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佛教-密宗
---密宗,亦称密教、秘密教、瑜伽密教、金刚乘、真言乘等。因该宗依理事观行,修习三密瑜伽(相应)而获得悉地(成就),故名。
印度密教的思想和实践传入中国,始于三国时代。自2世纪中至8世纪中的600年间,汉译佛经中约有100多部陀罗尼经和咒经,其中东晋帛尸梨蜜多罗译的《大灌顶经》12卷,初唐阿地瞿多译的《陀罗尼集经》12卷,属于陀罗尼和真言的汇编性质。在此期间,印度、西域来华的译师和高僧也多精于咒术和密仪。据佛书记载,西晋永嘉四年(310)来洛阳的佛图澄“善诵神咒,能役使鬼物”约于北凉玄始十年(421)至姑臧的昙无谶“明解咒术,所向皆验,西域号为大神咒师”。北魏永平初来洛阳的菩提流支也“兼工咒术”,“莫测其神”。中国高僧玄奘、义净等也都传译过密法。以上后世称为“杂密”。但在中国弘传纯粹密教(“纯密”)并正式形成宗派的,实始于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
唐开元四年(716),印度密宗高僧善无畏携带梵本经西域来到长安,深受玄宗礼遇,被尊为“国师”。开元五年起,先后于长安、洛阳两处译出密教经典多部。其中最重要的是于洛阳大福先寺由其弟子一行协助译出的《大日经》7卷,后成为密宗的“宗经”。一行亲承讲传,又撰《大日经疏》20卷、《摄调伏藏》等。他们传授以胎藏界(理)为主的密法,是为中国密教正式传授之始。善无畏著名弟子除一行外,尚有温古、智俨、义林和新罗的元超等。唐开元八年(720,一说七年),南印度密教高僧金刚智经南海、广州抵洛阳,大弘密法。金刚智于开元十一年至十八年,先后在长安资圣寺、大荐福寺译出《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法》等经轨4部,7卷。其弟子不空曾奉师命赴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学习密法,回中国后先后在长安、洛阳、武威等地译出《金刚顶经》、《金刚顶五秘密修行念诵仪轨》等11部,143卷。《金刚顶经》后亦为密宗所依的主要经典。他们的传授以金刚界密法(智)为主。不空著名弟子有金阁寺含光,新罗慧超,青龙寺惠果,崇福寺慧朗,保寿寺元皎、觉超,世称“六哲”。而以惠果承其法系。惠果曾任代宗、德宗、顺宗三代“国师”。其弟子有爪哇僧辩弘、日僧空海等。
该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有“理”、“因”、“本觉”三个方面的意义);“识”为“心法”,属金刚界(有“智”、“果”、“始觉”、“自证”四个方面的意义)。主张色心不二,金胎为一。两者赅宇宙万有,而又皆具众生心中。佛与众生体性相同。众生依法修习“三密加持”就能使身、口、意“三业”清净,与佛的身、口、意三密相应,即身成佛。此宗仪轨复杂,所有设坛、供养、诵咒、灌顶等,均有严格规定,需经阿阇梨(导师)秘密传授。
密宗典籍浩瀚,梵本传世不多,但中国西藏和汉地保存译本颇多。汉译密藏经轨计有400部,681卷,经疏14部,81卷,合计414部,762卷;日本《大正藏》收入密宗著述计193部,1109卷,以上各有少量重译及复本;西藏甘珠尔中收密部经典728部,丹珠尔收各种经疏、仪轨、成就法等计3120部,全部约合100余万颂,约当汉译3000余卷。西藏各派关于密宗的著述数量亦极庞大,目前尚无确切统计。中国保存的密宗译本不但数量巨大,质量亦甚高,是研究印度、中国密宗的珍贵史料,目前已引起国内外的重视并引起了研究的高潮。日本和西方国家巳刊行很多校本,如《集密》、《摄真实论》、《宝箧庄严》和《成就法鬘》等等。
被吕蒙捉住,交给孙权,孙权下令把他杀了。
公元219年,曹操派遣徐晃、赵俨等率军救援樊城,更准备亲自征讨关羽。孙权与曹操联手进攻荆州,关羽见四冢危急,便亲自率领步、骑兵五千人出战,徐晃迎击,关羽退走。
关羽腹背受敌应付不得节节败退,退至麦城,同年十二月,关羽率数十骑出逃,一路突围至距益州不过一二十里的临沮,遇潘璋部将马忠的埋伏被擒,和长子关平于临沮被害。最终命丧麦城,享年59岁。
《蜀记》中有一段话:“孙权派将军攻击关羽,将关羽及其儿子关平擒获。孙权想不杀关羽,留他以抵御刘备和曹操。
有人对孙权说:‘关羽像虎狼一样,不能养着他,否则,日后必然会成为危害。曹操当年没有立即杀他,最终留下祸患,所以才有议论迁都一事。今天又怎能让他活着!’孙权于是下令杀了关羽。”
扩展资料
关羽后世地位
1、官方信仰。各朝皇帝都以关羽为忠义的化身成为教育忠君爱国信念的材料。
2、民间信仰。民间所供奉的“关公”又被台湾信徒称为“恩主”,即救世主的意思。在东南亚地区,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菲律宾等国家,甚至美国、英国的华人区域,关公的信仰也都相当盛行,华侨在国外从商者很多,因此对于作为武财神的关公也多加崇祀。
3、文化信仰。道教将关羽奉为“关圣帝君”,即人们常说的“关帝”,为道教的护法四帅之一。
释教对关云长的信仰只是限于供奉,并无祈祷、赞颂以及供奉仪轨,而在藏传佛教中,有多位大师著有供赞仪轨,如章嘉大师、土观大师以及这世大宝法王、亚青寺阿秋仁波切等。多识仁波切也曾著有关云长简略供赞。
-关羽
在小说《三国演义》里将关羽塑造成为一个忠义仁勇的武将形象,出场时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打造兵器后参加镇压黄巾起义的战争中,而后虽然与刘备东奔西走,颠沛流离,但仍能斩将杀敌,大显神威。
在十八镇诸侯讨董卓时, 温酒斩华雄, 三英战吕布。 刘备徐州兵败,约三事降汉不降曹,为曹操解白马之围, 斩颜良、 诛文丑。得知刘备下落后, 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斩蔡阳兄弟释疑,在古城三兄弟聚义。赤壁之战时在华容道又不忍杀害曹操将其放走。
刘备称王后,关羽官拜 五虎上将之首,领兵攻取襄阳, 水淹七军,斩 庞德、擒 于禁,樊城之战时被毒箭暗算,刮骨疗毒,后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徐晃趁机夺了偃城,关羽腹背受敌,败走 麦城,后被杀,蜀吴魏三个国家都为其举办丧礼。 死后曾经数次显圣,追吕蒙之魂,骂孙权,惊曹操。
扩展资料关羽(160-220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 河东郡解县(今 山西 运城)人, 东汉末年名将,早期跟随 刘备辗转各地,曾被 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 袁绍大将 颜良,与 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
赤壁之战后,刘备助东吴 周瑜攻打南郡 曹仁,别遣关羽绝北道,阻挡曹操援军,曹仁退走后,关羽被刘备任命为襄阳太守。刘备入 益州,关羽留守荆州。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襄樊,曹操派 于禁前来增援,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曹操曾想迁都以避其锐。后曹操派 徐晃前来增援,东吴 吕蒙又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
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 关公”,又称美髯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 武圣”,与“ 文圣” 孔子齐名。《 三国演义》尊其为蜀国“五虎上将”之首, 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之“义绝”。
参考资料:
关羽为“壮缪”,武而不遂曰壮,名与实爽曰缪,整体的就是说他在领军方面有能力,没有发挥出来(武而不遂),有些名不符实(名与实爽),虽不算好,但也不是什么恶谥。
壮缪解释:按照周朝的谥法 ,"壮",威德刚武是壮;死于原野是壮;胜敌克乱是壮;好力致勇是壮。
纵观关羽一生的事迹,这里面似乎有好几个都可以适用于他:
1、死于原野:关羽最终败走麦城,死于战事,这个谥号带有一定惋惜的意味;
2、胜敌克乱:关羽在襄樊战役中消灭于禁,曹仁主力军队,威震华夏,南郡会战中绝北道阻拦所有试图到达江陵的援军和补给;
3、好力致勇:关羽在白马曾经于万众之中刺杀颜良,这个谥号带有肯定但也不是完全的肯定。
扩展资料:
关羽人物经历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军与曹操军相争汉中,魏将夏侯渊被刘备大将黄忠所斩,曹操亲提大军来争汉中,刘备据守,赵云又在汉水劫去粮草,曹操无奈只得退出汉中,刘备遂占据汉中。
同年七月,刘备自称汉中王,任命许靖为太傅,法正为尚书令,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并派益州前部司马、犍为人费诗去关羽驻地授予关羽官印,关羽闻知黄忠地位和自己一样,愤怒地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接受任命。
费诗对关羽说:“创立王业的人,所用的人不能都一样。以前萧何、曹参和汉高祖年幼时就关系很好,而陈平、韩信是后来的亡命之人;可排列地位,韩信位居最上,没有听说萧何、曹参对此有过怨恨。如今汉中王因为一时的功劳,尊崇黄忠,而在他心中的轻重,黄忠怎能和您相比呢!
况且汉中王与您犹如一体,休戚相前,祸福与共。我认为您不应计较官号的高下,以及爵位和俸禄的多少。我仅是一个使者,奉命之人,您如果不接受任命,我就这样回去。只是我为您这样感到惋惜,恐怕您以后要后悔的。”关羽听了他的话以后,大为感动,醒悟过来,立即接受了任命。
而后关羽留南郡太守糜芳守卫江陵,将军傅士仁驻守公安,自己率领大军攻打襄阳的吕常和樊城的曹仁。
关羽在交战之中,关羽曾被魏将庞德射伤了额头。曹操从汉中战场撤出后,立即派遣于禁督率三万大军救援樊城。
此后,开始连下起了十余日的霖雨,关羽利用汉水暴涨的机会水淹七军,然后乘船攻之,进而逼降于禁、擒获庞德。关羽欲任用庞德为将,但遭到拒绝,于是斩杀庞德。
--关羽
1、追随刘备
关羽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早年因犯事逃离家乡流落至幽州涿郡。期间结识刘备,并与刘备、张飞结成兄弟,感情好到连睡觉也要睡在一起。刘备担任平原相时,任命关羽、张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
2、阵斩颜良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派刘岱、王忠攻打刘备,却被刘备击败,曹操于是亲提大军出征,刘备败逃投奔袁绍,关羽战败被生擒,不得已而投降,曹操待以厚礼,任命为偏将军。
3、镇守荆州
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投靠刘表,屯兵于新野。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刘备南逃,另遣关羽乘数百艘船驶向江陵(今湖北荆州)会合,但刘备于途中当阳(今湖北宜昌)长坂坡被曹操军追至,幸而关羽驶至汉津(今湖北荆门),一同乘船至夏口(今湖北武汉)。
4、威震华夏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太医令吉本、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人谋反。但不久事情败露,几人被曹操所杀。曹操于是召曹仁为征南将军,讨伐关羽。曹仁屯樊期间,大肆征调徭役,南阳郡一带军民苦不堪言。
5、败走麦城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末,曹操以为汉献帝在许,与关羽军相近,欲迁都避其锋芒,司马懿、蒋济等劝阻,认为孙权必然不愿看到关羽得志,可以用答应将江南封给孙权为条件让他从背后出兵攻击关羽。同时曹操派遣徐晃、赵俨等率军救援樊城,更准备亲自征讨关羽。
扩展资料:
后世地位:
民间信仰
民间所供奉的“关公”又被台湾信徒称为“恩主”,即救世主的意思。在东南亚地区,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菲律宾等国家,甚至美国、英国的华人区域,关公的信仰也都相当盛行,华侨在国外从商者很多,因此对于作为武财神的关公也多加崇祀。
文化信仰
道教将关羽奉为“关圣帝君”,即人们常说的“关帝”,为道教的护法四帅之一。释教对关云长的信仰只是限于供奉,并无祈祷、赞颂以及供奉仪轨,而在藏传佛教中,有多位大师著有供赞仪轨,如章嘉大师、土观大师以及这世大宝法王、亚青寺阿秋仁波切等。多识仁波切也曾著有关云长简略供赞。
-关羽
在民间信仰中,关公被视为忠义的化身关圣帝君,或者是武财神。
一、关圣帝君
关圣帝君 为我国重要神祇之一,信徒颇众,全国各地关帝庙数以千计。每逢六月二十四日关帝诞及其他节日,各地都有。关帝庙会,向关圣帝君进香祀奉、顶礼膜拜,官府也是如此。关羽,字云长,河东解州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辅佐刘备匡扶汉室,建立蜀汉政权。
其独有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品质历来为中华民族所推崇。故去后成为罕有的三教共尊之神:佛教尊称“僧伽蓝摩菩萨”,守护净土;儒教尊称“武圣人”,与“文圣”孔子并列;道教尊称“关圣帝君”,伏魔三界。关公“一生忠义仁勇,诚信名冠天下”,关公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精神。数千年以来,关公文化精神倍受推崇,直至今日更是受到海内外炎黄子孙的顶礼膜拜。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关圣帝君诞辰之日,这一天五湖四海共庆关帝诞辰,香火乃一年中最盛之时,关帝感知的最清晰,距离祈福者最近,心愿最易传达过去。
二、武财神
关公形象威武,不但忠义感人,而且还能招财进宝。摆放武财神时,应面向屋外,或朝向大门。一方面可以招财进屋,同时又可镇守门户,阻挡外邪。
关公是忠义勇敢的象征,被尊为“武圣”“武财神”.形象威武,忠肝义胆,可镇宅避邪、护佑平安、招财进宝、财源广进,提振权威.最宜开店经营、经商理财、政府官员等各界之成功人士。
关公像关公武财神又为正义及正气化身,最善制煞镇妖除鬼魅防小人,家中若有久病之人,或者身体健康状况不佳,请一尊圣像镇守宅中,善莫大焉.亦称“关圣帝君”,简称“关帝”,本为道教的护法四帅之一,如今道教主要将他作为财神来供奉.关于其来历,前面已有介绍,其职能除了“治病除灾,驱耶辟恶,诛罚叛逆,巡察冥司”,还有“司命禄,庇护商贾,招财进宝”,又因其忠义,故被奉之为财神.
扩展资料
关羽,生于东汉桓帝延熹年间,字云长,河东解良人关羽一生忠义勇武,坚贞不二,为佛、道、儒三门崇信。有“武王”、“武圣人” 、“关圣帝君”之尊,被世人附会成具有司命禄,估科举,治病除灾,驱邪避恶等“全能”法力。关公文化体现了忠诚、信义、仁智、勇武的精神,这四种精神蕴涵着中国文化的伦理、道德和理想。
关帝文化从古至今的存在着,并且将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定为 之日,民间这日都会通过收集百家米、吃百家饭、参加放生、上香来向关帝圣君祈福、庆祝关帝寿诞关帝诞辰当天人们会如同祝盛大节日一样纪念这一天,以表达对关帝的崇敬,并以祈福求平安。
参考资料:
武财神—
关圣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