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互相包容。
李新伟所说的美美与共指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互相包容、互相学习,那么它就可以展现一个多彩的世界,多元的文化。
美美与共,知行合一就是讲理论和实践要合而为一。
1、这是著名的人文学家费孝通在谈及文化的多样性时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基本含义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也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2、“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基本含义是:不同民族应该相互尊重,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要做到这整句话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是:求同存异。
Unny双头旋转眉笔、爱丽小屋眉笔、植村秀砍刀眉笔、YSL柔滑持久双头眉笔、玛丽黛佳眉笔。以上五款眉笔性价比高,手感和显色度都不错。
1、Unny双头旋转眉笔:Unny双头旋转眉笔共有六个色号可以选择,可以说是相当的贴心了。它的显色度较高,并且不易结块,而且砍刀眉笔的眉头相对来说会更容易勾勒眉形,老手用完全OK,新手的话不太推荐。
2、爱丽小屋眉笔:爱丽小屋的眉笔价格只需二三十,基本上人手一支。尤其是在一字眉流行的这些年里,总会出现他的身影。不仅仅是因为价格便宜,主要还是它的显色度高,轻轻一画就有明显的效果,还是相当好用的。
3、植村秀砍刀眉笔:这款植村秀砍刀眉笔称得上是眉笔中的网红了,曾经被很多美妆博主推荐过,属于新手必入的眉笔。这款眉笔除了削起来有一点麻烦,整体的使用感还是相当不错的,它的显色度属于中等,笔杆也很好控制。
4、YSL柔滑持久双头眉笔:它使用起来不会结块,显色度和软硬度都适中,用起来会有一种丝滑感,原来画眉毛也可以作为一种享受。在所有平价眉笔中属于比较好用的了,笔杆也很好控制,抓起来很舒服。
5、玛丽黛佳眉笔:玛丽黛佳眉笔只需要30多块钱就可以,它共有5个色号,包装好看有质感,而且显色度也不错,唯一的缺点就是笔头的形状不太方便勾画出细致的线条,最好是能结合其他眉笔一起使用。
扩展资料
1、眼睛大的人的人看起来往往是比较深邃且有灵动性的,那么眉笔的颜色也要淡一点才不会压抑了这种优势。而眼睛小或者柔和的朋友就可以选择深色眉笔。
2、皮肤是偏黄或深色的朋友们不要选用红棕色这类颜色夸张的眉笔,因为它会把你的皮肤显得更加难看,相反黑色或者浅棕色就很适合了,看起来有神但又不会很突兀。
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出处是费孝通先生的八十寿辰聚会上。
这一句全句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十六字理念的提出,是在1990年的12月,在题为“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演讲时,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总结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
这个演讲全文发表在《读书杂志》1990年第10期上。
前辈学者费孝通先生指出,我们应当对中华文化的全部历史有所自觉,有清醒的认识,有自知之明,有自信,且有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和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我们先是发现自身之美,然后是发现、欣赏他人之美,再到相互欣赏、赞美,最后达到一致和融合。这就是费先生主张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意义
大同美究其本质而言,就是拼合不同的美而达到的一种平衡。坚持个体美与追求大同美之间并不矛盾,也就是说“各美其美”和“美美与共”是相辅相成的,而且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保障。
要对中华文化的全部历史有所自觉,有清醒的认识,有自知之明,有自信,且有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和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实际上,一旦个人或者文化的创造者沦落为钱的奴隶的时候,就很少与文化创造相关了。 编者按: 约二十年前,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先提出“软实力”的概念,认为软实力是一种能力,能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是一国综合实力中除传统的、基于军事和经济实力的硬实力之外的另一组成部分。
“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样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
这个结论已经被信息世界所接受,近几年中国也十分注重提升软实力的提升,寻找一种平衡的新发展。但是在探索的道路上,问题不少,争论不少,名家众说纷纭。
本刊选取了两位专家关于“软实力”的部分发言,他们都谈到了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的问题,葛剑雄谈到了中国文化如何转化为软实力的几种方法,最后强调,即使中国成了经济第一强国,也只能以谦卑的心态去展示文化,“靠武力、暴力去强制人家来学自身文化的时代已经过去”;
而郑永年不约而同地提出,“真正的软力量根本不需要政府推销”,在对中国文化的剖析中,则更多了些忧虑。他认为西方从中国传统中学到的,甚至大大超越了中国;中国也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中国,只想着从故纸堆里寻找新文化,很不负责任。“我们要生产一种新的知识体系,追求新的话语。没有这些,一种新的文化无从谈起。”
文化怎样才能成为软实力文/葛剑雄(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
任何软实力都需要硬实力做保障
这些年我们很重视软实力,报纸上、杂志上都能看到。怎么样使“软”这样一种形式、一种方法跟“实力”结合在一起?我认为要靠文化。离开了文化,怎么能做得到呢?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软实力能不能起作用,最后还是在于实力。任何软实力必须要有“硬实力”的保障,或者说有“硬实力”作为前提和基础。
英国已故的李约瑟博士专门研究过沈括,还高度评价他是“中国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沈括曾经出使辽国,谈判中,他使用了一个“软实力”——地图。一开始他就把地图拿出来,对辽国人说,从地图上看,你们辽国占领了我们的地方,你们得退出。辽后来真的退兵了。我们承认,地图是一个“软实力”,但要是没有当时宋朝有利的军事态势作为后盾,如果是在“澶渊之盟”之后拿出地图,这个地图会起作用吗?
所以,地图的背后还是实力,是军事、经济、政治的实力。
在清朝康熙年间,征用了一批传教士测绘地图,画成了《皇舆全图》。后来在这个基础上,乾隆年间又画出了范围更广、覆盖到中亚的地图,李约瑟称之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大范围地图”,比西方的都先进。为了突出清朝的重要性,地图上把零度子午线定在了北京,应该说这体现了当时中国一种很强的“软实力”。可惜这些地图都被放在宫殿里,一般老百姓是看不到的。很偶然的一个机会,有一位叫齐召南的学者看到了它,把它记下来,根据河流的走向、源流,写了一本《水道提纲》,非常令人佩服。要是当时向水利学家、各地的地方官公开这张图,会产生多大的效益啊!但可惜没有公开。结果,法国的传教士拿了这张地图,回去呈给法国国王,国王下令把它印出来,马上就在欧洲出版了。日本人看到这套地图非常高兴,拿了这套地图再加上他们自己调查的材料,后来就绘成了日本参谋本部的军用地图。当日本侵略中国时,在淞沪抗战期间,日本军队用的就是这套地图。这个“软实力”,在我们中国没有转化为“实力”,但却被日本转化成它的“软实力”了��
我们讲“软”和“硬”,最后还是要跟“实力”结合起来,把它转化为实力才有用。
文化要用来培养造就人
第二,软实力一定要用文化来教育人,来提高人的素质。文化只有培养造就了人,或者提高了人的整体素质,才能转化为软实力。
再举日本的例子。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灾害频繁。全世界人都承认,在“3·11”大地震面前,日本这个民族表现出异常的镇静,甚至有点冷漠。同样的灾害如果发生在美国,美国的工业发展水平不比日本差,物质条件不在日本之下,但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很可能会出现抢劫、杀人这样的案例吧,但是日本没有。我前几天碰到几位日本朋友,他们说从去年大地震到现在,没有发生什么重大恶性犯罪。这就是软实力。在同样的灾害面前,他们可以把损失降低到最小的程度。我想这不只是靠先进的机械设备,真正起作用的是国民长期的训练、长期的演习,养成了这样一种民族精神。
在汶川地震中,很多学校都倒塌了,但是有一所学校没有塌,没有死一个人。因为学校的校长坚持把校舍做到抗震的标准,亲自安排日常的防灾训练,最后这个奇迹出现了,这就是软实力。这位校长依凭这样的一种文化态度、这样一种精神,他所减少的损失,远远超过修建这所学校的投入。
我们国家有多少先贤、多少英雄模范、多少革命烈士,是在中华文化的环境中造就出来的,他们是我们世世代代的精神财富。如果没有这些人,我们只是抽象地讲中华文化多么博大精深,这能起到软实力的作用吗?也许只能起到学术研究的作用。
今天,无论用什么形式的文化活动,是唱歌跳舞,还是开学术会议,或是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最后要看的都是人的素质是不是提高了。有了这么一批有素质的人,才能使文化转化成为软实力。
文化要变成商品
另外,我们的文化要变成产品,变成商品,才能够转化成为实力。
现在一些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向我们进口大片,因为他们很自信这是很挣钱的文化产品。一个片子要抵得上多少从中国用集装箱运到美国去的鞋子、衣服?而现在中国的文化,往往是花钱买吆喝。我看到一些文化活动,无非是走到国外,包包饺子,请大家吃一吃,跳舞给人看,但是为什么不能转化成文化商品?我们中国为什么不能拍出像《阿凡达》这样的**?
实际上,随着世界的进步,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要解决基本的衣食住行问题已经变简单了。今后人类大量的时间、精力是要解决精神的需求。这个过程中,文化、文明起的作用就占了很大的比例。
同样一件衣服,如果仅仅是面料的改革或者是制作工艺的提高,对它价值的提升作用是很有限的,但是如果加上文化的含量,那么它的价格可能不止翻几倍,甚至是几十倍、几百倍、几千倍。西方的奢侈品,比如路易·威登,有消息说其一平方米的面料只要二三十欧元,其发言人就说了,我们卖的不是简单的面料,我们卖的是品牌,是文化。而我们有的的中国产品,根本没有文化含量,或者文化含量很低,以至于不得不用外国的品牌。
含义是尊重每个人、每个民族的文化差异和特色。
根据百度文库查询得知,“美人之美”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和认可,无论其外貌、性格、文化背景等有何不同。我们应该发现和欣赏他人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和认可。同时,“美美与共”也强调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不同的文化和思想可以相互补充,共同构建一个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社会和文化环境。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的名言。
1990年12月,在就“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主题进行演讲时,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总结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这箴言朗朗上口,语意隽永,富有深刻哲理与智慧。
“各美其美”说明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因为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
“美人之美”就是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说明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总起来讲,就是人们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欣赏别人创造的美,这样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拼合一起达成平衡,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
再通俗地理解,就是我们先是发现自身之美,然后是发现、欣赏他人之美,再到相互欣赏、赞美,最后达到融合。
费老在《费孝通论文化自觉》说得很透彻:“为了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从现在起就必须提倡在审美的、人文的层次上,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树立起一个‘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天下大同”和构建和谐社会有异曲同工之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