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与可持续发展

南水北调与可持续发展,第1张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但人口、耕地、大中城市、工农业生产及交通设施大多集中分布在东南部地区。而西北部地区幅员辽阔,土地光热资源充沛,有发展农牧业的条件。能源矿产资源也极具有开发利用价值,但由于西北部地区干旱少雨,水资源贫乏,历来人烟稀少,土地利用率低,还有大量无水就难以利用的荒漠,社会经济基础薄弱。两个地区的差别这么大,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南方水多,北方水少。

  

  华北平原,年均降雨量500~800毫米,不属干旱区域,还有伏牛山、太行山区向平原补给地表、地下径流。历史上的华北平原,河流洼淀常年流水,舟楫往还。地下水埋藏浅、易开采。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华北平原农业、工业生产发展较快,逐步形成人口密集,土地利用率高,城镇化水平高,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上都具有重要地位的地区。但是,随着工农业生产的继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的需求也逐步增长,而平原周边各河流上游地区也因自身的发展用水量增加,使进入平原水量逐年递减。进入七十年代以后,华北平原水资源入不敷出,靠超采地下水勉强维持,产生水资源危机,黄河断流情况,愈演愈烈,已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不安。

  

  进入21世纪初叶,我国人口将达15亿高峰,面临人口、资源、环境危机,要实现全国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继续充分利用华北地区现有基础开发当地资源。必须大力开展利用西部地区广阔的土地面积,增产粮食农产品,开发当地矿产能源。但是,从战略上制约华北平原,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水资源贫乏。主要对策是实施南水北调补充水源,狠抓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以及污水资源化等措施。

  

  1、我国北方缺水情况概述

  我国的国土面积仅占全世界陆地面积的6%,人口却占22%,中国人得以生存和发展除自身的勤奋和智慧外,还具有必要的自然条件,我国的水资源多来自降雨,雨热同期对农作物生长极其有利。但我国的水资源条件并不理想,虽然水资源总量有28万亿多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因人口多,人均水量只有世界平均值的四分之一,亩均水量也只有世界平均值的四分之三。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在时间上年内、年际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繁。地区分布上南多北少,南方多洪涝灾害,北方多干旱缺水,这是南水北调的基本条件。

  

  多年平均迳流深全国平均为284毫米。划分为各流域片,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珠江流域、浙闽台诸河、西南诸河等南方四片都在500毫米以上,其中浙闽台诸河超过1000毫米;北方六片中,淮河片225毫米,黄河、海滦河、辽河、黑龙江四片只有100毫米左右,内陆河流域仅32毫米。水资源自然分布和人口、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南方四片的耕地面积为全国的36%,人口为全国54%,但水资源总量却占全国的81%。人均水量4180立方米为全国均值2750立方米的16倍;亩均水量4130立方米,为全国均值1860立方米的23倍。北方的海滦河、黄河、淮河三片人口为全国的337%,耕地为全国的385%,而水资源仅为全国的75%。人均水量612立方米为全国均值的22%。亩均水量367立方米为全国均值的20%。其中海滦河片人均水量只有430立方米,亩均水量只有251立方米,分别为全国均值的16%和14%。

  

  海滦河片缺水是区域性水资源匮乏。缺水造成了一系列社会、经济、环境问题:由于地表水资源的日趋减少,迫使大量超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形成大面积下降漏斗。过去地下水资源相对较丰的京广铁路已形成了以城市和工矿区为中心的区域性地下水降落漏斗,部分地区接近疏干。地下水位的下降,造成许多城市地区沉降;靠几十年建设和大量财力物力的投入建设起来的机井大量报废,损失严重。�因为缺水,许多城市居民不得不实行定时、定量、低压供水,部分工厂停产,据河北省统计,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70多亿元。许多地区为保证城市供水而大量挤占农业灌溉用水,北京官厅、密云两座大型水库,1980年供农业用92亿立方米,现降至不到2亿立方米。缺水不仅使工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而且加剧了地区之间,工农业之间的矛盾,影响社会安定。

  

  有些缺水严重的地区,长期开采饮用有害的深层地下水,使得地方病蔓延,人民健康受到严重威胁;许多地方大量污水未经处理而重复利用,造成环境恶化、农副产品被污染。

  

  以上数据足以说明我国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的特点,而水资源在局部地区供求不平衡的现象更为普遍,也已实施了许多调配水资源措施,如中小河流间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局部地区的供水工程,都对综合利用水土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面临的任务是针对我国北方干旱缺水,仅靠该地区本身无法调剂解决的情况下,要更大范围的进行水资源调配,即南水北调,缓解华北平原水资源危机,为开发西北部干旱地区创造条件,更好更充分地综合利用我国的水土资源。

  

  2、南水北调总体格局和线路方案

  从自然条件分析,我国最干旱的地区在西北部,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综合状况分析,我国最缺水的地区是华北平原(即黄淮海平原),因此,研究南水北调必须认准这两个主要目标。

  

  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河流,全长6300余公里,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9600亿立方米,人均、亩均水量均高于全国平均值属丰水区。长江自西向东流经大半个中国,流域上游靠近西北部最干旱地区,中下游与最缺水的华北平原相邻,地理条件极有利于兴建跨流域调水工程向北方干旱缺水地区输送水资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也是可以的”宏伟设想,自此,长江水利委员会和有关部门、省市持续开展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工作,并将“南水北调”作为长江流域综合开发治理的一项主要任务纳入规划。通过多年研究,形成了从长江分西、中、东三线向北方引水的格局。中国大陆地势自西向东呈三级阶梯,西线工程在最高一级的青藏高原上从长江上游引水,地形上可控制西北和华北,因长江上游水量限制,只宜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和华北部分地区补水;中线工程从长江中游引水沿第三级阶梯西部边缘通过,可自流供水给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引水,位于第三级阶梯东部,因地势低需提水北送。三条线路各有适宜的供水范围,另外长江下游还有安徽境内的引江济淮线。以上各线都需要兴建以形成完整的供水系统。这一总格局已反映在1990年修订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中,该报告已经国务院审查批准,审查意见中指出“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引江济淮线路,从长江引水地点和可调水量基本可行,可以作为各线路规划的基础。这三条引水线路已进行多年规划研究工作,应抓紧进行可行性研究,协调处理好有关部门、地方的关系,逐步实施;南水北调西线引水,应继续进行科研、勘探和规划等工作。”1990年后,各线路的前期研究工作又取得很大进展。此外,还有一些关心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人士,从开发西部的远景考虑,提出多种由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西南诸河向西北新疆、青海、内蒙等地调水的方案,类似方案在五、六十年代也曾研究过因其难度过大,后来将研究重点放在以长江流域为水源的南水北调西、中、东三线。对于扩展到西南诸河引水的各种设想,统称为“大西线”作为长远发展的一项预备措施,还有待研究。

  

  由规划的南水北调西、中、东三线,再加上设想的“大西线”调水方案,形成以长江流域并向西延伸的南北分界线。以北除东北地区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宜北水南调外;其余广阔的北部地区都可以从长江及西南诸河引水补给水资源。

  

  3、各线路工程方案�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引水入黄河上游,向西北和华北部分干旱地区供水。长江上游与黄河之间有巴颜喀拉山阻隔,黄河河床高于长江相应段河床80~450米,需筑坝拥水或提水并用隧洞穿过巴颜喀拉山后,自流入黄河。经比选拟在通天河同加建300米高的坝引水100亿立方米,通过158公里隧洞入雅砻江,再在雅砻江长须河段筑175米高的坝,增加引水45亿立方米,通过131公里长隧洞入黄河的恰给弄。另外在大渡河斜尔尕处筑296米高的坝,并建三级泵站总扬程458米,总装机125万千瓦,引水50亿立方米,年用电71亿千瓦时,经30公里输水线路入黄河支流贾曲。

  

  三条河年调水总量195亿立方米,约占引水点以上径流量的90%,由于引水点附近人口密度小,需水也少,在引水点以下很快有支流汇入,影响范围较小。西线补充黄河水量规划供水范围为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和山西六省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先从汉江丹江口水库引水,必要时再从长江干流三峡水库引水。

  汉江流域年均径流量591亿立方米,现在年均泄入长江的水量554亿立方米,即耗水量仅37亿立方米,为径流量的6%,有余水可供北调,但由于汉江来水年际和年内变化较大,为不影响汉江流域现在和以后发展对水资源的要求,实施调水必须进行相应的水源区建设。规划近期实施调水量年均145亿立方米,主要向华北平原西、中部供水,涉及京、津、冀、豫、鄂五省市。既可增加华北平原的水资源支撑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还能提高汉江中下游的防洪标准,改善投资环境。

  

  中线主体工程由水源和输水两大部分组成。

  水源工程有丹江口水利枢纽在已建成初期规模的基础上,按原规划大坝加高完建后可提高蓄水位13米,增加库容116亿立方米,加大对上游调蓄对中下游补偿的能力;汉江中下游对河道进行渠化,兴建引江济汉工程;中下游沿江已建的部分引水闸站进行改扩建,以及对现有航道进行整治。通过水源区建设,调水量可达到145~220亿立方米,并可提高汉江中下游防洪标准,改善用水和航运条件。

  

  输水工程为兴建沿唐白河及华北平原西部1240多公里总干渠和140多公里长的天津干渠,经河南、河北全线自流到北京、天津。渠首段最大流量800立方米每秒,向北递减,过黄河500立方米每秒,进北京、天津90立方米每秒,沿线需兴建大量河渠交叉工程,其中最大的为黄河干流,还需建众多的桥涵以及渠道上的控制工程。总干渠沿线的水库、洼淀蓄水及地下水可与引汉水联合调度运用。

  �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从长江下游引水,沿京杭运河逐级提水北送,供水范围主要为:苏北、皖东北、鲁西南、胶东地区和黄河以北海河流域东部平原。

  

  长江下游水源充沛,调水量主要取决于适宜的工程规模,可以分步实施,达到抽江水流量1000立方米每秒,年均调水量180亿立方米。

  

  东线工程是在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和古代京杭大运河基础上的扩充和延伸。输水工程首段最大流量1000立方米每秒,自南向北递减,以京杭运河为输水主干线全长1150公里,部份河段增设分干线共长740公里。百分之九十输水渠可利用原有河道疏浚扩建。引水口处长江水位比过黄河处地面低40余米,需设13个梯级抽水泵站,总扬程65米,总装机约100万千瓦。过黄河后可自流输水到天津。黄河以南输水渠与较多的天然湖泊串连,便于调蓄水量。

  

  南水北调“大西线”

  多为构想方案,其特点是调水量很大,有的超过2000亿立方米,其必要性和可能性尚待研究。

  

  4、南水北调建设在技术上的可行性

  东线工程的提水技术,在我国低扬程大流量泵站的建设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线工程的丹江口大坝加高,总干渠的穿黄渡槽或穿黄隧洞技术,国内外均有成功的先例和经验。

  

  可以说按照我国现有的科技水平,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和东线工程,虽然工程规模大,但均属常规技术,技术上是有成功把握的,而且通过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运行,又将促进相关领域科技进步。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资源调度,涉及多水源、多用户,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这一课题为系统优化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提供很好的实例,初步研究的成果已经为规划设计提出了依据,进一步的研究将提高运行质量,创造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将促进系统优化理论和应用的发展。现代的通信监控技术,又可为长距离调水提供运行灵活安全可靠的保证。

  

  南水北调西线和“大西线”工程地处高原寒冷地区,地形、地质条件更为复杂,还要作高坝、打超长隧洞,建高扬程、大流量的泵站,需要尽早开展研究。

  

  5、未雨绸缪,应即时开始兴建南水北调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规模大,建设周期长,为顺利实施我国可持续发展,解决21世纪初面临的我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现在就着手建设中线工程是势在必行的。

  

  现提出二点建议:

  (1)南水北调工程已列入十年规划,本应是八五期间的开工项目。迟至今日,中线东线的前期工作已作到可行性研究深度,论证审查工作反复进行了二年,南水北调工程审查委员会已于98年2月提交了“南水北调工程审查报告”,“认为中线方案技术可行,经济上比较合理,有关方面都能接受,是最佳比选方案”,应该说建设中线工程的时机已经成熟,请国家尽早决策,批准立项,列入“九五”或“十五”计划,早日兴建。至于调蓄运用方案等工作深度尚不够的问题,可在初步设计及以后的建设过程中补充完善,不影响主体工程开工兴建。

  

  (2)立即开展引江的可行性研究工作

  从长远发展看,汉江引水还不能满足华北平原水资源需求,届时还需要从长江干流引水到华北。�三峡水库将于2009年建成,水库最低运用水位145米,正常高水位175米。为引江济黄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长江流域规划中,曾研究过从三峡水库中引水绕荆山至汉江或经香溪穿过长江汉水的分水岭大巴山,进入汉江流域的南河开峰峪,再经浪河镇入丹江口水库的方案,还有从大宁河提水穿大巴山进入汉江流域的堵河自流入丹江口水库的设想,也可比较采用提水加自流入丹江口水库方案。

  

  建议立即开展自三峡库区引水到华北的规划、勘测、科研、设计的前期工作。根据华北平原、包括黄河中下游的用水需要,合理安排工程分期建设进度。

长江三峡考察报告

在我的记忆中,1997年长江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成功是一个震撼人心的时刻,从那时起,走进波澜壮阔的长江、走进气势磅礴的三峡、走进宏伟壮观的三峡工程就成为一个期待已久的梦。

随着三峡工程三期工程的完成,水库蓄水目标向着175米走来的时刻,领导为我们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会,终于有幸走进了神奇、美丽、壮观的新三峡,神奇险峻的山水风光、灿烂厚重的历史文化和雄伟壮观的三峡工程处处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在重庆朝天门顺江而下,首先体验到的是三峡工程蓄水后形成的高峡平湖给航运带来的极大便利,游船似在静水中航行,毫无颠簸之感,平平稳稳就将我们送到了三峡的起点—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的豪迈一定会在每个人的心里迸发出来,而“白帝城托孤”的故事多少会给人一些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悲凉与沉郁,余秋雨先生在他的散文“三峡”中写到:“白帝城本来就熔铸着两种声音、两番神貌:李白与刘备,诗情与战火,豪迈与沉郁,对自然美的朝觐与对山河主宰权的争逐。”在这样一个宁静的清晨,我多希望世界永远没有战争,自然永远如此宁静美丽,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诗人的那种轻捷的潇洒。

告别白帝城,就进入以其险峻的地形、绮丽的风光、磅礴的气势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著称于世的长江三峡,首先是以“雄”著称的瞿塘峡,由于三峡工程的蓄水,完全没有了水急浪高的险峻,但两岸悬崖峭壁如同刀削斧劈,丝毫不失“夔门天下雄”的气势。

出了瞿塘峡,经过大宁河宽谷就来到了幽深秀丽的巫峡,在巫峡的入口,由于三峡大坝蓄水的效果,我们得以轻易地乘舟参观了更加幽深秀丽的大宁河的小三峡和马渡河的小小三峡。

峡中两岸群山连绵,群峰多姿,灿烂的红叶点缀其间,倒映在碧绿的江水之中,江流曲折蜿蜒,远看前面的山峰牢牢将江水锁住,到近前却又峰回路转,别有洞天,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让人无不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重回巫峡,远眺神女峰,美丽的传说让人回味无穷。

进入西陵峡,礁石险滩早已不见,惊险万状的“鬼见愁”“鬼门关”更成为历史陈迹,只见两岸群蜂壁立,悬崖横空,支流浩荡,美不胜收。

当然随着越来越临近三峡大坝,江面越来越宽阔,雾气却更重了,这里有着郦道元所描述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雄奇,却无“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悲苦。

如今,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80年前勾画的拦江筑坝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一代伟人 的“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理想已经成为现实。

如果说长江是中华民族一部恢弘的史诗,三峡是这诗中精彩的诗眼,那么,三峡工程就是这诗眼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

三峡工程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中段三斗坪,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工程由大坝、水电站厂房、通航建筑物等主要建筑物组成。

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顶高程185米,大坝轴线总长2309米。

枢纽布置方案是:泄流坝段位于河床中部,即原主河槽部位,总长483米,两侧为水电站厂房,左厂房安装14台水轮发电机组,右厂房安装12台,单机容量为70万千瓦;通航建筑物均位于左岸。

永久船闸为双线5级连续梯级船闸,可通过万吨级船队;升船机为单线1级垂直升船机,可通过1条3000吨级的客货轮;另设施工期临时通航船闸1座。

三峡大坝特点可用十八个字概括:“中间泄洪,两边发电。

大船爬楼梯,小船乘电梯。”其布局的精巧让人赞叹不已。

三峡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养殖、旅游、保护生态、净化环境、开发性移民、南水北调、供水灌溉等十大综合效益。

防洪是三峡工程的主要功能,可使长江中下游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配合荆江蓄滞洪区的联合运用,可达到千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三峡水电站是世界八大水电站中最大的水电站,装机26台,总容量达1820万千瓦,平均年发电量达到847亿度,可满足半径1000公里的范围用电,对缓和华中、华东、川东地区能源紧张状况有重要作用。

作为一个单纯的人,在如此神奇美丽的大自然面前显得那样渺小,在浩瀚的人文古迹中显得是如此无知,而作为一个水利人,在如此雄伟壮观的水利工程面前显得是那样地自豪,虽然因为我的专业是水文与水资源,工作是防汛抗旱,对工程的设计、施工一知半解,但我依然被眼前这伟大而精巧的工程深深震撼,为严密的工程安保措施而感慨,为工程在航运和发电方面所发挥的巨大经济效益而兴奋,为我们伟大祖国的昌盛而骄傲,为碧绿清冽的库水而欣喜。

但作为一个着重于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及工程对生态、水文影响和防洪调度方面更为关注的水文人,更清醒的看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大的水利工程总是有利有弊的,工程在发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弊端也总是如影随形的,比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移民安置的浩繁、对文物古迹的损失,而对工程的长期运行来看,工程的综合调度是相当困难的,防洪与发电、航运与下游补水总是存在着诸多的矛盾。

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175米,汛期防洪限制水位145米,枯季消落最低水位155米,相应的总库容、防洪库容和兴利库容分别为393亿立方米、221.5亿立方米和165亿立方米。

通过一些资料来看,工程指标的含义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概念有所区别,知识的更新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而因为上游汛后来水减少的影响和下游干旱用水的需求,今年三峡工程蓄水175米的目标并未实现,因此有关专家提出了工程的调度应该由 “汛期泄水、汛后蓄水”的传统调度模式转型到“汛期蓄水、汛后放水”的新型调度模式,而调度模式的转变却可能承受巨大的防洪风险,调度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因此工程的综合调度需要不断探索,我们的知识也需要不断的更新,虽然许多外国专家预言中国的三峡工程将留下无穷的后患,但我相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水利专家的积极探索和精心工作下,我们的三峡工程管理、调度一定会探索出最和谐最辉煌的管理之路,让三峡工程成为流芳百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重庆巫山的红叶节会在十一月份开始举办,这个时候也正好是最佳的观赏时间。这一次国庆应该是看不见红叶了,毕竟应该还没有到时候,不过想看的小伙伴们也可以去看看的。

最佳时间+地点+门票

2019年巫山红叶节从11月22日开始

巫山红叶最佳观赏时间:

巫山山高坡陡,最高海拔2600余米,最低海拔175米,是典型的立体气候。红叶自高向低,从11月初一直延续到次年1月底,观赏期长达3个月之久。

1时间:11月下旬开始,持续到12月底。这时候的巫山红叶基本红了大半个山腰,随着冬天的到来,气温降低,红叶颜色会加深,由开始的微红变成火焰般的红色,最后慢慢转为深紫色红。所以12月是欣赏巫山红叶最佳时间。

2地点:巫山红叶最不能忽略的观赏区自然是巫山小三峡的第二峡巴雾峡,这里是小三峡红叶分布最集中的地段。无数游人都会被漫山遍野的红叶折服,激动得在林间手舞足蹈。火红的树林与脚下的青山绿水相得益彰,奇美奇景让人留连往返。

3门票:暂未公布。

4最佳观赏地点:虽然三峡两岸都有红叶分布,但大多集中在巫山境内长江和大宁河景区两岸,而巫山大溪、巫峡、两坪、建平、官渡、抱龙、培石、双龙等乡镇是红叶的最爱。

每年红叶染红巫山的时候,巫山都会举办巫山红叶节,2019巫山红叶节什么时候举办呢今年的巫山红叶节从11月22日正式开幕,红叶节一直会持续到12月底,在巫山有2中途径观赏红叶,一是坐船游小三峡,远观峡谷原始山林红叶;第二种是登神女峰,近距离观漫山红叶,赏片片枫叶情;

巫山红叶十大景观

分别是:游小三峡赏巴雾峡红叶;神女溪坐船看红叶;神女峰登山看红叶;自驾游玩转官渡红叶坡;巫峡深处访培石红叶小镇,探巫山红叶树王;抱龙红叶谷赏红叶,探险十二迷宫洞;访千年古镇大昌,探九龙谷红叶寨;游览庙宇镇红叶沟;登巫峡之巅,看平湖之美,看红叶漫山;游朝云公园,看远山近水红叶簇簇点缀其间。

这十大景观,均在交通便捷之处,便于游客乘船或者乘车观赏。户外运动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还可以选择背起行囊跋涉山水之间,寻找红叶村寨和红叶人家,品尝官渡老酒、农家腊肉和巫山烤洋芋等美食。

巫山红叶节最显着的观赏价值:面积庞大,气势恢宏。

红叶在整个长江三峡流域几乎都有分布,掩面数百公里,而巫山位于三峡中心地区,是该区域红叶最多、最鲜艳的地段。曾有相关部门粗鲁统计,大概有10万亩之多,其中,连接成片、分布集中的红叶区差不多有三万多亩,长江的南北两岸都有分布,尤其以神女峰景区和小三峡、小小三峡景区分布最为集中,置身其中,给人一种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绚烂感觉。在恰当的时节,走进巫山之中,你仿佛就走进了一副绚丽多姿的红叶画卷。

巫山观赏红叶最美的两条线路:1、坐船游小三峡,远观峡谷原始山林红叶;2、登神女峰,近距离观赏满山红叶,层林尽染的瑰丽。

观赏贴士

1、巫山秋冬季清晨气温低,室内外温差很大,受到冷空气的刺激,容易诱发心脏病或高血压,最好天亮时再爬山。

2、对山上气候特点应有所了解,争取在登山前得到可靠的天气预报。带好衣物早晚御寒,防止感冒。

3、事先了解登山旅游路线,计划好休息和进餐地点,防止盲目地在山中乱闯;

4、巫山看红叶,走半小时就休息10分钟,避免过度疲劳。

5、在巫山景区休息时不要坐在潮湿的地上和风口处,出汗时可稍松衣领,不要脱衣摘帽,以防伤风受寒。

6、登山时,人体会大量出汗,由于秋天气候干燥,补水尤为重要。

巫山共有10万亩红叶,集中成片的有3万多亩,和脚下的滔滔江水形成独树一帜的“江山红叶”。2019巫山红叶节即将开幕,不要错过。

瀑布,地质学上叫做跌水,是由地球内力和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在一般情况下,河流总是透过侵蚀和淤积过程来平整流动途中的不平坦之处。经过一段时间的流淌以后,河流长长的纵断面形成一条平滑的弧线。由于地表变化,流动的河水突然地、近于垂直地或较大落差地跌落,这样的地区就形成了瀑布。对于瀑布来说,源源不断的水流“供给”是其长存的基本保证。总而言之,要形成一道壮观的瀑布,除了需要高低突变的地形,还需要有足够的水才行。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黄果树大瀑布处于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境内岩溶地貌十分发育,暗河与伏流、地表水与地下水明暗交错。地处分水岭,又属于河源瀑布,水流量受降水的影响较大,加上是岩溶地貌,漏水、跑水多,所以瀑布水量保持长期丰沛较难。

黄果树瀑布的壮阔与纤细、奔流与断流,是由地面河打邦河和岩溶地下河的水流量大小决定的。黄果树上游段由白马河、镇宁河、桂家河、大抵拱河、打邦河等5条地表河,从安顺西秀区渗流下来的对门寨河、宁谷河、桃水河、小屯河等地下河,及白马水库、桂家湖水库、杨家桥水库、蜜蜂水库、娄家坡水库、虹山水库等水库组成供水水源,流域面积2100平方千米。其河流流量决定瀑布的水量,而降水的多少,又影响河流流量。黄果树流域年降水1500毫米,一年的降雨日数占全年的50%,也就是说,黄果树瀑布水量有半年是自然雨水,有半年是靠自然生态调蓄供水。如果出现大雨、暴雨的时候,瀑布就会出现洪瀑;不下雨时,瀑布水量就小,或者断流。

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即使降水量很大,但降到漏水、跑水的岩溶地貌中,也容易造成水量流失。由于该地区是100%的碳酸盐岩石分布,拿黄果树瀑布流域来说,该流域石山裸岩占总面积的1373%,可以称作是一个“下雨水往地面走,无雨水往地下流”的地区。

概括来说,造成黄果树瀑布水流量减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聚湖泊水、水库拦截水源直接影响瀑布的水源来源。

瀑布上游的湖泊、水库由于农业灌溉和自身旅游发展的需要,在枯水季节要开闸灌溉或关闸保水,都会直接影响黄果树瀑布的水量。

第二,耕地栽培作物面积的改变影响瀑布的水量。

在流域内,栽培的水稻、玉米等作物,通过耕地的作用,能在夏季留蓄雨水,减缓降水的流失速度,让瀑布的“急流”变为“长流”。豆类、薯类、麦类、高粱、油菜、烟草等作物,则在秋、冬、春三季根据生长的需要,以根部抽取地下水,加上湖泊水库储蓄灌溉水等方式,向流域内的河流进行补水,增加瀑布流量,让瀑布在旱季也能流淌。然而,20世纪60年代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流域内的耕地,冬春季土地裸露面积达2000多公顷,既增加了蒸发量,也影响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量。

第三,流域内森林面积的减少影响地表的保水功能。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乱砍滥伐,致使黄果树周围森林植被面积大量减少。造成了“夏季下雨留不住,旱季没水补瀑布”的局面。2002年,黄果树景区规划面积为115平方千米,加上景区的外围保护地带共310平方千米,其森林覆盖率仅为103%,不及全省平均水平的1/3,大瀑布和天星桥两个核心景区的森林覆盖率只达156%。黄果树景区的植被为次生植被,由于受人为活动的影响,原生植被被破坏殆尽。如今,原生常绿阔叶林已不复存在,现有植被为次生类型,并正沿着森林—灌木—草丛—裸岩的方向逆向发展。

森林的日渐稀少,植被的贫瘠,大量山石、土壤的裸露使得土地涵养水分功能大幅降低,通常会出现大雨时河水浑浊,小雨时瀑布细小,天晴日久则水源枯竭,甚至出现瀑布断流的现象。

第四,岩溶地貌的改变使供给瀑布的地表水、地下水水量发生了变化。

黄果树景区进行的坡改梯改变了地表土壤、岩石分布,使得原有的水系分布改变了。某些地区的坡改梯爆破震裂了地下河道的岩石,使地下水流淌方向和深度发生了改变。

第五,耕地面积的大量增加,增加了农业灌溉的用水量。

黄果树所在的打邦河上游地区,多年平均流量为30立方米/秒,径流量为9亿立方米,因该地支流较多,流水往往从支流渗入地下,影响瀑布的总水量。其支流桂家河,流域面积为361平方千米,按理来说,仅靠桂家河5立方米/秒的流量,已能形成瀑布。但是,由于土地荒山承包到户,人们为了占地的需要,使得大面积的草地、灌木树林变成了广种薄收的耕地。然而对这些耕地进行的灌溉大量地浪费了水,引流灌溉又改变了流水路径,影响了瀑布的流量。

据当地群众介绍,20世纪60年代以前,黄果树瀑布是不分丰水、枯水季节的,没有出现过枯水的状况,哪怕是在冬季,水流量也相当可观。2000年至2002年,黄果树瀑布因水量不足,一度瀑布变为细流,甚至断流。在2001年,暴发了多年来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成为黄果树瀑布历史上一个最为干涸和苦涩的5月,出现了自1990年以来最严重的枯水现象,由于瀑布景观“受损”,造成“五一”黄金周旅游团首次出现退团的难堪局面。然而现在,瀑布不仅有枯水期,而且枯水期呈明显的逐年延长的趋势,黄果树区域内的一些村庄也会出现井水枯竭、山泉干涸的状况。目前,枯水期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每年2个月延长到5个月,甚至半年之久,尽管上游建了水库,采取夜蓄日放的手段进行缓解,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关专家进行深入的研究后预言,如果不下大力气进行生态重建,50年后黄果树瀑布将不复存在。

经有关专家研究认为,流域内是岩溶地貌,上游长期不降雨是客观的自然因素。但上游森林植被减少,农作物植被改变,使得保水能力差;石漠化进程加快,蓄水的水库水量太少,大降水留不住;垦耕面积扩大,农业灌溉用水增加等人为因素,则是导致瀑布断流的直接原因。

1992年,当地在经过一年的精心准备后,黄果树瀑布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该组织经过一番认真的考察之后,指出,景区植被覆盖率低、环境差、人工痕迹和商业化气息过重,希望黄果树景区加快绿化和保护生态的步伐……但是,同期申请并接受考察的张家界和九寨沟却一次过关,“世界自然遗产”的美冠使得当地旅游经济大幅攀升。

事实上,联合国官员对黄果树瀑布断流原因的评价是极其中肯的:景区上游植被的大面积破坏,喀斯特地表日愈严重的石漠化使得降雨量逐年减少,脆弱的生态环境日渐恶化。

尽管在落选后景区加大了植树造林的力度,但有关专家认为,植被覆盖率过低,远远达不到恢复景观和涵养水土的功效。

众多的喀斯特石林,大大小小的瀑布群,星罗棋布的溶洞,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使黄果树成为我国内容最丰富、旅游价值极高的游览区。但是由于景区内过量的人口载荷,加之缺乏有效的管理,使得垦荒量逐年增加,水土流失加剧,石漠化现象日益严重。稀疏的野草、零散的树木难以遮住荒山上裸露的岩石和薄土,这样的景象并非在山区,而恰恰是在闻名于世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黄果树瀑布的周边。

有关专家指出,21世纪的旅游是自然生态旅游,贵州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是非常宝贵的,而像黄果树这样处于岩溶地区的生态十分脆弱,一旦遭到破坏便不可再生。如果这里的生态环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如果这里在管理上依然如此混乱,那么黄果树瀑布必将永远从地球上消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23324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6
下一篇2023-11-26

随机推荐

  • 全球排行前3的化妆品牌,女生应该都应该知道!

    没有女生能抵抗的了化妆品的诱惑吧,那么在你的心里排名前三的是什么呢?雅诗兰黛这个品牌相信大家也不会陌生,我知道他家品牌卖的东西多(化妆品、护肤品、香水),都具有创新性,技术先进性并且被证明为有效,我是比较喜欢他家的dw粉底液,在涂之前一定要

    2024-04-15
    39500
  • 欧蕙极致套盒里边怎么没有化妆棉

    欧蕙极致套盒里边没有化妆棉是正常的。><br>欧蕙极致套盒里边没有化妆棉可能是因为版本不同所以没有化妆棉。<br>化妆棉一般是由棉花或纸浆压制而成的长约5-6厘米的小棉片,使用化妆棉的用处很多。最主要的用途就是卸妆,因为它的质地

    2024-04-15
    33100
  • 相宜本草睡眠面膜怎么涂

    1、首先,把面部用净水清洗干净,如下图所示。2、然后,把洁面乳挤压适量在手上,如下图所示。3、再把洁面乳均匀涂抹在脸上,如下图所示。4、然后,把爽肤水倒适量到手上,如下图所示。5、轻轻拍打面部,如下图所示。6、完成面部保湿工作后,把睡眠面膜

    2024-04-15
    30400
  • 精华露和精华液的顺序

    精华露和精华液的顺序,其实并没有固定的标准。不同品牌、不同产品之间,使用顺序也可能存在一些差异。但是,一般来说,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我们需要明确两者的功能区别。精华液是一种具有高浓度活性成分的保养品,可以为肌肤提供深层营养滋润,在保持肌肤水油

    2024-04-15
    34400
  • 洁面乳和洁面晶露有什么区别?

    洁面乳和洁面晶露是两种常见的洁面产品,它们有许多不同之处。洁面乳通常更加滋润,适合肌肤干燥的人使用。它含有大量保湿成分,在洗脸的同时能够滋润肌肤,使之保持水分。相反,洁面晶露则更适合油性或混合型肌肤使用,因为它可以深入清洁毛孔,去除多余的油

    2024-04-15
    25400
  • 保湿滋润的唇膏有哪些?口碑润唇膏推荐

    嘴唇干燥脱皮是很多人遇到过的问题,嘴巴脱皮影响唇部的美观,平时可以常备一支润唇膏,预防嘴唇干燥脱皮,有很多润唇膏比较滋润,用起来感受也比较好,好用的润唇膏有很多,那么保湿滋润的唇膏有哪些?口碑润唇膏推荐,一起来看看吧!1、好用润唇膏推荐1、

    2024-04-15
    27200
  • 清莹露和神仙水怎么用

    清莹露是属于清洁水,就是洗完脸,第一个用的,是给皮肤一个再次清洁的作用。神仙水是护肤精华露,也是用的人最多,用的顺序的话,在清莹露后面。清莹露是去角质的,洗完脸倒在化妆棉上擦拭,二次清洁。神仙水是叫青春露。清莹露二次清洁去角质,目前SKII

    2024-04-15
    267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