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杨柳象征着什么 象征着什么 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柳 又有“留”的读音
后来成了象征离别的意象
杨柳的象征意义今天就要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杨柳”是一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含有这一意象的名篇佳句数不胜数、俯拾即是,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供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唐・白居易《忆江南》)、“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前者是乐景写哀,后者是哀景写哀,而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柳 又有“留”的读音
后来成了象征离别的意象
柳树象征着什么精神 柳树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只要在适当的时候,在湿润的土地上插入一根柳树的枝条,它就会生根发芽。是的,红花还要绿叶扶,在五颜六色的植物王国中,不能没有牡丹,不能没有梅花----,但也不能没有柳树,因为它们同样是士地的儿子,同样点缀了大自然,点缀了我们的生活,如果没有柳树的平凡,哪有牡丹的高贵呢?
我赞美柳树更是因为它象征着朴素勤劳的中国人民----那些普通人,他们既平凡又伟大,正是这千千万万的普通人组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我们的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古老文化,对世界的文明发展有过令人自豪的贡献,也有过令人痛心的屈辱历央。今天,我们又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创造着前无古人的伟大业绩。
我赞美柳树,更赞美柳树精神。
柳树象征什么? 柳树”的象征意义
台湾东海大学中文系教授薛顺雄认为,柳树在晋代的文学中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1.它是被认为是天地精灵之气所聚集,而产生的一种珍奇的树,所谓“含精灵而寄生”、“是精灵之所钟”。
2.它能刚柔相济,以应中和,而保休(美)体,不随便做任何无意义的牺牲,以尊重生命的庄严,以及保持生命的丰盛与价值,所谓:“应中和而屈伸”、“保休体之丰衍”。
3.它能结根建本,有原则,能坚守,绝不任意动摇根本,是值得人敬重的,所谓:“结根建本,则固于泰山”、“信永贞而可羡”。
4.它虽是被尺断(从原树上被切断,而成为一尺的片段下来移植,在先天上受了很大的伤害),却依然能够活得更坚强,更为滋长,生命的强韧完全突破了一切生长环境的困境,所谓:“惟尺断而能植”、“虽尺断而逾滋”。
5.在它突破困境生长之后,它能不分彼此兼覆广施,而普荫众生,造福群类,所谓:“兼覆广施,则均于昊天”。
6.它能不受地域.的限制,而广泛地生长。也不在乎外在环境的变动,而正常地发展,所谓:“无邦壤而不植”、“干道之屡迁”。
7.它能不扭曲自己,而皂然地生长,所谓:“配生生于自然”。
薛顺雄先生进一步说明“柳”的象征意义。他说:“自汉至晋代一些文人所写的《杨柳赋》中,我们可以了解“柳树”在陶氏的当时,是有其如同上述的一些特殊意义的。而这个特殊意义,也正是陶氏想藉以用来暗示其思想、处境、个性、行为等的特色,所以他才会特别偏爱于柳树,才会特意撰写出《五柳先生传》这样的一篇文章,来做为自况,以示知于世人。(《论陶潜「五柳」的象征意义》,见于东海中文学报第八期)
归园田居 ①
少无适俗韵 ② ,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 ③ ,一去三十年 ④ 。
羁乌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⑤ ,依依墟里烟 ⑥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徐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注释:
① 作者在乙巳岁(405)十一月辞彭泽令归田,《归田园居五首》可能作于次一年。这是第一首,自述离开仕途,归居田园,是适合本性的。在那简朴的乡村生活中,感到摆脱拘束返于自然的乐趣。
② “适俗”,适合世俗。“韵”,风度。
③ “尘网”,尘俗人事的束缚,这里主要指仕途。
④ “三十年”,有人疑当作十三年,因为从作者初仕为州祭酒到辞去彭泽令,经历的年数是十三而不是三十。又有人疑“三”当作“已”。
⑤ “暧暧”,昏昧貌。
⑥ “依依”,轻柔貌。“墟里”,村落。
其二 ①
野外罕人事 ② ,穷巷寡轮鞅 ③ 。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 ④ ,披草共来往 ⑤ 。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注释:
① 这篇原列第二首,写隐居之后交游稀少,一切尘俗杂虑都已屏绝,所关心的只是桑麻。
② “人事”,指与人交给往来。
③ “鞅”。马驾车时颈上的皮带。这句是说居处僻陋,车马稀少。
④ “曲”,隐僻之地。“墟曲”。犹乡野。此句一作“时复墟里人”。
⑤ “披”,拨开。
陶渊明的归隐生活
陶渊明远离无法施展自己抱负的污浊官场,而归隐于他热爱的田园生活,努力使自己满足于田园乡间的乐趣,自有一番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扬柳代表什么象征意义 “杨柳”是一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 最伤感的时候,总是低徊,絮絮。杨柳之柔,却对着凉意晓风,更有残缺之月。它是被认为是天地精灵之气所聚集,而产生的一种珍奇的树。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句中的杨柳象征着什么 象征着时光流逝,点明时间,烘托悲凉气氛,这么久过去了,夫君打仗还没有回家,表现了普通老百姓厌战的情绪,这一点和诗经秦风中所变现的建功立业的精神是相对应的。
古诗中杨柳有什么特殊含义 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关于笛子的优美句子如下: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2、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阳。——李自《春夜洛城闻笆》
3、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质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5、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杜甫《洗兵马》
6、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陆游《关山月》
7、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李煜《望江梅·闲梦远》
8、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9、一曲将军何处笛,连云芳草日初斜。——杜牧《街西长句》
10、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其一》
11、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孟浩然《凉州词》
12、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高适《塞上听吹笛》
《与史中郎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年代: 唐 作者: 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春夜闻笛》年代: 唐 作者: 李益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吹笛》年代: 宋 作者: 陆游吴江楚泽闲游遍,未豁平生万里心。
醉里独携苍玉笋,岳阳楼上作龙吟。《月下笛·万里孤云》年代: 宋 作者: 张炎万里孤云,清游渐远,故人何处。
1、原文: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译文: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3、赏析: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4、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5、三、四两行,明代的杨慎认为其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怨”它又有何用?
古代的笛曲大多失传了,不仅是笛曲,其他乐器也保存的不是很好,这因为没有较好的记谱方法,或者说记谱方法都有缺陷。比如,古琴有减字谱,保存了很多曲子,但是减字谱没有节奏,所以都靠口耳相传。
现在笛子的《梅花三弄》还是从古琴谱翻过来的,所以以前非常有名的很多笛曲比如《梅花落》(“江城五月落梅花”)《折杨柳》(“此夜曲中闻折柳”)都没有保存下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