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是有尾目隐鳃鲵科动物。
大鲵(学名:Andrias davidianus)是隐腮鲵科、大鲵属有尾两栖动物。体大而扁平,一般全长582~834毫米,头体长310~585毫米,最大个体全长可达200厘米以上。头大扁平而宽阔,头长略大于头宽;雄鲵肛部隆起,椭圆形,肛孔较大,内壁有乳白色小颗粒;雌鲵肛部无隆起,泄殖肛孔较小,周围向内凹入,孔内壁平滑,无乳白色小颗粒。
成鲵一般常栖息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溪河深潭内的岩洞、石穴之中,以滩口上下的洞穴内较为常见,食性很广,主要以蟹、蛙、鱼、虾以及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等为食。
大鲵的食性:
大鲵的视力不好,主要通过嗅觉和触觉来感知外界信息,它们还能通过皮肤上的疣来感知水中的震动,进而捕捉水中的鱼虾以及昆虫。中国大鲵在它所处的生态系统中占据食物链顶端的位置,是生物链重要的一环。
中国大鲵在不同的水域中,食物来源也略有不同,它们食量大,主要捕食水中的鱼类、甲壳类、两栖类及小型节肢动物等,此外在大鲵的胃中也发现有少量植物组分。生活在长江流域大鲵所处栖息地内,有着白甲鱼、宽口光唇鱼、马口鱼等鱼类,为大鲵提供了广泛的捕食对象。
大鲵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大鲵是隐腮鲵科、大鲵属有尾两栖动物。体大而扁平,一般全长582~834毫米,头体长310~585毫米,最大个体全长可达200厘米以上。头大扁平而宽阔,头长略大于头宽;雄鲵肛部隆起,椭圆形,肛孔较大,内壁有乳白色小颗粒;雌鲵肛部无隆起,泄殖肛孔较小,周围向内凹入,孔内壁平滑,无乳白色小颗粒。
大鲵的保护状况:
1、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6年ver31——极危(CR)。
2、列入《中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Ⅱ级。
3、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Ⅰ级保护动物。
4、列入中国2021年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仅限野外种群)。
大鲵濒危原因
1、大鲵对水的环境非常依赖,迁徙能力是动物之中最差者之一,它们的栖息地被山涧、湖泊、河流分开,因此造成了中国大鲵的基因在每个区都不一样,这就造成了互相之间的繁殖变得非常困难。
2、自然栖息环境被破坏,如砍伐森林、修建水利设施等,因其栖息地被占用,造成局部地区灭绝。
3、自身的生物学因素,诸如自然繁殖困难,幼苗成活率低等。
4、人为过度捕捞和偷猎。
大鲵是隐腮鲵科,属有尾两栖动物。大鲵体大而扁平,一般全长582~834毫米,头体长310~585毫米,最大个体全长可达200厘米以上。大鲵别称娃娃鱼、人鱼、孩儿鱼、脚鱼、啼鱼、腊狗等。
大鲵的习性大鲵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因叫声像婴儿的哭声而得名娃娃鱼。
大鲵生性凶猛,肉食性,捕食方式为“守株待兔”,牙齿不能咀嚼,只是张口将食物囫囵吞下,然后在胃中慢慢消化。
雌鲵每年7~8月间产卵,卵产于岩石洞内,每尾产卵300枚以上,剩下的抚育任务就交给了雄鲵。大鲵的寿命在两栖动物中也是最长的,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能活130年之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