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邓铁涛在行医诊疗之余研究 养生 之道,并坚持实践,百岁高龄仍耳聪目明,思维清晰。邓老重视仁德,固护脾胃,颐养阳气,使机体维持阴阳平衡的 健康 状态,从而达到长寿的目的,并在长期的防病、治病过程中,摸索总结出一套 养生 方法——
书以养德
历代 养生 典籍都强调“养德可以长寿, 养生 必先养德”这一观点,甚至将养德看成是“ 养生 之根”。养德的人必须多涉猎书籍并付诸实践。邓老除了看中医药学著作外,还非常喜欢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如《论语》《大学》《中庸》《孟子》《道德经》《庄子》等。
另外,他还特别喜欢诵读诗词歌赋。至于行动方面,他行医教学至今70多年,时刻不敢忘记“医乃仁术”与“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古训。
静以养心
通过静坐、冥想等方法使自己获得内心的平静。
邓老经常练习打坐,双腿交叉盘坐于床上,上身自然放松,头位正直,自然闭目,含胸拔背,两手置于腹前相互轻握,自然闭口,坐正后,全身放松,不加意念。
此法可于晨起和入睡前各做1遍。
作息规律,睡眠充足是调神养心的法宝;温热水泡脚,并用双手按摩、揉搓脚背及脚心,可帮助入睡。
采阳养肾
肾为先天之本,历代 养生 家认为,养肾可使人长寿。午间散步,采阳助肾。每天中午时分,只要天气晴朗,邓老都会围绕楼下空地悠闲散步数圈,此方法比较适合中老年人以及阳虚体质者。
药取平和,常服养肾。邓老比较喜欢选用枸杞、何首乌、杜仲、肉苁蓉、灵芝、桑葚、蜂王浆、女贞子、山萸肉等药性平和的中药,长期适量服用有一定的养精保肾作用。
食养脾胃
要想长寿,必须注意调养脾胃。想要脾胃强健,关键在于重视饮食习惯与适量运动。饮食有节。饮食要有节制,过分的肥甘厚味,或过饥过饱,食无定时,易损伤脾胃,脾胃一伤,则诸病丛生。
中医认为,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气血的化生,都有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
杂食不偏。邓老一贯主张进食宜杂不宜偏,五谷杂粮、酒肉果蔬都可进食,但不可过量。每种食物都有寒热温凉之四性,更有酸苦甘辛咸之五味,缺之则易使人体气血阴阳失衡。
宜温不宜凉。现在患慢性消化道疾病的人非常多,其中部分原因在于长期进食寒凉饮食,日久耗损脾胃阳气,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从而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结果变生诸疾。所以,饮食宜温不宜寒凉。
单穴功用
天柱,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为足太阳膀胱经脉气所发,为本经腧穴。穴在天柱骨(人之头位高像天,颈椎骨支柱头部有擎天之象,故称颈椎骨为天柱骨)的两旁,又应天柱星名,故名天柱。本穴具有舒筋活络、调和气血、祛风明目、镇静止痛之功。用于治疗头痛、项强、恶风、肩背疼痛、鼻塞不辨香臭、头昏目眩、视物不明、落枕、小儿惊痫、癫 、热病汗不出。
大杼,又名背俞、百旁。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为足太阳膀胱经背部腧穴,又是督脉之别络,手、足太阳之会穴,八会穴之一——骨之会穴。本穴位于项后,脊背之首,其深部又是肺脏所居。按"风从上受""肺合皮毛"之理,大杼也是风邪侵袭的门户,亦有祛风散邪、解表退热、宣肺平喘、舒筋脉、调骨节、壮腰膝作用。用于治疗伤风感冒、伤风不解、头痛如裂、伤寒汗不出、身热恶寒、咳嗽气喘、虚劳、颈项强痛不可俯仰、肩背酸痛、疟疾、癫 、瘛疭、中风。
伍用功能
天柱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有舒筋活络、调和气血、祛风明目、镇静止痛之功;
大杼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手、足太阳之交会穴,骨之会穴,有祛风散邪、解表退热、宣肺平喘、舒筋脉、调骨节、壮腰膝之效。
天柱、大杼同属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位于项后、脊背的上方,乃是脏腑之气输注的处所,二穴伍用,其功益彰,共奏祛风明目,舒筋活络,缓急止痛之效。
主治
1头项脊背强痛,不论内伤、外感所致者,均宜选用。
2头晕、目眩、头响、耳鸣,证属脏腑气机逆乱者。
操作法
天柱:正坐,头稍前倾,先取哑门,再旁开13寸,当斜方肌外侧处取之。直刺05 1寸。
大杼:俯伏或俯卧,于第1胸椎棘突下、陶道穴旁开15寸处取穴。直刺03 05寸,斜向椎体方向刺05 12寸。
经验
天柱—大杼伍用,出自李东垣,他说:"五脏气乱于头者,取之天柱、大杼,不补不泻,以导气而已。"旨哉斯言,夫膀胱者,州都之官,气化出焉,故统周身之阳气,而名太阳经也。且五脏之腧穴,皆在于背,是五脏之气,又皆通于太阳也。若夫气乱于头者,则头晕、目眩者有之,治者当以导气下行为之定律。今考天柱、大杼二穴,皆属足太阳膀胱经,而大杼更为督脉之别络,手足太阳少阳之会,其能调理气道可知;至云不补不泻者,盖又以其气乱矣。再如风寒客于太阳之经,头项脊皆强痛,是法亦所当用,唯之所在,势不得行泻性,以舒经散邪是也。
内伤颈项强痛者,亦可以三棱针点刺拔罐,职是瘀去络道通畅,诸恙可除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