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唐代妆容诗句
关于唐代妆容诗句 1描述唐妆的优美句子
唐妆的妆面:大气,艳丽,以线条为主,颜色以桃红,紫红均可,整体显得妩媚动人即可。
粉底:稍白,使脸型丰满,圆润。定妆可稍厚一些。
眼部:眼线夸张,,眼尾略向上翘,眼影顺眼线斜面延长,重点在眼尾,假睫毛浓密,有的甚至把眉毛延长至鬓角,使人觉得更加妩媚。 眉毛:也可上扬,显出一些霸气。
但最后还是应模特而定。现在的影楼很少有把眉毛画上扬的,都是根据情况而定。
最早唐朝时娥眉,初唐时期是“柳叶眉”,中唐时期是“八字眉”,晚唐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是“桂叶眉”。 唇:以红色为主,画花瓣嘴,用一品红,桃红, 玫红都可以。
腮红:可搭配眼影和唇,沿发际线边缘协向晕染。 你说,人间惆怅,自有幽情心暗藏;后来,沧海横绝,断肠声里忆唐妆。
你说,千里清秋,十指茶凉;后来,绿肥红瘦,盈袖冷香。 你说,梦萦水乡,缱绻江南;后来,画楼夕晚,水涸潇湘。
你说,西石桥上,眷侣成双倚斜阳,后来,青丝一缕,痴情一世望珍藏。 你说,经年醉梦,枉自拼凑。
后来,几许相思,提笔言休。 你说,无意弄愁,西窗烛剪凭谁寄。
后来,花眠人散,枯墨洇绢。
2描写古代女子化妆的诗句有哪些
1《八宝装/八宝妆》
年代:宋 作者: 张先
锦屏罗幌初睡起。花阴转、重门闭。正不寒不暖,和风细雨,困人天气。此时无限伤春意。凭谁诉、厌厌地。这浅情薄幸,千山万水,也须来里。
2《点绛唇·妆席相逢》
年代:宋 作者: 晏几道
妆席相逢,
旋匀红泪歌金缕。
意中曾许,
欲共吹花去。
长爱荷香,
柳色殷桥路。
留人住,淡烟微雨,
好个双栖处。
3《忆帝京·薄妆小靥闲情素》
年代:宋 作者: 黄庭坚
薄妆小靥闲情素。抱著琵琶凝伫。慢捻复轻拢,切切如私语。转拨割朱弦,一段惊沙去。
万里嫁、乌孙公主。对易水、明妃不渡。泪粉行行,红颜片片,指下花落狂风雨。借问本师谁,敛拨当心住。
4《西子妆慢/西子妆》
年代:宋 作者: 吴文英
流水麹尘,艳阳醅酒,画舸游情如雾。笑拈芳草不知名,乍凌波、断桥西堍。垂杨漫舞。总不解、将春系住。燕归来,问彩绳纤手,如今何许。
欢盟误。一箭流光,又趁寒食去。不堪衰鬓著飞花,傍绿阴、冷烟深树。玄都秀句。记前度、刘郎曾赋。最伤心、一片孤山细雨。
5《浣溪沙》
年代:宋 作者: 苏轼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蒨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3关于化妆的诗句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沈吟
敢将十指夸针巧,
不把双眉斗画长
鸡鸣外欲曙,
新妇起严妆。
著我绣夹裙,
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
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
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
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
精妙世无双。(孔雀东南飞)
唐温庭筠。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
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
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
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
双双金鹧鸪。
这描写了女子化妆的全过程
4描述女子妆容的古诗词,越多越好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襛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曹植《洛神赋》
行到中庭数花朵, 蜻蜓飞上玉搔头――刘禹锡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离骚》
钿头银篦击节碎, 血色罗裙翻酒污――白居易《琵琶行》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辞》
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陌上桑》
风为裳,水为佩――李贺《苏小小墓》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杜甫 《丽人行》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白居易《长恨歌》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娥眉朝至尊――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当,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孔雀东南飞》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李清照《永遇乐》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祙――李白《玉阶怨》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杜甫《佳人》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李清照《点绛唇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李清照《菩萨蛮》
“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李商隐《蝶》
增补:
其盛饰也,则罗纨绮绩盛文章,极服妙采照四方。振绣衣,披裳,不短,纤不长,步裔裔兮曜殿堂,婉若游龙乘云翔――宋玉《神女赋》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杜牧《阿房宫赋》
玉佩金钿随步动,云罗雾縠逐风轻。――长孙无忌
朝日照绮窗,佳人坐临镜。散黛恨犹轻,插钗嫌未正。同心勿遽游,幸得春妆竟。――王维《扶南曲五首》
步步香飞金薄履,盈盈扇掩珊瑚唇。已言采桑期陌上,复能解佩就江滨。――江总《婉转歌》
何处游女,蜀国多云雨。云解有情花解语,窣地绣罗金缕。
妆成不整金钿,含羞待月秋千。
住在绿槐阴里,门临春水桥边----韦庄《清平乐》
朱唇未动,先觉口脂香。――韦庄《谒金门》
金似衣裳玉似身,眼如秋水鬓如云。
霞裙月帔一群群。――韦庄《思帝乡》
玉蝉金雀,宝髻花簇鸣珰,绣衣长。――韦庄《怨王孙》
玉箫无复理霓裳。金蝉坠,鸾镜掩休妆。忆昔在昭阳。舞衣红绶带,绣鸳鸯――韦庄《小重山》
5描写“化妆”的诗词有哪些
1、《近试上张水部》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2、《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唐·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3、《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唐·温庭筠
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4、《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唐·温庭筠
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
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
5、《菩萨蛮·宝函钿雀金鸂鶒》唐·温庭筠
宝函钿雀金鸂鶒,沉香阁上吴山碧。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
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
6求汉代和唐代的妆容
汉代化妆文化综述 撰文:李芽 摘要:中国古代化妆文化是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它的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了解古人的生活习俗、思想观念、审美情趣、经济贸易发展程度,而且可以对当代的戏剧影视人物造型提供科学的参照依据。
汉代在中国化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铺垫期,其在化妆品的制作与化妆造型两方面都比之前代取得了质的进步。可以说,没有汉代所奠定的物质、观念与形式美的坚实基础,也就没有随后的中国化妆史上魏晋盛唐的灿烂辉煌。
本文试图通过对汉代化妆品与化妆造型两方面的分析,为读者呈现出汉代化妆文化的基本面貌。 关键词:汉代 化妆品 化妆造型 化妆,做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习俗,做为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文物中,人们就已经发现有在面部涂绘花纹的陶塑人像了,如果说此时的绘面习俗还更多的是反映一种远古图腾仪式,而非现代意义上的美化仪容的化妆形式的话,那么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明确的使用脂、泽、粉、黛来化妆美容的记载了。但在先秦,由于中原尊礼文化的影响,对人物品德的要求要重于对外貌的修饰,再加上化妆品制作工艺和原料进口的限制,此时的化妆基本上是处于一个以“粉白黛黑”为主流的素妆时代。
而汉代是汉民族形成、汉文化精神确立的朝代,也是结束先秦百家争鸣,使多元一统的审美观念形成的时代。汉初的休养生息与随后汉武帝的杰出统治,不仅使汉代社会政治安定,各类产品相对丰富,而且在军事上,打败了北边的匈奴,平定了南方的南越,不仅打通陆上的丝绸之路,而且还开辟了南方的海上交通,大大扩展了汉朝的对外贸易往来,这都为化妆品的制作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铅粉、胭脂、合成香料等化妆用品都是在这时普及的。在思想文化方面,汉初采取了宽松的政策,在提倡推崇儒家思想的同时,也不排斥其他各家思想,并开始整理、研究文化典籍。
同时,汉文化还吸取了大量楚文化,给北方文化注入了保存在楚文化中的原始巫术、神话中的浪漫主义精神,从而产生了把深沉的理性精神和大胆的浪漫幻想结合在一起的生气勃勃,恢宏伟美的汉文化。这种恢宏的汉文化,对汉代的妆容审美观念也无疑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推动了化妆各个方面的长足发展。
使得汉代在中国古代化妆史上成为一个重要的转折时代,为后世中国化妆史的灿烂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汉代化妆品综述 汉代,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陆上海上丝路的开通,使得化妆品的制作工艺得到长足进展,化妆品的原料也大大丰富。
例如年代为西汉初期的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便出土有两个保存完好的妆奁,其中共放有大大小小九个盛放各种化妆品的小奁。内中化妆品的质地有粉状的、油状的和块状的。
[①]其具体配方和用途目前虽然暂时无法考证。但根据对汉代化妆史的研究,汉代化妆品的品种已经非常全面,脂泽粉黛,一应俱全,基本上涵盖了化妆品的所有主要门类。
(1)面脂 面脂即涂面润肤的香膏,也可涂唇。汉刘熙《释名·释首饰》中写:“脂,砥也。
著面柔滑如砥石也。”形容脸上涂上面脂之后,则柔滑如细腻平坦的石头一般。
汉史游《急就篇》“脂”唐颜师古注曰:“脂谓面脂及唇脂,皆以柔滑腻理也。” (2)泽 泽也称兰泽、香泽、芳脂等。
是用以涂发的香膏。汉刘熙《释名·释首饰》曰:“香泽,香入发恒枯悴,以此濡泽之也。
“汉史游《急就篇》“膏泽”唐颜师古注曰:“膏泽者,杂聚取众芳以膏煎之,乃用涂发使润泽也。指以香泽涂发则可使枯悴的头发变得有光泽。
汉枚乘《七发》:“蒙酒尘,被兰泽。”即指此物。
(3)妆粉 妆粉,即妆面用的香粉,有白粉、红粉之分。周代,人们就已经知道以粉傅面了,当时用的粉,多半是用米粉制成的。
秦汉时的妆粉除了米粉之外,还发明了铅粉。认何新兴事物的发明,必然与当时生产技术的发展有关。
秦汉之际,道家炼丹盛行,秦始皇就四处求募“仙丹”,以期长生不老。烧丹炼丹术的发展,再加上汉时冶炼技术的提高,使铅粉的发明具备了技术上的条件,并把它作为化妆品流行开来。
汉代张衡《定情赋》中有:“思在面而为铅华兮,患离神而无光。”在语言文字中,一个新的词汇,往往伴随着新概念或新事物的出现而诞生。
铅华一词在汉代文学作品中的使用,决非偶然,当是铅粉的社会存在的反映。铅粉通常以铅、锡等材料为之,经化学处理后转化为粉,主要成份为碱式碳酸铅。
铅粉的形态有固体及糊状两种。固体者常被加工或瓦当形及银锭形,称“瓦粉”或“定(锭)粉”;糊状者则俗称“胡(糊)粉”或“水粉”。
汉刘熙《释名·释首饰》:“胡粉。胡,糊也,脂和之如糊,以涂面也。”
因此,有人认为“胡粉”为胡人之粉,是不对的。铅粉能使人容貌增辉生色,故又名“铅华”。
除了白色妆粉外,汉代还有红色妆粉,用以妆颊。汉刘熙《释名·释首饰》:“赬粉,赬,赤也,染粉使赤,以着颊也。”
《古诗十九首》之二便写道:“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除了以粉傅面之外,汉代还有爽身之粉,通常制成粉末,加以香料,浴后洒抹于身,有清凉滑爽之效。
多用。
化妆品“露华浓”其实是从英文名翻译过来的,它的英文名是Revlon。“露华浓”一词出自于李白的《清平调》其三中的诗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清平调》的来历与杨贵妃有关: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二十五岁时在贺知章的推举下被召至长安做官。他因诗才过人在当时享有盛名,进了朝廷后,唐玄宗不但亲自接见,还设宴招待了他。
一天,唐玄宗骑着心爱的照夜白马,杨贵妃则乘着小轿,一同到沉香亭品赏牡丹。同行乐师李龟年看到唐玄宗与杨玉环兴致盎然地在赏花,便令他那班梨园弟子拿出乐器,准备奏乐吟唱为皇上与贵妃助兴,唐玄宗却说:“赏名花,对爱妃,哪能还听这些陈词旧曲呢?”于是急召翰林学士李白进宫作新词。
李白应召进宫后,下笔如飞,一挥而就,在金花笺上写了三首《清平调》诗送上,其中一首的前两句是“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这两句诗把杨贵妃的衣服写成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面容。
“想”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杨贵妃的衣裳,见花而想到杨贵妃的容貌,也可以说把她的衣裳想象为云,把她的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
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杨贵妃的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娇艳,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施给贵妃的恩泽,使花容人面更见精神。
总结:昆剧名家俞振飞表演的《太白醉写》讲的就是李白应召入宫时,以酒醉为由,迫使宠臣高力士为自己拂纸、磨墨、脱靴的故事。
随着汉服文化的发展,我们经常会看到街上身着齐胸襦裙或是唐制坦领的女孩飘飘然走过,轻纱曼曼,恍若仙子。高耸的发髻和纷繁的发式妆容也更添了一份妖娆之美,恍惚之间,也让人窥见了大唐曾经的繁华与盛世女子的面貌。
唐朝女子发髻发式形式繁多,妆容复杂,繁琐而精美。妆容发式也侧面展示出了唐朝的文化发展的鼎盛。唐代女子化妆重艳丽,主要表现在妆容:花钿、胭脂、鹅黄、面靥等。唐朝的发式妆容充分体现出大唐繁荣富强的时代特点在美学方面的发展,也揭示出唐朝开放、自信的态度和接受外来文化的学习精神。
隋朝时期的女子大多梳平顶式发式,这种发式的特点是将头发层层向上堆,总体呈帽子状。此时期的发式大多简单,变化少,初唐时的文化深受隋朝影响,故初唐时女俑的发型就体现了这样的鲜明而突出的时代特征。平顶式发型,也代表着唐朝正在平布稳定发展的社会。
唐朝此时的发式受隋朝影响极大,唐代初期,女子发式仍然沿袭隋代的样式,大多梳成云髻样式。从近些年唐陵的发现来看,也出现了半翻髻发式,它由隋代的翻荷髻演变而来。此外,据宇文式的《妆台记》记载,“唐武德中,宫中梳半翻髻、又梳反绾髻、乐游髻。”
由此可知,当时宫人发式种类较少,而且就总体来说,唐朝初唐女子的发式还是极为简洁的,更无一些珠翠步摇等华贵首饰。但是初唐时期地位较高的妇女已经不再梳平云式,《后汉书》中就记载一段长安时谚:“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说明女子发式不再简洁单一,而是有特点的发展成单纯向上高耸的发式,在此之后又又慢慢出现并流行其他较为繁琐的发式。
初唐的妆容也开始变得繁复多样。在隋朝以后,渐渐发展成了除了面白,腮红,唇朱还有花钿,面靥,斜红等装饰。在隋朝末期唐朝初期,一度流行过“白妆”,即只施粉,不敷胭脂。
随着唐朝的文化交融、发展,社会的变迁、进步,到了盛唐时期,女子追求美的想法愈加强烈,首先在发髻和妆容上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旧唐书》中就记述:”风俗奢靡,不依格令,琦罗锦绣,随所好尚。” “上自宫掖,下至匹庶,递相仿效,贵庶无别。” 这都说明了唐代女性大胆追求各种时尚,追求华美的特点。
盛唐时的妆容风格大气、艳丽,多以红妆装饰,样式复杂,最浓艳的称做“酒晕妆”;颜色稍浅的,妆容较淡的称为“桃花妆”;更为淡雅的称作“飞霞妆”。
盛唐时的女子妆容变得更加繁琐复杂,步骤很多而且缺一不可。那在繁荣盛唐的下女子的化妆步骤有哪些呢?
第一步抹铅粉 ,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打底”。盛唐时期女子的妆容非常浓重,底妆极白,要抹大量的铅粉。铅粉其实在我国夏商时期就已出现。而铅粉的作用就相当于现在的遮瑕霜,BB霜等功效,可以遮盖皮肤的微瑕,让面部变得更加白皙, 光滑,无杂质。铅粉好处极多,连清代的戏剧家李渔也认为抹上铅粉后:“美者用之,愈增其美。”不过,铅粉是重金属,长期使用会让肌肤发青甚至中毒,明代书籍《天工开物》对此就有“ 揸妇人颊,使本色转青” 的记载,可见铅粉也并不是百利而无一害。
第二步便是抹胭脂,胭脂是古代妇女最常用的化妆品,又称为“阏氏”、“烟支”等,相当于现在的腮红,唇膏,口红等的统称。胭脂必须涂的红艳,嘴巴也一定要涂的鲜红,方显得娇媚可人。此时的女子涂胭脂涂得非常厚,非常浓。唐代诗人王建曾在《宫词》就写到女子洗面时洗掉许多红泥,就足可见唐代女子“红妆”和重涂胭脂风气的盛行。
第三步是画眉,就是描眉。通常有柳叶眉,吊梢眉等,眉毛颜色以青色或黑色为主,描眉后更显妩媚多情。盛唐时期盛行阔眉,将眉毛画的短而粗,成八字形。细眉亦是十分盛行,这种画法是将眉毛画的细长,画后便更显脸型眼睛的柔美。白居易也在《长恨歌》中写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可见如柳叶一般的细眉也是女子极为喜爱的妆容。此时有记载的各式眉形大致有: 鸳鸯眉、小山眉、五眉、倒晕眉、拂烟眉、涵烟眉、分梢眉、月眉、垂珠眉、三峰眉 。
第四步贴花钿,花钿又称面花、贴花。不过花钿并不是画上去的,而是用金箔、纸、鱼鳞甚至是蜻蜓翅膀制成的。高乘《事物纪原》中记载:“远世妇人喜作粉靥,如月形,如钱样,又或以朱若燕脂点者,唐人亦尚之。”
说明贴花钿虽是自三国时期就已出现但到了唐朝,贴花钿又在女子之中风靡盛行。而且到唐代时花钿颜色繁多,红色是最常见的。花钿形状种类繁多,大致有梅花形、月形、石榴花型以及其他的花鸟虫鱼形状。粘贴位置大致在贴于额头上眉心或是面颊处,颜色多是红色**,但是红色还是最娇媚多情的,所以在现代的电视剧中,也常常能看见女子贴上娇美的红色花钿。
第五步是画面靥,面靥又称“妆靥”,不似花钿,它可画可贴,大多装饰在双颊酒窝处,形状如豆、星、弯月。颜色大多用朱红,也有黑色**,又称“妆靥”。
唐刘恂《岭表录异》就有关于面靥的记载:“鹤子草,蔓生也。其花麴尘,色浅紫,蒂叶如柳而短。当夏开花,又呼为绿花绿叶。南人云是媚草,采之曝乾,以代面靥。”
盛唐前,面靥多成黄豆形状,大小也与黄豆相似,形状样式较为单一。随着人们的审美不断改变,盛唐时期,面靥也出现了钱币,杏核状,还有各式花卉形状,后来也有鸟兽图案。在女子笑起来时,面靥便显得女子尤为美丽,由此更得到了追捧、推崇。
第六步描斜红,起初描斜红是描在太阳穴的红色妆容,但在唐朝时,女子多在脸部画斜红,如同月牙形状,彷如红色疤痕,有种孱弱的病态美。
张泌的《妆楼记》中记载了这个妆容的由来:“夜来初入魏宫,以水晶七尺屏风障之,不觉面触屏上,伤处如晓霞将散。” 魏文帝宫人薛夜来在夜晚不小心撞到屏风而至脸颊血红,魏文帝见了反而更生怜惜之意,后来宫人争相用胭脂仿画,名为“晓霞妆”。
此后此妆容一直流传。到盛唐时,由于社会蓬勃发展,较为稳定,政策开明,对女子的束缚较少。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女子追求美的欲望更加强烈,各式妆容也层出不穷,描斜红也渐渐风行起来。
第七步画口脂,古代称口红、唇膏等红色画于唇上的胭脂为“口脂”、“唇脂”。但其实口红不等于胭脂,胭脂是可涂于面部或是唇部的红色化妆物统称,而口脂是自隋唐以来的叫法,它在原来的胭脂中加入了牛髓、牛脂,使其上唇光泽鲜亮,故胭脂也不仅仅只是指口脂。口脂色泽艳丽,涂于唇上,可改变唇色,更添艳丽,显得脸部更加白皙透亮、气色好、而且还突出唇形,给人以健康、年轻、活泼、娇丽之感。
口脂对于古代女子极其重要,在女子心中地位极高,化妆缺其不可。“点唇”是口脂的主要画法,与现代不同,当时并不将口脂满涂于唇上,而是越少涂越好。娇小浓艳是其主要特点,最好如樱桃小口一般,小而红。“朱唇一点桃花殷”就是岑参在《醉戏窦子美人》中描写的女子涂完口脂后的红艳朱唇。
唐朝时女子的发髻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得更加具有时代特征,变得种类繁多,更加多样。
初唐时的女子主要的发型有:半翻髻、反绾髻、乐游髻等,此时的唐朝正处于上升状态,文化发展缓慢,女子的发式还较为简单,样式比较单一。
而盛唐时期,女子的发式就变得纷繁多样了。多出现:惊鸿髻、双环望仙髻、飞天髻、朝天髻、垂髻等,最流行的还是倭坠髻,即把两鬓的头发梳向脑后,然后向上掠起,挽成一个或两个发髻,然后向额前偏斜,盛唐时的女俑多是此发髻。
唐时流行高发髻,而自己的头发又不能梳到此高度,所以假发开始在盛唐时流行,在头发中垫上由木头做的假冠、发垫,垫高发髻,在当时将此称为“义髻”。女子在义髻上插上珠花首饰,再与头发相连接,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高发髻。
发髻高就需要更多的珠花来装饰,鲜花轻而美艳,此时的女子便尤其喜欢插鲜花加以装饰,唐人又极其喜爱牡丹,故唐朝贵家女子多将牡丹花插于发髻之上,来显得高贵富丽。除了插牡丹这种体型较大的花,唐时也流行簪小花,如小而白的茉莉花,黑发白花更有对比之色,而且饰以小花又有清淡自然之美,而茉莉花清香,又更添了鬓间的雅致美和女子的娇柔之感。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都使唐朝成为了一个极其繁荣昌盛富庶的朝代,唐太宗更受万邦膜拜,八方来贺。长安更是世界上的大都市,是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盛唐的女子发式妆容多种多样,端庄高贵,也深刻地体现了国家的繁盛昌荣,女子头上的华贵的珠花发钗也大都是金银或是珠玉,极尽华美娇贵。
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引万国朝拜,不仅是因为唐朝的国力强大,也是因为唐朝开明的对外政策和一视同仁的怀柔政策。此时的唐朝也是国际贸易的大国,经常有外国或是其他部族的使者或是商人来朝进行文化交流或是商品贸易。各部族各国的文化交流在此时也是十分频繁,而盛唐的女子妆容发式也受外来文化影响,形成了如回鹘髻、乌蛮髻、抛家髻等发式,这些都是典型的胡人发式。
若是连年战争,硝烟四起,人民定不会刻意追求什么美感,自然是日日忙于逃命。而盛唐时的女子不仅追求各种各样的发式美感,也将大量的钱财花于胭脂脂粉,抹上厚厚的脂粉,梳上高高的发髻,足以体现盛唐时期的繁荣安定,而女子的发髻端庄成熟,妆容浓重娇美,也是如此。
唐朝中后期至晚唐时,国家经济实力逐渐江河日下,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唐玄宗晚年更是不理政事,纵情犬马声色,导致国家发展停滞,社会各阶层矛盾加深,统治腐朽,国力锐减,战争贫起。
此时的女子主要的发髻样式有从髻、坠马髻、晚唐高髻、闹扫妆髻。变得更加繁琐复杂,梳妆要好几个时辰,在发髻上还要缀以各式珠宝,华丽奢靡异常。珠玉繁重,让这些女子甚至走路都要让人搀扶,一副慵懒疲乏之态。但这并不是唐朝仍然兴盛繁荣的表现,反而是过于浪费奢侈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表现。
一种妆发,看似仅仅是女子追求美丽,喜欢华美的表现,但它更是一个朝代,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史,是一种时代的发展,是文化的进步,唐朝妇女的妆容和发式在改变,唐朝社会也在不断的发展、进步。
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经济的支持,经济的发展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繁荣强盛的基本因素。什么样的社会背景才能孕育什么样的文化。
唐朝女子的妆容、发式纷繁复杂,华美高贵,不仅是她们追求美的表现,更是一个时代兴盛发展的象征。
女子发式妆容的改变不仅是唐代女子的审美观点、流行文化的改变,也是国家发展的影射。我们也可以从唐朝女子妆容发式的变化与发展看出唐代社会的发展与衰退,而这个变化不仅体现了文化的变迁也体现着经济、国力、政策、军事、外交等领域的发展与衰退。并且此朝代文化的变化大到推崇儒教佛教、兴修学校、开创殿试小到女子发式高低,推崇妆容的变化,都能体现出这个朝代的发展状况。
参考文献:
1《唐代女性妆容初探》李翠华
2《唐诗中女性服装和化妆美初探》张颖
3《论唐代女子的面妆及发式》范强
唐代女子妆容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速发达,文化艺术繁荣昌盛,封建文化灿烂辉煌的伟大时代。唐代女子的妆容更是别出心裁。唐代女子的上妆顺序是: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描斜红—涂唇脂。
唐代女子化妆顺序图表
敷铅粉
铅粉古称粉锡或铅华,夏商时已经出现,为我国古老的化妆品,用途跟现在的BB霜或遮瑕粉差不多,取少量擦于面部,涂匀,可以使整个面部看上去更加白皙、柔嫩、光滑,没有杂质,即使你脸上有一些斑痕,也可以帮你达到掩饰的效果。
抹胭脂
抹胭脂在唐代可以说是最常见的美容内容,一方面是因为胭脂已经有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历史,自从汉代被张骞引入之后,一直受到女子的青睐,另一方面,制作胭脂的工艺越来越好,到隋唐两代的时候,胭脂已经成了女子化妆必不可少的化妆品了。
唐代女子涂抹胭脂都非常厚,史书记载,杨贵妃到了夏天所流的汗都是红色的,可见她所抹胭脂的厚度之多。但这还不算是最夸张的,王建在他的《宫词》中曾描写过这样一个宫女:她在洗漱完毕之后,脸盆中的水就像多了一层红色的泥浆,“金盆水里泼红泥”,就是对这种现象的描述。
画黛眉
黛眉就是描眉,眉毛的形状有柳叶眉、吊梢眉等,主要是青色或黑色。描上去更加妩媚、诱人。唐代妇女还很注重眉形的设计。当时流行的眉形有鸳鸯、小山、三峰、涵烟、倒晕等十几种。各种眉形都是将原有眉毛拔去,而后再绘制成的。眼眉处用青色的颜料绘出各种样式,统称黛眉。盛唐妇女盛行阔眉,也称桂叶眉,用黛色淡散晕染,将眉毛画得短而阔,略成八字形。
黛 眉
贴花钿
贴花钿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媚子,施于眉心,形状多样。它并非用颜料画出,而是将其剪成花样贴在额间、鬓角、两颊、嘴角。用来剪花钿的材料,记载中有金箔、纸、鱼鳃骨、茶油花饼等多种,剪成后可收藏在状奁内。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化妆时用呵胶将它贴在眉心处。有的还在花钿上装饰各种缕金图案。
“春阴扑翠钿”、“眉间翠钿深”、“鹅黄剪出小花钿”等诗句都是对唐代妇女贴花钿的描写。唐代花钿的颜色主要有红、黄、绿三种,红色是最常见的。花钿的形状种类繁多,有桃形、梅花形、宝相花形、月形、圆形、三角形、锥形、石榴花形、三叶形以及各式花鸟虫鱼等30多种。
花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据说唐代流行贴花钿还是从上官婉儿开始的,武则天当政以后,上官婉儿是执掌文书的女官,每次武则天召见群臣时,上官婉儿都躲在帐后记录。有一次,宰相上奏,上官婉儿偷偷地多看了几眼,被武则天发现,就用小刀扎在上官婉儿的额头上。从此,上官就用花钿贴在额头上来遮掩疤痕。宫女们见了好看,也跟着贴,以至于花钿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并流行开来。
花 钿
锥形花钿、点唇
圆形花钿、点唇
面 靥
面靥可以是画的也可以是贴的,点在双颊酒窝处,形状像豆、桃杏、星、弯月等,多用朱红,也有**、墨色。
斜 红
斜红是描在太阳穴部位的红色装饰。
点 唇
在隋唐女子的妆面中,还有另外一项非常重要的步骤,那就是点唇,将唇脂一类的装饰品涂在嘴唇之上,突出唇形。这里所提到的唇脂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口红”,主要是由朱砂融合动物的油脂制成,色泽感很强。当时点唇的手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当时是以娇小浓艳为主要特点,且变化多端。他们认为最好看的唇形就是像樱桃一样别致和鲜艳,因而女子在点唇时,往往先以铅粉涂抹整个嘴唇,然后再以唇脂点出嘴唇,来美化自己的唇形。点唇的手法非常之多,光是晚唐三十几年的时间,点唇的样式就出现过十多种。还有一种颇具特色的面饰,指的是在妇女面颊上用丹青、朱红等颜料绘出各种图形,如月形、钱形等。有的装是画帖结合,多作两颗黄豆般的园点,有的妇女喜欢用浅绛色点唇,这就是“故着胭脂轻轻染,淡施檀色注歌唇。”据说,我国古代甘肃祁连山盛产红蓝花,匈奴人称祁连山为焉支山。古人把焉支山的花制成膏汁、粉类,用于化妆。
染指甲
“纤纤细手”是对女子双手的最好评价,古代女子爱美,对手指也是非常重视的,为了显示自己手指的修长往往将指甲留长,并进行修饰。唐代妇女染指甲,古籍多有记载,张枯在诗中形容:“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斜过翠云中。”据说,古人养壁虎,喂朱砂使它变红,将它捣碎,用红汁点染指甲。如果将这种红汁点在妇女的手臂上,就可以测试贞节,若是贞节之人,红汁将会永不褪色,由于红汁是由壁虎吞食朱砂而成,所以又被称为“守宫砂”。在唐代,真正的染甲材料是凤仙花。凤仙花腐蚀性很强,花开之后,人们将其花片摘下,捣碎以后加入明矾,就可以用来染指甲了。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女子染甲不是像今天一样用刷染的方法,而是用浸染。就是将指甲浸泡在染料中上色。具体来说,就是将丝绵做成指甲的形状,放到制作好的凤仙花汁中,让它充分的吸收颜料,然后再用布条将染好的丝绵绑在洗净的指甲上,过上一夜,指甲就染上了颜色。这种方法染指甲保持的时间长达几个月。
——来自于网络
第一步是敷铅粉。敷铅粉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打粉底,都是让女子的肤色看起来比自己的肤色会白一个度,并且将脸上明显的瑕疵进行一个遮盖。这个和我们现在化妆一样,都是我们的第一个步骤,我们成语中洗尽铅华,就是把脸上的铅粉洗掉。
第二步是抹胭脂。抹胭脂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涂腮红,这个步骤和我们现在的化妆顺序有一点点的不同,一般腮红我们会选择再画完眼影之后打腮红,但是古人却是在打完底后直接涂腮红。古代人用的腮红都是纯天然的,如果有闲情逸致,我们在家也可以自己试一下哦!
第三步是描眉。古人是非常注重描眉的。描眉,也就是我们现在的画眉毛。在唐朝之后的眉形有很多种,像鸳鸯眉,小山眉,拂烟眉,都是当时比较流行的眉毛。
接下来是贴花钿,贴面靥,涂斜红。这些都是我们现在没有的步骤,主要就是在额头中间剪一个花样贴上,贴两个小红点在酒窝上,斜红是面颊上的装饰。我们现在看的一些唐代的电视剧,里面很多人物的装扮都是这样的。我们看着可能觉得稀奇古怪,但是在唐代,这可是走在时尚的前沿呢。
最后一步就是涂唇脂啦。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涂口红。那个时候的口红没有现在这么多姿多彩,五颜六色,主要还是以朱红色为主,口红也是纯天然制造而成的。口红在古代就深受女孩子的喜爱,她们认为口红可以给人增加气色,让人看着更加迷人。所以现在的女孩这么喜欢口红不是没有道理的,毕竟这也算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一个习惯嘛。
面部化妆有敷铝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涂唇脂诸多方法,淡妆者采其二三,盛妆者悉数运用。铅粉色泽洁白,质地细腻,施于面、颈、胸部,“纤白明媚”。胭脂为提取的红蓝花汁配以猪脂、牛髓制成的膏状颜料。
由于帝王士大夫的偏爱,女子眉式花样百出。玄宗在四川曾令画工画《十眉画》,名目有鸳鸯眉、小山眉、倒晕眉等。阔眉是主要眉式,初唐一般都画得较长,盛唐以后开始流行短式。花钿是一种额饰,以金箔片、黑光纸、云母片、鱼腮骨等材料剪制成各种花朵之形,尤以梅花最为多见,贴于眉间。
面靥是于面颊酒涡处以胭脂点染,或像花钿一样,用金箔等物粘贴。斜红是于面颊太阳穴处以胭脂染绘两道红色的月牙形纹饰,工整者形如弦月,繁杂者状似伤痕,是中晚唐妇女一种时髦的打扮。
扩展资料唐代服饰图案的设计也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唐代开始,工艺装饰普遍使用花卉图案,其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润;
特别是波状的连续纹样与花草相结合后(就是唐代盛行的缠枝图案),唐代服饰图案,也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而改以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响而决定的。
唐代服饰最明显的特点是双轨制,在大的祭祀场面,穿汉人的传统衣服;在平时,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鲜卑装)系统。
参考资料: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隋唐历史的教师侯振兵告诉记者,唐代女子盛行画眉。初唐时期,流行宽而阔的蛾眉;到了唐玄宗时期,则流行细长的眉毛,称为“细眉”或“柳眉”,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而倒八字形的短眉是在中晚唐时期才出现。
据史料记载,在唐玄宗时期,女子的眉毛可谓“多姿多彩”,如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等。
由此可见,范冰冰版武则天的眉毛并没有凸显初唐时期宽而阔的特点,而刘嘉玲版武则天的倒八字短眉则有些“穿越”了。
唐代女子化妆“七步走”
侯振兵介绍,唐代女子化妆有以下七个步骤:敷铅粉、抹胭脂、涂额黄、画眉、点口脂、画面靥、贴花钿。“范冰冰饰演的武媚娘额头上的花饰和两颊上的红点,就是花钿和面靥。”
面靥,也称“妆靥”,是施于面颊酒窝处的一种妆饰,通常用胭脂点染。侯振兵告诉记者,最初的面靥,形状像黄豆般的两颗圆点,如同脸上长的痣。盛唐以后,面靥的式样更加丰富:有的形如钱币,有的状如杏桃。
花钿的颜色包括红、绿、黄,其中红色最多。侯振兵说,剪花钿的材料有金箔、鱼鳞片、鱼鳃骨、云母片等。形状包括梅花状、菱形、月牙形等,剪成后的花钿用鱼鳔胶等粘贴。
重庆国际注册彩妆师左书侨表示,范冰冰版武则天的面妆借鉴了部分历史资料,但与现代人的审美更贴近。“比如唇色,唐代女子的唇脂以红色为主,不会出现剧中的橘色。而且那时流行樱桃小口,口脂只点唇中间。”
发髻越高身份越尊贵
除了面饰,头饰也是唐代女子妆容的重要部分。侯振兵告诉记者,唐代女子的发式分为髻、鬟、鬓三种。
其中,髻一般用于成年和已婚女子。初唐时,发髻一般都缠得比较紧,立在头顶上。唐玄宗以后,发髻的高度成了妇女身份的象征。发髻盘得越高,表示地位越尊贵。诗人元微之在《李娃行》曾提及“城中皆一尺,非妾髻鬟高”。
鬟,一般是未出嫁的女子梳的发型。左书侨说:“《武媚娘传奇》中,媚娘初进宫时梳的就是鬟。”侯振兵介绍,鬟分为双鬟、三鬟、扫闹鬟等。
“鬓,有点像男子的鬓角。唐代女子的鬓,最初是直的,中晚唐后就有弯、圆等形状。”侯振兵说。
此外,在唐代,梳子、钗、簪等都作为头饰,插在发间装饰发型。“而在重大节庆,宫廷女子还会在发间插上石竹花、栀子花等鲜花,这在周舫的《簪花仕女图》中也能看到。”
爱美,是人的天性。当人类文明发展起来后, 社会 中的男女,都会自然形成一种审美风尚。这种审美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受到 社会 、环境、经济等方面的综合影响。
当 社会 中的审美观念发生变化时,它便会潜移默化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比如说唐朝,以"丰满"为美;一些"瘦弱"女子,反而不受欢迎。这就是人的审美倾向,它可以实现人类的某种精神需求,并确立其价值取向。
所谓"女为悦己者容",唐代女子妆容的演进过程,其实便反映了唐代 社会 的审美倾向。而这种审美情趣,在某种程度上,也同时可以反映出当时唐代 社会 的发展状况。
唐代女性的化妆技术,在古代众多王朝中,算是首屈一指。这是一个女性狂欢的时代,它得益于前朝女子妆饰文化的 历史 内涵。
早在先秦时期,古代女子便已经学会了化妆。到了秦汉时期,由于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一些中原缺少或没有的植物或矿石。这些化妆品原材料的引进,让汉代女子有了多样选择。
而在魏晋时期,化妆这门学问,算是彻底征服了当时的 社会 。有趣的是,竟然有不少贵族男子也开始沉迷化妆。这就说明:魏晋时期的化妆,已经颇为普及和常见了。
而从相关史料记载来看,唐代之前的化妆情况,其演进过程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从单调到多样。上古时期的女子,大多采用红妆;及至先秦时期,则出现了素雅的白妆。在魏晋时期,还有紫妆、黄妆等奇葩颜色。所以古代女子对面部妆容的选择,是不断递增的。
二是,从简单到复杂。早期的化妆品,多来自矿物。比如赤铁矿粉,将起研磨之后,加上动物油脂、土和水,便能制作成一种简单的红色化妆品,就像是朱砂一样。
在西汉年间,张骞出使西域回归后,带回了一叫做红蓝花的植物。它的花瓣有红色与**两种色素。
当制造水粉时,往往需要经过较为繁琐的步骤,不仅要设法去掉**色素,还要用大米研磨成米粉,再让它浸泡在红色染缸中。虽然有些麻烦,但这种化妆品已经远远超过最初始的朱砂了。
三是,从保守到开放。往常的化妆,一方面是因为化妆品造价高昂,一方面也是因为接触的人不多,所以往往只流行在一些贵族妇女当中。但随着 社会 风尚的开明与进步,越来越多的平民女子也开始化妆。
前面还提到:魏晋时期有不少士族男子,也开始崇尚白妆。可见随着 社会 包容风气的演进,化妆已经成了爱美女子必不可少的日常操作。这个情况,在唐代更为流行。
想要了解唐代女子的妆容,其实最容易的思路就是:从唐代不同时期,来看待唐代女性对于面部妆容的审美取向,从而能快速了解唐代 社会 风尚的变化。虽然唐朝的代名词一度是强大、兴盛,但初唐、盛唐、中唐与晚唐,也还是有较为明显差距的。
(1) 简约淡雅的初唐风
从总体上看,初唐年间的女子面妆,流行一种小清新风格。概括起来就是:在淡雅白妆的基础上,点缀少许红妆。如何理解这种风格呢?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白居易算是赶上初唐尾巴的诗人,从他对女子美貌的称颂中不难看出:唐朝人当时以肤白作为貌美的前提。
这种简约、淡雅又有点小清新的风格,是 社会 中大多数女子的正常审美取向。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其一,面妆风格正在从保守向开放转化。前面已经提到,唐代之前的面妆风格,是相对保守但又随着风气开明的 社会 ,而不断开放的。因此初唐年间的女子妆容风格,也继承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白为美"。
其实,这很好理解。除了唐代女子的妆容之外,初唐年间的诗歌发展,也同样有六朝宫体诗的延续。换言之,整个初唐年间的审美风格与价值取向,都或多或少受到了魏晋南北朝的影响。
正因如此,以白妆为主要面貌,是有其 历史 渊源的。不过,到了东晋后期, 社会 对于白色的评价逐渐降低,甚至将其归于"丧葬"之色。关于这种审美取向,同样影响到了唐代女子的妆容。
这就是为了初唐女子以白妆为主的前提下,还要再涂抹一些红妆在脸上。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可以保证原有的简约淡雅之风,另一方面也能避免这种"孀妇"风格。
二是,初唐提倡简约朴素的风格。唐代的建立,与当初的汉朝相似。在经过数百年的战乱后,先是被隋(秦)统一了天下。而后不过三十多年的光景,便导致各地再起烽烟。
长期的战乱,使得唐朝在建立之初,最要紧的目标便是发展经济,并以恢复国民生产为主要任务。在此情形之下,初唐最提倡的,自然是简朴作风。
这很容易理解,毕竟唐代刚刚摆脱乱世,当初隋炀帝奢靡的惨痛经历,也让李世民历历在目。无论是民间,还是宫廷,都不会在这个时候提倡奢侈。正因如此,看上去简单、朴素的白妆,才会成为一众女性的最优选择。
当然,除了用妆粉之外,唐代女性也习惯在眉间、额头以及两颊处贴花子,这便是流行一时的花钿妆。而从当时的风格来看,这些花钿往往也不会太复杂,主要都是一些圆形或水滴形的图案,看上去颇为简单,符合 社会 简约之风。
有些时候,女子在装饰时还会用到胭脂。过程倒是简单,就是在两颊处各点上一个圆点,看上去俏皮又可爱,而不失淡雅简约之风。
(二)红粉浓妆的盛唐风
盛唐是一个恢弘气象,也是古代 历史 中颇为难寻的盛世。大诗人杜甫有诗云:"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句话,便是对盛唐国力最直观的体现。
当盛唐百姓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满足时,他们便会追求精神上的享受与愉悦。而当时的审美观,正是代表了唐人精神需求上的价值体现。正因如此,女子爱美的天性也得到了空前释放。
盛唐时期的面容装饰特点,有这么几个关键词:华丽、红妆、雍容、大气。
与初唐的风格相比,盛唐女性的化妆,更趋向于红妆。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杨贵妃初承恩召,与父母相别,泣涕登车,时天寒,泪结为红冰。"
杨贵妃在离家的时候,与父母告别,流下的眼泪竟然凝结成了红色的冰。由此看来,杨贵妃的脸上自然涂抹了不少妆粉,而且这些妆粉是以红妆为主的。
有意思的是,杨贵妃后来在宫中熬出了头,被唐玄宗惯成了一个宠妃。面对后宫中的情敌,杨贵妃反其道而行之,反而以白妆素面示人。唐玄宗看到她这一副清新而又楚楚可怜的妆容对她自然是更加欢喜。
杨贵妃为什么能脱颖而出?这个故事就说明:唐玄宗对于后宫佳丽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从这里便能看出,后宫其他妃嫔是多以红妆示人的,这也符合当时 社会 的审美取向。
其中最流行的,当属酒晕妆与檀晕妆。人在喝醉之后,脸上会泛起红晕,而酒晕妆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实行的,它的特点就是浓色重彩。这背后,便体现出了唐代妆容的开放性。
除此之外,盛唐女子对于眉妆的重视,也是非常喜人的。《京兆眉》如是写道:"新作蛾眉样,谁将月里同。有来凡几日,相效满城中。"意思是说, 社会 上刚流行出一种新的画眉样式,那么它便会在短短一段时间内,被绝大多数女子跟风效仿。
这就像现代 社会 中的短视频,一旦出现一个爆款,便会出现很多人跟风模仿。这种审美取向,与盛唐女子关注眉妆有着相同道理。
传统的化妆,更多局限在面容上的装扮。而盛唐时期的妇女,却还是不满足,将脸上能装饰的地方,都开发了一遍。比如前面提到过的花钿妆,花钿的样式与图案变得更加精美、复杂。
值得一提的还有唇妆,它主要有形状小乔与色彩浓烟这两个特点。与之前的唇妆相比,盛唐的唇妆已经控制在嘴唇的中央位置,这样使得整个面部妆容看起来,会更加华贵精致。
现在有不少日本女性,在参加重大节日时,便会化上一些奇怪的妆容。殊不知,这种风格身上有着浓厚的盛唐之风。显然,当初日本派过很多次遣唐使,便已经学会这种化妆风格了。
(三)两极分化的 中唐 风
初唐盛唐与中唐晚唐的界限,史学家一般公认为是安史之乱。尽管这场战争后来被郭子仪等人扑灭,但它还是重创了唐代 社会 。盛唐年间下的许多弊端,也因它而显露在世人眼前。
与盛唐时期的自信、张杨相比,中晚唐时期的面妆风格,显然受到了 社会 变革的影响,并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趋势。
一种过度发展的妆容,甚至有穷奢极欲的感觉。造型独特、色彩大胆、博人眼球,就是这种妆容的外在表现。比如一种血晕妆,要求女子将眉毛剃掉,然后在眼眶周围涂抹上红紫色的线条,看上去如伤痕一般。
显然,这种妆容已经不符合大众审美了,它甚至有一种病态的价值取向。
另一种也较为明显,主要发展出了悲伤、沮丧的内涵。当时流行的一种眉妆,叫做八字眉,看上去眉头紧蹙,充满了一种对于家国兴亡的忧伤之感。还有一种黑唇妆,看上去也十分"辣眼",代表了时人心中的苦闷与备受打击。
从唐代妆容的演变来看,它是与 社会 进程息息相关的。初唐到盛唐的变化,主要能看出唐人内心充满的自豪与活力,因为盛世给足了他们这样的骄傲;但是盛唐到中唐的变化,却主要由活力转变为病态、由自信过渡到苦闷。这种心情的变化来源,正是受到了战乱影响。
所以说,唐代女子妆容风格的变化,便是 社会 审美与价值的真实写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