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遣百道攻城,纵火烧大司马、东西华诸门。城中仓卒未有备,乃凿门楼,下水沃火,久之方灭。贼又斫东掖门将入,羊侃凿门扇刺杀数人,贼乃退。又登东宫墙射城内。至夜,简文募人出烧东宫台殿遂尽,所聚图籍数百厨,一皆灰烬。先是简文梦有人画作秦始皇,云「此人复焚书」,至是而验。景又烧城西马厩、士林馆、太府寺。明日,景又作木驴数百攻城,城上掷以石,并皆碎破。贼又作尖顶木驴,状似槥,石不能破。乃作雉尾炬,灌以膏蜡,丛下焚之。
贼既不克,士卒死者甚多,乃止攻,筑长围以绝内外。又启求诛朱异、陆验、徐驎、周石珍等,城内亦射赏格出外,有能斩景首,授以景位,并钱一亿万,布绢各万疋,女乐二部。庄铁乃奔历阳,绐言景已枭首。景城守郭骆惧,弃城走寿阳。铁得入城,遂奔寻阳。
十一月,景立萧正德为帝,即伪位,居于仪贤堂,改年曰正平。初童谣有「正平」之言,故立号以应之。识者以为正德卒当平殄也。景自为相国、天柱将军,正德以女妻之。景又攻东府城,设百尺楼车,钩城堞尽落。城陷,景使其仪同卢晖略率数千人持长刀夹城门,悉驱城内文武裸身而出,使交兵杀之,死者三千余人。南浦侯推是日遇害。景使正德子见理及晖略守东府城。
初,景至都,便唱云「武帝已晏驾」。虽城内亦以为然。简文虑人情有变,乃请上舆驾巡城。上将登城,陆验谏曰:「陛下万乘之重,岂可轻脱。」因泣下。帝深感其言,乃幸大司马门。城上闻跸声皆鼓噪,军人莫不屑涕,百姓乃安。
景又于城东西各起土山以临城,城内亦作两山以应之,简文以下皆亲畚锸。初,景至便望克定建邺,号令甚明,不犯百姓。既攻不下,人心离沮,又恐援军总集,众必溃散,乃纵兵杀掠,交尸塞路。富室豪家,恣意裒剥,子女妻妾,悉入军营。又募北人先为奴者,并令自拔,赏以不次。朱异家黥奴乃与其侪逾城投贼,景以为仪同,使至阙下以诱城内,乘马披锦袍诟曰:「朱异五十年仕宦,方得中领军。我始事侯王,已为仪同。」于是奴僮竞出,尽皆得志。
景食石头常平仓既尽,便掠居人,尔后米一升七八万钱,人相食,有食其子者。又筑土山,不限贵贱,昼夜不息,乱加驱棰,疲羸者因杀以填山,号哭之声动天地。百姓不敢藏隐,并出从之,旬日间众至数万。
景仪同范桃棒密贪重赏,求以甲士二千人来降,以景首应购,遣文德主帅前白马游军主陈昕夜逾城入,密启言状。简文以启上,上大悦,使报桃棒,事定许封河南王,镌银券以与之。简文恐其诈,犹豫不决。上怒曰:「受降常理,何忽致疑。」朱异、傅岐同请纳之。简文曰:「吾即坚城自守,所望外援,外援若至,贼岂足平。今若开门以纳桃棒,桃棒之意尚且难知,一旦倾危,悔无及矣。」桃棒又曰:「今止将所领五百馀人,若至城门,自皆脱甲。乞朝廷赐容。事济之时,保禽侯景。」简文见其言愈疑之。朱异以手捶胸曰:「今年社稷去矣。」俄而桃棒军人鲁伯和告景,并烹之。
至是,邵陵王纶率西丰公大春、新淦公大成、永安侯确、南安乡侯骏、前谯州刺史赵伯超、武州刺史萧弄璋、步兵校尉尹思合等马步三万,发自京口,直据锺山。景党大骇,咸欲逃散,分遣万余人拒战。纶大败之于爱敬寺下。
景初闻纶至,惧形于色,及败军还,尤言其盛,愈恐,命具舟石头将北济。任约曰:「去乡万里,走欲何之战若不捷,君臣同死。草间乞活,约所不为。」景乃留宋子仙守壁,自将锐卒拒纶,阵于覆舟山北,与纶相持。会暮,景退还,南安侯骏率数十骑挑之。景回军,骏退。时赵伯超阵于玄武湖北,见骏退,仍率军前走。众军因乱,遂败绩。纶奔京口。贼执西丰公大春、纶司马庄丘慧达、南合将军胡子约、广陵令霍隽等来送城下,逼令云:「已禽邵陵王。」霍隽独云:「王小失利,已全军还京口,城中但坚守,援军寻至。」语未卒,贼以刀伤其口,景义而释焉。正德乃收而害之。是日,鄱阳世子嗣、裴之高至后渚,结营于蔡洲。景分军屯南岸。
十二月,景造诸攻具及飞楼、橦车、登城车、钩堞车、阶道车、火车,并高数丈,车至二十轮,陈于阙前,百道攻城。以火车焚城东南隅大楼,因火势以攻城。城上纵火,悉焚其攻具,贼乃退。是时,景土山成,城内土山亦成。乙太府卿韦黯守西土山,左卫将军柳津守东土山。山起芙蓉层楼,高四丈,饰以锦罽,捍以乌笙,山峰相近。募敢死士,厚衣袍铠,名曰「僧腾客」,配二山,交矟以战。鼓叫沸腾,昏旦不息。土山攻战既苦,人不堪命,柳津命作地道,毁外山,掷雉尾炬烧其橹堞。外山崩,压贼且尽。贼又作虾蟆车,运土石填堑,战士升之楼车,四面并至。城内飞石碎其车,贼死积于城下。贼又掘城东南角,城内作迂城形如却月以捍之,贼乃退。
材官将军宋嶷降贼,因为立计,引玄武湖水灌台城,阙前御街并为洪波矣。又烧南岸居人营寺,莫不咸尽。司州刺史柳仲礼、衡州刺史韦粲、南陵太守陈文彻、宣猛将军李孝钦等皆来赴援;鄱阳世子嗣、裴之高又济江。柳仲礼营朱雀航南,裴之高营南苑,韦粲营青塘,陈文彻、李孝钦屯丹阳郡,鄱阳世子嗣营小航南,并缘淮造栅。及旦,景方觉,乃登禅灵寺门楼以望之。见韦粲营垒未合,度兵击之,粲败,景斩粲首徇城下。柳仲礼闻粲败,不遑贯甲,与数十人赴之。遇贼,斩首数百,仍投水死者千余人。仲礼深入,马陷泥,亦被重创。自是贼不敢济岸。
邵陵王纶又与临城公大连等自东道集于南岸;荆州刺史湘东王绎遣世子方等、兼司马吴晔、天门太守樊文皎赴援,营于湘子岸前;高州刺史李迁仕、前司州刺史羊鸦仁又率兵继至。既而鄱阳世子嗣、永安侯确、羊鸦仁、李迁仕、樊文皎率众度淮,攻破贼东府城前栅,遂营于青溪水东。景遣其仪同宋子仙缘水西立栅以相拒。景食稍尽,人相食者十五六。
初,援兵至北岸,众号百万。百姓扶老携幼以候王师,才过淮,便竞剥掠,征责金银,列营而立,互相疑贰。邵陵王纶、柳仲礼甚于雠敌,临城公大连、永安侯确逾于水火,无有斗心。贼党有欲自拔者,闻之咸止。
贼之始至,城中才得固守,平荡之事,期望援军。既而中外断绝,有羊车儿献计,作纸鸦系以长绳,藏敕于中。简文出太极殿前,因西北风而放,冀得书达。群贼骇之,谓是厌胜之术,又射下之,其危急如此。是时城中围逼既久,膝味顿绝,简文上厨,仅有一肉之膳。军士煮弩熏鼠捕雀食之。殿堂旧多鸽群聚,至是歼焉。初,宫门之闭,公卿以食为念,男女贵贱并出负米,得四十万斛,收诸府藏钱帛五十亿万,并聚德阳堂,鱼盐樵采所取盖寡。至是乃坏尚书省为薪,撤荐锉以饲马,尽又食飰焉。御甘露厨有干苔,味酸咸,分给战士。军人屠马于殿省间鬻之,杂以人肉,食者必病。贼又置毒于水窦,于是稍行肿满之疾,城中疫死者太半。初,景之未度江,魏人遣檄,极言景反复猜忍,又言帝饰智惊愚,将为景欺。至是祸败之状,皆如所陈,南人咸以为谶。
时景军亦饥,不能复战。东城有积粟,其路为援军所断,且闻湘东王下荆州兵。彭城刘邈乃说景曰:「大军顿兵已久,攻城不拔,今众军云集,未易可破。如闻军粮不支一月,运漕路绝,野无所掠,婴儿掌上,信在于今。未若乞和,全师而反。」景乃与王伟计,遣任约至城北拜表伪降,以河南自效。帝曰:「吾有死而已,宁有是议。且贼凶逆多诈,此言云何可信。」既而城中日蹙,简文乃请武帝曰:「侯景围逼,既无勤王之师,今欲许和,更思后计。」帝大怒曰:「和不如死。」简文曰:「城下之盟,乃是深耻;白刃交前,流矢不顾。」上迟回久之,曰:「尔自图之,无令取笑千载。」乃听焉。
景请割江右四州地,并求宣城王大器出送,然后解围济江。仍许遣其仪同于子悦、左丞王伟入城为质。中领军傅岐议以宣城王嫡嗣之重,有轻言者请剑斩之。乃请石城公大款出送,诏许焉。遂于西华门外设坛,遣尚书仆射王克、兼侍中上甲乡侯韶、兼散骑常侍萧瑳与于子悦、王伟等登坛共盟。右卫将军柳津出西华门下,景出其栅门,与津遥相对,刑牲歃血。
南兖州刺史南康嗣王会理、前青冀二州刺史湘潭侯退、西昌侯世子彧率众三万至于马卬洲,景虑北军自白下而上,断其江路,请悉勒聚南岸。敕乃遣北军并进江潭苑。景又启称:「永安侯、赵威方频隔栅诟臣,云'天子自与尔盟,我终当逐汝'。乞召入城,即进发。」敕并召之。景遂运东城米于石头,食乃足。又启云:「西岸信至,高澄已得寿春、锺离,便无处安足,权借广陵、谯州,须征得寿春、锺离,即以奉还朝廷。」
时荆州刺史湘东王绎师于武成,河东王誉次巴陵,前信州刺史桂阳王慥顿江津,并未之进。既而有敕班师,湘东王欲旋。中记室参军萧贲曰:「景以人臣举兵向阙,今若放兵,未及度江,童子能斩之,必不为也。大王以十万之师,未见贼而退,若何!」湘东王不悦。贲,骨鲠士也,每恨湘东不入援。尝与王双六,食子未下,贲曰:「殿下都无下意。」王深为憾,遂因事害之。
景既知援军号令不一,终无勤王之效,又闻城中死疾转多,当有应之者。既却湘东王等兵,又得东城之米,王伟且说景曰:「王以人臣举兵背叛,围守宫阙,已盈十旬。逼辱妃主,陵秽宗庙,今日持此,何处容身愿且观变。」景然之,乃表陈武帝十失。三年三月丙辰朔,城内于太极殿前设坛,使兼太宰、尚书仆射王克等告天地神只,以景违盟,举烽鼓噪。初,城围之日,男女十余万,贯甲者三万,至是疾疫且尽,守埤者止二三千人,并悉羸懦。横尸满路,无人埋瘗,臭气熏数里,烂汁满沟洫。于是羊鸦仁、柳仲礼、鄱阳世子嗣进军于东府城北。栅垒未立,为景将宋子仙所败,送首级于阙下。景又遣于子悦乞和,城内遣御史中丞沈浚至景所。景无去意,浚因责之,景大怒,即决石阙前水,百道攻城,昼夜不息。
丁卯,邵陵王世子坚帐内白昙朗、董勋华于城西北楼纳贼。五鼓,贼四面飞梯,众悉上。永安侯确与其兄坚力战不能却,乃还见文德殿言状。须臾,景乃先使王伟、仪同陈庆入殿陈谢曰:「臣既与高氏有隙,所以归投,每启不蒙为奏,所以入朝。而奸佞惧诛,深见推拒,连兵多日,罪合万诛。」武帝曰:「景今何在可召来。」景入朝,以甲士五百人自卫,带剑升殿。拜讫,帝神色不变,使引向三公榻坐,谓曰:「卿在戎日久,无乃为劳。」景默然。又问:「卿何州人而来至此。」又不对。其从者任约代对。又问:「初度江有几人」景曰:「千人,」「围台城有几人」曰:「十万。」「今有几人」曰:「率土之内,莫非己有。」帝俛首不言。景出,谓其厢公王僧贵曰:「吾常据鞍对敌,矢刃交下,而意了无怖。今见萧公,使人自慑,岂非天威难犯。吾不可以再见之。」出见简文于永福省,简文坐与相见,亦无惧色。
初,简文寒夕诗云:「雪花无有蔕,冰镜不安台。」又咏月云:「飞轮了无辙,明镜不安台。」后人以为诗谶,谓无蔕者,是无帝。不安台者,台城不安。轮无辙者,以邵陵名纶,空有赴援名也。
既而景屯兵西州,使伪仪同陈庆以甲防太极殿,悉卤掠乘舆服玩、后宫嫔妾,收王侯朝士送永福省,撤二宫侍卫。使王伟守武德殿,于子悦屯太极东堂,矫诏大赦,自为大都督、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其侍中、使持节、大丞相、王如故。
先是,城中积尸不暇埋瘗,又有已死未敛,或将死未绝,景悉令聚而焚之,臭气闻十馀里。尚书外兵郎鲍正疾笃,贼曳出焚之,宛转火中,久而方绝。景又矫诏征镇牧守各复本位,于是诸军并散。降萧正德为侍中、大司马,百官皆复其职。
帝虽外迹不屈,而意犹忿愤,景欲以宋子仙为司空,帝曰:「调和阴阳,岂在此物。」景又请以文德主帅邓仲为城门校尉,帝曰:「不置此官。」简文重入奏,帝怒曰:「谁令汝来!」景闻亦不敢逼。后每徵求,多不称旨,至于御膳亦被裁抑。遂怀忧愤。五月,感疾馁,崩于文德殿。景秘不发丧,权殡于昭阳殿,自外文武咸莫之知。二十馀日,然后升梓宫于太极前殿,迎简文即位。及葬修陵,使卫士以大钉于要地钉之,欲令后世绝灭。矫诏赦北人为奴婢者,冀收其力用焉。时东扬州刺史临城公大连据州,吴兴太守张嵊据郡,自南陵以上并各据守。景制命所行,唯吴郡以西、南陵以北而已。
六月,景乃杀萧正德于永福省,封元罗为西秦王,元景袭为陈留王,诸元子弟封王者十馀人。以柳仲礼为使持节、大都督,隶大丞相,参戎事。
十一月,百济使至,见城邑丘墟,于端门外号泣,行路见者莫不洒泣。景闻大怒,收小庄严寺,禁不听出入。大宝元年正月,景矫诏自加班剑四十人,给前后部羽葆、鼓吹,置左右长史、从事中郎四人。三月甲申,景请简文禊宴于乐游苑,帐饮三日。其逆党咸以妻子自随,皇太子以下,并令马射,箭中者赏以金钱。翌日向晨,简文还宫。景拜伏苦请,简文不从。及发,景即与溧阳主共据御床南面并坐,群臣文武列坐侍宴。
四月辛卯,景又召简文幸西州,简文御素辇,侍卫四百余人。景众数千浴铁翼卫。简文至西州,景等逆拜。上冠下屋白纱帽,服白布裙襦。景服紫紬褶,上加金带,与其伪仪同陈庆、索超世等西向坐。溧阳主与其母范淑妃东向坐。上闻丝竹,凄然下泣。景起谢曰:「陛下何不乐」上为笑曰:「丞相言索超世闻此以为何声」景曰:「臣且不知,岂独超世。」上乃命景起舞,景即下席应弦而歌。上顾命淑妃,淑妃固辞乃止。景又上礼,遂逼上起舞。酒阑坐散,上抱景于床曰:「我念丞相。」景曰:「陛下如不念臣,臣何至此。」上索筌蹄,曰:「我为公讲。」命景离席,使其唱经。景问超世何经最小,超世曰:「唯观世音小。」景即唱「尔时无尽意菩萨」。上大笑,夜乃罢。
时江南大饥,江、扬弥甚,旱蝗相系,年谷不登,百姓流亡,死者涂地。父子携手共入江湖,或弟兄相要俱缘山岳。芰实荇花,所在皆罄,草根木叶,为之凋残。虽假命须臾,亦终死山泽。其绝粒久者,鸟面鹄形,俯伏床帷,不出户牖者,莫不衣罗绮,怀金玉,交相枕藉,待命听终。于是千里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焉。而景虐于用刑,酷忍无道,于石头立大舂碓,有犯法者捣杀之。东阳人李瞻起兵,为贼所执,送诣建邺。景先出之市中,断其手足,刻析心腹,破出肝肠。瞻正色整容,言笑自若,见其胆者乃如升焉。又禁人偶语,不许大酺,有犯则刑及外族。其官人任兼阃外者位必行台,入附凶徒者并称开府,其亲寄隆重则号曰左右厢公,勇力兼人名为库真部督。
七月,景又矫诏自进位相国,封泰山等二十郡为汉王。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依汉萧何故事。十月,景又矫诏自加宇宙大将军、都督六合诸军事,以诏文呈简文。简文大惊曰:「将军乃有宇宙之号乎」初,武帝既崩,景立简文,升重云殿礼佛为盟曰:「臣乞自今两无疑贰,臣固不负陛下,陛下亦不得负臣。」及南康王会理之事,景稍猜惧,谓简文欲谋之。王伟因构扇,遂怀逆谋矣。
二年正月,景以王克为太宰,宋子仙为太保,元罗为太傅,郭元建为太尉,张化仁为司徒,任约为司空,于庆为太师,纥奚斤为太子太傅,时灵护为太子太保,王伟为尚书左仆射,索超世为右仆射。于大航跨水筑城,名曰捍国。
历史上的萧姓皇帝。
萧道成(公元427~482年),字绍伯,小字斗将。南齐开国帝君,系萧何第二十四世孙。生于公元427年(隆元嘉四年丁卯),祖籍东海兰陵人(今江苏常州西北),父萧承之,在宋时为南泰山太守,右军将军。父病死,家乏余资,母陈氏,亲持井臼以为生计,道成年少姿表英异,龙颜钟声,鳞文遍体。儒士雷次宋立学于鸡笼山(今江苏南京市)道成受业十三年,治礼及左氏春秋,成年出仕刘宗,初在宋武帝刘裕继母萧皇后内侄,雍州剌史萧思话部下,镇守襄阳。戌沔北,计樊,邓诸山蛮,破其聚落,初为左军中兵参军,元嘉二十七年文帝使召宣旨授节度;二十九年领偏军征仇池,击二城皆破,文帝崩,乃率卒还京,袭爵晋兴县五等地。孝建初,除江夏王司马参军。随府转太宰,迁员外郎,值阁中书舍人,西阳王抚参军,建康(今南京)令。明帝令为右军,加进辅国将军,率卒东讨。晋陵一日破敌十二垒。平东贼还,又将南讨,出次新亭,明帝闻贼渡淮,谴往救之,率军破敌追至黯黪而还,封西阳县侯,邑六百户。明帝崩,谴诏为右卫将军,领卫尉加五百人,元微二年加为持节史,都督征讨诸军,平南将军加鼓吹一部。四年为尚书左仆射,位相国,进爵齐王。升明三年(公元479年)受宋禅位,为齐高帝,国号孜齐建元元年,都建康。史称“南齐”或“萧齐”。
道成即位后,深知帝位来之不易,颇悉封建王朝兴衰灭险,为了稳定社会,巩固统治,高谈广泛采纳群臣建议,废除暴政,实行“土断”政策,减免赋役,安抚流民,整理户籍。对从军征战、未被录用和乡士论陷的土庶,下令量才任用,修建学校,精选儒馆,广延国胄。并还带头提倡节俭,连自己衣冠上的异玉也令人摘掉,击碎,常说“使我治天下十年,当使黄金与土同价”。“自己出生布衣素族”。采取这些措施,对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道成在位四年,于建元四年四月(公元482年)崩于临光殿,终年五十六岁,葬江苏武进县泰安陵。谥高帝,庙号太祖。
道成遗诏:丧事从俭,立下“三不准”:1不准另制新衣;2不准金玉陪葬;3不准州郡官员进京吊孝,各守本土。
齐武帝──萧赜
萧赜(公元440~493年),字宣远,小名龙儿,道成长子,南朝齐武皇帝,南兰陵人。生于公元440年元嘉十七年庚辰六月,建康清溪宅。建元元年(公元479年)六月立为太子。建元四年道成病故即皇帝位为齐武皇帝。
赜21岁任赣郡太守;平叛立功后升任镇西史兼江夏内史,镇守郢州(今湖北江陵)。升明二年三月,受赐闻喜县侯。同年为侍中,领军将军;中军大将军,进为公爵。建元四年四月高帝崩,即皇帝位。大赦天下,造先帝遗训,诏论各州郡剌史将军,不准进京吊祭,就地哀悼。军队严加戒备,守卫边境,日夜巡逻。严守高帝临终遗训,委任贤才,崇尚节俭,留心政事,不杀诸弟,恢复百官,禄田俸秩,功课农桑,减免赋役,注重学校,修建孔庙等等,使南朝民众得以休养生息,社会安定。
赜执政至永明十一年(公元493年)正月,长子长懋驾崩,终年35岁,武帝很为悲痛,谥以文惠。追尊为文帝,庙号世宗。七月,赜病重驾崩,临终下诏曰:自今之后,仍务节俭,不得护建宫殿,珠玉玩物,伤俗尤重,严加禁绝,丧礼从俭,州郡官员,不得进京吊祭,各宜职守。后妃、公主、大官人等不需进驾山陵。今后不论官民男女,不得出家为僧尼,不准修建佛寺佛塔。是日,崩于延昌殿,在位十一年,终年五十三岁。谥武皇帝,庙号世祖。九月丙寅葬景安陵。由太孙昭业即位。
南齐帝──萧昭业
昭业(公元474~494年),字符尚,小名法身,齐文帝长懋之长子。生于宋元微二年(公元474年)。齐武帝即位,封为南郡王,永明十一年(公元493年)正月,长懋崩,被武帝赜立为皇太孙,同年七月武帝驾崩,以皇太孙即皇帝位。
昭业自幼深居宫中,矫情希诈,常在武帝面前表现柔顺,深受武帝喜爱。当武帝病时,大臣王融曾谏以武帝次子,昭业叔父萧子良继承皇位,但武帝决计立昭业未遂。后昭业知道,怀恨萧王二人。即位后不仅仅防备子良,而且将王融收狱。指使人诬告,以诽谤朝政之罪,赐死在狱中,子良也忧郁而死。
昭业在位期间,很少过问朝政,大小事均由西昌侯萧鸾决断。自己常在宫后,寻欢作乐,游走市里,在其父崇安陵隧中掷涂,赌跳,高兴时乱加赏赐,动辄百数亿万钱。武帝时国库中积钱五亿万,宫府库三亿多万、金银布帛等不计其数,昭业任情挥霍,毫不吝惜。常携带皇后何氏及宠姬入宫中主衣库内,取出各种金银玉器,让何氏等相与投击以此取乐。
萧鸾数谏,多不听从,在隆昌元年(公元494年)七月,鸾与萧谌等人发兵,将其谥死于延德殿西卫徐龙驹宅,废为郁林王,年仅21岁,在位不及年。
南齐帝──萧昭文
昭文(公元480~494年),字季尚。长懋次子,南兰陵人,生于公元480年,永明四年(公元486年)封为监汝公,郁林王即位后封新安王,隆昌元年七月,尚书令西昌侯萧鸾废郁林王立他为帝,即皇帝位,时年仅十五岁。
昭文即位后,授萧鸾为骠骑大将军,录尚书事,兼领杨州刺史,晋封宣城郡公。鸾位高权重,借机残杀高帝、武帝子孙,把高帝子鄱阳王萧锵、江夏王萧锌、南平王萧锐、宣都王萧坚,把武帝子庐陵王萧子卿、安陆王萧子仪、晋安王萧子懋、随郡王萧子隆、建安王萧子真、西阳王萧子明等数十人所杀害。延兴元年(公元494年)十月鸾又自为大将军,领杨州牧;进爵宣城王,权威益重,昭文为帝,但一切事均听从萧鸾,连起居饮食也要向萧鸾报告,等鸾同意后才得行动。一次,昭文想吃蒸鱼菜,饬太宫令进陈,太宫令回答说,没有宣城王命令,竟不供应。不久,鸾以皇后名义颁布一道勒令,将昭文废为海陵王,自立为皇帝。
昭文仅在位四个月,被废除宫别居,鸾遣御医视乃殒,时年十五岁。
齐明帝──萧鸾
萧鸾(公元452~498年),字景栖,小名玄度。南齐明帝。南兰陵人。是齐高帝萧道成之次兄道生之子。生于公元452年,他从小失去父母,由齐高帝抚育,恩过诸子,刘宋泰豫之(公元472年)为吉安令,有严能之名。累迁淮南,宣城二郡太守。进号辅国将军。高帝即位后,封西昌侯。位郢州刺史(今湖北江陵),后迁尚书左仆射,(即付相之职)领右卫将军。立昭业为皇太孙时,武帝令萧子良辅政。鸾总管尚书事,独揽朝政。隆昌中进爵大将军,加中书监,开府仪同三司(丞相职)。海陵王昭文即皇帝位,进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傅领大将军扬州牧,宣城王。
建武元年(494年)癸丑十月即皇帝位。萧鸾一年内连废二帝,大杀高、武二帝诸子,自立为帝。由于他阅历较深,有一定的治国安邦经验,采取了一些有益于民的措施,把武帝新建林宛占用土地还给农民。对百姓有生子者蠲父母调役一年,赐米十斛。对新婚者蠲夫役一年。自己也比较崇尚节俭,曾将永明年间造作与辇舟乘的金银剔去,存于宫中库内。宫中御食有一种叫蒸食品,他吃时也要破成四片,余充晚食。
永泰元年(498年)七月驾崩,正福民,终年47岁。葬于兴安陵,谥明帝,庙号高宗。
南齐帝──萧宝卷
萧宝卷(公元483年~501年),字智艾,南齐皇帝,明帝萧鸾二子。生于公元483年,建武元年(公元494年)立为皇太子。
永泰元年(公元498年)七月明帝架崩,即皇帝位。由始萧遥光尚书令徐老嗣沿书仆射江佑、右将国萧坦之,侍中江祀、卫尉刘暄同辅政,时称“六贵”。并有掌机要茹如珍,梅虫二等所谓“八要”。因宝卷个性残暴。为他辅国安邦“六贵”、“八要”都相继被他杀光,还杀了大臣陈显光、崔慧景等。他利用宗室萧顺之长子萧懿为尚书令执政,几个月后,也被杀掉。他的暴政行为,激起朝野怨恨。
永元二年(公元500年)十二月,雍州刺史萧衍起兵襄阳,永元四年三月立齐明帝萧鸾第八子萧宝融为帝于湖北江陵,率兵攻入建康(南京),宝卷被侍中张稷入殿所弑,斩首送给萧衍,终年19岁,追封为东昏侯。
齐和帝──萧宝融
萧宝融(公元488~503年),字智昭,南齐和帝,萧鸾第八子,生于公元488年。
建武元年(494年)封隋郡王,永元元年改封南康王,东昏侯萧宝卷在位,大杀高帝武帝诸子及朝中大臣。
永元二年十一月,萧衍于襄阳起兵征讨萧宝卷。次年三月宝融即皇帝位于江陵是为齐和帝。后于中兴元年十二月率兵进入建康,使人佯请萧宝融入京,宝融行至姑熟,被阻不能进。萧衍即在中兴二年四月以受禅名义即位称帝,是为梁武帝,至此南齐灭亡。
宝融死后尊为齐和帝,葬泰安陵。南齐结束。
南梁高祖武帝──萧衍
萧衍(公元464~549年),字叔达,小名练儿,南梁开国君主。萧顺之第三子,萧何第二十五世孙,南兰陵人(今江苏常州市西北)。生于孝武大明八年(公元464年)甲辰。晋陵县同夏里萧家村三桥宅,生时祥光满屋。身体奇异,两髓骈骨,顶上隆起,文在右手曰“武”字。有文武才干,长博学。少年时曾以文学游齐。在竞陵王萧子良门下号称“竞陵八友”。初为齐卫军王俭东阁祭酒,深受器重。后为左卫将军。五广之部下为偏帅。在与北魏军战斗中,以功封建阳县丞,后为司州刺史。甚有威名。齐明帝驾崩时,遗诏为都督,雍州刺史,镇襄阳。
南齐末年,东昏侯为政暴虐,肆意杀齐高帝、齐武帝诸王及大臣。萧衍兄懿被杀,遂起兵襄阳,与荆州长史萧疑胃联合反对。并在永元三年(公元501年)三月拥立南康王萧宝融为帝于江陵。继而东下,进取江州,包围建康。同年十二月,入城杀害东昏侯。次年进位相国,总百揆,进封梁王。
中兴二年(公元503年)四月以禅代名,即皇帝位于建康。国号梁,号为梁武帝。即位后曾采取积极措施。
[一]、在农业方面
1、鼓励农耕、曾行籍田。并命“广辟良畴,公私畎亩,务层地利”。
2、允许流民回乡,恢复原有田宅。
3、荒田废宅没收为公。除官府已垦种外,余者都分给农民。
4、禁止豪强占取。开放封建政府占土地。
[二]、在赋税方面
曾多次减免税租调二或调三。并免去贫之家三调,逃亡他乡以后复业者“梁五年停具役”。又进行土改,整理户籍。
[三]、政治方面
尽量选用充吏。并分遣使者巡视而不见州郡,察访官吏良恶。同时命州、郡、县、置郡望宗、乡壕各一人,专门拥罗和推荐人才。对皇族内部采取了生活优裕、政治上严防他所的动向,保持统治稳定。还极力提提倡儒学与佛教。
太清元年(公元547年)东魏大将侯景投降,次年与萧正德勾结,举兵反叛渡江进攻建康。而萧衍子孙各有争夺皇位野心,妄想保存实力,故不肯发军平叛,太清(公元459年)三月,侯景与萧正德攻破建康,将萧衍软禁台城(今南京鸡鸣山南干河北),五月,被饿死于台城内文德殿。终年八十五岁,谥武帝,庙号高祖,葬修陵(今江苏丹阳县陵口镇东南阳萧塘河)。
萧衍从小爱读书,曾招纳文士,辩论儒佛义蕴,议定“五礼”会读“通史”。长于文学精乐律,曾创制准音器四具,各“通”。又制长短不同的笛十二支以应十二律。并善长书法,原有集已秩。今仅存梁武帝御制集。
简文帝──萧纲
萧纲(公元503~551年),字世赞,小字六通。
南梁简文帝。梁武帝萧衍第三子。生于天监二年(公元503年)。丁未十月,建康城显阳殿。天监五年封晋安王,食邑八千户。为云麾将军、宣毅将军、宣惠将军、平西将军、安北将军、骠骑将军。景迁持节使,都督南北褒青徐冀五州和荆,雍刺史与丹阳尹。
大通三年(公元531年),昭明太子死。五月立纲为皇太子。太清三年(公元549年)梁武帝崩于台城,立纲为皇帝。后于公元551年遭侯景所害。时年四十八岁,葬于庄陵。
南梁皇帝──萧栋
萧栋(公元503~552年),字符吉,南梁皇帝(公元551年即位),萧衍曾孙,昭明太子萧统之孙,豫章王萧欢之子。父死袭为豫章王。
太宝二年(公元551年)八月,侯景废简文帝萧纲,而立其为帝,当时他正与妃张氏锄葵,而法驾奄至,一时不知所为。哭着登上辇车,即位后改元天正。至十一月,侯景又将他废,自立为帝。被废后,侯景将他封为淮阴王,与其弟萧娇、萧鹨一起锁于密室。后侯景败走始得出。未久被梁元帝萧绎着人沉入水中而死,在位四个月。
梁元帝──萧绎
萧绎(公元508~554年),字世诚,南梁元帝。梁武帝第七子,南兰陵人。公元508年生于建康城。初封相东王,历任会稽太守,侍中江刺史,两度为荆州刺史。侯景叛,受武帝密诏为大都督,以讨伐侯景用兵不当,专对付争帝位的诸王,又派王僧自寻阳(今江西九江)进军江陵。即位于江陵。公元554年,西魏攻破江陵,绎也被魏军俘杀,时年四十七岁。
南梁帝──萧纪
萧纪(公元507~535年):字世询,为南梁皇帝。梁武帝萧衍第八子,南兰陵人。萧纪少年勤学,有文才,很有骨气。天监十三年(公元514年)封武陵王,食邑二千户。历任宁远将军,琅邪、彭城二郡太守,轻车将军,丹阳尹。出为会稽太守节。加持节使,车中朗将,征为侍中领石头戌军事,出为宣惠将军、江州刺史。后改授持节,都督益州、梁州等十三州军事,字西将军、益州刺史加彭城一部,大同十一年授骑常侍,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天正元年(公元552年)四月,侯景之乱,梁武帝崩。萧纪乘机称帝于四川成都,改号为“天正”。立园照为皇太子,十一月,湘东王萧绎称帝于江陵,纪为争夺帝位,次年发兵向江陵进攻,兵败。遣人向江陵求和,元帝不允,派兵追杀,遇难于峡口,时年四十六岁,称帝不到一年。
南齐帝──萧宝寅
萧宝寅(公元?~530年),字智亮,北魏大臣,割据自称齐帝。南兰陵人,南齐高帝萧道成次兄萧道生之孙,齐明帝萧鸾的第六子,东昏侯萧宝卷的弟弟。萧鸾即位后,封建安王。宝卷即位,为车骑将军,开府领石头戌军事。齐和帝宝融即位,其为卫将军,南徐州刺史,改封鄙阳王。梁武帝即位后,投奔北魏,受北魏重用为持节使都督杨、南、徐三州诸军事,镇东将军,杨州刺史,丹阳郡开国公,封齐王,配兵一万,正始(公元504年)率兵战败姜,因功,封梁郡开国公。
永平四年(公元511年)为持节使,车骑将军,徐州刺史。正光二年(公元521年)征为车骑大将军,尚书左仆射,在任期间勤于政事颇有声誉。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北魏朝庭对萧宝寅产生怀疑,派曹元为关中大使考察。宝寅自感不受信任,而将诱杀,谎称义军所为,即反叛北魏,自立为帝。改元隆庆设置百官。永安三年(公元530年),与北魏战败被俘,于洛阳被杀。
南梁皇帝──萧渊明
萧渊明:字靖通,亦作萧明,南梁武帝之侄,萧懿之子。渊明从小受武帝亲爱,封灵阳侯。太清元年为豫州刺史,侯景投降后,大举进攻东魏,渊明请求带兵出征,武帝让他带兵五万,进攻彭城(江苏徐州)牵制东魏,支援侯景。但渊明带兵没有实战经验,在彭城十八里寒山堰一战中,被东魏大将蔡客绍击败被俘。东魏让他写信给梁武帝说:只要南朝消灭侯景,北朝就放他和将士回梁。后被东魏授以散骑常侍。
大宝四年,元帝被西魏俘杀。王僧、陈霸先把他迎至建康拥立为帝,改元天成,以晋安王萧方智为太子,王僧为大司马。萧渊明称帝后,不久陈霸先杀了王僧,废掉萧渊明,于天成元年(公元555年)立萧方智为皇帝,称梁敬帝。
梁敬帝──萧方智
萧方智(公元542~557年),字慧相,小名法贞,南朝梁皇帝。公元555年在位,萧方智是元帝萧绎第九子。太清三年(公元549年)封兴梁侯。承圣元年封晋安郡王,次年为江州刺史。承圣三年(公元554年)十一月,西魏攻克江陵,元帝兵败被俘杀。太尉王僧、陈霸先议定以萧方智为梁王,并从江州奉迎至建康。后王僧被北齐怂恿,迎立武帝之侄贞阳侯萧渊明为帝,以方智为太子,不久,陈霸先杀了王僧,废掉萧渊明,于公元555年九月立萧方智为帝,称梁敬帝。
公元557年,陈霸先废掉萧方智,自立为帝。南梁结束。
后梁孝宣帝——萧詧
萧詧(公元518年~公元562年),字理孙,兰陵人,梁武帝衍孙,昭明太子统三子。幼好学,善属文,尤长佛义。特为梁武帝所嘉赏。梁普通六年(公元525年),封曲江县公。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进封岳阳郡王。历官宣惠将军,知石头戍事,琅邪、彭城二郡太守,东扬州刺史。
魏恭帝元年(公元554年),太祖令柱国于谨伐江陵,詧以兵会之。及江陵平,太祖立詧为梁主,居江陵东城,资以江陵一州之地。是年,詧称帝于江陵(今湖北江陵),国号“后梁”,建元“大定”。追尊其父统为昭明皇帝,庙号高宗,统妃蔡氏为昭德皇后。又尊其生母龚氏为皇太后,立妻王氏为皇后,子岿为皇太子。
詧在位八载,年四十四,保定二年二月(公元562年),薨。其群臣等葬之于平陵,谥曰宣皇帝,庙号中宗。
后梁孝明帝——萧岿
萧岿(公元541年~公元585年),字仁远,詧三子。机辩有文学。嗣位元年(公元562年),尊其祖母龚太后曰太皇太后,嫡母王皇后曰皇太后,生母曹贵嫔曰皇太妃。其年五月,其太皇太后薨,谥曰元太后。九月,其太妃又薨,谥曰孝皇太妃。二年,皇太后薨,谥曰宣静皇后。
开皇二年(公元582年),隋文帝备礼纳岿女为晋王妃。又欲以其子玚尚兰陵公主。由是罢江陵总管,岿专制其国。
岿在位二十三载,年四十四,开皇五年(公元585年)五月薨。其群臣葬之于显陵,谥曰孝(文)〔明〕皇帝,庙号世宗。
后梁孝靖帝——萧琮
萧琮(公元558年~公元?年),字温文,后梁明帝长子,初封东阳王,隋开皇五年(公元585年)继位,七年(公元587年)为隋废,隋封莒国公,公元607年贺若弼被诛后受累忧郁而卒。史称后主。妹萧氏为隋炀帝皇后(公元604~617)。其弟萧瑀为唐太宗宰相。
婆婆每次来都会跟我提到二胎这个问题,其实我也知道她看到小温馨比较黏我妈心里也很不舒服,她和孩子相处的时间短,小温馨对她自然也就有了生疏。就馨爸胆结石的那一次,她和公公来苏州看望。第二天公公陪馨爸去医院继续挂水,留我和婆婆,小温馨在家,又再次说到二胎这个话题。
看着小温馨也18个月了,婆婆还是老样子,开口就说他们谁谁的邻居家又生二胎了,两个都是女孩,她说这样好,不管男孩女孩,两个孩子就是好。我表示认同的点了点头,说:是啊,一个有一个的好,两个有两个的好。她笑着又继续说:我和佳佳(馨爸的小名)商量着,等你们二胎生下就丢老家,让我和他爸带。我们两个老人还带不好一个孩子啊?我有点疑惑:什么?二胎,丢老家带?什么跟什么,谁同意的呀?我们暂时还没考虑要二胎呢。
婆婆看我有点迷糊,解释道:现在不要,以后总归还是要的嘛。何况现在你们还年轻,我们生佳佳的时候也是三十岁才生,要生就趁早,三十岁之前把二胎生了。我们现在还有精力帮你们带带多好啊!过几年你也快三十岁了,小温馨也上学了,再生一个正合适。此时,小温馨跑到我身边,缠着我要给她讲故事。我抱着小温馨在腿上,陪她一起玩耍,唱着童谣给她听。
我明白婆婆的意思,但是我也告诉她,我的想法。我把身边的朋友一例子讲给她听,朋友晴儿之前也把孩子丢在老家给婆婆带,可是因为想念孩子,舍不得,最后又接到身边选择自己来带了。且不说我们现在还没有二胎,就算有,作为孩子的妈妈,我又怎么舍得骨肉分离?婆婆看我不情愿的样子,又开始打圆场说:我就开玩笑的,到时候生了再说。反正我们老两口都有空,到时你爸(公公)也退休了,我的店也准备给你姐接手,我们都有时间(带孩子)。
面对婆婆这样的说辞,我又难以拒绝。我理解他们对孩子的牵挂,也想把孩子留在身边照顾。今天也和同事聊天说到这个问题,她的孩子也是在三个月的时候丢给老家婆婆带的,可是母子连心,每当她听见隔壁小孩的哭声脑海里就会浮现自己孩子的哭泣声。对孩子的思念一天天剧增,都有点精神分裂了。最后,她还是选择把孩子接到身边,自己带了。
婆婆怕第二个孩子到时候再给我妈带身体会吃不消,说小温馨给我妈带的,第二胎就让他们带。正好一人一个。我妈那边说,如果我婆婆愿意帮忙带,那就随她,如果还是让我妈带,那她也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我没有告诉婆婆我妈的意思,我只是说,实在不行到时候就自己带。
婆婆一听立马不愿意的说:这哪行,年纪轻轻的哪能不上班?你们现在是有老人帮你们带,又不是没人带,要自己带做甚么嘛。其实我也只是随口说说,毕竟现在还没有二胎,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事。谁带这个问题还真说不准。只是我也不想伤了婆婆的心,她想带可以,但是至少让孩子留在身边,让我随时能看得到。我坚决不会让我的孩子做留守儿童。
眼看着小温馨大了,婆婆也想带着小温馨回家待待,当着我们的面和小温馨说了好几次:宝贝啊,和奶奶回老家好不好啊,离开爸爸妈妈,离开苏州,我们跟爷爷奶奶过,老家有哥哥陪你玩,还有好多好玩的,好吃的我在一旁也不说话,想观察她的反应。突然小温馨猛地跑到我身边,紧紧的抱着我。害怕的样子着实的让我惊呆了,在小温馨的心里她其实知道离开的意思。每天上班前,我都会和她说再见。短暂的离开就是等待晚上的重逢,小温馨知道妈妈晚上就会回来,所以早上的表现很轻松,没有一点害怕的意思。可这一次她一听到自己要被带走,突然就慌了。
想想自己小时候被父母丢在家里,那股悲伤绝望,对父母牵肠挂肚的心。至今回忆起都会感慨万千。同事也说,那段时间她回去看孩子,自己的女儿根本都不要她,背地里她不知偷偷哭了多少回。我坚决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我坚决不会让孩子和我分开。或许我很自私,不想孩子那么小就被带回去。哪怕只是几天,我也不忍心。若这么贸然的让她跟着公婆回去,我怕小温馨还不能适应。
婆婆又说到二胎要让她带的事,我并不是不同意,只是要带回老家和我长期分离,这样的要求那我肯定是不允许的。这二胎还未生,婆婆就跟我说谁带的事,是不是有点太早了?不过走一步算一步,不管是大宝还是二宝最好还是留在妈妈身边,孩子从小就缺乏安全感以后对他的成长是不利的。何况父母的爱是谁都没法代替的,我不想让孩子成了一个有爹娘生,没爹娘教的孩子。有二宝的妈妈们,你们的孩子又是谁带的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