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为什么制陶工艺在宋代达到了顶峰?

请问为什么制陶工艺在宋代达到了顶峰?,第1张

  宋代是中国的瓷器艺术臻于成熟的时代。宋瓷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著称,其色调之优雅,无与伦比。当时出现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名窑和名瓷,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绘画和陶瓷的伟大时期”。在灿若繁星的宋代各大名窑中,景德镇青白瓷以其“光致茂美”、“如冰似玉”的釉色名满天下,而其中以湖田窑烧造的青白瓷最为精美,冠绝群窑。它的胎土采用当地高岭土,素白细密,洁净紧实,经过一道道繁复的工序,成就了冰肌玉骨,秀色夺人的艺术效果。烧造出的青白釉瓷器色泽莹润,清素淡雅,纯净细腻。

  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辉煌时期,不管是在种类、样式还是烧造工艺等方面,均位于巅峰地位。难怪当代陶瓷收藏高手对手中的每一款宋代瓷器都会爱不释手:钧瓷的海棠红、玫瑰紫、好似晚霞般光辉灿烂,其“窑变色釉”釉色变化如行云流水。汝窑造型最丰富,来源于生活,如宫中陈设瓷,瓷釉显得晶莹柔润,犹如一盅凝脂。翠绿晶润的“梅子青”是宋代龙泉窑中上好的青瓷。被美术家誉为“缺陷美”和“瑕疵美”的宋代辞瓷(又名冰裂、断纹)令人玩味无穷,其“油滴”、“兔毫”“玳瑁”等结晶釉正是宋人的创举。宋代定窑的印花、耀窑的刻花是瓷器装饰手法的新贡献。唐、五代时期窑工们创造的越窑如冰似玉的“千峰翠色”、“秋色”和邢窑白瓷,已不能同宋瓷争高低了……

  编辑本段概述

  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间一个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

  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红山文化年代为公元前4000~前3000年。红山文化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还饲养猪、牛、羊等家畜,兼事渔猎,细石器工具发达;还有磨制和打制的双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锄、石磨盘、石磨棒和石镞等。陶器以压印和篦点的之字形纹和彩陶为特色,种类有罐、盆、瓮、无底筒形器等。彩陶多饰涡纹、三角纹、鳞形纹和平行线纹。已出现结构进步的双火膛连室陶窑。玉雕工艺水平较高,玉器有猪龙形缶、玉龟、玉鸟、兽形玉、勾云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还发现相当多的冶铜用坩埚残片,说明冶铜业已经产生。房址为方形半地穴式,分为大型与小型。

  红山文化是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期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在发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相交汇产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红山文化的彩陶多为泥质,以红陶黑彩见常,花纹十分丰富,造型生动朴实。玉器制作为磨制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莹明亮,极具神韵,发展中具备了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到目前为止,红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内蒙古赤峰红山的大型碧玉C型龙,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发飘举,极富动感,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龙”。因赤峰境内多有龙表玉器出土,故赤峰被称为龙的故乡,红山文化的先民应为龙的传人。

  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和内涵。其后,在邻近地区发现有与赤峰红山遗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的诸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已发现并确定属于这个文化系统的遗址,遍布辽宁西部地区,几近千处。其内涵丰富,拥有一大批造型生动别致的玉器,多与猪、龟、鸟、蝉、鱼等动物形象。随着七十年代这批玉器被识别出来,考古学家发现了红山文化大型玉龙,这是我国最早的龙之一。

  编辑本段历史

  红山,蒙语称:乌兰哈达,意为红色的山峰。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东北郊的英金河畔。传说内蒙赤峰的红山,原名叫九女山。远古时,有九个仙女犯了天规,西王母大怒,于是九仙女惊慌失措,不小心打翻了胭脂盒,洒在了山上,因而出现了九个红色的山峰,所以,后来都叫它“红山”。

  公元20世纪初,中国处于军阀割据的年代,当地喀喇沁蒙古王公聘请了一位叫鸟居龙藏的日本学者来讲学。据日人回忆,当年他越过辽上京(今巴林左旗)来到了红山,在附近地面上发现了一些陶片。1919年,来了一位法国人,它的名字叫桑芝华。他来到内蒙林西(今巴林右旗),无获而归。还有一位法国人,名叫德日进,他在红山一带发现一些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细石器。1930年冬,从东北通辽来一位梁启超的儿子叫梁思永,他生于澳门,从美国留学归国后,开始研究考古学。它收集了一些鸟居龙藏的资料后,参加了中国科学院考古组。他到过林西、沙拉海、锅撑子山一带,仅发现一些陶片后就回北京了。

  1933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当时热河省省会——承德。随后来了一批所谓的日本考古工作团,叫满蒙考察团。有个叫滨田的,是当年东京大学校长。他们来的动机是: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想在内蒙古找出不属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凭据。结果在红山30多处遗址仅发现一些陶器残片和几件青铜器,都属于中国历史文物,结果是日寇枉费心机。

  解放后,梁思永先生为中国考古所副所长。中国考古学家尹达先生出版《中国新石器文化》一书,梁先生作序。尹达先生认为:红山文化是北方细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结合。两位学者论述了东北这一文化现象,属于长城南北接触产生的一种新文化现象,并提出定名为《红山文化》。

  红山古玉的正式发现,是20世纪70年代的事情。1971年5月,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在北山植树时,意外掘出一件大型碧玉雕龙。从此,人们开始意识到,中国玉雕艺术的源头可能发生在红山文化时代的西辽河流域。

  其后不久,在内蒙敖汉轱辘板壕、克什克腾旗好鲁库石板山,阜新胡头沟等地红山文化遗存中又陆续发现了数批玉雕龙、大型勾云佩等红山文化玉器。1979年5月,考古工作者又在辽西凌源三官甸子城子山找到了具有科学地层依据的红山文化玉器墓葬,从而使红山文化确有玉器成为定论。

  1981年12月,在杭州举行的《中国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上,辽宁省考古研究所孙守道先生等,向大会提交论文:《辽河流域的原始文明与龙的起源》,又一次确认了上述发现均属《红山文化》。此后,一时造成了世界考古界的轰动。大批海内外学者纷至沓来东北考察。与此同时,已故的中国考古大师苏秉琦先生,对红山文化作了进一步的肯定。确认: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是中国五千年前中华文明的曙光。

  编辑本段源流

  红山文化源流的研究,是建国后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最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之一。目前,学术界大致有四种意见:

  一、红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系统的原始文化,或是仰韶文化的变体;

  二、红山文化继承了河北磁山文化;

  三、红山文化很可能是细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相互影响之后产生的新文化,含有细石器和仰韶文化两种因素;

  四、红山文化是这个地区独具特征的一种新石器文化。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受到其它文化影响,

  四说并存,各持己见,后者的认识比较符合实际,考古学揭示泥质陶、彩陶、压印“之”字纹夹砂陶、石器、细石器共存,是红山文化独具的特点,龙题材是红山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这一“族徽”性的花纹图案从红山文化早期一直延续到它的晚期。在石器中烟叶形、草履行的石耜、桂叶形双孔石刀是富有特征的农耕工具;细石器中的刮削器、石刃、石镞等器物,小巧玲珑,工艺精湛,陶器中的泥质红陶和夹砂褐陶的盆、钵、罐、瓮等各有自身的装饰纹样,而横“之”字形纹和直线纹是红山文化具有特征的纹饰,泥质陶中的彩绘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器物,虽然受中原仰韶文化的影响,但二者之间仍有各自的异同点(共性与个性)。仰韶文化彩陶纹饰是用黑、紫或白色做装饰地的,与红山后陶器类型相比是多彩的,带状纹饰中夹有圆圈涡纹、叶形纹、斜格子纹和绳纹,而且单独配有“S”字型、“X”字型等纹饰,与红山后类型陶器迥然不同。红山后类型陶器中,连点弧线纹是一种坠落形式的,这在仰韶文化陶器中是没有的。二者之间也有相似点,红山文化红山后类型的“红顶碗”式的钵与仰韶文化后岗类型的同类彩陶相似,彩陶之中的平行线形、平行斜线组成的三角形纹与后岗类型的同类彩陶相似,它们的相异点,说明各自的文化特征;它们的相同点(或类似)说明年代大体相近,但不能简单地认为红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支系、地方变体或混合文化等。

  红山文化的内涵在西辽河流域也并不单一,它包括不同经济类型不同的文化特色。不同的地方类型或不同的发展阶段。大凌河流域的东山嘴、牛河梁、城子山遗址、胡头沟玉器墓一类红山文化遗存,就不同于老哈河流域的红山后、西水泉、四棱山等一类红山文化遗存,前一类型多出一种用途特殊的彩陶筒形器、磨光泥质黑陶圈足器,不见或少见红山后类型多见的“红顶碗”式钵器类和三角间涡纹彩陶图案。这说明形成红山文化决非单一的农耕,而是以农耕为主,农牧渔猎结合的经济类型和多样的文化内涵所促成。新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揭示红山文化的发展规律和性质提供了依据。以自身发展为主,文化间的影响曾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文化 影响首先是红山文化分布区的“诸文化”的相互影响;与中原文化的影响也不是单方面的,而是相互影响的。

  考古学家们根据三十年来考古发掘成果证明,我国史前期存在着两大文化区系,即中原古文化和北方古文化,其中北方古文化又由红山文化和河套文化组成,这两大文化区系有共性又有个性,不能把北方古文化简单地看成中原古文化的支系或地方变种。

  要认识红山文化的渊源,首先的任务是在本地区寻找出早于红山文化的遗存,1983年兴隆洼遗址发掘后,明确认识了兴隆洼文化才使探讨红山文化源头,有一个扎实的比较对象。

  兴隆洼遗址中发现红山文化早期、中期房址分别打破兴隆洼文化聚落围壕的地层关系,又具有早期石器文化遗存的特征,经C14测定年代距今7470+80 ——6895+-205年大大早于红山文化,与红山文化前身有关,可称“前红山文化”,隆洼文化与红山文化分布地域大体相同。

  红山文化早期与兴隆洼文化陶器大多陶质粗疏,火候较底器类和纹饰种类较少,一般有夹砂褐陶筒形罐、粗泥(含细砂)陶钵,代表性纹饰是压印“之”字形线纹,以及网格状划纹等。可以看出红山文化早期比兴隆洼文化内涵丰富,并表现出一定的进步性。

  隆洼文化已有一定水平的农业生产,有相当规模和数量的聚落址。可以认为是产生红山文化那样繁荣的原始农业社会的基础。

  这表明兴隆洼文化与红山文化具有传承关系可能就是红山文化的源头。红山文化以后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1973年敖汉旗小河沿类型的发现,为这个问题找到了有力的线索。小河沿文化类型是近年新分出的一种文化类型,它和石羊石虎山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在器物的器形、彩陶图案、纹饰方面,都具有与红山文化类型不同的特点,其年代晚于红山文化。结合敖汉旗小河沿南台地遗址和翁牛特旗大南沟石棚山墓葬群所获得的资料,在考古学上确定为“小河沿文化”。其分布区同红山文化基本一致,其文化特征可归纳以下三点:

  (1)石器。磨制石器和细石器共存,有打制石器,有四边起棱,横截面呈长方形的磨制石斧、石耜、出现磨光石铲,细石器有石镞和骨柄刀的石刃。石刃加工精致。联系陶器上出现的猪首陶塑,反映其经济生活为农牧结合兼营狩猎。

  (2)陶器。有泥制红陶、夹砂灰陶、泥制灰陶和泥制黑陶四类。饰细绳纹、刻划纹和附加堆纹,由细绳纹组成的菱形回字纹已初具雷纹特征。彩陶以黑彩为主,有红彩和施白衣,纹饰有斜平行线纹,折线回字纹,有内彩,一种典型绘法为施白衣后用平行斜线画出区界,内添黑、红、棕色三彩,组成回字、三角、八角、网状等多种几何图案,朱绘已见多例,其器物为夹砂灰陶直筒罐类、钵盆和镂空豆类、壶类以及器座、盂、尊、双耳大口罐型器。晚期出现大平底盆,大敞口折腹浅盘细柄豆,并出现有彩绘陶。

  (3)墓地。氏族墓地选择在高山上,墓地内部分区,区内分行,墓室结构为土坑竖穴或洞穴,有墓前用火烧墓坑的习俗,单人仰身屈肢葬男女和葬,男性墓多随葬生产工具。并有束发、佩带项环和臂环的习俗。

  小河沿类型与红山后类型目前虽未发现明确的地层叠压情况,但两者之间在文化内涵上有明显的时代早晚和承袭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小河沿类型石器中细石器加工更为精致,圆弧骨柄石刃刀更为普遍实用,反映出生产技术较红山后类型更为进步。小河沿类型早期陶器与红山后类型承袭关系比较清楚,均有泥质红陶和彩陶,小河沿类型的泥质红陶敛口钵、夹砂灰陶式深腹罐、双耳双口连通壶以及平行斜线的彩陶花纹、刻划纹等,都有脱胎于红山后类型的迹象。泥质灰、黑陶增加,但却不见压印“之”字纹,而被细绳纹及菱形回字纹所代替。其它如镂空豆、尊等多种器类的出现,彩陶图案的几何化,表明制陶业有了新发展。

  小河沿类型出现了双间房址和男女和葬的习俗,说明当时已进入原始公社解体阶段,在社会发展阶段上,表现出较红山后类型进步。在时代上应是介于红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之间的遗存,是由红山后类型直接发展演变的类型。

  小河沿文化之后,这里是夏家店下层文化分布的中心区,在敖汉旗南台地曾发现小河沿类型晚期文化层被夏家店下层文化早期房址打破的地层关系,一些文化因素已开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先河,如磨光泥质黑陶增多,朱绘和彩绘出现,绳纹兴起,折腹器、大敞口浅盘细柄豆、大平底盆、镂空圈足器等都具有红山文化时期的特征。这样,由于小河沿类型的发展,填补了红山后类型和夏家店下层文化之间的空白,它们已基本可以衔接起来,从此,距今四千年前,西辽河、大凌河流域已进入青铜时代。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形成过程与去向如何,前者涉及到它与红山文化的关系,后者则涉及到它与燕文化的关系。

  编辑本段发展

  红山文化是我国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亦称史前文化,距今约5000年前。它的宏观环境:地处大兴安岭南缘和燕山北麓地带的西辽河流域,位于东经117°—123°、北纬41°—45°之间。这里是衔接东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三角地带,也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的交汇区域。纵观世界地理,西辽河地区属于亚欧大陆草原通道的东南缘,连接北太平洋西岸。它的特殊地理位置就确定了自古以来处于辽河西域衔接中国南北和世界东西方的交通要冲,是多种经济文化类型交错、多种民族成份杂居和多种文化因素荟萃的中心之一。红山文化就是这一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优秀文化。

  近万年以来,西辽河地区的古代历史文化发展面貌,可以大体上划分为:早期的农耕文化和后期的游牧文化这两个发展时期。其主要原因是气候环境的变化。农耕文化包括红山诸文化和夏家店文化,时间相当于新石器时代中期至青铜时代早期,距今约8000——3500年。此间,西辽河地区与我国其他地区一样,正经历着全新世中期的气候最适宜期,雨量充沛、空气暖湿、溪沼遍布、草木丛生。

  由于地近燕山和大兴安岭夹角之间的浅山丘陵相对高亢的地势条件,为这里的古人类提供了较其它地区更为优越的生存条件。半个世纪以来,从这一地区出土的大量磨制的石犁、石斧、石磨盘、石刀、石纺轮、陶器、骨制品等等,说明了这一时期先后在这里的诸种早期农耕文化,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红山文化鼎盛时期,距今约5500年左右,红山古国的形态就已经出现了。祭坛、女神、宗庙、积石冢,这三种极为重要的因素众所周知,姑且不论。我们有必要提出对玉猪龙的造型探讨一番。内蒙古考古专家布谷先生认为:玉猪龙,国内外收藏不少。其个体造型既形似,又神似,都是红山文化特定产物。已知其分布范围北起赤峰北部,南至辽宁西南部,以此距离为直径的一个圆。

  红山文化晚期已出现社会产品分配不均等现象。牛河梁积石冢的大型墓规模大、随葬玉器很多,说明墓主生前居于一般社会成员之上。当时还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营建坛庙,牛河梁女神庙遗址经发掘考证,就是红山文化遗址。在喀左的东山嘴遗址,有一座石砌的祭祀建筑基址。它以大型方形祭坛为中心,北翼有两条南北走向的石墙基,南翼有长条形石堆,祭坛前端是石圈形台址和圆形石砌基址。这处遗址中还出土了小型孕妇塑像和大型人物坐像等。根据冶铜业的产生,财富分配的不平等及祭祀用大型礼制建筑的出现,有人认为红山文化晚期已进入文明时代;也有人认为处于军事民主制时期。

  编辑本段艺术

  (1)陶塑艺术

  位在北方内蒙古赤峰的红山文化,出现立体圆雕的裸体妇女像,有些胸前的乳房突起,有些则是躯体具有孕妇的特徵;在辽宁省建平、凌源二县交界处的牛河梁,出土面涂红彩的泥塑女神头像,此地也是红山文化的分布区,推测是一座女神庙或女性为主的祭祀遗址。红山文化大量出土的陶塑女性,部分学者推测是生育神或地母神的象征,同时也是母系社会的具体表现。

  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主要有筒形罐、斜口器、瓮、豆、带盖罐等。红山文化陶器的几个特征包括:

  1红山文化陶器以夹砂灰陶和泥质红陶两大陶系为主,而泥质红陶占的比例要大于夹砂灰陶。

  2筒形罐代表了红山文化陶器的基本器形。红山文化的筒形罐特征是口大底小、腹壁斜直,属于筒形罐的晚期形制,后从筒形罐中又异化出筒形器,形成红山文化陶器演变的一个新特征。

  3压印之字纹是红山文化陶器纹饰的风格。之字纹线细而纹带较宽,连线和篦点共用,横压竖排与竖压横排共用,直线与弧线、波浪线共用。之字纹饰又往往与筒形罐结合在一起,成为红山文化陶器更明显的特征。

  4彩陶在泥质红陶中占有相当的数量。红山文化彩陶以黑彩为主,也有红、紫彩,图案以龙鳞纹、勾连花卉纹和棋盘格纹三种最具代表性。

  (2)石雕艺术

  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玉雕作品中,就有许多是以动物为题的玉石雕刻, 例如红山文化出土的猪龙玦形器,但是否就是玉玦则仍待讨论,同形的玉饰在辽宁、内蒙古和河北等地均有发现,可能是由猪的形象再被神格化所衍生而来,或者是「龙」在早期神话传说阶段的形像。在红山文化遗址,还出土鸟、龟、虎形佩和鱼形石坠等小型的动物形像作品,主要是以玉或绿松石所雕。

  玉器的使用和丧葬的礼仪是红山文化的一大特点,也是了解当时社会结构的窗口。从目前大考古发掘来看,一般红山人的墓地多为积石冢,是规划的墓地,处于中心的大墓唯玉为葬,而墓地越向边缘规格越低。大墓附近的墓葬有的也葬有玉器,但是数量和规格明显较中心大墓低,但同时还葬有数量不等的猪、狗等,再低等级的墓葬只有陶器陪葬,个别的墓葬没有陪葬品。这说明红山文化的社会结构等级制度严格,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贫富差距很大,有了私有制的概念,甚至已经形成了原始的国家。

  玉器的起源是装饰,玉器的使用从萨满文化发展到族权、神权、兵权的象征,很多玉器是原始礼器,一些动物的造型是氏族的图腾。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通过多年来的考古研究发现,猫头鹰是红山文化主要图腾崇拜物。据介绍,玉猫头鹰在红山文化出土数量最多,最大的达到十几厘米高;姿态各异,有仿真的,也有抽象的,同其他动物的组合也是千变万化。考古人员说,红山文化时期,人们恐惧黑暗,希望在黑暗中得到光明或者看清一切;人们经常遭到其他野兽的攻击,希望能够像鸟儿一样飞起来,以避免收到伤害;人们过着农牧渔猎生活,又希望像雄鹰一样轻易地捕捉到猎物。而猫头鹰具备这一切优势,猫头鹰是辽西地区普遍存在的猛禽,黑夜活动,可以飞向高空,又给人以通达天地阴阳的神秘感。所以,红山文化时期先民们寄希望于猫头鹰能够给予自身与自然界抗争的神奇力量,这样,猫头鹰成为红山文化时期先民们的图腾崇拜物应该是一种必然。

  编辑本段文化遗址

  八十年代中期,经过对辽西东山嘴-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祭坛、积石冢的发掘,终于取得了更重要的成果。

  辽宁省朝阳市的喀左县东山嘴遗址坐落在山梁顶部中央,面向东南,俯瞰大凌河开阔的河川。这是一处用大石块砌筑的成组建筑遗址,呈南圆北方、中心两侧对称的形制。南部圆形祭坛旁出土的陶塑人像中,有在我国首次明确发现的女性裸像。伴随出土的陶器如镂孔塔形器等造型奇特,显然不是日常生活用具。可见,这是是神圣的祭祀所在。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的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处,是1981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的。现已在五处地点发掘出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发现了距今大约5500年前的大型祭坛、女神庙、积石冢和“金字塔”式建筑。遗址内涵丰富,出土文物精美绝伦、世界罕见。这一重大发现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被称为“东方文明的新曙光”。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是可与埃及金字塔、印度亨觉达罗古文明相比的世界性发现,该遗址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红山文化坛、庙 、冢,代表了已知的我国北方地区史前文化的最高水平,专家们因而对中华文明起源史、中华古国史进行 了新的思考;把中华文明起源史的研究,从四千年前提早到五千年前;把中华古国史的研究,从黄河流域扩大到燕山以北的西辽河流域。

  自80年代以来,系列红山古玉的发现和研究,接连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

  辽宁西部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沙拉乡茶海遗址,属于前红山文化类型。经过年代测定:距今8000年前。这一重大发现,印证了当代考古大师苏秉琦先生于1991年8月为阜新玉龙文化节手书题词“玉龙故乡,文明发端”的论断。

  查海遗址经过发掘出土有玉玦、玉匕、管状器、如斧似锛形器等。陆续发现有:阜新胡头沟墓葬出土的玉龟、玉鸮、玉鸟、玉璧、玉环、鱼形玉佩、联环玉璧;凌源三官甸子墓葬区发现的马蹄形玉器、玉钺、玉环、勾云纹玉饰、玉蝉、竹节形玉饰、猪首玉饰;建平县牛河梁积石冢群发现的玉环、双联玉璧、马蹄形玉箍、玉猪龙、玉璧、方形玉饰、棒形玉器、勾云形玉饰;喀左东山嘴子遗址出土的双龙首玉璜、绿松石鸟形佩;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发现的玉蚕、玉猪龙、玉凤、勾云纹玉佩、玉鸮、鱼形玉饰、三联玉璧、勾云形玉器、玉斧、玉管等。

  此外,在辽西地区和内蒙古赤峰市的敖汉旗、翁牛特旗、西林郭勒盟所属各旗,也都有玉龙、玉琥、玉鸟、马蹄形玉箍、勾云纹玉饰、玉斧、玉棒等各种形制的玉器发现,而且数量相当可观。尤为辽宁大学古文化应用研究所兼职研究员黄康泰先生,积数十年对古文化的研究和田野考查的经验,在有关专家指点下,征集了千余件红山文化系列玉器。其中除了含盖上述各类型制的玉器外,当以“万年雌雄玉龙”为佼佼者。今辽宁著名古玉收藏家齐人先生,积数十年之辛,其收藏之红山古玉器中堪为一绝的是5000年前的一对雌雄玉龙,雌龙高48厘米,雄龙高42厘米,青玉质,褐沁斑,手感油润,神采奕奕,可视为国之瑰宝。

  红山文化近年不断有新发现,在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和凌源、建平交界处牛河梁先后发现了牛神庙、积石冢和祭坛。2003年在红山后新发现了一处保存完整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祭祀遗址。红山遗址群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

  红山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红山文化的发现,使西拉沐沦河流域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并列成为中华文明的三大源头;把原来以夏代为开端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一千多年;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是中国古代两大玉文化中心。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之一。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

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1935年,在中国***“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扩展资料:

陶行知有这样一则教育学生的故事: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接过糖果。

随后陶行知高兴地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男生惊讶地看着陶行知。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

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阻挠和迫害,育才学校已难以在四川重庆附近生存。1946年4月,陶行知风尘赴赴来到上海,一方面寻找新的育才学校地址,一方面为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奔走呐喊,他在三个多月内演讲一百多次,并积极筹组“中国国际人权保障会”。

1946年4月21日,陶行知在育才中学讲演《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24日,在储能中学召开的上海教育界欢迎会上演讲。在大任小学、圣约翰大学、大同中学、沪江大学……到处都留下了陶行知的身影。6月23日,上海各界争取和平反对内战代表团赴京请愿,陶行知在北站五万人欢送大会上发表演讲。

陶行知大声呼吁:“八天的和平太短了,我们需要永久的和平!假装的民主太丑了,我们需要真正的民主!”6月25日,陶行知在国际饭店代表54个人民团体举行外国记者招待会上,要求美军立即撤退。6月29日,陶行知与郭沫若、沈钧儒等发起《致美国人民书》。7月,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先后遭国民党特务暗杀,陶行知亦被列为黑名单的第三名。

陶行知一面作好了“我等着第三枪”的牺牲准备,一面继续坚持斗争,视死如归,始终站在民主运动的最前列。他写信激励育才师生为民主斗争“再接再厉,前仆后继,屡败屡战,以底于成。陶行知因长期劳累过度,健康过损,受李、闻事件的刺激又过深,1946年7月25日在上海爱棠路爱棠新村13号突然去世。惊悉噩耗后周恩来匆忙赶到,陶行知的手尚有微温。

许多民主人士猜测这可能又是特务暗害,经沈钧儒行医的儿子诊断判明还属因脑溢血病亡。陶行知去世次日上午,上海万国殡仪馆挤满了前来悼祭的群众。中共代表团的挽联是:“中国人民教育旗手,民主运动巨星”。1946年8月11日,延安各界在中央大礼堂也举行陶行知追悼会,毛泽东送的挽词是:“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参考资料:

-陶行知

摘要:房屋、道路、给排水和庭园等各种土木建筑工程经常用到陶瓷制品,建筑陶瓷是指建筑物室内外装饰用的较高级的烧土制品。主要品种有内外墙面砖、地砖、陶瓷锦砖、琉璃瓦、陶瓷壁画、陶瓷饰品和室内卫生陶瓷等。建筑陶瓷是什么?建筑陶瓷有哪些种类?建筑陶瓷是什么

我国的建筑陶瓷产业在近十几年的时间里得到了快速发展,凭借内外部的发展优势与机遇,已成为世界建筑陶瓷的生产和消费大国,全球过半的建筑陶瓷产自我国,由此可见我国建筑陶瓷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辽阔的国土上,建筑陶瓷产区覆盖了大部分地区,其中以广东、山东等地区最具代表性,不少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陶瓷集群。房屋、道路、给排水和庭园等各种土木建筑工程用的陶瓷制品,有陶瓷面砖、彩色瓷粒、陶管等。按制品材质分为粗陶、精陶、半瓷和瓷质四类;按坯体烧结程度分为多孔性、致密性以及带釉、不带釉制品。其共同特点是强度高、防潮、防火、耐酸、耐碱、抗冻、不老化、不变质、不褪色、易清洁等,并具有丰富的艺术装饰效果。

带釉的建筑陶瓷制品是在坯体表面覆盖一层玻璃质釉,能起到防水、装饰、洁净和提高耐久性的作用。粗陶以铁、钛和熔剂含量较高的易熔粘土或难熔粘土为主要原料。精陶多以铁、钛较低且烧后呈白色的难熔粘土、长石和石英等为主要原料。有些制品也可用铁、钛含量较高,烧后呈红、褐色的原料制坯,在坯体表面上施以白色化妆土或乳浊釉遮盖坯体本色。

建筑陶瓷有哪些种类

陶瓷面砖

是用作墙、地面等贴面的薄片或薄板状陶瓷质装修材料,也可用作炉灶、浴池、洗濯槽等贴面材料。有内墙面砖、外墙面砖、地面砖、陶瓷锦砖和陶瓷壁画等。(见彩图)

①内墙面砖:也称釉面砖,用精陶质材料制成,制品较薄,坯体气孔率较高,正表面上釉,以白釉砖和单色釉砖为主要品种,并在此基础上应用色料制成各种花色品种。

生产工艺通常为高温慢烧,坯件多用长石粘土系和叶蜡石-粘土系精陶,掺入少量石灰石、滑石,以降低湿膨胀,防止后期龟裂。坯料组成范围:高岭土或叶蜡石为40~65%;粘土为40~65%;石英为20~30%;熔剂(长石、石灰石、滑石、白云石等中的一种或几种)5~17%。白色胚体上使用铅硼熔块透明釉,有色坯体上使用硼碱锆(锡、钛、铈)熔块乳浊釉。素烧温度为1230~1280°C,釉烧温度为1100~1160°C。可在已釉烧过的白釉、浅色釉面上采用贴花、丝网印刷、喷涂等工艺,饰以花纹图案,然后在低温下彩烧,也可在素烧胚或生釉层上施彩,釉烧和彩烧一次完成。

采用的低温快烧新工艺,其制坯主要原料为硅灰石、滑石、透辉石、磷渣、叶蜡石和粘土,用辊道窑、网带窑等快烧窑烧成。烧成温度:素烧为1000~1100°C;釉烧为960~1040°C,烧成周期为40~60分钟。其特点是烧成燃料消耗少,便于生产过程自动化,生产灵活性大和成本低。

②外墙面砖:由半瓷质或瓷质材料制成。分有釉和无釉两类,均饰以各种颜色或图案。釉面一般为单色、无光或弱光泽。具有经久耐用、不退色、抗冻、抗蚀和依靠雨水自洗清洁的特点。建筑陶瓷

生产工艺是以耐火粘土、长石、石英为坯体主要原料,在1250~1280°C下一次烧成,坯体烧后为白色或有色。采用的新工艺是以难熔或易熔的红粘土、页岩粘土、矿渣为主要原料,在辊道窑内于1000~1200°C下一次快速烧成,烧成周期1~3小时,也可在隧道窑内烧成。

③地面砖:用半瓷质材料制成,分为有釉和无釉两种,均饰以单色、多色、斑点和各种花纹图案。

地面砖和外墙砖向通用的墙地两用砖(又称彩釉砖、防潮砖)发展,其坯体材质相同,但产品厚度和釉的性能因用途而不同。

工艺流程:放线并预检——成型钢筋进场——排钢筋——焊接接头——绑扎——柱墙插筋定位——交接验收

④陶瓷锦砖:也称马赛克,是用于地面或墙面的小块瓷质装修材料。可制成不同颜色、尺寸和形状,并可拼成一个图案单元,粘贴于纸或尼龙网上,以便于施工,并分有釉和无釉两种。一般以耐火粘土、石英和长石作制坯的主要原料,干压成型,于1250°C左右下烧成。也有以泥浆浇注法成型,用辊道窑、推板窑等连续窑烧成。

⑤陶瓷壁画:为贴于内外墙壁上的艺术陶瓷。用于外墙的由半瓷质或瓷质材料制成,用于内墙的可由精陶材料制成。特点是经久耐用,永不退色。一般以数十甚至数千块白釉内墙砖拼成,用无机陶瓷颜料手工绘画烧制成画面。还有运用磁州窑特殊装饰工艺,制成特殊风格的花釉画面。20世纪80年代正在发展1×1米的大型陶瓷板,以单块或以多块拼镶制成大小不同的壁画。

彩色瓷粒

为散粒状彩色瓷质颗粒,用合成树脂乳液作粘合剂,形成彩砂涂料,涂敷于外墙面上,施工方便,不易退色。

陶管

用于民房、工业和农田建筑给水、排水系统的陶质管道,有施釉和不施釉两种,采用承插方式连接。陶管具有较高的耐酸碱性,管内表面有光滑釉层,不会附生藻类而阻碍液体流通。

陶管一般以难熔粘土或耐火粘土为主要原料,其内表面或内外表面用泥釉或食盐釉。用挤管机硬挤塑成型,坯体含水率低,便于机械化操作。用煤烧明焰隧道窑烧成,烧成温度为1260°C左右。

  彩陶最早于1912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其后在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四川、湖北等地陆续发现。彩陶因时间的不同,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彩陶几何纹盆

  〖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丰盛繁华的时期。它位于黄河中游地区,以黄土高原为中心,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宁夏等地。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相当成熟,器物规整精美,多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灰陶与黑陶较为少见。其装饰以彩绘为主,于器物上绘精美彩色花纹,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的部分内容及艺术创作的聪明才智。另外还有磨光、拍印、等装饰手法。造型的种类有杯、钵、碗、盆、罐、瓮、盂、瓶、甑、釜、灶、鼎、器盖和器座等,最为突出的是双耳尖底瓶,线条流畅、匀称,极具艺术美感。

  由于时间跨度与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必须分类加以区别,主要有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人面鱼纹彩陶盘

  半坡彩陶

  最早发现于西安半坡,距今有七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彩陶文化历史较早、特点突出、影响较大的一个类型。半坡彩陶的遗址,在河流的岸边,因而半坡的彩陶有汲水尖底瓶、葫芦、长颈瓶,另外还有盆类、罐类,与今天的盆罐大体相似。

  半坡彩陶早期纹饰,多为散点式构图。也就是说,在一件器型上,装饰往往只占据器面的一小部分,纹样一般是自然形态的再现。半坡纹饰的形象可爱,表现了人类童年的天真稚气和与自然的亲切关系。仔细体味,有人与自然溶为一体的感觉,可以说是半坡人原始生活的记录。

  纹饰形象主要描绘了当时人们接触的动物,有奔跑的鹿、鱼纹、人面纹、蛙纹、鸟纹、猪纹以及由以上纹样两种或三种组合的纹样。也有一些单纯的任何纹样如折线纹、三角纹、网纹等。

  庙底沟彩陶

  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主要有盆、碗、罐等。早期和中期也有类似半坡的葫芦形瓶。

  庙底沟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点、线、面搭配得当,空间疏朗明快。曲面之间,穿插活泼的点和线,使纹样节奏鲜明,韵律感很强。二方连续的组织结构,是节拍的具象化,更使之有较强的音乐效果。这反映了原始的恬淡、闲静的心态。彩陶漩涡纹双耳罐

  〖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还发现有窑场和陶窑、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马家窑文化的制陶工艺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并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表现出了娴熟的绘画技巧。彩陶的大量生产,说明这一时期制陶的社会分工早已专业化,出现了专门的制陶工匠师。彩陶的发达是马家窑文化显著的特点,在我国所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内彩也特别发达,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双耳高颈侈口带流罐

  半山彩陶

  半山类型的彩陶器,多为罐、壶。造型饱满近似球,足内收,腹近直线,由于器型的下半部内收,装饰都集中于上半部。

  半山类型的彩陶,是在马家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马家窑更丰富;她的繁荣昌盛、雍荣华贵的风格是由饱满器型上的旋动结构的纹饰,黑红相间的色彩,线条的粗细变化,及锯齿纹、三角纹的配合,大图案里套小图案形成的。旋转而连续的结构,使几个大圆圈一反一正,互相背靠,互相连结,有前呼后应、鱼贯而行、连绵不断的效果,显示一种融合、缠绵的气势。与器型共同构成一种雄伟宏大的气势。半山期,是我国彩陶文化的高峰阶段,显示博大、成熟和完美的特色。

  马厂类型彩陶

  1924年秋发现于青海民和马厂塬,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肃等地,器形基本沿袭半山类型的造型,但较之半山彩陶显得高耸、秀美。出现了单耳筒形杯,耳、纽的造型富有变化。其年代约为公元前2350~前2050年。纹饰有同心圆纹、菱形纹、人形蛙纹、平行线纹、回纹、钩连纹等。另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齐家文化等遗址中也出土有彩陶,但在数量、规模、艺术水平上与上述文化类型的彩陶有一定差距。古代陶器中还有一种在陶器烧成后画上纹饰的彩绘陶。

  [编辑本段]技术条件

  在早期陶器发展的几千年中,制陶工艺尚不成熟,彩陶生产的技术条件无法具备,因此,陶器产生几千年以后才出现彩陶。从出现陶器到生产彩陶,这是一个长期摸索、反复试验、不断改进的过程。

  陶器生产之初,没有刻意装饰的纹饰,但加工过程中手捏、片状物刮削、拍打器壁等往往会留下一些不规则的印痕。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增强,他们逐渐将这种不规则的印痕转变为有意的、规则的纹饰,如成排的剔刺纹、一圈的手窝纹等。早期陶器上大量出现的绳纹是在木棍上缠绕绳索滚压器壁而形成的纹饰,既可增强陶胎的坚实度,又能起到美化陶器外表的装饰效果,一举两得。后来只起装饰作用的纹饰种类越来越多,逐渐演变为单纯的装饰花纹,也因此,人们对陶器的装饰也越来越注重。随着工艺条件具备,彩陶便应运而生了。

  彩陶是将各种天然矿物颜料绘制到陶器上,形成五彩缤纷的各类图案,使陶器不再仅仅是实用品,而且还具备了艺术品的审美功能。其中大多数是先在陶坯上绘制,然后人窑烧制,颜料发生化学变化后与陶胎融为一体,这样的彩陶色彩不易脱落,经久耐用而且美观。还有一类称为彩绘陶,是将颜料直接绘制到烧成以后的陶器上面,此类彩绘贴附在器物表层,使用过程中容易损坏脱落。大地湾文化中上述两类彩陶同时出现,以前者居多。彩陶产生的技术条件有三:第一,生产彩陶的首要技术条件,是对天然矿物颜料的认识。作为彩陶颜料,必须在高温烧窑时不分解,比如含量较高的赤铁矿具有耐高温性能。而且还要掌握矿物的显色规律,什么样的颜料烧制后会变成红色,或者会变为黑色,如此才能运用自如地生产出理想的彩。颜料经加工稀释后才能使用,粉末的粗细程度、加水稀释的浓度,都有一个不断熟悉、掌握性能的过程;第二,陶坯表面必须达到一定的光洁度,颜料才能渗透到陶胎里面。这就需要认真对陶土进行筛选、淘洗,拉坯成型后对器表还要反复打磨。考古发现中的彩陶大多是泥质陶,即便是夹砂陶如辛店文化,器表也都较为细腻。大地湾文化陶器主体是夹细砂陶质,但器表均抹有较光滑的泥质层;第三,烧陶的温度越高,颜料的附着力就越强,纹饰越牢固。彩陶烧制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便逐渐改变了陶窑结构,加大了窑室的密封力度,以达到烧制工艺对彩陶生产的保障。

‍‍

断定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各历史时期陶瓷烧制的时间、地区、窑口、窑系及辨明真伪的工作。鉴定陶瓷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鉴定工作者凭实践中获得的鉴别能力,吸取前辈经验,参考文献与图像来进行鉴定的传统方法;另一种是科技工作者运用分析、化验、测示、手持式显微镜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鉴定的方法。

目测法

传统的方法以目测为主要手段。考古发掘出的陶瓷,要对地层、墓葬形式、葬式和同出土的其它实物进行综合分析并与已有科学定论的遗址、窑址、墓葬出土的陶瓷进行器物排队和分析比较,同时参考考古发掘报告和专门著作后作出判断。

吸收科学研究成果

鉴定传世陶瓷,首先要吸收考古学的科学研究成果,选择有可靠地层、年代的文化遗址、窑炉遗址、墓葬出土的陶或瓷器(包括标本、残器)作标准器,也可用经过验证的陶瓷器作标准器,与需作鉴定的陶瓷的胎质、器形、装饰、成型工艺、装烧、釉彩、纹片、纹样、铭款,乃至手感轻重、敲击音响等各方面,作综合的观察和验证,有时还需参阅鉴定陶瓷专着、考古学著作、 陶瓷史、历代纪年史、地方志和笔记杂着、图录等资料。

了解陶瓷资料

鉴定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需首先了解我国各地区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址及出土陶器的胎质、成型工艺、窑炉装烧、器形装饰等特点。如黄河流域早期的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陶器为手制,以椭圆形波弧纹深腹盂为典型;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陶器,泥条盘筑、慢轮修坯成型,外表彩绘,以彩饰盆罐和尖底水瓶为典型;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陶器为手制的夹炭黑陶,以三足器为典型;山东、苏北一带 大汶口文化和其继承者龙山文化,制陶由慢轮修坯到快轮拉坯成型,陶器匀薄规整。典型器如大汶口的白陶和龙山文化的蛋皮黑陶杯、罐。此时期窑炉为升焰型,温度不高,陶器因受热不匀出现生烧和窑裂,废品率高。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陶器渐为铜、漆、瓷器取代,除特制大型器和建筑材料外,实用价值渐居次要地位。各时期陶器的器形与装饰,均受其他器物影响,尤其是瓷器。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21581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4
下一篇2023-11-14

随机推荐

  • 精华露和精华液的区别

    精华露和精华液的区别在于质地不同、使用方法不同、适合人群不同。1、质地不同精华露是高浓缩后的护肤品,例如著名品牌SK神仙水就是这类型的产品,质地较为粘稠,更适合干性皮肤使用。但对于油性肌肤,因为油脂分泌旺盛的缘故,不太适合多种精华类的护肤品

    2024-04-15
    25200
  • 精华露和精华液什么区别

    1、两者的质感与适合的肤质以及功能不同。精华液的主要成分由动物、植物或者矿物质等成分组成。精华露是乳液的一种,如果使用了精华露,就不用再使用别的乳液,精华露不适合冬季使用,精华露适合干性或者中性皮肤。2、精华露和精华液的区别在于它们的质感不

    2024-04-15
    25600
  • 安沐珂轻奢畅白美白祛斑精华液瓶子咋打开

    要打开安沐珂轻奢畅白美白祛斑精华液的瓶子,可以按照以下步骤:1 首先,取下瓶子的外盖。2 找到瓶颈处一个有银色虚线的位置,在这个位置用一个瓶盖当作支点,用小刀或改锥等工具轻轻撬开。3 打开后,把瓶子倒置,用力拍打瓶底,如果没有反应,可以尝试

    2024-04-15
    26200
  • 学生党用什么洗面奶好?

    01:旁氏米粹洗面奶旁氏米粹应该就是学生党的心头爱吧,我第一次用洗面奶也是用的这款,妥妥平价洗面奶中的战斗机,清洁力杠杠的。纯氨基酸的配方,膏体厚实,洗感比较温和,在氨基酸洗面奶中清洁力算高的,基本的防晒和淡妆都可以洗干净,洗完也不会紧

    2024-04-15
    18900
  • 妮维雅美白身体乳怎么样?妮维雅美白身体乳效果

    妮维雅美白身体乳,真的是一款平价大碗的产品,不少妹纸是因为美白的原因购入,但是没有想到居然还很滋润,香味不是很浓郁,反正用起来不怕用量的一款身体乳妮维雅美白身体乳好用吗妮维雅美白身体乳,便宜大碗好用,一百分推荐。轻薄的乳液状,吸收快

    2024-04-15
    10300
  • 2017年315化妆品曝光名单一览

     2017年315晚会曝光大批化妆品产品,其中不合格化妆品涉及多种消费者熟悉产品,那么2017年315化妆品曝光了哪些下面是我整理的2017年315化妆品曝光名单完整版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2017央视315晚

    2024-04-15
    16600
  • 红伊思蜗牛水乳怎么样

    以下全是我爱听的,希望你能喜欢。1、snowdreams(雪的梦幻)2、river flows in you3、kiss the rain4、三个人的时光5、我曾在那一角落患过伤风6、The mass(弥撒)7、Hello Zepp(电锯惊

    2024-04-15
    100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