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开花——节节高 本意:芝麻开的花是一节接一节的高 比喻意:比喻学业日日有成,职位总在升等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15个吊桶打水有多有少,自然就有上有下,15个就是7上8下 比喻意:有时指心里没有底,闹心!也指生活乱七八糟!
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本意有些想不起来了,好像是指和尚太高了 比喻意:有些事情莫名其妙,让人搞不懂,摸不到规律!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本意:八仙,每个神仙都有自己的法术,过海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技能 比喻意 :每个人都有可用的地方,指多个人合作,都发挥着自己的潜力!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本意:不多说,反正姜太公那时候掉鱼,鱼钩是直的,详情上百度找姜公掉鱼 比喻意:心甘情愿的人自然就去找想要的东西,不用多费心思!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本意:葱是青的,豆腐是白的!!比喻意:做事是清明的,很清清白白的事或者人!!
外甥大灯笼——照旧(舅) 有外甥则有舅。打灯笼有“照”的意义,而不仅仅是“找”的意思。同音过来,照旧就是照样还是原来那样,没有变化。
第二个:
外甥打灯笼----丢大人了:外甥打灯笼自己是找人,找谁呢?当然是找大了了。所以就是大人丢了。另外一个意思就是:某人办了不好意思的人,丢人了。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孔夫子是指孔子,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家里肯定有很多藏书,因此,他搬家的话,搬的东西肯定都是书。所以这句歇后语取“书”的谐音,写成“输”,形容赌博或是比赛的结果都是输的
回答者: rugaoxuesong - 探花 十级 11-30 15:06
芝麻开花——节节高 本意:芝麻开的花是一节接一节的高 比喻意:比喻学业日日有成,职位总在升等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15=7+8,打水:如果有15个桶,那么来不及,8个才上来,7个又下去了(表面意思)
用于事物主要表示心神不安。
成语常常用7和8等数字词来表示出1个人的很多种心情。
这个歇后语是从成语“七上八下”引用出来的
二丈的和尚——摸不住头脑 一丈二尺高的金刚(雕像),我们摸不着他的头脑(脑袋)
比喻:(某件事情)令自己摸不着头脑
因为被摸的头脑一个是别人(金刚)的,一个是自己的,所以容易产生理解上的问题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做同一件事 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 出处应为民间传说八仙的故事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吊:姜太公钓鱼时用的是直钩,而普通的鱼钩是带弯钩的,所以能用直钩钓上来的鱼当然是自愿的了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别人的圈套。
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小葱的葱叶是一种青,葱白是一种白,而豆腐又是一种白。
比喻人做事清清白白,不会出现黑幕。
或喻人一世英明,清白做人
外孙打灯笼——照(舅:这个歇后语本身有两种解释,大家可能知道的是第一种,而第二种知道的不多。
第一个:
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按照歇后话的原则,就是每个字都有本身的意义。有外甥则有舅。打灯笼有“照”的意义,而不仅仅是“找”的意思。同音过来,照旧就是照样还是原来那样,没有变化。
第二个:
外甥打灯笼----丢大人了:外甥打灯笼自己是找人,找谁呢?当然是找大了了。所以就是大人丢了。另外一个意思就是:某人办了不好意思的人,丢人了。
孔夫子搬家——全是书:这是一句歇后语,歇后语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孔夫子学问大,所以可以猜测他的家当全是书,所以他搬家要搬的都是书,“书”和“输”同音,所以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尽是输”,之所以要从孔夫子说起,绕了个圈来说“尽是输”,是为了幽默,这是歇后语的特点之一。
回答者: lyhuangxf - 一代宗师 十四级 11-30 15:09
芝麻开花——节节高 本意:芝麻开的花是一节接一节的高 比喻意:比喻学业日日有成,职位总在升等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15个吊桶打水有多有少,自然就有上有下,15个就是7上8下 比喻意:有时指心里没有底,闹心!也指生活乱七八糟!
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本意有些想不起来了,好像是指和尚太高了 比喻意:有些事情莫名其妙,让人搞不懂,摸不到规律!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本意:八仙,每个神仙都有自己的法术,过海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技能 比喻意 :每个人都有可用的地方,指多个人合作,都发挥着自己的潜力!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本意:不多说,反正姜太公那时候掉鱼,鱼钩是直的,详情上百度找姜公掉鱼 比喻意:心甘情愿的人自然就去找想要的东西,不用多费心思!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本意:葱是青的,豆腐是白的!!比喻意:做事是清明的,很清清白白的事或者人!!
外甥大灯笼——照旧(舅) 有外甥则有舅。打灯笼有“照”的意义,而不仅仅是“找”的意思。同音过来,照旧就是照样还是原来那样,没有变化。
第二个:
。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孔夫子是指孔子,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家里肯定有很多藏书,因此,他搬家的话,搬的东西肯定都是书。所以这句歇后语取“书”的谐音,写成“输”,形容赌博或是比赛的结果都是输的
祝你正确!^_^
回答者: 一个如风的女孩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1-30 15:27
八级工拜师傅——精益求精
八十岁学吹打——上气不接下气
八月十五的月亮——光明正大
半夜吃柿子——专拣软的捏
半夜三更放大炮—— 一鸣惊人
抱住木炭亲嘴——碰一鼻子黑
抱着元宝跳井——舍命不舍财
冰糖煮黄莲——同甘共苦
蜻蜒摇石柱---妄想
睡梦里捡钱---想得好
歇后语—威胁类
皮箩里洗虾子---一个也走不脱
老虎跟着狐狸走---狐假虎威
灯蕊吊颈---吓别人
坟头上耍大刀---吓鬼
杨六郎赦了杨宗保---被儿媳吓的
豆腐店里磨子---不压不做
坐汔车看风景---走着瞧
纸糊老虎---骇不倒人
抱着书本骑马---走着瞧
骑着毛驴看唱本---走着瞧
骑驴瞧帐本---走着瞧
骑马逛灯---走着看
道士吹海螺---唬鬼
棺材头上放爆竹---吓死人
躺着说话---不腰痛
歇后语—危险类
一根头发系石磨---千钧一发
刀口舔糖---危险
小刀哄孩子---不是玩的
切菜刀剃头---危险
老虎打架---劝不得
吕太后的筵席---这酒不是好酒
怀胎妇女过独木桥---铤而走险
鸡婆跳进火灶---不死也要脱身毛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独木桥上跑马---危险
耗子钻牛角---不死脱层壳
麻雀进了瞎猫口---不死也要脱身毛
琉璃碗里擂胡椒---险得很
猪八戒进汤锅---活要命
揪着马尾巴赛跑---悬
歇后语—稳当落实类
三个钱的豆腐脑---现成
三手指捡田螺---十拿九稳
大缸里掷骰子---没跑
大碗里装糍粑---稳稳当当
小马拴在大树上---牢靠
口袋里取糍粑---现拿
车干塘水捉鱼---一个也跑不了
水缸里抓鱼---跑不了
水缸里抓王八---手到擒拿
石头上长草---根底硬
关上门打狗---跑不掉
老牛拴在树桩上---跑不了
老婆婆摸鸡---终归有蛋
瓮中捉鳖---手到拿来
穿没底的鞋---脚踏实地
穿草鞋拿拐棍走泥路---稳稳当当
穿钉鞋拄拐棍---稳上加稳
神枪手打靶---十拿九稳
顺着道走---不用打听
顺着磨道找驴脚蹬---那很容易
顺藤摸瓜---路不了
海底栽花---根子深
秤锤过河---不浮
铁头戴了钢帽子---保险得很
猫嘴里的老鼠---跑不了
笼子里走鸟---跑不了
跑了和尚跑不了庙---请你放心
跛子走路---一步步来
摸着石头过河---稳扎稳打
滚水泼老鼠窝---一个也跑不了
瞎子打架---抓住不放
瞎子劈材---斧斧在地
檀木雕的菩萨---灵是不灵,稳却稳当
歇后语—无动于衷类
一拳打在棉絮上---没一点反应
石头落水---沉没(默)
石头打汤---不进油盐
对牛弹琴---充耳不闻
冬瓜撞木鱼---响也不响
舌头伸进茶缸---不沾边
灯草打锣---不响(想)
冷水烫猪---不来气
冷水泡茶---不起色
花椒树雕孙猴子---麻木不仁
秤砣掉进大海里---杳无音息
秤砣落在棉衣上---没有回音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铁锤打在橡皮上---不声不响
腊月里的豆腐---冷冰冰的
歇后语—无关要紧类
八月十五捉了个兔子---没你过节有你也过节
九牛一毛---微不足道
大树林里一片叶子---有你不多,没你不少
大江里一泡尿---有你不多,没你不少
木头上长疖子---无关紧要
打鱼人回家---不在湖(乎)
米烂在锅里---冒关系
池塘里的泥鳅---翻不了大浪
灯草打人---不痛
灯草灰过秤---没分量
老鼠尾巴上生疱---肿也不显眼
两口子打架---不劝自了
沙包装酒---不在壶(乎)
虱子多了---不知痒
胖子的裤带---全不打紧
隔靴搔痒---不关痛痒
撕衣服补裤子---于事无补
歇后语—无私无畏类
开封府里的包公---铁面无私
开甑的蒸汽---直往上冲
木匠的刨子---爱打抱不平
太岁头上动土---敢犯强敌
半夜里打雷心不惊---问心无愧
豆腐堆里一块铁---算它最硬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无私无畏
铁人不怕棍---因为身子硬
路灯照明---公道
太平洋的海鸥---胆子大
电线杆上插鸡毛---好大的掸(胆)子
关公进皇宫---单刀直入
老虎嘴上扯胡子---好大的胆子
强盗手里抽刀---胆子大
丈二灯台---不自照
半夜里敲门心不惊---不做亏心事
桌子上放碗水---坦平
蜡烛一生---损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水里打屁---直往上冲
窑里的泥---越烧越硬
霜天的弓---越拉越硬
歇后语—希望类
十二神栽筋头---墨(默)倒(祷)
八十婆婆养崽---有盼儿
三十夜晚上盼月亮---没指望
三个菩萨烧两柱香---没得你的指望
大年初一吃豆腐---不想
子午卯酉---总有一天
马槽安盖子---要成人
井里行船---无出路
五更天出门---越走越亮
开会请了假---没出席(息)
水缸里的鱼---再走也有限
公鸡下蛋---没指望
乌龟扒门槛---但看此一番
布袋里装钉子---个个想出头
老太太哭女---没有盼儿了
老和尚点天灯---清洁平安
老和尚瞧嫁妆---今世休想
老鼠拖油瓶---好的在里面
老鼠拖葫芦---大的在后面
死了太夫---没有喜(希)望
阴沟里的篾片---自有翻身之日
竹篙打水---后头长
河滩坪里的光子岩---总有个翻身的日子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往死胡同里钻---前途有限
扁担上睡觉---翻不了身
蚂蚁爬进筲箕---横顺都是路
老鼠钻牛角---再无出路
荷叶包圆钉---个个想出头
骨头里熬油---没有多大指望
秤钩打钉---只望直
麻雀子落在粗糠里---失望
菱角装在麻代里---个个想出头
推小车捡搭裢---有了盼
蛇钻竹筒---只一条路
悬崖勒马---回头是岸
崇祯爷殡天---盼谁谁不来,想谁谁不到
船头上跑马---前途有限
船头上跑步---无出路
塘里行船---无出路
鼻梁上架望远镜---眼光看得远
瞎子打灯笼---看不到自己的前程
瞎子打枪---无指望
歇后语—香甜类
想要探析《沙海》中的人物关系,首先要了解的是《沙海》和《盗墓笔记》以及《老九门》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三部剧可以看作一个“盗墓宇宙”,其时间线的顺序是《老九门》——《盗墓笔记》——《沙海》。
在这个系列中,大名鼎鼎的“老九门”就是在老长沙的九大家族,专司盗墓,二月红、张启山、半截李为上三门;吴老狗、黑背老六、陈皮阿四为平三门;解九爷、霍仙姑、齐钱嘴为下三门。
《沙海》讲述的,就是老九门的子孙对家族盗墓命数的反击,而沙海,正是这次反击计划的代号。
吴邪是此次沙海计划的策划者,亦是平三门老吴家吴老狗的孙子,现任的当家,在剧中他化名“关根”,策划着整个反击。王盟是吴邪管理的古玩铺的伙计,亦是他的左右手,从《盗墓笔记》时期开始就一直跟随吴邪。
张起灵,也被吴邪唤做“闷油瓶”,他是张家最后一任族长,这个家族的掌管者一直沿用这个名字。神秘莫测的张家一直保护着长白山青铜门,以及传说中的“终极秘密”,而闷油瓶作为现任张起灵,也在千年来的迷局中不断探索。
王胖子是个古董贩子,背地里靠盗墓为生。他与吴邪、张起灵三人的组合被称作“铁三角”。在剧中,他与九门中霍仙姑的孙女霍秀秀一同完成沙海计划在北京的布局,这位霍秀秀同时也是吴邪的发小。
解雨臣是解家当家,是解九爷之孙,擅长易容。
张日山,亦是九门之后,是张启山的副官,继承了张家的“长生”体质,如今奉命守护着古潼京。
黎簇,《沙海》的主角之一,和本作的其他主要人物不同,黎簇身上并无盗墓背景,他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学生。在一次逃学中,一伙强盗将其打晕,并在黎簇背后刻上了一个诡异的图案。这个图案中包含着古潼京的秘密,因为这个图案,吴邪找上了他,他成为了吴邪选中的第十八个人(前十七个全部失败了),并且成为了沙海计划中的关键人物,就这样阴差阳错地跟着吴邪进入了巴丹吉林沙漠,去往这一切旋涡的中心——古潼京。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因为黎簇背后的地图是“活”的,其上显示的坐标随时都在变化,所以吴邪必须带着黎簇一同前往沙漠。又由于这地图只有吴邪能看懂,吴邪和黎簇之间产生了一种很奇怪的关系。一方面,吴邪时刻威胁黎簇要杀他,让他乖乖跟着自己,而背地里却一直在想方设法保障黎簇的安全。
另一方面,黎簇时刻提防着吴邪,忌惮着盗墓族的秘密,想要逃离危险的沙漠,却又想要通过吴邪查明事实的真相,弄清楚自己背上的谜团。可以说,双方虽然互有猜疑与提防,但又不能离开对方,处于一种微妙的关系之中。
女医生梁湾,同时参与过张起灵失忆和黎簇住院时的治疗,她在张起灵身上获取了与自己身世有关的线索,于是决定插手沙海计划。
黑瞎子,和王胖子一样,是个职业盗墓贼,他擅长易容,跟随了吴三省,也就是吴邪的三叔。在剧中,他了解到吴邪此次的计划,知道吴邪孤注一掷,所以一直在暗中保护吴邪。
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与此观念相适应的有关祭祀活动曾多得不胜枚举。随着历史的推移,这类活动现已大多式微,唯有清明时节的扫墓,传承至今依旧不衰,因而被专家视为生命力量最为悠久的民俗事象之一。
一般观点多认为清明扫墓的习俗是承袭寒食节的传统,“唐朝以前扫墓,都在寒食节期间。将清明与寒食节相混淆,大约起自唐朝;将寒食扫墓混淆为清明扫墓,大约也只是从唐朝才开始”(陈久金、卢莲蓉《中国节庆及其起源》,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9)。
那么寒食扫墓的习俗又是从何时开始的呢,这又是一个宋代以来就争论不休的问题。
宋人欧阳修谓:“五代礼坏,寒食野祭而焚纸钱。”(清赵翼《陔余丛考》卷三十)换句话讲就是寒食扫墓的习俗是从五代才开始的,而且这是礼制废弛的结果。
其后有人指出,寒食扫墓的习俗至少在中唐时已经流行,根据是宪宗元和七年(812)诏:“常参官寒食拜墓,在畿内者听假日往还,他州府奏取进止。”再往后,又有人注意到《旧唐书·玄宗本纪》里“寒食上墓,宜编入五礼,永为恒式”的记载,便以寒食扫墓始于盛唐玄宗时作为定论,如《湖广志书》称:“墓祭,士庶不令庙祭,宜许上墓,自唐明皇始。”这一结论影响很大,不少介绍清明扫墓的著述都予沿袭。
有人从《唐会要》卷二十三《寒食拜埽》里查出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宜许上墓”诏令的原文:“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世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仍编入礼典,永为常式。”由此可见,这道诏令只是运用法令的形式,对已在民间流行的寒食上墓风俗给予认可,而非该习俗的起源。
民间传说中寒食扫墓的源头,则有两说。一说三国时诸葛亮治蜀,深得人心,但他去世后朝廷却没有为之盖庙,于是百姓在寒食期间于田野道路上拜祭。其后朝廷自省措置不当,正式附祭诸葛亮于先祖(刘备)庙,但寒食野祭的风俗却已经形成,并演变为各人祭扫先人的坟墓;另一说则称寒食扫墓的习俗与寒食节同时形成于春秋时期,都因纪念隐士介子推而起。
还有人认为,寒食扫墓来源上古先民在春分时祭祀高禖的习俗。高禖即高母,在人们只认其母,不认其父的原始社会,高母就是祖先。祀高禖就是祀祖先。而寒食节的原本节期就在二月下半月,在时间上与古时祀高禖的时节是一致的,故唐玄宗立寒食为祀祖节。后世寒食节缩减成最后三天或两天,或者直接与清明节结合在一起,所以寒食扫墓也就成为清明扫墓了。
更有人作“釜底抽薪”之论:不仅寒食扫墓不自唐玄宗始,连清明扫墓亦非从寒食节俗转化而来。据《唐会要》卷二十一《缘陵礼物》载,永徽二年(651),有关部门向高宗奏呈:先帝(即唐太宗)在世时,逢“朔、望、冬至、夏至伏、腊、清明、社(日)”向献陵(即唐高祖墓)“上食”,现在先帝的丧期已结束,陛下也宜循行故例。高宗“从之”。可见李唐皇家清明墓祭的制度自唐太宗时就已确立。再往前溯,又可发现这一礼制实际上在汉代就已形成,唐章怀太子在为《后汉书》作注时,便引用了应劭的《汉官仪》:“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其亲。”应劭所谓“二十四气”,自当包括清明在内。因为早在《淮南子》及纬书《易通卦验》、《孝经援神契》这些汉代的著录中,二十四气就已经跟现今的二十四气完全一致了。
那么,汉代的清明墓祭又是因袭什么传统?“二十四气”皆有墓祭又是如何改变成唐初的“惟朔、望、冬至、夏至伏、腊、清明、社上食”的呢?唐皇家的清明墓祭与已经流行于民间的寒食上坟是并行不悖各有所本,还是同源殊流而最终合一呢?看来,不把这些问题一一辨析清楚,是无法彻底揭示清明扫墓之由来的谜底。
(摘自:上海《殡葬文化研究》杂志2004年第1期 作者:完颜绍元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