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长距离在沙地行走注意事项

夏天长距离在沙地行走注意事项,第1张

  沙漠行走

  1、选择一双合适的鞋子 在沙漠中徒步要想走得舒服,就得准备一双合适的鞋子,鞋底太软,在沙漠中行走很不舒服,时间长了脚会很难受。防沙套(雪套)是不可缺少的,一旦鞋子里进了沙子,不一会儿脚就会被磨破。而且在行走时带些创可贴,发现脚有不舒服的部位赶紧贴上。袜子也要换成专业徒步袜子(脚后跟和脚掌部分加厚)。

  2、学会用双杖走路

  负重在沙漠中行军,上下翻越松软的沙丘,对膝盖构成很大的压力,很容易造成损伤。为了给双腿减轻承重,用带大雪栏的双杖辅助行走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上坡,会为双腿分担至少四分之一的承载力,使身体延迟疲劳,也提高了行进速度。

  3、如何选择路径

  上坡时行走最好选择前面人的脚印走,跟走在台阶上差不多,利用手杖的支撑,会很轻松的翻越沙丘。

  在平缓的地方行走最好不要跟着前面的脚印走,最好在偏离十几公分的没有经过踩踏的地方走。

  不要怕走弯路 ,一望无际的沙海,并不是一马平川。在沙漠中会遇到许多大的沙丘或沙山,一定要绕过去,切忌直越陡坡。

  要避开背风面松软的沙地,尽量在迎风面和沙脊上行走,因为迎风面受风蚀作用,被压得很实,比较硬,在上面行走比较容易,也省力气;而背风面主要是风积形成的,比较松散,在上面行走,陷入较深,比较消耗体力。如果有驼队的话,踏着骆驼的蹄印走,可以节省很多体力。

  4、行走节奏

  在沙漠探险中,在前面带路的人很重要,要能找出好走的路,负重穿越行走40分钟休息3-5分钟为宜,要严格控制休息时间和行走时间,时速掌握在25-3公里/小时。。一般队伍一天行走不要超过直线距离20公里。

  中午若因太阳直射气温高,可在附近高的沙梁上,把浮沙用手扒掉漏出湿沙子后坐下,用手杖和背包把冲锋衣支起来当做凉棚,沙梁上的微风和凉棚以及湿沙作用可减少身体的耗水量,防止中暑。

  昼伏夜出避高温 ,在阳光的直接照射下,即使不运动,所消耗的水分也是阴影下的三倍。在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在最热的季节,如果不带水,在有遮阴的地方休息,可生存3天左右。如果在白天的太阳下行走,只能生存1~2天。在特殊的情况下,也要学会“夜行晓宿”方法。另外,在炎热、缺水、干渴、焦虑的情况下,千万不要被海市蜃楼的假象所迷惑。

  5、行走的团队意识

  组长和队员要相互协助,对本组的所有队员做到随时都在视线之内,绝对禁止出现个别队员离开小组长和队员视线的情况发生(如厕时要等待队员出现后再行进),尤其是遇到其他大队伍的时候要格外注意清点人数。

  在行走过程中会遇到其他前期经过的队伍的脚印,为了避免走差路或者偏离本队领路人的线路,负责开路的人应该和各小组以及所有队员提前约定好路标的样式,沙漠里可以在沙面上做好本队特殊的方向标识。

  队伍出行,身体素质有差异,如何解决差异问题,也就是如何解决速度快慢问题。强体力队员一定要记得你是参加团队的活动,不是跑单帮,不管你如何厉害,你也不逞能的时候,留着多余的体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队员减负,比你比别人提前快那么一点点到达目的地的意义更加重大,一同到达目的地,一同完成既定任务。

  行进中队伍之间的通讯联络:领路人和收队人员以及小组组长确保每时每刻处在能通联的状态下,以及时掌握整个队伍的整体状况,通过各组之间反馈的信息做出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沙漠饮食

  1、食品选择

  无后援负重穿越,饮水和食品需自己背负,根据以往经验,每日饮水应控制在25升,食品尽量选择高能量的简单易消化并不易变质的干粮类食品,尽量少用耗水量大的食品。

  2、如何控制自己的饮水量:

  在野外环境,每个人的耐渴程度不一样,在你出发前两天就开始大量饮水,让身体储存足够的水量。进入沙漠后,背包行走,尤其接近中午前后,身体会大量出汗,这个时候你就要特别注意,一定要定时饮水,每次饮水不要超过100毫升,20分钟饮水一次,这样一小瓶矿泉水够你用2个小时,一般早晨行走1个小时侯后开始补水,中午午餐用水控制在400-500毫升,晚饭用500-600毫升,不够的话就只有忍受了。几住,在行走时要定时定量饮水,这是考验一个人适应环境和自控的能力,若没有这种自控能力,说明你不适合进入沙漠。

  为了控制好每个队员都能补充到应有的水量,在扎营做饭时尽可能分配好每个人的水量,该是谁的饮水就是谁的,每个队员应该主动把自己的饮水喝进自己的肚子,不要谦让,也不要争抢别人的饮水和食品。

  沙漠住宿

  1、营地选择

  通常要注意两点:一是营地要选在避风的地方,又要防止流沙的掩埋,这类地方往往是在沙丘之中的平地上,沙丘的迎风面;二是营地万万不可扎在红柳、胡杨树等植物附近,因为在有植物的地方,往往寄生着一些有毒的虫子,如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有一种“塔里木蜱”,通常生活在红柳和胡杨树下,这种“蜱”携带一种病毒,人一旦被咬后,往往会引发一种致命的病(塔里木出血热),在十几小时内死亡。

  2、扎营

  内帐穿好帐杆后把帐篷迎风面最小的一角冲向迎风面,扎帐篷的地钉时首先把浮沙用手扒掉,一般浮沙下面20公分左右就是潮湿的沙子,硬度很大,足以扎住地钉,地钉以大于45度角度斜插在湿沙子里面,一般能防止7-8级的大风,扎好地钉后,把除了帐篷门的其他三个部分用沙子培起来,也能抵抗强风和保暖。

  3、快速拔营

  睡袋不要叠,抓起睡袋的一个角直接往压缩袋里使劲积压,10几秒就能收好一个睡袋。收帐篷时内外帐不要叠好,可随意的塞到背包里的睡袋上面并压紧。这样下来,拔营速度可大大的提高。

  处理紧急情况

  1、寻找水源

  在沙漠中,炎热、干旱对探险者来说是第一大杀手,沙漠探险遇难者大都是缺水中暑所致。在沙漠中一旦迷失方向,在走出困境之前,一定要保证有足够的、干净的水喝,不然生存下来的希望很渺茫。在沙漠中,地表是没有水的,大部分地区也很难挖出水来。但沙漠大都是盆地,里面也有很多季节性河道。

  在沙漠中如果发现了茂密的芦苇,就意味着在地下一米多深的地方能挖出水来;如果看到芨芨草,在地下二米左右就能挖出水来;如果看到红柳和骆驼刺,就意味着我们下挖6~8米就有地下水;如果发现胡杨林,则意味着地下8~10米的地方有地下水。1990年冬天,日本NHK广播公司探险队从克里雅河的大河沿乡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解决了近百峰骆驼的饮水问题。他们走了28天,途中挖了一次水,挖了一个15米长、5米深的沟,将骆驼牵下去饮水,在没有任何后援的情况下,成功穿越了三百多公里的沙漠,最终抵达沙漠北缘的塔里木河畔。

  另外,在沙漠中如果发现了潮湿的沙土或苦水,也可以挖一个坑,用透明塑料布将坑罩住,这样就做成了一个简易的太阳蒸馏器。在坑里的空气和土壤迅速升温,产生蒸汽。当水蒸汽达到饱和时,会在塑料布内面凝结成水滴,滴入下面的容器,使我们得到宝贵的水。用这种方法每天可以取1升多的蒸馏淡水。值得一提的是,在沙漠中多数地下水含盐碱很高,人不能直接饮用(骆驼可以饮用),必须用蒸馏等方法处理。

  2、躲避沙暴

  风沙的运动有其固有的运动规律,万一在沙漠中遇见沙暴,首先要凭目力的观察选择逃避的方向,只要避过风的正面,大都能化险为夷。同时,千万不要到沙丘的背风坡躲避,否则有被沙暴埋葬的危险。

它位于白洋淀以南,是汇入白洋淀的九条河流之一,发源于安国、定州一带,经博野、蠡县,在任丘西侧的高阳县城东向北,于安新县同口镇注入白洋淀。

多年以来,由于上游王快水库经此河向白洋淀补水,因而河道内常年有水。任丘以西这一段,长几十华里,河面宽阔,河堤高大,古木参天,一年四季,景色都很好。

扩展资料

翼王报恩挖“孝义河”

民间相传,在蠡吾城以东二十多华里,有一片官府所设窑地,后因水源枯竭生产停止,便留下一片废墟,故名陶墟(今博野南北陶墟、陶墟店一带)。居住于此的人们,生活用水只能到几华里外的博水河去担,十分艰难。

一日早上,刘氏出门担水,门一打开,突然发现地上倒着一匹黑马,旁边躺着一个人,脸上有血,昏迷不醒。她被吓得不知所措,赶快跑回屋告诉婆母。婆母立即让其将那人拉进屋内救护。

刘氏没有骑过马,只好硬着头皮骑了上去,一路歪歪斜斜,勉强来到蠡吾城。一进城门,便从马上摔了下来,摔伤了脚腕。

这时,城里的人们正在焦急地四处寻找翼王,一见翼王的黑马,并见有人从马上摔了下来,便围拢过来。刘氏向人们说明了情况,人们马上把她领到翼王府。刘氏向博园夫人简要介绍了翼王情况,博园夫人表示了感谢,马上请刘氏领路,带领侍从医官和有关人员乘车快速赶往陶墟。

翼王经过数日调养,身体很快康复,便带领侍从人员再次来到陶墟,一为答谢婆媳二人,二为再次劝说二人随其到城内居住。老婆婆仍然表示不肯离去。翼王明白了老婆婆心思,便和夫人商议,决定开挖一条河流,将博水导引过来,彻底解决这里的缺水问题。

翼王回到城内,立即组织勘察施工,很快便挖成一条大河,将博水引到了陶墟村东。

从此,这一带彻底告别了水荒。迁走的人们又迁了回来,另有不少外乡人也迁移过来,与当地人一起耕田种地、烧砖制瓦。这里又恢复了生机。

沿河两岸的人们为了颂扬刘氏对婆母的孝心及翼王报答恩人的义举,便将这条河称为“孝义河”。2000年来,孝义河的故事一直在两岸民众中广为流传,孝义的精神也代代相传。

自然形成大河沙画

头、身子和爪子,活灵活现,雄姿英发! 随着小浪底调水调沙结束,库区内裸露的河床上自然形成大河飞龙沙画奇观,让人叹为观止。

在今年调水调沙期间,继续实施黄河生态调度和三角洲生态补水,并进一步维持黄河下游中水河槽稳定,检验河道整治工程适应性,迎接汛期到来。

从空中俯瞰,这些痕迹宛如巨幅“沙画”,蔚为壮观。

特别是自然形成的龙形图案,造型逼真、线条流畅,简直就是一条活灵活现,威武雄壮,脊背穹起,昂首起飞的飞龙。

1、养殖环境:养殖铁线莲大河时,温度保持在18-30度之间最为适宜。2、水肥管理:盆土干硬后沿着盆边浇一次透水,每年冬季埋入一次复合肥。3、注意事项:铁线莲患白绢病后,及时清理菌丝并对根茎消毒,然后重新上盆栽种。

铁线莲大河怎么养殖

1、养殖环境

铁线莲大河喜温暖,但不耐热、不耐寒,养殖期间要将温度保持在18-30度之间,夏季温度高于35度时,采取遮荫补水的措施降温,冬季温度低于5度时,将铁线莲移入室内,避免冻伤。

2、水肥管理

铁线莲大河喜水怕涝,养殖时可以用手指戳土面,如果土面干硬,则需要沿着盆边浇水,直到盆底有积水流出,而且铁线莲喜肥,每年冬季要向土壤中埋入一次复合肥,为植株营造肥沃的生长环境。

3、注意事项

铁线莲大河在生长的过程中,容易患上白绢病,导致植株的根茎被白色菌丝包裹,出现腐烂脱水的现象,此时要将铁线莲从土壤中挖出,用清水将菌丝清除,然后将根系浸泡在百菌清药剂中,两分钟后重新栽种在消毒后的盆土中。

黄河在中国北部。

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长河之一,中国第二长河。 

黄河北源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支脉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发源于星宿海西的约古宗列曲。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最后流入渤海。

扩展资料:

70年来,黄河实现伏秋大汛不决口,流域灌溉面积增长10倍,年供水量达535亿立方米,干流连续17年不断流,母亲河维持了奔流不息的健康生命。

黄河以占全国2%的河川径流量,养育了全国12%的人口,灌溉了15%的耕地,创造了全国14%的国内生产总值,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

水利部部长陈雷介绍说,中国******民治黄70年,牢牢把握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河流演变规律,不断加深对黄河特性的认识,走出了一条从人水相争向人水和谐转变、从过度开发向维护河流健康生命转变、从传统治河向现代治河转变的成功道路,开创了大江大河治理保护的新境界。

治水患除水害。70年来,黄河先后开展四次大规模堤防建设,干支流五级以上堤防超过17万公里。兴建龙羊峡、刘家峡、小浪底等水利枢纽,总库容达到600亿立方米。

创造性地开展调水调沙,黄河下游主槽过流能力从1800立方米/秒提高到4200立方米/秒。依托黄河防洪减淤工程体系,科学调度、严密防守,根本上改变了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险恶局面,创造了黄河岁岁安澜的历史奇迹。

科学开发兴水利。70年来,通过自流引水、提水灌溉、节水改造,黄河流域灌溉面积增长10倍,节水灌溉面积超过六成,昔日的苦瘠之地变成高产良田。

兴建一大批城乡供水工程,年供水量达535亿立方米,保障了沿黄大中城市和能源基地的供水安全。有序开发黄河水电资源,水电装机从378千瓦增长到2200万千瓦。

维护黄河健康生命。黄河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工程、经济等手段,优化水资源配置,实现了干流连续17年不断流。

建立流域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入河排污总量基本得到控制,流域Ⅰ—Ⅲ类水河长占比由2000年的387%增加到2015年的635%。实施河口湿地生态补水和向石羊河、白洋淀补水,开展引黄济津、引黄济青和引黄入冀,大河上下焕发勃勃生机。

人民网-黄河治理七十载 岁岁安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24410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4
下一篇2023-12-04

随机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