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根据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公布数据显示,镇平县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自2014年12月全面通水以来,已累计向受水区调水超550亿立方米,实施生态补水约9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8500万。
环境气象变迁。
1、是环境气象变迁,黄河流域2000年前风调雨顺,而如今降雨量持续走低,很多地表河流相继干涸消失,导致京杭大运河沿线缺乏充足的水资源补充,最终河道萎缩、淤积,通航条件逐渐衰落。
2、是内陆运输方式变化,古代长距离运输粮食分为水运(漕运)和陆运两种,当时的陆运主要是依靠人力、马匹,根本没有现代的摩托化,单次运输货物量比较小,且人力物力成本非常高。
3、是海运兴起,早在清朝末年,海运能力就已经彰显,只不过京杭大运河沿线的漕运管理者,为了“油水”而极力反对海运,但这阻挡不了海运的崛起。海运船只吨位更大,沿途省去维护成本,且能够跨国运输,在当前世界贸易普遍的情况下,越发彰显着京杭大运河失去价值。
南水北调的意思就是把中国汉江流域丰盈的水资源抽调一部分送到华北和西北地区,从而改变中国南涝北旱和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
南水北调就是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的战略性工程,分东、中、西三条线路,东线工程起点位于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中线工程起点位于汉江中上游丹江口水库,受水区域为河南、河北、北京和天津。
在历经分析比较50多种方案后,调水方案获得一大批富有价值的成果。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区涉及人口438亿人,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工程规划的东、中、西线干线总长度达4350公里。东、中线一期工程干线总长为2899公里,沿线六省市一级配套支渠约2700公里。
南水北调工程自2014年全面建成通水以来,南水已成为京津等40多座大中城市280多个县市区超过14亿人的主力水源。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工程累计调水量达到531亿立方米。其中,为沿线50多条河流实施生态补水85亿立方米,为受水区压减地下水超采量50多亿立方米。
南水北调的意义
1、社会意义:解决北方缺水、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使中国北方地区逐步成为水资源配置合理、水环境良好的节水、防污型社会。为京杭运河济宁至徐州段的全年通航保证了水源。使鲁西和苏北两个商品粮基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2、经济意义:为北方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通过改善水资源条件来促进潜在生产力,形成经济增长。扩大内需,促和谐发展,提高了国内GDP。
3、生态意义:改善黄淮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改善北方当地饮水质量,有效解决北方一些地区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质问题,如高氟水、苦咸水和其他含有对人体不利的有害物质的水源问题。利于回补北方地下水,保护当地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以上内容参考-南水北调
急需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西藏铁路这几个工程的简介(主要是内容)
一、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基础设施工程。它是迄今世界上规划最大的调水工程,仅中线和东线主体工程的输水线路,就长达2600多公里,工程投资约1000亿元,涉及7个省市、数亿人口,不仅在工程技术上,而且在输水区和受水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利益协调以及环境影响等方面都面临一系列挑战。
北方缺水,要从根本上缓解水资源紧缺的状况,南水北调工程势在必行。 经过几十年研究和论证,南水北调的总体轮廓已逐渐清晰,即分别从长江流域上、中、下游调水,形成南水北调西、中、东三条引水线路。
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的大渡河、雅砻江和金沙江的源头河段,向黄河上游调水,补偿黄河水资源的不足,缓解西北地区干旱缺水的问题。 中线工程:从长江支流汉江干流上的丹江口水库引水,沿伏牛山和太行山山前平原开渠输水,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在郑州西穿过黄河,输水到北京、天津。
重点解决湖北、河南、河北、北京及天津等沿线城市的用水,并兼顾农业和其他用水。 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抽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其平行河道逐级提水北送,经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穿过黄河后可自流,终点为天津。
主要解决苏北、山东和河北东部的农业用水、津浦铁路沿线及胶东的城市缺水问题。 这三条线路各有合理的供水范围,又可以相互补充,最终目标是实现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和内陆河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二、西气东输 从塔里木起铺设4200公里天然气管线直抵上海的“西气东输”工程,一期投资即达1200亿元,投资额仅次于三峡工程;总长4200公里的管道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出发,将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到上海,三渡黄河,一跨长江,涉及9个省、市、自治区,2001年开工,2003年建成送气。
三、青藏铁路 铁道部副部长孙永福在出席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时透露,兴建青藏铁路的巨额投资将全部由中央政府承担。他说:“兴建青藏铁路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由中央政府承担所有经费,体现了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重视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关怀。
”青藏铁路东起青海格尔木,西至西藏拉萨,全长1118公里,其中多年冻土地段约600公里,海拔高于4000米的地段960多公里。青藏铁路将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和最长的高原铁路。 孙永福说,兴建青藏铁路不会对沿途生态环境带来“灾难性后果”,铁道部正与有关部门寻求有效途径,把兴建青藏铁路对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他认为,青藏铁路路径的黄河、长江源头地区植被脆弱,兴建青藏铁路最重要的是严防植被遭受破坏。他表示,有关部门正在研究措施,考虑在取土筑路前先将草皮移植,完工后再将草皮移回。另外,可以考虑喷种草籽的办法,通过加注养料,促使草皮再生。
他还说,除生态环境外,青藏铁路的兴建还面临地质灾害、冻土和高寒缺氧的三种考验,但中国有信心和能力克服困难。他说:“中国兴建青藏铁路,在技术上有把握,在投资上有保障,兴建的时机也十分成熟,完全能够把它建成一流铁路。
” 修建这样高难度的工程,不仅仅是对中国工程技术的考验,更是对人类挑战大自然的考验。与数百亿元人民币的投资相比,它具有长远的经济效益和广泛的政治、军事意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