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真的是住太平洋,人家爱怎么叫怎么叫,至于你这么大意见?
我家里,也叫名字,也叫大宝,小宝。外面一般叫名字,如果也这么叫,就是环境比较陌生,我不想让别人知道孩子叫什么。
不想用脑子想。这样简单
是对孩子的“昵称。”
这样也是看别人喜好吧,在外面我觉得还是不要称呼小朋友的名字,现在人贩子那么多,不要透露信息好点。
你可以不听啊,姓名权自由是最基本的法律常识。
这么说吧,如果孩子是你亲自十月怀胎生下,并且一天天陪伴着他(她)长大,“宝宝”、“宝贝,“大宝”、“二宝”其实就是深入骨髓的宣泄及贯穿爱的一种方式,如果把母爱比做大海,这种方式只是大海中的一滴小水珠而己。
如果理解不了,只能说明你成长过程中缺失了一些东西,好遗憾啊!
可能是小孩刚刚出生那会,做家长的还没给孩子想好叫什么名字。
然后就随便先宝宝,大宝,二宝,小宝先叫着咯,后面名字确定下来了,小名叫习惯了突然改口不习惯吧,所以哪个习惯就叫哪个。
还有可能就是不是很亲近朋友,亲戚,再者陌生人,不想暴露孩子名字,就在这类人面前称呼自己孩子大宝二宝。
不过说句不好听的话,什么大宝小宝(二宝)这样的小名真的很烂大街,就像“子轩,子豪……”一样烂大街。
就说我家亲戚里面,光家里那些亲戚娃要是全集中一块玩,随便朝着那群孩子堆大喊一声大小宝,真的可以蹦哒出好几个大小宝出来 ,要是不说这个大小宝是哪个表舅或者表姐的孩子的话,都不知道他们爹妈是谁,反正能确定一点就是他们小名都是叫大小宝,都是我家亲戚的娃。
我爸妈是没有这个习惯,我和我妹出生那会,家里还没有想好我们名字时,听家里说那会他们都会用本地话称呼我们为“妹”,等到名字确定下来基本喊名字。
如果亲戚朋友间说到孩子,我妈也不会用大宝小宝来概括,都是说孩子或者女儿,关系比较亲的亲戚,跟我们妈妈聊天,要是说到孩子,就会说我们名字来说。
其实这些都可以理解的啦,比较理解不了一些女的,当了母亲,天天以宝妈身份自居,可是孩子都不带,扔给家里老人带,自己跟没事人一样,一开口动不动的就宝妈长宝妈短。
还有一种就是稍微有点啥事,就动不动来一句“自从当了妈,再也看听不得看不得这些事……”
“大宝,二宝”这类词汇容易记,叫起来也非常简单顺口,又充满爱意。
我的儿子二十六七岁了,我也叫他大宝儿,但是这是我的专属称呼,在外边或者当着别人的面不会叫的。
只有我只会喊孩子名字吗[捂脸]可能闽南地区没有大宝小宝的发音吧,最多就大弟,小弟。但是很少很少。几乎都是喊名字最后一个的叠字。
二胎时代下,如何提高大宝的心理健康,这是一个值得大家共同探讨的话题。当第二个孩子出生以后,作为父母,精力难免不会不受牵扯,大宝对父母对自己的态度也会变得格外敏感,因此父母在态度和言行举止上,更应该谨慎,力求公平对待,尽最大的努力给老大足够的安全感,尽可能的让老大跟老二一起分享,一起玩耍,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父母的爱,愿意与自己的亲人分享爱。
一、大宝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行为?
因为在大宝的心理,他会认为:小宝宝的到来,占据了原本属于他的关心和疼爱。爸爸妈妈整天都围着小宝宝转,也不关心我,变的不爱我了。也有很多家庭因为小宝宝的到来让全家人忙前忙后的,这时候妈妈可能会让大宝学会独自穿衣,洗漱等,如果事情太难做,大宝同样也会出现情绪问题。也有不少孩子会想办法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就会出现吸吮手指,调皮捣蛋,提出想穿尿不湿,或者吃饭的时候就想要爸爸妈妈喂的情况。
二、爸爸妈妈心态
要调整心态,有了二宝是给大宝带来幸福的,大宝应该为此更高兴,爸爸妈妈内心里就安定了,大宝的心自然是安定的。从行动言语上保证大宝的权益,没有丝毫的改变,爸爸妈妈永远和大宝在一起,永远爱大宝,对二宝的爱是透过大宝来完成的,爸爸妈妈一起爱大宝,然后和大宝一起爱二宝,只要大宝的地位不受威胁,他是没必要担心的。切忌说一些大宝让着二宝,大宝照顾大二宝的话,这样大宝是没法接受的,所以,爸爸妈妈在跟大宝沟通的时候,要带着一种欣喜和恭喜,恭喜大宝有了一个伴儿,有了一个能让大宝教育的,还能让大宝照顾的人,大宝就很容易接受了。
三、从小培养大宝接纳分享的意识
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分享的意识,而不是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全家人的中心,可以为所欲为。家长要让孩子懂得作为家庭的一员就有责任和义务为家庭劳动,承担家里的责任。尽可能多的给孩子创造良好伙伴关系,多与周围小朋友接触,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小朋友直接分享玩具和零食,在共同游戏中养成良好的个人品质、塑造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小芬有个堂嫂,很幸运生了一对双胞胎儿子,当时因为她一个人带不过来,就把大儿子送给外婆带,小儿子自己带。过了三年,孩子长大能跑能跳,外婆认为还是给回女儿带好,免得外孙跟女儿没有感情。
可是堂嫂对两个儿子做不到一碗水端平,晚上睡觉,陪着小儿子入睡,大儿子就由着他自己睡;两个孩子抢东西或者打闹,挨骂的一定是大儿子,有好吃的食物,第一时间给小儿子吃;最后大儿子哭着要回外婆家,外婆来了之后对堂嫂一顿骂:“亲生的妈比后母还坏,简直就是一个亲生后妈。”
现在生二胎的家庭越来越多,很多二胎家庭非常宠爱二宝而忽略大宝。导致出现所谓的“亲生后妈”情况出现。所谓“亲生后妈”就是指妈妈虽然把孩子生下来了,却没有尽到做妈妈的责任,将孩子送给别人照顾或者对孩子动不动就打骂等,没有公平合理对待两个孩子。就是平常经常说的,二宝被深爱,大宝被
“ 虐待”。
那么,我们如何避免出现“亲生后母”情况,二胎家庭如何分配父母的爱?
当我们把更多的温柔给二宝,对于大宝来说,那是非常“辣眼睛”的场景,他会自动将这个场景与自己被粗暴对待的情景进行对比,这样大宝就势必会心生怨气 。因此,避免出现“亲生后妈”的情况,妈妈要做三点细节很关键。
1、两个宝贝,妈妈都爱
女儿出生后,我抱女儿的时间比较多,老大曾问过我:“妈妈,你可不可以不抱妹妹,只抱我?”我和大宝认真地说:“你们两个都是妈妈的宝贝,两个都要照顾,妹妹是小婴儿,她哭的时候,我一定要抱在怀里。你小的时候我也是这样照顾你的,等妹妹睡着了,我妈妈就抱着你讲故事。”妹妹睡着了,老大就开心拿着绘本过来问:“妈妈,你可以陪我讲故事吗?”我抱起老大,开心地讲起来。
二宝的到来,使大宝不得不从家里唯一的孩子的“宝座”上走下来。如果大宝的心理落差太大,就会对二宝产生敌意。妈妈这时应明确告诉大宝,两个孩子都是妈妈的宝贝,妈妈对两个的爱都是一样的。
2、每天留出单独的时间给大宝
在二宝出生后的日子里,很多父母都是围绕着二宝转,从而忽略了大宝。我们应该在每天安排一定专属于大宝的时间,这段时间不需要太长,哪怕只有30分钟,让大宝真切体会到父母也是在乎他的。
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让每个孩子都定期有单独和爸爸在一起的时间、单独与妈妈在一起的时间。在“单独时间”里,真正高质量的陪伴是父母完全放下自己的事情、放下手机、陪孩子做他喜欢的事情,有可能是说一些小秘密,或者是做平时没有满足孩子的事情,让孩子得到充分的满足。
父母要把全部的关注力都给予这个孩子,就是那种“我的眼里只有你”的感觉。这种“单独约会”,会给孩子重新注入纯爱的能量,增加对父母关系的信任。我家二宝出生后,大宝也是因为妹妹的到来,感觉妈妈的爱给分走了。
自从出了月子后,我就每天给一定的时间陪大宝,陪他阅读绘本,陪他讲故事,陪他睡前聊天谈心。通过这样的单独陪伴,大宝知道妈妈不仅爱妹妹,也一样爱他,很快他就接受了家里有个妹妹的事实,并且喜欢上妹妹。
3、安抚大宝的情绪变化
在二宝刚出生的这个阶段,大宝会比较敏感,所以有些事情处理起来,需要爸爸妈妈心思更加细腻一些,用心体谅大宝心理细微的变化。如果爸爸妈妈只是口头上说:“宝贝,我爱你”,不能落在生活的实处,大宝一样会不满足。
二宝慢慢长大了,可以自己玩玩具了,有一天,大宝走到她的身边,若无其事地顺手把二宝给拿走了。我看在眼里,我走过去,充满爱意地注视着大宝的眼睛,抱着他说:“宝贝,妈妈理解你。以前家里所有的玩具都是你一个人的,你是不是特别不习惯家里多了一个妹妹玩玩具?”大宝委屈地依偎在我怀里,整个人都柔软起来了,然后自己把玩具又放回二宝的手里。
此时,大宝最需要的不单单是简单的平等对待,而是父母对他的心路历程的理解,以及确保父母“永远都爱他”,确保他永远都是爸爸妈妈最爱的“大宝”,而弟弟是爸爸妈妈最爱的“小宝”。
爱就是一种感觉,在生活在中的每一件小事上,都可以给孩子满满的支持。让孩子们感到安全、资源充足,这样他们会很淡定,他们确信爸爸妈妈有能力同时爱他们两个,他们每一个都是被爱的。
不是的, 哪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的,何况对与妈妈来说孩子还是他身上掉下来的一坨肉呢。
如果因为这个问题我觉得你应该好好的找个时间和父母说出你内心的真实想法。让他们知道你是什么感觉让他们别因为小的,就把对你的爱藏在心里,让你去意会。在和她们谈话期间要让她们充分理解你也是需要他们用行动来爱的,同时你也表现出如果你们非要二胎,那你也会是个好哥哥或姐姐。 同时你不要恶意去做一些事情去争取你在家的地位,因为这不是一个明智的做法,反而会引起反效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