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在运用药膳时,首先要全面分析患者的体质、健康状况、患病性质、季节时令、地理环境等多方面情况,判断其基本症型;然后再确定相应的食疗原则,给予适当的药膳治疗。
3举例
如慢性胃炎患者,若证属胃寒者,宜服良附粥;证属胃阴虚者,则服玉石梅楂饮等。
二、防治兼宜
药膳的作用:药膳既可治病,又可强身防病,这是有别于药物治疗的特点之一。
1强身防病
药膳既可治病,又可强身防病,这是有别于药物治疗的特点之一。药膳尽管是平和之品,但其防冶疾病和健身养生的效果却是比较显著的。如山东中医学院根据古代食疗和清宫保健经验研制而成的“八珍食品”,含有山药、莲子、山楂等8种食用中药,幼儿食用30天后食欲增加者占97%,生长发育也有所改善。
2治病
再如,莱阳梨香菇补精,是由莱阳梨汁和香菇、银耳提取物制成,中老年慢性闩病患者服后不仅能显著改善各种症状,而且可使高脂血症者血脂下降,并可使免疫功能得到改善。
三、服食方便
由于中药汤剂多有苦味,故民间有“良药苦口”之说。有些人特别是儿童多畏其苦而拒绝服药。而药膳使用的多为药、食两用之品,由药物、食物和调料三部分组成,既保持了药物的疗效且有食品的色、香、味等特性;即使加入了部分药材,由于注意了药物性味的选择,并通过与食物的调配及精细的烹调,仍可制成美味可口的药膳,故谓“良药可口,服食方便”。
四、治疗疾病
1以药膳为主治疗疾病
某些疾病或疾病中的某个阶段可以用药膳或食物为主加以治疗。例如桂枝汤就是食疗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营卫不和的主方;《金匮要略》中的甘麦大枣汤以治妇人脏躁等,都是以食疗方为主治病的实例。
2药食结合以辅助治疗疾病
《内经》提出:“药以祛之,食以随之”,食物疗法是综合疗法一种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内容。古代医家主张在病邪炽盛阶段依靠药物,一旦病邪已衰,在用药治疗的同时,饮食营养亦须及时与保证,以恢复正气,增强其抗病能力。金元四大家张从正主张攻邪居先,食养善后,这是典型的药食结合。
3辨证施膳治疗疾病
辨证施膳是从辨证论治发展而来的。它是根据食性理论,以食物的四气、五味、归经、阴阳属性等与人体的生理密切相关的理论和经验作为指导,针对病人的证候,根据“五味相调,性味相连”的原则,以及“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法则,应用相关的食物和药膳治疗调养病人,以达到治病康复的目的。病人的膳食基本上分成温补、清补、平补、专病食谱四大类。
五、养生保健
1滋补膳食
在中药药材中可供做滋补品和食疗药膳的达500种之多,约为全部中药药材的1/10,而中国政府卫生主管部门颁布的中药有70多种。这些特制食疗药膳食品,多出自古代书籍记载或民间经验流传以及近代加工改进的制品。其中最常用的药、食物有:人参、黄芪、山药、白术、天麻、茯苓、甘草、当归、首乌、黄精、核桃、大枣、薏苡仁、莲子、枸杞子、银耳、龙眼肉等。古代诸如《十药神书》中的大枣人参汤具有益气补血,助阳润肠等作用。这些丰富多彩的特殊滋补食品和药膳是中国独有的特色食品。
2具有多种保健作用的药膳佳肴
食药结合制成的具有多种保健作用的佳肴很多。如具有食疗保健作用的药膳菜肴、点心、小吃等等,不胜枚举。药膳保健饮料有汤、饮、浆、茶、露、汁等。茶类多为单独的茶叶或与某些药物混合制成,如枸杞茶、玉磨茶、参杞酒等等,这些都是加工方法独特,具有多种保健作用的药膳食品。
六、养阴活血
沙参山楂粥
功效:益气养阴活血、健脾养胃、清心安神。
材料:沙参、山药、莲子、生山楂均20克,糖适量,粳米50克。
制作:先将山药切成小片,与莲子、生山楂、沙参一起泡透后,再加入所有材料,加水用火煮沸后,再用小火熬成粥。
山楂薏苡仁粥
功效:清热活血、祛湿解暑。
材料:生山楂30克,绿豆50克,薏苡仁30克,白米100克,冰糖适量。
制作:把绿豆、薏苡仁、白米洗净,煮粥,待熟后再加入冰糖,拌匀即可食用。
活血袪湿消暑汤
功效:清热活血、祛暑利湿。
材料:生山楂、月季花、白扁豆、赤小豆、生熟薏米、苏叶、佛手各等分适量。
制作:将材料加入锅内,加开水10碗慢火煲约2小时,加瘦肉类煲。
这种情况可以考虑是营卫不和体虚自汗。现在,对这种营卫不和体虚自汗,可以考虑吃玉屏风散加味,可以服用补气固表的中成药黄芪精口服液。祝你早日康复。
这种情况是肾阴虚,肾阴虚是以滋阴补肾,适宜口服中药进行调理,积极的调理,预后效果较好。饮食上方面,建议不要吃甘厚肥腻的食物,不要吃燥热猛烈的药膳。建议少吃辣椒,花椒,洋葱,韭菜以及葱,姜,蒜等辛辣刺激的食物。饮食应该遵循秋冬养阴的原则,在秋冬季进食营养粥,可以在冬天适当服用温热的补品。
治疗上用桂枝汤。桂枝汤是《伤寒论》的代表方之一,仲景方约二百余首,其中用桂枝汤加减变化而出者,计有二十八方,约占七分之一。此方不仅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且大量用于临床各科之无表证者。前人柯韵伯、王子接、郑钦安都谈到本方既是解表剂,又是和里剂,尤其王子接论述伤寒方,列桂枝汤为和剂祖方。历代医家称誉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
实践证明,桂枝汤功用既能调和营卫,又能燮理阴阳,与麻黄汤之专于发表,及三承气汤之专于攻里者不同。正因为它具有解表和里的功效,因此,可用于营卫失调,营卫不足及阴阳失调所导致的许多病症。
不宁腿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腿部不安的疾病,尤其在夜晚或临睡前严重,不宁腿的常规治疗包括中西医治疗等: 1、一般治疗 临睡前用温水洗脚,或用艾叶水洗下肢。按摩局部肌肉。 2、对症治疗 如有贫血,则应纠正贫血。如在妊娠期发作,则分娩后症状可以消失。 3、西药治疗 ⑴肌醇1g,每晚1次服用。 ⑵使用血管扩张剂,如烟酸、山莨菪碱5mg治疗。每日1次。 ⑶使用多巴胺能药物或多巴胺促效剂,如美多巴125-250mg,信尼麦125mg,每日1次。国内较少用。 ⑷抗痉剂 如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钠,均为01g,睡前一次服用。 ⑸使用维生素B1 100mg,,维生素B2 50mg,轮流在委中、承山或者沿腓神经干的体表部位注射,每日患肢一穴1次,5天为一个疗程。 4、中医治疗 不宁腿属于中医的“痹症”范畴,从中医角度来看,其基本病因病机为正虚邪恋,局部经气不利,肌肉筋脉失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外邪入中:因卫气不固,感受风寒等外邪,邪气不尽,痹阻下肢经脉而发病。 (2)湿邪痹阻:若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情绪失调、药物所伤等导致脾失健运,湿浊内生,阻滞下焦,或日久蕴湿化热,湿热下注,浸*肌肉筋脉,以致经络气机不畅而发病。 (3)血脉瘀阻:素体经气不足,阴血涩滞,营卫不和,下肢脉络瘀阻,或久病邪恋,经气不利,气滞血瘀而发病。 (4)肝血不足:肝阴不足,血不荣经,筋脉失养而发病。 (5)肾脏虚弱:多因久病年高,肾脏亏损,或阴精不足,经脉失调而发病;或肾气虚弱,水气内动,气机逆乱而发病。 不宁腿在中医临床上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辩证分型施治,外感风寒湿邪则散寒祛湿,血脉瘀阻则活血化瘀,肝血不足则补益肝肾等,患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使用。
根据您的提问,营卫不和的话,主要是邪气侵袭,一般的话主要是按摩肺经与大肠经,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br><br>建议的话,平时按摩一下大肠经和肺经,也可以吃点生姜与大枣调和营卫,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自汗主要是白天动不动就出汗,盗汗也称“寝汗”,主要是睡觉时出汗,醒后汗就停了,但两者均是由于皮肤腠理不固,汗液外泄失常所致。
引起皮肤腠理不固的原因主要分两种:肺气虚和营卫不和。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肺主皮毛,肺气盛我们的皮毛才能致密润泽,反过来肺气虚,皮肤腠理稀疏就容易动不动就出汗,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表虚不固。皮毛是我们抵挡外邪的第一大屏障,皮毛虚寒气风气更容易侵袭人体,出现怕风怕冷,还容易感冒。所以表虚不固的自汗常常还伴有怕冷怕风,容易感冒的表现,治疗上主用生黄芪大补肺气,益气固表,代表方就是玉屏风散,给我们的皮毛加一层屏障。
玉屏风散组成:黄芪,白术,防风
气虚厉害,动则汗出,重用生黄芪,加党参健脾补肺,如果怕冷明显,酌情加附子温阳。
营卫不和是什么呢?“气血在经,是谓营卫”,“营卫”说的是循行于经络四肢的气血,所以营卫不和其实就是气血不和。卫气降敛,营血温升,一收一散处于动态平衡,是营卫和,如果营卫不和,平衡打破,汗液有时处于易于外泄的状态也会引起自汗,这种自汗常常伴有发热,为什么呢?卫气和营阴不和,收强于散时会郁而发热,散强于收时会自汗。所以营卫不和引起的自汗多半有发热,治疗就要调和营卫,主用桂枝和白芍一收一散,敛阴和营,代表方是桂枝汤。
桂枝汤组成: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
汗出多加麻黄根,浮小麦,生牡蛎收敛止汗。
营卫不和以调和营卫为主,所以桂枝汤补的作用并不强;玉屏风散以补气固表为主,偏重于补肺气,两者常多合在一起,补气与调营卫共用。
引起汗出多的原因腠理不固是一大方面,另一方面主要是逼津外泄。为什么说“逼”呢?什么东西可以逼迫津液往外跑呢?主要是“火”。比如阴虚火旺、肝火郁发和湿热外蒸等,“火”性升散,逼津外泄,引起汗出多。阴虚火旺引起的汗出多以盗汗多见,自汗比较少,但也不是没有。这种汗出多半有明显阴虚发热的症状,比如五心烦热,午后潮热,脸红烘热,口干,舌红等,这类汗出的治疗要以滋阴降火为主,代表方是当归六黄汤。
当归六黄汤组成:当归,生地,熟地,黄芩,黄连,黄柏
潮热厉害,加秦艽,银柴胡退虚热。
湿热郁蒸引起的汗出多的特点是汗比较黏,伴有烦躁口苦,小便黄,大便粘,舌苔黄腻等湿热症状,治疗主要以清热化湿和营为主,代表方是龙胆泻肝汤。
龙胆泻肝汤组成:栀子,黄芩,柴胡,龙胆草,车前子,泽泻,木通,当归,甘草,生地
里热比较重,加茵陈清退郁热,里湿较重,加薏苡仁,怀牛膝除湿。
自汗、盗汗虽然都是汗出多,病机不同,治疗也大不相同,这也是中医说的“同病异治”。除了比较多见的表虚、营卫不和以及各种“火热”,比较少见的瘀血也会引起汗出多的情况,根据不同的症候随证治之才是正确的治疗方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