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陶瓷装饰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其烧制工艺虽原始,但彩陶纹饰却极富艺术创造,纹饰的变化单纯而色彩艳丽。稚拙、淳朴、豪放的彩陶其基本构成是点、线、面的符号组合。如在黄河流域的彩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水波纹、旋涡纹的组织与色彩,看到它们,似乎看到了滚滚而来的卷着泥沙旋涡的黄河水,让人激动感怀。其它如;方格纹、编织纹、谷叶纹及鱼纹、蛙纹、人纹等纹饰,这些题材,全是从生活中来,又用于生活,创造性地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物象表现为瑰丽优美的图案,给装饰艺术奠定了第一个里程碑。
奴隶制社会时期的商代,出现了白陶,白陶花纹繁缛,形制美观,青釉硬陶具有瓷器的特征,从造型和装饰看,这时期的陶器吸收了青铜工艺的特点,烧制了刻纹白陶,使陶器装饰与当时的青铜艺术互相辉映。
汉代是我国陶瓷工艺史上,从陶到瓷的孕育成熟阶段。
秦汉时期,国力开始强盛,经济初现繁荣,为艺术创作提供了精神与物质方面的有利基础。
汉代的釉陶中的低温铅釉和薄釉硬陶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方风格。
南北朝的青瓷器,其釉色装饰典雅秀丽,温润柔和,器皿造型独具特色,既饱满深厚,又端庄挺秀,装饰手法上常见有压印花、附加堆纹和划花等;由于当时佛教的影响,青瓷纹饰上出现了佛像、飞天、忍冬纹和莲瓣纹等新的题材,这些外来文化被吸取到瓷器的装饰上来,并予以融化与发展。
隋代的白瓷烧成在我国陶瓷史上有着重大价值,它给后来的彩绘瓷器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唐代,形成了著名的邢、越二窑,北方邢窑的白瓷,胎质细洁,釉色白润;南方越窑的青瓷,胎质坚硬,釉色莹润,纯净如翠。除釉色装饰外,还有印花、划花、堆贴、捏塑等装饰手法。图案内容较以前大为发展,花鸟题材不断增多。而且还出现了低温、色彩鲜丽的“三彩”釉,它运用黄、绿、褐等釉色,烧做成色彩绚丽、缭绕变幻的艺术品。还有淋漓豪放的花釉和精巧别致的纹胎、纹釉瓷器,大大丰富了陶瓷制品的装饰。
从原始社会的彩陶一直到唐代的瓷器,可以说陶瓷艺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技艺和材质的提高,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其间虽受到某些工艺的影响,但不同的时期都反映了不同的装饰风貌与特色。
宋以后,由于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文人、士大夫对美术的热爱形成了艺术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对瓷业提出了新的审美要求,走向了立足于观赏角度的审美境界。宋瓷的美学风格,以沉静雅素为特色,表现为含蓄而不外露,自然而不雕琢,这主要在于宋瓷重装饰的釉色之美,更追求釉的质地之美。如景德镇青白瓷的釉色晶莹如玉,龙泉青瓷釉色的青翠晶润,这些釉色装饰,正说明了当时人们对美追求及审美意念的提高,以及从尚新的审美意识与深厚的传统文化精髓。宋瓷的装饰美不光体现于釉色的装饰,还包含刻、划、剔或镂空装饰、化妆土的装饰及彩绘装饰。彩绘装饰是中国陶瓷艺术中最重要的一种装饰方法,宋代瓷的彩绘装饰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元代青花瓷的烧制成功,瓷器上的刻、划花和印花装饰技法退居到次要的地位,而让位于彩绘。元青花瓷装饰十分讲究布局、构图,讲究青白相映、疏密相间、虚实相生,尽管其装饰层次多、画面满,有的装饰圈达十几层之多,然而却层层有别,主次分明且浑然一体,使人感到丰富而不繁杂,饱满而又分明,具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与形式美感,深受人们的珍视与喜爱。
明、清两代除了生产青花瓷外,还大量生产了彩绘瓷和各种颜色釉瓷。出现了明前期釉上红彩、黄彩和金、银的彩瓷,成化斗彩瓷、正德素三彩,浓艳的嘉靖青花五彩瓷、清宫廷御制的珐琅彩瓷等等,真是灿烂辉煌,至精至美。其陶瓷制品的产量之多,工艺之精,品种之丰富,装饰之多样是前代所无法可及的。
纵观历史长河,陶瓷艺术的发展,在各个不同的朝代都有一定的进步、发展与提高,在各个历史时期也都显示了那个时代的装饰风格与艺术特色。与人们的审美情趣相一致,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相融合。七千多年的陶瓷工业的发展壮大,陶瓷装饰艺术的丰富与提高,形成了我国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
陶艺现已流传到世界各地,经过各国的改进,产生了不一样的陶艺文化。那么,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日本的陶艺文化吧!以下是有我为大家整理的日本的现代陶艺文化,希望能帮到你。
日本现代陶艺掠影
1992年3月-4月间,东邻扶桑——日本各地樱花烂漫盛开,人们载歌载舞,沉浸在赏花、唱花、与花同乐的气氛中,到处洋溢着节日的盛况。在这美丽的季节里,笔者进行了一次以考察日本现代陶艺为主要活动的访问。
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从南起九州岛的鹿儿岛到本州的东京,行程达一千多公里。经过日本的鹿儿岛、佐贺、长崎、山口、滋贺、冈山、岐阜、京都、名古屋及东京共十个县、府、都地区,参观考察了共52个单位,其中包括陶艺窑场13个。接触到许多颇有名气的大陶艺家,了解到日本现代陶艺家的创作与生产状况。还访问过5个陶研所与7个大型陶磁厂,并专访了8个陶磁博物馆、资料馆与陶磁文化馆。其中包括著名的京都、东京国立博物馆、出光美术馆。访问了经销陶艺制品的商店五家,包括日本最大连锁销售百货店之一的西武百货店。
此行感到收获最大的是有机会踏访了日本著名的陶磁产地,有唐津烧、荻烧、备前烧、信乐烧、织部烧、京烧、濑户烧、有田烧、锅岛烧、伊万里烧等日本历代名窑场,采访了许多著名陶艺家,收集了许多珍贵的信息资料和陶艺作品。这些对于研究日本陶磁与陶艺的历史、现状都是十分有意义的。尤其是日本陶艺制品,已深深渗透到普通日本国民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与大工业生产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达到将传统的民族陶艺与现代化生活的完美结合。这些情况为我国传统陶艺制品如何保存发展与进入人民日常生活中去,可以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鉴于此,笔者将此行的收获成文,今借《陶磁研究》杂志发表。
1日本的陶艺流派与陶艺家
11 唐津烧与中里隆先生
日本著名影星中野良子谈到她婚后对烹调与陶磁器很感兴趣时,唐津烧陶艺家中里先生说:“美食强健人的体魄,美器赋予人心灵的力量;只有将两者巧妙地结合,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家庭主妇。”日本陶艺家紧紧将陶艺制作与美食、美化心灵结合,淋漓尽致地表达了陶艺文化的内容。在饮茶用器方面,日本的茶人有“一乐、二荻、三唐津”之说。
日本关东地区的人习惯将陶磁器叫做“濑户物”,关西人叫“唐津物”,这是因为关西陶磁产地主要在唐津。唐津地名是由于古代此地与中国贸易繁盛。“唐”指中国,“津”指港口之意。唐津烧古窑分布在九州佐贺县西南部与长崎县东北一带。唐津市现有7万人口,从事陶艺创作的陶艺家约60多人,且多为个体经营,产品有日用、陈设与建筑陶磁。
唐津烧的大发展始自400年前的文禄、庆长战争,当时日军侵朝失败,撤退时掳掠回大批陶磁工匠(据传有近万人),这些被掳掠的朝鲜工匠促进了包括唐津在内的日本制陶业的发展,因此日本史学家称这次战争叫“陶磁战争”。
日本陶磁文化深受中国影响,但在工艺技术等具体方面,以“陶磁战争”为契机,受朝鲜影响更大些。现在唐津烧采用的脚踏陶轮及连体龙窑都传自朝鲜。
唐津烧使用的坯料为含砂粒的粘土如帆柱土、四屋土等及部分硬质粘土。釉料则使用土灰釉、长石釉、禾灰釉、铁釉及辰砂釉等。产品种类很多,有碗、盘、碟、钵、杯、酒瓶及茶罐、香炉等。装饰纹样有黑花、印花。黑花技法叫“绘唐津”,深受中国磁州窑白地黑花技法影响。唐津烧制品的碗是极富变幻,有圆形、椭圆形、豁口形、竹节形、轮花形及十字形等。作为唐津烧陶艺派系相传到今,中里姓的陶艺世家至今已有13代。12代的中里无庵首被授予国家级“人间国宝”荣誉称号,他本人有一座二层楼陶艺陈列馆,展示有古唐津作品与瓷片,现代陶艺品数十件。他的三个儿子也都继承陶艺事业,作为著名的陶艺家活跃在日本陶艺界。
陶艺家中里隆先生现年53岁,自小受父熏陶,研习陶艺,于20年前创建隆太窑,窑名由著名的古陶磁权威小山富士夫题字。中里隆热爱中国古陶磁,此前首往龙泉窑、磁州窑等地访问,并且特邀笔者等三人赴日专访。他的窑场建在远离城市的幽静山谷,四周绿树环绕,淙淙的泉水从陶房前流过。陶房四周植有橘树,挂满金黄的果实。建筑在山坡的登窑掩映在翠绿的树丛中。整个陶房看起来倒像一处独有风格的园林式建筑。
中里隆先生具有独特的人生观点和处世方式,他留有长长的虬髯,衣着朴素,不仅擅长陶艺,对烹饪也有研究。他认为陶磁器既然用于人们日常饮食生活,那么不懂烹调的人是不能成为优秀陶艺家的。他餐具上使用的陶磁器皿都是他亲手制成的陶艺品,以化妆白陶和黑花居多,而没有一件现代工艺产品。
中里隆先生的陶艺在日本享有盛誉,前几年他曾作为唐津烧的代表赴美国举行陶艺展和学术讲座。崇拜他的美国陶艺家首次来他的窑场交流。笔者此次作为中国的客人有幸在他的隆太窑参观访问并滞留数天,悉心考察,获取很多第一手的资料。
中里隆陶艺作品充满一种雄健,粗犷的氛围,也表达了作者放浪不羁的创作风格。在日本如果其陶艺作品没有明显的风格或追随大流,这样的陶艺家是无法存下去得。中里隆的作品碗、盘的售价一般为每件2000、4000、8000日元不等,作为日用器皿的价码是很高的了。售价更高的是陈设陶艺品,如瓶、坛等,价格标到70-80万日元。他最高一件作品曾卖到200万日元,按现在人民币与日元的汇率,大约有十万元人民币。中里隆认为唐津风格的陶艺作品,应该尽量保留原料原有的土性与窑火的火性,而尽量少加入人工修饰与雕琢,过多的装饰反而不美,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对于时装模特与演员的评述,他认为不宜多做化妆,化妆了反而不美。欧洲女性并不美,正是为了美她们才进行化妆。她们比不过中国的女性,不用化妆就很美。如果过多化妆反而不美了。他的这些观点深深反映到其作品意匠中。
唐津烧的作品主要有(1)粉引,即施白化妆的陶器;(2)绘唐津:在不做白化妆的陶器商绘黑花纹样,呈灰地黑花;(3)唐津南蛮:无釉陶器,胎色呈灰黑;(4)朝鲜唐津:胎色上施一层很博得白化妆土,釉呈粉红色色调,釉下绘有黑花;(5)毛刷纹:作品上用白化妆涂刷出毛刷纹样,粗犷而颇具力感;(6)雕三岛:即灰釉印花。上述技法中许多受到中国古代名窑如磁州窑装饰技法的影响。
唐津烧作为日本九州地区的名窑系列,在中里氏陶艺家的积极推动下,在现代日本陶艺艺坛中仍属于一支重要的流派。
12 有田烧与柿右卫门(锅岛烧)
有田町是日本的瓷都,位于日本九州岛北端,这是一个以制精美瓷器而兴盛起来的城镇。通往有田町的公路要经过三条隧洞,隧洞的名称分别叫做“白磁”、“青华”(意即青花瓷)、“赤绘”(即红绿彩)。这种把珍贵名瓷的名称当作隧洞名称的做法,一下把人们带入陶艺氛围很浓的日本瓷都。町内还有一座桥,历史久远,桥两侧的栏杆上盛放着一件件装饰华美的五彩瓷瓶,罩在玻璃罩内。听人们说在这座面积不大的有田町竟有40多座富丽堂皇的瓷器商店在经销各种瓷器产品。目前有田町拥有约250家作坊式的陶磁厂,许多作坊保留了数百年前的样子。
有田町的发展与日本瓷器密切相关,400多年前从朝鲜被掳掠来的朝鲜陶磁工匠李参平在这里发现制瓷原料——泉山石,从而开启日本瓷器的历史。当地建有李参平发现磁矿的纪念碑,日本人是把李参平当作磁祖加以祭拜的。从此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九州的瓷器源源不断地输出到欧洲各国。而当时正值中国明、清王朝交迭之际,连年的战争造成的严重经济破坏削弱了中国瓷器在世界市场的霸主地位。日本人正是趁此时机,不断吸收中国瓷艺的精华,先是模仿,后是取代,逐渐取代了中国瓷器第一的位置。我们从20世纪90年代北京故宫博物院与日本出光美术馆联合举办的中日两国陶磁文化交流展展出的作品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轨迹。许多日瓷模仿中国景德镇之逼真程度,令人惊叹。当时日本有田瓷器通过伊万港大量出口,故亦称伊万里瓷。
至今,有田町仍然是日本南部陶磁生产与贸易最集中的城市,这里瓷器商店林立,牌号众多,各种吸引人的看板琳琅满目,街旁高低不等的古建筑错落有致,到处洋溢着陶磁文化的气息,显示了瓷都的风范。笔者曾看到了一块大笔写有磁州窑的看板,原来是某瓷器商店借用“磁州窑”作为其商店的名称,禁不住请中里隆先生驻车,在蒙蒙小雨中扣动了相机按钮
我们还参观了有田町陶磁团地窑业组合,这里有10家相互协作的股份制陶磁小厂,以产日用瓷为主他们共同使用三条窑炉,烧成和彩烤不同风格的现代日用瓷产品据老板介绍,为了在竞争激烈的陶磁市场取得生存与发展,他们只有采取发挥小型集团的力量,自愿组合,互相合作不过他们各厂的产品各具风格,经济方面的帐也算得很细产品多为仿植物的花卉、叶子的异形形状,采用压力注浆成型。每种产品的产量不大,经常改产。
今右卫门世家(锅岛烧)主要以生产传统的红绿彩彩绘瓷器为特色。目前已经传至地十三代传人。今右卫门善诏1926年出生,1949年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后返乡继承祖业。他作为传统彩绘陶艺工艺家,多次参加各种展览会,推出许多具有新意的作品。1975年承袭十三代今右卫门称号。1976年创建《色锅岛今右卫门技术保存会》,接受了日本《重要无形文化财综合指定》称号。他精研彩绘技艺,开发出青花吹墨、薄墨吹墨等技法。先后获得了西日本文化奖、每日文化奖、紫绶褒章、日本陶磁协会金奖等。1989年又以“研究新型色绘瓷器技法,以优秀技法与意匠组合确立新型色绘表现”之成果,获得日本重要文化财《色绘瓷器》保持者即《人间国宝》称号。
笔者参观了他的陈列在两层楼上的收藏作品,几百年来日本彩瓷的发展及其在世界销售的过程,一目了然,尽在眼底。也看了他的工作作坊。只见在一古朴的老式木房建筑中,成排卧坐着许多男女老彩绘艺术家们,正在聚精会神进行瓷器彩绘操作。他们一边听着日本的古戏或抽着香烟,不慌不忙,不紧不慢地干活,好象很悠闲的样子。正应验了所谓“慢工出细活”的行话。也看到了技艺精湛的瓷器彩绘技艺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保存与发展。
13 荻烧与当地的陶艺家
荻市位于日本本州山口县西部沿海地区,这是一个海滨城市。日本庆长三年朝鲜陶工李匀光与李敬弟兄到此制陶,称之为古荻烧。宽文年间,三轮休雪始烧陶磁,又被称作本荻烧。荻市自古人杰地灵,这里一共诞生过五位日本首相大臣,如伊藤荣作、田中角荣等。
荻烧现拥有约50名陶艺家,其它从业制陶者有150人。现有28座窑场(包括山口市3家、长门市5家)。产品全部内销,其中日用陶磁占50%,茶道用具占45%,美术陶磁占5%。荻烧产品的特色是坯料使用大道土,泥料柔软,烧成后有一种暖调,器表釉彩经窑变而呈红调,时而发青、黄调。
荻烧陶艺家吉贺大眉先生,确立了将传统的白荻釉和黑釉在窑变中形成幽玄而凝重的艺术釉调风格。他主要生产花瓶,还有茶盏、水壶、花插、香炉等陶艺制品。他的作品曾荣获内阁大臣奖、日本艺术院奖、陶磁协会金奖等称号。
波多野善藏先生的荻烧作品主要是茶杯、水罐、茶罐、花插、钵等。他的作品继承有300年前的传统,古香古色,别有韵味。最近他又在郊外贷款购地建了一座烧窑场,因为当地政府不允许稍有污染的陶磁窑建在市内。他的陶艺创作与事业似乎展现出美好的前景。
三轮龙作属现代派陶艺作家,产品以现代派抽象雕塑为主。关于他的情况,笔者曾在北京中央工艺美院《工艺美术参考资料》19916期发表的《日本现代陶艺家三轮龙作其人其作》一文中作过介绍。近年来,他以表现日本卑弥呼女倭王(可见中国《三国志》记载)开启的日本历史这一题材出发,创作了“白岭展”、“金色皂弥呼展”等系列陶艺作品,来体现日本经济文化史的盛衰与发展。在中里隆先生的热心推荐下,笔者借机做了专访。他对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显得一往情深,崇拜不已,又谈到“红高粱”、“菊豆”等张艺谋导演的**。笔者参观了他的被称之为现代超现实主义的陶艺作品。他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高度评价和对未来中国陶磁艺术的再度崛起的预言,给笔者留下很深影响。
14 备前烧
备前烧位于日本冈山县和气郡备前町。备前烧陶艺制品的特色是制品不上釉,也不做彩绘,仅依靠陶泥本身的造型变幻进行创作,也依靠窑火的窑变烧成。它直接表现得是土与火的艺术。一块泥机经手工、长时间加工揉成陶泥坯,再经一千多度的温度烧成,经受窑火的各种变化而形成一种自然的形状。许多人都说备前烧作品是自然与人结合而形成的世界。
备前烧历史悠久,自日本古坟时代这里已产出须惠器陶器。平安-镰仓时代始生产生活用品如碗、盘、碟及瓦。镰仓-室町时代大量生产壶、擂钵等,这时备前烧产品已形成其特有的褐红色胎。室町后期使用田土代替山土作原料,采用手拉坯造型,实现大批量生产,并使用半地上式窑炉。
森陶岳先生是一位有代表性的备前烧陶艺家,他的创作思想是“创作的作品全在自己的思想中,是在思想的晃动中产生的。”他善于用的创作手法将器形做成像用几大块几何体粘结起来的一样,种类有黑瓷、白瓷扁壶、多面壶、条纹壶。器型简单,但非常富于形的多样化与力感。他使用龙窑烧成,窑长25米。为了研习这一特长型龙窑的烧成技术,他曾向笔者表示想到中国的南方考察传统的龙窑。
15 信乐烧及其陶艺家
信乐烧位于滋贺县,是日本古代六大古窑之一,又是现代陶磁手工艺发达的地区。近年来,滋贺县以信乐陶艺为龙头来发展旅游与文化产业。譬如他们修建了占地面积很大的“世界陶艺之森”公园,并通过举办一年一度的世界陶艺节把信乐建成“国际工艺之都”、“陶艺之都”,都造成一种很浓的以陶艺兴县的气氛
“世界陶艺之森”设有创作、展览、制作与研修等几部分。现代陶艺馆一般为一圆形顶的建筑,里面陈设有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的现代陶艺家入选的作品,这些陶艺作品表现的方式与内容都很奇特,用意非常大胆,在许多方面克服了过去人们概念中的陶艺,而是紧紧与现代西方美术思潮联系在一起的陶艺作品。热心的导游向我们赠送了许多现代陶艺作品集等资料。我们从这里看到现代陶艺在发展中的各种形态与演进过程。
屉山久保先生的陶艺作品表现出一种很浓厚的宗教气氛,他常用陶泥板粘结成板块形状,在陶板上用各种浓稠的色釉缀成一排夕红、绿、**的小球。不理解其创作意念的人看去很像一块块电子线路板。他本人讲,这一个个红黄绿交叉的小球是佛教中的曼陀琳花,代表了古代佛教文化对日本产生过的影响。他认为佛教中的小乘教与密教等教派对日本影响最重。他的陶艺作品选用这样的表现题材,是为了不断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古代文化与历史。
他说,正当日本许多年轻人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追求西方文化艺术时,他要从反映宗教题材的角度向人们敲一下警钟。当然他所表现的反叛情绪和思想感情,或许一时半时还难以为人们所理解,但他仍然毫不灰心,顽强地走下去。当然这种无使用价值的纯陶艺制品很难销售出去,尤其在日本国内。他将这番话时神情似乎有些悲凉。倒是欧洲一些人士很喜欢他的作品,购买过他的东西。除此之外,屉山久保还把这种具有浓厚宗教风格的表现题材,运用到大型陶制屏风创作方面上来,并开始打开销路。
16 织部烧和泷口喜兵尔
日本著名古陶磁专家小山富士夫先生曾经这样评述,日本在发展现代化时,并没有抛弃自己的传统,而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很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泷口喜兵尔先生是一位以制作织部烧陶艺作品而著名的陶艺家。
他原籍首都东京,30年前为了创立陶艺事业,他告别了喧嚣繁华的东京,孤身来到日本中部岐阜县可儿市一道山谷中,开始陶艺创作。刚来时,此地仅他一人、一房、一窑,奔流而去的山间河流走鱼儿很多,可随时打来食用。每当在河边就餐时,鱼儿自动围拢上来,很有一番情趣。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几乎与人隔绝的幽静环境给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陶艺创作氛围。他的陶房坐落在山脚一条清澈的小溪旁,穴窑建在坡势很陡的半山腰,加上巧妙码垛的松柴堆,望去很像悬挂在山腰的狩猎人小屋。每当完成成型、上釉、彩绘等工序时,他常一个人手端盛满板条的半成品,攀着陡急的蹬道,到半山腰的陶窑装烧陶艺品。
泷口先生的陶艺作品以织部绿釉提梁扇形菜碟及织部烧茶碗为主。织部绿釉为氧化焰烧成。织部黑釉则以鬼板(含氧化铁在60%的天然矿物颜料)50%,外加木灰50%做成黑釉,入窑还原焰烧成,在烧至最佳温度1250度时,再用铁钳快速将产品一件一件从打开的窑墙寇挟出来,置于水中,由此可获得纯还原焰效果,黑釉异常漆黑镌亮。据说这种烧黑釉的技术目前仅日本保留。织部黑茶碗系手工拉坯成型,造型变幻丰富,但它不追求完整无暇,而是留下手工制作的明显痕迹。有时在黑釉开光处点绘上黑、绿、褐等花纹。最近他又成功研制出黑釉红斑装饰方法,具有一种更独特的艺术表现风格。泷口先生拉坯使用的陶轮采用手拨式,木制陶轮直径为565厘米,木棒长20厘米。陶房的地面上放有一块很大的石块供修坯时用。在日本有句谚语叫“石上三年”,意思是说要学会一门技术,必须苦练,须在石头上坐够三年才行。他也确有一种为陶艺创作刻苦修炼的精神。当我们欣赏日本陶艺所达到的高度艺术美时,须知是有无数陶艺家这样精心苦练、勤奋工作才能达到的,这里是谈不上“艺术灵感”的
泷口先生的陶艺作品驰名国内,曾先后在岐阜县、东京和京都举办了个人陶艺展。1971年他应邀赴美国巴蒙顿州马尔波罗进行技艺指导,从而成功地把包括织部烧陶艺代表的日本文化介绍到国际上。
17 京烧和陶艺家森冈嘉祥
森冈嘉祥先生介绍,到他这一代已是三代陶磁世家了。森冈的窑场在京都东山区郊外的一座山坡上。他的陶艺产品突出一个“博”字。除生产日本传统的陶艺外,他还生产朝鲜风格的雕三岛,毛刷纹及三彩釉等。近年来他对中国的磁州窑和钧窑甚感兴趣。森冈先生也是笔者一位老朋友,在1984-1985年曾三次来磁州窑做技术交流,这次老友重逢,感到格外高兴。
在森冈的窑炉上,安装有较现代化的消烟除尘设备,造价达几千万日元。作为日本著名的文化旅游城市-京都府不允许陶窑排放丝毫污染,因此窑炉都搬迁至郊外,并必须安装环保装置。森冈通常在位于市内的陶房(兼展销室)制坯、上釉、彩绘,然后运到郊外窑场烧成。近年来他的二女儿已学会拉坯,儿子高中虽尚未毕业,但一到假期也要到窑场帮忙。他的大女儿在大版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一家公司当职员,业余时间则担任她父亲的译员工作,参与日中间的陶艺文化交流。森冈先生热爱中国陶磁文化,多次表示要向中国这位陶磁祖先这里学习更多的东西。他的收藏室收藏有多件中国古陶磁,他平常总是悉心研究,学习技艺并尽力理解中国古代陶艺中所神韵的精神与气质。
森冈夫人掌管陶窑的整个财务收支,一般的日本人家庭也是这样,用他们的话来讲叫做“男人打天下,女人管男人”。这两口子经常哀叹日本税收重,虽然一年四季辛辛苦苦干活儿,但收入中很大一部分交纳了各种税收。尤其是日本的遗产税收很重。老一代陶艺家去世后,起义留下的财产有一半要作为遗产税交给国家。待到孙子再继承时,财产会所剩无几,有“富不过三代”之说。因此,作为后辈子孙不可能躺在祖辈的产业上清享现成。唯有不停的奋斗,才能生存下去。他们的这番话,使笔者认识到日本陶艺家生活的另一方面。
日本陶瓷艺术的启示
陶瓷艺术在世界上有两大源流,一是中国,一是西亚。中国古代文明成为周边各国文化的原点,以中国为主的中国、朝鲜、日本共同构成了东亚文化区,日本陶艺的源流在中国。中国的陶瓷文化是悠久而辉煌的,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从原始的彩陶到明清的彩瓷,不同历史时期均有不同的辉煌。而中国对日本在陶瓷发展方面的影响至关重要,自公元5世纪,就有辘轳成型和高温烧成的制陶技术传入日本;公元8世纪,日本模仿中国的唐三彩烧制出了低温三彩釉;公元12世纪,日本在中国宋代白瓷、青瓷、铁釉陶器的影响下烧出来独具特色的古濑户;公元17世纪,陶工酒井田柿右卫门,以中国明末清初的釉上红彩为范本,创烧出日本彩绘瓷。日本陶瓷从中国吸取了不少的文化营养,但又根据自己民族的文化特点,建立了有自己特色的陶瓷文化体系。
日本在当今称得上是一个陶瓷文化发达的国家,他们重视陶瓷器物的式样和风格,注重陶瓷器物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更重视陶瓷的实用价值。
日本陶瓷强调器物的功能效用与形式美感结合在一起,使一件陶瓷器物既是实用的又是美观的,使实用和美观相互融合,构成一个和谐的统一体。日本国民对陶瓷的喜爱不亚于中国,但对日本人来说,无论审美意义有多高,都与实用价值紧密联系在一起。品质优秀的茶碗、水罐、花器等实用器皿在日本具有相当高的收藏价值。日本陶艺比起中国陶瓷的精致和完美,更趋向于质朴、自然、温暖、柔和的情调。日本民众自古喜爱原始、古拙、残缺的自然美,日本所产的无釉、粗糙、歪扭的茶道具毫无花纹装饰,却凝固了茶道的温雅静寂之美。与中国陶瓷的技艺精湛、高超相对比,日本陶艺追求了温馨、柔和的情调。日本陶艺之美,不仅仅重视造型、纹样和色彩,更注重泥土的韵味、肌理的美妙,注重于火的强弱变化在器物上产生的偶然效果。
日本陶瓷艺术保持了自己的特点。在现代陶瓷创作设计中,西方的现代陶艺已经发展为纯粹的造型艺术,不再重视功能效用的设计而着重强调艺术表现;日本的现代陶瓷设计依然坚持实用与审美相结合,在吸取和借鉴西方陶瓷艺术精华的同时,坚定地继承了传统陶瓷艺术的创作理念。日本陶瓷虽然曾经受中国和朝鲜陶瓷艺术和技术的影响,日本的彩绘技法和原料最初来自中国,朝鲜陶工及原料多次输入日本。然而,他们广泛吸收外来的文明营养,在吸收和消化中,根植于本土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土壤,从外来文化的影响中摆脱出来,根据本民族的审美特征和工艺观念,保持着以本土文明为主体的思想,把学到的知识和技术加以利用,在不断应用中加以改造,使之推向更高阶段,发展和创造出了具有日本民族特点的陶瓷艺术。
参加日本国际陶艺教育交流会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日本人精益求精的精神,除了体现在他们的高科技电子产品上之外,也充分表现在陶艺方面。日本的陶艺作品无论是陶器还是瓷器,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在工艺技术方面从来不含糊,方方面面体现着日本人的严肃、认真精神。不加任何装饰的优美曲线匀称规整,作品的每个局部都恰当表现着作者一丝不苟的精神。日本陶瓷尽管有时造型和装饰也很严谨规整,但与中国帝王用瓷的高贵豪华相对比,更倾向于平民化。其艺术形式和工艺处理对使用者来说很少产生心理上的距离感,给人的感觉充满着朴素、柔和、亲切。对陶瓷来说,首先是造型,然后是适应于造型的装饰。日本陶瓷装饰采用图案纹样的装饰形式,新颖别致,有的作品充满诗情画意,具有丰富的装饰表现力;有的作品可以让人感受到作者用激情创作出了温润自然、柔和质朴的艺术心境;有的作品则体现着刚健锐利的理性精神。在日本,陶瓷作品从辘轳拉坯、绘画装饰到入窑烧制,均由陶艺家个人独立完成。多数陶艺家不但精于陶艺,而且文学、书法、绘画等无不精通,所以,陶瓷在日本被看做是一门艺术。日本陶艺家认为,正是优雅的个性使一个真正的陶艺家与一个仅仅是制陶的人区别开来。陶艺家必须体验与分辨音乐、绘画、文学和哲学的东西,只有吸收了这些东西,方能将力量和个性贯穿于他用黏土所制之物。
了解日本陶瓷艺术的现状,是对学习过程的总结。如何将学来的知识运用在实践创作中,如何在繁乱的现代陶瓷艺术创作中坚定地找到自己,踏实地走出一条自己的陶瓷之路日本陶艺家学习和融合外来文化的创造精神,对于我们今后的钧瓷艺术创作是一种深刻的启迪。
陶艺艺术
陶艺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代名词。然而,当中国的陶艺家们猛然从“传统”、“实用”、“日用”等字眼中惊醒重新打量世界时,却发现自己落后了。的确,现代陶艺已不仅仅只是作为一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工艺美术而存在,也不是仅仅“实用”、“美观”、“经济”、“大方”的观念便能涵盖得了的。它已经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形成广泛的参与到现代艺术运动中,成为艺术家表达自己的观念,进行文化批判的利器。
中国人开始关注现代陶艺,并在舆论上形成规模应该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事情了。当然严格说来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起源和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前身)、景德镇陶瓷学院等院校中的那些最早实践者有关。20年来,老一辈陶艺家如祝大年、杨永善等在现代陶艺方向作出了有益的尝试,而且产生了一大批中青年陶艺家如吕品昌、罗小平、白明等,风格流派众多,技法日趋多样。他们中大多数是高校教师,或受过高等教育中传统陶瓷艺术的薰陶,因此,中国的陶艺在一开始便与学院有着不解情缘。
然而单纯的学院发展,不管是在观念上,还是在传播上都受到极大限制,而且在学术层次上也是狭窄的。在90年代,首先是1991年“北京国际陶艺研讨会”,继而是1995年的“景德镇国际陶艺研讨会”,1998年5月在宜兴举办了由罗小平等人策划的规模更大、学术研讨更具深度的“98中国宜兴国际陶艺研讨会”,同年秋在中国美术学院由刘正等人策划的“首届中国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也与观众见面。1999年岁初在广州美术馆由左正尧策划的“超越泥性——中国当代陶艺家学术邀请展”更是颇具水平。这几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学术研讨性的展会,预示着中国的陶艺正在兴起,其规模和范围及影响正在向全社会拓展。
然而,现代陶艺作为一项新鲜事物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更大的意义上、更大的程度上组成了中国陶艺现状,更值得我们去研讨。归结为以下几个问题,以资读者玩味。
一、“传统”与“现代”的隔阂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在如今的各个艺术领域都是一个争不完的话题,陶艺也不便外。然而,在关于陶艺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许多讨论中却轻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陶艺的功能问题。它不仅关系到陶艺品的功能与价值,而且对于陶艺在整个文化体系中所担当的角色及陶艺家的社会定位都关系很大。只有摆正了“现代陶艺是干什么的?”这样一个问题,而不只是“现代陶艺是什么样子?”,我认为陶艺才能真正从“传统”走入“现代”。
中国传统陶艺是附属于陶器的,“实用而尽量美观”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限制了当代中国陶艺发展。在这种观念下,陶艺只能属于工艺美术,其功能只是实用加玩赏。在这种情况下,陶艺家的才智更多的受到了“制器”的局限,只能在追求设计与形式美的领域里探索,陶艺家也更接近于工艺家,无法融入现代艺术的潮流。
现代陶艺的作用在于它扩大了原有陶艺的艺术属性,使陶艺家不受“制器”的限制,可以在其审美和价值批判领域里驰骋。他既可以在原来的设计领域里继续有所作为,又可以充分发挥其艺术家的天性,针对现实进行有价值的文化批判,从而涉足到雕塑、装置等众多艺术领域。丰富了自己又补充了其它艺术门类,从而丰富视觉艺术的门厅。
因此,传统陶艺无论如何发展都有“器”的约束。现代陶艺发展,在认识上首先做到的便应是功能论上的转移,从而脱离对“器”和固定造型的依赖,而真正走向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这种隔阂是可以通过观念转变而化解开的,它的存在也是当代陶艺不断发展的动力。
二、传播与接受的局限
现代艺术中的诸多流派,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80年代中晚期,如暴风骤雨般进入中国。虽然当时中国人还不懂得欣赏,有的甚至产生厌恶之情,然而在客观上承认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并从观念上日益接近它们。现代陶艺没有赶上那段风潮,从传播的角度看似乎错过了黄金时节。从现状看,许多业内人士也指出现代陶艺仅在某几个瓷区和都市中基础较好,如景德镇、广州、上海等地,然而从面上讲其群众基础相当薄弱,没有培养出一个大范围的陶艺欣赏群,这是不利于现代陶艺的发展的。我们也注意到由于当前中国的日用陶瓷和美术陶瓷产业并不景气,所以即使在原来有着深厚传统的许多瓷区,其群众对陶艺的兴趣也在减弱,这种情况是十分令人担忧的。
另一方面,媒体、报刊对现代陶艺的介绍是零星的,形不成规模,更不用说专门的陶艺刊物了。现在担当着传播任务的是一些陶艺工作室,但他们的作用未受到重视,有识之士指出一个国家陶艺整体发展的前提是要把民间的力量调动起来,只有水涨才能船高。
从接受者来看,中国人固然不缺少对陶瓷的感情,然而确实谈不上他们对现代陶艺的感情,因为大多数人对陶艺的看法都停留在传统的观念上。再加上传播不力,欣赏者的口味自然很难调动起来。
然而,我们要看到,现代陶艺在精神上与现代艺术运动是相通的,人们能接受现代艺术便能接受现代陶艺,这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三、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成为现代陶艺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陶艺家夏德武说:“广州美院的一批人请了中央美院的某位艺术评论家去评论现代陶艺,他可以拿现代艺术观念、现代哲学来评论现代陶艺。但我认为这是远远不够。”他指出现代陶艺批评家很难形成的原因是中国现代陶艺不发达,他认为非常需要理论家。笔者曾在中央美院图书馆找到一本所谓“现代陶艺”的书,实际上书中的陶艺品只是现代的“活人”做的陶艺。可见,现代陶艺在理论上是相当匮乏的,能找到的介绍现代陶艺书也相当少,且多不正规。
看来,现代陶艺实践与理论的脱节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内,将成为一个让人头痛的问题。理论人才急待培养,为此许多陶艺家提出一边实践,一边做一些理论研究,这可谓是无奈之举。
此外,现代陶艺在创作体制、销售体制、创作理念等方面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问题,好在从当代陶艺家的言词中我们都能体会到一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壮志豪情。
现代中国陶艺虽然路漫漫,随着中经济的发展,它必然会有一个辉煌的明天!
天下器物,多有装饰。中国陶瓷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装饰和器物紧密联系,形成了独特的陶瓷文化风格。在人们审美多元化的今天,作为具有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陶瓷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现代陶瓷艺术装饰在传统陶瓷艺术装饰的基础上的更新与发展,不仅促进了现代陶瓷艺术装饰在创作方向与表现形式、表现手法向更高的艺术境界拓展,而且出现了“百花竞艳,万象并存”的态势,其全新的观念、奇特的创意、丰富的材料以及精湛的制作技艺形成了独特的工艺绘画形式。现代陶瓷艺术装饰更加强调作品对人的精神和心理产生的作用,且艺术家用自己的设计理念,将更多新的内涵融入到陶瓷艺术装饰作品之中。
1、陶瓷艺术装饰形成了独特的陶瓷文化
陶瓷艺术装饰语言释义:“装饰” (decoration)一词,在西方国家最早出现于18-19世纪,装饰泛指艺术修饰,各种能使人感到赏心悦目的视觉效应。稍后出现了装饰艺术、装饰派艺术等词汇。装饰这个词语,在中国最早出现于5-6世纪,装饰是指修饰、打扮之意。所谓陶瓷装饰,是根据装饰美的一般规律和表现形式,在限定的陶瓷器物上,将客观世界的真实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运用装饰规律和美的法则去组织、安排陶瓷从器型到画面的关系组合,从而构建起一个新的视觉世界。陶瓷装饰简单地说,就是对陶瓷器物进行修饰、打扮,它是通过釉色、纹饰来美化陶瓷造型,达到釉色、纹饰与造型完美结合,用陶瓷装饰特有的语言表达作者的创意。那么什么是陶瓷艺术装饰语言,笔者认为,陶瓷产品是一种具有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的作品,其在造型及装饰方面都具有特殊的艺术风格和形式。陶瓷装饰设计不同于一般绘画性艺术品创作,它的平面构成是在陶瓷器物的立体形体上完成的,必须服从陶瓷器物的形状和部位对装饰绘画的题材、形式的特殊需要,符合从任何一个角度对其立体形态的陶瓷器物及附属的装饰纹样进行审视,使之达到合二为一的完美性,才能称得上成功的陶瓷装饰。因此,陶瓷装饰是一种有局限性、有工艺材料限制及艺术要求的、同时以绘画或雕刻方式来完成的艺术创作,这就是陶瓷装饰的艺术语言。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指前人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我国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越快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中国传统文化含有1、观念文化(思想理论,传统观念文化主要是儒家、道家、法家和佛家学说);2、历史文物(文物含器物和艺术品,如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金银器、漆器、铜镜、古钱;书法、绘画); 3、社会制度、即所谓制度文化;4、有关文学、史学、医药养生、农学、天文历算等古代书籍。从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悠久的绵延不断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人文、自然、奇偶、会通精神。
陶瓷艺术是艺术与科学的结晶,每一件陶瓷作品都由陶瓷材质、造型和装饰三个基本要素有机统一组成的整体,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文化特征。陶瓷器皿在实用的前提下,具有造型规整、装饰多样、内涵丰富的特点,陶瓷艺术装饰经过数千年的探索与实践已发展得相当完备,其装饰形式基本可以归纳为釉下彩、釉上彩、釉中彩、颜色釉和综合装饰五大类。
陶瓷艺术装饰以其精美的图案、丰富的色彩、独特的工艺、精湛的制作技艺、奇特的创意以及全新的观念,形成了独特的工艺绘画形式。形成了特有的陶瓷文化。陶瓷艺术装饰创作过程始终贯穿了整个艺术创作的审美发生、审美创造、审美接受三大环节。在人类社会的文化艺术发展史与经济发展中,陶瓷艺术装饰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陶瓷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瓷艺术品是陶瓷文化传播使者。陶瓷艺术装饰呈现给人们的是一种陶瓷文化精神。人在劳动中创造了文化,文化又塑造人,陶瓷艺术不仅是物质产品,而且是一种精神产品,更是一种文化产品。陶瓷艺术装饰经过长期实践,形成了独特的陶瓷文化。
2 陶瓷艺术装饰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
2、装饰应用于陶瓷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尤见装饰匠心。中国传统陶瓷装饰形式,大体上有刻镂、堆贴、模印、釉色、化妆土、彩绘六大类型。图案纹样装饰于陶器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中的彩陶上就已出现。先民们感受生活的自然现象创造出波折纹、圆形纹、编织纹等图案,以二方连装饰形式呈现在陶瓷器物上,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一件绘有精美的人面和鱼纹的彩陶盆是新石器时代彩陶中的精品。陶器上的纹饰体现了先辈们对于自然和人自身观察的结果,陶工们对于点、线、面的熟练融合,对花纹繁密的组合,以及对于旋纹与弧线的审美感,不但表明他们对于自然和人类自身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还表明自然界已经脱离了它的原貌,增加了人的思想和人的想象力,以及人对自然的美化和崇拜。
商、周时代是以青铜器为时代标志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陶瓷纹饰和青铜器饰相似,刻纹白陶的烧制成功是制陶工艺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用高岭土制坯,烧成温度达1000多度,素洁可爱的造型与优美的纹饰相结合,逗人喜爱。
春秋战国时期,陶器主要朝建筑用陶和冥用陶两个方向发展。当时各侯国大兴土木,亟须大量陶制材料,这样就促进了建筑用陶的工艺水平。秦汉时期,“秦砖汉瓦”更成为制陶艺术的佳话,陕西省西安市郊的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兵马俑,形体巨大,数量众多,生动地反映出秦兵剽悍雄伟的真实面貌。隋唐时期的三彩也是陶器中的瑰宝。
从商周到汉唐时期的陶器造型来看,它更多的是反映人和社会,人已成为陶器造型的主体,陶瓷艺术装饰反映了人间生活的千姿百态,陶器反映出人们对于自然和人类自身认识的深入,体现出汉唐文化的人文精神。
魏晋南北朝的中国,进入了瓷器时代。隋代,中国窑工烧成了白瓷,隋代这项伟大的成就,改变了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以邢窑白瓷最为有名,有“类雪”之誉,开创了“南青北白”新格局。有“诸窑之冠”美称的越窑,在唐代创造了中国青瓷艺术的高峰境界,唐代诗人陆龟蒙曾经写出这样的诗赞:“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他把越窑的青瓷形容的“千峰翠色”,正是对越窑瓷青翠莹润之釉色特点的诗意写照。
宋、元时期的瓷器在工艺技术上达到更高的水平。宋代是中国传统瓷艺达到最高美学境界的时代,也是“玉的精神”和类玉的品质体现的最为深刻的时代。钧、汝、官、哥、定五大窑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使中国在人类制瓷中上登峰造极。它那冰肌玉骨般的素雅、沉静品格,成为后世瓷业执著追求的审美风范。
明清时期的瓷器在宋、元制瓷技术的基础上,达到了制瓷业的顶峰。永乐年间的白瓷洁净如玉、薄如纸,给人以甜美的感觉;永乐年间的青花瓷也很有特色。宣德年间的青花瓷达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明朝在高温单色釉方面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祭红见于成化,鲜红夺目,祭蓝以氧化钴为色料,蓝色纯正。宣德年间的祭蓝瓷尤为精致。清代的瓷器在康熙中后期有所发展。康熙时期的青花纹饰采用西洋画技。雍正、乾隆时期彩釉瓷发展最快,雍正时期以清丽媚见长,乾隆时期以富丽堂皇为特点。这期间烧制的仿古窑精品,无论纹饰、造型、款识都达到足以乱真的地步。
追溯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陶瓷产品,陶瓷装饰有两大特点:一类是以适合陶瓷器皿的图案纹样装饰形式;另一类是以中国绘画形式在陶瓷器皿上进行的工艺转换表现形式。
3、陶瓷艺术装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表达的人文精神
陶瓷艺术装饰形式从唐、宋、元、明、清到现代可分二类:一类是写意绘画,另一类是工笔绘画。这两种绘画装饰形式都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时期特征在陶瓷产品上的呈现。唐代长沙窑出现釉下彩绘花鸟,正值唐代花鸟画艺术已有相当高水平时期,技法成熟、笔法流畅,一气呵成,自然生动,是唐代民间花鸟画的艺术风格。而宋代的陶瓷刻划花的精细都是反映了花鸟绘画风正转化为工细的工笔画的鼎盛时期。也为元青花、明清的陶瓷工笔古、粉彩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陶瓷艺术装饰形式无论是写意还是工笔画都是中国特有的绘画艺术装饰形式在陶瓷上的表现。陶瓷艺术装饰都反映了中国人文画历史性影响,形成了中国陶瓷装饰特有的艺术风格。
陶器和瓷器是人为制作的物品,它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同时,必然反映人的主观意识,陶瓷艺术装饰表达了人的自然观念,人的想象、情绪和理想。陶瓷艺术装饰精致地表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文思想,历代陶器和瓷器装饰纹饰既有自然界的山山水水、花鸟鱼龙,又有人类自身,而且在这一纹饰中,总是执着地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陶瓷艺术装饰表现了人物内心纯真的感情和潇洒的风度,使人成为真正优美的形象。中国瓷器还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历史的尊重。瓷器所表现出的人文精神,所映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美好事物的艺术化的追求,它不愧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4、陶瓷艺术装饰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
陶瓷艺术装饰的传承和发展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如何在传统文化中提取精华,汲取养料,如何在传统和创新中寻找平衡点,不放弃任何新的发展途经正是我们这一代乃至几代陶瓷艺术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标,为陶瓷文化的更广泛地传播与发展是我们陶瓷艺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广大陶瓷艺术工作者们共同努力,给陶瓷艺术装饰赋予新的审美理念、新的表达方式,相信陶瓷艺术装饰的明天将更加辉煌。
陶瓷艺术装饰是中国优秀文化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民族的宝贵财富。中国瓷器,从隋唐时期便开始向外域流传,宋、元、明、清各代,瓷器都作为重要商品行销全国,走向世界,陶瓷艺术装饰品作为商品在流通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传播中国的陶瓷文化,促进了中国文化发展,所以中国素有“瓷国”之称,誉满全球。制瓷工艺代代都有传承和创新,中国生产的各具特色的陶瓷,对满足人民的生活和审美需要,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都起着重要作用。
瓷器是我国重要的文物,是中国人民的独特创造。中国闻名于世界,瓷器在其中起了其重要的作用。中国一词的英文china原意是瓷器。瓷器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代表着中国悠久的文明。从瓷器的造型和装饰来看,它比较完美地体现中国文化的面貌。
陶瓷艺术装饰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发展的交流起到了一种互通往来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