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型筒装导弹全长1281m,最大外径218mm,定心块直径1527mm,筒装导弹全重245kg。导弹本身在结构上,从前到后分为5个舱段:战斗部舱、电子设备舱、主发动机舱、中舱和尾舱,各舱段之间通过环形凹槽连接。除发动机壳体及气瓶使用钢材外,弹体大部分零部件采用铝合金制成。
基本型战斗部舱装有空心装药聚能破甲战斗部和触发引信。战斗部由风帽、内罩、主炸药、传爆药、药型罩及壳体组成。等壁厚的紫铜药型罩经车加工制成,风帽和内罩采用旋压成型。主炸药为奥克托尔高能炸药,重2431kg,其成分为黑索金754%,梯恩梯246%,用真空振动精密铸装法装入战斗部壳体,传爆药柱采用压制成型。战斗部静破甲能力为45号钢靶板穿透厚度586mm,复合靶板穿透厚度505mm。
触发引信采用M114全保险电容式机电引信,包括由风帽和内罩构成的头部触发开关、雷管、起动电源、保险器,以及保险执行机构组成,起动电源为装在电子舱内靠弹上蓄电池充电的电容器,引信解除保险距离为46~65m。改进型战斗部的头部装有长度不同的外伸式触发探头,以提供远距引爆能力。
电子设备舱装有一系列信号处理电子线路,用于对来自陀螺仪的导弹姿态信号和来自机载/地面控制系统的导线指令信号进行比较,形成控制舵机工作的方波信号,传给中舱舵机并控制4片尾舵运动,操纵导弹产生俯仰、偏航和滚转运动。
主发动机舱内装1台K41固体火箭发动机,用以使导弹加速飞行。该发动机由燃烧室壳体、喷管座、喷管、主药柱、点火管、挡药板、密封圈、发火器、引燃药盒、点火药柱和药绳组成。
两个喷口分别位于弹体中部两侧,单根主装药柱为平台型浇铸双基药,最大推力35216dN,工作时间为16s,燃料重量258kg,点火管纵贯燃烧室中心,内装发火器、引燃药盒和缠有药绳的点火药柱,依次引燃主装药。发动机壳体均用高强度马氏体时效钢18Ni300和18Ni250,由熔模铸造预制坯件经一次冷强力旋压成型,机械强度高达σ6=2395kg/mm2。
中舱装有采用冷却氮气驱动的反作用式三自由度陀螺仪、采用脉冲调宽工作原理的冷却氦气驱动的舵机和作为弹上电源的3个蓄电池。
该陀螺仪测量导弹倾斜/偏航角误差,并将其送往电子设备舱处理,转换成弹体倾斜稳定/偏航阻尼指令信号,与来自机载/地面控制系统的导线指令信号进行比较,形成控制舵机工作的方波信号,传给尾舱舵机并控制4片尾舵偏转,操纵导弹产生所需的俯仰、偏航和滚转运动。
滚转角信号在导弹整个飞行过程中始终提供给倾斜稳定系统,而偏航角误差信号只持续076s,以减少初始扰动影响。
舵机装置系脉冲调宽工作原理的冷气式舵机,由气瓶(内装氦气)、开瓶器、减压器、4个电磁阀和4个作动器组成,4个作动器通过拉杆、弹簧分别控制着4个控制舵面偏转。弹上3个蓄电池为红外光源,电子设备舱、引信解除保险、主发动机点火和开启舵机气瓶提供电源。
尾舱内部中央装有一台固体火箭发动机,在其四周分布有导线盒、红外光源、冷气瓶等。尾舱外部则是4片控制舵面。
该发动机作为助推器用于导弹发射,使导弹获得飞离发射筒的能量,其由燃烧室、喷管、药柱和点火器组成,采用4根M7螺压双基管状药柱,最大推力34541dN,比冲2201s,工作时间0044s,燃料重量0545kg。与主发动机壳体相同,亦采用18Ni300和18Ni250高强度马氏体时效钢制成,由熔模铸造预制坯件经一次冷强力旋压成型,机械强度高达σ6=2395kg/mm2。
向电子设备舱传输机载/地面控制指令信号的2根镀铜钢丝导线,分别缠绕在装于尾舱的2个导线盒的线管上,其另一端则穿过弹体上的孔连到导弹发射筒前端的切线器上,导线长度与其最大射程基本相同,当导弹飞完全程后由该切线器将导线切断。
基本型导弹的红外光源为一个由振荡电路控制的氙灯,可发出135μm和094μm两种波长的5kHz脉冲可见红外光,分别供红外测角仪的宽/窄视场探测器探测;改进型导弹除氙灯外,还有1个硼/钛化合物曳光管。
该系列导弹在性能水平上横跨第二、三、四代产品,分为7个档次:
第1挡BGM-71A/B,为基本型,称之为“陶”(TOW),属于第二代反坦克导弹。
第2挡BGM-71C,为改进型,称之为“陶改”(ITOW),亦有的称之为“陶1”,属于过渡性第二代半产品。
第3挡BGM-71D,为新一代改进型,称之为“陶”2(TOW2),属于第三代反坦克导弹。
第4挡BGM-71E,为D的改进型,称之为“陶”2A(TOW2A),属于第三代反坦克导弹。
第5挡BGM-71F,称之为“陶”2B(TOW2B),属于第三代先进反坦克导弹。
第6挡为F的改进型,称之为“陶再改”(FITOW),属于第三代先进反坦克导弹。
第7挡为新一代改进型,称之为“先进重型导弹系统”(AdvancedMissileSystem-Heavy,AMS-H),属于第四代反坦克导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