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牌价值不同
1、欧泉是我国上海生产的国货,品牌价值较低。
2、碧欧泉是一个高档的护肤品品牌,总d部设在巴黎,隶属于欧莱雅集团,品牌价值较高。
二、产品价格不同
1、欧泉护肤品较便宜。
2、碧欧泉护肤品价格较高。
三、所含成分不同
1、不同的牌子护肤品所含成分不同。
欧泉护肤品品质不错,国货精品。
扩展资料
碧欧泉产品中富含的矿泉有机活性因子PETPTM确实可以称作是神奇的物质,它的活性成份与人体肌肤细胞结构十分接近,并且蕴含微量元素、蛋白质、矿物盐和糖分,能有效调理肌肤细胞的运作机能,使其达到平衡。
碧欧泉的生物学家以矿泉有机活性因子PETPTM为基础,研发出一系列能改变肌肤外观,且同时又能回应肌肤内在不同需求的护肤品,舒缓肌肤,令肌肤重拾天然节律,达到均衡。
碧欧泉为不同肤质适用的产品设计了3种不同的色彩。柔和的浅粉红是适合干性皮肤产品的色彩,可以肌肤给予温馨的滋润与呵护;清新的浅绿色是生命与自然的象征,碧欧泉将它用于中性质混合性产品的包装;而澄净的浅蓝色则是油性至混合性肌肤最适用的色彩。
我老公在认识我之前,嗯,应该说是结婚之前都基本没抹过脸,实在太干燥,就涂点大宝打发了。结婚后有一次我看他脸太干,说了好久,才答应让我给他敷了面膜。。。后来一发不可收拾。隔几天就要敷面膜!!!我的水乳霜他分不清楚,而且带女人香,所以他不用,除非是晚上睡觉前,我给他抹才可以。但是一大盒的芦荟胶被他用完了!早上涂,中午洗脸涂,晚上洗完澡再涂……要换做我,芦荟胶的结局一定是用不完,然后过期被扔掉。然后他还催着要我赶紧再去买。。。根据他的说法是:敷面膜,涂护肤品,感觉脸很舒服,不僵硬了,用手摸着也软,而且有熟人见到他,都会说他变帅了。现在每天早上我都充当他的Tony 老师,负责给他头发抓造型,然后才出门去上班。我自己的头发还是随便扎起来就出门的呢。男人臭美起来,绝不输于女人啊。。。跑题了。。。
“我好想你,你最近在干嘛,怎么没有联系我,我和大宝(我们家的狗狗)昨天又把《太阳的后裔》看了一遍,同样是军人,你就没有给我扎过头发,扯发绳倒不少,没有绑过鞋带,骗我鞋带掉了的事也不少。”
“小艺,你听我说,我当然想你了,下一次见你,我天天给你扎头发绑鞋带。不过你知道的,部队这么严,不能带手机,我也只能这个时候和你聊聊天,听听你的声音。对了,你别忘了带大宝去打疫苗,还有大宝的毛也该去剪了。”
“胡晓翼,敢情你就只记得大宝了。”我不开心的努努嘴。
“不不不,那首歌怎么唱来着, 一呀么一呀么一,我的心里只有程筱艺,二呀么二呀么二,二话不说只为你,三要么三要么三 ……呦呵,行啊兄弟,这歌词编的,快点,我也要编个唱给我女朋友。好好好,就再给我一分钟。”
他的鬼点子永远那么多,每一次都能弄点新花样逗我开心,比如刚刚的改编军歌。
“刚刚你在和谁说话啊?”
“我的队友。小艺,时间到了,立正,稍息,永远牢记小艺长官的教诲。请指挥。”
“立正,稍息,要好好的。”
我把手机拿到大宝嘴边,“汪两声跟爸爸说再见。”大宝高冷的将头扭过去。
“亲爱的,拜拜。”
有人说比异地恋更可怕的是军恋,是的,我深有感触。但是,对我来说,现在此刻扬起的嘴角,是最大的幸福。
特别是想到胡晓翼那一本正经给我敬礼,稍息的样子,就情不自禁想笑。
胡晓翼不在但我却特别想他的时候,我就把我们以前的傻逼时光回顾一下。
我拿起一张我们小时候的照片,他有两个大大的梨涡,笑起来整个人都充满阳光的味道。
我们不能算青梅竹马,但我妈妈和他妈妈是那种闺蜜级别的关系,平常的节假日经常来我家窜门。一来二去,我们就也熟悉了。
胡晓翼的爸爸是海军,他一直以自己的爸爸为榜样,体验当一名军人对他来说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所以,当他高考之后去军校,我是一点都不惊讶。
胡晓翼小时候很皮,经常欺负我。他会把我漂亮的皮筋儿扯下来,会把我早上漂漂亮亮的发型弄乱,还会在我最喜欢的裙子上写上他的名字……
每一次等我要去找阿姨告状,他就拦着我,让我趴在他背上做俯卧撑作为惩罚,我不喊停,他就继续。他俯卧撑做不下去的时候,就一遍遍骂我是猪,于是我就更加把身体紧紧贴在他背后,想增加重量。
有一次他欺负我之后这招对我不管用了,就一脸正经的说:“筱艺同志,我错了,要杀要剐随便你,千万别让我上级(他妈妈)知道。”然后笔直的对我敬礼,跨立。
估计他就是吃准了我善良,不忍心让他挨批,所以才肆无忌惮欺负我。
我们在一起的时候,闺蜜小米恨铁不成钢的说:“你呀,就是喜欢受虐,越虐的剧你越喜欢,现在在爱情上也一样。日后,你孤独寂寞冷的时候,别怪我没提醒你。”
“我乐意。”我得瑟的瞟一眼她气呼呼的小脸。
胡晓翼走的那天我记得是15年的10月23号,今天已经是16年的10月23号了,时间过得好快,已经整整一年了。
在火车站离别的时候他一直在盯着我看。
“你干嘛一直盯着我。” 我被他盯得实在是有点不自在,加上要分别,气不打一处来。
“就是想多看你几眼,看看又不会怎么样。”
“虽然我觉得说出来有点矫情,我还是想说,我会等你的。”我盯着他眼睛,证明我的心意。
他揉了揉我头发,抱着我说“傻瓜,我知道的。”我闻着他身上淡淡的洗衣服香味,竟然也觉得如此沉迷。
人人都说我这是打着情侣的名义,过着单身狗的生活。
我也不得不心塞的赞同,一个人去吃饭,一个人看**,一个人默默看着身边姐妹秀恩爱,一个人看着他照片发呆。想他的时候,不能听听他的声音,生病了,还要照顾大宝 ,带他出去遛弯。
本来要安慰一个是异地恋现在闹分手的同学,听到我是军恋,反而转过来安慰我。
但终究还是爱比怨多,甜比苦多。
对于那些因为吵架的情侣,我都觉得是在秀恩爱,时间都留给了想念,怎么舍得吵架。
他前不久打电话告诉我他们部队有一个战友分手了,他对我说: “你能想象吗?一个训练时就算再苦再累都不吭一声的七尺男儿,受伤都风淡云轻的人,因为他女朋友和他分手,居然哭了,真的,哭了。”
他说到最后,停顿了一会。“小艺,如果是我,我怕我就不是哭,是发疯。”
“不会有那么一天的,因为我舍不得这么虐自己。”抱不了他,我只能搂搂大宝。
我也曾害怕我们走不到最后,一想到这种可能,我浑身就凉透了,胸口也闷闷的。
后来,不再这么杞人忧天,信任是自己给自己的,爱是相互的。
在他不在的日子里,他在不断变优秀,为了给我一个更好的未来。
而我,现在要出去买菜顺便带大宝遛弯。等他后来时,傻兮兮说一句“报告长官,你煮的饭菜真好吃。”
我一定会说:“立正,别动,让我好好抱抱你。”
清朝发髻:解密古代人的发型
男人发式:在金代满族先人梳辫发。金太宗天会七年(1129年),金太宗曾下旨,凡女真人皆留辫发。至清代,满族男人发式未变,把前额至脑后的头发剃去一圈,将留下的长发编成一条长辫子,垂于脑后。编辫时,在发梢加缀三股线穗,编结发中,为辫梢装饰品,称为“辫连子”。如发短者,在辫梢续编三股假发,以增辫子长充。辫根用粗线绳扎上。在辫子当中再编结三股辫穗子缀上,辫穗用黑色。这种发式直到辛亥革命后,才逐渐改剃光头。解放后,仍有极少数满族老人留发,如新宾镇石碑村上堡的满族李XX,人称李小辫,一直保留辫发,直至故去。
妇女发式:满族妇女发式繁多,风彩宜人。
“两把头”发式:清代及民国时期满族成年妇女流行“两把头”发式,亦称“旗头”,又叫“把头儿”或“一字头”。女孩出嫁方可梳此头式。把全发束于颅顶,用线绳束起,分成两缕,缠成两把,在头顶梳成一个横式发髻,用一个扁方大簪子横插于发髻之中,再将脑后余发梳成燕尾形。
“燕尾”发式:属一种脑后发式,梳“两把头”时将脑后余发分开,梳成两个尖角燕尾形扁发髻垂于脑后,故称“燕尾发”。
“软翅头”发式:为“两把头”的雏形发式。梳全发于头顶,束之以绳,分成两缕,各用红线绳缠成两把,长约三至五寸,呈八字形双垂于脑后,后来由竖垂脑后逐渐演变成横卧头项,于是发展为“两把头”发式。
男女儿童发式:儿童发工一般随着年龄大小而改变,其发式多种。
“三块瓦”发式,俗称“三块瓦”。男孩在3——4岁时多留此发。在后头顶两侧及颅前各留一块瓦形发,其余全部剃去。
小孩到八九岁时开始留长发,先留后发,再留前发。到十几岁以后,不论男孩、女孩,一律编发辫,垂于脑后。不同的是,男孩半剃半留,女孩留全发结辫。女孩在未出嫁前,不准剪辫子,直到结婚才能改梳妇女发式。
满族妇女的发型和头饰
在历史上,满族男子梳辫发,人尽皆知。这种发式直到辛亥革命时期,才被革掉。至于满族女子的发式,变化就比较多。幼年时期,因习骑射,发式与男孩相同,剃去四周发,只留颅后发,编结为辩,盘于脑后。待至成年待嫁时期,方才蓄发,多是缩成抓髻、或梳成单辫。庄绰《鸡筋篇》上有一段记载,“燕地(金)其良家世族女子,皆髡(剃发),许嫁方留发”。满人入关后,也仍保持此俗。在著名古典小说《红楼梦》里,也有此反映,在七十一回里有这样一段描写,“风姐并族中几个媳妇,满溜雁翅,站在贾母身后侍立台下一色十二个未留头的小丫头,都是小厮打扮”说明干以后此俗仍存。
已婚女子的发式,多是官髻。髻的样式和名称很多,诸如大盘头,大蓬头,架子头,老样子等,但唯有两把头的样式,才是满族妇女的典型发式。两把头就是把头发束在头顶,分成两络,在头顶上梳成一个横长式的发髻,再将后面的余发绾成一个燕尾式的扁髻,压在后脖领儿上。
这样,发髻便无形中限制了脖颈的随便扭动,使人走起路格外庄重。当时,梳这种发髻者多为满族的上层妇女。一般劳动妇女,只把头发绾至顶心盘髻,这种盘法流传至今,在东北农村中仍可看到。
在发髻上带些花朵,是满族妇女的爱好。进关以后,受汉族的影响,在头饰上就更加讲究和复杂了,诸如大耳挖子、小耳挖子、花针,排杆以及压鬓针等等,但其中还有一种叫大扁方的,却是满族妇女头饰中绝不可少的。所谓大扁方,是一根约七、八分宽,一尺来长的大横簪,贯于发髻之中。清人小说《儿女英雄传》里,第三十回写十三妹初见安太太一段,对安太太的头饰就作了一番仔细的描述,可资作为佐证,“头上流着短短的两把头儿,扎着大壮的猩红头把儿,撇着一支大如意的扁方儿,一对三道线的玉暨棒儿,一支一丈青的小耳挖子,却不插在头顶上,倒掖在头把儿后边,左边翠花上,关着一路三根大宝针钉儿,还带着一支方天戟,栓在八颗大东珠的大腰节坠角的小桃,右边一排三支刮待刷腊的矗技儿兰枝花儿”。这可算是清代中期以后。一般满族官宦妇女的典型头饰。
另外,在满族上层妇女的发髻上,往往还戴有一顶形似扇形的冠,一般用青索缎或青直经纱或青绒作成,俗称旗头。平民妇女在结婚时以此作为礼冠,戴在头上,颇有汉族风冠霞披之意。
满族妇女注意耳饰,讲究一耳带三钳,就是说满族妇女要在每只耳朵上扎三个孔,带上三只耳环。这种习俗,是满族妇女必须遵守的。据记载,干隆四十年有次选秀女时,干隆就说过:“旗妇一耳带三钳,原系满洲旧风,断不可已饰,联选包衣佐领之秀女,皆带一坠子,相沿至于一耳一钳,则竟非满洲矣,立即禁止”。这种习俗,在满族妇女中,确实延续很久,、直到民国年间,在东北满族聚居的地方,仍可见到。
清代满族成年男子把前颅头发全部剃去,只留颅顶后头发,编结成辫,垂于脑后,主要是便于山林中骑射。满族人认为发辫是真魂栖息之所,视为生命之本,在战场上阵亡的八旗将士,必将发辫带回故里,隆重埋葬,称“捎小辫”。
满族妇女在成年前,只梳一根单辫垂于脑后,辫梢上缠一红头绳,前额剪成“刘海”,并常以金银、珠宝制成别致珠坠角,系于辫梢上,随辫摆动,以示美观。满族已婚妇女必须绾发盘髻,中间横插一根银制的扁方,称“高粱头”。其中最典型的是梳“两把头”,将头发束在头顶,编成“燕尾式”,长头发在后脖颈上,并戴上扇型发冠,这种发型称“旗头”、“京头”。
满族原生活于我国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自然环境造就了他们渔猎、耕种、采摘的生活方式。为了行动快捷,便于骑射,满族男女都有盘髻的习惯。即将头发集于头顶编一长辨,盘一圆髻。当时无论身份高低,贫富贵贱,发式统一。到后来努尔哈赤建后金国,始建冠服制度。宫廷后妃命妇为了大典时戴朝冠的需要,将头顶之盘髻松散于脑后。清初,再次健全冠服制度。除大典礼时后妃戴朝冠外,喜庆节日后妃要戴钿子。戴上钿子,脑后再垂发辨就不适应了。于是,后妃们梳两个横长髻,形似小姑娘梳的两个抓髻,戴上钿子十分稳固。摘下钿子,这种抓髻式的发髻也可作家常打扮。因为这种发式,平分左右,各扎一把,宫内后妃称其为“小两把头”。清初的几位皇太后、皇后生活节俭,梳小两把头时,只戴鲜花,不佩首饰。“小两把头”在清宫流行很久,直到干隆朝,孝贤皇后也仅仅是戴通草,不戴金银首饰。用以敦促宫中后妃以节俭为本。“小两把头”的特点,是用本人头发梳成,无法戴份量重的金银首饰。“小两把头”的出现,是从实用出发的,随着清朝统治的巩固,经济发展,后妃发式也出现了由小到大,由实用型向着美容、美饰的审美型发展。
清中期,是史称干隆盛世的黄金时代。在此期间,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发展,首饰制作工艺亦不例外。清代宫廷处在特殊的位置上,全国各地的名贵首饰源源不断地贡进清宫,大大 了宫廷后妃追求美饰的心理。但是,要这些份量可观的金、银、玉、珍珠、宝石的首饰戴在头上,“小两把头”发髻就显出许多不足之处。如“小两把头”低垂,几乎挨到耳根,发髻松,稍碰即散。如何将这些美丽的首饰戴上去呢?于是,一种新的梳头工具——发架应运而生。发架有木制的,也有铁丝拧成的,形似横着的眼镜架。梳头时,先固定头座,再放上发架,把头发分成左右两把,交叉绾在发架上。中间横插一长扁方(插在发架的两个孔内),然后用针把发稍和碎发固定牢,戴什么样的首饰都捉得住。两把头后面的耳边的垂发,梳成扁平状,末端用发带束起,微微上翘,形似燕尾。整个发髻象个待飞的燕子,清代后妃还因年龄而异梳头戴首饰。年纪轻的,戴艳丽的珍宝首饰,显出年青活泼的朝气。年老的梳“两把头”,首饰选质地高贵的,体现出老年妇女端庄、稳重。皇家女子头上梳两把头,插戴上贵重的首饰,与脚下穿着高底鞋相呼应。走起路来上身直立挺胸收腹,似有节奏,头节、脖梗不能左右摇晃,来回摆动。为封建社会树立了妇女行动规范的最佳形象。
到清代晚期,清宫后妃又风行头套式的“大拉翅”发型。“大拉翅”是一形似扇面的硬壳,高约一尺余,里面用铁丝按照头围大小做一圆箍和骨架,再用布裕褙做胎。外边包上青缎和青绒布,做成一个固定的纯装饰性大两把头。需用时,戴在头上,不用时,摘下搁置一边。既能美饰头发,又摘戴自如,可谓两全其美。《清宫词》曰:“凤髻盘出两道齐,珠光钗影护蝤蛴。城中何止高于尺,叉子平分燕尾底。”大拉翅取代了用发架梳的两把头,据说是慈禧的独创发明,与她在清宫中的地位有关。慈禧以秀女选入清宫,由贵人、嫔、妃晋封为皇贵妃。在咸丰帝病逝承德后,慈禧唯一的儿子戴淳继承皇位。尊慈禧为圣母皇太后,并开始垂帘听政,操纵清代政治大权达半个世纪。慈禧名为皇太后,实为一代女皇,她所处地位与清代的皇太后、皇后都不同。加之她奢侈无度、生活靡费。衣食住行都要符合她追求“美”的标准。
金钱鼠尾和阴阳头
我们看的清宫戏里满族男子都梳着阴阳头,就是头发的前半部分剃掉,后半部分编成发辫。然而实际上历史上真正清朝发式是金钱鼠尾,就是留的发辫要比小拇指还细,要能穿过铜钱中的方孔才算合格,(几乎就是光头)阴阳头是清末才慢慢出现的。
秦世祯《抚浙檄草》:“小顶辫发”每个炎黄子孙,都被迫把以前“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头发屈辱地剃去,只留下铜钱大一点,梳成一根小辫,叫“金钱鼠尾”式。将四周头发全部剃去,仅留头顶中心的头发,其形状一如金钱,而中心部分的头发,则被结辫下垂,形如鼠尾,实在不堪入目,不过1647年清寇广州剃发易服令竟还 的说:“金钱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福州遗民所撰《思文大纪》愤怒写道:“时剃头令下,闾左无一免者。金钱鼠尾,几成遍地腥膻。”“华人髡为夷,苟活不如死!”(顾炎武《断发》诗)。
值得一提的是,满洲统治者在颁布剃发令所要求的剃发标准,并非现在人们常常看到的剃半个头,而是将头颅四周的头发都剃掉,只留一顶如钱大,结辫下垂。在头顶留发一钱大,大于一钱要处死!那种清末才有的、现在不合事实地垄断了所有清装戏的阴阳头发式,放在当时也得死,因为满清规定:“剃发不如式者亦斩。”顺治四年,浒墅关民丁泉“周环仅剃少许,留顶甚大”,被地方官拿获,以“本犯即无奸宄之心,甘违同风之化,法无可贷”为由上奏,奉朱批:“着就彼处斩”,县官也以失察“从重议处,家长、地邻即应拟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