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偏心是经常出现的事情,也很难做到绝对地一碗水端平。父母没有觉察到自己行为,或者明知道自己偏心还不加以改变,甚至还我行我素的话,就是比较糊涂而伤孩子心的行为。
有书君认为:有了二胎以后,突然感觉特别讨厌老大,其实也是事出有因,但是要做出调整。
1“爷爷奶奶的大孙子,爸爸妈妈的小垫窝”
家里的爷爷奶奶最盼望孙辈的到来,对长孙比较偏爱,而爸爸妈妈却比较宠小儿子小女儿。
爸妈带了大宝后,有了一定经验比较放松,带小宝时不会觉得太累太紧张,就更喜欢小宝。
加上宝妈也比过去成熟了,能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小宝,觉得小宝更活泼好动、讨人喜欢、更聪明,与大宝比较,就觉得大宝有点木讷。
民间有“爱到三岁,恨到老”和“六七岁的孩子狗都嫌”的说法。
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大,三岁以后的孩子能够自由行动,容易离开大人的视线,有了自主思维,会按自己的想法做事,而父母忙于照顾小宝,会苛责大宝不让人省心。
有的大宝看到父母现在关注的焦点不是自己,为了能吸引注意力,会做些令人担心的事。
碰上正是忙乱的时候,当妈的坏情绪上来,自己没顾上照顾大宝不说,还容易指责、埋怨大宝,甚至把不满情绪发泄到大宝身上。
挡都挡不住地“偏心”。
人都会有帮助弱小的心理,爱护更弱小才能够让小生命得以生存。
小的东西也让人觉得可爱,小宝还不会捣乱,相比之下,大人也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小宝身上,一切围绕小宝为中心、需要都尽量满足。
理所当然地忽视大宝的需要,把大宝当成了可以自己照顾好自己的“大人”来看待,没考虑到大宝还是孩子,也需要母亲的关爱。
2当妈的不知不觉中理所当然地就忽视了大宝
偏心对一个失去父母关爱的人来说,是件很令人心酸的事。
“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认为出生顺序对人人格形成有显著的影响。长子在弟妹出生前一直是被关注的中心人物,但第二个孩子出生后,父母对长子的爱就会减少,他的地位就会迅速下降。
家里只有自己一个宝的时候重心都在自己身上,突然某天老二来了,慢慢地老大就觉得,所有人看他的眼神和注意力都不一样了。父母基本都看不到自己的存在,六七岁的大宝也需要存在感。
弟妹出生会带给长子苦恼,他容易产生妒忌和不安全感,比较孤独和倔强,对人有敌意,自卑感大多比较强烈。
宝妈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就会觉得大宝争宠令人讨厌。
3宝妈因为忙于照顾二宝而忽视了大宝的需求
总是针对老大,说完又自责,觉得大宝可怜
有书君邻居有了二宝,大宝女孩七岁刚上小学,二宝男孩不到两岁。宝妈关注点都在小宝身上,大宝一惹二宝哭,或者看电视影响到小宝休息都会被凶。
一大早小宝起床哭闹,大宝就拿了一袋零食出来哄他,宝妈不想让娃吃零食,让她拿走不许吃,而老二看见了,非得要吃,又听不进道理,又凶大宝。
其实大宝挺乖的,所以经常凶完后,宝妈自己也挺后悔,看到大宝偷偷躲着哭,心里挺难受,总觉得对不起老大。可以看到大宝是为了帮着哄小宝,没得到妈妈认可,反而被嫌弃了。
大宝画了一幅画,大树高枝上有鸟妈妈叼食喂窝里的小鸟,在主干的树洞里也有熊妈妈在陪熊宝宝,大树叶是一些红色的心形,树的旁边还有一些小草,画的名字叫《爱心树和各种地方》,画面上表现出来的是希望妈妈多点爱她。
妈妈看到后问有书君:从心理学上看,这娃娃心态是不是失宠后的表现?确实是。大宝也需要妈妈的关爱。
大宝最近不好好做作业,因为宝妈一个人带小宝,还要管大宝读书学习,有的时候接近崩溃,就会觉得大宝怎么这么不懂事,经常被宝妈打。
头天晚上睡觉之前又打了她,并强行不让她进妈妈的房间睡觉。
后来大宝在自己房间睡,然后画了这幅画挂在自己的房间门上。第二天妈妈问她画的是什么意思?大宝说:“如果妈妈爱我时就在树枝上点一颗爱心。”她是多么懂事地希望得到母亲的关爱啊!
宝妈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能有意识地改变自己,这是好事。不要沉浸在对小宝的关爱备至中,忘记了还有大宝也需要关爱。
有书君建议:要让大宝知道,有了二宝,爸爸妈妈也爱大宝。
父母的爱和孩子感受到的爱有本质区别。
宝妈要学会让自己的孩子们感受得到自己的爱,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爱,不一定就是孩子感受到的爱。
三岁的孩子已经有了自我,对于父母给的爱有自我的判定,对宝妈的喝责,孩子不会感受到爱。
父母也是人,也有自己讨厌和喜欢的情绪情感,这很正常。但是,当讨厌老大的时候,如果是自己的问题,就从调节自己的状态入手,不要迁怒于孩子。
如果是孩子确实没做对事时,要告诉他哪里做得不对,这样他就能准确的感受到了父母的爱,而不是陷入自我猜疑心理中,认为自己不好才会让父母讨厌,产生自卑感,或是觉得妈妈只爱小宝,不爱我了。
大宝争宠,会引发本已疲惫不堪母亲的不满情绪而产生厌恶感。
知道了事情的原因,就不用过分紧张,做好自己该做的,才能照顾好孩子。只要是你给的爱,孩子都能接受到了,那么他就不会感觉被嫌弃,也就不会心理上受折磨。
作为孩子,如果感觉父母给自己带来了痛苦,越是得不到的越想得到,会对父母的偏心比较痛心。但是小的时候也没有办法改变父母的做法,只能针对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宝。
父母对自己的行为要注意加以调整。
宝妈的讨厌会让老大意识到自己不被爱、不被喜欢了。如果你突然意识到,并感到担心、焦虑,那就要注意调整自己面对孩子时的状态。
家里有了小宝后,大宝的嫉妒是正常现象,尽量不要用激烈的方式对待大宝,而且宝妈至少,每周要有两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单独陪伴大宝。
宝妈尽量满足大宝想要拥有妈妈爱的愿望,让大宝感受妈妈给的爱,感觉自己真正拥有妈妈,这样大宝就能够得到心理上的安抚。宝妈接收到了孩子的不安感,也就不会突然觉得讨厌大宝了。
相信世界上从来没有坏孩子,有的是缺少爱的孩子。一个给予孩子爱的家庭,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一个被爱温暖、信任的大宝,一定不会再有让人讨厌的感觉。
唯有爱可以化解人心中的痛,有了父母正确的陪伴,孩子开心了,父母会让自己走在开心的路上
文/兰妈谈 育儿
现实里的二胎家庭,二宝更受宠的原因,真是父母一碗水端不平吗?
在二胎家庭里,不知道有没有父母发现二胎一出生,平日里的话题大多数都是偏向于二宝,就连内心的喜爱程度也是更偏向于二宝多一些,尽管很多家长会说“两个孩子我一样爱”,但内心总是可以分个一、二,尤其是二宝古怪机灵、会招人喜的性格,更容易跨越哥哥姐姐独占爸爸妈妈的宠爱。
就拿兰妈的二胎家庭来说,因为两个闺女所以不存在重女轻男、也不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但宝爸和我总是不由地偏爱二宝多一些,二宝闯祸了训斥几句默默地收拾残局,而大宝闯祸了训斥过后还要顶着思想压力去负担后果,当二宝冲到怀里不管怎样顽劣还跟着迎合,并时不时地逗着哈哈大笑,而大宝呢?还没冲到怀里就被大人嫌弃“太重了”……
有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孩子太重抱不动、要自己自立自强,都是父母们给自己偏爱二宝找下的一个又一个借口!因为对二宝的关爱、照顾更多一些,这个小家伙也仗着自己的靠山多,整天有一点、没一点地“栽赃嫁祸”给姐姐,比如明明是自己不小心碰摔了杯子,二宝率先大哭起来并口齿不清地说着“姐姐 姐姐 ”
起初,我也认为是姐姐争宠心太强故意欺负妹妹,直到有一天大宝说出了讨厌妹妹的理由,是因为妹妹做了坏事总是丢给姐姐,妹妹把玩具弄得乱七八糟也是由姐姐收拾,那一刻我才知道大宝的心理究竟承受着怎样的偏见和不均衡。
那么,在二胎家庭里为何很多父母更喜欢二宝多一些?
1、二宝年纪小,呈现的是打不走、骂不走的依赖需求
关于二胎家庭里为何对二宝喜欢得更多一些,很多人都觉这是爸爸妈妈的偏心行为,实际上就爸爸妈妈的养育角度来说真的是手心手背都是肉,导致父母更喜欢二宝多一些的原因,我个人认为偏心不是主要原因,主要的原因是大宝年龄增长不再是以父母为中心,当二宝打不走、骂不走的依赖感极强时,父母自己也特别享受这种被依赖的需求感。
目前二胎家庭的兰妈,就是习惯了大宝自己看自己的电视、自己玩自己的玩具,好像对大宝而言我这个妈妈就是生活随喊随到的助手,不需要的时候只在一旁待机即可,而二宝呢?每隔一个小时左右都要看一看妈妈、抱一抱妈妈,在妈妈怀里感受一会存在性之后,再一蹦一跳地玩自己的玩具、做自己的事情。
每一次,宝爸下班回家之后,一听到开门的声音二宝不管在家里面哪个位置,哪个角落,都要飞奔到爸爸身边来个大大的拥抱,甚至赖在爸爸的身上享受一会拥抱的温暖,这一点作为大宝的姐姐就完全没有效仿,对爸爸的归来、甚至某些小惊喜都表现得平淡,所以从感觉和精神上爸爸妈妈都比较喜欢依赖感很强的二宝。
2、大宝有了 情感 选择,爸爸妈妈管多了就像逃离身边
在二宝2岁之前、大宝3岁之前,兰妈就一直抱着要关心大宝更多的心态去教育俩闺女,随着大宝的年龄增长他们开始有了 情感 方面的选择题,那就是大宝更喜欢可以满足他们需求、陪他们玩玩具、讲故事的爷爷奶奶,父母那种被嫌弃、被讨厌的付出,一夕之间成为了爸爸妈妈内心最深的痛处。
尤其是操心大宝的学习、习惯和日常生活而批评教育时,大宝那种极力挣脱、把爸爸(妈妈)视为洪水猛兽的感觉,不知道无形中伤了多少爸爸妈妈的心。曾经因为让大宝书写自己名字的每日一习惯,大宝哭闹着说“让奶奶照顾我,你去上班”,这句话当时带来的内心揪疼感无法言语,那一刻的我,甚至还无力地产生了“放弃TA”的思想。
一心一意付出、关爱的孩子,反而觉得父母的做法是在害他们,而他们所谓的无界限满足、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自由痛快,才是孩子内心真正认为的“为你好”。
上述两点情况也告诉我们,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父母也需要适应孩子不可能永远以自己为中心的事实,而父母对孩子的爱虽然不能说完全做到一碗水端平,但是对子女的爱可以说是不掺杂外物的纯净,那种只管付出、不求回报的爱,也只不过是希望子女多回头看看,让父母觉得自己还有依赖、需求的价值。
这也是为什么人一老、就变得越来越没有安全感,因为一个人的安全感也是完全寄托在被依赖需求方面,所以说当爸爸妈妈偏爱某一个孩子的时候,请不要武断地说这个父母偏心,要从孩子和家庭的实际情况去综合分析,毕竟孩子小时候再苦再累都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了,又怎会因为二宝的出生就对大宝的感情不在了呢?有的不过是时间、和孩子的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罢了。
--------------------
我是兰妈,专注于 育儿 领域解析作者,以亲身事例、各种家庭教育实例,来记录 育儿 感触的瞬间,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 @兰妈谈 育儿 一起学习共成长!
如果有机会,你会愿意回到人生的哪个阶段?
很多人都会毫不犹豫的回答:童年。
“童年无忧无虑,多好玩呀。”
可是童年真的没有烦恼吗?
爸妈总是说:什么都不用你干,你就好好读书就成。
可是“好好读书”这项爸妈觉得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事情,就成了一部分小孩最痛苦的事情。
在百度贴吧的“厌学吧“里,在新浪微博的”我不想上学“的话题讨论里,我们认为”无忧无虑”的小朋友们,尽情地表达出了: 对学校生活的厌恶,难受,和不知所措。
11岁的小丽并不知道她在经历什么
“低头就想哭,浑身不舒服,只盼着回家,哪怕回家没有网络没有人,在自己床上躺着真的是最安心的事。
不知道是叫厌学还是怎么样,但我一步都不想跨出家门。爸妈着急,我好像也没有那么着急。”
小明在贴吧中记录他的感受
“我今年初一,从小到大就成绩不好,不爱学习。现在感觉每天一坐到教室就心烦,说不出来哪里烦。去了也听不懂,坐到里面很难受。
数学英语太差,其他还好,数学也花钱去补了,根本不行,欠太多账。小学都没好好学,而且一直也抗拒数学。
现在每次考试都倒数第一,每天都在想着自杀,这种悲伤心痛的情绪没有丝毫减弱,持续了一个月多了。 想有个人能一起走或者讨论如何才能万无一失并且尽量减少痛的方式。
其实我有很多想说的,我也想好好活着,但是现实好残酷,我只能待在自己的内心世界尽量免受外界伤害,现在我只想找个方法可以快乐安详的离去。”
13岁的小强想问问网友,他该怎么办?
“我从六年级开始就不想学了,待在学校感到压抑,心情总是不好,不想听课每天都在跟父母抱怨,然后下学期打算在家休学一学期。
在家里我感觉又完全恢复了,只是还是不想学习,我迷上了手机,天天玩手游, 也不觉得愧疚,觉得读书没有意思,对将来考大学也没有期望。
有时候会想解脱,甚至有次我在网上约死,我也不知道怎么办,我要是再去读书,我肯定又想解脱。”
而我们却很难想象到在这个“吃饱喝足穿暖全家人哄着”的时代,小朋友们会这样看待学习。
有些小孩比较幸运,爸妈开始关注他们的厌学情绪。 开始来简单心理互动区留言:
张女士是一名优秀的小学老师,但她对她的孩子的情绪也很困扰
“我儿子今年刚上初一,在我们当地的重点初中的重点班。这几天突然厌学,天天不写作业,抄作业,想要退学。
说我和他爸小学逼他太紧,他学伤了,厌烦了,让他学习他就烦躁不安。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李先生从事金融行业,经济宽裕,但依旧遇不到合适的咨询师
“我家男孩今年11岁,9岁开始有厌学情绪,动不动请假不去学校,到暑假过后严重到很少去学校,每次一到上学时间就退缩,昨天推今天,今天推明天。
说实话作为家长的我们已经精疲力尽,已经绝望,现在真的已经没有耐心了,想要彻底放弃又感觉很可惜,到底孩子怎么走到了现在?是不是我们真的要放弃了?一个绝望的家长有谁能理解?”
黎女士在简单心理留言互动区求助
“我的女儿今天起就不想上学了怎么办啊?今年上初一,不知道是不是谈恋爱了,两次月考都是班里倒数第一,老师批评影响自尊心但是又不学,恶性循环。
昨天回家作业也不写了说今天起就不上学了,怎么劝也没用,怎么办啊?”
一个二宝妈妈为大宝读书“心力交瘁”
“初一孩子厌学在家已经二十天了,他说学习太紧张,也没朋友和他玩。本来今天说好去新学校,可他却再次焦虑了,还是没准备好上学。
我每天都在期待孩子能早日重返学校,可不能再耽误了。”
为保护隐私,以上家长与孩子皆为化名
总体上来讲,大多数孩子还是喜欢去上学的。尽管他们可能不是每一天都非常开心。
但我们也可以从孩子们的自述和家长的困恼中看到:对于一部分的孩子,上学是一件令他们感到非常痛苦的事情,他们可能会抱怨头疼、胃疼、用各种方法躲避上学,这让许多家长不知所措,也是许多老师、教育机构从业者、儿童青少年心理工作者经常遇到的。
为什么有的孩子会反感、甚至讨厌去学校呢?
对于一些孩子来说,厌学有比较明显的应激性事件,比如在学校被霸凌、同学关系难以相处、或者搬家、家中遇到各类变故等等。从一些真实的案例中我们发现,无论孩子遇到了哪种刺激性事件,如果孩子在遇到应激性事件后,回到家待一段时间,那么想让孩子重新适应校园生活,会变得更加困难。
有研究表明,厌学和孩子的心理健康状态有关,例如焦虑症和社交恐惧症等等。对于家长和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人员,首先要意识到的就是:当孩子厌学时,孩子害怕的不是上学这件事,而是一切会与上学联系起来的紧张想法或不愉快经历。
厌学的原因
纽约大学儿童研究中心的相关研究调查指出,孩子不愿意去上学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1逃避不良情绪和负性事件
如果校园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不安全的环境,一想到要去上学,孩子就会联想到会让自己感到焦虑、紧张、抑郁、低落等等不良情绪的场景(大概就和成年人不想去上班类似!),这时也要考虑孩子在学校是否遇到了被霸凌、被排挤或其他压力性事件,这些负性事件会极大程度上导致孩子对上学产生抵触心理。
2回避社交和公众评价
有的孩子不想去上学可能是因为对于社交这件事情产生焦虑。孩子害怕也担心如何与同学相处,不想参与小组活动和小组讨论等等社交活动。孩子担心自己的学业成绩,担心别人对自己产生评价,担心在课堂上会点名等等一切需要在集体面前展示自我的场景。
孩子们对于父母的关爱永远是渴望的,就像有的孩子会通过装病来获得更多的注意力一样,有的孩子会通过表现的不想去上学的一系列烦躁、分离焦虑等等方式来获得父母更多的关注。
4不去上学可以获得某种“奖励”
不上学的孩子,为什么不良情绪的症状都消失了?孩子们脱离了压力环境,在家里可以毫无顾忌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不上学=在家玩游戏、看电视,孩子可以从不上学这件事中获得对自己有利的结果。
除了以上的4种可能原因,还有2个不能忽视的客观因素需要纳入考量:精神障碍和家庭因素。
精神障碍
年幼的孩子可能有分离焦虑症。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离开父母时会感到害怕和恐惧。这种害怕不仅仅是发生在孩子去上学的时候,也有可能发生在孩子需要和父母分开的任何场合中。
有的孩子可能会有惊恐障碍,惊恐发作时孩子会感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头晕或者恶心。小朋友可能很难用语言去描述这些身体症状,在大人看起来孩子们只是在乱发脾气。这种惊恐发作可能与学校有关,因此被称为学校恐惧症(school phobia)。如果孩子的确受这类恐惧症困扰,自然而然地会害怕去上学。
家庭问题
孩子厌学需要考虑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家庭问题可能是孩子不愿意去上学的一部分。
如果家中父母的相处并不协调,产生争吵、肢体打斗等等,这会让孩子更想留在家里。听起来有些自相矛盾对吧?这是因为目睹过类似事件的孩子会担心,一旦他们离开了家里,一些亲人会受到伤害。如果家里有人生了重病,孩子同样也会对离开家感到矛盾。
家庭是一个整体,相互作用,更多时候,家庭的互动风格也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如果在一个大家庭中,家人之前的关系过于紧密会容易让孩子产生过度依赖和与他人的互动隔离,孩子通常不愿意离开家人去上学。
如果孩子不愿意去上学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学校生活对于孩子自然健康的发展,以及学习相应的知识技能,适应社会是至关重要的。孩子不愿意去上学的时间越长,频次越高,不仅未来更有可能出其他类型的回避和拒绝,而且会衍生因为厌学带来的诸多矛盾和冲突,例如自尊心下降、缺乏自我效能感以及否定自我价值等。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定要积极、合理地对待这个孩子的厌学问题。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归结为小孩贪玩,不爱读书,不喜欢学校。
1专业的心理评估
为了排除孩子的厌学是由切实的心理障碍或者生理原因的客观因素造成的,前往专业的医院或者机构为孩子做一个系统专业的评估。
2儿童心理治疗
在儿童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会使用各类咨询技巧来帮助孩子慢慢减轻对于上学的恐惧,帮助孩子重返学校,参与日常的社交。咨询师可能采用的方法包括:放松技巧,通过冥想来减轻焦虑;认知行为疗法,纠正孩子对于学校、家人或者同龄人的不合理想法;还有一些社交技能培训和帮助孩子处理在学校中或家庭中遇到的创伤等的。当然,这些治疗方式若能得到家长和学校的共同配合会更有帮助。
3家庭治疗
如果家庭内部发生了一些特殊情况,可能与孩子的厌学情况有关,那么家庭治疗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在治疗中,家庭被当做成一个整体来看待,治疗可以帮助整个家庭调整和改变家庭成员间的互动方式,会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相应的影响。
儿童和成人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差异,对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者,若想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更好的有针对性的与儿童工作,需要额外专业的培训。
以下是广告时间:
如果你感兴趣想更多学习与儿童青少年开展心理工作的技能,可以参与美国国际心理治疗研究院(IPI)简单心理Uni推出的美国学院制儿童与青少年精神分析训练2年项目,今年6月开课,来自IPI全美大咖师资每周将直接为你讲课、讨论和督导,与你一起学习和工作,你将直接收获最全面的儿童青少年精神分析知识技能。
2年的系统学习,共覆盖近300小时的沉浸式训练,包含:
60+周基础理论授课(网络实时教学)
60+周专业资深督导(网络实时教学)
10天 地面工作坊
项目的主讲教授包括美国IPI的创始人David博士和Jill博士,他们的著作《客体关系入门》是中国心理学会的推荐教材。你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直接与精神分析学界大咖交流。
两年的培训,都学些什么?
两年的系统培训将分为6大模块,在第一模块,将着重介绍面对不同的儿童青少年群体,相对应的心理治疗理论方法,为大家打好深入实务的专业理论基础。
基础篇
第一模块: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概论
理论&实践
结合篇
第二模块: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实践技术
第三模块:儿童精神分析理论
第四模块: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
精进篇、特殊儿童和特殊议题
第五模块:儿童青少年精神病理学
第六模块: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特殊议题
学完会颁发毕业证书吗?
学员完成2年的培养项目,顺利毕业后,将会获得由国际心理治疗研究院(IPI)颁发的毕业证书。
IPI的该训练项目被美国心理学协会(APA)和美国咨询师认证管理委员会(NBCC)所认可,受训时长可以用来申请相应的继续教育学分。
※IPI的继续教育学分暂时不适用于美国新泽西州社工委员会,课程参与者须核实IPI继续教育学分是否被所在地的注册委员会所接受
本项目开放招生中,2020年6月开课
仅剩13个名额
国际超强师资团队不容错过!
当一个家庭迎来二胎的时候,尚在襁褓中的老二自然会被大家格外照顾和宠溺,因此在这种氛围中,无形中也会对老大有些忽视,特别是宝妈可能没有太多精力去像以前那样照顾老大了,但是孩子这个时候的情感依赖却没有改变,甚至因为老二的到来更需要被关爱,这个时候家长们一定要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相处的方式,不然会对孩子带来伤害的。
第一、大宝会因为老二的带来被忽视,这种会孩子缺乏安全感,他们会觉得父母不爱他了,过早的产生逆反心理,变得控制欲很强,什么都想证实一下自己的存在感,要么变的非常敏感内心,在人际交往中容易患得患失。
第二、家庭成员的关系会影响孩子的性格,他们会觉得自己不被重视,不被需要,产生自卑情绪,从而做事怯手怯脚,不愿意尝试和面对困难。
第三、对兄妹之前的感情会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家长从一开始没有处理好新成员和老大之间的关系,就会让老大产生嫉妒和讨厌,觉得是老二分走了父母的爱。
在决定增添新的家庭成员的时候,父母不光要考虑老二出生的事情,更要考虑老大的情绪和心理变化,发现问题及时检讨和纠正,那么在二胎家庭中,如何更好的调节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呢?
1、在决定要老二之前,要跟老大商量,因为他们一旦拒绝或者抵触,如果没有进行沟通和开解,那么随着老二的出生,孩子之间的矛盾就会很难消除。
2、在照顾老二的时候,对老大的关注也不能少,可能会因为精力有限不能像之前那么关心,但是可以换种方式,如帮忙分担家务、照顾老二、或者某些事有进步了当着老二的面夸奖他等等,都是孩子心里获得认可和被爱的方式。
3、孩子一旦出现情绪上的失落或者异常,要第一时间进行沟通和开解,在陪伴这件事上,即使不能天天做到,但是也最好有固定的跟孩子完成一件事或者进行一项运动的亲子互动时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