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毒花的故事梗概

狼毒花的故事梗概,第1张

抗日战争时期,威震敌胆的抗日英雄常发救了险遭日寇蹂躏的梅子。梅子以身相许,常发顺水推舟。常发离开不久,梅子便追到军区寻找常发。结果常发受到了军区司令员孟长胜和新来的副政委兼地委书记甄一然的严惩。

日寇向我根据地发动疯狂扫荡,甄一然奉命紧急处理在押的政治、刑事嫌疑犯,而疾恶如仇的常发却试图枪毙嫌犯。甄一然严厉斥责常发,并命令常发释放所有犯人,待大扫 荡过后再做处理。常发不服,打倒了甄一然的警卫员,并拘禁了甄一然。恰巧,这些罪犯当中就有千里迢迢来抗日前线的甄一然的恋人惠文以及美貌泼辣的女学生陆佳萍,她们因为通敌嫌疑也被拘禁在这里。惠文与陆依萍不畏强势,与常发激烈辩论,一旁的甄一然却冷淡地对待她们,二人愤然离开,寻找证人,洗清不白之冤。

孟司令闻讯赶来,下令枪毙常发。性命攸关之际,甄一然和梅子保住了常发的性命,常发从此做了甄一然的警卫员。在日寇的大扫荡过程中,常发多次挽救首长和军政机关于危难,并将陷入国民党军阀母猪龙魔爪的惠文和陆佳萍救出虎口。

有情人终成眷属,甄一然和惠文结婚了。惠文和陆佳萍被安排在军分区战地医院工作。不久陆佳萍爱上了常发,而常发的战友陈发海则在追求陆佳萍。

梅子投身革命,做了妇女干部,不久被送到延安学习。梅子毕业归来后,常发却随甄一然去延安接受培训了。途中,经过母猪龙的防区时,常发发现梅子被国民党军押解游街示众。

常发乘夜潜入母猪龙的司令部,配合我军大部队和地方游击队,里应外合,摧毁了母猪龙的老巢,救出了梅子。狡猾的母猪龙却乘乱逃脱。

常发随甄一然来到延安,被分配到扫盲班学习,他发现教他的女教师竟然是梅子。可是教师声称自己叫夏雨。这位夏老师对任何人都非常和蔼,唯独对常发十分刻薄,常发看在梅子的份上百般忍耐,努力识字,进步很快。

某夜,著名爱国绅士孙楚良之子孙大宝强拉未婚妻夏雨回家成亲。被常发擒获,并将其绑在树上殴打。事后,孙大宝一纸诉状,将常发告到解放区法庭,法庭要严办常发。最后还是夏雨主动表示跟孙大宝回家,条件是要孙大宝撤诉并力保常发无事。常发因此被免于处分。

夏雨临行时告诉常发,我是梅子的孪生妹妹,自幼做了孙家的童养媳,大宝是好人。

梅子生下了常发的儿子,常发却不知道。日寇再次来扫荡,梅子等干部被围困在村里,大部分牺牲。常发冒死闯进村里营救重伤的梅子。大队日寇蜂拥而来,常发子弹打光。梅子说怕自己落在鬼子手里,哀求常发杀死自己。常发无奈,用刺刀杀死了梅子,梅子欣慰地与世长辞了。暴怒的常发与鬼子做最后的肉搏。

大部队赶来,鬼子溃退,常发又一次大难不死,为了死去的梅子,他戒了酒。

抗战进入最后阶段,部队北上开辟根据地。惠文临产,上级强令甄一然等留下来工作并照顾惠文。日寇再次来袭,甄一然等转移路上恰巧在孙大宝府上暂住。惠文生下儿子,得到大宝和乡干部夏雨的精心照料。

常发将梅子牺牲的经过告诉了夏雨,夏雨悲痛欲绝。

为了新的任务,甄一然夫妇临行前将儿子托付给大宝夫妇照料。待完成任务,甄一然、惠文、常发等来接孩子时,不见了大宝和夏雨,孩子被遗弃在马棚里奄奄一息。原来流窜为匪的母猪龙杀死了大宝,并企图强奸夏雨。恰在这时,常发冲进来击毙了母猪龙。甄一然等也在外围消灭了这伙匪徒。

国民党特务挑拨身在赤河市的商会会长与我党我军的关系,诬陷常发为霸占夏雨杀害了孙楚良唯一的儿子孙大宝,鼓动商人罢市,要求严惩凶手常发。城内一片混乱。

国民党特务挑动部分军官哗变,并杀害了陆佳萍的丈夫陈发海。误入圈套的常发遭到严刑拷打。待我军杀来,宁死不屈的常发已遍体鳞伤,奄奄一息。在陆佳萍的精心治疗和夏雨的关怀之下,常发很快痊愈了。一天夜里,孙家来报案说,常发劫走了夏雨。这一事件震动了省委省政府和工商界。甄一然率部捉回常发,市委市政府决定判处常发死刑,执行枪决………

尧舜禹前面是什么朝代

尧舜禹前面没有朝代。

三皇五帝,含义有二:1指历史人物。三皇,指燧人(燧皇)、伏羲(羲皇)、神农(农皇)。五帝,主要有三种说法,一说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第二种说法指大皞(伏羲)、炎帝、黄帝、少皞(少昊)、颛顼。第三种说法指少昊(皞)、颛顼、高辛(帝喾)、尧、舜。秦国原有四帝(白帝、青帝、黄帝、炎帝)崇拜,加上黑帝为五帝。 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仅仅是原始社会中后期出现的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后人追尊他们为“皇”或“帝”。人民则把他们敬为神灵,以各种美丽的神话传说来宣扬他们的伟大业绩。 2指历史时期。即“三皇五帝时代”,又称“上古时代”、“远古时代”或“神话时代”。也可以简称为“三皇五帝”。三皇五帝率领民众开创了中华上古文明,近现代考古发现了大量与这一时期相对应的龙山文化遗址,证明三皇五帝时期确实存在。 华夏族(皇帝)--4000多年前尧舜禹之前是哪个朝代

夏朝之前还有一个虞朝

虞朝是古代史中实际存在很长时期的一个朝代。《韩非子·显学》载:“虞夏二千余岁”。按此说法,有虞氏决非只有一代五十年。另外,根据《国语》、《左传》等史料记载,可以列出有虞氏的世系有:幕、穷蝉、敬康、句芒、虫乔牛、瞽瞍、舜、商均、虞思、箕伯、直柄、虞遂、伯戏、虞阏父、胡公满等15个名号。有虞氏的世系既可考定,则不能不承认有虞氏是一个朝代 中国所有朝代的顺序从三王尧舜禹开始到清朝?共有多少个朝代?

中国古代王朝由夏朝到清朝中间一共出现 20个朝代夏;商;周(西周,东周);秦;汉(西汉;东汉);三国(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南朝;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北宋;南宋);辽;金;西夏;金;元;明;清

求历史从尧舜禹开始的按顺序的朝代和按顺序的历代君王 (顺序!!依次!!)

上古时代

炎帝 神农氏 黄帝 轩辕氏 少昊 金天氏 颛顼 高阳氏 帝喾 高辛氏 帝挚 高辛氏 唐尧 放勋 虞舜 重华 夏:(启以后)公元前2197--1766 共432年 姓,共传十四世, 十七王,建都:安 (今山西雯县)。 1、宗神夏禹 ??年 2、帝启 9年 3、太康 29年 4、仲康 l3年 5、帝相 28年 --(羿-寒浞) 40年 6、少康 22年 7、帝抒 17年 8、帝槐 26年 9、帝芒 l8年 lO、帝泄 l6年 l1、不降 59年 l2、帝扃 2l年 l3、胤甲 2l年 l4、帝孔甲 3l年 l5、帝皋 l1年 l6、帝发 l9年 17、履癸 53年。 周;分西周、东周,姬姓,建都:镐京(西安)、洛阳。 悟涵天地 西周:公元前l122--770 共353年。历十二帝。建都:镐京。 l、武王发 7年 2、成王诵 37年 3、康王钊 26年 4、昭王瑖 5l年 5、穆王满 55年 6、共王紧扈 l2年 7、懿王囏 25年 8、孝王辟方 15年 9、夷王变 16年 l0、厉王胡 37年 -共和时代 l4年- ll、宣王靖 46年 12、幽王宫湼 ll年。 武王之前还有:古公亶父(太王)、季历、文王,虽有强大的势力,但在名义上 仍是商朝属下的一个诸候国。 东周:公元前77O--225 共545年,历二十六帝。建都:洛阳。 l、本王宜臼 5l年 2、桓王林 23年 3、庄王铊 15年 4、厘王胡齐 5年 5、惠王阆 25年 6、襄王郑 33年 7、顷王壬臣 6年 8、匡王班 6年 9、定王瑜 2l年 1O、简王夷 14年 11、灵王泄心 27年 l2、景王贵 25年 13、悼王猛 1年 l4、敬王匈 44年 15、元王仁 7年 l6、贞定王介 28年 17、哀王去疾 1年 18、思王叔 1年 19、考王嵬 15年 20、威烈王午 44年 2l、安王骄 26年 22、烈王喜 7年 23、显王扁 48年 24、慎靓王定 6年 25、赧王延 59年 26、东周君杰 7年。 春秋战国: 春秩,公元前77O--475,战国,公元前475--22l年。周东迁后,实力大为削弱,全国 处于四分五裂割据的状态,大小国家约有一百二十多个。经过不断兼并,到战国初年, 也有十几个国家,大国有秦、楚、韩、赵、魏、齐、燕七国,即有名的“战国七雄”。 因为太多,各王室姓氏一下难以查找,敬请原谅。 秦:(统一后)公元前22l--2Ol 共15年,历三帝,嬴姓,建都:咸阳。 1、始皇帝政 12年 2、二世胡亥 3年 3、子婴 l年。 悟涵天地 汉:公元前206--公元22O年,包括西汉和东汉(也和前汉和后汉)。在两汉之际,还有 王莽、刘玄两个短暂的统治时期。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共214年,刘姓,历十三帝,建都:长安。 l、高祖帮 12年。 2、惠帝盈 7年。 3、少帝(吕后专政) 8年。 4、文帝桓 23年。 5、景帝启 l6年。 6、武帝彻 年号:建元,54年。 7、昭帝弗陵 始元,l3年。 8、宣帝询 本始,25年。 9、元帝爽 初元,16年。 lO、成帝骜 建始,26年。 ll、哀帝欣 建平, 6年。 12、平帝珩 元始, 5年。 l3、孺子婴 居摄, 3年。 新朝:公元9--25 共17年,建都:长安。 l、王莽,始建国,l5年。 悟涵天地 2、淮阳王刘玄 更始,3年。 东汉:公元25--220,共195年,刘姓,历十三帝,建都:洛阳。 1、光武帝秀 建武 33年。 2、明帝庄 永平 l8年。 3、章帝炟 建初 l3年。 4、和帝肇 永元 17年。 5、殇帝隆 延平 1年。 6、安帝佑 永初 19年。 7、顺帝保 永建 l9年。 8、冲帝炳 永加 l年。 9、质帝钻 本初 l年。 lO、桓帝志 建和 2l年。 ll、灵帝宏 建宁 22年。 12、少帝辨 光熹 1年。 l3、献帝协 初平 32年。 三国:三国始于22O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国代魏。但史家往往以l9O年董卓挟汉献 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O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 魏: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历五帝,建都:许昌。 l、文帝丕 黄初 7年。 2、明帝睿 太和 13年。 3、齐王芳 正始 14年。 4、高贵乡公髦 正元 7年。 5、常道乡公奂 景元 6年。 曹:建安十八年,曹封为魏公,建魏国,虽已是皇帝,但名义上还为汉臣。 后子曹丕追尊魏武帝。 蜀:公元22l--243,共43年,刘姓,历二帝,建都:成都。 l、昭烈帝备 章武 3年。 2、后主 禅 建兴 4l年。 吴:公元222--28O 共59年,孙姓,历四帝,建都:建业。 l、大帝 权 黄武 31年。 2、会稽王亮 建兴 7年。 悟涵天地 3、景帝 休 永安 7年。 4、乌程候皓 元兴 l7年。 晋: 西晋:265--316 共5l年,历四帝,先都洛阳,后迁长安。 1、武帝司马炎 泰始 25年。 2、惠帝司马衷 永熙 17年 3、怀帝司马炽 永加 5年。 4、憨帝司马业 建兴 4年。 悟涵天地 东晋:317--4O2 共1O4年。历十一帝,建都:金陵 l、元帝司马睿 建武 6年。 2、明帝司马绍 太宁 3年。 3、成帝司马衍 咸和 17年。 4、康帝司马岳 建元 2年。 悟涵天地 5、穆帝司马聃 永和 l7年。 6、哀帝司马丕 隆和 4年。 7、废帝司马奕 太和 6年。 8、简文帝司马昱 咸安 2年。 9、孝武帝司马曜 宁康 24年。 l0、安帝司马德宗 隆安 22年。 ll、恭帝司马德文 元熙 2年。 十六国:304--439 十六国建立可分前后二期:前期的政权有:蜀(成汉)、汉和前赵、 后赵、前燕、前秦、前凉。还有鲜卑拓跋部的‘代’和冉闵的‘魏’不在十六国 内。后期的政权有:后秦、后燕、南燕、北燕、后凉、南凉、西凉、北凉、西秦、 夏。此外还有‘西燕’不在十六国内。 蜀: 303--347 共七个皇帝 建都:成都。 l、李 特 2年 2、李 流 l年。3、李 雄 30年 4、李 班 l年 5、李 期 3年 6、李 寿 5年 7、李 势 5年。 悟涵天地 前赵:304--329 匈奴 建都:平阳(山西临汾) 历五帝 l、刘 渊 6年 2、刘 和 l年 3、刘 聪 8年 4、刘l 杰 l年 5、刘 曜 l3年 后赵:319--352 历7帝,羯族人,建都:襄国(河北邢台)。 l、石 勒 l5年 2、石 弘 l年 3、石 虎 l5年 4、石 世 l年 5、石 遵 l年 6、石 祗 ?年 7、冉 闵 3年。 前燕:357--37O 历三帝,鲜卑族,建都:邺(河北临漳)。 l、慕容皝 15年 2、慕容儁 1l年 3、慕容暐 1l年。 前秦:351--394 历六帝,氐族,建都:长安 l、符 健 4年 2、符 生 3年 3、符 坚 27年 4、符 丕 2年 5、苻 登 9年 6、符 荣 l年 前凉:313--376 汉族,历7帝,建都:姑臧。 l、张 茂 5年 2、张 骏 22年 3、张重华 9年 4、张耀灵 l年 5、张 祚 3年 6、张玄靓 9年 7、张天钖 l2年。 后秦:384--4l7 羌族,历3帝,建都:长安。 l、姚 苌 8年 2、姚 真 22年 3、姚 弘 2年。 后燕:384--409 鲜卑族,历5帝,建都:中山。 l、慕容垂 l3年 2、慕容宝 3年 3、慕容盛 3年 4、慕容熙 7年 5、高 云 3年。 南燕:398--4lO 鲜卑族,历二帝,建都:广固(山东益都)。 1、慕容德 7年 2、慕容超 6年。 北燕:409--436 汉族,历二帝,建都:昌黎。 l、冯 跋 22年 2、冯 弘 6年。 后凉:386--4O3 氐族,历四帝,建都:姑臧。 1、吕 光 13年 2、吕 绍 l年 3、吕 篡 1年 4、吕 隆 1年。 南凉:397--4l4 鲜卑族,历三帝,建都:乐都。 l、秃发乌狐 3年 2、秃发利鹿狐 3年 3、秃废傉檀 13年。 西凉:4O0--42O 汉族,历二帝,建都:敦煌。 l、李 暠 17年 2、李 歆 4年。 北凉:397--439 匈奴,历三帝,建都:张掖。 1、段 业 4年 2、沮渠蒙逊 33年 3、沮渠牧犍 7年。 西秦:385--43l 鲜卑族,历四帝,建都:金城(皋兰)。 1、乞伏国仁 3年 2、乞伏乾归 24年 3、乞伏炽磐 l6年 4、乞伏暮末 4年。 夏:4O7--43l 匈奴,历三帝,建都:统葛(陕西横山)。 l、赫连勃勃 19年 2、赫连 昌 4年 3、赫连 定 4年。 南北朝: 南朝为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建都:建康(南京) 宋 42O--479年。共6O年八个皇帝。 一、武帝刘 裕 永初 3年。 二、少帝刘义符 景平 2年。 三、文帝刘义隆 元加 30年。 四、孝武帝刘骏 孝建 11年。 五、废帝刘予业 永元 l年。 六、明帝刘 彧 秦始 8年。 七、后废帝刘昱 元徴 5年。 八、顺帝刘 准 升明 3年。 齐:479--5Ol,共23年,七个皇帝。 一、高帝肖道成 建元 4年。 二、武帝肖 赜 永明 ll年。 三、废帝肖昭业 隆昌 l年。 四、废帝肖昭文 延兴 l年。 五、明帝肖 鸾 建武 5年。 六、东昏侯宝卷 永元 13年。 七、和帝肖宝融 中兴 l年。 梁:502--557,共56年,四个皇帝。 一、武帝肖 衍 天监 48年。 二、简文帝肖纲 大宝 2年。 三、元帝肖 绎 承圣 4年。 四、敬帝肖方智 绍泰 3年。 陈:557--589,共33年,五个皇帝。 一、武帝陈霸先 永定 3年。 二、文帝陈 倩 天加 7年。 三、废帝陈伯宗 光大 2年。 四、宣帝陈 顼 太建 l4年。 五、后主陈叔宝 至德 7年。 北朝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王朝。 北魏:386--534,共l49年,ll个皇帝。鲜卑拓跋氏,建都:盛乐(今内蒙和林格尔。) l、道武帝珪 23年 2、明元帝嗣 15年 3、太武帝寿 28年 4、文成帝睿 14年 5、献文帝弘 6年 6、孝文帝宏 29年 7、宣武帝恪 l6年 8、孝明帝诩 12年 9、孝庄帝子攸 3年 1O、节闵帝恭 1年 l1、安定王朝 l年。 东魏:534--550,共l7年,只有一个皇帝:孝静帝善见,建都:邺。 西魏:535--557,共23年,四个皇帝,建都:长安。 l、孝武帝修 2年 2、文帝宝炬 17年 3、废帝钦 2年 4、恭帝廓 3年。 北齐:55O--577,共28年,五i个皇帝。高姓,建邱。 1、文宣帝洋 lO年 2、孝昭帝演 l年 3、武成帝湛 4年 4、后主纬 11年 5、幼主恒 1年。 北周:557--58l,共25年,五个皇帝,宇文氏,建都:长安 1、孝愍帝觉 l年 2、明帝毓 4年 3、武帝邕 l8年 4、宣帝赟 l年 5、静帝阐 2年。 隋朝:58l--6l8 杨姓 建都:长安(西安) 一、文帝杨坚 开皇 24年。(文帝有二个年号:开皇58l--60O、仁寿60l--6O4) 二、炀帝杨广 大业 12年。 三、恭帝杨侑 义宁 l年。 隋朝只有三帝,共37年。 唐朝 618--9O7 李姓 建都:长安 一、高祖 渊 武德 9年。 二、太宗世民 贞观 23年。 三、高宗 治 永徽 34年。 四、中宗 显 嗣圣 1年。 五、武则天 垂拱 21年。 六、中宗(复辟) 神龙 5年。 七、睿宗 旦 景云 3年。 八、玄宗隆基 先天 43年。 九、肃宗 亭 至德 7年。 十、代宗 豫 宝应 17年。 十一、德宗 适 建中 26年。 十二、顺宗 诵 永贞 l年。 十三、宪宗 纯 元和 l5年。 十四、穆宗 恒 长庆 4年。 十五、敬宗 湛 宝历 2年。 十六、文宗 昂 太和 14年。 十七、武宗 炎 会昌 6年。 十八、宣宗 忱 大中 13年。 十九、懿宗 漼 咸通 l4年。 二十、僖宗 儇 乾符 l5年。 二十一、昭宗 晔 龙纪 16年。 二十二、哀帝 祝 天佑 3年。 唐朝二十二位皇帝(有的记载二十位,武周政权不计在内),统治唐朝29O年。 五代十国 9O7--96O 五代: 后梁:9O7--923,共16年。 朱姓 建希:汴梁 一、太祖全忠 开平 6年。 二、末帝友贞 乾化 11年。 后唐:923--936 共14年。 李姓 建都:洛阳 一、荘宗存勗 同光 4年。 二、明宗嗣源 天成 8年。 三、愍帝从厚 应顺 l年。 四、废帝从珂 清泰 2年。 后晋 936--946 共1l年 石姓 建都:汴梁 一、高祖敬塘 天福 7年。 二、出帝重贵 开运 4年。 后汉 947--95O 共4年 刘姓 建都:汴梁 一、高祖知远 天福 2年。 二、隐帝承佑 乾佑 2年。 后周 951--960 共lO年 郭姓、柴姓 建都:汴梁 一、太祖 威 广顺 3年。 二、世宗 荣 显德 6年。 三、恭德宗训 l年。 十国: 前蜀:9O7--925 建都:成都 一、王 建 12年。 二、王 衍 8年。 吴: 892--937 建都:杨卅 一、杨行密 15年。 二、杨 渥 3年。 三、杨隆演 lO年。 四、杨 溥 l7年。 楚: 896--95l 建都:长沙 一、马 殷 35年。 二、马希声 2年。 三、马希范 l5年。 四、马希广 3年。 五、马希萼 2年。 六、马希崇 l年。 闽: 897--946 建都:福州 一、王审知 4O年。 二、王延均 3年。 三、王 昶 4年。 四、王延义 4年。 五、王延政 3年。 南唐: 937--975 建都:金陵 一、李 升 7年。 二、李 璟 l9年。 三、李 煜 l6年。 荆南:9O7--96建都:荆州 一、高季兴 22年。 二、高从海 20年。 三、高保融 l2年。 四、高保勗 l年。 五、高继冲 l年。 南汉:9O5--97l 建都:广州 一、刘 隐 12年。 二、刘 32年。 三、刘 玢 1年。 四、刘 晟 l6年。 五、刘 鋹 l3年。 吴越:893--978 建都:钱塘 一、钱 鏐 41年。 二、钱元瓘 lO年。 三、钱 佐 6年。 四、钱 倧 l年。 五、钱 俶 40年。 北汉:951--979 建都:太原 一、刘 崇 4年。 二、刘 钧 l4年。 三、刘继恩 l年。 四、刘继元 1l年。 后蜀:933--965 建都:成都 一、孟知祥 l年。 二、盈 昶 3O年。 宋朝(分北宋与南宋) 北宋 960--1127,共l68年。赵姓,历九帝。建都:汴梁 一、太祖匡胤,建隆。在位16年。 二、太宗光义,太平兴国,在位22年。 三、真宗 桓,咸平,在位25年。 四、仁宗 祯,天圣,在位41年。 五、英宗 曙,治平,在位 4年。 六、神宗 顼,熙宁,在位18年。 七、哲宗 煦,元佑,在位15年。 八、徵宗 佶,建中靖国,在位25年。 九、钦宗 桓,靖康,在位2年。 南宋:1127--l279,共152年。历九帝,赵姓。建都:临安(杭州)。 一、高宗构,建炎,在位36年。 二、孝宗昚,隆兴,在位27年。 三、光宗敦,绍熙,在位 5年。 四、宁宗扩,庆元,在位3O年。 五、理宗盷,宝庆,在位4O年。 六、度宗禥,咸淳,在位10年。 七、恭帝显,德佑,在位 2年。 八、瑞宗昰,景炎,在位 3年。 九、帝 昺,祥兴,在位 3年。 元朝:l279--l368,共90年。历十一帝奇渥温氏,建都:燕京(北京)。 一、世祖忽必烈,至元,在位15年。 二、成宗铁木耳,元贞,在位13年。 三、武宗 海山,至大,在位 4年。 四、仁宗爱育万拔力八达,皇庆,在位 9年。 五、英宗硕德八刺,至治,在位 3年。 六、泰定帝也孙铁木耳,泰定,在位 5年。 七、大顺帝阿速吉八,大顺,在位 1年。 八、明宗和世瑓,天历,在位 2年。 九、文宗图铁木耳,至顺,在位 5年。 十、宁宗懿璘质班,至顺,在位 l年。 十一、顺帝托权铁木耳,元统,在位36年。 明朝皇帝有的记载十位,天顺未列入。 据明初官修《元史》记载,自成吉思汗建国迄元顺帝出亡(l206--l368),通称元朝。 明朝:1368--l644,共277年,历十六帝,朱姓,建都:南京,成祖移至北京。 一、太祖元璋,洪武,在位3l年。 二、惠帝允炆,建文,在位 4年。 三、成祖 棣,永乐,在位22年。 四、仁宗高炽,洪熙,在位 1年。 五、宣宗瞻基,宣德,在位l0年。 六、英宗祁镇,正统,在位14年。 七、景帝祁钰,景泰,在位 7年。 英宗祁镇,天顺,在位 8年。(复辟) 八、宪宗见深,成化,在位23年。 九、孝宗佑樘,弘治,在位18年。 十、武宗厚照,正德,在位l6年。 十一、世宗厚熜,嘉清,在位l6年。 十二、穆宗载垕,隆庆,在位 6年。 十三、神宗翊钧,万历,在位47年。 十四、光宗常洛,泰昌,在位 l年。 十五、熹宗由校,天启,在位 7年。 十六、思宗由检,崇祯,在位17年。 顺 李自成 大西 张献忠,年号大顺 南明 福王 朱由崧,年号弘光 Z}(n 唐王 朱聿键,年号隆武 g 桂王 朱由榔,年号永历 清朝:l644--l9ll 共268年,历十帝(入关前两个皇帝:清太祖,年号天命和清太宗, 年号天聪不计在内)。满族,爱新觉罗氏。建都:北京。 一、世祖福临,为顺治,在位l8年。 二、圣祖玄烨,为康熙,在位61年。 三、世宗胤禛,为雍正,在位13年。 四、高宗弘历,为乾隆,在位6O年。 五、仁宗颙琰,为嘉庆,在位25年。 六、宣宗旻宁,为道光,在位30年。 七、文宗奕詝,为咸丰,在位1l年。 八、穆宗载淳,为同治,在位l3年。 九、德宗载湉,为光绪,在位34年。 十、溥 仪,为宣统,在位 3年。 中华民国 皇帝 袁世凯,年号洪宪 尧舜禹是什么时代

上古时代

当时是没朝代这个概念的了,朝代是从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才开始的。 尧舜禹是当时中原几个较大部落首领的名字,借以代表历史的某一段时间段。 同样中国古书上,把伏羲、女娲、神农称为“三皇”,把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称为“五帝”,其实“三皇五帝”都是象征性的人物,是想象中的部落联盟的首领。这些也同意可用做代表某个时间段。 尧舜禹是什么朝代?最好能简介一下。。。。。

尧舜属于原始社会,禹创立了夏朝

黄帝以后,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杰出首领,先后有尧(yáo)、舜(shùn)、禹(yǔ)。那时候,部落联盟首领由推选产生。尧年老了,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大家推举有才德的舜为继承人。尧死后,舜继承了尧的位置。舜年老了,也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更替首领位置的办法,历史上叫作“禅让制”。至禹的儿子启因血缘关系打败伯益,夺取权位,建立夏朝。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揭秘尧舜禹究竟是什么时期

尧是高辛帝少子。高辛是黄帝曾孙。黄帝之前为炎帝神农氏家族。

尧舜禹是古代中国历史中,自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又先后出现了三位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传说中尧又称陶唐氏,发祥地在今山西汾河流域的运城和临汾(古称河东地区)。

现在山西临汾市南的伊村有“帝尧茅茨土阶”碑,尧庙村有尧庙,临汾县有尧陵、神居洞。他的生活非常简朴,古书说他“茅茨不剪,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裘,夏日葛衣”,也就是说:

他住的是用没有修剪过的茅草芦苇、没有刨光过的椽子盖起来的简陋房子,吃的是粗粮,喝的是野菜汤,冬天披块鹿皮,夏天穿件粗麻衣。

扩展资料:

尧的生平

尧: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

姓伊祁,名放勋,“尧”是他的谥号,《谥法》上说:“翼善传圣曰尧”。

尧生于丹陵,养在母亲家——伊侯之国,后来迁于祁地,所以称尧为伊祁氏,尧以伊祁为姓。

因封于唐,故称“唐尧”,由于他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尧。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自然得到人民的爱戴。

尧到年老时,由四岳十二牧推举部落联盟军事首长继承人,大家一致推荐了舜。尧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又对他进行了长期的考察,最后才放心的禅让。

修辞手法共计63种:

最常用的就是比喻, 白描,比拟,避复,变用,层递,对比,反问,衬垫 ,呼告,互体,互文,反复,反语,倒装,借代,设问,排比,引用,夸张,衬托。

运用频率稍低的是,倒文,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对偶,翻新,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换算。

还有一些是不常用但是作用很大,回环,回文,降用,歧谬,拈连,摹绘,列锦,连及,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移用,须真,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婉曲,通感,跳脱,转文。

例句:

天上的云像连绵的峰峦,像湍急的河流,像威武的雄狮,像奔腾的骏马

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扩展资料:

各类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能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起到强调的效果。也能使文章整体感觉更加有气势,有感染力。常见的比如:比喻(明喻、暗喻、借喻):生动形象。设问:引起兴趣,启发思考。

古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喻:“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借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夸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参考资料:

修辞手法-

一、中国古代皇帝概况:

中国历代皇帝到底有几位?各说不一,如果只从秦始皇开始算起,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代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国55位,宋朝18位,金辽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还有南明、北元,其它诸如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太平天国洪秀全父子、甚至称洪宪帝仅两个月的袁世凯,加起来一共408位。

但如果把秦始皇以前历时840年的东、西周朝和春秋、战国时代之王、公、侯加进去,就更多了,这些君王总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进去,中国帝王应该周(约前11世纪——前256)

祖(朱晃,又名温、全忠)——开平、乾化

末帝(朱真)——乾化、贞明、龙德

后唐(923——936)

庄宗(李存勖)——同光

明宗(李亶)——天成、长兴

闵帝(李从厚)——应顺

末帝(李从珂)——清泰

后晋(936——947)

高祖(石敬瑭)——天福

出帝(石重贵)——天福、开运

后汉(947——950)

高祖(刘皓,本名知远)——天福、乾佑

隐帝(刘承佑)——乾佑

后周(951——960)

太祖(郭威)——广顺、显德

世宗(柴荣)——显德

恭帝(柴宗训)——显德

宋(960——1279)[北宋、南宋]

北宋(960——1127)

太祖(赵匡胤)——建隆、乾德、开宝

太宗(赵炅,本名匡义,又名光义)——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至道

真宗(赵恒)——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兴

仁宗(赵祯)——天圣、明道、景佑、宝元、康定、庆历、皇佑、至和、嘉佑

英宗(赵曙)——治平

神宗(赵顼)——熙宁、元丰

哲宗(赵煦)——元佑、绍圣、元符

徽宗(赵佶)——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

钦宗(赵桓)——靖康

南宋(1127——1279)

高宗(赵构)——建炎、绍兴

孝宗(赵慎)——隆兴、乾道、淳熙

光宗(赵敦)——绍熙

宁宗(赵扩)——庆元、嘉泰、开禧、嘉定

理宗(赵昀)——宝庆、绍定、端平、嘉熙、淳佑、宝佑、开庆、景定

度宗(赵祺)——咸淳

恭宗(赵显)——德佑

端宗(赵是)——景炎

帝丙(赵丙)——祥兴

辽[耶律氏](907——1125)

辽建国于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

太祖(耶律阿保机)——神册、天赞、天显

太宗(耶律德光)——天显、会同、大同

世宗(耶律阮)——天禄

穆宗(耶律璟)——应历

景宗(耶律贤)——保宁、乾亨

圣宗(耶律隆绪)——乾亨、统和、开泰、太平

兴宗(耶律宗真)——景福、重熙

道宗(耶律洪基)——清宁、咸雍、大(太)康、大安、寿昌(隆)

天祚帝(耶律延禧)——乾统、天庆、保大

金[完颜氏](1115——1234)

太祖(完颜文,本名阿骨打)——收国、天辅

太宗(完颜晟)——天会

熙宗(完颜亶)——天会、天眷、皇统

海陵王(完颜亮)——天德、贞元、正隆

世宗(完颜雍)——大定

章宗(完颜璟)——明昌、承安、泰和

卫绍王(完颜永济)——大安、崇庆、至宁

宣宗(完颜珣)——贞佑、兴定、元光

哀宗(完颜守绪)——正大、开兴、天兴

元[孛儿只斤氏](1206——1368)

蒙古孛儿只斤铁木真于1206年建国。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

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成吉思汗]

拖雷(监国)

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

乃马真后(称制)

定宗(孛儿只斤贵由)

海迷失后(称制)

宪宗(孛儿只斤蒙哥)

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中统、至元

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元贞、大德

武宗(孛儿只斤海山)——至大

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皇庆、延佑

英宗(孛儿只斤硕德八剌)——至治

泰定帝(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泰定、致和

天顺帝(孛儿只斤阿速吉八)——天顺

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天历

明宗(孛儿只斤和世剌)——至顺

宁宗(孛儿只斤懿璘质班)——至顺

顺帝(孛儿只斤妥欢帖睦尔)——至顺、元统、至元、至正

明(1368——1644)

太祖(朱元璋)——洪武

惠帝(朱允文)——建文

成祖(朱棣)——永乐

仁宗(朱高炽)——洪熙

宣宗(朱瞻基)——宣德

英宗(朱祁镇)——正统

代宗(朱祁钰)[景帝]——景泰

英宗(朱祁镇)——天顺

宪宗(朱见深)——成化

孝宗(朱佑樘)——弘治

武宗(朱厚照)——正德

世宗(朱厚璁)——嘉靖

穆宗(朱载后)——隆庆

神宗(朱翊钧)——万历

光宗(朱常洛)——泰昌

熹宗(朱由校)——天启

思宗(朱由检)——崇祯

清[爱新觉罗氏](1616——1911)

清建国于1616年,初称后金,1636年始改国号为清,1644年入关。

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

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崇德

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

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

世宗(爱新觉罗胤祯)——雍正

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

仁宗(爱新觉罗顒琰)——嘉庆

宣宗(爱新觉罗旻宁)——道光

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咸丰

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同治

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光绪

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宣统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

夏 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

商 约公元16世纪-约公元前1066

周 西 周 约公元前1066-公元前771

东 周 公元前770-公元前256

春秋时代 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战国时代 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秦 公元前221-公元前206

汉 西 汉 公元前206-公元23

东 汉 25-220

三国 魏 220-265

蜀 221-263

吴 222-280

西 晋 265-316

东晋 十六国 东 晋 317-420

十六国 304-439

南北朝 南 朝 宋 420-479

齐 479-502

梁 502-557

陈 557-589

北 朝 北 魏 386-534

东 魏 534-550

北 齐 550-577

西 魏 535-557

北 周 557-581

隋 581-618

唐 618-907

五代十国 后 梁 907-923

后 唐 923-936

后 晋 936-946

后 汉 947-950

后 周 951-960

十 国 902-979

宋 北 宋 960-1127

南 宋 1127-1279

辽 907-1125

西 夏 1032-1227

金 1115-1234

元 1279-1368

明 1368-1644

清 1644-1911

中华民国 1912-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五帝(约前26世纪初——约前22民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

黄帝

颛顼

帝喾

夏(约前22世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约前17世纪初)

太康

仲康

少康

不降

孔甲

商(约前17世纪初——约前11世纪)

外丙

仲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已

太戊

仲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廪辛

康丁

武乙

太丁

帝乙

周(约前11世纪——前256)[西周、东周]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

武王(姬发)

成王(姬诵)

康王(姬钊)

昭王(姬瑕)

穆王(姬满)

共王(姬翳扈)

懿王(姬鞯)

孝王(姬辟方)

夷王(姬燮)

厉王(姬胡)

共和

宣王(姬静)

幽王(姬宫星)

东周(前770——前256)

平王(姬宜臼)

桓王(姬林)

庄王(姬佗)

禧王(姬胡齐)

惠王(姬阆)

襄王(姬郑)

顷王(姬壬臣)

匡王(姬班)

定王(姬瑜)

简王(姬夷)

灵王(姬泄心)

景王(姬贵)

悼王(姬猛)

敬王(姬丐)

元王(姬仁)

贞定王(姬介)

哀王(姬去疾)

思王(姬叔)

考王(姬嵬)

威烈王(姬午)

安王(姬骄)

烈王(姬喜)

显王(姬扁)

慎靓王(姬定)

赧王(姬延)

秦[秦帝国(前221——前206)]

周赧王59年乙巳(前256),秦灭周。自次年(秦昭襄王52年丙午,前255)起至秦王政25年己卯(前222),史家以秦王纪年。秦王政26年庚辰(前221)完成统一,称始皇帝。

昭襄王(嬴则,又名稷)

孝文王(嬴柱)

庄襄王(嬴子楚)

始皇帝(嬴政)

二世皇帝(嬴胡亥)

汉(前206——公元220)[西汉、东汉]

西汉(前206——公元25)

包括王莽(公元9——23)和更始帝(23——25)。

高帝(刘邦)

惠帝(刘盈)

高后(吕雉)

文帝(刘恒)——后元

景帝(刘启)——中元、后元

武帝(刘彻)——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

昭帝(刘弗陵)——始元、元凤、元平

宣帝(刘询)——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凤、甘露、黄龙

元帝(刘示)——初元、永光、建昭、竟宁

成帝(刘骜)——建始、河平、阳朔、鸿嘉、永始、元延、绥和

哀帝(刘欣)——建平、元寿

平帝(刘侃)——元始

孺子婴(王莽摄政)——居摄、初始

[新]王莽——始建国、天凤、地皇

更始帝(刘玄)——更始

东汉(25——220)

光武帝(刘秀)——建武、建武中元

明帝(刘庄)——永平

章帝(刘怛)——建初、元和、章和

和帝(刘肇)——永元、元兴

殇帝(刘隆)——延平

安帝(刘祜)——永初、元初、永宁、建光、延光

顺帝(刘保)——永建、阳嘉、永和、汉安、建康

冲帝(刘炳)——永嘉

质帝(刘缵)——本初

桓帝(刘志)——建和、和平、元嘉、永兴、永寿、延熹、永康

灵帝(刘宏)——建宁、熹平、光和、中平

献帝(刘协)——初平、兴平、建安、延康

三国(220——280)[魏、蜀汉、吴]

魏(220——265)

文帝(曹丕)——黄初

明帝(曹壑)——太和、青龙、景初

齐王(曹芳)——正始、嘉平

高贵乡公(曹髦)——正元、甘露

勃帝[曹奂(陈留王)]——景元、咸熙

蜀汉(221——263)

昭烈帝(刘备)——章武

后主(刘禅)——建兴、延熙、景耀、炎兴

吴(222——280)

大帝(孙权)——黄武、黄龙、嘉禾、赤乌、太元、神凤

会稽王(孙亮)——建兴、五凤、太平、

景帝(孙休)——永安

乌程侯(孙皓)——元兴、甘露、宝鼎、建衡、凤凰、天册、天玺、天纪

晋(265——420)[东晋、西晋]

西晋(265-317)

武帝(司马炎)——泰始、咸宁、太康、太熙

惠帝(司马衷)——永熙、永平、元康、永康、永宁、太安、永安、建武、永安、永兴、光熙

怀帝(司马炽)——永嘉

愍帝(司马邺)——建兴

外丙

仲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已

太戊

仲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廪辛

康丁

武乙

太丁

帝乙

周(约前11世纪——前256)[西周、东周]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

武王(姬发)

成王(姬诵)

康王(姬钊)

昭王(姬瑕)

穆王(姬满)

共王(姬翳扈)

懿王(姬鞯)

孝王(姬辟方)

夷王(姬燮)

厉王(姬胡)

共和

宣王(姬静)

幽王(姬宫星)

东周(前770——前256)

平王(姬宜臼)

桓王(姬林)

庄王(姬佗)

禧王(姬胡齐)

惠王(姬阆)

襄王(姬郑)

顷王(姬壬臣)

匡王(姬班)

定王(姬瑜)

简王(姬夷)

灵王(姬泄心)

景王(姬贵)

悼王(姬猛)

敬王(姬丐)

元王(姬仁)

贞定王(姬介)

哀王(姬去疾)

思王(姬叔)

考王(姬嵬)

威烈王(姬午)

安王(姬骄)

烈王(姬喜)

显王(姬扁)

慎靓王(姬定)

赧王(姬延)

秦[秦帝国(前221——前206)]

周赧王59年乙巳(前256),秦灭周。自次年(秦昭襄王52年丙午,前255)起至秦王政25年己卯(前222),史家以秦王纪年。秦王政26年庚辰(前221)完成统一,称始皇帝。

昭襄王(嬴则,又名稷)

孝文王(嬴柱)

庄襄王(嬴子楚)

始皇帝(嬴政)

二世皇帝(嬴胡亥)

汉(前206——公元220)[西汉、东汉]

西汉(前206——公元25)

包括王莽(公元9——23)和更始帝(23——25)。

高帝(刘邦)

惠帝(刘盈)

高后(吕雉)

文帝(刘恒)——后元

景帝(刘启)——中元、后元

武帝(刘彻)——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

昭帝(刘弗陵)——始元、元凤、元平

宣帝(刘询)——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凤、甘露、黄龙

元帝(刘示)——初元、永光、建昭、竟宁

成帝(刘骜)——建始、河平、阳朔、鸿嘉、永始、元延、绥和

哀帝(刘欣)——建平、元寿

平帝(刘侃)——元始

孺子婴(王莽摄政)——居摄、初始

[新]王莽——始建国、天凤、地皇

更始帝(刘玄)——更始

东汉(25——220)

光武帝(刘秀)——建武、建武中元

明帝(刘庄)——永平

章帝(刘怛)——建初、元和、章和

和帝(刘肇)——永元、元兴

殇帝(刘隆)——延平

安帝(刘祜)——永初、元初、永宁、建光、延光

顺帝(刘保)——永建、阳嘉、永和、汉安、建康

冲帝(刘炳)——永嘉

质帝(刘缵)——本初

桓帝(刘志)——建和、和平、元嘉、永兴、永寿、延熹、永康

灵帝(刘宏)——建宁、熹平、光和、中平

献帝(刘协)——初平、兴平、建安、延康

三国(220——280)[魏、蜀汉、吴]

魏(220——265)

文帝(曹丕)——黄初

明帝(曹壑)——太和、青龙、景初

齐王(曹芳)——正始、嘉平

高贵乡公(曹髦)——正元、甘露

勃帝[曹奂(陈留王)]——景元、咸熙

蜀汉(221——263)

昭烈帝(刘备)——章武

后主(刘禅)——建兴、延熙、景耀、炎兴

吴(222——280)

大帝(孙权)——黄武、黄龙、嘉禾、赤乌、太元、神凤

会稽王(孙亮)——建兴、五凤、太平、

景帝(孙休)——永安

乌程侯(孙皓)——元兴、甘露、宝鼎、建衡、凤凰、天册、天玺、天纪

晋(265——420)[东晋、西晋]

西晋(265-317)

武帝(司马炎)——泰始、咸宁、太康、太熙

惠帝(司马衷)——永熙、永平、元康、永康、永宁、太安、永安、建武、永安、永兴、光熙

怀帝(司马炽)——永嘉

愍帝(司马邺)——建兴

东晋(317——420)

元帝(司马睿)——建武、大兴、永昌

明帝(司马绍)——永昌、太宁

成帝(司马衍)——太宁、咸和、咸康

康帝(司马岳)——建元

穆帝(司马聃)——永和、升平

哀帝(司马丕)——隆和、兴宁

海西公(司马奕)——太和

简文帝(司马昱)——咸安

孝武帝(司马曜)——宁康、太元

安帝(司马德宗)——隆安、元兴、义熙

恭帝(司马德文)——元熙

南北朝(420——589)

南朝(宋、齐、梁、陈)

宋(420——479)

武帝(刘裕)——永初

少帝(刘义符)——景平

文帝(刘义隆)——元嘉

孝武帝(刘骏)——孝建、大明

前废帝(刘子业)——永光、景和

明帝(刘彧)——泰始、泰豫

后废帝[刘昱(苍梧王)]——元徽

顺帝(刘淮)——升明

齐(479——502)

高帝(萧道成)——建元

武帝(萧赜)——永明

郁林王(萧昭业)——隆昌

海陵王(萧昭文)——延兴

明帝(萧鸾)——建武、永泰

东昏侯(萧宝卷)——永元

和帝(萧宝融)——中兴

梁(502——557)

武帝(萧衍)——天监、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

简文帝(萧纲)——大宝

元帝(萧绎)——承圣

敬帝(萧方智)——绍泰、太平

陈(557——589)

武帝(陈霸先)——永定

文帝(陈倩)——天嘉、天康

废帝[陈伯宗(临海王)]——光大

宣帝(陈顼)——太建

后主(陈叔宝)——至德、祯明

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

北魏[拓跋氏,后改元氏](386——534)

北魏建国于丙戌(386年)正月,初称代国,至同年四月始改国号为魏,439年灭北凉,统一北方。

道武帝(拓跋圭)——登国、皇始、天兴、天赐

明元帝(拓跋嗣)——永兴、神瑞、泰常

太武帝(拓跋焘)——始光、神珈、延和、太延、太平真君、正平

南安王(拓跋余)——永(承)平

文成帝(拓跋睿)——兴安、兴光、太安、和平

献文帝(拓跋弘)——天安、皇兴

孝文帝(元宏)——延兴、承明、太和

宣武帝(元恪)——景明、正始、永平、延昌

孝明帝(元诩)——熙平、神龟、正光、孝昌、武泰

孝庄帝(元子攸)——建义、永安

长广王(元晔)——建明

节闵帝(元恭)——普泰

安定王(元朗)——中兴

孝武帝(元攸)——太昌、永兴、永熙

东魏(534——550)

孝静帝(元善见)——天平、元象、兴和、武定

北齐(550——577)

文宣帝(高洋)——天保

废帝(高殷)——乾明

孝昭帝(高演)——皇建

武成帝(高湛)——太宁、河清

后主(高纬)——天统、武平、隆化

幼主(高恒)——承光

西魏(536——556)

文帝(元宝炬)——大统

废帝(元钦)

恭帝(元廓)

北周(557——581)

孝闵帝(宇文觉)

明帝(宇文毓)——武成

武帝(宇文邕)——保定、建德、宣政

宣帝(宇文赟)——大成

静帝(宇文阐)——大象、大定

隋(581——618)

隋建国于581年,589年灭陈,完成统一。

文帝(杨坚)——开皇、仁寿

炀帝(杨广)——大业

恭帝(杨侑)——义宁

唐(618——907)

高祖(李渊)——武德

太宗(李世民)——贞观

高宗(李治)——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

中宗(李显,又名哲)——嗣圣

睿宗(李旦)——文明

武后(武曌)——光宅、垂拱、永昌、载初

武后称帝,改国号为周——天授、如意、长寿、延载、证圣、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神功、圣历、久视、大足、长安

中宗(李显,又名哲),复唐国号——神龙、景龙

睿宗(李旦)——景云、太极、延和

玄宗(李隆基)——先天、开元、天宝

肃宗(李亨)——至德、乾元、上元

代宗(李豫)——宝应、广德、永泰、大历

德宗(李适)——建中、兴元、贞元

顺宗(李诵)——永贞

宪宗(李纯)——元和

穆宗(李恒)——长庆

敬宗(李湛)——宝历

文宗(李昂)——宝历、大(太)和、开成

武宗(李炎)——会昌

宣宗(李忱)——大中

懿宗(李崔)——大中、咸通

僖宗(李儇)——咸通、乾符、广明、中和、光启、文德

昭宗(李晔)——龙纪、大顺、景福、乾宁、光化、天复、天佑

哀帝(李柷)——天佑

五代(907——960)[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后梁(907——923)

太祖(朱晃,又名温、全忠)——开平、乾化

末帝(朱真)——乾化、贞明、龙德

后唐(923——936)

庄宗(李存勖)——同光

明宗(李亶)——天成、长兴

闵帝(李从厚)——应顺

末帝(李从珂)——清泰

后晋(936——947)

高祖(石敬瑭)——天福

出帝(石重贵)——天福、开运

后汉(947——950)

高祖(刘皓,本名知远)——天福、乾佑

隐帝(刘承佑)——乾佑

后周(951——960)

太祖(郭威)——广顺、显德

世宗(柴荣)——显德

恭帝(柴宗训)——显德

宋(960——1279)[北宋、南宋]

北宋(960——1127)

太祖(赵匡胤)——建隆、乾德、开宝

太宗(赵炅,本名匡义,又名光义)——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至道

真宗(赵恒)——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兴

仁宗(赵祯)——天圣、明道、景佑、宝元、康定、庆历、皇佑、至和、嘉佑

英宗(赵曙)——治平

神宗(赵顼)——熙宁、元丰

哲宗(赵煦)——元佑、绍圣、元符

徽宗(赵佶)——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

钦宗(赵桓)——靖康

南宋(1127——1279)

高宗(赵构)——建炎、绍兴

孝宗(赵慎)——隆兴、乾道、淳熙

光宗(赵敦)——绍熙

宁宗(赵扩)——庆元、嘉泰、开禧、嘉定

理宗(赵昀)——宝庆、绍定、端平、嘉熙、淳佑、宝佑、开庆、景定

度宗(赵祺)——咸淳

恭宗(赵显)——德佑

端宗(赵是)——景炎

帝丙(赵丙)——祥兴

辽[耶律氏](907——1125)

辽建国于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

太祖(耶律阿保机)——神册、天赞、天显

太宗(耶律德光)——天显、会同、大同

世宗(耶律阮)——天禄

穆宗(耶律璟)——应历

景宗(耶律贤)——保宁、乾亨

圣宗(耶律隆绪)——乾亨、统和、开泰、太平

兴宗(耶律宗真)——景福、重熙

道宗(耶律洪基)——清宁、咸雍、大(太)康、大安、寿昌(隆)

天祚帝(耶律延禧)——乾统、天庆、保大

金[完颜氏](1115——1234)

太祖(完颜文,本名阿骨打)——收国、天辅

太宗(完颜晟)——天会

熙宗(完颜亶)——天会、天眷、皇统

海陵王(完颜亮)——天德、贞元、正隆

世宗(完颜雍)——大定

章宗(完颜璟)——明昌、承安、泰和

卫绍王(完颜永济)——大安、崇庆、至宁

宣宗(完颜珣)——贞佑、兴定、元光

哀宗(完颜守绪)——正大、开兴、天兴

元[孛儿只斤氏](1206——1368)

蒙古孛儿只斤铁木真于1206年建国。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

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成吉思汗]

拖雷(监国)

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

乃马真后(称制)

定宗(孛儿只斤贵由)

海迷失后(称制)

宪宗(孛儿只斤蒙哥)

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中统、至元

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元贞、大德

武宗(孛儿只斤海山)——至大

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皇庆、延佑

英宗(孛儿只斤硕德八剌)——至治

泰定帝(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泰定、致和

天顺帝(孛儿只斤阿速吉八)——天顺

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天历

明宗(孛儿只斤和世剌)——至顺

宁宗(孛儿只斤懿璘质班)——至顺

顺帝(孛儿只斤妥欢帖睦尔)——至顺、元统、至元、至正

明(1368——1644)

太祖(朱元璋)——洪武

惠帝(朱允文)——建文

成祖(朱棣)——永乐

仁宗(朱高炽)——洪熙

宣宗(朱瞻基)——宣德

英宗(朱祁镇)——正统

代宗(朱祁钰)[景帝]——景泰

英宗(朱祁镇)——天顺

宪宗(朱见深)——成化

孝宗(朱佑樘)——弘治

武宗(朱厚照)——正德

世宗(朱厚璁)——嘉靖

穆宗(朱载后)——隆庆

神宗(朱翊钧)——万历

光宗(朱常洛)——泰昌

熹宗(朱由校)——天启

思宗(朱由检)——崇祯

秦朝(统一后,公元前221-201,共15年,历三帝,嬴姓)

1、秦始皇(嬴政),中国的第一个皇帝,12年

2、秦二世(胡亥),后被赵高所杀,3年

3、秦三世,后改称秦王(子缨),斩杀赵高,投降刘邦,被项羽杀害,46天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共214年,刘姓,历十四帝)

1、汉高祖(刘邦),大汉开国皇帝,12年

2、汉惠帝(刘盈),7年

3、少帝(吕后专政),前少帝(刘恭),后少帝(刘弘),8年

4、汉文帝(刘恒),前元,后元,23年

5、汉景帝(刘启),前元,中元,后元,16年

6、汉武帝(刘彻),建元,54年

7、汉昭帝(刘弗陵),始元,13年

8、废帝(刘贺,27天

9、汉宣帝(刘询),本始,25年

10、汉元帝(刘奭),初元,16年

11、汉成帝(刘骜),建始,26年

12、汉哀帝(刘欣),建平,6年

13、汉平帝(刘衎),元始,5年

14、汉孺子(刘婴),居摄,3年

新朝(王莽夺权,公元9-25,共17年)

1、建兴帝(王莽),始建国,15年

2、更始帝(刘玄),更始,3年

东汉(公元25-220,共196年,刘姓,历十四帝)

1、光武帝(刘秀),建武,33年

2、汉明帝(刘庄),永平,18年

3、汉章帝(刘炟),建初,13年

4、汉和帝(刘肇),永元,17年

5、汉殇帝(刘隆),延平,1年

6、汉安帝(刘祜),永初,19年

7、汉婴帝(刘懿),继位二百余日后就因病去世

8、汉顺帝(刘保),永建,19年

9、汉冲帝(刘炳),永加,1年

10、汉质帝(刘缵),本初,1年

11、汉恒帝(刘志),建和,21年

12、汉灵帝(刘宏),建宁,22年

13、汉少帝(刘辩),光熹,5个月

14、汉献帝(刘协),初平,32年

三国

魏(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历五帝)

1、魏文帝(曹丕),黄初,7年

2、魏明帝(曹睿),太和,13年

3、魏齐王(曹芳),正始,14年

4、高贵乡公(曹髦),正元,7年

5、常道乡公(曹奂),景元,6年

蜀(公元221-243,共43年,刘姓,历二帝)

1、昭烈帝(刘备),章武,3年

2、后主(刘禅),建兴,41年

吴(公元222-280,共59年,孙姓,历四帝)

1、大皇帝(孙权),黄武,31年

2、会稽王(孙亮),建兴,7年

3、景皇帝(孙休),永安,7年

4、乌程侯(孙皓),元兴,17年

西晋(265-316,共51年,历四帝)

1、晋武帝(司马炎),秦始,25年

2、晋惠帝(司马衷),永煕,17年

3、晋怀帝(司马炽),永加,5年

4、晋憨帝(司马邺),建兴,4年

东晋(317-402,共104年,历十一帝)

1、晋元帝(司马睿),建武,6年

2、晋明帝(司马绍),太宁,3年

3、晋成帝(司马衍),咸和,17年

4、晋康帝(司马岳),建元,2年

5、晋穆帝(司马聃),永和,17年

6、晋哀帝(司马丕),隆和,4年

7、晋废帝(司马奕),太和,6年

8、简文帝(司马昱),咸安,2年

9、孝武帝(司马曜),宁康,24年

10、晋安帝(马德宗),隆安,22年

11、晋恭帝(马德文),元熙,2年

十六国

1、成汉(303-347,共五个皇帝):李特(2年);李雄(32年);李期(4年);李寿(6年);李势(5年);

2、汉赵(304-329,历四帝):刘渊(9年);刘聪(12年);刘粲(3个月);刘曜(12年)

3、后赵(319-352,历五帝):石勒(7年);石弘(1年);石虎(15年);石鉴(3个月);石袛(13个月);

4、前燕(357-370,历三帝):慕容皝(15年);慕容儁(11年);慕容暐(11年);

5、前秦(351-394,历六帝):符健(5年);符生(3年);符坚(30年);符丕(2年);符登(9年);符崇(4个月);

6、前凉(313-376,历七帝):张寔(4年),张茂(5年);张骏(23年);张重华(8年);张祚(2年);张玄靓(9年);张天锡(14年);

7、后秦(384-417,历三帝):姚苌(12年);姚兴(24年);姚泓(2年);

8、后燕(384-409,历四帝):慕容垂(13年);慕容宝(3年);慕容盛(3年);慕容熙(7年);

9、南燕(398-410,历二帝):慕容德(7年);慕容超(6年);

10、北燕(409-436,历三帝):高云(3年);冯跋(22年);冯弘(6年);

11、后凉(386-403,历四帝):吕光(13年);吕绍(1年);吕篡(1年);吕隆(1年);

12、南凉(397-414,历三帝):秃发乌狐(3年);秃发利鹿狐(3年);秃废傉檀(13年);

13、西凉(400-420,历三帝):李暠(17年);李歆(4年);李恂(2年);

14、北凉(397-439,历三帝):段业(4年);沮渠蒙逊(33年);沮渠牧犍(7年);

15、西秦(385-431,历四帝):乞伏国仁(4年);乞伏乾归(17年);乞伏炽磐(17年);乞伏暮末(4年);

16、胡夏(407-431,历三帝):郝连勃勃(20年);郝连昌(4年);郝连定(4年)

南北朝

南朝宋(420-479年,共60年,历8帝)

1、武帝(刘裕),永初,3年

2、少帝(刘义符),景平,2年

3、文帝(刘义隆),元加,30年

4、孝武帝(刘骏),孝建,11年

5、废帝(刘予业),永元,1年

6、明帝(刘彧),秦始,8年

7、后废帝(刘昱),元徵,5年

8、顺帝(刘准),升明,3年

南朝齐(479-501年,共23年,历7帝)

1、高帝(萧道成),建元,4年

2、武帝(萧赜),永明,11年

3、废帝(萧昭业),隆昌,1年

4、废帝(萧昭文),延兴,1年

5、明帝(萧鸾),建武,5年

6、东昏侯(萧宝卷),永元,13年

7、和帝(萧宝融),中兴,1年

南朝梁(502-557,共56年,历4帝)

1、梁武帝(萧衍),天监,48年

2、简文帝(萧纲),大宝,2年

3、梁元帝(萧绎),承圣,4年

4、梁敬帝(萧方智),绍泰,3年

南朝陈(557-589,共33年,历5帝)

1、陈武帝(陈霸先),永定,3年

2、陈文帝(陈倩),天加,7年

3、废帝(陈伯宗),光大,2年

4、陈宣帝(陈顼),太建,14年

5、后主(陈叔宝),至德,7年

北朝北魏(386-534,共149年,11个皇帝)

1、道武帝(拓跋珪),23年

2、明元帝(拓跋嗣),15年

3、太武帝(拓跋焘),28年

4、文成帝(拓拔浚),14年

5、献文帝(拓拔弘),6年

6、孝文帝(拓拔宏),29年

7、宣武帝(元恪),16年

8、孝明帝(元诩),12年

9、孝庄帝(元子攸),3年

10、节闵帝(元恭),1年

11、安定王(元朗),1年

北朝东魏(534-550,共17年,一个皇帝) 

孝静帝(元善见),17年

北朝西魏(535-557,共23年,四个皇帝)

1、孝武帝(元修),2年

2、文帝(元宝炬),17年

3、废帝(元钦),2年

4、恭帝(元廓),3年

北朝北齐(550-557,共28年,五个皇帝)

1、文宣帝(高洋),10年

2、孝昭帝(高演),1年

3、武成帝(高湛),4年

4、后主(高纬),11年

5、幼主(高恒),1年

北朝北周(557-581,共25年,五个皇帝)

1、孝愍帝(宇文觉),1年

2、北周明帝(宇文毓),4年

3、北周武帝(宇文邕),18年

4、北周宣帝(宇文赟),1年

5、北周静帝(宇文阐),2年

唐朝(618-907,共290年,22位皇帝)

1、唐高祖(李渊),武德,9年

2、唐太宗(李世民),贞观,23年

3、唐高宗(李治),永徽,34年

4、唐中宗(李显),嗣圣,1年

5、武则天,垂拱,21年

6、唐中宗(李显),复辟,神龙,5年

7、唐睿宗(李旦),景云,3年

8、唐玄宗(李隆基),先天,43年

9、唐肃宗(李亭),至德,7年

10、唐代宗(李豫),宝应,17年

11、唐德宗(李适),建中,26年

12、唐顺宗(李诵),永贞,1年

13、唐宪宗(李纯),元和,15年

14、唐穆宗(李恒),长庆,4年

15、唐敬宗(李湛),宝历,2年

16、唐文宗(李昂),太和,14年

17、唐武宗(李炎),会昌,6年

18、唐宣宗(李忱),大中,13年

19、唐懿宗(李漼),咸通,14年

20、唐僖宗(李儇),乾符,15年

21、唐昭宗(李晔),龙纪,16年

22、唐景宗(李祝),天佑,3年

五代十国(907-960)

五代

1、后梁(907-923,共16年):太祖朱温(开平,6年);废帝朱友珪(凤历,1年);隐宗朱友贞(乾化,10年);

2、后唐(923-936,共14年):庄宗李存勖(同光,4年);明宗李嗣源(天成, 8年);愍帝李从厚(应顺,1年);废帝李从珂(清泰,2年);

3、后晋(936-946,共11年):高祖石敬塘(天福,7年);出帝石重贵(开运,4年);

4、后汉(947-950,共4年):高祖刘知远(天福,2年);隐帝刘承佑(乾佑, 2年);

5、后周(951-960,共10年):太祖郭威(广顺,3年);世宗柴荣(显德,6年);龚皇帝柴宗训(1年)

十国

1、前蜀(907-925):王建(12年);王衍(8年);

2、吴(892-937):杨行密(15年);杨渥(3年);杨隆演(10年);杨溥(17年);

3、楚(896-951):马殷(35年);马希声(2年);马希范(15年);马希广(3年);马希萼(2年);马希崇(1年;

4、闽(897-946):王审知(40年);王延均(3年);王继鹏(4年);王延羲(4年);王延政(3年);

5、南唐(937-975):李昪(7年);李璟(19年);李煜(16年);

6、荆南(924-963):高季兴(22年);高从海(20年);高保融(12年);高保勗(1年);高继冲(1年);

7、南汉(905-971):刘隐(12年);刘䶮(32年);刘玢(1年);刘晟(16年);刘鋹(13年);

8、吴越(893-978):钱鏐(41年);钱元瓘(10年);钱弘佐(6年);钱弘倧(1年);钱弘俶(40年);

9、北汉(951-979):刘崇(4年);刘钧(14年);刘继恩(1年);刘继元(11年);

10、后蜀(933-965):孟知祥(1年);孟昶(30年)

扩展资料:

1、在中国,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始,到1912年最后一个封建皇帝溥仪在辛亥革命的枪声中宣布退位止,经历了2132年。 在这期间封建王朝皇帝总数为494人。其中未在位、死后被追尊帝者73人。

2、皇,大也,从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皇帝之制,始于秦,始皇帝政制之,乃取三皇五帝之名。皇帝自称“朕”,其下皆称“陛下”。皇帝之言曰“谕”,皇帝之命曰“诏”。

_皇帝

 ◎文帝上

 太祖文皇帝姓宇文氏,讳泰,字黑獭,代武川人也。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为黄帝所灭,子孙遁居朔野。有葛乌菟者,雄武多算略,鲜卑慕之,奉以为主。遂总十二部落,世为大人。其后曰普回,因狩得玉玺三纽,有文曰"皇帝玺"。普回心异之,以为天授。其俗谓天曰宇,谓君曰文,因号宇文国,并以为氏焉。

 普回子莫冉阝,自阴山南徙,始居辽西,是曰献侯,为魏舅生之国。九世至侯豆归,为慕容晁所灭。其子陵仕燕,拜驸马都尉,封玄菟公。魏道武将攻中山,陵从慕容宝御之。宝败,陵率甲骑五百归魏,拜都牧主,赐爵安定侯。天兴初,徙豪杰于代都,陵随例迁武川焉。

 陵生系,系生韬,并以武略称。韬生肱。

 肱任侠有气干。正光末,沃野镇人破六汗拔陵作乱,远近多应之。其伪署王卫可孤徒党最盛。肱乃纠合乡里斩可孤,其众乃散。后避地中山,遂陷于鲜于修礼。修礼令肱还统其部众。后为定州军所破,殁于阵。武成初,追尊曰德皇帝。

 太祖,德皇帝之少子也。母曰王氏,孕五月,夜梦抱子升天,才不至而止。寤而告德皇帝,德皇帝喜曰:"虽不至天,贵亦极矣。"生而有黑气如盖,下覆其身。及长,身长八尺,方颡广额。美须髯,发长委地,垂手过膝。背有黑子,宛转若龙盘之形,而有紫光,人望而敬畏之。少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业,轻财好施,以交结贤士大夫。少随德皇帝在鲜于修礼军。及葛荣杀修礼,太祖时年十八,荣遂任以将帅。太祖知其无成,与诸兄谋欲逃避。计未行,会尔朱荣擒葛荣,定河北,太祖随例迁晋阳。荣以太祖兄弟雄杰,惧或异己,遂托以他罪,诛太祖第三兄洛生,复欲害太祖。太祖自理家冤,辞旨慷慨。荣感而免之,益加敬待。

 孝昌二年,燕州乱,太祖始以统军从荣征之。先是,北海王颢奔梁,梁人立为魏主,令率兵入洛。魏孝庄帝出居河内以避之。荣遣贺拔岳讨颢,仍迎孝庄帝。太祖与岳有旧,乃以别将从岳。及孝庄帝反正,以功封宁都子,邑三百户,迁镇远将军、步兵校尉。

 万俟丑奴作乱关右,孝庄帝遣尔朱天光及岳等讨之。太祖遂从岳入关,先锋破伪行台尉迟菩萨等。及平丑奴,定陇右,太祖功居多,迁征西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增邑三百户,加直阁将军,行原州事。时关陇寇乱,百姓凋残,太祖抚以恩信,民皆悦服。咸喜曰:"早值宇文使君,吾等岂从逆乱。"太祖尝从数骑于野,忽闻箫鼓之音,以问从人,皆云莫之闻也。

 普泰二年,尔朱天光东拒齐神武,留弟显寿镇长安。秦州刺史侯莫陈悦为天光所召,将军众东下。岳知天光必败,欲留悦共图显寿,而计无所出。太祖谓岳曰:"今天光尚迩,悦未有二心。若以此事告之,恐其惊惧。然悦虽为主将,不能制物,若先说其众,必人有留心。进失尔朱之期,退恐人情变动,乘此说悦,事无不遂。"岳大喜,即令太祖入悦军说之。悦遂不行。乃相率袭长安,令太祖轻骑为前锋。太祖策显寿怯懦,闻诸军将至,必当东走。恐其远遁,乃倍道兼行。显寿果已东走。追至华山,擒之。

 太昌元年,岳为关西大行台,以太祖为左丞,领岳府司马,加散骑常侍。事无巨细,皆委决焉。

 齐神武既破尔朱,遂专朝政。太祖请往观之。既至并州,齐神武问岳军事,太祖口对雄辩。齐神武以为非常人,欲留之。太祖诡陈忠款,乃得反命,遂星言就道。齐神武果遣追之,至关,不及。太祖还谓岳曰:"高欢非人臣也。逆谋所以未发者,惮公兄弟耳。然凡欲立大功、匡社稷,未有不因地势、总英雄而能克成者也。侯莫陈悦本实庸材,遭逢际会,遂叨任委,既无忧国之心,亦不为高欢所忌,但为之备,图之不难。今费也头控弦之骑不下一万,夏州刺史斛拔弥俄突胜兵之士三千余人,及灵州刺史曹泥,并恃其僻远,常怀异望。河西流民纥豆陵伊利等,户口富实,未奉朝风。今若移军近陇,扼其要害,示之以威,服之以德,即可收其士马,以实吾军。西辑氐羌,北抚沙塞,还军长安,匡辅魏室,此桓文举也。"岳大悦,复遣太祖诣阙请事,密陈其状。魏帝深纳之。加太祖武卫将军,还令报岳。岳遂引军西次平凉,谋于其众曰:"夏州邻接寇贼,须加绥抚,安得良刺史以镇之"众皆曰:"宇文左丞即其人也。"岳曰:"左丞吾之左右手也,如何可废!"沈吟累日,乃从众议。于是表太祖为使持节、武卫将军、夏州刺史。太祖至州,伊利望风款附,而曹泥犹通使于齐神武。

 魏永熙三年春正月,岳欲讨曹泥,遣都督赵贵至夏州与太祖计事。太祖曰:"曹尼孤城阻远,未足为忧。侯莫陈悦怙众密迩,贪而无信,必将为患,愿早图之。"岳不听,遂与悦俱讨泥。二月,至于河曲,岳果为悦所害。其士众散还平凉,唯大都督赵贵率部曲收岳尸还营。于是三军未有所属。诸将以都督寇洛年最长,相与推洛,以总兵事。洛素无雄略,威令不行,乃谓诸将曰:"洛智能本阙,不宜统御。近者迫于群议,推相摄领。今请避位,更择贤材。"于是赵贵言于众曰:"元帅忠公尽节,暴于朝野,勋业未就,奄罹凶酷。岂唯国丧良宰,固亦众无所依。必欲纠合同盟,复仇雪耻,须择贤者,总统诸军。举非其人,则大事难集,虽欲立忠建义,其可得乎!窃观宇文夏州,英姿不世,雄谟冠时,远迩归心,士卒用命。加以法令齐肃,赏罚严明,真足恃也。今若告丧,必来赴难,因而奉之,则大事集矣。"诸将皆称善。乃命赫连达驰至夏州,告太祖曰:"侯莫陈悦不顾盟誓,弃恩背德,贼害忠良。群情愤惋,控告无所。公昔居管辖,恩信著闻。今无小无大,咸愿推奉。众之思公,引日成岁,愿勿稽留,以慰众望也。"太祖将赴之,夏州吏民咸泣请曰:"闻悦今在水洛,去平凉不远。若已有贺拔公之众,则图之实难。愿且停留,以观其变。"太祖曰:"悦既害元帅,自应乘势直据平凉,而反趑趄,屯兵水洛,吾知其无能为也。且难得易失者时也,不俟终日者几也,今不早赴,将恐众心自离。"都督弥姐元进规欲应悦,密图太祖。事发,斩之。太祖乃率帐下轻骑,驰赴平凉。时齐神武遣长史侯景招引岳众。太祖至安定,遇之,谓景曰:"贺拔公虽死,宇文泰尚存,卿何为也"景失色,对曰:"我犹箭耳,随人所射,安能自裁!"景于此即还。太祖至平凉,哭岳甚恸。将士且悲且喜,曰:"宇文公至,无所忧矣。"

 于时魏孝武帝将图齐神武,闻岳被害,遣武卫将军元毗宣旨慰劳,追岳军还洛阳。毗到平凉,会诸将已推太祖。侯莫陈悦亦被敕追还,悦既附齐神武,不肯应召。太祖谓诸将曰:"侯莫陈悦枉害忠良,复不应诏命,此国之大贼,岂可容之!"乃命诸军戒严,将以讨悦。及元毗还,太祖表于魏帝曰:"臣前以故关西大都督臣岳竭诚奉国,横罹非命,三军丧气,朝野痛惜。都督寇洛等,衔冤茹戚,志雪仇耻。以臣昔同幕府,苦赐要结。臣便以今月十四日,轻来赴军。当发之时,已有别表。既为众情所逼,权掌兵事。诏召岳军入京,此乃为国良策。但高欢之众,已至河东,侯莫陈悦犹在水洛。况此军士多是关西之人,皆恋乡邑,不愿东下。今逼以上命,悉令赴关,悦蹑其后,欢邀其前,首尾受敌,其势危矣。臣殒身王事,诚所甘心。恐败国殄人,所损更大。乞少停缓,更思后图,徐事诱导,渐就东引。"太祖志在讨悦,而未测朝旨,且兵众未集,假此为词。因与元毗及诸将刑牲盟誓,同奖王室。

 初,贺拔岳营于河曲,有军吏独行,忽见一老翁,须眉皓素,谓之曰:"贺拔岳虽复据有此众,然终无所成。当有一宇文家从东北来,后必大盛。"言讫不见。此吏恒与所亲言之,至是方验。

 魏帝诏太祖曰:"贺拔岳既殒,士众未有所归,卿可为大都督,即相统领。知欲渐就东下,良不可言。今亦征侯莫陈悦士马入京。若其不来,朕当亲自致罚。宜体此意,不过淹留。"太祖又表曰:"侯莫陈悦违天逆理,酷害良臣,自以专戮罪重,不恭诏命,阻兵水洛,强梁秦陇。臣以大宥既班,忍抑私憾,频问悦及都督可朱浑元等归阙早晚,而悦并维絷使人,不听反报。观其指趣,势必异图。臣正为此,未敢自拔。兼顺众情,乞少停缓。"

 太祖乃与悦书,责之曰:

 顷者正光之末,天下沸腾,尘飞河朔,雾塞荆沔。故将军贺拔公攘袂勃起,志宁宇县。授戈南指,拯皇灵于已坠;拥旄西迈,济百姓于沦胥。西顾无忧,繄公是赖。勋茂赏隆,遂征关右。此乃行路所知,不籍一二谈也。君实名微行薄,本无远量。故将军降迁高之志,笃汇征之理,乃申启朝廷,荐君陇右行台。朝议以君功名阙然,未之许也。遂频烦请谒,至于再三。天子难违上将,便相听许。是亦遐迩共知,不复烦之翰墨。纵使木石为心,犹当知感。况在生灵,安能无愧!加以王室多故,高氏专权,主上虚心,寄隆晋郑。君复与故将军同受密旨,屡结盟约,期于毕力,共匡时难。而貌恭心狠,妒胜嫉贤,口血未干,匕首已发。协党国贼,共危本朝,孤恩负誓,有腼面目。岂不上畏于天,下惭于地!吾以弱才,猥当藩牧,蒙朝廷拔擢之恩,荷故将军国士之遇。闻问之日,魂守惊驰。便陈启天朝,暂来奔赴,众情所推,遂当戎重。比有敕旨,召吾还阙,亦有别诏,令君入朝。虽操行无闻,而年齿已宿。今日进退,唯君是视。君若督率所部,自山陇东迈,吾亦总勒师徒,北道还阙。共追廉、蔺之迹,同慕寇、贾之风。如其首鼠两端,不时奉诏,专戮违旨,国有常刑,枕戈坐甲,指日相见。幸图利害,无贻噬脐。

 悦既惧太祖谋己,诈为诏书与秦州刺史万俟普拨,令与悦为党援。普拨疑之,封诏以呈太祖。太祖表之曰:"臣自奉诏总平凉之师,责重忧深,不遑启处。训兵秣马,唯思竭力。前以人恋本土,侯莫陈悦窥窬进退,量度且宜住此。今若召悦授以内官,臣列旆东辕,匪朝伊夕。朝廷若以悦堪为边扞,乞处以瓜、凉一蕃。不然,则终致猜虞,于事无益。"

 初,原州刺史史归为岳所亲任,河曲之变,反为悦守。悦遣其党王伯和、成次安将兵二千人助归镇原州。太祖遣都督侯莫陈崇率轻骑一千袭归,擒之,并获次安、伯和等,送于平凉。太祖表崇行原州事。万俟普拨又遣其将叱干保洛领二千骑来从军。

 三月,太祖进军至原州。众军悉集,谕以讨悦之意,士卒莫不怀愤。太祖乃表曰:"臣闻誓死酬恩,覆宗报主,人伦所急,赴蹈如归。自大都督臣岳殁后,臣频奉诏还阙,秣马戒途,志不俟旦。直以督将已下,咸称贺拔公视我如子,今仇恨未报,亦何面目以处世间。若得一雪冤酷,万死无恨!且悦外附强臣,内违朝旨。臣今上思逐恶之志,下遂节士之心,冀仗天威,为国除害。小违大顺,实在兹辰。克定之后,伏待斧钺。"

 夏四月,引兵上陇,留兄子导为都督,镇原州。太祖军令严肃,秋毫无犯,百姓大悦。识者知其有成。军出木峡关,大雨雪,平地二尺。太祖知悦怯而多猜,乃倍道兼行,出其不意。悦果疑其左右有异志者,左右亦不安,众遂离贰。闻大军且至,退保略阳,留一万余人据守水洛。太祖至水洛,命围之,城降。太祖即率轻骑数百趣略阳,以临悦军。悦大惧,乃召其部将议之。皆曰"此锋不可当",劝悦退保上邽以避之。时南秦州刺史李弼亦在悦军,乃间道遣使,请为内应。其夜,悦出军,军中自惊溃,将卒或相率来降。太祖纵兵奋击,大破之。虏获万余人,马八千匹。悦与其子弟及麾下数十骑遁走。太祖曰:"悦本与曹泥应接,不过走向灵州。"乃令原州都督导邀其前,都督贺拔颍等追其后。导至牵屯山,追及悦,斩之。太祖入上邽,收悦府库,财物山积,皆以赏士卒,毫厘无所取。左右窃一银镂瓮以归,太祖知而罪之,即割赐将士,众大悦。

 时凉州刺史李叔仁为其民所执,举州骚扰。宕昌羌梁企定引吐谷浑寇金城。渭州及南秦州氐、羌连结,所在蜂起。南岐至于瓜、鄯,跨州据郡者,不可胜数。太祖乃令李弼镇原州,夏州刺史拔也恶蚝镇南秦州,渭州刺史可朱浑元还镇渭州,卫将军赵贵行秦州事。征豳、泾、东秦、岐四州粟以给军。

 齐神武闻秦陇克捷,乃遣使于太祖,甘言厚礼,深相倚结。太祖拒而不纳。时齐神武已有异志,故魏帝深仗太祖。乃征二千骑镇东雍州,助为声援,仍令太祖稍引军而东。太祖乃遣大都督梁御率步骑五千镇河、渭合口,为图河东之计。太祖之讨悦也,悦遣使请援于齐神武,神武使其都督韩轨将兵一万据蒲坂,而雍州刺史贾显送船与轨,请轨兵入关。太祖因梁御之东,乃逼召显赴军。御遂入雍州。魏帝遣著作郎姚幼瑜持节劳军,进太祖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关西大都督、略阳县公,承制封拜,使持节如故。于是以寇洛为泾州刺史,李弼为秦州刺史,前略阳郡守张献为南岐州刺史。卢待伯拒代,遣轻骑袭擒之,待伯自杀。

 时魏帝方图齐神武,又遣征兵。太祖乃令前秦州刺史骆超为大都督,率轻骑一千赴洛。进授太祖兼尚书仆射、关西大行台,余官封如故。太祖乃传檄方镇曰:

 盖闻阴阳递用,盛衰相袭,苟当百六,无间三五。皇家创历,陶铸苍生,保安四海,仁育万物。运距孝昌,屯沴屡起,陇、冀骚动,燕、河狼顾。虽灵命重启,荡定有期,而乘衅之徒,因生羽翼。

 贼臣高欢,器识庸下,出自舆皂,罕闻礼义,直以一介鹰犬,效力戎行,埙冒恩私,遂阶荣宠。不能竭诚尽节,专挟奸回,乃劝尔朱荣行兹篡逆。及荣以专政伏诛,世隆以凶党外叛,欢苦相敦勉,令取京师。又劝吐万儿复为弑虐,暂立建明,以令天下。假推普泰,欲窃威权。并归废斥,俱见酷害。于是称兵河北,假讨尔朱,亟通表奏,云取谗贼。既行废黜,遂将篡弑。以人望未改,恐鼎镬交及,乃求宗室,权允人心。天方与魏,必将有主。翊戴圣明,诚非欢力。而欢阻兵安忍,自以为功。广布腹心,跨州连郡。端揆禁闼,莫非亲党。皆行贪虐,窫窳人生。而旧将名臣,正人直士,横生疮磐,动挂网罗。故武卫将军伊琳,清贞刚毅,禁旅攸属。直阁将军鲜于康仁,忠亮骁杰,爪牙斯在。欢收而戮之,曾无闻奏。司空高乾,是其党与,每相影响,谋危社稷。但以奸志未从,恐先泄漏,乃密白朝廷,使杀高乾,方哭对其弟,称天子横戮。孙腾、任祥,欢之心膂,并使入居枢近,伺国间隙,知欢逆谋将发,相继逃归,欢益加抚待,亦无陈白。然欢入洛之始,本有奸谋。令亲人蔡俊作牧河、济,厚相恩赡,以为东道主人。故关西大都督、清水公贺拔岳,勋德隆重,兴亡攸寄。欢好乱乐祸,深相忌毒,乃与侯莫陈悦阴图陷害。幕府以受律专征,便即讨戮。欢知逆状已露,稍怀旅距。遂遣蔡俊拒代,令窦泰佐之。又遗侯景等云向白马,辅世珍等径趣石济,高隆之、疋娄昭等屯据壶关,韩轨之徒拥众蒲坂。于是上书天子,数论得失,訾毁乘舆,威侮朝廷。藉此微庸,冀兹大宝。溪壑可盈,祸心不测。或言径赴荆楚,开疆于外;或言分诣伊洛,取彼谗人;或言欲来入关,与幕府决战。今圣明御运,天下清夷,百寮师师,四隩来暨。人尽忠良,谁为君侧而欢威福自己,生是乱阶,缉构南箕,指鹿为马,包藏凶逆,伺我神器。是而可忍,孰不可容!幕府折冲宇宙,亲当受脤,锐师百万,彀骑千群,裹粮坐甲,唯敌是俟,义之所在,糜躯匪吝。况频有诏书,班告天下,称欢逆乱,征兵致伐。今便分命将帅,应机进讨。或趣其要害,或袭其窟宅,电绕蛇击,雾合星罗。而欢违负天地,毒被人鬼,乘此扫荡,易同俯拾。欢若渡河,稍逼宗庙,则分命诸将,直取并州,幕府躬自东辕,电赴伊洛;若固其巢穴,未敢发动,亦命群帅,百道俱前,轘裂贼臣,以谢天下。其州镇郡县,率土人黎,或州乡冠冕,或勋庸世济,并宜舍逆归顺,立效军门。封赏之科,已有别格。凡百君子,可不勉欤。

 太祖谓诸将曰:"高欢虽智不足而诈有余,今声言欲西,其意在入洛。吾欲令寇洛率马步万余,自泾州东引。王罴率甲士一万,先据华州。欢若西来,王罴足得抗拒。如其入洛,寇洛即袭汾、晋。吾便速驾,直赴京邑。使其进有内顾之忧,退有被蹑之势。一举大定,此为上策。"众咸称善。

 秋七月,太祖帅众发自高平,前军至于弘农。而齐神武稍逼京邑。魏帝亲总六军,屯于河桥,令左卫元斌之、领军斛斯椿镇武牢,遣使告太祖。太祖谓左右曰:"高欢数日行八、九百里,晓兵者所忌,正须乘便击之。而主上以万乘之重,不能度河决战,方缘津据守。且长河万里,扞御为难,若一处得度,大事去矣。"即以大都督赵贵为别道行台,自蒲坂济,趣并州。遣大都督李贤将精骑一千赴洛阳。会斌之与斛斯椿争权不协,斌之遂弃椿还,绐帝云:"高欢兵至。"七月丁未,帝遂从洛阳率轻骑入关。太祖备仪卫奉迎,谒见东阳驿。太祖免冠泣涕谢曰:"臣不能式遏寇虐,遂使乘舆迁幸。请拘司败,以正刑书。"帝曰:"公之忠节,曝于朝野。朕以不德,负乘致寇。今日相见,深用厚颜。责在朕躬,无劳谢也。"乃奉帝都长安。披草莱,立朝廷,军国之政,咸取太祖决焉。仍加授大将军、雍州刺史,兼尚书令,进封略阳郡公,别置二尚书,随机处分,解尚书仆射,余如故。太祖固让,诏敦谕,乃受。

 初,魏帝在洛阳,许以冯翊长公主配太祖,未及结纳,而帝西迁。至是,诏太祖尚之,拜驸马都尉。

 八月,齐神武袭陷潼关,侵华阴。太祖率诸军屯霸上以待之。齐神武留其将薛瑾守关而退。太祖乃进军讨瑾,虏其卒七千,还长安。进位丞相。冬十月,齐神武推魏清河王亶子善见为主,徙都于邺,是为东魏。十一月,遣仪同李虎与李弼、赵贵等讨曹泥于灵州,虎引河灌之。明年,泥降,迁其豪帅于咸阳。闰十二月,魏孝武帝崩。太祖与群公定策,尊立魏南阳王宝炬为嗣,是为文皇帝。

 《周书》 唐·令狐德等

安徽省舒城县西南张家冲张氏“百忍堂”:元朝末年(公元1343年),始祖盈三公(一世)抱谱率子由江西贵溪县西南乡瓦屑坝迁入安徽舒城西南,后裔人丁兴旺,主要分布在安徽省舒城县、安徽省六安市、江苏省、台湾等地。

来舒城后,舒城县西南张家冲张氏“百忍堂”族谱于清朝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首创;继修于清朝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三修于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四修于公元1998年完成;五修于公元2018年启动2020年完成。

舒城县西南张家冲张氏“百忍堂”字辈:盈旻时世荣朝,希必开绍凤作,学思孔传道,先德广成家,继起永维立,同宗克应华,文丰礼义智,武奇定安邦。

安徽涡阳县新兴镇张氏(百忍堂)族谱:廷步全玉德,凤兴钦继常。民国初后续家谱为:儒来庆万寿,荣华成吉祥,功业千秋明,精神山河在。

涡阳新兴集及周边张氏族人,源自山西省洪洞县老鸹巷大槐树,于明洪武年间迁址龙庙(新兴集)北张老家,后世子孙延绵昌盛,分枝分叉星罗棋布分至周边,其祖庭在北张老家。

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顾桥镇临淝村八里张庄,亦闻源于源自山西老鸹巷大槐树,兄弟五人携五家搬迁于此,老村有老井,有护村沟;分出南边两支:勒马张(音),八斗张(音)。先存备份:金玉凤学志春,新谱:瑞等。

安徽阜阳颍泉区大鹿村张姓族谱:维文忠贺庆,宗朝建家邦,万春青红杰,治国臣凤良

安徽阜阳阜南前黄庄张姓族谱:文治武功,喜结贤良

安徽安庆枞阳“连城张氏”字辈:(自11世起)永承宗德,克绍贤良,复起文士,为国之光 [5] 

安徽省金寨县麻河张氏宗祠麻河张氏字辈:启大道,正贤良, 一经传家,宗功世守 ,克承先训,继绪可久,长思祖德,齐敦孝友,尚学自立,光前裕后

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长风乡张姓字辈:忠厚传家 德仪辅国 勋慕益稷 道宗伊洛

安徽省桐城姥山张氏(植根堂)派行:万志之云永,启世自荣昌,大德应时选,兴朝必以良 [6]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丁集镇丁峰村张郢张姓字辈:之瑞,时兆成平,家传孝友,永来可久,百世奇昌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岔路镇邢楼村下元组:永远乾坤大传家世业长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周集镇洪台村,祖上是山东枣林庄,家谱是;乾大传家永,甲地丙严昌,志远德良久,仁义寿如春

安徽省叶集区姚李镇太平桥(张百庄),文明华国,良善宇庆

安徽省六安市单王乡张湾村 部分字辈:贤传玉继开文化

安徽省亳州市古井镇门庄行政村张盘庄村,共六辈人:敬广(玉)国 允朝 志

安徽省亳州市十八里镇、十八里镇和营村、魏岗镇张楼寨:云昌绳祖庆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老张集一带字辈:之(奉)、如(学)、兆(怀)、宗(仁)、文(德)、南(殿、中)、修(廷、念)、九(兴、家、永、克)、心(锡、金)、三(杰、立、汉)、敬(俊、建、子)、治(明)、国(全)、良(多)、相(福)、祝(民)、富(耀)、贵(友)、安(瑞)、邦(昌)、崇(振)、才(宏)、钦(图)、开(道)、广(远)、尚(继)、孝(圣)、礼(祖)、义(庆)、光(祥)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许疃镇张圩村部分字辈:文传之献孝

安徽省砀山县李庄镇丰屯村、田楼村、卞楼村张氏部分字辈:山 文爱(书)国

安徽省砀山县周寨镇张屯村、后于楼村张氏部分字辈:明经遵圣训家法传继坤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盛桥镇宋坝村张氏家谱:选宗炳高厚载权申为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张氏部分字辈:忠良开国,万载光华

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区槐林镇栗树庄张氏家谱:祖光宗耀,科甲世传,三文尚可,乾元云国胜,永泰家道隆,昌敦伦崇德,天锡祯祥

安徽安庆潜山、岳西、太湖孝友堂,明初自江西豫章迁入,始迁祖 伟和公子斋德公,衍派:斋礼百永、友文子金、德玉之大、良元会亨、英奇超卓、仕庆同登……现共二十二代

安徽安庆潜山、岳西百忍堂,于宋元之际由江西都昌迁入,始迁祖贵一公三子华卿公,贵四公子均佐。一公房旧派:卿成仕友甫 金玉奕应昌 家文三元启 宗瑞兆联芳;四公房旧派:均和烟宏文 庆有儒学启 应世举玉嘉 传国珍基承。新派:祖泽余福永 一本萃贤良 光荣期远大 继述乐延长。

安徽安庆太湖新仓茶元张姓字辈:荣怀忠孝本,声闻裕道全,世泽发加祥,承先有俊良,诗书开甲弟,继启庆绵长

安徽太湖清河堂字辈:文士光学绪,德行正家邦;有志希先达,敦仁永发祥;明良思喜启,福善定荣昌;国泰兴万世,族盛威名扬

安徽萧县王寨镇张老家(张老家祠堂)张氏辈分:毓(十四世) 克 世 永 本, 吉 梦 庆 祖 长, 学 全 功 名 显 圣 贤, 宏 猷 传 业 远, 政 修 乃 清 平;毅 然 树 勋 念;家 教 尚 乐 善 ;勤 俭 增 贡 献  良 才 效 伟 哲;安 民 作 典 范

安徽泗州张氏字辈:成立永怀、佩玉金香、家传万世

安徽宿州市埇桥区永安镇李庄村,山前村,大许村,张字辈:天地文明,绍(志)先启训,甲胜永生。 安徽天长张氏字辈:盛正普世文,治国齐聚恒 尧舜天才广,后来永茂兴

安徽天长市张氏清河堂属于苏州人士:主要居住在天长街道长亭村和万寿镇的张安村、汊河村、忠孝村,杨村镇龙集社区。字辈:宝(保)有定文开元金玉

安徽阜阳阜南县老观乡张大台子村张氏字辈(已知):金全敬广振其开。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庐城张氏字辈(南槐堂):河清海晏 ,家呈祥瑞,贵馥南方,子显孙扬

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众兴乡、民族乡、梁园镇张氏字辈(绍忍堂):绍文继武,华国传家,修仁树德,府世贞帮。(合肥市瑶海区、祖籍众兴乡张氏后人张浩丹、又名张灵国、字兰石提供)

安徽合肥市肥东县黄塘村张户张氏字辈 : 志道家发宏(部分)

安徽宿州萧县赵庄镇汪屯行政村三座楼自然村张氏字辈:守书元继世

安徽肥东县张集张氏(百忍堂)字辈: 正元德孟曾(宗、正)光(广)大,应道友(有)良盛世昌

谦和勤信英才旺,忠孝仁廉国运祥

安徽肥东县大树张

始迁祖良德公传:按高宗巡幸至张公艺家,公书忍字百余以进,上嘉之,赐爵有差,此张氏受姓之始欤。自是延于天下,世系迁移之祥不可得而证也。大明洪武年间编户合肥,公卜居城东乡六图村,旁有榆树一株,枝荫里许,后世遂以大树张名焉。

宗谱字派引:宗族之立字辈,意在别尊卑、序世系、莫使淆乱也。吾氏自始迁祖良德公卜居肥东大树张阅十余世,一修宗谱,杳如黄鹤,无可谋面,未志字派。

至清乾、同间,二修宗谱自十六世始以家、道、日、盛、宏、开、继、成、克、绍、先、德、麟、定、修、仁 等字为世序。一九一二年(民国二年)三修宗谱,改麟、定、仁三字为大、业、明,增经、国、怀、广、正、毓、贤、声等八字,凡二十四字。

家道日盛、宏开继成、克绍先德、大业修明、经国怀广、正毓贤声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木厂镇张姓宗谱:先声传道广,仁孝治家祥,恩泽承前荫,忠诚锡汝康。

扩展资料

历史发展

起源始祖

起源源流

张(Zhang)姓源出主要有:

1、源于姬姓:

①出自上古黄帝之孙挥,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这一支张姓以青阳(即清阳,在今河北清河县东面)为发源地,是为清河张氏。民间有“天下张姓出清河”的说法。

②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属于以字为氏。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他的后代以其字命氏,也称张氏。 

2、源于改姓而来:

①出自聂姓。三国魏将张辽原姓聂,其家族为了避怨而改张姓,其子嗣便以张为姓。

②出自赐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

③源于古奚族。张忠志,奚族人,居住在范阳,因善骑射,被范阳守将张锁高收为义子,遂从义父姓张。后张忠志屡立战功,官至礼部尚书,封赵国公。

④由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古代的乌桓、女真、羯、鲜卑、匈奴、契丹等少数民族,有改姓为张姓的。今阿昌族、纳西族、僳僳族、瑶族、壮族、黎族、高山族、藏族,以及赫舍里氏、扎拉里氏、章佳氏、章锦氏、扎库塔氏、爱义氏等十几个满族姓氏,都有人改姓张。 

得姓始祖

张挥,号天禄,青阳之子,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矢的发明者。因弓箭的诞生对社会影响大,所以黄帝封挥为弓正,职掌弓矢制造。后又取弓长之意,赐姓张于濮阳,封地清河。后逝葬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因此,张挥成了张姓人的始祖。

迁徙传播

张姓氏族最早活动于“尹城青阳”,古地在今河南濮阳和河北清河一带。直至西周宣王时期,在陕西地区出现了张姓的踪迹,西周青铜器皿上铭有张伯、张仲,他们是西周的贵族。张仲辅佐周宣王,使西周得以中兴。

春秋时晋国是张姓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地区。河东“解邑张城”是张姓重要的聚集地和发祥地(古张城在今山西临猗西的黄河东岸)。

张氏世代事晋,晋灭后事韩。张老、张侯(即解张)均是晋国的大夫,张老的后代韩国贵族张良成为汉朝开国第一功臣,解张也被一部分张姓后裔奉为先祖。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张姓人群主要活动于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区。

秦汉是张姓向四周发展和繁衍的重要的时期。张姓在秦初进入了四川,多为三晋贵族的后裔,在反秦战争和随后的楚汉之争中,政治倾向明显,战争中建功立业,封侯赐爵;再西进甘肃、宁夏等地。

张姓人群活动地区迅速发展到整个北方、西北和四川地区,成为当时北方地区的第一大姓。同时,西汉留侯张良的后裔从陕西出发,徙河北入江苏,渡过长江,进入江南地区。西汉末,张姓已经到达浙江、江西和福建了。

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由于北方战乱和少数民族的大批进入中原的原因,张姓人群向南方和东南迁移,同时继续向西北发展。西晋末,张姓人群涉足东北,渤海湾地区成为张姓人群重要的聚集中心。唐宋时期,张姓开始向湖广和云贵地区移民。明朝永乐年间由广东始入台湾地区。

-张姓

-张氏族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29499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10
下一篇2024-01-10

随机推荐

  • 伊索芹菜籽精华用法你知道吗?伊索芹菜籽精华保质期是多久?精华怎么样?

    伊索的芹菜籽精华其实是一款非常好用的精华,但是很多人因为方法不对而没有好好利用。下面小编就来教大家这款芹菜籽精华的正确用法。伊索芹菜籽精华的用法?伊索种子精华的使用真的是良莠不齐,两极分化。其实这个精华真的很好用。很多人其实用错了方法,所以

    2024-04-15
    39100
  • 为什么旗舰店里没有妮维雅美白630精华

    德国拜尔斯道夫集团旗下妮维雅于2020年推出的独家专利成分luminous630,号称是经过十年研发,地表最强的美白成分。这个名头可谓很响亮,而这个成分也实际应用到品牌各类产品上,例如美白精华,防晒霜等等。妮维雅630淡斑美白精华开始采用的

    2024-04-15
    36100
  • 25岁以后如何保养皮肤 明星护肤小妙招

    护肤是我们平时每天都会做的事情,很多人都喜欢使用各种各样的护肤产品来保养护理肌肤,根据自己的肤质需求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护肤品最好。25岁以后如何保养皮肤1、悦薇眼膜 最大程度保留有纯维生素A活性,持续使用4周后眼周皱纹明显减淡。蕴含糅

    2024-04-15
    32000
  • 精华露和精华液的顺序

    精华露和精华液的顺序,其实并没有固定的标准。不同品牌、不同产品之间,使用顺序也可能存在一些差异。但是,一般来说,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我们需要明确两者的功能区别。精华液是一种具有高浓度活性成分的保养品,可以为肌肤提供深层营养滋润,在保持肌肤水油

    2024-04-15
    34800
  • sk2护肤精华露怎么用

    SK-II护肤精华露是一款非常受欢迎的护肤产品,它拥有多个用途和使用方法。下面我将从不同的角度为大家介绍如何正确地使用SK-II护肤精华露。使用之前,请确保面部已经清洁干净。您可以使用洁面乳或卸妆产品来清洁皮肤,确保没有残留的污垢或化妆品。

    2024-04-15
    45000
  • 妮维雅和欧莱雅哪个好?妮维雅是哪国的品牌?

    妮维雅这个品牌大家都比较熟悉,很多人都会想到它们家的洗面奶,还经常被拿来和其他的护肤品牌做比较,比如说欧莱雅这个品牌,因为欧莱雅的护肤产和妮维雅一样也是有男士和女士的,那妮维雅和欧莱雅哪个好?妮维雅是哪国的品牌?1、妮维雅和欧莱雅哪个好妮维

    2024-04-15
    28100
  • 妮维雅防晒霜好用吗

    根据小编自己亲测之后的感觉来看还是很不错的,旗下的防晒霜有多种不同类型,有的是以黄盖呈现的喷雾,有的是以挤压头呈现的,也有一些是针对儿童而生的。不管是哪一种,其实都具有着很容易晕开、安全系数比较高的特色,特别是旗下的防晒喷雾非常好用,小小一

    2024-04-15
    328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