建兴 41年。

吴:公元222--280共59年,孙姓,历四帝,建都:建业。

l、大帝 权 黄武 31年。

2、会稽王亮 建兴 7年。

3、景帝 休 永安 7年。

4、乌程候皓 元兴 17年。

晋:

西晋:265--316 共51年,历四帝,先都洛阳,后迁长安。

1、武帝司马炎 泰始 25年。

2、惠帝司马衷 永熙 17年

3、怀帝司马炽 永加 5年。

4、憨帝司马业 建兴 4年。

东晋:317--402 共104年。历十一帝,建都:金陵

l、元帝司马睿 建武 6年。

2、明帝司马绍 太宁 3年。

3、成帝司马衍 咸和 17年。

4、康帝司马岳 建元 2年。

5、穆帝司马聃 永和 17年。

6、哀帝司马丕 隆和 4年。

7、废帝司马奕 太和 6年。

8、简文帝司马昱 咸安 2年。

9、孝武帝司马曜 宁康 24年。

l0、安帝司马德宗 隆安 22年。

11、恭帝司马德文 元熙 2年。

十六国:304--439:可分前后二期:前期政权有:蜀(成汉)、汉和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前凉。还有鲜卑拓跋部的‘代’和冉闵的‘魏’不在十六国

内。后期的政权有:后秦、后燕、南燕、北燕、后凉、南凉、西凉、北凉、西秦、

夏。此外还有‘西燕’不在十六国内。

蜀: 303--347 共七个皇帝 建都:成都。

l、李 特 2年

2、李 流 1年。

3、李 雄 30年

4、李 班 1年

5、李 期 3年

6、李 寿 5年

7、李 势 5年。

前赵:304--329 匈奴 建都:平阳(山西临汾) 历五帝

l、刘 渊 6年

2、刘 和 1年

3、刘 聪 8年

4、刘l杰 1年

5、刘 曜 13年

后赵:319--352 历7帝,羯族人,建都:襄国(河北邢台)。

l、石 勒 15年

2、石 弘 1年

3、石 虎15年

4、石 世 15年

5、石 遵 1年

6、石 祗 ?年

7、冉 闵 3年。

前燕:357--370历三帝,鲜卑族,建都:邺(河北临漳)。

l、慕容皝 15年

2、慕容儁 11年

3、慕容暐 11年。

前秦:351--394 历六帝,氐族,建都:长安

l、符 健 4年

2、符 生 3年

3、符 坚 27年

4、符 丕 2年

5、苻 登 9年

6、符 荣 1年

前凉:313--376 汉族,历7帝,建都:姑臧。

l、张 茂 5年

2、张 骏 22年

3、张重华 9年

4、张耀灵 1年

5、张 祚 3年

6、张玄靓 9年

7、张天钖 12年。

后秦:384--417 羌族,历3帝,建都:长安。

l、姚 苌 8年

2、姚 真 22年

3、姚 弘 2年。

后燕:384--409 鲜卑族,历5帝,建都:中山。

l、慕容垂 13年

2、慕容宝 3年

3、慕容盛 3年

4、慕容熙 7年

5、高 云 3年。

南燕:398--410鲜卑族,历二帝,建都:广固(山东益都)。

1、慕容德 7年

2、慕容超 6年。

北燕:409--436 汉族,历二帝,建都:昌黎。

l、冯 跋 22年

2、冯 弘 6年。

后凉:386--403 氐族,历四帝,建都:姑臧。

1、吕 光 13年

2、吕 绍 1年

3、吕 篡 1年

4、吕 隆 1年。

南凉:397--414 鲜卑族,历三帝,建都:乐都。

l、秃发乌狐 3年

2、秃发利鹿狐3年

3、秃废傉檀 13年。

西凉:400--420汉族,历二帝,建都:敦煌。

l、李 暠 17年

2、李 歆 4年。

北凉:397--439 匈奴,历三帝,建都:张掖。

1、段 业 4年

2、沮渠蒙逊 33年

3、沮渠牧犍 7年。

西秦:385--431鲜卑族,历四帝,建都:金城(皋兰)。

1、乞伏国仁 3年

2、乞伏乾归 24年

3、乞伏炽磐 16年

4、乞伏暮末 4年。

夏:407--431匈奴,历三帝,建都:统葛(陕西横山)。

l、赫连勃勃 19年

2、赫连 昌 4年

3、赫连 定 4年。

南北朝:

南朝为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建都:建康(南京)

宋 420--479年。共60年八个皇帝。

一、武帝刘 裕 永初 3年。

二、少帝刘义符 景平 2年。

三、文帝刘义隆 元加 30年。

四、孝武帝刘骏 孝建 11年。

五、废帝刘予业 永元 1年。

六、明帝刘 彧 秦始 8年。

七、后废帝刘昱 元徴 5年。

八、顺帝刘 准 升明 3年。

齐:479--501,共23年,七个皇帝。

一、高帝肖道成 建元 4年。

二、武帝肖 赜 永明 11年。

三、废帝肖昭业 隆昌 1年。

四、废帝肖昭文 延兴 1年。

五、明帝肖 鸾 建武 5年。

六、东昏侯宝卷 永元 13年。

七、和帝肖宝融 中兴 1年。

梁:502--557,共56年,四个皇帝。

一、武帝肖 衍 天监 48年。

二、简文帝肖纲 大宝 2年。

三、元帝肖 绎 承圣 4年。

四、敬帝肖方智 绍泰 3年。

陈:557--589,共33年,五个皇帝。

一、武帝陈霸先 永定 3年。

二、文帝陈 倩 天加 7年。

三、废帝陈伯宗 光大 2年。

四、宣帝陈 顼 太建 14年。

五、后主陈叔宝 至德 7年。

北朝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王朝。

北魏:386--534,共149年,11个皇帝。鲜卑拓跋氏,建都:盛乐(今内蒙和林格尔。)

l、道武帝珪 23年

2、明元帝嗣 15年

3、太武帝寿 28年

4、文成帝睿 14年

5、献文帝弘 6年

6、孝文帝宏 29年

7、宣武帝恪 16年

8、孝明帝诩 12年

9、孝庄帝子攸 3年

10、节闵帝恭 1年

11、安定王朝 1年。

东魏:534--550,共17年,只有一个皇帝:孝静帝善见,建都:邺。

西魏:535--557,共23年,四个皇帝,建都:长安。

1、孝武帝修 2年

2、文帝宝炬 17年

3、废帝钦 2年

4、恭帝廓 3年。

北齐:55O--577,共28年,五个皇帝。高姓,建邱。

1、文宣帝洋 10年

2、孝昭帝演 1年

3、武成帝湛 4年

4、后主纬 11年

5、幼主恒 1年。

北周:557--581,共25年,五个皇帝,宇文氏,建都:长安

1、孝愍帝觉 1年

2、明帝毓 4年

3、武帝邕 18年

4、宣帝赟 1年

5、静帝阐 2年。

隋朝:581--618 杨姓 建都:长安(西安)

一、文帝杨坚 开皇 24年。(文帝有二个年号:开皇581--600、仁寿602--604)

二、炀帝杨广 大业 12年。

三、恭帝杨侑 义宁 1年。

隋朝只有三帝,共37年。

唐朝 618--907 李姓 建都:长安

一、高祖 渊 武德 9年。

二、太宗世民 贞观 23年。

三、高宗 治 永徽 34年。

四、中宗 显 嗣圣 1年。

五、武则天 垂拱 21年。

六、中宗(复辟) 神龙 5年。

七、睿宗 旦 景云 3年。

八、玄宗隆基 先天 43年。

九、肃宗 亭 至德 7年。

十、代宗 豫 宝应 17年。

十一、德宗 适 建中 26年。

十二、顺宗 诵 永贞 1年。

十三、宪宗 纯 元和 15年。

十四、穆宗 恒 长庆 4年。

十五、敬宗 湛 宝历 2年。

十六、文宗 昂 太和 14年。

十七、武宗 炎 会昌 6年。

十八、宣宗 忱 大中 13年。

十九、懿宗 漼 咸通 14年。

二十、僖宗 儇 乾符 15年。

二十一、昭宗 晔 龙纪 16年。

二十二、哀帝 祝 天佑 3年。

唐朝二十二位皇帝(有的记载二十位,武周政权不计在内),统治唐朝290年。

五代十国 907--960

五代:

后梁:907--923,共16年。 朱姓 建希:汴梁

一、太祖全忠 开平 6年。

二、末帝友贞 乾化 11年。

后唐:923--936 共14年。 李姓 建都:洛阳

一、荘宗存勗 同光 4年。

二、明宗嗣源 天成 8年。

三、愍帝从厚 应顺 1年。

四、废帝从珂 清泰 2年。

后晋 936--946 共11年 石姓 建都:汴梁

一、高祖敬塘 天福 7年。

二、出帝重贵 开运 4年。

后汉 947--950 共4年 刘姓 建都:汴梁

一、高祖知远 天福 2年。

二、隐帝承佑 乾佑 2年。

后周 951--960 共10年 郭姓、柴姓 建都:汴梁

一、太祖 威 广顺 3年。

二、世宗 荣 显德 6年。

三、恭德宗训 1年。

十国:

前蜀:907--925 建都:成都

一、王 建 12年。

二、王 衍 8年。

吴: 892--937 建都:杨卅

一、杨行密 15年。

二、杨 渥 3年。

三、杨隆演 10年。

四、杨 溥 17年。

楚: 896--951建都:长沙

一、马 殷 35年。

二、马希声 2年。

三、马希范 15年。

四、马希广 3年。

五、马希萼 2年。

六、马希崇 1年。

闽: 897--946 建都:福州

一、王审知 40年。

二、王延均 3年。

三、王 昶 4年。

四、王延义 4年。

五、王延政 3年。

南唐: 937--975 建都:金陵

一、李 升 7年。

二、李 璟 19年。

三、李 煜 16年。

荆南:907--961建都:荆州

一、高季兴 22年。

二、高从海 20年。

三、高保融 12年。

四、高保勗 1年。

五、高继冲 1年。

南汉:905--97l1建都:广州

一、刘 隐 12年。

二、刘 囗 32年。

三、刘 玢 1年。

四、刘 晟 16年。

五、刘 鋹 13年。

吴越:893--978 建都:钱塘

一、钱 鏐 41年。

二、钱元瓘 10年。

三、钱 佐 6年。

四、钱 倧 1年。

五、钱 俶 40年。

北汉:951--979 建都:太原

一、刘 崇 4年。

二、刘 钧 14年。

三、刘继恩 1年。

四、刘继元 11年。

后蜀:933--965 建都:成都

一、孟知祥 1年。

二、盈 昶 30年。

宋朝(分北宋与南宋)

北宋 960--1127,共l68年。赵姓,历九帝。建都:汴梁

一、太祖匡胤,建隆。在位16年。

二、太宗光义,太平兴国,在位22年。

三、真宗 桓,咸平,在位25年。

四、仁宗 祯,天圣,在位41年。

五、英宗 曙,治平,在位 4年。

六、神宗 顼,熙宁,在位18年。

七、哲宗 煦,元佑,在位15年。

八、徵宗 佶,建中靖国,在位25年。

九、钦宗 桓,靖康,在位2年。

南宋:1127--1279,共152年。历九帝,赵姓。建都:临安(杭州)。

一、高宗构,建炎,在位36年。

二、孝宗昚,隆兴,在位27年。

三、光宗敦,绍熙,在位 5年。

四、宁宗扩,庆元,在位30年。

五、理宗盷,宝庆,在位40年。

六、度宗禥,咸淳,在位10年。

七、恭帝显,德佑,在位 2年。

八、瑞宗昰,景炎,在位 3年。

九、帝 昺,祥兴,在位 3年。

元朝:1279--1368,共90年。历十一帝奇渥温氏,建都:燕京(北京){据明初官修《元史》记载,自成吉思汗建国迄元顺帝出亡(1206--1368),通称元朝}。

一、世祖忽必烈,至元,在位15年。

二、成宗铁木耳,元贞,在位13年。

三、武宗 海山,至大,在位 4年。

四、仁宗爱育万拔力八达,皇庆,在位 9年。

五、英宗硕德八刺,至治,在位 3年。

六、泰定帝也孙铁木耳,泰定,在位 5年。

七、大顺帝阿速吉八,大顺,在位 1年。

八、明宗和世瑓,天历,在位 2年。

九、文宗图铁木耳,至顺,在位 5年。

十、宁宗懿璘质班,至顺,在位 1年。

十一、顺帝托权铁木耳,元统,在位36年。

      明朝皇帝有的记载十位,天顺未列入。明朝:1368--l644,共277年,历十六帝,朱姓,建都:南京,成祖移至北京。

一、太祖元璋,洪武,在位31年。

二、惠帝允炆,建文,在位 4年。

三、成祖 棣,永乐,在位22年。

四、仁宗高炽,洪熙,在位 1年。

五、宣宗瞻基,宣德,在位10年。

六、英宗祁镇,正统,在位14年。

七、景帝祁钰,景泰,在位 7年。

八、英宗祁镇,天顺,在位 8年。

清朝:1644-1911

1清太祖(努尔哈赤)—开疆扩土、骁勇善战的英雄

2清太宗(皇太极)——血腥人生

3.清世祖(顺治)——清人关后的第一位皇帝

4.清圣祖(康熙)——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5.清世宗(雍正)——一位扑朔迷离的皇帝

6.清高宗(乾隆)——历史上有名的风流天子

7.清仁宗(嘉庆)——励精图治却未能扭转历史

8.清宣宗(道光)—满清唯一以嫡长子身份即位

9.清文宗(咸丰)—有重整江山之心,却无回天之力

10.清穆宗(同治)—傀儡皇帝

11.清德宗(光绪)—清朝第一位非皇子继承大统

12.末代皇帝(宣统)  —  中国最后一帝

1 《宋史曾几传》翻泽

曾几,字吉甫,其先赣州人,徙河南府。幼有识度,事亲孝,母死,蔬食十五年。入太学有声。试吏部,考官异其文,置优等,赐上舍①出身,擢国子正兼钦慈皇后宅教授②。林灵素得幸,作符书号《神霄录》,朝士争趋之,几与李纲、傅崧卿皆称疾不往视。会兄开为礼部侍郎,与秦桧力争和议,桧怒,开去,几亦罢。桧死,起为浙西提刑、知台州,治尚清净,民安之。

曾几(这个人),表字吉甫,其先祖(籍贯)赣州人,迁徙(到)河南府。少时有见识器度,侍奉双亲很孝顺,母亲死后,粗食(表其哀也,又素食为母修福)十五年。入太学(国子监,即皇家学院)很有声望。(在)吏部应试(六部之一,为官吏管理部门,一般考试都在吏部),考官惊奇他的文章,选为优等,赐与(实际是“录”)上舍(宋代太学分外舍、内舍和上舍,按一定条件递升)出身(相当于学历),选拔为国子正(职位)兼钦慈皇后(陈氏,开封人)宅教授(家教么?)。

林灵素(温州人。为道士善妖幻,以方术得幸徽宗)得到宠幸(的时候),写记录灵符的书名为《神霄录》,朝中人士争相阿附林,曾几与李纲(字廷张,历任太仆寺小卿、左右佥都御史,刚正清廉时人称“铁御史”)傅崧卿(字子骏,号樵风,越州山阴人)都说有病不去看视(围观,实际是喊好去)。适逢其兄曾开为礼部侍郎,与秦桧极力争辩其投降协议,秦桧大怒,曾开(被排挤)离去,曾几辞官(回家)。秦桧死后,(曾几)起用为浙西提刑(官)、(委任)台州知府,(他)治下崇尚清净廉明,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2 周敦颐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周敦颐传》(节选)阅读——《爱莲说》同步阅读

上传: 黄海龙 更新时间:2012-5-14 18:05:42

《周敦颐传》(节选)阅读

——《爱莲说》同步阅读

南康市唐江红旗学校 黄海龙

原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避英宗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①主簿②。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③手版④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无为也。”逵悟,囚得免。

注释

①分宁:地名。 ②主簿:官名。 ③委:抛弃,扔弃。 ④手版:即笏(hù)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阅读训练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有 囚 法 不 当 死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狱( ) (2)悟( ) (3)得( )

3、说说“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的意思。

4、用自己的话说说周敦颐“将弃官去”的原因。

5、为了突显人物形象,选文主要写了周敦颐的哪两个特点?请结合所学课文《爱莲说》,用自己的话概括。

参考答案

1、有囚/法不当死

2、(1)案件,(2)明白,(3)获得、得以

3、有个囚犯按法律不应该死,王逵想要严厉地惩办他。(关键字: 法、深)

4、王逵对囚犯的量刑不公正,还不听取周敦颐的意见。(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5、①善于断案;②为人正直,刚正不阿。

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颐。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3 明史黄淮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译文供参考:

黄淮,字宗豫,永嘉人。父亲名性,方国珍占据温州时,隐居以躲避非法任命。

黄淮考中洪武末年进士,授职中书舍人。成祖登位,召见对答合皇上的旨意,命他与解缙常侍立在皇帝的御榻左边,以备咨询。有时候到了夜半,皇帝睡了,还赐坐在床前说话,机密和重要事务都预先得知。不久,和解缙等六人一起在文渊阁值勤。改任翰林编修,进升侍读。朝廷讨论册立太子事,黄淮请求册立年长的嫡子。太子确定后,调任左庶子兼侍读。永乐五年,解缙被降职,黄淮进升为右春坊大学士。第二年和胡广、金幼孜、杨荣、杨士奇一起辅助教导皇太孙。永乐七年,皇帝出巡北方,命令黄淮以及蹇义、金忠、杨士奇辅助皇太子留守京师代理国事。永乐十一年,皇帝再次出巡北方,黄淮仍然留守京师。第二年,皇帝征伐瓦剌回来,太子派使者迎接稍有延迟,皇帝又一次听信朱高煦的谗言,下令将太子属官全部逮捕并关进关押钦犯的监狱,黄淮以及杨溥、金问都获罪被关了十年。仁宗登位,董进恢复官职。不久提升为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和杨荣、金幼孜、杨士奇共同负责皇帝诏令。遭母亲之丧,请求服满丧期,未得准许。第二年进升为少保、户部尚书,仍然兼大学士不变。仁宗崩,太子在南京。汉王久存叛逆之志,朝廷内外惊疑恐惧,黄淮担忧而吐血。宣德元年,皇帝亲自征伐乐安,命黄淮留守。第二年,因疾病请求退休,皇帝准许了他的请求。父亲黄性年已九十,黄淮侍奉父亲十分勤快。等到黄性去世,皇帝赐予下葬祭祀的物品,黄淮前往朝廷谢恩。适逢灯节之时,皇帝赐游览西苑,下诏让他坐轿子登万岁山。命令他主持会试。等到告辞回家,皇帝在太液池为他饯行,皇帝作长诗送给他,并且说:“朕生日,你当再来。”第二年,入京庆贺。英宗登位,再次入朝。正统十四年六月死去。年八十三岁,谧号文简。黄淮性格精明果敢,通晓治国的体要。永乐年间,长沙妖人李法良反叛。仁宗正代理国事,命令丰城侯李彬讨伐李法良。汉王忌妒太子有功,诈说李彬不能任用。黄淮说:“李彬,是老将,一定能消灭贼寇,希望立即派他去。”李彬最终擒获了李法良。再有,当时有告发结党叛逆的人,黄淮对皇帝说:“洪武末年就已有敕令禁止,不应当再受理。”吏部追加论罪那些“靖难”军队起事时,南方人在北方做官没有立即归顺的人,应当发配边疆戍地。黄淮说:“如果这样做,恐怕让人看来心胸不广。”皇帝全都听从了他的意见。阿鲁台归顺朝廷,请求统治吐蕃各部。请求朝廷将誓言刻在金子上面,磨成金末放入酒中,请各位酋长饮酒盟誓。众大臣讨论准备答应他。黄淮说:“他们势力分散则容易控制,统一起来就难以谋取了。”皇帝回顾左右的人说:“黄淮议论事情,如同站在高山,没有远处看不见的。”西域和尚大宝法王来朝见皇上,皇帝打算刻玉印赏赐给他,把璞玉给黄淮看,黄淮说:“朝廷赐给各番王的敕书,用的是‘敕命’、‘广运’二块印信。现在这块玉比那两块印信还大,这不是威示远人、尊崇朝廷的办法。”皇帝赞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和规劝大都如此。然而气量很狭隘。同事有小的过失,马上报告皇上。有人说解缙的贬职,黄淮是出过力的。他被宣宗所疏远,又说是杨荣说黄淮生了痨病,会传染人等等。

4 课外文言文阅读答案张巡传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之《张巡传》 令狐潮围张巡于雍丘,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潮闻玄宗已幸蜀,复以书招巡有大将六人,官皆开府,特进白巡,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贼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士心益劝 城中矢尽,巡缚稿为人千余,被以黑衣,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久乃知其稿人;得矢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贼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潮军大乱,焚垒而遁,追奔十余里潮惭益兵围之 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贼弩射之,面中六矢而不动潮疑其木人,使谍问之,乃大惊,遥谓巡曰:“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巡谓之曰:“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斩首百余级贼乃夜遁,收兵入陈留不敢复出 顷之,贼步骑七千余众屯白沙涡,巡夜袭击,大破之还至桃陵,遇贼救兵四百余人悉擒之分别其众,妫、檀及胡兵悉斩之,荥阳、陈留胁从兵,皆散令归业旬日间,民去贼来归者万余户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张巡:“安史”乱起时,任真源县令,因上司投敌,他率军开往雍丘 ②令狐潮:初为雍丘县令,后降安禄山 配套习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潮闻玄宗已幸蜀 幸:特指皇帝到某处去 B巡阳许诺 阳:假装 C贼笑不设备 备:防备 D潮惭益兵围之 益:更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 a、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潮兵争射之,久乃知其稿人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c、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 客从外来,与坐谈 d、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 吴人焉敢攻吾邑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张巡有智谋的一组是(B) ①巡阳许诺 ②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 ③巡缚稿为人千余,被以黑衣 ④其后复夜缒人 ⑤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 ⑥遇贼兵四百余人,悉擒之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令狐潮率军包围了张巡,还以书信劝降;张巡的六名将领也劝他投降,张巡设计杀了他们,士气因此大振 B在城中箭已用尽的情况下,张巡捆扎了千余草人,向贼兵“借”来几十万支箭,表现了他不同寻常的机智 C通过交锋,令狐潮很佩服雷万春和张巡的治军,并以天道称赞他们,结果遭到张巡的斥责,并被打得落荒而逃 D张巡有勇有谋,接连打败贼兵,而且对俘虏分别处理,恩威兼施,贼兵中的许多百姓都来归附他参考译文: 令孤潮将张巡围困在雍丘,两军相互对峙四十多天,朝廷的音讯一点也得不到令孤潮听说唐玄宗已经到蜀地去了,又用书信招降张巡(张巡手下)有六个可以开设府署的大将,他们特意进来用兵力不够、无法与敌对抗的现实劝说张巡,并且还说皇上是死是活还不知道,不如投降敌人张巡假装同意第二天在公堂上摆出天子的画像,率众将士朝拜,人人都哭了张巡将这六人拉上前,以国家兴亡的大义斥责他们,然后杀了他们,士气倍增 城中箭都用完了,张巡将禾杆束成上千个草人,并给他们穿上黑衣,晚上用绳子拴着放到城下,令狐潮的士兵争先恐后的射向他们,很久才知道他们是草人;张巡得箭数十万只这以后又在夜里从城墙上放下人来,贼兵觉得好笑没有防备于是张巡派敢死队员500人,砍向令孤潮的军营,令狐潮的军队大乱,烧掉营垒逃跑,巡部追了敌军十多里令孤潮感到惭愧,增加士兵继续围困张巡他们 张巡派部将雷万春在城墙上与令孤潮通话,贼兵用弩射雷万春,雷万春面部中了六箭却一动不动令孤潮怀疑看到的雷万春是个木人,于是派探子问明详情,(得知真相后)令孤潮大吃一惊,从很远的地方对张巡说:“刚才看见雷将军,才知道你的军令如山,但是你可知天意如何?”张巡对令孤潮说:“你不识人伦,怎知天意?”时过不多久,张巡派兵出战抓住贼兵将领14人,割下贼兵首级一百多,贼兵于是连夜逃跑,退到陈留,不敢再出来 时间不长,叛贼步兵、骑兵七千多人屯集在白沙涡,张巡率部夜袭贼兵,大胜张巡部返回到桃陵,遇上叛贼的救兵四百多人,将贼兵全部抓获,并对他们作出不同的处理,妫、檀两州的兵士和胡兵(安禄山起兵谋反地方的兵士)全部杀掉,荥阳、陈留郡被胁迫而来的兵士,全部放掉,让他们回去做自己的本业十天里,老百姓离开贼兵前来归附的有一万多户不知道是不是你需要的,你也没有发习题上来,这个不确定是不是和你要的一样的题目,希望帮得到你,呵呵!。

5 黄伯思传,古文阅读答案

自幼聪颖,日诵书千余言,复述无遗误。少时习作诗词,文采甚丽。青年入太学,成绩屡占上游。元符三年(1100)中进士,授职磁州(今河北磁县)司户参军。不久,改任通州(今江苏南通)司户、河南府户曹参军。任满,留守邓洵辟为右军巡院,崇宁元年(1102),调任祥定九域图志编修官,兼六典检阅文字。不久,监护崇恩太后园陵使司,掌管笺奏。以修书恩,后又擢升为秘书省校书郎,累迁秘书郎。政和八年(1118)病故。[1]

个人成就

黄伯思著《东观余论》二卷

黄伯思学问淹通,自《六经》及历代史书、诸子百家、天官地理、律历卜筮之说,无不精诣。伯思好古文奇字,洛下公卿家商、周、秦、汉彝器款识,研究字画体制,悉能辨正是非,道其本末,遂以古文名家,凡字书讨论备尽。善篆、隶、正、行、章、草、飞白,皆精妙,亦能诗画。曾初,淳化中博求古法书,命待诏王著续正法帖,伯思病其乖伪庞杂,考引载籍,咸有依据。著有《法帖刊误》2卷,此书纠正了《淳化阁帖》不少错误。又著有《东观馀论》,另有《博古图说》11卷及《文集》50卷,已佚。 组合家具图册《燕几图》也是黄伯思所著。

黄伯思,字长睿,其远祖自光州固始徙闽,为邵武人。祖履,资政殿大学士。父应求,饶州司录。伯思体弱,如不胜衣,风韵洒落,飘飘有凌云意。自幼警敏,不好弄,日诵书千余言。每听履讲经史,退与他儿言,无遗误者。尝梦孔雀集于庭,觉而赋之,词采甚丽。以履任为假承务郎。甫冠,入太学,校艺屡占上游。履将以恩例奏增秩,伯思固辞,履益奇之。元符三年,进士高等,调磁州司法参军,久不任,改通州司户。丁内艰,服除,除河南府户曹参军,治剧不劳而办。秩满,留守邓洵武辟知右军巡院。

伯思好古文奇字,洛下公卿家商、周、秦、汉彝器款识,研究字画体制,悉能辨正是非,道其本末,遂以古文名家,凡字书讨论备尽。初,淳化中博求古法书,命待诏王著续正法帖,伯思病其乖伪庞杂,考引载籍,咸有依据,作《刊误》二卷。由是篆、隶、正、行、草、章草、飞白皆至妙绝,得其尺牍者,多藏弆。

又二年,除详定《九域图志》所编修官兼《六典》检阅文字,改京秩。寻监护崇恩太后园陵使司,掌管笺奏。以修书恩,升朝列,擢秘书省校书郎。未几,迁秘书郎。纵观册府藏书,至忘寝食,自《六经》及历代史书、诸子百家、天官地理、律历卜筮之说无不精诣。凡诏讲明前世典章文物、集古器考定真赝,以素学与闻,议论发明居多,馆阁诸公自以为不及也。逾再考,丁外艰,宿抱羸瘵,因丧尤甚。服除,复旧职。

伯思颇好道家,自号云林子,别字霄宾。及至京,梦人告曰:"子非久人间,上帝有命典司文翰。"觉而书之。不逾月,以政和八年卒,年四十。伯思学问慕扬雄,诗慕李白,文慕柳宗元。有文集五十卷、《翼骚》一卷。

二子:诏,右宣教郎、荆湖南路安抚司书写机宜文字;讠乃,右从事郎、福州怀安尉,裒伯思平日议论题跋为《东观余论》三卷。

6 《宋史 周起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周起字万卿,淄州邹平人。

生而丰下,父意其,因言日:“此儿必自吾门。”。”

遂鸣。幼聪明如成人。

意为卫州,坐事削官,起乃十三,至讼父冤,父得复官。考中进士,以将作监丞、通判齐州。

擢为著作佐郎、直史馆,累迁户部、度支判官。真宗北征,领随军粮草事。

以右正言知制诰,权判吏部流内铨。寻为东京留守判官,判登闻鼓院。

泰山泰,权御史中丞、考制度副使,所过得采访官吏能否、民间利害闻。东封回,近臣以颂,自独以安为戒。

进金部员外郎、判集贤院。始置纠察刑狱司,于是命起,起则请诸君已定,事有不合及司理考之,并听讼,从之。

进枢密直学士、权知开封府。于决明研,举无留事。

真宗尝临幸,自请之曰:“陛下昔龙潜于此,请避正寝,在西廊。诏从之。

名其堂曰继照。起尝奏事殿中,及仁宗始,皇帝若曰:“知我好??当贺我有子矣”遂入宫,怀金钱出,寻以赐起。

改勾当三班院兼判登闻检院。从祀汾阴,易行河中府,改永兴、天雄军,所至有风,数赐书褒。

三迁右谏议大夫、知并州。为给事中、同知枢密院事。

迁礼部侍郎,为枢密副使。尝与寇准过同玮家饮,既而,客多引去者,突与准皆醉,夜漏上乃归。

明日往见,任事臣谢。真宗笑曰:“天下之无事,群臣饮酒,何过之有?”。”

起素善准。准将降,起为户部郎中、知青州也,又降太常少卿、知光州。

稍迁秘书监,迁扬州、杭二州,又改应天府。复为礼部侍郎、判登闻鼓院。

以疾请知颍州,徙陈州、汝州。死亡,赠礼部尚书,谥曰安惠。

自性周密,凡奏事及其宫者,随即烧草,故其言曰,外人不知者。家藏书万余卷。

能为之。弟张超,亦能作,集古之今书皆是体法,为《书苑》二十卷,历主客郎中。

起子:请食,以孝友闻,殿中丞;延隽,颇善,官太常少卿。

7 明史章正宸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章正宸,字羽侯,会稽人。从学同里刘宗周,有学行。崇祯四年进士。由庶吉士改礼科给事中。劝帝法周、孔,黜管、商,崇仁义,贱富强。

礼部侍郎王应熊者,温体仁私人也,廷推阁臣,望轻不得与。体仁引为助,为营入阁。正宸上言:“应熊强愎自张,何缘特简。事因多扰,变以刻成,综核伤察,宜存浑厚。奈何使很傲之人,与赞平明之治哉?”帝大怒,下狱拷讯,竟削籍归。

九年冬,召为户科给事中,迁吏科都给事中。周延儒再相,帝尊礼之特重。正宸出其门,与搘拄。岁旦朝会,帝隆师傅礼,进延儒等而揖之曰:“朕以天下听先生。”正宸曰:“陛下隆礼阁臣,愿阁臣积诚以格君心。毋缘中官,毋修恩怨,毋以宠利居成功,毋以爵禄私亲昵。”语皆风刺延儒。延儒欲用宣府巡抚江禹绪为宣大总督,正宸持不可,吏部希延儒指,用之。延儒欲起江陵知县史调元,正宸止之。延儒以罪辅冯铨力得再召,欲假守涿功复铨冠带,正宸争之,事遂寝。其不肯阿徇如此。未几,会推阁臣,救李日宣,谪戍均州。

福王立,召复正宸故官。正宸痛举朝无讨贼心,上疏曰:“比者河北、山左各结营寨,擒杀伪官,为朝廷效死力。忠义所激,四方响应。宜亟檄江北四镇,分渡河、淮,联络诸路,一心齐力,互为声援。两京血脉通,而后塞井陉,绝孟津,据武关以攻陇右。陛下缟素,亲率六师,驻跸淮上,声灵震动,人切同仇,勇气将自倍。简车徒,选将帅,缮城堑,进寸则寸,进尺则尺,据险处要,以规中原。天下大矣,渠无人应运而出哉?”魏国公徐弘基荐逆案张捷,部议并起用邹之麟、张孙振、刘光斗,安远侯柳祚昌等荐起阮大铖,正宸并疏谏,不纳。改大理丞,正宸请假归。鲁王监国,署旧官。事败,弃家为僧。

以下答案供参考:

4A望轻不得与 与:给予

B。迁吏科给事中 迁:升官

C。正宸争之,事遂寝 寝:止息

D。宜亟檄江北四镇 亟:紧急 答案:A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章正宸“有学行”的一组是:

①从学同里刘宗周②体仁引为助,为营入阁③应熊强愎自张,何缘特简④奈何使很傲之人,与赞平明之治哉⑤召复正宸故官⑥正宸痛举朝无讨贼心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③④⑥ D①⑤⑥ 答案:C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章正宸上言阻止王应熊“入阁”,结果惹怒了皇上,被送入监狱拷打审讯。

B 周延儒再次任宰相,章正宸在周延儒门下做事,他们俩的关系不好,章正宸与周延儒意见常不合。

C 章正宸说“陛下隆礼阁臣,愿阁臣积诚以格君心。毋缘中官,毋修恩怨……”这些话,是在讽刺皇上。

D 章正宸向福王上疏时,陛下应亲率六军驻扎在淮上,人人齐心同仇敌忾,勇气自然会倍增。 答案:C

8 庞参传 文言文阅读

译文供参考:庞参传,庞参字仲达,河南缑氏人。

开始在那里做官,不知名,河南尹庞奋看见了认为很奇特,举为孝廉,拜为左校令。犯了法关进了若卢狱。

永初元年(107),凉州先零钟羌人反叛,朝廷派车骑将军邓骘讨伐他们。庞参在流放中使他的儿子庞俊上书道“:当今西州流民扰动,而征兵不绝,水潦不止,地力不恢复。

加上大军出动,远戍很疲劳,农功忙于转运,资财尽于征发。田亩不能开垦,庄稼不得收割,两手无计,来秋没有希望。

百姓力竭,不堪承受。臣愚认为万里运粮,远就羌戎,不如总兵养众,等到人家疲劳。

车骑将军邓骘应该带兵出征,留下征西校尉任尚让他督凉州士民,转居在三辅。让徭役休息以助其时,停止繁赋以增其财,使男的能够耕种,女的能够织布,然后养精蓄锐,乘懈狙击,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那么边民的仇能报,奔北之耻可雪了。”

书奏上去,碰上御史中丞樊准上疏荐庞参道“:臣听说鸷鸟上百只,不如一只鹗。从前孝文皇帝领悟了冯唐的话,而赦了魏尚之罪,使他做了边守,匈奴不敢向南一步。

用一个臣子之身,解一方之难,选用得人哩。臣看见故左校令庞参,有勇有谋,与众不同,高才武略,有魏尚的风度。

前因犯了微法,输作很长时间。现在羌戎为患,大军西屯,臣认为像庞参这种人,应在行伍之列。

希望明诏采前世的举措,观魏尚之功劳,免赦庞参之刑,用作军锋,必有成效,宣助国威。”邓太后采纳了他的话,立即从德徒中提拔庞参,拜为谒者,使他向西督三辅诸军屯,而召邓骘回来。

四年(110),羌寇又卷土重来,兵费日广,且连年收成不好,谷每石需五万余钱。庞参报告邓骘道“:连年羌寇特别困扰陇右,供徭赋役开支甚大,官府负债达数十亿万。

现在再向百姓,调取谷帛,卖什物,以应官吏之需求。外伤羌虏,内困征赋。

于是千里运粮,远给武都西郡。道路险阻,困难太多,走得快就钞暴为害,走得慢就粮食受损,运粮散于旷野,牛马死在山泽。

县官不足,常向百姓借贷。百姓已经穷困了,将向谁去索取?名义上救金城,实际上困了三辅。

三辅已经贫困,反转来又成为金城之祸了。参以前数次说过,应放弃西域,却被西州士大夫所笑。

现在如果贪恋不毛之地,忧恤无用的百姓,让军队在伊吾之野受苦,替三族之外担心,如果破了凉州,祸乱至今不止。开拓之边境不得安宁,对国家之强大毫无益处;有许多田地不去耕种,怎能救得饥荒!所以会治国者,一定着眼国内,不求外利;让百姓富足,不贪广土。

三辅山原旷远,民众稀少,故县空城,可住人之地方甚多。今应将边郡不能自存的,迁入诸陵,田戍故县。

孤城绝郡,强迫迁去;转运远费,聚而近之;徭役太多,休而息之。这是好中之好计策哩。”

邓骘及公卿们因国用不足,想听从庞参的建议,众多人不赞同,才停止了。后来拜庞参为汉阳太守。

郡人任棠有奇节,隐居教授学徒。庞参到任,先去拜访他。

任棠不和他说话,只把薤一大本、水一盂放在户屏之前,自己抱着孙子伏在户下。主簿报告,认为任棠倨傲。

庞参想了一下他的用意,过了好久便说:“任棠是想告诉太守:水,是想我清白哩。拔一大本薤,想我打击强宗哩。

抱儿当户,想我开门怜惜孤儿哩。”于是叹息而回。

庞参在职时,果然能抑强助弱,用惠政赢得民心。元初元年(114),升为护羌校尉,叛羌怀念他的恩信。

第二年,烧当羌种号多等都投降,才又得到还都令居,通河西之路。这时先零羌豪强在北地僭号,朝廷诏参率领降羌及湟中起义的胡兵七千人,与行征西将军司马钧约期会合于北地攻打他们。

庞参在路上被羌人打败。已经失了期,于是称病带兵回来,犯了诈疾罪召而下狱。

校书郎中马融上书请求道“:西戎反叛,寇抄五州,陛下同情百姓之疾苦,哀百姓之失业,用尽府库之财物以养军队。从前周宣王时,猃狁侵略镐和方,孝文帝时,匈奴也入侵上郡,而宣王立了中兴之功,文帝建太宗之号。

不只是两个皇帝有明睿又的天资,也因为有虎将捍卫城池的帮助,所以‘南仲赫赫’,列在《周诗》‘,亚夫纠纠’,载在汉策。前护羌校尉庞参,文武全才,智略远大,既有义勇果毅的气节,兼有博雅深谋的天资。

又度辽将军梁忄堇,前时统领西域,勤苦数年,回来留在三辅,能立功效,闲在北边,单于降服。现在都关起来,陷于法网。

从前荀林父在必阝打了败仗,晋侯恢复了他的职位;孟明视在崤丧师,秦伯不废他的官。所以晋景并赤狄的土地,秦穆公于是称霸西戎。

应该远看两君,使庞参、梁忄堇得到宽宥,的确对折冲有好处,对圣化有帮助。”书奏上,梁忄堇、庞参得到赦免。

后来用庞参为辽东太守。永建元年(126),升为度辽将军。

四年(129),进朝廷做了大鸿胪。尚书仆射虞诩荐参说他有宰相的器量和才干,顺帝时用他为太尉,录尚书事。

这时三公之中,庞参名声忠直,多次被左右所陷害与毁谤,认为所举用的人有违帝旨,司隶承风案之。这时当会茂才孝廉,庞因被奏,称疾不得会。

上计掾广汉段恭因会上疏道“:臣看到道路行人,农夫织妇,都说‘太尉庞参,谒忠尽节,徒因直道不能做违心之事,孤立在群邪之中,自处被中伤之地。’臣还希望在陛下之世,当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10759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7
下一篇2023-08-27

随机推荐

  • ahc水乳和伊思水乳哪个好?

    想要保湿补水平时的护肤当然是少不了的,护肤产品的选择也是相当重要的,水乳是最常见的保湿补水产品,应该不少人都用过ahc水乳,ahc水乳是韩国比较受欢迎的一款水乳,还有伊思的水乳也是不错的,那ahc水乳和伊思水乳哪个好?ahc水乳和伊思水乳对

    2024-04-15
    1038500
  • 推荐好用的口红?

    推荐几款比较好用的口红:1 香奈儿口红(Chanel Rouge Coco)。香奈儿口红色泽丰富,质地细致顺滑,上唇效果很自然。色号444和548是香奈儿永恒的经典红色,非常适合亚洲女性。2 玫琳凯口红(Maybelline)。玫琳凯的Co

    2024-04-15
    57100
  • 伊贝诗海藻蜗牛丝滑乳霜的成份

    伊贝诗海藻蜗牛丝滑乳霜的成份有50种。查询相关资料信显示,成分为水、双丙甘醇、聚二甲基硅氧烷、甘油、新戊二醇二庚酸、氢化聚异丁烯、鲸蜡硬脂醇、甘油聚醚26、鲸蜡硬脂醇橄榄、油酸酯、蜂蜡、山梨坦橄榄油酸酯、辛酸癸酸甘油三酯、聚二甲基硅氧烷、

    2024-04-15
    54200
  • 鱼子酱提取物鱼子精华的作用是什么可以对肌肤有什么样的效果?

    鱼子酱提取物或鱼子精华对肌肤有多种益处。1 鱼子酱提取物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多种氨基酸、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叶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这些成分对于肌肤细胞的健康和活力至关重要。2 鱼子酱提取物中的胶原蛋白增强剂和蛋白质交联抑制剂,能

    2024-04-15
    54100
  • 伊思白蜗牛水乳怎么样

    1号水乳它相对而言比较清爽,适合那些偏油性的肌肤人群,外在是以白瓶作为呈现的,2号水乳它是比较滋润型的,那些肌肤比较缺水、比较干燥的可能更加适合这一款,它的外形以**作为呈现。具体一些来说,1号的水它质地是比较稠的,流动性挺不错,有一种比较

    2024-04-15
    35500
  • nivea防晒霜怎么样_妮维雅防晒霜怎么样

    妮维雅nivea防晒霜是一款来自德国的护肤品牌,这款新防晒霜同系列防晒产品区别也会比较明显,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效果好不好!我点评这款和一直卖的妮维雅经典防晒乳有什么区别虽然两款质地很相似,但这一款的防晒指数更高,SPF50 P

    2024-04-15
    26700
  • 妮维雅和欧莱雅哪个好?两者有什么不同吗?

    个人觉得欧莱雅好用,两者区别在于妮维雅只具有基本的保湿功效。妮维雅基本只有保湿功效,对每个人都适用。卡尼尔偏属年轻人品牌。而欧莱雅是历史悠久的知名专业化妆品品牌,对女性肌肤研究更细化,因此才能研发出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产品。毕竟小年轻依仗年龄优

    2024-04-15
    547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