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曲、协奏曲、组曲、序曲、交响诗等体裁的乐曲都可统称之为“交响音乐”,由交响乐队演奏。交响乐队又称管弦乐队,形成于18世纪中期的欧洲,它包括四组乐器——弦乐器(53人),木管乐器(16人),铜管乐器(12人),打击乐器(3~4人)。
弦乐器是乐队中的乐队,可以以弦乐队的形式单独演出。弦乐队包括:
小提琴分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两个声部。前者常用来演奏乐曲中的主题。小提琴是弦乐器中音区最高、表现力十分丰富的乐器,温雅、深沉、激昂、刚毅兼而有之。
中提琴比小提琴稍大,音色稍暗,在柔和之中给人以晦涩之感,主要用于伴奏,担任弦乐合奏的中音部分,偶尔也独奏。
大提琴比中提琴大,音乐优美,深厚,善于表达真挚、温暖的感情。
低音提琴体积最大,高度相当于人的身高,需要站着演奏,是弦乐队中音区最低的乐器,也是整个交响乐队的基础——最深沉的低音部,能使乐曲的节奏坚定、突出,音色低沉、昏浊。
竖琴是用两手拨弦而演奏的古老乐器,音色明净、清澈,擅长演奏和弦,用来表现水波荡漾的意境。
木管乐器是交响乐队中的另一个家族,其中每一个成员都具有十分丰富而多样的色彩。
长笛音色晶莹,如银铃般清脆,既轻柔雅致又热情奔放,常用来模仿夜莺的鸣啭或描绘大自然的风光。
短笛比长笛高一个八度,是交响乐队中音区最高的一种装饰性乐器,声音尖利,常用于描绘军队行进或狂风呼啸的场面。
双簧管音色明亮、清新,善于表现温柔、真诚的感情。因此有人把它说成是“在痛苦的乌云中闪烁的一线希望。”在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第一组曲的《晨曲》中我们即可听到精彩的双簧管独奏段落。
英国管音色比双簧管略暗,具有沉思冥想的意境,给人以忧郁、孤单之感。用来描画抚今追昔的感情最为传神。
单簧管既柔媚又热烈,最善于表露人心中隐藏的深情。还有一种低音单簧管,音色阴暗而略带神秘色彩。
大管色彩相当丰富,但显得笨重一些,有“小老头”之称,善于表现戏谑、嘲讽的情绪。如比才歌剧《卡门》中第二幕间奏曲的主题,就是用大管演奏的。
铜管乐器的力度超过了木管和弦乐器的总和,是在需要显示乐队威力时候不可缺少的乐器。铜管乐器有:
圆号,最温柔、最富于诗意的铜管乐器,它的音色甜美、迷人,常能给听众带来一种温柔、眷恋之情。
小号声音激越、响亮,具有金**般的色彩,善于表现战斗的召唤、军队的前进和胜利、凯旋的场面。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它勾画出了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的壮丽景色。
长号主要用于伴奏,给人以严峻、冷漠的感觉,但如果控制住自己的威力,它也可以变得温柔而富于感情。
大号铜管乐器组的最低音声部,声音森严、沉重,如夸张地使用,也能使人感到滑稽、可笑。穆索尔斯基在他的《荒山之夜》里,用大号、长号齐奏出阴森的音调,象征受妖魔祭奠的“黑暗之王”的形象。
打击乐器有:
定音鼓,交响乐队通常使用一组(3~4个)不同音高的定音鼓。它们可以模仿远方的雷声或在全奏时显示乐队的威力。
三角铁,一根三角形钢条,用一根金属棒敲打,发出清脆的声音。它可以使管弦乐队的音响变得更加典雅、优美。
大鼓可用来模仿海浪的汹涌和大炮的轰鸣,或者渲染一种热烈的气氛。
小鼓用来增加乐曲的节奏感。
此外,打击乐器还包括铃鼓、响板、钹、锣、钟、钟琴、木琴、钢片琴等。
我国的民族器乐曲源远流长。在远古,器乐演奏与歌舞相结合,史载:“吁!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隋唐时的庞大的乐舞中,有纯器乐演奏的部分,叫“散序”,汉魏时有“相和歌”:“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歌者在丝竹伴奏下,边唱边敲打击乐器,与现今的河南坠子、北方大鼓等说唱形式相似。至宋代,因说唱艺术日臻成熟,为民间歌舞伴奏的锣鼓和器乐曲不断涌现,为了在演出前静场,往往先奏《起板》《八板》等器乐曲。历经宋、元、明各代,戏曲艺术中的锣鼓和一些曲牌日益完美,其中如《将军令》《夜深沉》《闹台》等常被人们作为纯器乐演奏。民族器乐在发展过程中还不断将历代流传下来的一些声乐曲和舞曲进行器乐化加工,发展成独立的器乐曲。
纯器乐的演奏和创作活动在我国古代也早就有蓬勃发展。《战国策》就载有:“临淄甚实而富,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足见当时民间器乐活动的广泛。“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说明两千多年前古琴艺术已有高度发展,现今古琴名曲《广陵散》《梅花三弄》等在汉末、魏晋时已产生。隋唐则有许多琵琶演奏家记载于史册,从白居易的《琵琶行》可以窥见唐代琵琶演奏的成就。宋代以后,纯器乐演奏形式有“细乐”、“清乐”、“小乐器”和“鼓板”等。现今流行的“丝竹”、“弦诗”、“鼓乐”、“吹打”、“十番锣鼓”等民间合奏以及各种重奏、独奏形式,都是传统民族器乐形式的发展。
我们现在常见的演奏民族乐曲的乐器主要有:笛子、唢呐、笙、萧、高胡、二胡、京胡、板胡、中胡、柳琴、月琴、三弦、扬琴、琵琶、筝、古琴、中国锣等。常见的民族器乐作品的体裁有:
独奏曲如笛子独奏、喷呐独奏、二胡独奏、琵琶独奏等。我国著名的笛子独奏曲有《喜报》《扬鞭催马运粮忙》;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空山鸟语》;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大浪淘沙》等。
重奏曲如笛子二重奏《双合凤》,筝、高胡、扬琴三重奏《春天来了》,丝弦五重奏《欢乐的夜晚》等。
合奏曲:我国的民乐合奏曲又分以下几种:
广东音乐:流行于广东地区的丝竹音乐。早期乐队由二弦、提琴、笛子、月琴和三弦组成。后受江南丝竹影响,改用高胡为主奏乐器,辅以扬琴和秦琴。广东音乐音色清脆明亮,曲调流畅优美,节奏活泼明快,有《雨打芭蕉》《旱天雷》《双声恨》《赛龙夺锦》《鸟投林》等脍炙人口的优秀传统乐曲。
江南丝竹:流行于苏南、浙江一带的丝竹音乐,以上海地区最具特点,影响最广。江南丝竹音乐格调清新、秀丽,曲调流畅、委婉,富有情韵。著名的乐曲有《欢乐歌》《云庆》《行街》《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慢六板》《四合如意》八大曲。
福建南曲:亦名“南音”或“弦管”,曲调典雅古朴,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音乐,最著名的有:《四时景》《梅花操》《八骏马》《百鸟归巢》。乐队由洞萧、二弦、琵琶、三弦、拍板、唢呐、响盏、铜铃、扁鼓等乐器组成。
吹打音乐:遍布全国,历史悠久。乐队组合可分为粗吹锣鼓(唢呐等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组成)、细吹锣鼓(由丝竹乐器和打击乐器组成)、综合性吹打乐队(粗吹锣鼓和细吹锣鼓的综合)。吹打音乐音响刚强,演奏风格粗犷,善于表现富有气魄的威武雄伟、波澜壮阔的场景和热烈交炽的情感、轻快活泼的情趣。如乐曲《将军令》《大得胜》《小放驴》。
浙东锣鼓:流行于浙江东部,由一人演奏多面锣或多面鼓,色彩丰富,技巧复杂,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潮洲大锣鼓:流行于广东潮安、汕头地区的吹打音乐。乐队中选用了斗锣、深坑、吭锣、唢呐、二弦等独特乐器,因而乐队色彩与众不同。传统乐曲有《双咬鹅》《抛网捕鱼》等。
河北吹歌:流行于河北民间的吹打音乐。它以吹管乐器为主,吹奏的曲目大多是民歌和戏曲唱腔,它的演奏形式生动活泼,音乐格调清新刚健,富有地方色彩。
除传统器乐曲外,我国现代当代的许多民族管弦乐作品,继承民族音乐传统,推陈出新,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反映出中华悠久文明独具的风韵。《金蛇狂舞》《翠湖春晓》《彩云追月》《喜洋洋》《花好月圆》《春江花月夜》堪称华夏音乐的精品。尤其是由琵琶曲《浔阳夜月》改编的民族管乐曲《春江花月夜》深为国内外炎黄子孙珍爱。乐曲以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了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就像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
回答者:jiangxiningdu - 经理 四级 9-26 02:17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0 个人评价
好
50% (0) 不好
50% (0)
相关问题
• 梁静茹的不想睡里面都有什么乐器啊?
• 中国本土都有哪些乐器
• 仙剑三主题曲中都有哪些乐器啊?还有一个不知道是什
• 都有哪些乐器可以考级?
• 汉沽哪里有学乐器的?都有什么乐器种类?
更多>>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共 1 条
全面具体,非常感谢!
评论者: mi_aoqian - 初学弟子 一级 其他回答 共 2 条
[音乐基础]乐器的分类2006年12月26日 星期二 下午 04:24乐器的分类
因乐器制作的材料、材质、属性不同,分为四大类
弦乐器 : 擦弦乐器、拨弦乐器、击弦乐器
木管乐器
铜管乐器
打击乐器 : 固定音高、无固定音高
弦乐器
擦弦乐器 : 透过琴弓磨擦弦而发声
小提琴
中提琴
大提琴
低音大提琴
拨弦乐器 : 透过拨弦产生振动而发声的
吉他
竖琴
击弦乐器 : 用槌敲打弦而发声 -- 钢琴
擦弦乐器
管弦乐中的擦弦乐器,包含所有演奏时用琴弓擦弦,因振动而发声的乐器。音的高低,是由左手手指随指板上按弦而产生。为使音色或共鸣良好,以及配合各部分的不同性能,必需选用不同的木料。弦乐组是管弦乐四大类中,规模最大的,演奏时也经常担当乐曲中最主要的部分。
Q:音高与弦的长短粗细之关系
提琴的构造
一具提琴由表面上看,是一个有角葫芦形,面上开著一对f 形洞的木匣子, 中提琴除了比小提琴稍大一点外, 一切都是一样的。它们都有一个腮托,以便演奏时用腮把琴夹紧。大提琴的体积,大概比小提琴大两倍半左右,但它的
边却比小提琴高四倍左右,它没有腮托。但却有一条能够不用时取下来或缩进琴肚子裏去的支柱。
琴弓
琴弓是使擦弦乐器发出声音的工具。琴弓的形状,是由古代狩猎用的弓演变而成的,琴弓略为弯曲,通常以白色马尾作为弓毛。以坚硬的松香涂上毛上,然后和琴弦磨擦,振动而发声。
琴弓之好坏也决定著演奏的音色。琴弓约长75公分,是以马尾制成的弓毛紧系著木质的弓杆的两端,一支琴弓所需的毛数,大约在130条至250条之间,演奏家透过不同演奏技巧的运用来表现丰富的音色。
擦弦乐器怎样演奏?
擦弦乐器通常都是用琴弓拉奏的。拉奏时就好像拿著琴弓在「锯」乐器的样子,一手拿著弓杆,然后用弓毛来回摩擦琴弦就会发出声音来了,这个时候,琴弓和乐器上的弦是接近垂直的角度。 除了拉奏的动作原理大致相同之外,拿乐器的方法就不太一样了。小提琴和中提琴因为体型比较小,演奏时无论站著坐著都直接将琴夹在左颚及左肩膀之间。大提琴只能坐著拉,摆在张开的两脚中间。低音大提琴因为实在太大了,无论坐著(高脚椅)或站著,演奏的人都是在乐器后面用左手按弦,右手持弓演奏。
弦乐器也可以像吉他等拨弦乐器一样用手指头拨奏,发出来的声音和用弓拉奏的声音很不一样,但是这种演奏方法比较不常使用。此种技巧称为Pizzicato 。
擦弦乐器: 小提琴
小提琴是管弦乐的乐器中,最重要的一种,全长约60公分 。小提琴能够表现出非常完美的音质,不论是纤细的声音,或是光辉的声音,都能随心所欲地发出。这种柔美轻巧的乐器,一直为许多作曲家所宠爱。小提琴四根弦以高度的间隔,调律成G、D、A和 E的高度。G 弦能发出最深沈的声音, E 弦能发出高而光辉的声音。琴弓约长75公分 。
在管弦乐中,小提琴分成第一与第二两组,各组都有自己应演奏的声部(Part), 不论是那一组的声部, 在管弦乐整体的音响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第一小提琴在指挥家的左侧,而小提琴中最右前方的一位,就是「首席演奏家」。他常担任指挥家的助理,同时负责演奏管弦乐曲中的 小提琴独奏部分,并且也是小提琴组的首席。
擦弦乐器: 中提琴
在提琴这个家族中,最先露面的是中提琴。中提琴比小提琴略大些,全长约66公分,四弦各比小提琴低完全五度调音,音色雅静而带闷,有如鼻音。在十七世纪,中提琴只是一个偶尔被采用,或者是用来陪衬及加重低音部或填补和声而已,直到十八世纪后才慢慢开始被当作独奏乐器使用。其四弦定音分别为 CGDA,演奏技巧与小提琴相同,由於其音域较低,左手在指板上的音距活动要比较大。中提琴与小提琴的琴弓差不多长,但中提琴的琴弓通长为些重些。
擦弦乐器: 大提琴
大提琴琴长约为小提琴的两倍,全长约120公分,演奏时夹於两腿之间,下端用脚棒支撑。具有广阔的音域,能奏出比中提琴更低沈的声音,而且可以发出非常光辉优美的高音。琴弦很粗,长度约为小提琴的两倍。琴弓短而重约长73公分,不像小提琴的弓那样优美。琴弦则调成较中提琴低八度的C音、G音、D音和 A音。大提琴不像小提琴那麼轻快光辉,但音质颇为柔和优美,这种音质正好供给管弦乐低沈的音域。在弦乐器中,除小提琴外,大提琴担任独奏部的机会最多。
擦弦乐器: 低音大提琴
低音大提琴是提琴家族中最低音也是最大的乐器,全长约200公分,演奏者必须站立拉奏,四弦定音分别为EADG,音色庄重而低沈,琴弓约长68~70公分。演奏技术由於受到乐器构造的限制比其它弓弦乐器显得较不灵活。低音大提琴用於独奏略显单调,但一加入合奏中,则使整个合奏发出充实的音响与立体的效果,因而成为管弦乐、室内乐、爵士乐等所有合奏种类的基础。
拨弦乐器: 吉他
吉他俗称六弦琴,六弦定音分别为EADGBE,吉他的指板上有固定品位18-20 格,每一个品位相距半音。演奏时将吉他放在右膝及左大腿之间,以右手手指拨弦,也可使用Pick拨弦演奏(古典吉他较少使用)。吉他音色柔和活泼,携带方便,在近代深受青年人的喜爱,也成为在流行音乐界不可或缺的乐器。
拨弦乐器: 竖琴
竖琴是历史上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其发音方式是用手指弹拨弦振动产生的,今日以双踏瓣的竖琴为标准型,通常为47弦。琴弦中所有的C弦都是红色的,而F弦都是蓝色的。琴台装有七个踏板,可奏半音,演奏家就以此七个踏板与各弦的使用,奏出美丽、滑顺、梦幻的音调。在独奏时可展现抒情或华丽的特色;但在合奏中则大多作为装饰性的乐奏。
击弦乐器 : 钢琴
钢琴属於击弦乐器。能演奏和声与复调音乐,担任独奏、重奏及协奏的钢琴备受人们的喜爱,所以被誉为「乐器之王」 。钢琴有 88键以标准的十二平均律调音。钢琴是用毛毡包裹著的琴槌敲打琴弦所发声的。弹琴时,手指按下琴键,琴键另一端便会顶起击弦机的相应部份,使琴槌敲击琴弦,发出声响。当手指抬起时,击弦机上的止音器便会将声音止住。
钢琴踏板
右边:
延音踏板让音在琴键回升后还能继续响著。
中间:
持音踏板,可让特定音延长。
左边:
柔音踏板使声音较弱较缺乏共鸣。
木管乐器
木材制成之管状吹奏乐器,谓之木管乐器,简称木管,靠著在管内制造出空气柱的振动来发音,经过改良金属或其他制材也可未必限於木制,依其构造上簧片数目的不同,可分三类~
一:无簧 (长笛、短笛)
二:单簧 (单簧管、萨克斯风)
三:双簧 (双簧管、低音管)
Q:音高与管的长短粗细之关系
无簧木管乐器: 长笛&短笛
长笛是非常优雅的乐器,现在的长笛大多使用金属制已很少使用木制的乐器,呈银白色,整个管子分为吹口管、身管、尾管三部份。演奏时以手横持,由吹口吹进气体,让管腔内的气柱自由振动,不须藉助任何簧片,使笛子发出一种柔和明亮清澈的音色,除了呼吸的控制外,另外还可利用舌奏及泛音加强音色的变化。其音域约三个八度左右。短笛构造与长笛相似,长度只有长笛的一半,发音比长笛高八度,其演奏技巧与长笛相同。
单簧木管乐器: 单簧管
单簧管又称竖笛,俗称黑管,吹口夹了一个簧片,当空气吹入吹口时,簧片訧会引起管腔内的气柱振动而发声。
单簧木管乐器: 萨克斯风
萨克斯风,金属制,内部成圆锥状,末端开口扩大成喇叭状,并向上弯起,但其构造是由低音竖变化而来,故仍归入木管乐器。构造分为吹嘴、吹口与本体。萨克斯风音色慵懒、饱满浓厚,介於木管乐器与铜管乐器之间,目前被广泛使用在军乐队及爵士音乐中 。
双簧木管乐器: 双簧管
双簧管外形与竖笛很相似,呈圆锥形,三个部份;上管、下管与喇叭口,在上端有两片簧片直接插入管体,演奏者必须学习如何有效的控制呼吸,是木管乐器中音律最难变化的乐器。它的音色是甜美略尖锐细致,虽不如长笛轻快,但似鼻音的声响却具有田园风味的独特特色。
双簧木管乐器: 低音管
低音管俗称巴松管,是一个圆锥筒形的双簧片乐器,管体全长为26公尺,但因是两段合并而构成一束管子,故外形全长只有14公尺。演奏者需将乐器挂在脖子上吹奏,其吹奏法与双簧管相似,但音色更低沉,因此有人称为低音管是木管乐器中的大提琴;其丰富多彩略带幽默的音调也让它得到了「交响乐团里的小丑」的封号。
铜管乐器
顾名思义乃是由铜金属所制成的乐器,不用簧片,而以双唇振动空气发出声音。乐器是由吹口、音管与扬音管所构成,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性都是利用管子的长短及泛音的变化出不同的音高。而且音量大小变化特别大。
在交响乐团中,主要有小号、法国号、长号及低音号等。
铜管乐器: 小号
小号也就是俗称的小喇叭,是金属制细薄的圆筒管,在尾端四分之一长的地方扩大成为喇叭口,有三个活塞装置,吹奏时用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按活塞,左手协助支持乐器。其音色雄壮、嘹亮,可以看成是铜管乐器中的女高音。是交响乐团及军乐队重要的乐器,善於在合奏中吹奏主旋律的部分。由於小号的音色变化多端,在近代受到流行音乐及爵士乐青睐。
铜管乐器: 法国号
法国号是中音铜管乐器,外型是长管盘成的圆圈型,尾部则扩大成漏斗状的喇叭口的乐器。其音域比小号低,在铜管乐器中是音域最广的。法国号音色温和、淳厚而高雅。法国号有三个活瓣。吹奏时用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按活瓣,右手协助支持乐器。
铜管乐器: 长号
它是铜管乐器中,唯一不靠按键,而用伸缩管来回拉奏,所以又称伸缩长号或伸缩号。演奏时利用右手前后拉动音管,而后再靠气来控制来发声,滑音更是长号的持色之一,可为合奏中增添许多色彩。长号的长度约为小号二倍, 它的音色较宽广,也较庄严,像男声中男高音的音色。
铜管乐器: 低音号
低音号也称为大号,俗称为土巴号,是最低音的铜管乐器,体形也最大。低音号外型呈圆锥状,底端是一个很大的喇叭型开口,发音管租而长,发音稍迟钝,吹奏时耗气量很大。在吹奏乐中担任最低音部,与长号联合起来形成坚固的低音,是乐团合奏时不可或缺的角色,其音色饱满、稳重。
打击乐器
打击乐器是以敲打方式演奏发出声响的乐器总称。打击乐器可分为两类:
有固定音高打击乐器:
定音鼓 木琴 铁琴
无固定音高打击乐器:
大鼓 小鼓 铃鼓 三角铁
有固定音高打击乐器:定音鼓
定音鼓是由半圆球体的鼓身及鼓皮所构成。皮面由木头圈固定再用金属环套住,并可用几个螺丝钉调节皮面松紧度,演奏者就是藉此来调节定音鼓的音高。现代的定音鼓则是用踏板来控制音高,甚至可利用踏板制造出滑音的效果。定音鼓通常以两个以上为一组,演奏时使用两支前头包著毛毡的木制鼓棒,常用基本奏法有单奏及滚奏。
有固定音高打击乐器:木琴、铁琴
这二种乐器是用不同长度的木片与金属片共同组成的多音乐器,排方式与钢琴的键盘相同。每个音键的下方都有共鸣管,音域从三到五个八度不等,以缠线的籐棒演奏、铁琴并附有踏板,以延长或止音。木琴音色较温和,演奏时以缠线的击槌敲打,音色会因击槌头的质料不同而异,有木制、橡胶及毛毡等种类,其音色优美而奇特。铁琴则声音轻脆 。
无固定音高打击乐器:大鼓
大鼓也称大军鼓,是管弦乐中最大型的低音鼓,直径55-80公分不等,鼓身有木制和金属制两种(呈空心滚轮状),上面紧绷者兽皮。演奏方法有单敲及滚奏(滚奏时需将大鼓斜放),通常用单槌击奏居多,大鼓的音色低沈为其特色,因此成为乐队低音背景节奏的乐器,另外也常被使用在制造音乐效果上,例如欢乐、激动的声音或者是模拟打雷声及炮声等。大鼓的余音很长,演奏者需依照音乐的需要来控制音效的长短。
无固定音高打击乐器:小鼓
小鼓又称为小军鼓,其构造和大鼓相似,鼓身呈圆桶状,鼓面同样以兽皮制成,於鼓底装有一组可调节音色的弹簧。若将弹簧拉紧,音色清脆,若将弹簧放松,音色则变得闷且黯淡;另外还有另一种改变音色的方法,那就是在另一鼓面上系有响线,以木棒敲击另一面,可发出特殊的沙沙声。使其音色略带沙沙声且变得朦胧。演奏时通常用两支硬木鼓槌击奏,在舞曲节奏中常换成钢丝材质的击槌敲奏,加强节奏的效果;小鼓和大鼓一样,也常被使用於制造效果上。小鼓其响亮且具穿透力的音色是它最大的特点,是管弦乐团和军乐团的常规乐器。
无固定音高打击乐器:铃鼓
铃鼓,鼓框以木质制做,在鼓框附有许多小金属片的单面皮鼓,用手直接击奏。 音色清脆,演奏方式有许多种,最常见的就是左手持铃鼓,由右手敲击鼓面。
无固定音高打击乐器:三角铁
三角铁,主要由一根钢条折成三角形所制成,有大小两种:大的音色稍暗沉,小的声音较高且清脆。演奏时用一根金属槌敲打在三角铁上即可发出声音。
+++++++++++++++++++++++++++++++++++++++++++++
人形陶罐在陕西黄陵出土,用红陶制作而成。从"人形陶罐"的造型和用处中可见,孩童(小女孩)面目清秀可爱,头像造型生动逼真,笑容可掬,双唇微启,眼神游离,想像她在期待着什么 憧憬着什么 或是想说点什么 给人以各种暇想;从它的用处看,可能是贮水的容器,也可能是艺术品,更有可能是用来盛食物的器皿,这说明新石器时代陶塑艺术已日趋成熟
小口尖底瓶,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典型水器,BC5000-BC4000,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高41厘米,口径58厘米,泥质红陶,杯形小口,细颈,深腹,尖底,腹偏下部置环形器耳一对,腹中上部拍印斜向绳纹。用作汲水,因为其底尖,容易入水,入水后又由于浮力和重心关系自动横起灌水,同时,由于口小,搬运时水又不容易溢出,正是由于这些优点,小口尖底瓶成为仰韶文化最为典型的器类之一。现存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于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新石器时代前期,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是一种特制的葬具。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舞蹈纹彩陶盆是在1973年出土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系马家窑文化(新石器时代)的珍宝。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人形陶罐:可能是贮水的容器,也可能是艺术品
小口尖底瓶:汲水器
人面鱼纹采陶盆;儿童瓮棺的棺盖
舞蹈纹彩陶盆:盛水器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汲水器红陶质,手工制作器形为小直口,细颈,长圆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对称的双系,用以穿绳器表有多绳纹烧结程度较好,质地坚实汲水时由于重力作用,瓶口会自然向下,待水将满时,瓶身自动倒转,口部向上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及马家窑文化遗存中发现的尖底瓶略有不同庙底沟类型的尖底瓶为双唇,小口,器身瘦长,肩腹部无系马家窑文化的尖低瓶为侈口,直颈,折肩,腹有双系以细泥橙黄陶制成,器表涂浅红色陶衣,以黑彩绘旋纹,纹饰充满动感,制作精细
几十年来,学术界对尖底瓶的错误认识和理解一直未能得到澄清;最近几年,这种错误认识和理解已经进入中学历史教材和教学活动中,此情况亟需引起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重视。
○尖底瓶不是汲水器、取水器或一般的饮水器、盛水器,而应该是一种礼器,主要应用于祈雨、祭祀、庆典等礼仪活动。尖底瓶之谜到了“解谜”、“揭谜”的时刻。
尖底瓶,指的是流行于我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的一种陶器。这种陶器一般为小口细颈、斜肩鼓腹、瘦长体尖底、腹部有对称双耳,可略称为小口尖底瓶。它的产生年代大约在距今6500年前,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庙底沟二期文化中还能见到,所以它存续的时间至少有1500年。其分布范围西至甘、青地区,东至河南腹地,南及鄂西北汉水中游,北达内蒙古中南部、晋北、冀西北地区,见于仰韶文化各类型及受到仰韶文化重要影响的一些考古学文化。据现有资料和研究,尖底瓶最早见于渭水流域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随后很快为以陕、晋、豫交界地区为核心分布区的庙底沟类型接受和改造,而且也主要流行于仰韶文化的这两个主要类型中。
近年,仰韶文化这种尖底瓶已被编入中学历史教材、进入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中,但其间却沿袭了考古界、学术界多年来流行的对尖底瓶的一种错误理解和认识,当然相关的教材和教学活动也对学生进行了一种错误的引导,此情况亟需引起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重视,以便作出及时的调整和纠正。
一、流行几十年的错误已进入中学历史教材
自2001年秋季开始,新中国基础教育领域前所未有的重大改革举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有三个不同版本的新编初中历史教材(分别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简称人教版、北师大版、华东师大版)正式在全国有关中学开始使用。其中北师大版、华东师大版初中一年级历史课本(上册)或教师教学用书均涉及仰韶文化尖底瓶有关内容,用半坡类型尖底瓶为背景材料设计了思维操作性课文及作业题,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其妙处,并动手设计一个既省力又方便的取水瓶。
由国家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的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七年级·上册》在每个学习单元之后设计了一节“学习与探究课”,全书共有四节这样的“学习与探究课”。其第一单元教学主题是“中华文明的起源”,相关的学习与探究课为“破解彩陶之谜”。这节课开始即以设问的方式出现,提出了三个相关的问题:“你注意过已学课文中的彩陶吗?你想了解彩陶的奇妙之处吗?彩陶反映了远古居民什么样的生产和社会活动情况呢?”课文给出了四幅新石器时代陶器图,即陕西黄陵出土人形陶罐、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半坡类型小口尖底瓶、青海大通出土马家窑文化舞蹈纹彩陶盆、陕西半坡遗址出土人面鱼纹彩陶盆各一,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彩陶的造型和图案,想象并描述彩陶的用处,并由此想象和描述先民的生活情景,培养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关于尖底瓶,该教材的提示语为:“观察小口尖底瓶。想一想:这只汲水用的瓶子为什么被做成这种样子?如果你用这个瓶子去河里汲水,会出现什么奇妙的现象?为什么?”(该书19页)。这节课的“活动目标”是:1、通过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直观地感受历史;2、在探究彩陶之谜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3、学习和运用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登陆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新世纪课程网”还可获知如下信息:2001年4月28日北师大版历史教材“第一次送审就被评为一类一等,并有许多内容获得国家教委领导的一致好评,引起学术界、教育界、社会各界极大关注”,也是“同类教材中使用范围最大的一套教科书”。在互联网上可以搜索到不少有关“破解彩陶之谜”或尖底瓶的教案、教学探讨文章或心得、体会;关于尖底瓶,老师则着力引导学生注意和理解其特别的汲水功能、在汲水时会出现的“奇妙的现象”(即尖底瓶入水时会自动倾倒汲水,水满则陶瓶自动扶正,通过穿系陶瓶双耳的绳子提起陶瓶,完成取水任务)。
人教版新编历史教材没有涉及尖底瓶以及相应的教学活动,但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上亦有相关内容。其“学科教育·历史与社会”版块上有半坡类型尖底瓶实物图,注明其用途为“汲水工具”,文字介绍为:“高462厘米,在其腹部两侧的环耳处系绳,汲水时手提绳子将瓶置于水中,因瓶腹是空的,重心在瓶的中上部,瓶就倒置于水中,注满水后,重心移到瓶的中下部,瓶口就朝上直立起来”;其“中华文化·中国文物”版块上有一幅马家窑文化的喇叭口尖底瓶实物图,文字介绍为:“这支尖底瓶是用来打水用的,实用而美观。” 二、科技界、考古界对尖底瓶的错误认识 中国科学院网站“科学传播·科学史话”主页上有《中国科学史自然科学知识的萌芽》专文,将仰韶文化的尖底瓶视为“物理学知识的萌芽”,其中说道:“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小口尖底瓶是专门用来提水的容器,很符合力的平衡原理”。由中国科学院有关机构和部门主办的“全球最大、最权威的中文科普网站”——中国科普博览,其网站宣传说:“本网只宣传科学真理,破除迷信,反对伪科学”、“每一个博物馆或专题都由该领域资深专家亲自编写脚本,保证知识的权威性”。该网站“科技之光·中国古代科技馆·机械”部分对尖底瓶的介绍是:“关于物体的重心及其应用,我国约在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所认识。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盛水陶罐,其结构为红陶质地,器形为小直口,细颈,长圆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对称的双系,用以穿绳。器表多有绳纹。烧结程度较好,质地坚实。汲水时由于重力作用,瓶口会自然向下,待水将满时,瓶身自动倒转,口部向上。这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 核科学与核技术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网页上在介绍半坡博物馆时说:“其中有一种叫尖底瓶的汲水用具,状如梭形,小口大肚尖底,腹部有系绳的双耳,颈下饰斜形细绳花纹。汲水时,圆筒状的瓶口便自动下沉,盛满水后用绳将尖底瓶吊出水面,滴水不漏。这说明先人们通过长期实践,对中心原理已经有所发现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中国青少年计算机信息服务网对尖底瓶的介绍是:“它是巧妙运用重心原理的一种汲水器。具体方法是在双耳上系上绳子,由于水的浮力,瓶子一接触水面就自动倾倒,灌满水后又因为重心移动而自然竖立。用它盛水还有两大特点,一是便于手提与肩背,二是口小,灌满水后从河边到居住区的路上水不容易漫出”。中国陶瓷信息资源网也说尖底瓶是一种汲水器,“汲水时由于重力作用,瓶口会自然向下,待水将满时,瓶身自动倒转,口部向上”。 至于各种科普读物多年来对尖底瓶相同或类似的介绍、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不仅教育界、科技界、科普读物对仰韶文化尖底瓶有如上的理解、认识和介绍,而且文物考古界几十年来对尖底瓶的描述、理解和认识也大多如此。《中国文物报》1999年做过一个“中国古代科技文物丛谈”专版,其中仰韶文化的尖底瓶被放在头条文章中作为“重力机械”进行介绍,文曰:“这是种汲水工具,瓶耳系绳,空瓶入水时重心变化,瓶口自然地倒向一侧,水流入瓶中达到一定水量,它就自动立起。取水者放松绳索,尖底瓶没于水中,提出后可得一满瓶水。尖底瓶综合利用重力与重心,体现了平衡原理”(王冠倬、纪聿绵《弓箭和尖底瓶——弹力和重力机械》,《中国文物报》1999年7月18日第3版)。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得名于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该遗址于1953年开始发掘,1957年发掘工作结束在该遗址建立了我国第一座遗址博物馆——半坡遗址博物馆。当参观者进入该博物馆时,会发现院内中央有一水池,池中小山上塑有一汲水少女形象:她腕戴陶环,身着麻布裙衫,手中正提着一只半坡类型的尖底瓶,蹲在池边,作欲汲水状。半坡博物馆内这尊醒目的少女形象,传递给观者的信息仍然是:尖底瓶是一种汲水器具。 研究仰韶文化的著名考古学家巩启明先生在近年出版的《仰韶文化》一书中,不仅视尖底瓶为水器,而且也将尖底瓶作为“仰韶文化居民的科技知识及文化艺术”进行介绍,说“尖底瓶的汲水等都是对重心原理熟练掌握的反映”,并附有双耳系绳的尖底瓶入水、取水演示图(巩启明著《仰韶文化》93页、201页,文物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另一著名考古学家王仁湘先生也是将尖底瓶视为一种在汲水时能表现出一种“特别的力学特征”之汲水器、盛水器,并且据此去思考和追溯仰韶文化的起源或半坡人的来源。他说:“尖底瓶的意义主要可能还不在于它是一种欹器,不在于它在汲水时表现出的特别的力学特征,而主要在于它的小口,可以保存盛水不致蒸发或荡溢,这是干旱少水地区的特有水器,它分布的范围最能说明问题。尖底瓶的起源并不清楚,虽然在零口文化中见到小口瓶,它能否演变为后来的尖底瓶,现在也还没有定论”,认为“半坡人的传统显然来自干旱的黄土高原,这传统很让人怀疑可能生长在甘肃、青海地区,仰韶文化的正源,似乎要从关中以西的地区去寻找”(王仁湘《仰韶文化渊源研究检视》,《考古》2003年第6期)。 迄今,考古学家不仅普遍将仰韶文化尖底瓶视作水器,而且也将尖底瓶与其他水器混在一起进行类型学和谱系研究,乃至排出“非尖底瓶水器——尖底瓶水器——非尖底瓶水器”这样一种水器发展、演变历程(阎渭清《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水器》,《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3期)。 三、实验、研究证明尖底瓶不是汲水器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如果从1920年代安特生发现和研究仰韶文化开始,迄今已有八十多年),中国文物考古界、科技界、教育界,无论是专门的研究性著述或是普及性读物、介绍,普遍视仰韶文化的尖底瓶为汲水器乃至具有特别的“力学特征”、“重心原理”能汲满满一瓶水而不会溢出。当然,权威部门和专家、学者们一直这样说,一般知识分子和民众也就这样接受了,晋至现在进入了中学历史教材,用以教育、教导子孙后代。但是,我们并不知道仰韶文化尖底瓶是一种汲水器,具有特别的“力学特征”、“重心原理”和奇妙的取水功能这种结论和认识是怎么产生和得来的,是经过实验、研究或是经由实践活动检验呢,我们无从得知。相反,否定这种结论和认识的研究、实验在十多年前就已产生,并且至少两次公开发表论文。 针对考古界以及科普读物中关于仰韶文化尖底瓶之流行说法,半坡博物馆的研究人员1988年对馆藏的一批半坡类型尖底瓶(其中包括半坡遗址、姜寨遗址等出土的尖底瓶)进行实验考古,结果发现“半坡类型绝大部分尖底瓶因盛水后重心高于瓶耳而倾覆,因此不能用来自动汲水”(孙霄、赵建刚《半坡类型尖底瓶测试》,《文博》1988年第1期)。1989年,他们又与北京大学力学系的专家合作,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半坡博物馆的7个样品尖底瓶进行仿真实验,同时还对一个石膏模型瓶做了数值模拟和实测,验证了这种方法和程序的可靠性。石膏模型瓶实验及数值模拟仿真实验结果一致,即“模型瓶空提起状态为底朝上倾斜,注水适中时,瓶底朝下,注水较多时,瓶底又朝上,水倒出”。对7个尖底瓶和一个模型瓶的研究结果表明:其中有5个瓶具有“虚则倒斜、中则正、满而覆”的性能,2个瓶具有“虚则正斜、中则正、满而覆”的性能,只有一个瓶具有“满而不覆”的性能(此瓶的双耳位置明显比其他瓶的双耳高)。他们认为:“7个陶瓶是有代表性的,基本反映了半坡类型尖底瓶的特性。数值模拟表明,多数瓶入水后会自动倾倒至水平状态而进水,但由于满而覆的性质,不能达到自动汲水的功能”,而且“自动倾倒至水平状态也并非尖底形状所致,多数瓶的最大直径和瓶高比D:H基本上在2至26之间(原文如此,实际应是瓶高与最大直径之比即H:D为2至26之间——王先胜注),对于这种比例的圆柱形筒,其稳定平衡状态也是轴线位于水平。所以并非为了能自动倾倒至水平状态才做成尖底形”。他们说:“半坡人生活在浐河旁,平坦的河床大概也不需要用绳吊瓶去汲水的”、“至于为什么做成尖底而又不便安放、双耳偏下而形成‘满而覆’的形状,恐怕要作多方面的综合研究了”(北京大学力学系王大钧、唐琎、张菁,西安半坡博物馆孙霄、赵建刚《半坡尖底瓶的用途及其力学性能的讨论》,《文博》1989年第6期)。 上述研究表明,半坡类型的尖底瓶绝大部分都只能盛装半瓶左右的液体(水),提携穿系双耳的绳索才不致倾倒出瓶中液体即“中则正”,而只有极少数尖底瓶才可以盛满液体。这个事实决定了尖底瓶不可能是一种生活中实用的汲水器、盛水器。仰韶文化的尖底瓶发端于半坡类型,也普遍见于半坡类型,因此半坡类型尖底瓶的性质和功用大致可反映和代表整个仰韶文化尖底瓶的性质和功用。苏秉琦先生曾排列出庙底沟类型尖底瓶的演化、发展序列,共选取四个样品瓶:其中第一、第三个尖底瓶双耳位置均非常偏低,双耳高度约在瓶高的三分之一处,凭目测也可判断这种瓶只能盛装很少的液体才能正常提携;其中第二个尖底瓶腹部无耳(这种无耳尖底瓶在庙底沟类型尖底瓶中占有较大比例),故不可穿绳汲水、提携;其中第四个尖底瓶为喇叭口(这种瓶出现于仰韶文化晚期,已处于尖底瓶文化的尾声阶段),双耳靠上,这种瓶才有可能盛满液体而不倾覆(苏秉琦著《中国文明起源新探》23页图4,三联书店1999年6月第1版)。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及受到其重要影响的同时代考古学文化中广泛流行一种大口尖底罐(约距今6500—6000年间),其分布范围约与仰韶文化尖底瓶相当(参见韩建业著《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2003年第1版)。这种大口尖底罐的存在也可证尖底瓶“并非为了能自动倾倒至水平状态才做成尖底形”,因为大口尖底罐绝不可能是汲水器、运水器。 半坡博物馆和北京大学研究人员的实验、研究只是否定了尖底瓶为汲水器、有奇妙的取水功能这种流行说法,他们并未说明尖底瓶到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器物,五、六千年前仰韶文化的先民们制作尖底瓶到底有什么用。那么尖底瓶到底因何而产生、有什么用处,如何给它定性呢?笔者认为它应该是一种礼器,理由有四:其一,绝大部分尖底瓶都只能盛装半瓶或少量液体才能正常提携,证明尖底瓶的设计和制作不是从生产或生活实用的角度去考虑的,它盛装的物品(水或酒,液体类)具有象征性、礼节性。其二,尖底瓶盛装液体后不能随便地置于平地或平台(因尖底必然倾倒),而只能提携、悬挂高处或抱在手上(仰韶文化中并无专门的尖底瓶器座),这也不是从生产、生活实际或实用的角度去考虑的。尖底瓶在使用状态中始终只能直立于空中或掌握于手中。如上所述之实验、研究,大部分尖底瓶处于空瓶状态穿绳提携时都是瓶口朝下、瓶底朝上即“虚则倒斜”,当瓶中液体并未使用(饮用)完而尚余少量时,尖底瓶也会处于瓶口朝下、瓶底朝上状态而将余量物品倒出。这种状态要求尖底瓶的使用者必须始终用手掌握尖底瓶,这种强制性的要求和设计亦暗含着尖底瓶使用状态中的严谨、严肃性,它可能与宗教、礼仪相关。其三,半坡类型的尖底瓶是壶罐口,庙底沟类型的尖底瓶是双唇口,它们是区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与庙底沟类型的典型器类之一。壶罐口尖底瓶是“瓶上加瓶”,即口部做成很小的壶、罐或瓶、杯的形状;双唇口尖底瓶是“口中套口”,即将口唇部做成一小一大内外相套的样式。壶罐口、双唇口也都不是从生产或生活实用的角度去考虑的,即本没有必要将尖底瓶口设计和制作成壶罐形或双唇口。这种没有必要存在的壶罐口、双唇口恰恰与繁文褥节的礼仪需要相吻合。其四,仰韶文化特别是庙底沟类型以及马家窑文化有较大比例的尖底瓶都是无耳的,这种尖底瓶不仅与系绳汲水无缘,而且盛装液体后(亦即使用状态)必须抱在手中,这种强制性的要求也证明尖底瓶不是一般的水器,而应与礼仪相关。 仰韶文化的尖底瓶与礼仪相关,中国考古学泰斗、考古学区系类型理论的奠基者苏秉琦生前曾有论述。他认为半坡类型的“小口尖底瓶未必都是汲水器。甲骨文中的酉字有的就是尖底瓶的象形。由它组成的会意字如‘尊’、‘奠’,其中所装的不应是日常饮用的水,甚至不是日常饮用的酒,而应是礼仪、祭祀用酒。尖底瓶应是一种祭器或礼器,正所谓‘无酒不成礼’”。根据尖底瓶的存在以及其他一些现象,苏先生认为半坡时代正处于社会转变期,“有些彩陶应属‘神职’人员专用器皿,当时或已出现了脑力与体力劳动的分工”(苏秉琦《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考古》1991年第12期)。有学者研究认为,我国谷物酿酒在距今八千年前已经开始,仰韶文化中也发现一些可能是用于向小口器内灌注酒汁的陶漏斗器(李仰松《我国谷物酿酒起源新论》,《考古》1993年第6期)。但是根据半坡类型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其居民可能并不存在大规模的普遍的酿酒、饮酒活动,故推测尖底瓶所装主要仍应是水,在礼仪活动中可能存在“以水代酒”现象。 根据王仁湘先生的认识,尖底瓶分布的范围大体上为干旱少水地区,所以尖底瓶的存在和使用很可能主要与祭天、祈雨活动有关。尖底瓶的形制和功能强制性地要求使用者只能少量盛水,这不仅与原始巫术活动、思维方式(即弗雷泽所谓“交感巫术”。通过神秘的交感作用,以少量的人间之水招引天上大量地降雨,这可能是仰韶先民在缺水、干旱时节所施行的巫术活动)吻合,而且也寓含着节水、惜水的思想和警示。当然,这样说并不排除尖底瓶可能用于盛酒尤其是在部落(氏族)的各种重大活动、庆典、祭仪中(或者在这些活动中有少数的上层人物用酒,而其他人“以水代酒”),也不排除有些尖底瓶可能被用于汲水。由于尖底瓶高多在30—40厘米左右,所以它刚好适合于被原始人双手抱在胸前,这种方式的群众活动,自然显得庄重、隆重和严肃。尖底瓶的双耳可能主要用于器物闲置时系绳挂在高处(半坡类型居民已普遍饲养鸡、猪、狗等家畜,尖底瓶既无特定的器座放置,故也不能随便地横置地上),或者在正式的活动、仪式之外系绳挎于肩上、颈项,以减轻双手的负荷(但尖底瓶绝不是随身所使用的饮水器)。尖底瓶所盛“以水代酒”之水当然可以饮用,但在祈雨活动中所盛之水如何处置,目前尚无法推测。 四、建议 以上关于尖底瓶性质和功用的认识与推测虽不必视为定论,但尖底瓶并非汲水器、一般饮水器、盛水器是无疑的。由于有关尖底瓶的错误认识和理解已经进入中学历史教材(据上可知,“破解彩陶之谜”一课三个目标中至少有两个目标即“1、通过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直观地感受历史”、“3、学习和运用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课文开始三个设问中的两个即“你想了解彩陶的奇妙之处吗?”、“彩陶反映了远古居民什么样的生产和社会活动情况呢?”之解答都会发生偏差,导致课程无效乃至产生负作用),所以几十年来广为流行的说法到了必须给予正视、检视乃至纠正的时候了,尖底瓶之谜到了“解谜”、“揭谜”的时刻。 仰韶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最重要、分布面最广、对周邻地区和文化影响最为深刻广大的一种考古学文化,仅庙底沟类型即被苏秉琦先生视为“可能就是形成华族核心的人们的遗存”(苏秉琦著《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188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尖底瓶是仰韶文化最重要的特征性器物、典型器物,它与彩陶一样被视为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尖底瓶以及史前考古、史前文化的内容进入中学历史课本是一件大好事甚至它可能也应该成为一种大趋势,在中学生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同样应该得到赞赏和肯定,但作为教材、教学活动应该尽可能严谨、导向正确,生动活泼、思路开阔的探究课、探究活动尤其是教师的教学引导应尽可能建立在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否则,“探究”就成了游戏而不是历史课)。“因噎废食”是不可取的,所以建议教育部教材审定委员会或其他相关部门尽快组织有关专家审议尖底瓶问题,甚至重新选取尖底瓶实物样品作注水或入水实验、研究(仰韶文化尖底瓶烧成温度高、质地坚实,大多是素陶,用实物做实验我认为对文物并不会造成什么损害),取得一致认识和意见,改正教材中的不当之处。(完)
引用提示:
内容页面:关于尖底瓶,流行半个世纪的错误认识 --- 历史学论文
作者:王先胜
半坡博物馆和北京大学研究人员的实验、研究只是否定了尖底瓶为汲水器、有奇妙的取水功能这种流行说法,他们并未说明尖底瓶到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器物,五、六千年前仰韶文化的先民们制作尖底瓶到底有什么用。那么尖底瓶到底因何而产生、有什么用处,如何给它定性呢?笔者认为它应该是一种礼器,理由有四:其一,绝大部分尖底瓶都只能盛装半瓶或少量液体才能正常提携,证明尖底瓶的设计和制作不是从生产或生活实用的角度去考虑的,它盛装的物品(水或酒,液体类)具有象征性、礼节性。其二,尖底瓶盛装液体后不能随便地置于平地或平台(因尖底必然倾倒),而只能提携、悬挂高处或抱在手上(仰韶文化中并无专门的尖底瓶器座),这也不是从生产、生活实际或实用的角度去考虑的。尖底瓶在使用状态中始终只能直立于空中或掌握于手中。如上所述之实验、研究,大部分尖底瓶处于空瓶状态穿绳提携时都是瓶口朝下、瓶底朝上即“虚则倒斜”,当瓶中液体并未使用(饮用)完而尚余少量时,尖底瓶也会处于瓶口朝下、瓶底朝上状态而将余量物品倒出。这种状态要求尖底瓶的使用者必须始终用手掌握尖底瓶,这种强制性的要求和设计亦暗含着尖底瓶使用状态中的严谨、严肃性,它可能与宗教、礼仪相关。其三,半坡类型的尖底瓶是壶罐口,庙底沟类型的尖底瓶是双唇口,它们是区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与庙底沟类型的典型器类之一。壶罐口尖底瓶是“瓶上加瓶”,即口部做成很小的壶、罐或瓶、杯的形状;双唇口尖底瓶是“口中套口”,即将口唇部做成一小一大内外相套的样式。壶罐口、双唇口也都不是从生产或生活实用的角度去考虑的,即本没有必要将尖底瓶口设计和制作成壶罐形或双唇口。这种没有必要存在的壶罐口、双唇口恰恰与繁文褥节的礼仪需要相吻合。其四,仰韶文化特别是庙底沟类型以及马家窑文化有较大比例的尖底瓶都是无耳的,这种尖底瓶不仅与系绳汲水无缘,而且盛装液体后(亦即使用状态)必须抱在手中,这种强制性的要求也证明尖底瓶不是一般的水器,而应与礼仪相关。
仰韶文化的尖底瓶与礼仪相关,中国考古学泰斗、考古学区系类型理论的奠基者苏秉琦生前曾有论述。他认为半坡类型的“小口尖底瓶未必都是汲水器。甲骨文中的酉字有的就是尖底瓶的象形。由它组成的会意字如‘尊’、‘奠’,其中所装的不应是日常饮用的水,甚至不是日常饮用的酒,而应是礼仪、祭祀用酒。尖底瓶应是一种祭器或礼器,正所谓‘无酒不成礼’”。根据尖底瓶的存在以及其他一些现象,苏先生认为半坡时代正处于社会转变期,“有些彩陶应属‘神职’人员专用器皿,当时或已出现了脑力与体力劳动的分工”(苏秉琦《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考古》1991年第12期)。有学者研究认为,我国谷物酿酒在距今八千年前已经开始,仰韶文化中也发现一些可能是用于向小口器内灌注酒汁的陶漏斗器(李仰松《我国谷物酿酒起源新论》,《考古》1993年第6期)。但是根据半坡类型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其居民可能并不存在大规模的普遍的酿酒、饮酒活动,故推测尖底瓶所装主要仍应是水,在礼仪活动中可能存在“以水代酒”现象。
根据王仁湘先生的认识,尖底瓶分布的范围大体上为干旱少水地区,所以尖底瓶的存在和使用很可能主要与祭天、祈雨活动有关。尖底瓶的形制和功能强制性地要求使用者只能少量盛水,这不仅与原始巫术活动、思维方式(即弗雷泽所谓“交感巫术”。通过神秘的交感作用,以少量的人间之水招引天上大量地降雨,这可能是仰韶先民在缺水、干旱时节所施行的巫术活动)吻合,而且也寓含着节水、惜水的思想和警示。当然,这样说并不排除尖底瓶可能用于盛酒尤其是在部落(氏族)的各种重大
活动、庆典、祭仪中(或者在这些活动中有少数的上层人物用酒,而其他人“以水代酒”),也不排除有些尖底瓶可能被用于汲水。由于尖底瓶高多在30—40厘米左右,所以它刚好适合于被原始人双手抱在胸前,这种方式的群众活动,自然显得庄重、隆重和严肃。尖底瓶的双耳可能主要用于器物闲置时系绳挂在高处(半坡类型居民已普遍饲养鸡、猪、狗等家畜,尖底瓶既无特定的器座放置,故也不能随便地横置地上),或者在正式的活动、仪式之外系绳挎于肩上、颈项,以减轻双手的负荷(但尖底瓶绝不是随身所使用的饮水器)。尖底瓶所盛“以水代酒”之水当然可以饮用,但在祈雨活动中所盛之水如何处置,目前尚无法推测。 四、建议
以上关于尖底瓶性质和功用的认识与推测虽不必视为定论,但尖底瓶并非汲水器、一般饮水器、盛水器是无疑的。由于有关尖底瓶的错误认识和理解已经进入中学历史教材(据上可知,“破解彩陶之谜”一课三个目标中至少有两个目标即“1、通过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直观地感受历史”、“3、学习和运用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课文开始三个设问中的两个即“你想了解彩陶的奇妙之处吗?”、“彩陶反映了远古居民什么样的生产和社会活动情况呢?”之解答都会发生偏差,导致课程无效乃至产生负作用),所以几十年来广为流行的说法到了必须给予正视、检视乃至纠正的时候了,尖底瓶之谜到了“解谜”、“揭谜”的时刻。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汲水器红陶质,手工制作器形为小直口,细颈,长圆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对称的双系,用以穿绳器表有多绳纹烧结程度较好,质地坚实汲水时由于重力作用,瓶口会自然向下,待水将满时,瓶身自动倒转,口部向上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及马家窑文化遗存中发现的尖底瓶略有不同庙底沟类型的尖底瓶为双唇,小口,器身瘦长,肩腹部无系马家窑文化的尖低瓶为侈口,直颈,折肩,腹有双系以细泥橙黄陶制成,器表涂浅红色陶衣,以黑彩绘旋纹,纹饰充满动感,制作精细
几十年来,学术界对尖底瓶的错误认识和理解一直未能得到澄清;最近几年,这种错误认识和理解已经进入中学历史教材和教学活动中,此情况亟需引起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重视。
○尖底瓶不是汲水器、取水器或一般的饮水器、盛水器,而应该是一种礼器,主要应用于祈雨、祭祀、庆典等礼仪活动。尖底瓶之谜到了“解谜”、“揭谜”的时刻。
尖底瓶,指的是流行于我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的一种陶器。这种陶器一般为小口细颈、斜肩鼓腹、瘦长体尖底、腹部有对称双耳,可略称为小口尖底瓶。它的产生年代大约在距今6500年前,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庙底沟二期文化中还能见到,所以它存续的时间至少有1500年。其分布范围西至甘、青地区,东至河南腹地,南及鄂西北汉水中游,北达内蒙古中南部、晋北、冀西北地区,见于仰韶文化各类型及受到仰韶文化重要影响的一些考古学文化。据现有资料和研究,尖底瓶最早见于渭水流域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随后很快为以陕、晋、豫交界地区为核心分布区的庙底沟类型接受和改造,而且也主要流行于仰韶文化的这两个主要类型中。
近年,仰韶文化这种尖底瓶已被编入中学历史教材、进入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中,但其间却沿袭了考古界、学术界多年来流行的对尖底瓶的一种错误理解和认识,当然相关的教材和教学活动也对学生进行了一种错误的引导,此情况亟需引起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重视,以便作出及时的调整和纠正。
一、流行几十年的错误已进入中学历史教材
自2001年秋季开始,新中国基础教育领域前所未有的重大改革举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有三个不同版本的新编初中历史教材(分别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简称人教版、北师大版、华东师大版)正式在全国有关中学开始使用。其中北师大版、华东师大版初中一年级历史课本(上册)或教师教学用书均涉及仰韶文化尖底瓶有关内容,用半坡类型尖底瓶为背景材料设计了思维操作性课文及作业题,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其妙处,并动手设计一个既省力又方便的取水瓶。
由国家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的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七年级·上册》在每个学习单元之后设计了一节“学习与探究课”,全书共有四节这样的“学习与探究课”。其第一单元教学主题是“中华文明的起源”,相关的学习与探究课为“破解彩陶之谜”。这节课开始即以设问的方式出现,提出了三个相关的问题:“你注意过已学课文中的彩陶吗?你想了解彩陶的奇妙之处吗?彩陶反映了远古居民什么样的生产和社会活动情况呢?”课文给出了四幅新石器时代陶器图,即陕西黄陵出土人形陶罐、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半坡类型小口尖底瓶、青海大通出土马家窑文化舞蹈纹彩陶盆、陕西半坡遗址出土人面鱼纹彩陶盆各一,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彩陶的造型和图案,想象并描述彩陶的用处,并由此想象和描述先民的生活情景,培养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关于尖底瓶,该教材的提示语为:“观察小口尖底瓶。想一想:这只汲水用的瓶子为什么被做成这种样子?如果你用这个瓶子去河里汲水,会出现什么奇妙的现象?为什么?”(该书19页)。这节课的“活动目标”是:1、通过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直观地感受历史;2、在探究彩陶之谜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3、学习和运用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登陆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新世纪课程网”还可获知如下信息:2001年4月28日北师大版历史教材“第一次送审就被评为一类一等,并有许多内容获得国家教委领导的一致好评,引起学术界、教育界、社会各界极大关注”,也是“同类教材中使用范围最大的一套教科书”。在互联网上可以搜索到不少有关“破解彩陶之谜”或尖底瓶的教案、教学探讨文章或心得、体会;关于尖底瓶,老师则着力引导学生注意和理解其特别的汲水功能、在汲水时会出现的“奇妙的现象”(即尖底瓶入水时会自动倾倒汲水,水满则陶瓶自动扶正,通过穿系陶瓶双耳的绳子提起陶瓶,完成取水任务)。
人教版新编历史教材没有涉及尖底瓶以及相应的教学活动,但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上亦有相关内容。其“学科教育·历史与社会”版块上有半坡类型尖底瓶实物图,注明其用途为“汲水工具”,文字介绍为:“高462厘米,在其腹部两侧的环耳处系绳,汲水时手提绳子将瓶置于水中,因瓶腹是空的,重心在瓶的中上部,瓶就倒置于水中,注满水后,重心移到瓶的中下部,瓶口就朝上直立起来”;其“中华文化·中国文物”版块上有一幅马家窑文化的喇叭口尖底瓶实物图,文字介绍为:“这支尖底瓶是用来打水用的,实用而美观。” 二、科技界、考古界对尖底瓶的错误认识 中国科学院网站“科学传播·科学史话”主页上有《中国科学史自然科学知识的萌芽》专文,将仰韶文化的尖底瓶视为“物理学知识的萌芽”,其中说道:“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小口尖底瓶是专门用来提水的容器,很符合力的平衡原理”。由中国科学院有关机构和部门主办的“全球最大、最权威的中文科普网站”——中国科普博览,其网站宣传说:“本网只宣传科学真理,破除迷信,反对伪科学”、“每一个博物馆或专题都由该领域资深专家亲自编写脚本,保证知识的权威性”。该网站“科技之光·中国古代科技馆·机械”部分对尖底瓶的介绍是:“关于物体的重心及其应用,我国约在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所认识。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盛水陶罐,其结构为红陶质地,器形为小直口,细颈,长圆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对称的双系,用以穿绳。器表多有绳纹。烧结程度较好,质地坚实。汲水时由于重力作用,瓶口会自然向下,待水将满时,瓶身自动倒转,口部向上。这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 核科学与核技术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网页上在介绍半坡博物馆时说:“其中有一种叫尖底瓶的汲水用具,状如梭形,小口大肚尖底,腹部有系绳的双耳,颈下饰斜形细绳花纹。汲水时,圆筒状的瓶口便自动下沉,盛满水后用绳将尖底瓶吊出水面,滴水不漏。这说明先人们通过长期实践,对中心原理已经有所发现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中国青少年计算机信息服务网对尖底瓶的介绍是:“它是巧妙运用重心原理的一种汲水器。具体方法是在双耳上系上绳子,由于水的浮力,瓶子一接触水面就自动倾倒,灌满水后又因为重心移动而自然竖立。用它盛水还有两大特点,一是便于手提与肩背,二是口小,灌满水后从河边到居住区的路上水不容易漫出”。中国陶瓷信息资源网也说尖底瓶是一种汲水器,“汲水时由于重力作用,瓶口会自然向下,待水将满时,瓶身自动倒转,口部向上”。 至于各种科普读物多年来对尖底瓶相同或类似的介绍、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不仅教育界、科技界、科普读物对仰韶文化尖底瓶有如上的理解、认识和介绍,而且文物考古界几十年来对尖底瓶的描述、理解和认识也大多如此。《中国文物报》1999年做过一个“中国古代科技文物丛谈”专版,其中仰韶文化的尖底瓶被放在头条文章中作为“重力机械”进行介绍,文曰:“这是种汲水工具,瓶耳系绳,空瓶入水时重心变化,瓶口自然地倒向一侧,水流入瓶中达到一定水量,它就自动立起。取水者放松绳索,尖底瓶没于水中,提出后可得一满瓶水。尖底瓶综合利用重力与重心,体现了平衡原理”(王冠倬、纪聿绵《弓箭和尖底瓶——弹力和重力机械》,《中国文物报》1999年7月18日第3版)。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得名于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该遗址于1953年开始发掘,1957年发掘工作结束在该遗址建立了我国第一座遗址博物馆——半坡遗址博物馆。当参观者进入该博物馆时,会发现院内中央有一水池,池中小山上塑有一汲水少女形象:她腕戴陶环,身着麻布裙衫,手中正提着一只半坡类型的尖底瓶,蹲在池边,作欲汲水状。半坡博物馆内这尊醒目的少女形象,传递给观者的信息仍然是:尖底瓶是一种汲水器具。 研究仰韶文化的著名考古学家巩启明先生在近年出版的《仰韶文化》一书中,不仅视尖底瓶为水器,而且也将尖底瓶作为“仰韶文化居民的科技知识及文化艺术”进行介绍,说“尖底瓶的汲水等都是对重心原理熟练掌握的反映”,并附有双耳系绳的尖底瓶入水、取水演示图(巩启明著《仰韶文化》93页、201页,文物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另一著名考古学家王仁湘先生也是将尖底瓶视为一种在汲水时能表现出一种“特别的力学特征”之汲水器、盛水器,并且据此去思考和追溯仰韶文化的起源或半坡人的来源。他说:“尖底瓶的意义主要可能还不在于它是一种欹器,不在于它在汲水时表现出的特别的力学特征,而主要在于它的小口,可以保存盛水不致蒸发或荡溢,这是干旱少水地区的特有水器,它分布的范围最能说明问题。尖底瓶的起源并不清楚,虽然在零口文化中见到小口瓶,它能否演变为后来的尖底瓶,现在也还没有定论”,认为“半坡人的传统显然来自干旱的黄土高原,这传统很让人怀疑可能生长在甘肃、青海地区,仰韶文化的正源,似乎要从关中以西的地区去寻找”(王仁湘《仰韶文化渊源研究检视》,《考古》2003年第6期)。 迄今,考古学家不仅普遍将仰韶文化尖底瓶视作水器,而且也将尖底瓶与其他水器混在一起进行类型学和谱系研究,乃至排出“非尖底瓶水器——尖底瓶水器——非尖底瓶水器”这样一种水器发展、演变历程(阎渭清《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水器》,《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3期)。 三、实验、研究证明尖底瓶不是汲水器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如果从1920年代安特生发现和研究仰韶文化开始,迄今已有八十多年),中国文物考古界、科技界、教育界,无论是专门的研究性著述或是普及性读物、介绍,普遍视仰韶文化的尖底瓶为汲水器乃至具有特别的“力学特征”、“重心原理”能汲满满一瓶水而不会溢出。当然,权威部门和专家、学者们一直这样说,一般知识分子和民众也就这样接受了,晋至现在进入了中学历史教材,用以教育、教导子孙后代。但是,我们并不知道仰韶文化尖底瓶是一种汲水器,具有特别的“力学特征”、“重心原理”和奇妙的取水功能这种结论和认识是怎么产生和得来的,是经过实验、研究或是经由实践活动检验呢,我们无从得知。相反,否定这种结论和认识的研究、实验在十多年前就已产生,并且至少两次公开发表论文。 针对考古界以及科普读物中关于仰韶文化尖底瓶之流行说法,半坡博物馆的研究人员1988年对馆藏的一批半坡类型尖底瓶(其中包括半坡遗址、姜寨遗址等出土的尖底瓶)进行实验考古,结果发现“半坡类型绝大部分尖底瓶因盛水后重心高于瓶耳而倾覆,因此不能用来自动汲水”(孙霄、赵建刚《半坡类型尖底瓶测试》,《文博》1988年第1期)。1989年,他们又与北京大学力学系的专家合作,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半坡博物馆的7个样品尖底瓶进行仿真实验,同时还对一个石膏模型瓶做了数值模拟和实测,验证了这种方法和程序的可靠性。石膏模型瓶实验及数值模拟仿真实验结果一致,即“模型瓶空提起状态为底朝上倾斜,注水适中时,瓶底朝下,注水较多时,瓶底又朝上,水倒出”。对7个尖底瓶和一个模型瓶的研究结果表明:其中有5个瓶具有“虚则倒斜、中则正、满而覆”的性能,2个瓶具有“虚则正斜、中则正、满而覆”的性能,只有一个瓶具有“满而不覆”的性能(此瓶的双耳位置明显比其他瓶的双耳高)。他们认为:“7个陶瓶是有代表性的,基本反映了半坡类型尖底瓶的特性。数值模拟表明,多数瓶入水后会自动倾倒至水平状态而进水,但由于满而覆的性质,不能达到自动汲水的功能”,而且“自动倾倒至水平状态也并非尖底形状所致,多数瓶的最大直径和瓶高比D:H基本上在2至26之间(原文如此,实际应是瓶高与最大直径之比即H:D为2至26之间——王先胜注),对于这种比例的圆柱形筒,其稳定平衡状态也是轴线位于水平。所以并非为了能自动倾倒至水平状态才做成尖底形”。他们说:“半坡人生活在浐河旁,平坦的河床大概也不需要用绳吊瓶去汲水的”、“至于为什么做成尖底而又不便安放、双耳偏下而形成‘满而覆’的形状,恐怕要作多方面的综合研究了”(北京大学力学系王大钧、唐琎、张菁,西安半坡博物馆孙霄、赵建刚《半坡尖底瓶的用途及其力学性能的讨论》,《文博》1989年第6期)。 上述研究表明,半坡类型的尖底瓶绝大部分都只能盛装半瓶左右的液体(水),提携穿系双耳的绳索才不致倾倒出瓶中液体即“中则正”,而只有极少数尖底瓶才可以盛满液体。这个事实决定了尖底瓶不可能是一种生活中实用的汲水器、盛水器。仰韶文化的尖底瓶发端于半坡类型,也普遍见于半坡类型,因此半坡类型尖底瓶的性质和功用大致可反映和代表整个仰韶文化尖底瓶的性质和功用。苏秉琦先生曾排列出庙底沟类型尖底瓶的演化、发展序列,共选取四个样品瓶:其中第一、第三个尖底瓶双耳位置均非常偏低,双耳高度约在瓶高的三分之一处,凭目测也可判断这种瓶只能盛装很少的液体才能正常提携;其中第二个尖底瓶腹部无耳(这种无耳尖底瓶在庙底沟类型尖底瓶中占有较大比例),故不可穿绳汲水、提携;其中第四个尖底瓶为喇叭口(这种瓶出现于仰韶文化晚期,已处于尖底瓶文化的尾声阶段),双耳靠上,这种瓶才有可能盛满液体而不倾覆(苏秉琦著《中国文明起源新探》23页图4,三联书店1999年6月第1版)。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及受到其重要影响的同时代考古学文化中广泛流行一种大口尖底罐(约距今6500—6000年间),其分布范围约与仰韶文化尖底瓶相当(参见韩建业著《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2003年第1版)。这种大口尖底罐的存在也可证尖底瓶“并非为了能自动倾倒至水平状态才做成尖底形”,因为大口尖底罐绝不可能是汲水器、运水器。 半坡博物馆和北京大学研究人员的实验、研究只是否定了尖底瓶为汲水器、有奇妙的取水功能这种流行说法,他们并未说明尖底瓶到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器物,五、六千年前仰韶文化的先民们制作尖底瓶到底有什么用。那么尖底瓶到底因何而产生、有什么用处,如何给它定性呢?笔者认为它应该是一种礼器,理由有四:其一,绝大部分尖底瓶都只能盛装半瓶或少量液体才能正常提携,证明尖底瓶的设计和制作不是从生产或生活实用的角度去考虑的,它盛装的物品(水或酒,液体类)具有象征性、礼节性。其二,尖底瓶盛装液体后不能随便地置于平地或平台(因尖底必然倾倒),而只能提携、悬挂高处或抱在手上(仰韶文化中并无专门的尖底瓶器座),这也不是从生产、生活实际或实用的角度去考虑的。尖底瓶在使用状态中始终只能直立于空中或掌握于手中。如上所述之实验、研究,大部分尖底瓶处于空瓶状态穿绳提携时都是瓶口朝下、瓶底朝上即“虚则倒斜”,当瓶中液体并未使用(饮用)完而尚余少量时,尖底瓶也会处于瓶口朝下、瓶底朝上状态而将余量物品倒出。这种状态要求尖底瓶的使用者必须始终用手掌握尖底瓶,这种强制性的要求和设计亦暗含着尖底瓶使用状态中的严谨、严肃性,它可能与宗教、礼仪相关。其三,半坡类型的尖底瓶是壶罐口,庙底沟类型的尖底瓶是双唇口,它们是区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与庙底沟类型的典型器类之一。壶罐口尖底瓶是“瓶上加瓶”,即口部做成很小的壶、罐或瓶、杯的形状;双唇口尖底瓶是“口中套口”,即将口唇部做成一小一大内外相套的样式。壶罐口、双唇口也都不是从生产或生活实用的角度去考虑的,即本没有必要将尖底瓶口设计和制作成壶罐形或双唇口。这种没有必要存在的壶罐口、双唇口恰恰与繁文褥节的礼仪需要相吻合。其四,仰韶文化特别是庙底沟类型以及马家窑文化有较大比例的尖底瓶都是无耳的,这种尖底瓶不仅与系绳汲水无缘,而且盛装液体后(亦即使用状态)必须抱在手中,这种强制性的要求也证明尖底瓶不是一般的水器,而应与礼仪相关。 仰韶文化的尖底瓶与礼仪相关,中国考古学泰斗、考古学区系类型理论的奠基者苏秉琦生前曾有论述。他认为半坡类型的“小口尖底瓶未必都是汲水器。甲骨文中的酉字有的就是尖底瓶的象形。由它组成的会意字如‘尊’、‘奠’,其中所装的不应是日常饮用的水,甚至不是日常饮用的酒,而应是礼仪、祭祀用酒。尖底瓶应是一种祭器或礼器,正所谓‘无酒不成礼’”。根据尖底瓶的存在以及其他一些现象,苏先生认为半坡时代正处于社会转变期,“有些彩陶应属‘神职’人员专用器皿,当时或已出现了脑力与体力劳动的分工”(苏秉琦《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考古》1991年第12期)。有学者研究认为,我国谷物酿酒在距今八千年前已经开始,仰韶文化中也发现一些可能是用于向小口器内灌注酒汁的陶漏斗器(李仰松《我国谷物酿酒起源新论》,《考古》1993年第6期)。但是根据半坡类型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其居民可能并不存在大规模的普遍的酿酒、饮酒活动,故推测尖底瓶所装主要仍应是水,在礼仪活动中可能存在“以水代酒”现象。 根据王仁湘先生的认识,尖底瓶分布的范围大体上为干旱少水地区,所以尖底瓶的存在和使用很可能主要与祭天、祈雨活动有关。尖底瓶的形制和功能强制性地要求使用者只能少量盛水,这不仅与原始巫术活动、思维方式(即弗雷泽所谓“交感巫术”。通过神秘的交感作用,以少量的人间之水招引天上大量地降雨,这可能是仰韶先民在缺水、干旱时节所施行的巫术活动)吻合,而且也寓含着节水、惜水的思想和警示。当然,这样说并不排除尖底瓶可能用于盛酒尤其是在部落(氏族)的各种重大活动、庆典、祭仪中(或者在这些活动中有少数的上层人物用酒,而其他人“以水代酒”),也不排除有些尖底瓶可能被用于汲水。由于尖底瓶高多在30—40厘米左右,所以它刚好适合于被原始人双手抱在胸前,这种方式的群众活动,自然显得庄重、隆重和严肃。尖底瓶的双耳可能主要用于器物闲置时系绳挂在高处(半坡类型居民已普遍饲养鸡、猪、狗等家畜,尖底瓶既无特定的器座放置,故也不能随便地横置地上),或者在正式的活动、仪式之外系绳挎于肩上、颈项,以减轻双手的负荷(但尖底瓶绝不是随身所使用的饮水器)。尖底瓶所盛“以水代酒”之水当然可以饮用,但在祈雨活动中所盛之水如何处置,目前尚无法推测。 四、建议 以上关于尖底瓶性质和功用的认识与推测虽不必视为定论,但尖底瓶并非汲水器、一般饮水器、盛水器是无疑的。由于有关尖底瓶的错误认识和理解已经进入中学历史教材(据上可知,“破解彩陶之谜”一课三个目标中至少有两个目标即“1、通过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直观地感受历史”、“3、学习和运用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课文开始三个设问中的两个即“你想了解彩陶的奇妙之处吗?”、“彩陶反映了远古居民什么样的生产和社会活动情况呢?”之解答都会发生偏差,导致课程无效乃至产生负作用),所以几十年来广为流行的说法到了必须给予正视、检视乃至纠正的时候了,尖底瓶之谜到了“解谜”、“揭谜”的时刻。 仰韶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最重要、分布面最广、对周邻地区和文化影响最为深刻广大的一种考古学文化,仅庙底沟类型即被苏秉琦先生视为“可能就是形成华族核心的人们的遗存”(苏秉琦著《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188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尖底瓶是仰韶文化最重要的特征性器物、典型器物,它与彩陶一样被视为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尖底瓶以及史前考古、史前文化的内容进入中学历史课本是一件大好事甚至它可能也应该成为一种大趋势,在中学生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同样应该得到赞赏和肯定,但作为教材、教学活动应该尽可能严谨、导向正确,生动活泼、思路开阔的探究课、探究活动尤其是教师的教学引导应尽可能建立在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否则,“探究”就成了游戏而不是历史课)。“因噎废食”是不可取的,所以建议教育部教材审定委员会或其他相关部门尽快组织有关专家审议尖底瓶问题,甚至重新选取尖底瓶实物样品作注水或入水实验、研究(仰韶文化尖底瓶烧成温度高、质地坚实,大多是素陶,用实物做实验我认为对文物并不会造成什么损害),取得一致认识和意见,改正教材中的不当之处。(完)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汲水器红陶质,手工制作器形为小直口,细颈,长圆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对称的双系,用以穿绳器表有多绳纹烧结程度较好,质地坚实汲水时由于重力作用,瓶口会自然向下,待水将满时,瓶身自动倒转,口部向上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及马家窑文化遗存中发现的尖底瓶略有不同庙底沟类型的尖底瓶为双唇,小口,器身瘦长,肩腹部无系马家窑文化的尖低瓶为侈口,直颈,折肩,腹有双系以细泥橙黄陶制成,器表涂浅红色陶衣,以黑彩绘旋纹,纹饰充满动感,制作精细
几十年来,学术界对尖底瓶的错误认识和理解一直未能得到澄清;最近几年,这种错误认识和理解已经进入中学历史教材和教学活动中,此情况亟需引起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重视。
○尖底瓶不是汲水器、取水器或一般的饮水器、盛水器,而应该是一种礼器,主要应用于祈雨、祭祀、庆典等礼仪活动。尖底瓶之谜到了“解谜”、“揭谜”的时刻。
尖底瓶,指的是流行于我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的一种陶器。这种陶器一般为小口细颈、斜肩鼓腹、瘦长体尖底、腹部有对称双耳,可略称为小口尖底瓶。它的产生年代大约在距今6500年前,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庙底沟二期文化中还能见到,所以它存续的时间至少有1500年。其分布范围西至甘、青地区,东至河南腹地,南及鄂西北汉水中游,北达内蒙古中南部、晋北、冀西北地区,见于仰韶文化各类型及受到仰韶文化重要影响的一些考古学文化。据现有资料和研究,尖底瓶最早见于渭水流域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随后很快为以陕、晋、豫交界地区为核心分布区的庙底沟类型接受和改造,而且也主要流行于仰韶文化的这两个主要类型中。
近年,仰韶文化这种尖底瓶已被编入中学历史教材、进入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中,但其间却沿袭了考古界、学术界多年来流行的对尖底瓶的一种错误理解和认识,当然相关的教材和教学活动也对学生进行了一种错误的引导,此情况亟需引起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重视,以便作出及时的调整和纠正。
一、流行几十年的错误已进入中学历史教材
自2001年秋季开始,新中国基础教育领域前所未有的重大改革举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有三个不同版本的新编初中历史教材(分别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简称人教版、北师大版、华东师大版)正式在全国有关中学开始使用。其中北师大版、华东师大版初中一年级历史课本(上册)或教师教学用书均涉及仰韶文化尖底瓶有关内容,用半坡类型尖底瓶为背景材料设计了思维操作性课文及作业题,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其妙处,并动手设计一个既省力又方便的取水瓶。
由国家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的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七年级·上册》在每个学习单元之后设计了一节“学习与探究课”,全书共有四节这样的“学习与探究课”。其第一单元教学主题是“中华文明的起源”,相关的学习与探究课为“破解彩陶之谜”。这节课开始即以设问的方式出现,提出了三个相关的问题:“你注意过已学课文中的彩陶吗?你想了解彩陶的奇妙之处吗?彩陶反映了远古居民什么样的生产和社会活动情况呢?”课文给出了四幅新石器时代陶器图,即陕西黄陵出土人形陶罐、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半坡类型小口尖底瓶、青海大通出土马家窑文化舞蹈纹彩陶盆、陕西半坡遗址出土人面鱼纹彩陶盆各一,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彩陶的造型和图案,想象并描述彩陶的用处,并由此想象和描述先民的生活情景,培养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关于尖底瓶,该教材的提示语为:“观察小口尖底瓶。想一想:这只汲水用的瓶子为什么被做成这种样子?如果你用这个瓶子去河里汲水,会出现什么奇妙的现象?为什么?”(该书19页)。这节课的“活动目标”是:1、通过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直观地感受历史;2、在探究彩陶之谜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3、学习和运用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登陆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新世纪课程网”还可获知如下信息:2001年4月28日北师大版历史教材“第一次送审就被评为一类一等,并有许多内容获得国家教委领导的一致好评,引起学术界、教育界、社会各界极大关注”,也是“同类教材中使用范围最大的一套教科书”。在互联网上可以搜索到不少有关“破解彩陶之谜”或尖底瓶的教案、教学探讨文章或心得、体会;关于尖底瓶,老师则着力引导学生注意和理解其特别的汲水功能、在汲水时会出现的“奇妙的现象”(即尖底瓶入水时会自动倾倒汲水,水满则陶瓶自动扶正,通过穿系陶瓶双耳的绳子提起陶瓶,完成取水任务)。
人教版新编历史教材没有涉及尖底瓶以及相应的教学活动,但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上亦有相关内容。其“学科教育·历史与社会”版块上有半坡类型尖底瓶实物图,注明其用途为“汲水工具”,文字介绍为:“高462厘米,在其腹部两侧的环耳处系绳,汲水时手提绳子将瓶置于水中,因瓶腹是空的,重心在瓶的中上部,瓶就倒置于水中,注满水后,重心移到瓶的中下部,瓶口就朝上直立起来”;其“中华文化·中国文物”版块上有一幅马家窑文化的喇叭口尖底瓶实物图,文字介绍为:“这支尖底瓶是用来打水用的,实用而美观。” 二、科技界、考古界对尖底瓶的错误认识 中国科学院网站“科学传播·科学史话”主页上有《中国科学史自然科学知识的萌芽》专文,将仰韶文化的尖底瓶视为“物理学知识的萌芽”,其中说道:“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小口尖底瓶是专门用来提水的容器,很符合力的平衡原理”。由中国科学院有关机构和部门主办的“全球最大、最权威的中文科普网站”——中国科普博览,其网站宣传说:“本网只宣传科学真理,破除迷信,反对伪科学”、“每一个博物馆或专题都由该领域资深专家亲自编写脚本,保证知识的权威性”。该网站“科技之光·中国古代科技馆·机械”部分对尖底瓶的介绍是:“关于物体的重心及其应用,我国约在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所认识。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盛水陶罐,其结构为红陶质地,器形为小直口,细颈,长圆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对称的双系,用以穿绳。器表多有绳纹。烧结程度较好,质地坚实。汲水时由于重力作用,瓶口会自然向下,待水将满时,瓶身自动倒转,口部向上。这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 核科学与核技术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网页上在介绍半坡博物馆时说:“其中有一种叫尖底瓶的汲水用具,状如梭形,小口大肚尖底,腹部有系绳的双耳,颈下饰斜形细绳花纹。汲水时,圆筒状的瓶口便自动下沉,盛满水后用绳将尖底瓶吊出水面,滴水不漏。这说明先人们通过长期实践,对中心原理已经有所发现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中国青少年计算机信息服务网对尖底瓶的介绍是:“它是巧妙运用重心原理的一种汲水器。具体方法是在双耳上系上绳子,由于水的浮力,瓶子一接触水面就自动倾倒,灌满水后又因为重心移动而自然竖立。用它盛水还有两大特点,一是便于手提与肩背,二是口小,灌满水后从河边到居住区的路上水不容易漫出”。中国陶瓷信息资源网也说尖底瓶是一种汲水器,“汲水时由于重力作用,瓶口会自然向下,待水将满时,瓶身自动倒转,口部向上”。 至于各种科普读物多年来对尖底瓶相同或类似的介绍、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不仅教育界、科技界、科普读物对仰韶文化尖底瓶有如上的理解、认识和介绍,而且文物考古界几十年来对尖底瓶的描述、理解和认识也大多如此。《中国文物报》1999年做过一个“中国古代科技文物丛谈”专版,其中仰韶文化的尖底瓶被放在头条文章中作为“重力机械”进行介绍,文曰:“这是种汲水工具,瓶耳系绳,空瓶入水时重心变化,瓶口自然地倒向一侧,水流入瓶中达到一定水量,它就自动立起。取水者放松绳索,尖底瓶没于水中,提出后可得一满瓶水。尖底瓶综合利用重力与重心,体现了平衡原理”(王冠倬、纪聿绵《弓箭和尖底瓶——弹力和重力机械》,《中国文物报》1999年7月18日第3版)。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得名于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该遗址于1953年开始发掘,1957年发掘工作结束在该遗址建立了我国第一座遗址博物馆——半坡遗址博物馆。当参观者进入该博物馆时,会发现院内中央有一水池,池中小山上塑有一汲水少女形象:她腕戴陶环,身着麻布裙衫,手中正提着一只半坡类型的尖底瓶,蹲在池边,作欲汲水状。半坡博物馆内这尊醒目的少女形象,传递给观者的信息仍然是:尖底瓶是一种汲水器具。 研究仰韶文化的著名考古学家巩启明先生在近年出版的《仰韶文化》一书中,不仅视尖底瓶为水器,而且也将尖底瓶作为“仰韶文化居民的科技知识及文化艺术”进行介绍,说“尖底瓶的汲水等都是对重心原理熟练掌握的反映”,并附有双耳系绳的尖底瓶入水、取水演示图(巩启明著《仰韶文化》93页、201页,文物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另一著名考古学家王仁湘先生也是将尖底瓶视为一种在汲水时能表现出一种“特别的力学特征”之汲水器、盛水器,并且据此去思考和追溯仰韶文化的起源或半坡人的来源。他说:“尖底瓶的意义主要可能还不在于它是一种欹器,不在于它在汲水时表现出的特别的力学特征,而主要在于它的小口,可以保存盛水不致蒸发或荡溢,这是干旱少水地区的特有水器,它分布的范围最能说明问题。尖底瓶的起源并不清楚,虽然在零口文化中见到小口瓶,它能否演变为后来的尖底瓶,现在也还没有定论”,认为“半坡人的传统显然来自干旱的黄土高原,这传统很让人怀疑可能生长在甘肃、青海地区,仰韶文化的正源,似乎要从关中以西的地区去寻找”(王仁湘《仰韶文化渊源研究检视》,《考古》2003年第6期)。 迄今,考古学家不仅普遍将仰韶文化尖底瓶视作水器,而且也将尖底瓶与其他水器混在一起进行类型学和谱系研究,乃至排出“非尖底瓶水器——尖底瓶水器——非尖底瓶水器”这样一种水器发展、演变历程(阎渭清《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水器》,《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3期)。 三、实验、研究证明尖底瓶不是汲水器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如果从1920年代安特生发现和研究仰韶文化开始,迄今已有八十多年),中国文物考古界、科技界、教育界,无论是专门的研究性著述或是普及性读物、介绍,普遍视仰韶文化的尖底瓶为汲水器乃至具有特别的“力学特征”、“重心原理”能汲满满一瓶水而不会溢出。当然,权威部门和专家、学者们一直这样说,一般知识分子和民众也就这样接受了,晋至现在进入了中学历史教材,用以教育、教导子孙后代。但是,我们并不知道仰韶文化尖底瓶是一种汲水器,具有特别的“力学特征”、“重心原理”和奇妙的取水功能这种结论和认识是怎么产生和得来的,是经过实验、研究或是经由实践活动检验呢,我们无从得知。相反,否定这种结论和认识的研究、实验在十多年前就已产生,并且至少两次公开发表论文。 针对考古界以及科普读物中关于仰韶文化尖底瓶之流行说法,半坡博物馆的研究人员1988年对馆藏的一批半坡类型尖底瓶(其中包括半坡遗址、姜寨遗址等出土的尖底瓶)进行实验考古,结果发现“半坡类型绝大部分尖底瓶因盛水后重心高于瓶耳而倾覆,因此不能用来自动汲水”(孙霄、赵建刚《半坡类型尖底瓶测试》,《文博》1988年第1期)。1989年,他们又与北京大学力学系的专家合作,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半坡博物馆的7个样品尖底瓶进行仿真实验,同时还对一个石膏模型瓶做了数值模拟和实测,验证了这种方法和程序的可靠性。石膏模型瓶实验及数值模拟仿真实验结果一致,即“模型瓶空提起状态为底朝上倾斜,注水适中时,瓶底朝下,注水较多时,瓶底又朝上,水倒出”。对7个尖底瓶和一个模型瓶的研究结果表明:其中有5个瓶具有“虚则倒斜、中则正、满而覆”的性能,2个瓶具有“虚则正斜、中则正、满而覆”的性能,只有一个瓶具有“满而不覆”的性能(此瓶的双耳位置明显比其他瓶的双耳高)。他们认为:“7个陶瓶是有代表性的,基本反映了半坡类型尖底瓶的特性。数值模拟表明,多数瓶入水后会自动倾倒至水平状态而进水,但由于满而覆的性质,不能达到自动汲水的功能”,而且“自动倾倒至水平状态也并非尖底形状所致,多数瓶的最大直径和瓶高比D:H基本上在2至26之间(原文如此,实际应是瓶高与最大直径之比即H:D为2至26之间——王先胜注),对于这种比例的圆柱形筒,其稳定平衡状态也是轴线位于水平。所以并非为了能自动倾倒至水平状态才做成尖底形”。他们说:“半坡人生活在浐河旁,平坦的河床大概也不需要用绳吊瓶去汲水的”、“至于为什么做成尖底而又不便安放、双耳偏下而形成‘满而覆’的形状,恐怕要作多方面的综合研究了”(北京大学力学系王大钧、唐琎、张菁,西安半坡博物馆孙霄、赵建刚《半坡尖底瓶的用途及其力学性能的讨论》,《文博》1989年第6期)。 上述研究表明,半坡类型的尖底瓶绝大部分都只能盛装半瓶左右的液体(水),提携穿系双耳的绳索才不致倾倒出瓶中液体即“中则正”,而只有极少数尖底瓶才可以盛满液体。这个事实决定了尖底瓶不可能是一种生活中实用的汲水器、盛水器。仰韶文化的尖底瓶发端于半坡类型,也普遍见于半坡类型,因此半坡类型尖底瓶的性质和功用大致可反映和代表整个仰韶文化尖底瓶的性质和功用。苏秉琦先生曾排列出庙底沟类型尖底瓶的演化、发展序列,共选取四个样品瓶:其中第一、第三个尖底瓶双耳位置均非常偏低,双耳高度约在瓶高的三分之一处,凭目测也可判断这种瓶只能盛装很少的液体才能正常提携;其中第二个尖底瓶腹部无耳(这种无耳尖底瓶在庙底沟类型尖底瓶中占有较大比例),故不可穿绳汲水、提携;其中第四个尖底瓶为喇叭口(这种瓶出现于仰韶文化晚期,已处于尖底瓶文化的尾声阶段),双耳靠上,这种瓶才有可能盛满液体而不倾覆(苏秉琦著《中国文明起源新探》23页图4,三联书店1999年6月第1版)。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及受到其重要影响的同时代考古学文化中广泛流行一种大口尖底罐(约距今6500—6000年间),其分布范围约与仰韶文化尖底瓶相当(参见韩建业著《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2003年第1版)。这种大口尖底罐的存在也可证尖底瓶“并非为了能自动倾倒至水平状态才做成尖底形”,因为大口尖底罐绝不可能是汲水器、运水器。 半坡博物馆和北京大学研究人员的实验、研究只是否定了尖底瓶为汲水器、有奇妙的取水功能这种流行说法,他们并未说明尖底瓶到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器物,五、六千年前仰韶文化的先民们制作尖底瓶到底有什么用。那么尖底瓶到底因何而产生、有什么用处,如何给它定性呢?笔者认为它应该是一种礼器,理由有四:其一,绝大部分尖底瓶都只能盛装半瓶或少量液体才能正常提携,证明尖底瓶的设计和制作不是从生产或生活实用的角度去考虑的,它盛装的物品(水或酒,液体类)具有象征性、礼节性。其二,尖底瓶盛装液体后不能随便地置于平地或平台(因尖底必然倾倒),而只能提携、悬挂高处或抱在手上(仰韶文化中并无专门的尖底瓶器座),这也不是从生产、生活实际或实用的角度去考虑的。尖底瓶在使用状态中始终只能直立于空中或掌握于手中。如上所述之实验、研究,大部分尖底瓶处于空瓶状态穿绳提携时都是瓶口朝下、瓶底朝上即“虚则倒斜”,当瓶中液体并未使用(饮用)完而尚余少量时,尖底瓶也会处于瓶口朝下、瓶底朝上状态而将余量物品倒出。这种状态要求尖底瓶的使用者必须始终用手掌握尖底瓶,这种强制性的要求和设计亦暗含着尖底瓶使用状态中的严谨、严肃性,它可能与宗教、礼仪相关。其三,半坡类型的尖底瓶是壶罐口,庙底沟类型的尖底瓶是双唇口,它们是区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与庙底沟类型的典型器类之一。壶罐口尖底瓶是“瓶上加瓶”,即口部做成很小的壶、罐或瓶、杯的形状;双唇口尖底瓶是“口中套口”,即将口唇部做成一小一大内外相套的样式。壶罐口、双唇口也都不是从生产或生活实用的角度去考虑的,即本没有必要将尖底瓶口设计和制作成壶罐形或双唇口。这种没有必要存在的壶罐口、双唇口恰恰与繁文褥节的礼仪需要相吻合。其四,仰韶文化特别是庙底沟类型以及马家窑文化有较大比例的尖底瓶都是无耳的,这种尖底瓶不仅与系绳汲水无缘,而且盛装液体后(亦即使用状态)必须抱在手中,这种强制性的要求也证明尖底瓶不是一般的水器,而应与礼仪相关。 仰韶文化的尖底瓶与礼仪相关,中国考古学泰斗、考古学区系类型理论的奠基者苏秉琦生前曾有论述。他认为半坡类型的“小口尖底瓶未必都是汲水器。甲骨文中的酉字有的就是尖底瓶的象形。由它组成的会意字如‘尊’、‘奠’,其中所装的不应是日常饮用的水,甚至不是日常饮用的酒,而应是礼仪、祭祀用酒。尖底瓶应是一种祭器或礼器,正所谓‘无酒不成礼’”。根据尖底瓶的存在以及其他一些现象,苏先生认为半坡时代正处于社会转变期,“有些彩陶应属‘神职’人员专用器皿,当时或已出现了脑力与体力劳动的分工”(苏秉琦《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考古》1991年第12期)。有学者研究认为,我国谷物酿酒在距今八千年前已经开始,仰韶文化中也发现一些可能是用于向小口器内灌注酒汁的陶漏斗器(李仰松《我国谷物酿酒起源新论》,《考古》1993年第6期)。但是根据半坡类型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其居民可能并不存在大规模的普遍的酿酒、饮酒活动,故推测尖底瓶所装主要仍应是水,在礼仪活动中可能存在“以水代酒”现象。 根据王仁湘先生的认识,尖底瓶分布的范围大体上为干旱少水地区,所以尖底瓶的存在和使用很可能主要与祭天、祈雨活动有关。尖底瓶的形制和功能强制性地要求使用者只能少量盛水,这不仅与原始巫术活动、思维方式(即弗雷泽所谓“交感巫术”。通过神秘的交感作用,以少量的人间之水招引天上大量地降雨,这可能是仰韶先民在缺水、干旱时节所施行的巫术活动)吻合,而且也寓含着节水、惜水的思想和警示。当然,这样说并不排除尖底瓶可能用于盛酒尤其是在部落(氏族)的各种重大活动、庆典、祭仪中(或者在这些活动中有少数的上层人物用酒,而其他人“以水代酒”),也不排除有些尖底瓶可能被用于汲水。由于尖底瓶高多在30—40厘米左右,所以它刚好适合于被原始人双手抱在胸前,这种方式的群众活动,自然显得庄重、隆重和严肃。尖底瓶的双耳可能主要用于器物闲置时系绳挂在高处(半坡类型居民已普遍饲养鸡、猪、狗等家畜,尖底瓶既无特定的器座放置,故也不能随便地横置地上),或者在正式的活动、仪式之外系绳挎于肩上、颈项,以减轻双手的负荷(但尖底瓶绝不是随身所使用的饮水器)。尖底瓶所盛“以水代酒”之水当然可以饮用,但在祈雨活动中所盛之水如何处置,目前尚无法推测。 四、建议 以上关于尖底瓶性质和功用的认识与推测虽不必视为定论,但尖底瓶并非汲水器、一般饮水器、盛水器是无疑的。由于有关尖底瓶的错误认识和理解已经进入中学历史教材(据上可知,“破解彩陶之谜”一课三个目标中至少有两个目标即“1、通过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直观地感受历史”、“3、学习和运用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课文开始三个设问中的两个即“你想了解彩陶的奇妙之处吗?”、“彩陶反映了远古居民什么样的生产和社会活动情况呢?”之解答都会发生偏差,导致课程无效乃至产生负作用),所以几十年来广为流行的说法到了必须给予正视、检视乃至纠正的时候了,尖底瓶之谜到了“解谜”、“揭谜”的时刻。 仰韶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最重要、分布面最广、对周邻地区和文化影响最为深刻广大的一种考古学文化,仅庙底沟类型即被苏秉琦先生视为“可能就是形成华族核心的人们的遗存”(苏秉琦著《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188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尖底瓶是仰韶文化最重要的特征性器物、典型器物,它与彩陶一样被视为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尖底瓶以及史前考古、史前文化的内容进入中学历史课本是一件大好事甚至它可能也应该成为一种大趋势,在中学生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同样应该得到赞赏和肯定,但作为教材、教学活动应该尽可能严谨、导向正确,生动活泼、思路开阔的探究课、探究活动尤其是教师的教学引导应尽可能建立在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否则,“探究”就成了游戏而不是历史课)。“因噎废食”是不可取的,所以建议教育部教材审定委员会或其他相关部门尽快组织有关专家审议尖底瓶问题,甚至重新选取尖底瓶实物样品作注水或入水实验、研究(仰韶文化尖底瓶烧成温度高、质地坚实,大多是素陶,用实物做实验我认为对文物并不会造成什么损害),取得一致认识和意见,改正教材中的不当之处。(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