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每年都会携带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
地质影响
黄河的孕育、诞生、发展受制于地史期内的地质作用,以地壳变动产生的构造运动为外营力,以水文地理条件下本身产生的侵蚀、搬运、堆积为内营力。在成河的历史过程中,运动不息,与时俱进。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黄河下游的泥沙堆积在史前地质时期就在进行,史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日俱增。根据多方面的研究,古黄河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早更新世为古黄河孕育期。第四纪中更新世(距今115万年~10万年)古黄河诞生成长期。晚更新世(距今10万年~1万年)黄河形成海洋水系。
南水北调,不是季节性的调水,是一年四季都有水流动。
南水北调工程主要解决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淮海流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规划区人口438亿人。南水北调工程规划最终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其中东线148亿立方米,中线130亿立方米,西线170亿立方米,建设时间约需40-50年。
建成后将解决700多万人长期饮用高氟水和苦咸水的问题。南水北调工程分东、中、西三条线路,东线工程起点位于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中线工程起点位于汉江中上游丹江口水库,受水区域为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个省(市)。
相关信息
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西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甘、宁、内蒙古、陕、晋等6省(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
结合兴建黄河干流上的骨干水利枢纽工程,还可以向邻近黄河流域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供水,必要时也可及时向黄河下游补水。还没有开工建设。规划调水规模规划的东线、中线和西线到2050年调水总规模为448亿立方米,其中东线148亿立方米,中线130亿立方米,西线170亿立方米。
国家对黄河水量实行统一调度,遵循总量控制、断面流量控制、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实施黄河水量调度,应当首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合理安排农业、工业、生态环境用水,防止黄河断流。
黄河水量调度计划、调度方案和调度指令的执行,实行地方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黄河水利委员会及其所属管理机构以及水库主管部门或者单位主要领导负责制。
立足黄河保护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不断加大河口三角洲生态补水力度,持续实施引黄入冀补淀,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和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治理,充分利用丰水期向乌梁素海进行生态补水,为“打造北疆亮丽风景线”作出贡献。2020年,启动黄河全流域生态调度,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与调度的生态功能日益凸显。
同时,黄河还以并不丰沛的水资源支援相关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多次进行跨流域调水,实施7次引黄济津、19次引黄入冀、21次引黄济青。统一调度以来,累计向流域及相关地区供水超过6700亿立方米,支撑了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对流域内外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的持续补水,目前,黄河河口三角洲芦苇湿地面积恢复到20世纪80年代的较好水平,白洋淀面积扩大到366平方千米,乌梁素海水质实现整体好转。
黄河水量统一管理与调度22年来,先后经历了不断流、功能性不断流、生态调度等历程,到目前建设幸福河新阶段,万里长河已经实现了从断流频仍到河畅其流、从羸弱不堪到生机盎然的转变。
河道外生态补水情况
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黄河流域及供水区各省区河道外生态补水合计3629亿立方米。其中,甘肃310亿立方米,宁夏376亿立方米,内蒙古1121亿立方米,山西407亿立方米,陕西117亿立方米,河南523亿立方米,山东439亿立方米,河北336亿立方米。
法律依据:
《黄河水量调度条例》第十八条 黄河水量调度实行水文断面流量控制。黄河干流水文断面的流量控制指标,由黄河水利委员会规定;重要支流水文断面及其流量控制指标,由黄河水利委员会会同黄河流域有关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规定。
青海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河南省、山东省人民政府,分别负责并确保循化、下河沿、石嘴山、头道拐、高村、利津水文断面的下泄流量符合规定的控制指标;陕西省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共同负责并确保潼关水文断面的下泄流量符合规定的控制指标。
龙羊峡、刘家峡、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水库的主管部门或者单位,分别负责并确保贵德、小川、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水文断面的出库流量符合规定的控制指标。
第十九条 黄河干、支流省际或者重要控制断面和出库流量控制断面的下泄流量以国家设立的水文站监测数据为依据。对水文监测数据有争议的,以黄河水利委员会确认的水文监测数据为准。
北京36个小时降水近19亿立方米,这些水都去哪儿了?你要站在城市的街道上,看着水流成河的大道,你根本无法想象到,这么大的降水量都去了哪里呢!
北京市面积约1641万平方千米,山地面积就有63903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27成。山间林地是一个天然的蓄水池,能收集和储存大量的地表水;遇到干旱时慢慢释放。其功能不亚于密云水库。
另外,北京辖区内的密云区、门头沟区,以及通州大兴等等各区域内,河流纵横。象潮白河、北运河、拒马河等等大小河流,也都为洪水分流起到巨大的作用。
整个北京市西、北两面环山拥抱,东、南两方面向平原。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降水量的大部分都渗入地下,剩余的部分降水顺河而下,途经天津等地进汇入浩瀚的大海之中。
大部分渗入了地下,尤其是农村平原地区,无法渗入地下的,如城市和山区的降水,随河流进入水库或流入大海,极少一部分蒸发进入大气。
19亿立方的水,估计有一大半是生态补水了!
今年开春和入夏时节,太干旱了,地表十分缺水。这次降水分好几天降的,相当于给地表农作物补水了,湖库也十分缺水,也把湖库水量大大的补充了。估计只有少量沿河流流失了。 这次降水总体来说是非常好的。
基本三大途径:补充地下水、随地表径流及排水管道排走、地表蒸。其中前两个为主要去向。
地下水位上涨,北京市水文总站监测井数据显示,今日降雨,导致全市地下水位普遍回升,地下位水平均回升约025米,平谷区回升为051米,单点位回升最大值为448米,出现在延庆区。
地表排水,最近几天北京持续降雨,降雨量大又急,很大一部分降水来不及下渗就随管道沟渠径流排走了。森林绿化等有很强的蓄水作用,提高森林覆盖率,抗旱抗涝,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北京历年来都处于一直缺水状态,此次降雨对北京旱情和缺水有很大缓解作用。
19亿立方米,看似很大一部分的水量,但是降雨形成的这部分水量真正能被我们利用的却非常之少,甚至连五分之一都没有,那么这部分水量究竟去了哪里?这其实和水的流动、循环以及人工干预有很大一部分影响。
北京的地形地貌
北京是快速发展的城市,也属于人类对自然影响干扰较大的区域。北京地区整个地形西北高,东南低,既有山区地形、也有平原地形,其中山区降雨汇流较快,短时间的降雨容易较快形成山洪,而平原地区坡度较缓,可以留存一部分水量。
对于城市地区,路面硬化之后,基本很少渗水,其地下水量主要通过未硬化的土壤吸收,深入土体深处的地下水交汇贯通,形成地下水网体系,以前城市发展广泛开采地下水,会造成城市一定程度下陷,也会破坏城市水资源的平衡,现在南水北调后,地下水的开采已经逐步减弱或停止,其对城市整体生态还是很有利的。
19亿立方米的降雨量都去了哪里?
对于降雨形成的降雨量,其途径主要有以下四种:
第一就是蒸发,蒸发是自然界中很厉害的一种水资源形式,也可以说蒸发是维持气象平衡的主要因素,降雨或降雨停止之后,由于气温作用、风力作用甚至日照作用,落入地面的雨水会快速向空气中蒸发,这就是降雨之后的路面短时间内变干的主要原因,由于蒸发面积很大,基本上的路面、地面、植被上都会蒸发,因此,蒸发水量大概可以占到降雨水量的20%;
第二就是补充地下水。虽然城市硬化了,但是城市硬化路面和建筑毕竟只是少数,大量的仍然是植被、土地、山地,这部分地区在降雨后,会产生雨量的渗入,也就是降雨渗入地下,如果前期降雨很少或者没有降雨,那么土壤干燥,渗入地下的水量就会很大,反之,如果降雨时,已经有过降雨,土壤湿润,那么渗入地下的水量就会减少,这部分水量也很大,大约可以占到降雨水量的30%-40%;
第三就是白白流走的洪水。降雨在渗入土壤达到土体饱和后,会形成地面径流,也就是汇流,当然城市里面地面硬化,其渗入水量极小,所以更容易产生汇流,汇流的水体经过管网或者地面坡度直接汇入河流,如果河流上没有什么水库拦蓄建筑物,就会形成河流中水量大涨,并持续向下游流去,也就是所谓的白白流走的洪水;
能利用的水量很少
除却以上三种水量,那就是可以利用的水量了,也就是河流上水库、湖泊拦蓄的水量,这部分也是降雨带来的,不同的是其被拦蓄起来了,比如河流中汇流的水量被大坝拦住,存在水库里,河流或者地面汇流的水进入湖泊中,暂时存放在湖泊之中,这部分水量不大,主要于汇流量、水库湖泊的状态有关,由于这部分降雨被存放在水库和湖泊中,因此,可以被人们再次利用。
例如水库拦蓄的水量也可以在干旱的时候放水灌溉,也可以发电或者城市供水等等;如果湖泊中拦蓄的水量则可以提供景观用水或者湿地生态补水等等。
同时,对于蒸发的水量,其可以改善局部环境,降低温度,对于深入地下的水量,可以保证植物、农作物的生长用水,避免干旱,补充地下水位,而白白流走的洪水可以冲刷河道,为下游河床提供流量,保证下游动植物的生活需要,总之,降雨对生态还是有用的,各部分水量都可以发挥其作用。
中学地理已经涉及到这个话题,只是没有把问题展开详细叙述,近期京津冀一带强降水,我们聊一聊这个话题,看看一次强降水,这些水都去哪儿了
我们先看看36个小时降水近19亿立方米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19亿立方米是一个体积概念,就是受水面积与降水量的乘积得出来的 ,受水面积是指垂直投影面积,降雨量我们可实际测得,北京各网点可以设置气象观测站,量算出降水量多少。
区域内一次降水大小还会存在差别,同一时间,有的地方雨大,有的雨小,不同时间,同一个区域雨也有大小,为此观测站数量越多,测得的一个区域降水量数值越精确。
受水面积可以从地图上量算,36个小时各观测站降水量数值取平均值,最后乘积就得出北京降水为19亿立方米,这个大约数值,但不会相差多少,这个误差并不重要。
降落到地面上水都去哪儿了?
降雨落在地表要形成降雨径流,整个过程包括截留、填洼、流域蒸散发、下渗、坡地汇流和河槽汇流等。
截留:主要指地表物,包括植被、人类建筑物或一些设施。对于植被而言,树枝草叶趁此机会进行叶面蓄水并转储到体内,虽然单叶吸收量不大,但高大的树木非常茂密,树叶很多,会截留很多降水,不可小视,当降水量不大时,我们在树下避雨(注意防雷击),发现树下面是干燥的,表明截留量很大,这对于预防山洪暴发起到缓冲作用。多植树,多种草对于黄土高原地区防止水土流失尤为重要。
此外人类建筑设施也会有截留,相比起来,同是一场降水,城市与乡村降雨径流相差很大,每次强降水,城市部分区域桥下面容易形成积水,这也表明城市截留降水少,落在地面上汇集形成涝灾。而农村植被覆盖度高,降雨形成径流弱。
填洼:一次强降雨过后,地面到处都是积水,凡是低洼地积水很多,这些水排不出去,只能通过人工排水,自然界中湖泊是最大的低洼地,把更多的降水储存起来。
流域蒸散发:截留填洼的降水还要蒸发,蒸发时时刻刻在进行,积水洼地经过一段时间便蒸发掉了,露出地面,植被通过蒸发又返回给大气,参与下一次降水的形成,由于流域蒸发面积大,这个蒸发量值非常大,例如,塔克拉玛干沙漠一年蒸发量达3000毫米,相当于给地面平铺了3米深的水,全部蒸发掉了,非常惊人。
下渗:植被截留达到饱和时,便有更多的降水落在地面开始渗入到地表层,地球表面是一层风化层,这些风化层含有孔隙,一部分以薄膜水、毛管悬着水形式蓄存在包气带中,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见到的土壤蓄水,这部分水被风化层截留。
坡地汇流和河槽汇流:当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时,下渗遇到阻力时,地表积水越来越多,在重力作用下,不断汇集成溪流,由水头高处流向低处,由补给区流向排泄区,最后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河槽中,河水不断上涨,形成洪峰汇入水库或注入大海-。
通过地表下渗,河水上涨,也在补给地下水,例如南水北调为河北区18条河流补水,北京调黄河水补给永定河,这几年地下水位不断升高。当然降水丰沛的话,不用南水北调,地下水位也会回升,生态环境比调水恢复来得快。
截留、填洼、流域蒸散发、下渗、坡地汇流和河槽汇流等一系列过程是同时进行的,只是有一个先后,河水上涨是最后阶段,这个时间差,可以帮助我们对水库进行科学调度,提前泄洪,预防洪水灾害。
北京36个小时降水近19亿立方米,这些水都去哪儿了?
我们上面了解了一上降水径流形成过程,就知道这些水去哪儿了。我们来看一看官方统计:(来自于北京新闻广播)
北京这场强降雨的总降水量为1887亿立方米,蒸发024亿立方米,土壤入渗量1637亿立方米,形成水资源量623亿立方米,在226亿立方米地表水中,有近1亿方都流入了水库,其中,密云水库增加6440万立方米。
可以看出大部分水入渗了土壤,只有1亿方才流入了水库,这表明北京虽然今年降水偏多,但大地还是饥渴状态,大部分被土壤所截留,形成的水资源量太少了,看来水库蓄水必须要连续降水,象长江流域梅雨一样,水库才能吸饱喝足。
蒸发数据不多,这主要是时间短,这是一个36小时的量,如果按年计算,蒸发量也是很大的。
一场雨就给北京带来的19亿立方米。截止到今年6月,南水北调累计向北京调水64亿立方米,平均每年才10亿多立方,这一次降水相当于南水北调二年的降水,呵呵了,这组数据告诉大家不要寄希望于调水来解决一个流域缺水严重的状况,更多的是我们如何节约用水。以前我们讨论通过调水来解决新疆干旱问题,这是多大的梦想啊,目前我们还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还是寄希望于多降水气候有变化吧。
天啊,36小时近19亿立方米。真是不明觉厉,哈哈虽然不明白到底是有多么的多,但感觉很厉害啊。不明觉厉。
具体点,19亿立方米到底是什么概念。北京有164万平方千米,也就是说如果假定水不流动,那么水要高出地面接近09米!
高出地面09米的水,小轿车的引擎盖要被淹了!想象一下多么大的水量吧!
事实情况是,即使水一直在流动,许多街道也变成了河。雨下得太急了。
那么如此大的水量,都去了哪里?
三个途径,上天、下地、入海。
上天:变成水蒸气蒸发到大气中了。
下地:渗入到土地里,当然这部分也有被植物吸收,以及植物和土壤行成蓄水系统把水留下等。
入海:下水道,地面等水汇入河流,它们汇合其他地方的水向东流入大海。但这部分水到底有多少会到海里,很难知道。因为他们会留在了沿途的水库里,下渗透到地下,蒸发等等
雨天过后,雨水会有多种归宿:一部分被雨后晴日蒸发掉;一部分通过排水系统流入附近的河流、湖泊中,通过不断地汇集,最终可能汇入大海;还有一部分雨水,会通过地面渗透等方式流入地下储存起来,成为地下水。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量稳定,水质好,是农业灌溉、工矿和城市的重要水源之一。尤其是在地表缺水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常常成为当地的主要供水水源。你说对吗?
此次降雨北京全市降水总量1887亿立方米,蒸发024亿立方米,土壤入渗量1637亿立方米,形成水资源量623亿立方米(地表水226亿立方米,地下水396亿立方米)。
降水那么多,水都去哪了?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正好我前两天。刚给我儿子讲了这方面的知识。现在给你科普一下:
通常情况下,降雨是因为云层中的小水滴聚集的太多了,太重了,所以开始从云中掉落,这个掉落的过程就是下雨,如果冬天天气寒冷,小水滴下降的时候结冰就变成了雪。
那么云层中的小水滴是怎么来的呢?是由空气中的水分子聚集成的,空气中的水分子又是由地面上的水蒸发形成的。
那么降下的雨水会去哪里呢?因为夏天比较热,会有一部分的水分被蒸发掉,当然这部分占比很小,毕竟蒸发并不是很快能够完成的。
第二部分就是地下水了,城市中大部分的雨水都会随着下水道流入地下,以确保路面的畅通。虽然经常有城市因为强降水而造成水流成河,但是北京的情况多少要好一些。这一部分占比应该比较大!
还有一部分是生态水补充了,比如城市中的绿化,土壤,树木,草丛或者郊区一些山林都会吸收掉一部分的降水,这一部分应该是占比较大的部分了。
最后就是各个水库了,截止日前,北京附近各大中型水库较昨日增加库容1188万方,其中密云水库“获益”最大,增加980万立方米。
密云水库“喝水”最多
据初步分析,此次降雨全市降水总量1887亿立方米,蒸发024亿立方米,土壤入渗量1637亿立方米,形成水资源量623亿立方米(地表水226亿立方米,地下水396亿立方米)。这场仍可能在持续地强降雨已为北京市各大中型水库带来“福利”。截至目前,大中型水库较昨日增加库容1188万方, 其中密云水库“获益”最大,增加980万立方米。
除了密云水库,不少雨水顺着河道进入了其它水库。其中,官厅水库增加93万,海子水库增加55万立方米,白河堡水库增加17万立方米,十三陵水库增加22万立方米。
据水文观测数据,截至今晨8时,全市平均降雨量56毫米, 最大降雨点房山区, 城区平均降雨量为67毫米。
这场降雨覆盖全市,本市各大流域的降雨量也都不小。 其中,密云水库流域28毫米,官厅水库流域19毫米,永定河流域57毫米,潮白河流域43毫米,北运河流域65毫米,蓟运河流域45毫米,大清河流域80毫米。
雨后,西山十二景“水谷流泉”重现
7月13日,经过一场大雨后,西山八大处公园中华精印谷内流水潺潺,干涸许久的山谷再现泉水叮咚, 著名的西山十二景之一“水谷流泉”得以重现。 “水谷流泉”是西山著名十二景观之一。但由于北京地区水位不断下降,大部分泉眼断流,“水谷流泉”这一自然景观也随之消失。
占地332公顷,植被覆盖率974%,平均气温比市区低2 -4 的天然氧吧——八大处公园,再现十二景之一“水谷流泉”。茂密的植被,不高不低的山势,使八大处公园成为市民登山、消暑纳凉佳地。不过最近如要前往,一定要关注一下雨讯,以免公园临时关闭扑了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